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馬謖該不該殺?諸葛亮斬馬謖對蜀國是利大還是弊大?
1
回覆列表
  • 1 # 薛廣禮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既然是揮淚?那就是不應該斬首?在當時就是為了嚴肅軍紀?當時,蜀國正是缺人之急,很多人為馬謖求情而亮不聽!最後還是免強斬首了。作為後人現在分析,諸葛亮可以說是一個軍事家,在任用將軍人選上存在缺諂?難道對馬謖的瞭解不夠?當時如果任王貴為主將,可能街亭不能失?沒辦法軍權在握,軍令如山就得服從!本來失了街亭又人為的失一員大將?是弊大於利的作法。收起。

  • 2 # 回望歷史的青年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三國時期蜀漢大臣,侍中馬良之弟。馬氏兄弟有五人,馬良字季常,馬謖字幼常。古人取字講究排序,“伯仲叔季”,可見馬良是老四,馬謖是老五。馬良不幸的死在了夷陵之戰的戰場上。劉備則在臨死前對馬謖下了一句評語“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然而,諸葛亮並不這麼認為,他任用馬謖為參軍,二人常常談論軍計,從白天到黑夜,並被用為參軍。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派王平為先鋒,助馬謖鎮守街亭,抵禦張郃的攻擊。然而馬謖卻違背了諸葛亮的節度,捨棄水源,上山紮營,所下軍令繁亂無章,王平多次勸諫,馬謖不能用,之後馬謖便被張郃擊敗了。當時駐守街亭的軍隊都四散奔走,只有王平所率領的一千多人,大鳴軍鼓,堅持防守。張郃因為看到王平那邊似乎很熱鬧的樣子,擔心有伏兵,故而沒有再去接近王平的部隊。於是,淡定的王平慢慢收集聚合散兵,優哉遊哉地率軍返回。馬謖敗走。

    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

    諸葛亮為什麼會在關鍵時刻任命馬謖為先鋒呢?史無詳載。我們分析來看,首先馬謖主動請纓,主觀的積極性高;其次,馬謖才華過人,諸葛亮甚為器重,也想給馬謖一次立功的機會;再者,馬謖是諸葛亮如同兄弟的馬良的親弟弟,從私交方面說,諸葛亮照顧馬謖,給馬謖機會也是有可能的;此外,諸葛亮對當時戰場形勢利好的局面過於樂觀,也有點輕敵的思想存在,認為馬謖只有按照自己的既定安排部署,就可以完全抑制魏軍。但諸葛亮卻會忽視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馬謖的能力問題。從馬謖的履歷來看,馬謖基本上是在地方任行政長官,或在諸葛亮身邊擔任參軍的職務,絲毫沒有任何領兵打仗的軍事經驗,儘管馬謖平時喜歡談論軍事問題,對軍事理論也比較精通,但從理論到實際應用還是有較大差距的,如果說馬謖擔任一名參謀部的作戰參謀,應該說還是比較稱職的,任命為直接領兵的將領就名不副實了。而馬謖的對手,卻是魏國文武雙全,久經沙場的名將張頜,兩項對比,馬謖也毫無優勢。諸葛亮如此安排,結果可想而知。

    儘管諸葛亮安排了謹慎心細的王平作為馬謖的副手,協同參戰,但自負才智的馬謖到達街亭後,他自以兵法雲:“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及“置之死地而後生”等理由,沒有安照諸葛亮的部署安營紮寨,諸葛亮的叮囑也早已飄在九霄雲外,王平幾番勸諫,他也是渾然聽不進去,執意上山屯兵。而到達戰場的魏將張頜,馬上發現了蜀軍的失誤,立即派兵圍山,並且斷了汲水之道,然後縱火燒山。不久,蜀軍飢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張頜趁勢進攻蜀軍,蜀軍大敗,街亭失守,馬謖則上演了又一出的“紙上談兵”的歷史笑話。

    歷史上關於馬謖是否該殺早就有過爭論,晉朝習鑿齒就批評過諸葛亮殺馬謖,是自毀長城。而如果有不殺馬謖的理由,諸葛亮為又下達了死刑的命令呢?首先談一點,馬謖是否該殺呢?可殺可不殺。

