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孔子曾周遊列國,怎麼會不辨五穀,岳飛諡號武穆,乃一代名將,能不讀兵書嗎?
13
回覆列表
  • 1 # 古都的河

    原文出自《恰同學少年》中楊昌濟的臺詞。原文為:孔子不辨五穀,武穆不讀兵書,愛迪生小學都畢不了業,拿破崙算不清兩位數的乘除,這世間大才少通才啊!我們這些教書育人的先生何必為苛求幾門功課的成績,而硬要扼殺一個個性如此鮮明的學生的天性呢?這段臺詞是楊昌濟面對少年毛澤東在學習上偏科嚴重,在如何對待這樣的學生的問題上,引發了教師們對教育模式的辯論。

    私以為,古往今來,沒有哪個人是全才,沒有人會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即使是聖賢之人也不是全知全能,都會有歷史的侷限性。

  • 2 # 遼東鶴

    孔子非不辨五穀,他是讓樊遲做官或傳道,比種地貢獻大些。

    岳飛非不讀兵書,他對宗澤說為將要善於抓住臨陣變化,而兵書是死的。平時練兵,紮營還是要兵書的。

  • 3 # 潘玉和

    原文出自《恰同學少年》中楊昌濟的臺詞。原文為:孔子不辨五穀,武穆不讀兵書,愛迪生小學都畢不了業,拿破崙算不清兩位數的乘除,這世間大才少通才啊!我們這些教書育人的先生何必為苛求幾門功課的成績,而硬要扼殺一個個性如此鮮明的學生的天性呢?

  • 4 # 飛揚145131626

    此話的真正含義是強調學習要目標明確,術業有專攻,同時要避免讀死書,而要學以致用。

    孔子絕非不重視農業知識,而是認為自己的主業是傳授治理國家的經驗和方法,故要求學生不必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方面。而岳飛更是一位深諳兵法之人,他注重在實戰中修習戰法,反對抱著兵書生搬硬套。

    可見二人皆是真正懂得學習奧秘的知識達人,其學習方法值得今人借鑑。

  • 5 # 北派說書人

    這句話,倒是蠻有意思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我們身邊,不少有錢人,有能力的人,他們的文化程度有點低,甚至說很差,但是這些人就是厲害,不是有一句話嗎?很多大學生都是給小學生打工的。

    至於這句話出自哪裡,自然就是《恰同學少年》當中的臺詞,其大體的釋義,就是沒有文化的人,也可以成就一番事業,話中的孔子,乃是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出身貴族,先祖是商朝的商湯,說他不識五穀,其實側面的意思就是,成大事者,不一定什麼都瞭解,包括我們的岳飛,就是題目當中提到的武穆,為岳飛的諡號。

    岳飛其實並非沒有讀過兵書,只是讀的少而已,或者說岳飛覺的書中所提到的那些兵法太死板,不適合現代戰爭一樣,然而自己依然能夠當常勝將軍,包括沒有小學畢業的愛迪生,在歐洲大陸上叱吒風雲的拿破崙,等等,這些人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富有才華的人。

    再有就是貼近我們生活當中的那些人,諸如我們曾經坐在後排學習差,調皮搗蛋的那些同學,在步入社會之後,他的成就不一定比那些學霸差。

  • 6 # 寄暇學宮

    這段話是出自“周失其犬”的典故!

    南宋看起來積貧積弱多年,可是金國卻怎麼也打不下來。倍感歧視的儒生們為了取悅於金國,就想到了一條滅亡南宋的毒計。

    南宋看起來積貧積弱,其實一直奉行著孔子“足食足兵”的策略。這才是南宋能夠頑強生存的最根本的原因。

    狗除了給人們提供肉食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在宗廟祭祀時是需要獻上狗肉的。

    正因為狗肉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金國的儒生們就譴責南宋太過野蠻。南宋一向自詡“以德服人”,因此就禁止宰殺吃狗肉了。

    隨著南宋肉食品種的減少,原先的肉食養殖受到了打壓,到了後期基本上需要從北邊進口牛羊肉來滿足肉食需求。人們的體制因此也就發生了變化。

    更重要的是因為禁止狗肉,使南宋的宗廟祭祀也逐步淡化了。很快南宋人就沒有自己的傳統了由此也產生了很多仰慕金國計程車人。

    韓侂冑主張加強南宋的兵力,史彌遠於是派人暗殺了韓侂冑,並且將他的頭顱送到了金國。南宋從此徹底失掉了“足食足兵”的優勢。

    那些只知道吃牛肉的蠻夷民族,內心是很忌憚這種從周朝就開始盛行的傳統食狗文化。所以他們才會處心積慮地毀掉這種文化。

    等到蒙古發兵攻打南宋的時候,南宋已經變成了真正的積貧積弱了。南宋自己毀掉自己的傳統時,後人便諷之為“周失其犬”!

