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時候辣麼酷

    先說說項羽。這是個性格比較複雜的人物,時而剛愎自用,時而又禮賢下士。曾經坑俘對秦軍趕盡殺絕,又因敬佩樊噲而放走劉邦縱虎歸山,這為他日後烏江自刎買下了禍根。總體來說,他身上有古代貴族固有的優點或缺點,即注重信義或囿於名分,比如放過劉邦的父母妻子,會盟停戰後對漢軍毫不設防等等,這在他稱霸之前尚不稱不上致命,甚至能為他吸引更多支援,但在你死我活的天下之爭中仍保持風度那就是婦人之仁。一個政治幼稚的領袖是成不了大業的。

    反觀劉邦,區區亭長出身,若非秦亂,終死不過沛縣一潑皮無賴,但這也令他身上有著其餘諸侯所不具備的冒險精神,贏了封妻萌子,輸了不過一死,正所謂大丈夫不能鼎食亦當鼎烹。收買離間趕走范增,背信棄義在協約停戰後偷襲項羽,反覆無常在平定天下後殘殺功臣,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資源打擊對手,就是這種百無禁忌的流氓作風使他戰勝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

    事實證明,一個真正的貴族是戰勝不了流氓的,在江山博弈中只有無所不用其極才能取得勝利,政治上的好人終究要被壞人打倒。李建成會在帝位鬥爭中敗給李世民,就是因為過分注重情義。結果他受暗害身死後,還被秦王二弟歪曲歷史汙衊的一文不值,這是何等的悲哀!項羽的失敗,其實是貴族精神沒落的象徵。在這之後,再沒有一個諸侯會提出決鬥定天下這種荒唐的建議了。垓下軍營中的“虞姬虞姬奈若何!”也成了千古絕唱

  • 2 # 歷史小院兒

    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劉邦和項羽的鴻溝協議發生在楚漢戰爭的後期,大家打了很久,大家都很累,和平符合所有人的願望,除了劉邦。

    劉邦的野心是天下!

    作為一個政治領袖,劉邦最合格的一點就是他的野心!他不會滿足於一個亭長,也不會滿足於一個漢中王,更不會是一個跟別人平起平坐的漢王,他要的是整個天下,他要所有人臣服在他的面前,向他叩首稱臣。

    有了這樣的野心,他不會允許一個隨時可以威脅到他的地位的人好好的活著。

    項羽的力量無人能及

    項羽這樣的人物隨便放在哪個時代,都是極其可怕的存在,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在武力對抗方面,所有人都不是他的對手,項羽和他的楚軍是世界上最強的軍事力量,無人能及!西楚霸王的名號實至名歸!

    面對這樣的對手,劉邦幾乎使用了他所有的方法來對抗,都不能置項羽於死地,太難了!只有在他最鬆懈、最虛弱的時候給他致命的一擊,才有勝利的希望!

    比武力更可怕的是人心

    西漢開國三大異姓諸侯王——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也叫黥布),梁王彭越,三個人為劉邦打敗項羽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都是項羽的手下,最後都跟隨了劉邦,不得不說,劉邦的策反工作真的很到位,真的做到了不擇手段!

    項羽作為戰神,優點突出,缺點也很突出,讓劉邦得了天下,輸的一點也不冤!

  • 3 # 少顏翁

    劉邦原本是想退回漢中,不在興兵事,但是他手下的謀臣,陳平,張良,勸諫他,楚漢之間終有決定生死之戰,漢王現在想要短暫的和平而放棄長久的勝利嗎?

    此時,應該抓住時機,一舉殲滅項羽,從而統一天下。這才是上策,如果,等項羽修整過來,在與他決戰,恐怕,勝利不會倒向我們了!

  • 4 # 鵬哥歷史人物介紹

    劉邦是無賴出身!項羽是名門之後!項羽自負!項羽軍事上比劉邦強太多,政治上幼稚!鴻門宴上放走劉邦足以證明,而劉邦不管過程!只看結果!劉邦團隊比項羽強大太多!

  • 5 # 有道似無道

    首先戰爭是沒有對錯的,雖然劉邦確實不道義,但是他結束了戰爭!劉邦和項羽曾經因為戰爭的疲軟和國家的脆弱,他們定下了一個叫做鴻溝盟約的條約。按照當時的格局來說。

    劉邦這邊的軍隊是最為虛弱的,因為他除開韓信按兵不動以外,只有8000的老弱病殘,但是項羽那邊可是有10萬的精兵,這些人可都是跟項羽實打實的殺出來的精銳部隊,兩邊的實力差距實在是太大了。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劉邦聯合了韓信玩了一出背信棄義,直接從背後偷襲的項羽的部隊,並且利用10面埋伏呵,四面楚歌最終打敗的項羽,劉邦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1位平民皇帝,但他也因此為後世留下了一個很不好的影響。

