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太拾

    怎麼說呢?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這時政令無法通行各地,就已經和五代十國無異了,人們早習慣了這樣生活,都看淡了。

    教訓就是讓所有人都知道只有關起門來各過各的生活,才是最踏實的,使人變得一個比一個更加自私了。

  • 2 # 百世流年

    朱溫拆長安全城,將金銀銅鐵運往洛陽,甚至連拆掉的木料也扔進黃河順流直下洛陽,並遷長安人以補洛陽空虛!至此,在歷史上長安城再也沒有重建起來!

    朱溫

    並遷李氏皇族往洛陽,途中斬殺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唐昭宗及所有皇族於黃河岸邊,立唐僖宗第九子李柷為傀儡(為唐哀宗)在位僅僅三年被廢,次年死,年僅十七歲!至此唐朝徹底結束!而五代十國真正開始!(唐昭宗是唐僖宗的弟弟!)

    唐哀宗

    說是五代十國,不如說是唐朝的藩鎮割據後的獨立,也就是誰也不服誰管,自立為國,獨霸一方!

    五代十國分別為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以及後周!

    十國--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荊南以及北漢。

    要說對老百姓或者說人民有什麼影響,用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中的一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來概括!

    連年征戰,民不聊生!好容易等到了和平,可以休養生息,安然度日了!

    統治階層卻又是大肆建設樓臺館舍,搜刮民脂民膏以供自己窮奢極欲,苛捐雜稅層出不窮!

    也就有了“弔民伐罪,解民倒懸”這句話!

    直到宋朝的建立,再也沒有了唐朝的輝煌,疆域更是少了一半,丟失了飼養馬匹的傳統馬場,致使戰力也是一落千丈!

    四周強敵環伺,連年征戰,老百姓能有好日子過嗎?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也可以說是五千年的戰爭史!

    春秋戰國何解?就是隻在春季、秋季打仗而已!

    要說有什麼教訓,哪裡有什麼教訓了!

    要讓我說,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疼,能爽一天是一天,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天街邊睡!

    下面這句話,能看懂的自然能看懂,看不懂的不解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焉,安有不信。

    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現在的問題,卻可以用古人的言辭解釋,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這可真的是上下五千年,你爽,我爽,大家爽,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數百年!

    最後用法國國王的一句名言來結束這個問答吧“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這些人是不是就這個尿性?

  • 3 # 嘉嘉1240

    作為歷史上有名的亂世之一,五代十國以其混亂無序而聞名於後世。

    五代之前,盛唐以其統一的遼闊疆域和強盛國力而聞名於世。即便到了今天,外國的華人聚集區也被稱為唐人街,足見唐朝大一統時期的榮耀輝煌。

    ▲盛唐統一的疆域圖

    然而自唐朝之後,中原大地上硝煙四起,各個政權起起落落,如同走馬燈般換個不停,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依次粉墨登場,被後世稱為五代。

    而中原以外的地區,還有諸多林立的小國,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國,則被後世史學家們統稱為十國。

    ▲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分割圖

    同為亂世,春秋戰國的五霸七雄們雖然也是彼此攻伐,混戰不休,但也能做到守土尊禮,保一方百姓安定

    而五代十國時期則是烽火連天,一派混亂無序的景象—政權更迭頻繁,大國勾心鬥角,小國朝不保夕

    一、藩鎮割據埋禍根

    五代十國如此混亂局面的形成,由很多複雜的因素導致,然而追根溯源,則是唐代藩鎮割據埋下的禍根。

    《舊唐書》記載,藩鎮亦稱方鎮,由節度使掌管軍政大權,是天寶年間唐玄宗為防止異族來犯所設立。玄宗時期共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稱為天寶十節度

    ▲唐朝藩鎮割據形勢圖

    然而設立藩鎮固然能抵禦外敵,但從長遠來看卻是弊大於利。因為各個節度使掌管一方軍政大權,若是中央朝廷沒有管制的能力,則是養虎為患,遺禍無窮,導致節度使據地自專各自為政,肆意破壞法度的情形層出不窮。

