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Solidwoodworker

    不同意。癢可以自己撓撓,不用忍;痛可能需要醫生介入,當然要忍。處貧賤容易嗎?東坡本人貧過?很多人往往覺得自己的處境難而別人做的如何事都很容易,本身就是個主觀臆斷。我的觀點也主觀,畢竟問題問的就是看法。

  • 2 # 老楊139066966

    難有難處,富有富的不易。

    看看成龍張國立本身了得,奈何不了第二代,你說容易不容易?

    外賣快件小哥,日曬雨淋,碰上刁蠻顧客投訴,你說容易不容易?

    總之,過日子都不易,全靠百姓勤勞奮鬥,才撐起一片天地。

    一一都不容易![玫瑰]

  • 3 # 王西真

    蘇東坡在《春渚紀聞》裡說“處貧賤易,處富貴難。安勞苦易,安閒散難。忍痛易,忍癢難。人能安閒散,安福貴,忍癢,真有道之士也。”

    蘇東坡這段話的意思是:在貧困的環境裡生活容易,在富有的環境裡生活難。安於勞累容易,安於無所事事難。忍疼痛容易,忍瘙癢困難。人能安於閒散,安於富貴,忍住瘙癢,就是一個睿智的明白事理的得道之人。

    蘇東坡一生命運多舛,宦海沉浮。但在飄忽不定的人生之中,他都能坦然面對。不管是朝廷流放,還是自我外放,都能不忘初心,不改其志,胸懷天下。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他都能做到“此心安處是吾鄉”。不隨波逐流,而隨遇而安。不管環境多麼惡劣,他都能很快適應,並有所作為。

    在蘇東坡看來,人的慾望是無窮的,總想得寸進尺。一個人在貧賤的時候,他的慾望不高,很容易滿足。但是當他得到富貴時,他的貪心會隨之膨脹。一旦不能滿足,環境變化,就會心生困苦,灰心喪氣。

    在蘇東坡看來,真正的有道之士,可以看淡一切,無論是貧賤還是富貴,無論是逆境還是順境,都能坦然處之,那麼你的修煉就進入了一個崇高的境界,這時,不管是烏雲翻滾還是朗朗青天,不管是花開還是花落,永遠保持一個寵辱不驚閒庭信步的心境,你就是一個得道高人。

    “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這就是蘇東坡坎坷輝煌的一生,留給我們的人生哲理。

  • 4 # 一斗樓

    東坡先生所說的難點在一個安字與忍字。的確,忍貧賤,勞苦與痛楚,一時能熬。長久則難熬。所以有盜匪滋生。而安於富貴,閒散與癢患,也只是一時,久則神動難熬。所以這兩種現象只是拿來對比那種較難受。我想,東坡先生之說是不合常理的。只有得道之士才這麼認為,他們把精神的需求置於肉體之上,才會這麼認為的。

  • 5 # 使用者4682339104

    同意!正所謂好多人好多事能同苦不能同甘。多少帝王將相在奮鬥的時候能夠齊心協力,但是坐了江山以後而分崩離析。也有多少夫妻在貧窮的時候能夠一起努力,但騰達以後卻分道揚鑣。蘇東坡這句話實際上是告訴我們要保持一個平常心,凡事要剋制自己的慾望,不要過分的追求物質,精神上的愉悅才是真正的幸福!