    那就是背信棄義。雖然劉邦成為了漢帝國的開創者,也成為了我們的一個先輩的象徵,但是我們回過頭來點評這一段歷史,他的這種做法到底對不對?因為我們都知道當時劉邦的部隊實力遠遠不如項羽,如果從道義方面來說,項羽更具有人道主義色彩,他更有統帥風範,從義和的角度來看,他們也是為了天下太平,為了老百姓選擇不再爭鬥,但是劉邦的這種做法確實有違天和,他不僅不顧老百姓的安危,而且還直接違背的心意和諾言,並且他打破了傳統貴族時代的列陣對抗的兵法作戰方式。從這一點看,劉邦的做法實在是太過分了。

    而且實在是不是一個值得學習的祖宗鑰匙。但是我們來分析楚漢戰爭,必須從兩個方面來看待,第1個自然是戰場上的謀略,劉邦這種打法自然是無恥而且非常的有違天和,但是如果從另一方面我們來分析,他這種做法很多時候是符合大多數人的認可的。要知道,雖然建立楚漢合約是一種非常穩妥的做法,能夠最快的結束戰爭,但是中國這個國家自秦始皇統一以來就已經認可了統一的形式,一旦兩個國家分離難免會為後來的戰爭留下影子,真正的統一天下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因此無論是地方的老百姓還是當時的張良蕭何。

    韓信都堅定的要利用各種手段來打敗項羽。所以雖然劉邦的內心可能不想背這個黑鍋,但是底下的大臣全部都要求他去奪天下,而天下的老百姓們也希望以一種最根本的方式結束戰爭的,因此項羽他的敗亡是各方力量作用的結果,就好像他當時,向鵬程逃跑的時候遇到的農民,他問路的時候農民故意為他指錯相反的方向,這也是一種銘心的體現。所以說雖然當年,劉邦的所作所為實在是太過分了,但是,如果從一種天下大勢來看,他似乎又佔據著某一種道義的合法性,或許劉邦不是一個值得交往的好人,但是他卻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地方。

    他接下來的攻擊證明了當時的所作所為有一定的合法性。要不是當初劉邦打敗了項羽,我們也不會擁有一個前所未有的強大的漢帝國,也不會擁有漢族的標誌和現在的漢語的語言流通。因此我們現在再回過頭來看當初劉邦的這種做法,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這是萬萬要不得的,從文學的角度來說,我們更加同情相遇,但是如果從歷史的演化角度來說,必須要有一個人來結束戰爭,這個人可以是劉邦,也可以是項羽,但是一定要做到這個結果,不管你的過程怎麼樣。

  • 6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劉邦是一個政治家,他非常清楚這時候放項羽回去就是放虎歸山,一旦項羽恢復元氣,還會捲土重來。所以選擇“背信棄義”,圍剿項羽是明智之舉。

    廣武山之戰形成了對峙局面,其實項羽已經處於下風了。

    項羽謀士范增死於陳平的離間計,大將龍且也在齊國兵敗被殺。

    軍事態勢更是堪憂。劉邦後方在蕭何治理下非常穩定,為劉邦提供源源不斷的糧草兵源;韓信平定了魏國,趙國,齊國,派灌嬰攻佔了楚國都城彭城;彭越,英布等在項羽後方攻城略地。

    項羽腹背受敵,所率軍隊多年征戰,相當疲憊,而且沒有穩定的後方,糧草缺乏。於是和劉邦定下盟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然後送回了劉邦的父親,開始撤軍。

    劉邦接受了張良,陳平的建議撕毀盟約,對楚軍發動了攻擊,封賞韓信,彭越,垓下一戰,殲滅楚軍,項羽自刎。

    項羽死後,劉邦統一天下。如果遵守盟約放項羽回去,彭越,英布一定會被項羽打敗,項羽整頓後方。那麼劉邦想一統天下時機就錯過了。

    所以劉邦撕毀盟約,趁各方面都對自己有利的時候圍剿項羽是明智的。

  • 7 # 中午要吃飽

    我個人很願意回答這個問題。

    曾經我看完楚漢相爭的時候,我也一直耿耿於懷這個問題。首先是結拜兄弟,其次項羽剛開始也屢屢幫助劉邦(或者應該叫劉三)。為什麼到最後,二人會反目成仇爭奪天下呢。

    也許很多人認為劉邦小人,相當皇帝,其實不是。劉邦從來沒有主動去想過要當皇帝,即使他和項羽分兵兩路攻打秦國,再分離的時候,劉邦還堅定的認為先攻入咸陽的一定是項羽,還叮囑項羽當王以後別忘了自己這個哥哥。而再行軍的路上更是漫不經心,一拖再拖。因為他沒有帝王之志,他也覺得他的那些兵將和項家軍沒有可比性,打起仗來肯定沒有人家厲害。所以也就無心第一個攻入咸陽。