    自唐中期開始,節度使兼管地方民政、財政權,漸漸形成了可以與中央朝廷對抗的割據勢力,甚至威脅中央政府的統治。

    譬如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便是最先按捺不住向朝廷叫板,公然發動叛亂。中央政府措手不及,玄宗也只得外逃入蜀躲避。

    ▲安史之亂

    即使後來叛亂被平息,皇帝重回寶座,但藩鎮割據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變。唐朝後期,各個節度使陽奉陰違,雖然沒有公然發動叛亂,但都在自己轄區內做起了土皇帝。中央政府無力管轄,即便想要削藩,也是有心無力。

    若是說藩鎮割據是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根本因素,那麼黃巢起義便是這一局面形成的最終導火索

    公元878年,繼王仙芝領導的起義失敗後,黃巢組織農民發動了唐末聲勢最浩大的一場農民起義。雖然這場農民起義以失敗告終,但它成了壓倒腐朽唐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黃巢起義路線圖

    史書有言: 唐代自從唐肅宗以來,藩鎮遍佈,久成分裂之勢,然而中央政府猶有表面上的名分。黃巢起事後則情形驟然改變。

    在黃巢起義之後,唐王朝再也無力維持名義上的統治,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王宣武節度使朱溫廢唐哀帝,自立為帝,建立後梁河東節度使李克用之子李存勖自立為帝,建立後唐……五代十國戰亂不休的局面開始形成。

    著名歷史學教授張國剛曾說:五代的歷史,仍然明顯地受到唐代藩鎮割據的影響。五代十國時期的各個政權,與唐末的各個藩鎮之間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絡,而五代十國禍亂不休的根源便是的唐末的藩鎮割據。

    二、異族為禍中原亂

    中國歷史上有句話叫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按照今人的看法,此語有些過於偏激,畢竟人的好壞善惡與種族無關,不能一棒子打到一堆人。

    然而古往今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局勢若是有外族的插手,則必然會增加許多紛亂爭鬥。與之相同,五代十國時期之所以如此混亂,與眾多外來異族的參與干涉難脫干係

    正所謂內爭必有外患,強盛一時的唐王朝忽然之間分崩離析,必然引來許多異族的虎視眈眈:西有吐蕃,南有南詔百越,而北方的契丹族則是異族裡最為強大的一個。

    ▲契丹鐵騎

    唐中期時,契丹曾和安祿山交過幾次手,雖有過幾次勝仗,但苦於唐朝強盛的國力,契丹始終被御於國門外。

    而到了唐末,前面說過,各地節度使各自為政,唐王朝已經是名存實亡,契丹開始蠢蠢欲動,希望藉著各藩鎮混戰之際能謀得些漁翁之利

    在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首領後,契丹戰士們更是摩拳擦掌,想要南下掠奪一番。然而阻隔在他們面前的還有一道天塹,那就是幽州

    幽州古稱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其地理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北一帶。由於中間有太行山、陰山等山脈阻隔,加上唐朝時期的加固,幽州可以說是抵禦外敵的一道堅實堡壘。有幽州阻擋,契丹族想要南下掠奪,也只是痴人說夢。

    ▲割讓燕雲十六州後的形勢圖

    然而日防夜防,家賊難防。賣國賊的存在讓這一切成了現實。後晉皇帝石敬瑭不顧廉恥自稱“兒皇帝”,親手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致使契丹鐵騎可以毫無阻礙的越過幽州,賓士南下,在中原大地掀起了一片腥風血雨。

    除了契丹吐蕃等族,五代十國時期還有諸多少數民族登上中原大舞臺。譬如羌族、匈奴、鮮卑、柔然、沙坨等。

    ▲唐朝時周邊少數民族分佈圖

    在今天看來,這些曾經的異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然而在當時漢夷分明的情況下,這些進軍中原的少數民族像是倒進油鍋裡的一盆水,讓原本就動盪不安的中原之地變得更加沸騰。