    原話是“司農不知六畜,孔子不辨五穀;士子不明兵事,武穆不讀兵書。”以此譏諷朝野之中賈似道太多!

    那麼這樣運用典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是三國時期的孔融開創的。

    袁紹之敗也,融與太祖書曰:“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太祖以融學博,謂書傳所紀。後見,問之,對曰:“以今度之,想其當然耳!”

    曹操在滅掉了袁紹之後,就將袁紹的兒妻甄宓賜給了自己兒子曹丕。孔融給曹操寫信說:“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然後把妲己賜給周公。”

    曹操也是博學多才,看了孔融的話兒卻不知道出自哪裡,於是就虛心地向孔融請教。

    孔融說道:“根據當前發生的事兒來看,當初肯定就是那個樣子滴。”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7 # 雅賊文抄

    讓我先引用一段電視劇《恰同學少年》裡面的臺詞:

    毛澤東的成績單,我剛才也看過了。總的來說,凡社會學科的課,他是門門全優。而非社會學科的課,成績不理想。你可以說他是一個偏科的學生,也可以說他是一個獨擅專長的怪才。如何看待這個學生,實際上就是如何看待我們的教育。我們之教育,向來就有貪大求全之弊。就以我校為例吧,布頒教育大綱規定的那些課程,可謂面面俱到。從國文、歷史,到法則、經濟,乃至農業、手工,文理農工商無所不包。如此博雜而主次不分的功課設計,這科學嗎?這種恨不得,將每個學生都培養成全才、通才的教育模式,本來就為教育界諸多有識之士所詬病。我自己,也是不贊成的。就以毛澤東為例吧。這個學生我接觸較多,還是比較瞭解的。各位如果看過他寫的學習筆記,或者聽過他討論時的發言,就不難發現,他是一個肯思考,也是非常善於思考的學生。他的著眼點,從來就不侷限於個人之修身成才。而是把自己的學業與社會之發展、國家之興衰,緊緊地聯絡在一起。這樣的學生,你怎麼可能用僵化呆板的應試教育來框死他。而要求他面面俱到,門門全優呢?孔子不辨五穀,武穆不讀兵書,愛迪生小學都畢不了業,拿破崙算不清兩位數的乘除。這世間大才少通才啊。我們這些教書育人的先生,又何必為苛求幾門功課的成績,而硬要扼殺一個個性如此鮮明的學生的天性呢?

    這段臺詞是楊昌濟面對少年毛澤東在學習上偏科嚴重,在如何對待這樣的學生的問題上,引發了教師們對教育模式的辯論。

    當然,這兩句話也不算是無的放矢,還是有些出處的。

    首先“孔子不辨五穀”出自《論語·微子》,原文為: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這段話大體的意思是:子路跟著孔子出遊,走著走著掉隊了。這時他看到路旁有位挑著除草農具的一位老人,於是子路就走過去張嘴就問:“你看到我的老師了嗎?”老人沒好氣的回答:“看你也不是個勞動的人,只怕連五穀都分不清,我是真不知道是誰教的你!”說完就繼續幹著農活,再也不理子路。子路也覺得自己是有些冒失了,於是就一直站在路旁拱著手恭恭敬敬的站著。老人幹完活兒,看子路還沒走,覺得他還算是個知書明理的人,於是就把他領回家裡,招待住下,而且特意殺了只雞,並且叫出來自己的兩個兒子給子路認識。轉天,子路找到了孔子,並且稟報這件事,想知道孔子對這件事的看法。孔子想了想說:“這個老人是個有本事的隱士,你應該再去拜見他。”子路一聽趕緊再回去,想不到老人卻已經出去了。

    這句話現在是有爭議的,我翻譯的取的是老人在說子路。同時還有兩個翻譯,一個是老人在說自己‘我正忙著幹活呢,哪有功夫去認識你的老師?’;另一個翻譯則是‘我看你就知道你的老師了,像他這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還好意思當別人的老師?’

