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下玄月11

    多少應該是有的,作品是作者教育、社會環境、生活閱歷,體悟思考的總結與分享

    很多隻代表作者個人對特定事件、經歷的視角與思考

  • 2 # 棕慧

    你說他牽強附會也好,說他註釋很正確也罷。是否可以借鑑?這比較重要。若是連中學生都不願意抄的註釋那就算了吧!

    貽笑大方!

    若是能向真相靠近一點,就靠近一點吧。總沒壞處的。

    說人家註釋牽強附會就有些讓他不舒服了,沒必要。

  • 3 # 才高八斗的漢堡包

    針對這個問題,我有自己的看法。

    論語作為儒學經典,後代很多人為其作注。

    且不論好與不好,如果沒有他們的註釋,我覺得我們真的連入門都難,更何況去研究。

    其次,我們讀書,可以讀別人的想法,來拓寬自己的思維。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當我們讀的書多了,自然會形成自己的思維,去辨別好與壞。

    但倘若你連讀都不讀,又何談去思考和評判呢?

    所以我們剛開始閱讀,可以讀那些受推薦的譯作。而且可以節約時間,等到我們書讀得多了,有了自己的評判標準,再來讀原著,說不定就會有不同感想。

  • 4 # 紹興李珍

    關於《論語》後世註釋是否有牽強附會之意?

    答:不能這麼說,每個人的註釋:

    一是受到來自官方的容許程度,彰顯什麼、打壓什麼都是與當時社會考量有一定的關係。從這一方面看問題,就必須去解讀註釋人的時代背景及其其寫作的時間段位。

    二是受到個人學識、經歷的限制,註釋人,首先要清楚《論語》的時代背景,更需要知道與《論語》同時代人的評判,古人讀書必須博聞強記,如果其中有點不清楚,查閱資料是“韋編三絕”;沒有象現在網路的通暢,但現代人還是要博聞強記,從這一方面看問題,就必須感恩先人們累世積累的功德,讓我們這一代人有“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榮幸。

    三是文明漸進的過程,總是象種子生根、發芽、成長、成熟、再結果的迴圈過程,儒學如浩瀚的大海,如旭日的東昇,把後世的註釋看成朝宗大海的一滴水,迎接朝陽的一段光就行。如果有時間、有興趣先看先秦時代的書,再看現代人的書,把其它年份的書插入在裡面看,這是朝宗大海的捷徑。敬奉!

  • 5 # 意泊之

    《論語》是文言文,難免會有一些句子,幾個人有不同的解釋,意見相左時,也許一個人就可以說另一個人的解釋是牽強附會,或者說他附會其意。

    牽強附會有兩層意思,一是把沒有某種意義的事物硬說成有,一是把不相關聯的事物強拉在一起,混為一談。

    如果這樣理解牽強附會,則如那句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會有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論語》的後世註釋是一定會有一些牽強附會之意的,尤其是那些有爭議的解釋。試舉幾個例子。

    例一:子曰:“君子不器。”

    這裡的器的解釋,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指器皿,還有一種,引申為工具。

    孔子的意思,當時具體是指君子不應該是像某一種器皿一樣功能單一而要博學多才,還是指君子不要淪為他人的工具呢?你看,這兩種解釋,總有一種是附會的吧?

    例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一種解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也算得是一種知道。

    另一種解釋:承認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

    這裡,最後一個“知”字,是要理解成知道,還是要理解成智慧呢?

    例三: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一句是《論語》當中歷來頗有爭議的一句,先是句讀就有分歧,另一種句讀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因此所衍生出來的解釋自然也是不一樣。

    前者的解釋是:

    老百姓可以讓他們遵照我們的意見去做就可以了,不必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後者的解釋是:

    如果老百姓自己可以掌握,則可由他們掌握,如果他們不能自己掌握,則就需要教育他們以使他們掌握。

    透過以上不同的解釋也可以看出歷來有爭議的原因,選擇哪一種解釋直接影響對孔子為政思想的評價。可總有一種是附會之解。

    其實附會也罷,引申也罷,這都不是關鍵,關鍵是你所能認可的道理,並且,這道理對你有積極的意義,這樣的解釋,對你來講才是正確的、有價值的解釋。

    不拘泥,不穿鑿,努力尋求國學中正能量的東西,並以之為用,這也正是學習國學應用國學的意義所在。

  • 6 # 遁世豪情

    這個問題肯定是有的,而且不僅有,而且還篡改的很多

    講個最簡單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裡講,君視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也就是說作為國軍要以對於下屬要以禮相待,而作為臣子呢,對君要忠。

    可是以後只提臣事君以忠,君士臣以禮呢?不說了,為什麼不說了不用它。

    當然我們說任何一種理論,任何一種思想,它都是屬於時代的發展而不同,必須要與時俱進的。

    孔子的思想歷來為統治階級所用,所以統治階級一定要從裡面找出自己能夠用的東西。

    我們現代人也在曲解,或者是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來理解論語。

    比如我們常說的見義勇為,實際上論語裡面那句話是見義不為,無勇也。就是你見到這事,你不去幫助這個人,說明你沒有勇氣。這和我們說見義勇為,你勇敢的去做還是不一樣的。

    以前小學生手冊裡面講勇於和壞人壞事做鬥爭就去掉了,因為他分辨不了就不能夠見義勇為,也不需要見義勇為。

    但是無論改和不改,孔子的思想是永存的,他的一些理念一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生活環境,現在的道德觀點去詮釋一個人在2000年以前說的話。

  • 7 # 弘毅國學

    我想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的這幾段話,應該能很好地回答您的問題。

    《論語》,凡是華人,從小都念過,現在大家手裡拿的這一本書,是有問題的一本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註解的。朱熹先生的學問人品,大致沒有話可講,但是他對四書五經的註解絕對是對的嗎?在我個人非常不恭敬,但卻負責任地說,問題太大,不完全是對的。

    在南宋以前,四書並不用他的註解,自有了他的註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籠罩,那是明朝以後,朱家皇帝下令以四書考選功名,而且必須採用朱熹的註解。因此六七百年來,所有四書五經,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換句話說,明代以後的人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許許多多問題,我們研究下去,就會知道。所以各位手上這本朱熹先生註解的書,值得參考,但不能完全相信。

    我們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經·系傳》上就有兩句話說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以現代觀念來講,意思是人類的語言不能表達全部想要表達的思想。現在有一門新興的課程——語意學,專門研究這個問題。聲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話,在錄音機中播出,和麵對面加上表情動作的說出,即使同一個聽的人,也會有兩種不同體會與感覺。所以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能完全表達意志與思想。而把語言變成文字,文字變成書,對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層了。

    我們研究孔孟思想,必須要從《論語》著手。並不是《論語》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須從它著手。現在我的觀念,有許多地方很大膽的推翻了古人。在我認為《論語》是不可分開的,《論語》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我們手裡的書中,現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開始把它圈斷了,後來成為一條一條的教條,這是不可以圈斷的。再說整個二十篇《論語》連起來,是一整篇文章。至少今天我個人認為是如此,也許明天我又有新認識,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但到今天為止,我認為是如此。

    綜上可以看到,《論語》的後世註釋大多以朱熹的註釋作為規範,影響很大,但是南師的觀點是不太贊成朱熹的註解,認為問題很大,這種不太合適的註解影響了上千年。所以後世的註釋在這種註解指導下,難免會出現牽強附會之意。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我個人認為有牽強附會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天是520,你們內心裡是否都有著一位想忘卻忘不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