    三、禮樂崩壞尚武力

    《三國演義》裡劉備認為天下禍亂的根源在於人心喪亂,欲取天下必要先取人心。劉皇叔雖然權謀武藝並不過人,然而這番想法卻是十分有理。

    中國歷史幾千年,歷經商周至明清等諸多封建王朝,歷朝歷代所真正奉行的並非法律條文,而是禮儀道德。即便是有如《唐律疏議》、《宋刑統》、《大明律》等諸多法典條文,其立足的根本也是傳統的道德而非公正的律法。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自孔子創立儒家思想以來,經過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倫理道德便是歷朝歷代維護統治所奉行的正統思想。

    然而帝王們大肆推崇三綱五常、君權神授這些思想道德倫理,並非真正相信這些,只是為了藉此用作維護統治控制思想的愚民政策

    說白了,在封建農業社會,只要廣大的下層農民們要聽話守規矩,好好種地幹活,自然國泰民安,動亂息止。而讓這些農民聽話的方法就是讓他們接受道德倫理的約束,即要尊長愛幼,侍父奉君

    細觀歷史上的諸多盛世譬如文景開元康乾等等,其繁榮興盛都離不開思想上的統一。

    ▲清朝康乾盛世圖

    而道德崩壞,思想的多元則是亂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周朝末年,禮樂崩壞宗法不復百家思想爭鳴,迎來了春秋戰國的大變革時代;漢末分三國,傳統儒學被挑戰佛學興起玄學道教的老莊思想佔主導,使得魏晉南北朝紛亂數百年。

    與以上兩個亂世相同,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也與思想文化有關。然而所不同的是,春秋戰國與魏晉時期的文化思想是多元化的,各種學說雖然衝突不斷,但卻是欣欣向榮。而五代十國時期的文化卻是極度衰弱,與之相對的,是對武力軍事的崇拜

    歐陽修曾說:“五代是干戈不息、亂賊橫行的世道,禮崩樂壞,三綱五常滅絕,前朝的制度文化都消失殆盡了。

    五代時期各個政權的統治者們不受儒家傳統倫理道德的約束,不明禮樂,輕視文人。他們在意的是武力,是軍事。

    《舊五代史·史弘肇傳》裡記載,當時人們認為平定禍亂,安定百姓,只有用刀劍拼殺,文人的禮儀教化不管用。正是這種傳自少數民族的尚武風氣盛行,讓五代十國的中原秩序混亂,戰亂不休。

    因為五代時期尚武風氣太重,宋朝建立後大改風氣,重文輕武,武官受文官節制。這導致了宋朝軍隊積弱,戰鬥力低下,最終被蒙古騎兵所滅。極度尚武或是崇文都是極端,治國安民都不可取。

    四、紛爭繚亂蘊變革

    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十分混亂,亂到史學家們也很少去專門研究。因而對五代歷史的介紹大多附在隋唐史之後,往往是蜻蜓點水般的一帶而過,缺少系統的介紹

    其實五代雖亂,卻是亂中有變。各個政權混亂地彼此攻伐間包含著社會結構的大變革。所謂不破不立,在這一場曠世少有的大紛亂之後,迎來的是宋元明清幾個世紀的輝煌。

  • 4 # L1229897635

    唐朝後期,產生了五代十國亂像。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吳,前蜀,吳越,閩,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十國。這些小朝代產生,戰爭不斷,百姓流離失所。但是,促從了民族的大雜居,為宋朝統一墊定了民族大團結的基礎。

  • 5 # 小僧讀史

    影響:

    1.五代十國時期,五代時交迭頻繁,北方戰火始終未能平息,北方經濟比較落後,人口持續大減。直至後周後期才逐漸恢復,但經濟力始終不如南方。而南方則較為安定,持續吸收來自北方的流民,替南方帶來大批的勞動力及先進的耕織技術,加速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2.由於南方十國國家林立,擺脫北方經濟負擔,而且君王重視生產發展,發展出若干個以大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區域。蜀地是農業、工商業發達地區,倉庫飽滿。江南兩淮重農桑、茶葉、水利與商業貿易,其中吳越、閩國與南漢的貿易最為興盛。

    3.湖廣要靠賣茶和通商,運茶到黃河一帶,交換衣料和戰馬以獲利。這些區域彼此互通有無,並與華北、外國通商貿易,商業十分興盛。所以,南方至此已完全代替北方成為全中國地區的經濟中心.