    從殺的角度考慮,街亭戰役發生在第一次北伐戰爭的時候,這一次也是極可能成功的一次,曹魏方面並沒有很多的防備,有幾個郡縣都反水了的,所以說形勢是一片大好,而而馬謖壞了事,街亭一失,將所有的沒問題變成了有問題,所有的勝利成果都化為烏有,幾年的辛苦毀於一旦,全都是因為主將的無能與失策,所以身為守街亭最高統帥的馬謖,應該擔負起責任,也應該殺。

    但馬謖又可以不殺!如果單純追究馬謖打了敗仗,就處與極刑,似乎過重,這世上是沒有常勝將軍的,整個三國時代,曹操、劉備、孫權也從來不是戰無不勝的,他們手下的戰將,也有很多的敗跡,但卻少有被殺戮的,完全可以將馬謖撤職處分,或軍前戴罪立功等方式處理,而且蜀國本身人才稀少,馬謖又是人才,本可以給予“留黨察看,以觀後效””的處分,蔣琬就曾為此事向諸葛亮進言過。此外,就憑私人關係,諸葛亮也不願馬謖死,因為馬謖是他老朋友馬良的弟弟,如同兄弟,而且馬謖的才華,也一向為諸葛亮器重,在諸葛亮心中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那有這麼多理由,諸葛亮為什麼還是下達了死刑的命令呢?

    第一,平息眾怒。首先諸葛亮北伐,在蜀國朝廷內部支援的人不多,反對的到不少,這次他越級提拔馬謖,不用魏延、吳懿等人導致蜀軍大敗,損兵折將,第一次北伐成果化為虛有,自然人怨沸騰,不殺馬謖不足平眾憤,為了安撫人心,諸葛亮不得不下了殺令。

    第二,依法治國。諸葛亮一向主張依法治國,這次馬謖在關鍵時候打了敗仗,如果不處罰,難以服眾,以後再推行法治就有困難了。為了更好推行法治的理念,保證法律的嚴格執行,諸葛亮也必須處理馬謖。正如諸葛亮自己說過的一句話:“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顯示了法治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

    第三,政治平衡。蜀國內部本就有荊州、東州、蜀地等三股勢力較量,馬謖本身屬於領導層的荊州勢力。他的失敗,自然會讓其他勢力集團就此向朝廷發難,為調和蜀國內部矛盾,起到平衡各處的因素,達到安定團結的局面,諸葛亮也必須殺馬謖。

    第四,劉備遺言。劉備臨終時早就提醒過諸葛亮,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了,是不能大用的,諸葛亮沒有重視才導致現在局面的發生,諸葛亮如果不處理馬謖,就會有人拿先帝遺言說事,所以,諸葛亮必須處理馬謖,表示對劉備的尊重。所以,殺馬謖是從現實局面出發的,唯一選擇了。

    馬謖死後,諸葛亮在處理街亭失利的問題上,十分得當,顯示了其高超的領導藝術,殺馬謖、貶趙雲、賞王平,又上表朝廷自貶三級,表現其敢於承擔責任,嚴於律己,賞罰分明的高貴品質和領導水平。這也將馬謖失街亭,導致蜀國第一次北伐失利帶來的影響降到了最低,蜀國內部基本上保持安定的局面,反對北伐的聲音也不強烈了。就在當年冬天,在距第一次北伐失利不足一年,諸葛亮能再次出兵,第二次北伐曹魏,這和諸葛亮合理處置馬謖事件,有很著大的關聯。

  • 3 # 豬豬俠打王者

    諸葛亮派馬謖鎮守街亭(今甘肅秦安縣東北),任命參軍馬謖前往,臨行前再三囑咐:“街亭雖小,關係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守,我軍必敗。”並具體指出“靠山近水安營紮寨,不得有誤”。 馬謖不遵將令,改變駐地,街亭失守;幸有趙雲相救,馬謖才得逃脫,與王平回營請罪。諸葛亮雖喜馬謖才能,但先立軍狀,斬不能赦。為嚴明軍紀,諸葛亮決心揮淚將馬謖斬首,以示懲戒。 自己因用人失當,上表自貶。