  • 6 # 瑞坤朋友圈

    同意蘇東坡的說法。人生的活法,各有不同各有不易。但處於富貴的人生境況時,面對的人事和環境必然相對於貧窮的時候更復雜,家大業大時必然更勞心。故處貧賤易處富貴難。人生越處富貴的鼎峰,必更容易陷入事非的險境。實屬人生的必然。就將胡雪巖,今天雖處榮華富貴,一不小心明天或許就會一敗塗地。

    安勞苦易,安閒散難。也一樣道理。勞苦時為了生存,挺一挺日子就過好了,但更多的人處於閒散的狀態時,因為無法安頓好自己的靈魂,閒下閒下個人就廢了,所以古語曰:不是閒人閒不得。而忍痛易,忍癢難,也是人的一種普遍現象。痛,忍住,含著淚就吞下去了,唯有癢,卻是難忍而又不得不忍,實在是人生的一種折磨。

    其實人類存活於世數千年,經歷的人生精神問題與困境,並沒有因時代的不同而產生巨大的差異。無非就是貧與富,忙與閒,如何安頓好自己的靈魂與處理好他人的關係,而這些人生問題,古代的哲人早已思考過並給出了答案。而我們讀書就應該善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取智慧,只有這樣的去讀書,人生才能更好的去安頓好自己,從而更充分的去適應時代。

  • 7 # 激濁揚清ao

    蘇東坡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貧困的環境裡生活容易,在富有的環境裡生活難。安於勞累容易,安於無所事事難。忍受疼痛容易,忍受癢癢難。這句話充滿了生活哲理,因為人都是在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當他在貧困環境中生活的時候,需要解決的是衣食問題,每天勞苦就是為了生存,能夠生存就是他的生活要求。而不愁吃穿,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時,他對生活就有了奢望,而實現有衣有食的目的不準達到,而實現奢望的目的就很難達到了。同樣的道理當人為生活而奔忙時,一定會很勞累,這時候的想法很單一;而無所事事時,想法就多了,想法單純和複雜對於人來說也就有了易和難的情形。疼痛往往是一時的,而癢卻會長時間存在.,對於人的忍受力,必須是忍一時容易,忍長時間難了。蘇東坡所門單述的這個道理揭示了人生中如意與否的辯證關係,說明了不同處境的不同苦樂,這種人生道理我是贊同的。

  • 8 # 52號渡老師張南

    我認為這是從人性來講的,在貧窮年代人自殺率很低,偶有自殺者亦是因為精神上受到折磨或心靈被催殘,少有人因挨餓受凍自殺的,因為滿足溫飽是和動物一樣的生物本能的需求,而這個需求是容易達到的,可及時享受到快樂感,同時痛苦也亦掩蓋和忘卻。因為有希望,所以可忍受。

    當富裕的時候,人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滿足,不再為溫飽問題消耗太多能量,然而“生命向上”,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是遞升的,當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後,就會想要“愛與被愛”、“被理解、被尊重”、“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而這些高層次的需求是不容易達到的,不能及時體驗到快樂,想要體驗到滿足高階需求的快樂要付出的時間精力會更多。

    而需求得不到滿足的焦慮、忿怒、委屈和對未來不確定的擔憂,很難再讓人感知到快樂,因此抑鬱人群也越來越多,只有那些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斷提升滿足高階需求能力的人才可能富也能安!

  • 9 # 7057寧靜致遠

    東坡先生所說的人生三難是有道理的。當一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習慣了生活的節奏,會心滿意足,平淡的生活,一個富貴的人可能會面臨一些問題;社會地位不同,可能會產生一些慾望、可能失去初心。同樣道理,安勞苦容易,安閒散不易,閒散無聊可能會生出事端,保持定力就難了。所謂忍痛易,忍癢難,痛有身體疾病的痛,也有心情的痛,這都是容易解決可以去除的,但是忍癢就不同了 ,一種情況是外部環境對我們影響擾亂能否忍受,再就是心裡的不合理慾望能否剋制。 所以,東坡先生所說安閒散、耐富貴、忍癢是為人處世的至理名言,雖然過去一千多年,即使在當今社會也是非常適用的。在紛繁複雜的社會里,淡泊明志,富貴仁愛,克自守法,保持平常心,也是做人的根本所在。

  • 10 # 詩兄分享

    詩兄我是這樣認為的,任何理論或曰“說法”,都是相對而言的。而對於文學作品的“說法”,就更不能生硬刻板的去解讀。不然就會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盲人摸象,各持一端”的尷尬、無解的爭辯中。

    比如,身處"貧賤"、“勞苦”、“疼痛”的人會說:你站著說話不腰疼啊!我覺得“處貧賤”更難啊,房無片瓦、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安勞苦”也不易啊,起得比雞早,幹得比牛累,睡得比狗晚!“忍疼痛”也很痛苦啊,痛不欲生,傷筋動骨,刻骨銘心!