    結論:

    在十國時期,相對華北而言,南方的重大戰事較少,政局也比較安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是推動了經濟重心的南移並使之穩定。可以說五代十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兩宋繁榮奠定了良好基礎,也使得整個古代經濟繼續往前發展,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 6 # 伊圓錢

    不對比還好,一對比就知道五代十國是底層失控,草根崛起,徹底撕爛了君,權神,授的遮羞布

    唐朝百姓生活挺好,連宋朝王安石都羨慕,但是接下來的五代就不怎麼樣了。

    五代十國的大人物出身都挺低的,前蜀創立者王建偷牛,後梁太祖朱溫養豬娃,南吳太祖楊行密盜賊,南楚馬殷木匠,大頭兵從宰相門前過被罵,這幫大頭兵滿不在乎說宰相算什麼,如今是我們說的算,後漢的大將安重榮也說過誰大腿粗誰就是皇上。

    朱溫

    不說別的,光說梁唐晉漢周宋,五十年換了十四個皇帝,今天你當皇帝,明天我當皇帝,後天他當皇帝。誰都可以當皇帝,只要你有那個本事。真是綱紀崩摧、道德淪喪。這種城頭變幻大王旗的頻率,可以說嚇人的,什麼天命,什麼天子,都擋不住大頭兵手裡的那把刀。——這對於那些傳統士人來說,更是天塌地陷一般的大恐懼,天天在打仗,越打人越少,生產力的大倒退,說亂世人命不如盛世一犬真的不是瞎掰。

    五代十國的發源,起於安史之亂之後的藩鎮割據。當平定安史之亂的時候,當時是唐朝的皇帝唐玄宗的孫子唐代宗在位,為了早日國土安寧,就把那些打仗時候投降的將軍都封為節度使,其中田承嗣李懷仙李寶臣三個最出名,他們合成河朔三鎮

    河朔三鎮

    打那以後,地方和中央形成了良好的默契,那就是你不來找我事,我也不找你事,和平共處,從唐代宗到唐憲宗之前,都是這樣的情況,但是唐憲宗一個想幹大事的人,他在位時候削弱了河朔三鎮,收到了一時的效果,到他兒子唐宣宗的時候,又來一次,讓這種平衡開始傾斜,直到黃巢的出現,徹底打破這種平衡。

    黃巢

    要知道即便從安史之亂開始算起,也不超過200年。唐代後期是一個將中原文化向四周擴散的過程。但是當經過黃巢來了以後,中原地區陷入了混亂,尤其是對關中地區的破壞。從此長安退出了中國的政治中心地位。

    五代十國

    繁華的城市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大量的土地廢棄,無人耕種。

    凡是有點腦子的,都會荒廢地區進行修復,到了五代後期經濟已經逐漸有所恢復,城市規模也達到一定程度的繁榮。

  • 7 # 槐蔭樹下的老曹

    哈哈!唐朝和五代十國還有可以對比的嗎?

    五代十國,就是唐朝之錯誤發展的結果啊!

    要說對比,也就是一個在錯誤之始,一個在錯誤之末,一個在前面種瓜,一個在後面得瓜而已!

    還說五代十國,對人民的生活有哪些重大影響?有什麼教訓?

    是唐朝的錯誤,給唐朝和五代十華人民的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好不好?

    是要總結和吸取唐朝的教訓好不好?

    知道五代十國的頭頭腦腦們,都是怎麼演變而來的嗎?

    五代,依次為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即"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公元907年,朱溫建立後梁,定都開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

    公元923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

    後唐之後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

    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是,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

    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

    同時,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

    郭威篡後漢,建後周。

    後周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重病,被迫班師,後不幸病亡。

    柴宗訓即位後,不到半年,就被趙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十國,為南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馬楚、南唐、北漢,即"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

    十國中,江南地區有南吳、南唐、吳越國、閩國等。

    湖廣則被荊南、南楚、南漢等佔據。

    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

    兩川地區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然而耽於安樂,最後亡於中原。

    北漢是十國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國,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祟所建。

    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群雄,最後於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十國結束。

    在這五代十國中,我們看看,最先建立後梁的朱溫,是什麼來歷?

