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歐楷中,筆畫的肥瘦,有啥規律性嗎?
15
回覆列表
  • 1 # 平安阿敏

    其實,不只歐楷,肥瘦(或叫粗細)都是很重要的。控制點畫的粗細,無非提按,提則細,按則粗。但欲點畫有筋骨(彈性感),則非中鋒行筆難為。至於哪些要粗,哪些要細?就字而言,點畫多宜細,點畫少宜粗。一字之中,長宜細,短宜粗。撇宜細,捺宜粗。橫宜細,豎宜粗。這只是常理而言,也非絕對,古人說因勢布形,這個形自然也是包含粗細的。連續出現點畫少的字時,一味粗,肯定也不美的。要很好掌握,還是多讀帖。看原帖歐陽率更是如何安排的。一點拙見,望對先生有所補益。

  • 2 # 多元靜墨

    既然要學歐楷,第一要對歐楷有一個清晰、正確而全面的認識,不僅僅只是簡單的粗細變化,如:歐體敧正、筆畫粗細變化長短適中、四面停勻、八方俱備等等。第二歐楷的執筆,可讀一下率更的《執筆法》,第三歐楷的筆法可讀率更的《用筆法》,第四結構解體《三十六法》還有歐陽詢的《八決》,當然臨帖是少不了的《九成宮》、《皇甫誕碑》、《化度寺》等,進一步的反覆學習,總之:功夫+堅持+方法,功到自然成!筆畫只是歐楷的基礎,筆法、結構更重要!祝友學書愉快!

  • 3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三個辦法:

    一、選擇筆肚小、彈性好的毛筆,線條粗細變化容易控制。如圖:

    二、行筆時控制好提按幅度。如圖:

    三、採用描紅法,或雙勾填勾法練習,儘可能的使筆鋒邊緣與字口恰好吻合,藉以體會提按動作大小與筆畫粗細的關係,能直接感受到原帖書寫過程。。如圖:

    此外,特別提醒一下,注意幾點:

    1、千萬不要照著字帖寫。先用摹帖法把筆法、筆畫、結字法研究明白。

    2、歐楷字型宜小不宜大。原帖2~3釐米,儘量不要超過兩倍,臨摹時放大到4~5釐米左右就可以了。

    3、以側鋒法為主書寫,輕而易舉,筆畫起止處的形狀均可一筆完成,不用描畫。

    注意,點、橫、豎、豎鉤等畫的收筆處,千萬不要附加一些描畫和修飾性的筆法動作,畫蛇添足,是錯誤的!

    4、書寫過程中,注意控制好行筆節奏與速度,不能慢慢的勻速的寫,同時要注重筆斷意連一氣呵成。千萬不要寫一畫停一下,像擺積木式的……

    真正的古法用筆技法是: 起止利索,自然書寫。如圖:

    ▲圖為本人教學示範——筆法與字法

    5、使用紙質細膩的半生宣。千萬不要使用生宣,容易使線條力度弱化。

    書寫技法、訓練方法是永恆的主題,書法實驗尤為重要,凡事不要憑空想象……

  • 4 # 榆楊書院

    歐體楷書點畫清晰、結構嚴謹、字形方正,是初學書法的最佳選擇,目前比較好的歐體臨習範本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君碑》、《化度寺碑》、《虞恭公碑》。

    歐體楷書中筆畫的肥瘦規律,有些書家說是橫細豎粗,上橫細下橫粗,左豎細右豎粗。其實也不盡然,根據歐陽詢原帖來看,其筆畫粗細根據每個字的字形特點變化萬千,其實好多情況都是隨意安排,於平正中見險絕,規矩中求變化。初學者很難把握其其特點。

    歐體楷書的最大特點是“險絕勁健”,關於如何學習掌握楷書的這些特點,孫過庭《書譜》中亦有論述:

     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思則老而愈妙,學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時;時然一變,極其分矣。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仲尼雲:“五十知命”、“七十從心。”故以達夷險之情,體權變之道,亦猶謀而後動,動不失宜;時然後言,言必中理矣。

    想要更好地掌握歐楷的這些規律特點,建議初學者先選定一本好帖,精細臨摹,正所謂“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每寫完一遍,對照原帖找出不足之處,再次臨寫,再找不足,如此往復,直至臨得與原帖一模一樣為止。透過不斷臨摹,久而久之就由勉強而入自然,進而隨心所欲,使法度了於心而熟於手,從而徹底掌握歐體楷書的筆畫和結構規律

    本人臨《九成宮醴泉銘》

    本人臨《九成宮醴泉銘》

    本人臨《九成宮醴泉銘》

    本人臨《九成宮醴泉銘》

    本人臨《九成宮醴泉銘》

  • 5 # 靜下心來冷自己

    歐楷用一二分筆,極少用到三分筆,寫的時候注意就行了,還要注意中鋒用筆,這樣寫出來有力度。千萬不要認為筆大就不可以寫小字,這樣認為的可能用筆也還沒有達到控制。書友們有更多的方法和指導請分享,一起進步,一起尋找對的方向。

    多練習筆劃,我個人認為橫是最值得一直寫的。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

  • 6 # 長春點化教育

    能意識到肥瘦,眼力就過關啦,控制不好的原因在手部動作,應該和提按動作的大小幅度有關,這個需要多加練習。形成肌肉記憶,下筆即可信手拈來。

  • 7 # 老跨鬥

    如何把握歐楷筆畫的肥瘦?