    就像蘇東坡自己的詩中所言:橫看成嶺側成峰嘛!站著左邊看風景,就會覺得右邊離中心太遠;站在右邊看風景,就會覺得左邊離中心太遠。要辯證、公正、客觀看問題,必須站在中間。

    好的,那詩兄就來抽絲剝繭,指點迷津哦。其實,蘇東坡這句話的意思是相對於人在何種情形下更能夠激發、維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這個角度來說的。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切入去解讀,才是正確的。

    蘇東坡要表達的真實意思是:人要想維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在"貧賤"、“勞苦”、“疼痛”的情形下,比在"富貴"、“閒散”、“瘙癢”情形下更容易。

    所謂“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包括但不限於人類公認的“勤奮”、“拼搏”、“抖擻”等。結合蘇東坡的說法,那就是:人們處在“貧賤”、“勞苦”、“疼痛”的情形中時,更容易產生或者說保持“勤奮”、“拼搏”、“抖擻”等“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相反,處於"富貴"、“閒散”、“瘙癢”情形時,則不容易產生或維持這種精神狀態。至於為什麼?我想是在前者情形下,更容易激發人類本能的求生慾望吧!而要求生,就得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 11 # 軫念信箱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點睛之筆,如何理解它是能否正確認識詞旨的又一關鍵。關於其評價,眾口一詞:抒寫了詩人“心灰意冷”的消極人生思想。這幾成定評。但筆者仔細揣摩,以為它張揚的是作者高尚的人生理想,給人以積極的感奮力量。

    “人生如夢”其“人生”實指“仕途”。詞中縱觀歷史,談的是“千古風流人物”在仕途上的功勳業績:思考現實,憶的是自己宦海生涯的苦難,亦是仕途,蘇軾因所謂訕謗朝政,險掉了性命,故不用“仕途”、“宦海”而用“人生”,以免涉及議政,而再次大禍臨頭,蘇軾入獄受審,浩劫餘生,待罪困居黃州,他回顧自己政治上的大起大落,咀嚼仕途況味,借佛家“六如”(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的觀點,表達了他對功業理想的意義和價值的懷疑和思考,並以之揚棄曾執著追求的功業理想,其仕途上的虛幻意識異常沉重,又加之以“一尊還酹江月”與之相承,如果我們只停留在其表層意蘊上,不結合蘇軾其人去分析它,那麼說它厭世、混世、享樂思想俱全,說它反映了詩人悲觀頹喪的消極人生觀,似乎是順理成章的。其實問題並不這樣簡單。作品形象的意蘊,是從作家心理深層迸發出來的火花,是潛存於個人、社會、歷史、宇宙多種基因的染色體,是客觀形象的情緒化,其根源並不在於客觀形象自身,而在於作者的主體思想感情。而東坡的大部分詞是表現主體意識,塑造自我形象,表達獨特的人生體驗,抒發自我人生理想。誠如元好問所說:“自東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新樂府引》近人龍沐勳也注意到這點。他的《兩宋詞風轉變論》說蘇軾“悍然不顧一切,假斯體以表現自我人格與性格抱負”。(《詞學季刊》第二卷第一號)那麼要發掘“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意蘊的真正指向,我們就不能僅就其形象而言其義,更重要的是把握詩人的主體思想感情。孟子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論述的就是這個道理。