    馬謖到達街亭後馬謖到達街亭後馬謖到達街亭後,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當時,副將王平提出:“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蜀軍則不戰自潰。請主將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馬謖不但不聽勸阻,反而自信地說:“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連丞相有時得請教於我,而你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知何兵法?”接著又洋洋自得地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後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佈於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王平再次諫阻:“如此布兵危險。”馬謖見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說:“丞相委任我為主將,部隊指揮我負全責。如若兵敗,我甘願革職斬首,絕不怨怒於你。”王平再次義正辭嚴:我對主將負責,對丞相負責,對後主負責,對蜀國百姓負責。最後懇請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馬謖仍然固執己見。

    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將馬謖佔領街亭,立即派驍勇善戰,曾多次與蜀軍交鋒的曹魏名將張郃領兵抗擊,張郃進軍街亭,偵察到馬謖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隊圍困于山上,然後縱火燒山。蜀軍飢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結果,張命令乘勢進攻,蜀軍大敗。馬謖失守街亭,戰局驟變,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

    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排程,在山上紮營,是丟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丟失,讓蜀漢軍隊喪失了繼續進取陝西的最好時機,作為將領,馬謖需要負主要責任。

    諸葛亮斬馬謖可謂是千古傳誦。馬謖的伏法歸咎於他犯的軍法,但馬謖的死也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伏法。街亭一戰對於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而當時蜀漢政權的組成是荊州系和蜀地本土系構成,如果執法不嚴,不僅難行軍令而且難以平衡政治關係。因為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人心惶惶。諸葛亮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諸葛亮此舉意在說明馬謖雖然重要,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把個人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雖然失了街亭,但是蜀國還能爭霸天下。其次,馬謖的死雖與諸葛亮也有一定關係,但不能簡單地說,諸葛亮用人不明或失察,因為,人在特殊數情況下是會變得難以預料,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導致整個形勢急速扭轉的主要原因是馬謖違亮節度,不僅打亂了軍事部署,而且喪失了戰略要地。諸葛亮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殺馬謖來起到威懾作用,這是必須的,馬謖被斬,是必然的。諸葛亮總結此戰失利的教訓,痛心地說:“用馬謖錯矣。”為了嚴肅軍紀,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臨刑前,馬謖上書諸葛亮:‘‘丞相待我親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這次我違背節度,招致兵敗,軍令難容,丞相將我斬首,以誡後人,我罪有應得,死而無怨,只是懇望丞相以後能照顧好我一家妻兒老小。這樣我死後也就放心了。”諸葛亮看罷,百感交集,老淚縱橫,要斬掉曾為自己十分器重賞識的將領,心若刀絞;但若違背軍法,免他一死,又將失去眾人之心,無法實現統一天下的宏願。於是,他強忍悲痛,讓馬謖放心去,自己將收其兒為義子。而後,全軍將士無不為之震驚。

    從馬謖的被斬可以看出諸葛亮用人的問題。我們在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節的時候,往往只看到諸葛亮執法如山而又極重情義的一面,更為他的自貶三級的自責精神所感動,卻很少想到他是不是可以不殺馬謖,馬謖初犯是不是本來就不應該斬,是不是可以讓馬謖戴罪立功,是不是有可能將馬謖培養成具有實際戰鬥經驗的大將?

    揚長避短是用人的要訣,從史書的記載來看,馬謖其人的長處在於參謀,而不是獨當一面地指揮實際作戰。對於馬謖的謀略,諸葛亮也十分欣賞,有時倆人一談就是一個通宵。公元225年,諸葛亮率大軍南征,就是因採用了馬謖的建議而七擒孟獲、安定西南的。對於馬謖的缺點,劉備看得最為清楚,劉備臨死時,就曾諄諄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劉備當時駐兵永安,他把諸葛亮召到永安安排後事,並專門提出了馬謖的問題,可見劉備在用人上的眼光要比諸葛亮強得多。但諸葛亮偏偏忘記了這一點,專門用其所短。如果諸葛亮不忘劉備的囑咐,以馬謖為“參軍”,不把馬謖推到主將的位置上,馬謖的確可以才盡其長,發揮好自己的參謀作用。

