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米多知道啦

    可能很多人沒聽說過酈寄這個人,但要是說一個成語,你一定聽過,就是"酈寄賣友"!可能又會有人不明白,既然出賣朋友,為何還要問是對還是錯呢?其實這裡面是有故事的,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他吧,看看他為什麼這麼做,再來分析是對是錯吧!

    一、歷史背景

    酈寄是漢朝人,他的父親酈商因作戰勇猛,被封為曲周侯。此時因漢朝開國皇帝劉邦駕崩,皇后呂雉實際控制漢朝政權。呂雉開始在朝廷中安置呂氏族人,讓呂氏族人成為諸侯王,因此漢朝朝廷的軍政大權都被呂家人控制在手中,劉邦的後代都沒什麼實權了。而此時本文的主人公酈寄就要登場了!

    (呂雉劇照)

    二、知音好友

    呂雉有一個侄子名叫呂祿,酈寄跟他成為了好朋友,呂祿被封趙王時,酈寄前去祝賀,禮物都會比其他人多,兩人關係特別好,性格相投,經常在一起喝酒作詩,酈寄喜歡分析天下大勢,又很有才能,所以呂祿對酈寄的話總是言聽計從!他們經常一起外出去遊玩,兩人都認為對方是自己的知音!他們雖然不是同姓,但是每次在一起都認為很有緣分,話總是說不停,有聊不完的話題。我想這種關係就如同伯牙和鍾子期吧!

    (酈寄劇照)

    三、呂家危機

    後來呂雉駕崩了,為了從劉邦後代劉氏家族搶到權利,趙王呂祿、梁王呂產迅速掌握了兵權,決定發動叛亂,讓劉家的漢朝江山變成呂家的。這時朝中還有很多正義大臣,他們都是跟劉邦打過天下的人,呂家毫無功績,卻要以這種方式奪得天下!

    這時朝廷中有實力的有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他們不想坐以待斃,決定誅殺呂家所有人,讓劉家人做江山,但他們沒有軍權。於是他們想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酈寄!

    (周勃劇照)

    四、遊說酈寄

    陳平和周勃兩人商量,要想讓呂祿放棄兵權,只有讓他最信任的人去勸說他,這個人就是酈寄,可是怎麼才能讓他同意呢,畢竟他們是非常好的朋友啊,陳平和周勃兩手準備,先控制住酈寄的父親酈商,畢竟酈寄是個孝子,這樣在找酈寄,以國家大義來說服他,成功率比較高!

    他們找到酈寄,跟他說你的父親在我們這,希望你好好考慮一下,天下是漢高祖劉邦的天下,天下臣服,當初劉邦去世時,就說過,非劉氏子孫不得為王,現在呂家大部分都封王,有違高祖劉邦斬白馬的誓言,而且你家的爵位,都是劉邦賞賜的,為什麼要替呂家做事!酈寄猶豫不決,一方面是父親在他們手裡,他們說的國家大義確實是對的,另一方是自己好朋友,出賣呂祿可能他的朋友必死無疑!

    (呂祿劇照)

    五、酈寄賣友

    經過再三考慮,他最終選擇了出賣朋友,就算是為了國家吧!於是酈寄找到呂祿對他說,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劉家有九位姓劉的封王,呂家也有三位王。可是現在呂雉已經去世,呂家沒有了依靠,天下人人思劉,你現在是趙王應該去封地。如果繼續領軍在長安,就會得罪所有諸侯,到時如果失敗,也許連王都做不成,還不如退一步把軍隊印信交給太尉周勃,你做王我陪你永久,咱們遊玩天下可好?我實在不想看到你將來身首異處!呂祿聽酈寄的話,很是感動,能有這樣一個為自己著想的朋友雖死無憾!於是放鬆戒備,交出兵權,一起出去遊玩。

    六、呂祿被殺

    周勃成功奪取了軍權,入主北軍。這時呂產以為呂祿還有兵權呢,於是入宮,周勃派劉章殺掉呂產。並抓捕到呂祿,呂祿臨死前終於知道了酈寄出賣了他,但他手上無兵,根本不可能反抗了,於是被誅殺,漢朝軍隊也將呂氏家族人全殺了,終於恢復了漢朝劉氏家族地位。

    七、最終結局

    這一年酈寄父親酈商去世,酈寄繼承了侯爵,現在榮華富貴了,是否會時常懷念自己的好友呢?好友死了,他卻落下賣友求榮的千古罵名。也許他會想這一切是對是錯呢?呂氏家族覆滅後,漢朝也迎來了文景盛世!漢景帝七國之亂時,酈寄做為將軍立下了功勳。後來想娶平原君姐,得罪了漢景帝,侯爵被廢除!

    結語:

    這場宮廷之變中,酈寄利用和呂祿的友情,成功為周勃奪取到了兵權,誅殺呂氏家族,鞏固了劉漢王朝的統治地位,可以說為了國家大義立下大功。同時帶來的也有罵名,但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是史書會怎麼寫,還好《漢書》的作者班固寫的公正,他說啥叫出賣朋友呢,是為了換取個人利益,才叫賣友。酈寄不是,他雖然用欺騙手段來騙好友呂祿,目的卻是安定國家、拯救國難、捍衛父輩君臣大業,不得已採取的一種手段。我想班固說的是對的,酈寄做的也是對的!

  • 2 # 夏有涼風61

    西漢酈寄為什麼要出賣朋友,他的做法是對還是錯?

    我們觀歷史記載,秦末漢初,從項羽、劉邦的楚漢爭雄。張耳、陳餘的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驪寄出賣朋友呂祿,可見朋友間的仁義。

    哪西漢驪寄為啥要出賣朋友呂祿了?據史料記載,是為了剷除外戚“呂氏專權”,驪寄舍小義而就大義,以朋友的身份勸呂祿交出兵權,然後配合周勃、陳平滅掉了呂氏。

    要說驪寄做的對錯於否,歷史早已給出了定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理解“千金之子不死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