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史天下
-
2 # 白這個顏色
此圖此碗,讓人一眼看出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安徽銅陵翠竹崗窯口燒製的日用碗,屬於普通民用餐具。窯主是當時有名的江南首富沈家遠。
沈氏祖籍銅陵,根據祖譜記載,銅陵沈家是明朝鉅富沈萬三的後人,清末期的沈家,歷經三代,以經營外銷瓷發家,在景德鎮,很多窯口都有沈家的股份。題主這隻碗,為了彰顯年代感,圖片朦朦朧朧,不過從碗底圖騰到瓷胎包漿,可以看出此碗是1840年8月28日開窯的第一批產品,為了開啟局面,沈家遠特邀7名景德鎮師傅現場監督,此碗燒製火候偏長,因為新窯口水份含量大,在碗坯入窯後的前八小時,必須保障火勢猛烈,這樣才能不使碗坯變型。題主這隻碗,釉色不潤,乃猛火燒製過程偏久,符合銅陵沈窯的特徵。
在銅陵沈窯的燒製過程中,碗底圖騰只有第一批產品顏料深重,以後的圖騰顏色較為淺淡。銅陵沈窯曾經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援,這與沈家遠1886年捐獻清宮五萬兩白銀有一定關係。銅陵沈窯第一次成為清宮貢碗的供應商是1885年。因此沈窯一度跨入名窯行列。
題主的這隻碗雖然屬於民窯,也屬於景德鎮的同等燒造工藝,根據專家估計,銅陵沈窯產品的存世量不超過1327件。題主應該妥善保管,升值空間巨大。
清代民窯的普通生活用瓷,簡單說是大路貨,價值在50—100元左右。時代近,價值低,數量大。是全國普遍從遼寧到海南,都會看到的一種民用瓷器,這個東西平常的就像路邊的石頭,不是什麼窯口,更沒有窯主一說。價值很低,低到沒有假的可言,因為只是是普通用瓷,並沒有太大藝術價值性和什麼背景故事。
碗底下那個底款,是民窯普遍做法,是因為普通民窯匠人不識字,所以直接畫成方塊圖案,也作為生產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