    揮淚斬馬謖”的關鍵問題是,馬謖初次為主將,失了街亭,確實應負軍責,但一定要殺頭嗎?而且,導致馬謖失敗的主因並不完全在馬謖本身,而是諸葛亮用人不當。打了一次敗仗就要殺頭,當時許多重要官員都不贊成。關於是殺馬謖還是讓其戴罪立功的爭論相當激烈,蔣琬的意見很有代表性,他說:“昔楚殺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

    蔣豌提出的戴罪立功的方法,在當時是合適的。然而,諸葛亮又一次違背了眾人的意見,殺了馬謖。諸葛亮殺馬謖時是“揮淚”的,其實,他是否真的“揮淚”是另一回事,關鍵是十萬大軍也流了淚一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為什麼?就是因為大家愛戴馬謖,為馬謖之死感到惋惜。請問,在這樣的情況下殺一個人,能起到“嚴明軍紀”的作用嗎?能起到震懾軍心的作用嗎?是不是有點讓三軍寒心呢?其實,對諸葛亮殺馬謖這件事,歷代都有不同看法。晉人習鑿齒心說:“諸葛亮之不能兼上國也,豈不宜哉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而殺其俊傑,退收駑下之用,明法勝才,不師三敗之道,將以成業,不亦難乎?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知之大過,則違明主之誡,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也。”這話說得可謂入木三分!馬謖被殺時,年僅三十八歲。

    由於諸葛亮的光芒,我們總是忽略劉備對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其實,與諸葛亮相比。劉備倒是更善於因時因地選拔人才。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婦孺皆知,但如果只用諸葛亮一個人,肯定還是遠遠不夠的,他在一生中選拔使用了許多人才,並十分善於透過使用人才來穩定政治局面,從而獲得一舉多得的效果。關於這點,在他進入成都後表現得尤其突出。由此可見諸葛亮與劉備用人之間的差距。

  • 4 # 歷史與文化縱橫

    弊大於利。從培養人才角度,可以量才而用,人才要放到正確的位置上。殺一人嚴肅了軍紀,也失去了軍心。蜀國本來就人才缺乏,經不起二次折騰。諸葛亮太好面子,好名壞事壞實。自斷臂膀,治軍過於嚴苛,病倒自己,累了三軍,打仗是要發揮部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仗不是一個人的事。人至察則無完,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諸葛亮不懂人情世故,經常犯小錯誤。因小節而失大義。

  • 5 # 詩韻留香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利弊各一半,我認為諸葛亮之所以斬馬謖,是因為馬謖在鎮守戰略要地衠亭的時候,沒有聽從指揮,最後導致街亭失守,這也是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攻打曹魏,深受諸葛亮器重的參軍馬謖,被派往駐守戰略要地街亭,當時的街亭相當於北伐的命根子,守住了街亭才能防止魏軍斷補給線。街亭失守之後,馬謖被斬是必然的原因,諸葛亮為了讓人信服,同時也免去了自己的丞相職務。

  • 6 # 雪羽清揚

    我個人的看法是弊大於利。馬謖是一個優秀的謀略型人才,長於謀略短於實戰。諸葛亮平定南中就採用了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建議,最終大獲全勝。因此最適合他的位置是做一名參謀人員,而不是帶兵打仗的將軍。

    馬謖在失守街亭後,局勢並非糜爛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倘若馬謖能擺正自己的位置戴罪立功,先不說局勢是否可以翻盤,至少為以後蜀國留下了一名可堪大用的人才。更何況諸葛亮本人當初也是很欣賞他的才華的。可是諸葛亮斬殺馬謖,固然嚴明瞭軍紀,但這種不容試錯的嚴明,極大地束縛了手下將士的手腳,打仗唯唯諾諾、謹小慎微,唯領導所劃定的圈子活動,不敢逾越半步,導致後來諸葛亮死後蜀國出現人才凋零、幾無大將撐持的局面。而同時代的曹操手下戰將千員、人才濟濟,這與其“用大才而容小過”的人才理念是密切相關的。

  • 7 # 溪水潺潺123

    利大於弊。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已成歷史雲煙,我們後人茶餘飯後評功論過,亦是無他,但湊趣爾。分析如下:

    首先軍隊作為一個特殊的組織,要求軍令如山,令行禁止,賞罰分明,由不得半點含糊。統帥的意志是絕對的權威。馬謖作為下屬,擅改統帥軍令,並且由此造成重大傷亡和陣地丟失,罪不可赦,必須按軍法處置。所以諸葛亮即使揮淚,也要斬掉馬謖,以肅軍紀。

    另外作為熟讀兵書的諸葛亮,應該知道,早於他500多年前的孫子兵法中已經說過:“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而馬謖恰恰是犯了此兵書之大忌,陽奉陰違,南轅北轍,導致了整個戰局的失敗。所以也應該嚴肅處理。

    另外有人求情說馬謖人才難得,可以留下來將功抵過。諸葛亮的愛才之心是有的,不然他也不會揮淚了。但見多識廣精於韜略的他更知道,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呀。先主劉備曾經說過,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自以為是,剛愎自用。透過失街亭這次重大失敗來看,的確是一語成讖,所言極是。亮也悔不聽先主之言。馬謖這種過於自負的性格會貽害無窮。留下來將可能成為第二個紙上談兵的趙括。楊修不也是因為這種性格而被曹操殺掉了嗎?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也留不得馬謖的性命。

    綜合各方面的考量,最重要是違反了軍令,造成了重大失敗,所以才有了最後的揮淚斬馬謖。由此可見,利大於弊。

    真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啊。歷史長河滾滾向前,留給後人無盡的遐想。正所謂“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 8 # 嘟嘟讀讀

    少年不知諸葛亮,長大方知真丞相。青年時候讀諸葛亮,總覺得諸葛丞相才華不過如此,長大了才慢慢了解,丞相打了一生的逆風局,把逆風局靠著自己打出了順風局的優勢。

    戰略上的勝利,是戰術上不可取代的,戰略勝利即使戰術失利也是據有十分高的價值回報,最典型得說就是劉邦和項羽。馬謖是諸葛亮打算作為接班人培養的,可是第一次北伐,馬謖在街亭之戰中並沒有看懂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在街亭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路線圖

    諸葛亮接手的蜀漢是一個內憂外患危機四伏的爛攤子。面對力量懸殊的魏國,以及心懷算盤的東吳;諸葛丞相面對的是一個逆風局。

    關二爺大意失荊州,先帝的石亭之戰失利。

    關羽

    關二爺威震華夏,以一個人之力,吊打曹魏七大名將,幾乎將老朋友曹操打的遷都,直到東吳反水,被東吳偷襲了大後方,導致了軍心渙散而失敗。失敗後沒有走離他最近的——劉封、孟達的上庸郡,而是走麥城回蜀漢。中途被傅士仁、糜芳出賣,敗走麥城而死……

    接下來是,先帝為了報仇,放棄了先北後南的戰略。張飛被範疆、張達殺害後投奔東吳;先帝征伐吳國,石亭之敗,使得蜀漢得實力大減。在劉備死後,蜀漢立刻面臨得是五路大軍——此誠危急存亡之秋。此時得蜀漢,不亞於在懸崖上走鋼絲,稍一不慎,內亂四起、外患虎視眈眈。諸葛丞相能夠安居平五路大軍,對自己得力量、吳國得利益、曹魏的目的都是動若 觀火,在所有人認為的不可能中,創造性的找到了平衡點。

    經過二十年的勵精圖治,休養生息。蜀漢終於恢復了元氣,諸葛亮十分清楚——偏安一隅的蜀漢是不可能持續的抗衡曹魏集團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在他的有生之年,給蜀漢拿下重要的生存空間——大漢舊都長安。

    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的戰略十分的清晰,並且具有十分高的成功機率。諸葛亮自然十分清楚潼關的兵力遠遠高於蜀漢。那麼要奪取潼關,就要在西線集中優勢兵力。然而,曹魏在潼關集結的重兵,肯定不是諸葛亮訓練出來的巴甫洛夫的狗那麼聽話。不會眼睜睜看著諸葛亮奪取潼關的,那樣的話,長安就成了諸葛亮嘴邊的肉——諸葛亮平定南蠻的能力曹魏不是不知道的,他們明白長安有多危險。