    所以這句話取的意思就是“荷蓧丈人”的第三種解法。

    那麼“武穆不讀兵書”又是出自哪裡呢?武穆指的是南宋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同時也是專家教授口中阻礙民族大融合的歷史罪人岳飛。

    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少負氣節,沉厚寡言。天資敏悟,強記書傳,尤好《左氏春秋》及孫吳兵法。家貧,拾薪為燭,誦習達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學射於周同。同射三失,皆同中,以示飛。飛引弓一發,破其筈;再發,又中。同大驚,以所愛良弓增之。飛尤是益自練習,盡得同術。

    上段出自《宋史》的岳飛傳,從中可見岳飛是看兵書的。但為什麼又說岳飛不看兵書呢,這個是另有出處。

    《金佗稡編》卷四《鄂王行實編年》:先臣少負氣節,沉厚寡言,性剛直,意所欲言,不避禍福。天資敏悟強記,書傳無所不讀,尤好《左氏春秋》及孫吳兵法,或達旦不寐。家貧,不常得燭,晝拾枯薪以自給。然於書不泥章句,一見得要領,輒棄之。為言語文字,初不經意,人取而誦之,則辨是非,析義理,若精思而得者。

    《金佗稡編》是南宋時期岳珂撰寫的,岳珂本身是嶽霖的兒子,也就是岳飛的孫子。孫子寫他爺爺的事情,應該可以說非常可信了。看文中提到岳飛看書不是那種死讀書,只要明白它其中的精華部分,就不再看了。一來二去,後人就斷章取義的把這句話給曲解成岳飛不讀兵書。

    這兩句的意思到底要表現什麼呢?大家都知道孔子博學,而岳飛更是行軍打仗的行家裡手。舉這個例子就是要表明很多天才不一定是全才,某一方面的缺失並不能代表這個人沒本事。同時很多有本事的人並不拘泥在某個微小方面,而略其大意。同時用這兩個例子也是引發各界的思考,難道只有考試門門優的學生未來才會是社會棟樑,而那些不分掛科的學生就永遠要揹負上劣等的包袱了?當然教育界也不過是個以管窺豹的觀察點,同樣這種思考應該應用在各界。

    有詩云:不拘一格降人才。

  • 8 # 西遊夢紅樓

    讀書不能斷章取義,比如“孔子不辯五穀,武穆不讀兵書”這句,字面意思好象是在說孔子分不清楚五穀雜糧,岳飛也從來不讀兵書,典型的揭短,人無完人之外還帶點不學無術的貶義,其實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

    這句話出自電視劇《恰同學少年》中的臺詞,楊昌濟為學生少年毛澤東偏科嚴重所作的辯解,並指出了當時教育體制的弊端。

    孔子不辨五穀,武穆不讀兵書,愛迪生小學都畢不了業,拿破崙算不清兩位數的乘除,這世間大才少通才啊!

    這段話以歷史中一些名人軌事串聯而成,說明人無完人,在擅長的領域能做出優異的表現就是術業有專攻,不必吹毛求疵。有才幹的人很多,但全才一人難求,因此指出教書育人是傳授功課,而不是扼殺學生鮮明的個性。

    我們這些教書育人的先生何必為苛求幾門功課的成績,而硬要扼殺一個個性如此鮮明的學生的天性呢?

    我們說臺詞是中外名人串聯起來的軌事,孔子真的不認識五穀雜糧嗎?岳飛真的不讀兵法嗎,顯然不是的。

    孔子不辯五穀,出自《論語·微子》,子路掉隊了,便向路邊鋤地老農詢問老師孔子的去向,老農張口就說了句,既沒有勞動,又不懂生產知識,怎麼能為人師表。

    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顯然孫子並非不認識五穀雜糧,就算不用親自做飯,但周遊列國,對各國田裡的莊稼早已歷歷在目,做到了心中有數,畢竟民情也是孔子考察的目的之一。

    老農顯然不是一般農民,農民哪會這樣文縐縐的話,是一位隱士借農民身份,指博學才可為人師。

    武穆指抗金英雄岳飛,岳飛真不讀兵書嗎?

    岳飛非但不是不讀兵書,反而是熟讀兵書後運用戰術好神,做到了手中無書心中有法,這才使北伐節節勝利,一直打到朱仙鎮。

    岳飛所著《武穆遺書》雖有爭議,但戰場成果顯然不是不讀兵法之人所能辦到的。一個前線統帥,做不到軍事指揮有度,釆用兵法沉著應對金兵的侵襲,運用各種謀略,北宋早就亡了。

    臺詞中還有“愛迪生小學都畢不了業,拿破崙算不清兩位數的乘除”的說法,其實都在說明不能拿成績來證明一個人的成敗,用表象否認一個人潛在的能力。傳經授課應該是彰顯學生個性,努力發掘個人潛力的學習,而不是以全能型為標準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是個人才,是否值得培養。術業有專攻,只要某一方面有特長,就是人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國行switch,既然國外遊戲引進困難,為何不增加國產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