    劉邦也許不想稱王,可劉邦的朋友圈們一個比一個想。急於攻城立功,爭取第一個攻入咸陽好讓劉邦稱王,自己也跟著升官發財。天天圍著劉邦嗷嗷叫加速前進攻入城池。而劉邦總是圍而不攻,解釋說死傷太大,勞民傷財,能不打就不打。被逼著沒辦法就讓酈食其去當說客勸對方投降。劉邦起初只是堵悠悠眾口,壓根沒考慮過能說服,可人家酈食其就是能人志士,對方給面子,嗷嗷叫開城門投降,弄得劉邦頗為無語。

    反觀項羽,由於和秦帝國有國仇家恨,每次攻城都大廝殺虐,兇殘惡報。即使人家開城投降也不行,非得屠城坑殺解恨。搞得後面的城池想投降也不敢投降,拼死抵抗。所以項家軍雖能征善戰,但去往咸陽的步伐卻屢屢受挫。

    天意弄人,最後還真讓劉邦先攻入了咸陽。以至於讓項羽從這刻開始,對劉邦心有不滿。

    而劉邦也很無奈,兄弟我沒想著給你爭,但你也實在太慢了,再說了,我就算第一個攻進咸陽又怎麼了,大家本來就是公平競爭,憑啥非得都是你的。

    由此,著名的鴻門宴發生了。最後劉邦使出影帝般的大哭之法,愣是把項羽哭心軟了,心想劉邦這個出身卑微的貨色我就不給他一般見識了,發配川地永遠別回來得了。

    劉邦入川,艱難險阻,跑的跑死的死。心灰意冷遠離他鄉之下,心中更是記恨項羽的霸道傲慢。明明我先攻入漢中,你我兄弟你卻這樣對我。而這時候還有一位仁兄也抱著這樣的思想跟隨者劉邦的部隊,至關重要的人出現了,改變歷史的人登場了,這個人就是,韓信!

    韓信也恨,恨項羽的自負,恨項羽對他的藐視,看不起。韓信勵志一定要打敗項羽給他看看到底誰才是軍事天才!

    就這樣,由於項羽的兇殘,傲慢,自負,看不起人的種種態度,一一的把那些原本屬於他的朋友逼成了敵人,大家齊心協力同仇敵愾一定要把項羽打垮,這個天下我就要給你爭一爭!

    以至最後,烏江自刎。

    所以我認為,劉邦開始真的無心和項羽爭天下,他只想跟著項羽有口湯喝就知足了。韓信也沒想過要打敗項羽,我只想跟著項羽南征北戰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能。還有之後很多漸漸離開和背叛項羽的人,都是他的性格造成的,以至於讓他們一起聯起手來對付他,豈有不敗之理。

    對了。項羽還很愛虞姬,成大事者不能兒女私情,此話不假。

  • 8 # 隔壁歷史會

    成王敗寇,勝者為王。哪一位帝王的出現不是踏著眾多人的屍骨爬上來的,一將功成萬骨枯。

    劉邦是一位地痞流氓。在他眼裡沒有什麼承諾仁義。只有活下去,這也不難看出在劉邦逃跑時把老婆孩子推下馬車居然是她們影響劉邦逃跑時的速度。無毒不丈夫,帝王王者依舊是如此。只有項羽重情重義,在準備煮了劉邦老子的時候。劉邦道:我和你結拜過,我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一定要煮的話,最後請分我一杯羹。項羽聽了,兄弟的父親怎麼能煮了呢。就放了他。

    項羽重情重義,卻吝嗇不已。後來跟隨劉邦的將領原本都是項羽的人,項羽卻捨不得封賞立功計程車卒。而劉邦抓住這個問題,立功就給封賞,這也是他後來成功的必要因素。

    最後一句話來說,為帝者那一個不是心狠手辣的走上來的,為了自己的霸業什麼都能拋棄更何況情義呢。

  • 9 # 回憶裡中人

    這就符合那首詩: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劉老三當然不可能和結拜大哥講什麼所謂的義氣,也不會講義氣。他是政治家,擁有統一天下的野心。撕毀協議這種事情就像平時吃飯一樣毫無任何壓力,撕了就撕了。難道要學習當年的項羽,鴻門宴上放過自己,那才是傻的可愛的表現。

    此時漢軍的優勢已經十分明顯了,北方的代、魏、趙、燕、齊全部被大將軍韓信一個一個給收拾的服服帖帖的。後方蕭何很是給力,持續不斷的為劉邦的前線部隊輸送軍餉物資和物資給養。前面英布和彭越時不時給項王來個一腳,搞得項羽焦頭爛額的。楚漢之爭的戰略局面已經徹底轉變了,如無奇蹟楚是逃不了滅亡的結局了。

    那麼這就不叫背信棄義,而是審時度勢後的合理行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期貨高手如何界定:雙開、雙平、多換、空換,這四這種情況主動買、主動賣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