    但是諸葛亮自然有諸葛亮的辦法——蜀漢還有一個堪比關二爺的人物,趙雲。這位長坂坡七進七出的名將,不僅自身武力超群、軍事素養同樣十分超群——漢水大敗曹操。擅長在逆風局中打出優勢,威震華夏的關二爺之後,這是蜀漢最後一位能夠打逆風局的老一代將軍了;他們的軍事素養極高——即使是面處於劣勢,依然能夠保全實力甚至能夠反殺對手。這樣的將軍十分的稀少,能夠具備這樣的素質的人,人們才會送給他一個稱號——名將。

    趙雲長坂坡

    關鍵人物——趙雲。諸葛亮給趙雲的任務就一個字——拖;讓趙雲兵出箕谷,讓曹魏在長安的重兵不敢輕易西進。趙雲不單單是一個武將,更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能在逆風局打出五殺戰績的將才。

    趙雲沒有讓諸葛亮失望,兵出箕谷後,在陳倉、眉縣之間打的熱火朝天,面對這位曾經的長坂坡英雄,曹魏的名將們被搞的坐立不安。打吧,打不贏;撤兵吧,他能直接給你捅到長安;於是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集結重兵在這個地方守住,不讓這位大爺能直接趁虛打到長安——依靠著兵力優勢,就讓這位大爺在陳倉和眉縣之間折騰。

    此時的諸葛亮率領大軍出陳倉,以絕對的優勢兵力,直接切斷了曹魏天水郡等地與長安的聯絡,這幾個郡直到就投降了。這時候,諸葛亮已經達成了戰略目的,他需要的是用時間鞏固打下來的勝利果實——阻止曹魏大軍前來。

    當諸葛亮聽到張郃大軍來的時候,立刻想到了街亭。諸葛亮給了馬謖兩萬五千兵馬,給他就一個字——守。守住街亭,後面勝利得果實就守住了;諸葛亮太清楚了,雖然自己取得了勝利果實,但是在兵力上曹魏依然具有優勢,因此只需要守住勝利果實,而不是貿然進攻。

    這裡有一點不得不說的是——渭河。蜀漢出祁山並無水軍,曹魏為何不出動水軍去抄馬謖的後路呢?答案恐怕是真的抄不了——渭河這邊已經被趙雲攪和得翻了天,曹魏不得不放棄了水路得方案,而是改走街亭。

    事故就是這樣發生了,街亭失守了。馬謖在面對兵力優勢得曹魏時候,沒有做防守——而是採取了進攻得態勢。可惜馬謖不是趙雲,勝利或許衝昏了馬謖得頭腦,放棄了諸葛亮得指示——守。街亭得失守,魏國軍隊從街亭能夠長驅直入威脅到剛剛拿下來得天水郡等地,勝利果實就此成為了別人口下得肥肉。

    面對擁有優勢兵力得曹魏,諸葛亮明白天水郡等城池是守不住得,守不住這些勝利得果實,蜀漢想再出兵拿下這些地方——只有等待曹魏有變。

    這關乎蜀漢得國運之戰,卻輸在了街亭。

    事後馬謖想明白了諸葛亮為何要斬自己,他終於想明白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拿下了天水郡等地,有了街亭、渭河。經過多年的經營管理,這裡絕對是蜀漢收復長安最有力的前線,蜀漢就不再是被曹魏堵著家門出不來了。街亭得失利直接造成了北伐戰略得失敗,直接導致了蜀漢面對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首先是丟失了勝利果實,直接導致的是國內的反對聲音佔據了上風。北伐的失利導致了蜀漢內部投降派找到了反對的理由。可以說,丟失了到手的勝利,恐怕諸葛丞相被國內的帶路黨投降派們說成了窮兵黷武了。

    一個想不明白戰略的接班人不是一個合格的接班人。馬謖失敗後都能馬上想明白了諸葛亮為何斬自己,但是當代某個被斬的“馬謖”,都過去九年了,還在說“諸葛亮為什麼不是一個好的CEO”。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我有點在意他人看法,並且會想和揣摩他人意思。我想改變,如何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