    朱溫,原本是農民起義軍王仙芝、黃巢的部下,後歸附唐軍,拜汴州刺史,出宣武軍節度使,繼而又進封梁王。

    注意,這個“節度使”和“梁王”,意味著什麼?

    “節度使”和“梁王”,就是意味著,他就是地方實權派,就等於是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

    諸侯!懂嗎?

    諸侯,就是手中既有財權,又有兵權!

    這就可以和中央對抗啊!就可以和其他諸侯爭霸啊!

    春秋戰國時代,之所以天下大亂,不就是由於諸侯爭霸,個個都比周朝天子厲害嗎?

    所以,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實行郡縣制,建立中央集權。

    郡縣制,就是將財權與兵權分開;有財權就無兵權,有兵權就無財權。

    而唐朝,在春秋戰國的千年之後,又興起了類似於周初大封建的派遣節度使制度。

    這就是安史之亂的亂源,也是五代十國所形成的根源。

    朱溫在拜汴州刺史出宣武軍節度使,繼而又進封梁王之後,就以河南為中心,極力擴大實力,逐漸成為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

    天覆元年(901年),他率軍進入關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權。

    天佑元年(904年),他用武力把唐昭宗逼遷洛陽,隨後又將昭宗殺死,立其兒子李柷為帝,再透過禪讓的形式,奪取帝位,代唐稱帝,建國號梁,史稱後梁。

    那麼,滅掉後梁,建立後唐的李存勖,又是何來歷呢?

    李存勖在唐末,官至檢校司空,遙領晉州刺史,後襲父位,為河東節度使、晉王。

    又是一個節度使、王!

    地方實力派啊!

    所以,五代十國,實際上就是春秋戰國的翻版,都是先由朝廷大權旁落,地方諸侯爭相稱霸,最後發展至朝廷被滅,列國爭雄。

    那麼,何以在春秋戰國之後的一千多年,又會來一個其翻版呢?

    這就是由於,唐朝,雖然沒有在主觀上覆闢周初大封建,但是,她實際上又是走的周初大封建之老路。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個瓜,又是魏晉南北朝的秧苗,所結下的瓜。

    魏晉南北朝,門閥士族做大,王權被挾持,使得當時的局勢,也是和春秋戰國差不多。

    只不過,春秋戰國,是諸侯爭霸;魏晉南北朝,是門閥士族爭雄。

    而魏晉南北朝門閥士族爭雄的結果,就是引狼入室,造成胡人漢化,漢人胡化。

    胡人漢化,就是北方民族的當權者,希望透過中原文化的禮儀制度,來加強皇權,消弭他們北方民族天生的野性。

    漢人胡化,就是漢族的百姓,乃至於失意的官僚貴族,去投靠北方民族,從而在精神上被北方民族所主導,習慣性的形成了北方民族的思維意識。

    而節度使制度,以及封王習慣,就正是這種漢人被胡化的結果。

    就是唐朝統治者,身為漢人,實際上,卻長了一顆胡人的心。

    他們,基本上是忘記了漢人的歷史,忘記了漢人的政治體制是如何形成的。

    所以,才會犯下一個,真正懂得自己民族歷史的漢人領袖,所不可能犯的錯誤。

  • 8 # 視野淺談

    待到秋來八月,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在唐朝末,唐王朝已病入膏肓;不第儒生黃巢在長安落榜時寫下了這首詩,也表達了他的野望。

    不久之後,公元874年黃巢率眾隨王仙芝起兵,已深陷軍閥割據的唐王朝在這場戰爭耗盡了最後的國運!

    黃巢最終失敗身亡。唐王朝在搖搖欲墜又熬了二十多年,在公元907年被朱溫篡奪了政權;曾經無比輝煌過的世界中心,唐帝國正式滅亡了!