    毋庸諱言,“人生如夢”確有蘇軾在仕途上的“政治退避”的消極一面,我們不必為所愛拔高其作品的思想性,但我們也不能因詞中流露了消極情緒就作簡單否定。在精神痛苦中,詩人確含有藉此排遣內心鬱積的真實方面,可它又不是其精神世界的全部。“仕途如夢”並不意味著詩人整個人生態度消沉了,他並沒有像前人由此發展到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其落腳點不是從前人的“政治的退避”變而對“社會的退避”,而陷入消極的泥潭不能自拔。蘇軾在以佛老思想排憂解愁時,就告誡自己:”學佛老者,本期與靜而達。靜似懶,達似放,學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為無害”。(《答畢仲舉書》)他對佛家的懶散和老莊的放逸有所警惕,這說明他的人生追求是積極的,其居黃州時期,在文學上取得令人驚羨的成就,這就是明證,其弟蘇轍說:在這之前,他們倆兄弟的文章不相“上下”;“既而謫居於典,杜門深居,馳翰翰墨,其文一變,如川方至,而轍膛然不能及也。”(《東坡墓誌銘》)蘇軾有如孔子,“欲以治世弊,道不行,則定《詩》、《書》、訂《禮》、《樂》、序《春秋》、。”《漢文學史綱要》)孔子不遇於魯,則去而它適;道不行,則退而著書立說,其人生態度可謂積極。蘇軾在宋代文壇的領袖地位足以說明他不僅沒有走向消極頹廢的道路,而且人生追求是孜孜不倦的。因此,蘇軾這裡不是借“酒”寫“愁”,這不合乎詩人曠達自適的個性氣質;是借“酒”寫“樂”,但也不是表達混世、厭世、縱慾享樂之情。那麼,它寓意為何?現試從詩人自我人格、個性氣質、處世哲學、人生理想等方面探尋。

    東坡的詞往往是風格如人的,詞品如人格。關天其人品,即使對蘇軾頗有微詞的朱熹,也不能不讚嘆其凜然正氣。其雲:“蘇公此紙出於一時滑稽談笑之餘,初不經意,而其傲風霜、閱古今之氣,猶足以想見其人也。”(《跋張以道家藏東坡枯木怪石》)蘇軾一生把“人格”、“名節”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他早所所寫的《屈原塔》雲:“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他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他以“忘軀犯顏之士”(《上神宗皇帝書》)自居,又以“使某不言,誰當言者”(《曲洧舊聞》卷五引)自負,並以“危言危行,獨立不回”(《杭州還乞郡狀》)的“名節”自勵。他作《剛說》反駁“剛者易折”的說法,認為此乃“患得患失之徒”的論調,直到晚年,他仍表白“君命重,臣節在”(《千秋歲》)。蘇軾在“俯仰萬變”的仕途滄桑中,始終是以節義自守的,實現了自身人格道德的完善。他貶居黃州時寫下“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惠寺寓居作》),其決不攀附權貴,守正惡邪的高尚人品躍然紙上。如果我們聯想到其因“烏臺詩案”險遭殺頭的事實,其“一尊還酹江月”,這個以“江月”為侶,與“江月”同樂的形象,彷彿重現了詩人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風節凜然的直臣範儀,暗示了其雖處窮厄,誓不“俯身從眾,卑淪趨時”(《登州謝宣詔赴闕表》)的道德風範。

    聽任自然,隨緣自適,超然達觀,是蘇軾的處世哲學。這也是他仕途上的進退觀。他雲:“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優遊歲月,且鬥尊前”(沁園春·赴密州》)他以這樣的哲學觀保持內心平靜,開朗樂觀。他用這樣的處世標準衡量古人,批評管仲不能做到“諫而不聽,則不用而矣”(《論管仲說》)指責責誼“不善處窮”(《論賈誼》)。他非常讚賞韓琦、歐陽修“以道事君,不可則止”。這一處世哲學無疑地幫助他超越政治上的巨大創痛,而保持樂觀曠達的情懷。“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形象,體現了他的這一處世哲學觀,表達了他對功名富貴超然自適的通達襟懷。

