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檔案館
-
2 # 時代桌布
魏延被殺並非因為反骨,而是這三點原因犯了大忌
小說三國演義中,為了突出諸葛亮智謀無雙且有識人之能,從一開始就看出魏延日後必反,對其深為厭惡,最終在自己死後留下後手斬殺了魏延。
首先,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諸葛亮所謂反感魏延的基礎並不存在,即三國演義裡寫的:因為魏延是降將。諸葛亮說他是背主之人,腦後有反骨,因此而不待見。
但這完全是羅貫中的創作,魏延從來就不是降將,也沒給韓玄打過工。他是劉備新野那片的人。劉備投奔劉表之後,駐紮在新野的那段時間,當時“荊州豪傑多歸先主”,魏延就是在那時帶著自己的家丁投了劉備,屬於主動投身革命,論覺悟,比諸葛亮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兩人要是某天閒聊擺譜,魏延完全可以鄙視諸葛亮的:老子當年跟著先主鬧革命,是自己拋家舍業,主動參加的。而你村夫還要先主親自去請,還請了三回才來,明擺著革命意志不堅定嘛。所以說,魏延在蜀漢屬於根正苗紅,所謂腦後有反骨云云,完全是老羅杜撰,不能當真。
真想問問他的三國演義裡為什麼要把諸葛亮寫的對魏延好感那麼低。
因為在正史的記載中,從來沒有什麼地方表現過諸葛亮對魏延沒有好感的。恰恰相反,諸葛亮可能是蜀漢後劉備時期對魏延唯一還有好感的人了。
甚至可以說,劉備死後,是諸葛亮在處處袒護和提拔魏延,才讓魏延能在蜀漢混的順風順水,隱隱然成為軍中第一人。
在諸葛亮執政期,魏延的待遇不錯,封了侯,授了涼州刺史。在軍隊裡,還兼任諸葛亮的前部督和丞相司馬,這幾乎是屬於心腹的地位。後來更是一路升官,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等等等待遇一個接一個,可以說魏延在諸葛亮手下,跟在劉備手下的關張他們都是相等的地位了
魏延是蜀漢中期頭號猛將無可置疑,但如果同時說魏延是關張之後蜀漢最囂張跋扈的將領,估計當時也沒人不同意。那麼魏延為何最終喪命呢?有三點原因。
跋扈表現之一:不尊重領導。
每次諸葛亮出兵北伐,魏延都要求單獨帶一支軍隊,和諸葛亮兵分兩路,自己直插魏軍後方的潼關。這個在魏國方面的史料裡被記載為子午谷之謀。實際上魏延提出這個謀略不是一次,而是每次。當然,每次都被諸葛亮否決。本來提出自己的見解無可厚非,但是魏延卻因為自己的意見沒有被採納,指責諸葛亮膽小,不能發揮自己的才幹。事實上,在中國戰爭史上不止一次的證明,子午谷之謀成功的機率幾乎沒有。
其跋扈表現之二:威脅同事,得罪小人。
比如魏延和楊儀不和,兩人鬧到勢同水火的地步,經常發生爭吵。而魏延每到和楊儀吵得臉紅脖子粗的時候,就公然拔刀在楊儀面前比劃,經常把楊儀這個文官嚇哭。俗話說,寧肯得罪君子,千萬別要得罪小人,這也為魏延日後身死埋下禍根。
跋扈表現之三:不服從軍令。
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自知命不久矣的時候,下令停止北伐,大軍撤退回成都,把一切撤退細節都安排妥當了,並讓人帶話讓魏延給大軍斷後。魏延的反應卻是:丞相雖死,我魏延還活著,就應該讓我魏延代替丞相執掌兵權,繼續北伐。其他人沒有理會魏延,自顧自走了,魏延知道後又大怒,趕在大軍之前搶先撤退,沿路還燒了大軍必經的道路。把整支軍隊置於危險的境地。
結果就是當這件事情傳回成都後,所有的蜀漢大臣,眾口一詞懷疑魏延要謀反。其人緣之差,在蜀漢群臣中印象之糟糕,竟然到了沒有一個人替他講話的地步。甚至連魏延自己計程車兵都不站在他這一邊,當王平率軍來進攻魏延時,他的屬下一鬨而散,自己不得不帶著幾個兒子孤身逃亡。最後在逃亡路上被馬岱所殺。
同時也要指出,魏延的悲劇,諸葛亮還是有責任的,恰恰是對其過於縱容。在蜀漢中後期五虎將凋零後,魏延和姜維是蜀漢軍中最出色的大將。在魏延做出出格舉動的時候,諸葛亮因為深惜他的驍勇,沒有對他做出應有的責罰反而多次袒護。這在客觀上助長了魏延矜高的氣焰,令其更不知道收斂。到了最後,諸葛亮快死的時候,自己都知道已經沒人管得了魏延了。不得不說出這樣的話:魏延要是違抗我的軍令你們就自己回去,別管他了!。最終也沒安排對魏延下死手。
魏延在蜀漢後期的表現,實在令人唏噓,魏延對蜀漢無疑是忠誠的,從沒想過逃奔魏國,他死後立即就被平反了,不被認為是謀反罪。魏延的能力也沒有問題,可以說和姜維不分伯仲,劉備、諸葛亮都十分賞識其作戰的才能。但是魏延恃寵而驕,過於跋扈和放飛自我,導致了他的人生悲劇。
回覆列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魏延最早是劉表的部下,劉表死後,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爭家產。劉備也想從中分杯羹,以調停的身份出現。此時,劉備和平民躲避曹操要進荊州,蔡瑁派人在城上放箭,魏延看不下去,跑上城門砍掉繩索放下吊橋,想救劉備進城,可是劉備並沒有進去,帶百姓走了。魏延一人難敵四手。劉表手下文聘殺了過來,魏延就跑了,尋劉備不見,就投奔長沙太守韓玄去了。
其實早在魏延投靠劉備時諸葛亮就有了誅殺魏延之心,當時魏延為長沙太守韓玄的手下大將,關羽負責攻取長沙,和長沙守將黃忠激戰數次不分勝負。最後韓玄懷疑黃忠的忠心,要殺了黃忠。魏延趁機發動兵變,殺了韓玄,開城門迎接劉備進城。.
在信史《三國志》中,魏延並不是一個面目可憎的“反骨仔”,在這部記述三國曆史的權威文獻裡,魏延並無反心,也沒有造過反。從史料記載來看,魏延討厭不諳軍事的長史楊儀,所以諸葛死後他反的是楊儀,並非蜀國。
而楊儀和魏延向來不合,矛盾很深。對於兩人關係,諸葛亮經常調和,以求平衡,但收效甚微。一山不容二虎,諸葛亮怕死後,魏延不聽楊儀指揮攪亂自己的全面部署,為防微杜漸,諸葛亮給魏延強安了一項罪名:腦後有反骨。並以此大作文章,安排馬岱出奇不意斬殺了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