    中國的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朱溫建立‘梁’,史稱後梁,成為持續53年的五代時期的第一個政治體制中心!

    朱溫本是黃巢的部將,投降唐廷後反過來進剿起義軍,然後篡唐立梁。他有一個死對頭,在唐末曾一起對付起義軍的,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後梁建立後雙方戰爭不止;等朱溫和李克用都死了,他們的兒子們繼續爭戰!

    終於在公元923年,李克用的兒子晉王李存勖稱帝,國號‘大唐’,史稱後唐,然後就滅掉了後梁。歷史進入第二個時期,後唐!

    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是開國功臣,並受朝廷器重,皇帝李嗣源甚至將女兒嫁給他。但李從珂登基後,因統兵大將的客觀存在的威脅,君臣相互猜忌傾軋。石敬瑭決定起兵反唐,以割讓幽雲十州為代價、對遼國稱兒稱臣,求遼太宗幫忙;於是聯合遼軍南下攻滅後唐。

    公元936年,石敬瑭稱帝,國號‘晉’,史稱後晉。石敬瑭認爹的做法讓國內很多人感到屈辱,叛亂終沒消停過。他的兩個皇子都因叛亂被殺了。石敬瑭臨死時把皇位傳給了養子石重貴,石重貴決定逐步脫離對遼的依附。但是,這種做法立刻引來了和遼國的爭戰,遼國大舉進攻一共有三次之多,石重貴在最後一次戰爭輸光全部家當,全家被俘、妻妾被遼人玩弄,後晉滅亡!

    但是契丹人因為長期的燒殺搶掠的惡行,不受河北河南等中原漢人的歡迎。契丹主在開封登基後,發現沒有任何的辦法去統治,感覺留在中原很危險,決定退走。

    中原無主,後晉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稱帝,率軍南下接收了洛陽、開封等地,又陸續收復河南、河北諸州,公元947年建立‘漢’,史稱後漢!

    郭威是後漢的開國功臣,同樣很受皇帝器重。漢高祖劉知遠死後,郭威還幫助後漢皇帝多次平定判亂;其後漢大將李守貞稱帝反叛,對朝廷威脅很大,有賴郭威鎮壓。

    但是,漢隱帝懼怕郭威學習前人,互不信任,在內部傾軋之殺了郭威全家,但是可惜沒能殺掉郭威。於是,郭威帶兵殺回開封滅了漢隱帝,後漢滅亡,公元951年郭威稱帝,國號‘周’。

    郭威稱帝建國時,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也在太原稱帝,史稱北漢,成為除原王朝外割據地方的‘十國’之一。劉崇想借契丹兵馬南下,依樣畫葫蘆的滅掉後周、自己做中原之主,但是沒能成功;後周也終其一朝也沒能滅掉北漢,雙方戰爭不斷。除北漢之外,南方的四川、湖廣、江南等地還有眾多的地方割據政權,稱之為十國!

    後周歷經郭威和養子柴榮兩代皇帝,國力漸強,並逐漸推行一國的戰略。但第三代皇帝柴宗訓登基時只有幾歲,於是本為後周禁軍將領的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公元960年稱帝建立宋朝,後周滅亡了!五代十國也因此結束,中國的歷史步入了北宋時期!

    整個的五代十國時期,戰亂不斷,政權替換的眼花繚亂,民不聊生。農業生產嚴重不足,人口大量的死亡。遊牧民族的燒殺搶掠,更是讓百姓雪上加霜。楊家將在歷史演義中,多以英雄人物出場。可是有多少人知道,楊家將原型就是北漢的大將,在戰火紛飛的五代十國時期,屠殺的平民不在少數。

    歷史的文藝宣傳,對眾多的歷史人物都有渲染誇張的手法,讓後世的人難辨真偽!為什麼真正的歷史愛好者,非常的反感各種演義版本?演義只是文藝的表現行式,但並不能真正的代替歷史!歷史是無法改變和演義的,只有遵崇歷史,世人的頭腦才能清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家的先生介意你塗口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