    蘇軾是很具個性的人。他曾借“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幹凌空未要奇”(《王復秀才所居雙檜》)抒寫自己挺拔不屈的性格。這一個性不僅未因政治受挫而改變,在黃州時反而尤為突出。其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防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雨》)以至後來貶到邊遠的惠州仍作詩云:白髮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縱筆》)這首詩傳至京師,章敦笑道:蘇軾還這般快活嗎?於是就把蘇軾貶謫到更遠的儋州。這是紹聖四年四月發生的事。蘇軾的政敵從“春睡美”這個快活形象中,體味到詩人政治上的不屈。”一尊還酹江月”這個“樂”的形象,不同樣表達了詩人對政治迫害的輕蔑又不屈的個性氣質嗎?其對抗挫折,迎戰命運的意義,盡在言外。清人劉熙載雲:詞之妙莫妙於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藝概·詞曲論》)

    這三者共同構成了詩人的人格的獨立精神。“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摯愛,並在人生思考的多元取向中,最終落實到對個體生命與獨立的人格價值的不倦追求。詩人以“人生如夢”否定了追求政治功業的價值,以“一尊還酹江月”表達了他轉而追求道德價值,追求自我人格道德的完善的人生理想。這也是“達兼窮獨”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詩人“故我”的理想破滅了,但他不能不在社會存在中繼續尋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而“一尊還酹江月”這個與“江月”為伍,決不苟且從俗,保持自我本性的形象,正是張揚其人格的獨立精神,暗示出詩人新的人生思想——實現自身人格道德的完善。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記錄了蘇軾價值取向前後變化的過程。蘇軾在《東坡墓誌銘》中說:“(蘇軾)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墨,博辨無礙,浩然不見其涯矣。”這段話充分說明蘇軾思想的複雜性及前後變化的過程。“烏臺詩案”應是其思想變化的分水嶺。蘇軾在黃州給他朋友的信中說,李端叔對他的“稱說”是“聞其聲不考其情,取其華而遺其實”,所“稱說”的“皆故我,非今我”。其“故我”、“今我”謂何?其詞的“周郎”者,故我也”:“一尊還酹江月”者,今我也。即執著地追求功業理想者,故我也;追求實現人格道德完善者,今我也。詩人在這裡借象顯之,思深而意遠。

    總之,我們應根據詩人仕途上的進退觀、自我人格、個性氣質、人生理想的變化,去把握“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個文學意象的豐富內涵,去判定它蘊含的潛在的相對確定的定向暗示和情感意向,那種停留於語言形式而輕率作出簡單化、膚淺化,甚至曲解性的評價,是不可取的。

  • 12 # 穀雨那天

    貧賤是人生的低點,勞苦是這個時期的常態,你別無選擇,只能為生存奮鬥。富貴了日子也就閒散了,終日飽食,無所用心,甚至“飽暖思淫慾”。這是人性的弱處,也正是這個弱點使富貴可能導致潛在的危機。“自古帝王,莫不得之於艱難,失之於安逸,守成難矣”所言也是同樣的道理。

  • 13 # 守柔處弱

    同意東坡的說法。

    東坡一生,在文學藝術上造詣很深,但在政治卻一直不得志,頻繁遭受貶遷,一生都漂泊不定。蘇軾任徐州知州期間,興修水利,降低賦稅,體察民間疾苦,為百姓做了大量的益事,深受老百姓擁戴。對王安石推行變法中,出現擾民,害民的問題,不能容忍。寫一些詩來諷刺新法,意在引起朝廷重視,沒想到給自己埋下禍端。身為朝廷命官,他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心懷,卻一直不變,把個人政治前途置之度外。蘇軾一詩中有“九死南荒吾不恨”,對自己的苦處,從不外言。貶到黃州,蘇軾生活貧困,但他身心還是樂觀,帶著小老婆,開荒種田,自奉節儉,保持貧寒,以“東坡”地名,為號自居。

    蘇軾政治上失意,醉心於文學藝朮探索,洞察人性窘境,說出,人,耐得住貧賤是容易的事,耐得住富貴就不怎麼容易了。所以,蘇軾的意思是:人若要活得快樂!幸福。就還應當保持適度的貧寒。

  • 14 # 曌果凍

    不曾深夜痛哭者,不足以語人生。孔子說,人世間最複雜的就是人性。可見沒有人能夠完全的理解,或者掌握人性。

    蘇東坡說,人忍耐疼痛要比忍耐癢容易,忍受貧窮要比忍受富貴容易。可也有人說了,貧賤夫妻百事哀,一分錢,難倒英雄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環境,環境不同,出發點不同,看事情自然觀念就不同,就像倆個人同時望著窗外,幾個人看到的是滿路的泥濘,一個人看到的是漫天繁星,你能說他們誰說的有道理嗎?

    好多接近哲學,或者就是哲學的問題,本身就沒有對錯,數學1加1等於2,這樣嚴謹的問題,都有人可以讓它1加1等於1,更何況其他的問題。

    所以世界種種,用一顆寬容的靈動的心去感受,去辨別,更重要的是多關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現在好多人不幸福的原因就是不喜歡管自己的事,總喜歡管別人的事。

  • 15 # 葉上風荷

    我覺得蘇東坡總結得非常精確。

    先說說“處貧賤易,處富貴難。安勞苦易,安閒散難”。

    這幾句話非常常好理解。有人乾的是苦力活,住陋巷,一簞食,一瓢飲,日子非常的清苦,但是他們卻非常容易滿足。有些人已經是人上人了,不用幹活,還能吃香喝辣,卻並沒有獲得愉悅感。

    把每個人的生活狀態(包括生活環境,財富,眼界,理想等等方面)比作一個圓

    那麼窮苦的人的生活狀態就是一個小圓。小圓的面積比較小,它接收的外界訊號就比較少,他們受到的影響就小。所以很容易安貧樂居。

    有一定地位的富貴之人的生活狀態是一個大圓。大圓的面積大,接受的外界訊號多,他們受到外界的影響更多。一想到有人比你有權,比你有錢,馬上坐臥不安,哪裡會獲得什麼愉悅感呢。

    再說說“忍痛易,忍癢難”。

    我理解的意思是大風大浪都過了,但是卻在陰溝裡翻了船。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夫妻兩個白手起家,夫唱婦隨,創下一份大家業。此時,丈夫沒有經受住誘惑,被外界的亂花迷了眼,養了情人。對不對?

    “人能安閒散,耐富貴,忍癢,真有道之士也。”人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貴,都能經受住誘惑,保持一顆平常心,這才是真正的“有道之士”

    這是講人的精神進化過程,標準太高了,做起來好難!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大部分人都被卡在“由奢入儉”這裡了。只有意志堅定,有大智慧的人才能達到這個標準。比如說禇時健。

  • 16 # 青橙紅茶

    東坡老先生也算個有血有肉講人話的賢者 我的理解是:不要為富不仁 不要富而驕富而奢 不要閒得蛋疼 不要遊手好閒 不要心癢難耐 不要七年之癢 哈 趣說道士(文中有道之士)

  • 17 # 江南品古

    讓我們來切身處地換位思考,讓我們自己來帶入這個東坡形容的角色再考慮這個問題。

    假使蘇東坡說的是出生北宋的你我他,那麼,我們在北宋是怎樣的人呢?

    一、處貧賤易,處富貴難。

    當我們貧賤時,我們好說話,待人待物沒有太多刁難,喜好交友,畢竟,多個朋友多條路,我們更不會隨便得罪別人。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當時很貧賤,只有等待機遇。

    所以,處於貧賤的生活,是最容易的。這就是“處貧賤易”的說法。

    而當我們脫離貧賤,變得富貴時呢?我們會不會改變呢?我們會脾氣漸長,我們會冷豔看人,我們會底氣十足,我們的言行舉止會改變,我們的待人待物態度會傲慢。對待以前貧賤時的朋友,我們會心生傲氣,感覺對方檔次太低。我們會貪慕虛榮,我們會看不起貧民百姓。

    所以,東坡說“處富貴難”。貧賤時可以安貧樂道,富貴時卻忙著愛慕虛榮。

    二、安勞苦易,安閒散難。

    勞苦的時候,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和心思去思考人生問題。我們只是過著每一天得過且過的日子,在勞動和困苦中煎熬著度過。哪有閒心去管那麼多的其他事。小農經濟社會,我們每天只管種地,哪管什麼王朝更替。

    所以,勞苦的時候,我們因為沒有多餘的時間而過得非常的安穩。這也就是“安勞苦易的說法。”

    而當我們開始變得閒散時,也就意味著我們有了大把的閒散時間可以用來思考其他的事。我們就很難安靜穩定地只做自己的事。農民可以種地,有大把閒散時光的人非富即貴,至少也是吃公家飯的。當他閒下來的時候,他就可以開始思考各種事情,開始各種折騰。

    所以,蘇東坡說“處閒散難。”

    三、忍痛易,忍癢難。

    當我們因為受傷,因為各種生命中的意外不得不感受痛苦時,我們總能咬牙堅持。忍受那生命中的陣痛,甚至古往今來多少人都忍受過生命不可承受之痛。他對痛苦的忍耐力是巨大,忍辱負重的何止是千古名士。那些失去親人的人都咬牙切齒地堅持下來了。

    所以,蘇東坡說“忍痛易”。

    當我們不需要忍受痛苦,當我們安逸閒暇,富貴豁達時。人的各種慾望就誕生了,我們愛慕虛榮,我們貪慕美色,我們渴望金錢和權利,我們想要得到的太多太多了。慾望是魔鬼,它會在我們心裡作祟,所以,我們總是“心癢難當”,讓我們忍受不了心中的那股“癢”。人有七情六慾,和尚都會破戒。

    所以,蘇東坡說“忍癢難”。

    四、人能安閒散、耐富貴、忍癢,真有道之士也。

    我們得知的第一個被孔子稱讚的“安貧樂道”之士,是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孔子的很多弟子都做了高官,顏回勝過孔子其他弟子許多,卻能安貧樂道,不貪慕虛富貴,不羨慕權力,能忍受閒散,最主要是顏回可以忍受心中的七情六慾,耐得住寂寞,忍耐得了那種“癢”。

    難怪顏回被孔子評價那麼高,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贊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

    所以,顏回這樣的人,千古難得,正是蘇東坡說的“有道之士”。也正因此,歷代儒客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贈兗國公,封為復聖,陪祭於孔廟。

  • 18 # 20X999

    安閒易 是平和心態 也是很多人對自己人生的定位 存在即合理 無可厚非

    但是人生在世 總得做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事 才能不負一生幾十載

  • 19 # 譚古論斤

    同意蘇東坡的意見。

    人在窮困的時候能夠自我約束,涼人體己,悲憫他人。

    約束自己是與人相處的基本原則。而人在發達的時候容易放縱自我,貪婪不仁,忽視他人。

  • 20 # 千千之豬

    同意!正所謂好多人好多事能同苦不能同甘。多少帝王將相在奮鬥的時候能夠齊心協力,但是坐了江山以後而分崩離析。也有多少夫妻在貧窮的時候能夠一起努力,但騰達以後卻分道揚鑣。蘇東坡這句話實際上是告訴我們要保持一個平常心,凡事要剋制自己的慾望,不要過分的追求物質,精神上的愉悅才是真正的幸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武俠到底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