    一、首先我們一定要知道原碑上的字是多大!比如說平均三釐米左右。

    二、以原字大小為基準,再將其點、橫、豎等基本筆畫分離出來,形成自己的基本筆畫範例。

    三、然後先練筆畫,然後再臨帖。

    四、這樣寫,就可以保證最接近原帖了。

    五、至於寫10釐米、20釐米以上的大字,此處不提了。

  • 8 # 墨林自牧

    首先要糾正對歐楷"肥瘦"的認識:歐楷的好壞不以字的“肥瘦”來判斷,點化的肥瘦本屬於字的形態,書法價值並非取決於此,而是透過外表,觀其內涵和神韻,一味的追求“瘦硬”也非好作品。

    前人有很好的論述:

    清馮武《書法正傳》中將“枯槁生硬”列為書法“八忌”之中。朱履貞《書學捷要》:書貴瘦硬,其實清挺非瘦硬也,故瘦而不潤者,為枯骨也。

    所以要想從整體整體上把握歐楷相對比顏體,屬於瘦硬一派,但是以瘦硬概括歐楷特點未免太狹隘。

    與其關心字的肥瘦(最終狀態),不如去把握字形成的過程:歐楷筆法和用墨。

    1.歐楷筆法

    歐楷筆法無非體現在中鋒與側鋒,藏鋒與露鋒,方筆與圓筆三個方面(概念性的東西,這裡就不贅述了。)。其實寫的多了,就會有一個感覺:肥瘦不是刻意表現而得,是書寫過程中自然產生出來的。

    2.用墨

    用墨不可太濃,寫出來粗笨,且行筆會出現很多圓筆;不可太淡,會洇溼造成視覺上的不美觀,以及失去歐楷的挺秀之感。

    至於說什麼行筆“提按”“頓挫”等等,這其實都是筆法中的很自然的東西,也是表象問題,不必拿出來解釋。這都屬於“歐楷筆法”中的外在表現。要了解歐楷的“本真”。

    歐楷真正的特點是:險絕挺秀,而非瘦硬。所以在學歐楷的時候,適當地去學習歐楷本身的理論知識是很有必要的。也不要人云亦云,我們大部分歐楷愛好者很注重臨帖而忽略了理論知識的學習,這其實是本末倒置的。這個需要引起我們每個書法愛好者的引起重視。

    如果一味追求“肥瘦”,註定是學不會歐楷的。即使看起來會寫,也是機械的,終不得法。

  • 9 # 筆尖寫字課堂

    “如何把握歐楷毛筆字筆畫的肥瘦?”歐楷的特點確有肥瘦適中的特點,歐體的險峻瘦長似乎是和歐陽詢本人的清瘦是一致的,真可謂是“字如其人”,然而如何具體把握歐楷毛筆字筆畫的肥瘦我覺得應該從運筆,結構兩個方面入手。

    要把握歐楷筆畫的肥瘦特徵,首先我們得要了解一下歐體的整體風貌特徵。

    歐體的風格特徵

    歐陽詢,是“初唐四大家之一”又是“楷書四大家之一”,其書初學王羲之,於平正中見險絕,世稱“歐體”。

    〔歐陽詢“歐體”楷書〕

    《宣和書譜》中評價歐陽詢:

    “詢工書,為翰墨之冠。”

    歐陽詢的書法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瘦硬和險絕,瘦硬乃初唐書風,杜甫曾贊:“書貴瘦硬方通神”,險絕則有別於二王的中庸之風,更多的是六朝的結字方法。

    據說歐陽詢“八體盡能”,因取法高古,其楷書骨氣洞達,點畫工妙,有因其博採眾長,所以在結構上能做到濃纖得當,儀態精密,卓然自成一家。

    明代陳繼儒評價歐體到:

    “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

    這“瘦硬清寒,神氣充腴”自然說的就是歐體筆畫與結構表現出來的肥瘦特徵。

    承接上面的問題,如何能把握歐體字筆畫的瘦硬,不僅僅要從筆畫的運筆入手,而且還必須同時注重結構。

    一,從運筆入手把握歐體筆畫的肥瘦

    我們都知道歐體的筆畫特徵是“方起圓收”,其實歐體之所以險峻而且刻厲,大部分原因還是由於方筆居多。

    那麼從何具體從運筆來把握歐體筆畫的肥瘦呢?我覺得主要從起筆,行筆,收筆三個方面來把握。

    1.起筆

    歐體的起筆多數為方筆,這就已經奠定了歐體筆畫“瘦”的基調,不同於顏體的藏鋒圓頭起筆,顯得敦厚。

    〔歐體楷書單字“乎”〕

    以這個歐體楷書單字“乎”為例,起筆和收筆其實都方的,我其實覺得歐體的橫畫特別像一個拉長的平行四邊形,稜角分明。

    剛才說了方起筆就奠定了筆畫“瘦”的基調,再加上這個橫畫是由細到粗,中間最細,末尾最重,歐體筆畫的“肥瘦”之感就躍然紙上了。

    2.行筆

    行筆的速度有快有慢,行筆的力度有大有小,行筆的輕重有粗有細,所以行筆階段是把握歐體筆畫肥瘦的重要一步。

    〔歐陽詢楷書單字“為”〕

    以“為”字為例,歐陽詢在處理“為”字的橫畫時,保持行筆力度和粗細,甚至越寫越細,這是為了表現“瘦”,到了轉折處突然增加筆畫的力度,筆畫也因此變得厚重起來,這就是“肥”的具體體現。而這個筆畫橫斜鉤則是一筆完成的,所以在行筆中是最好體現筆畫肥瘦的。

    3.收筆

    收筆往往意味著一個筆畫的完結,筆畫形態的塑造在收筆的那一刻就完成了,因此,收筆不可馬虎潦草,要善始善終。

    〔歐陽詢楷書單字“避”〕

    我們看這個例字的捺畫,也是筆畫本身特點的需要,在捺畫的收筆處,筆畫也是突然加重,鋪開筆毫,使筆畫變肥變粗,和這個字其他筆畫以及和捺的前半段形成肥瘦的對比,顯得筆畫和字更加瘦硬挺拔。

    二,從結構入手把握歐體筆畫的肥瘦

    很多人可能會奇怪,從結構入手能把握住筆畫的肥瘦?這看似毫不相干,筆畫是筆畫,結構是結構。但結構不正是需要筆畫的支撐嗎?結構變化,筆畫的粗細就不會變化嗎?我們用實際例子來說明:

    〔歐陽詢楷書單字“暑”〕

    “字型窄長,肥瘦適中”是歐陽詢楷書為了達到清秀瘦長的需要而特別顯著的特徵。

    在這個“暑”字裡,很明顯能看出字形的瘦長,這便要遵循“橫輕豎重”的原則,字形拉長之後,相應的筆畫便有所變化,橫向筆畫變細,縱向筆畫變粗。這就是結構引起筆畫肥瘦變化的典型例子,也進一步說明,結構的變化同時會引起筆畫粗細肥瘦的變化。學習學習歐體,從結構入手也是能把握住筆畫的粗細的,我們要給自己多一條學習的道路,不必拘泥於在一點一畫上找粗細,事實證明,從結構變化中也能把握住筆畫的肥瘦特徵。

    細心觀察便很容易發現,歐體楷書在單字的結構處理上,有一種規律就是筆畫繁多的字,字形就處理得長,筆畫也比較細瘦,而筆畫少的字,則會把筆畫加粗,形成形式上和姿態上的“肥”,這王字與字之間就形成了“肥瘦”的對比,也就有了豐腴與瘦硬的對比,一篇作品不可能全是瘦,也不可能全是肥,要肥瘦適中方能盡其妙!連歐陽詢自己都說:“又不可瘦,瘦而形枯”,所以寫歐體切忌“瘦而形枯”要力求做到“肥瘦適中”。

    〔歐陽詢楷書單字“壑”與“壽”〕

    透過以上的單字,我們可以以管窺豹,歐體凡遇筆畫繁多的字,就會把字形拉長,筆畫變細變瘦。

    〔歐陽詢楷書單字“山”〕

    而凡遇筆畫少的字,則會把筆畫變粗變肥,以便於和其他字形成肥瘦的對比,不僅在結構中,在章法上也顯得肥瘦得當,字字適宜。

    所以,從結構上來說,不論是從一字中的結構入手,還是從字與字的排列關係入手,都是可以對筆畫的肥瘦粗細進行恰當的把握的。

    其實,從筆畫和結構上對於粗細的把握又統一於歐體的整體作品中。

    〔歐陽詢楷書整體佈局〕

    從歐陽詢楷書整體佈局來看,其實已經包含了我們所說的從筆畫和結構來把握筆畫肥瘦的特徵,因此才顯得字字大小合適,筆筆肥瘦得當。

    歷來學習歐體者,無不從筆畫和結構兩方面入手來把握歐體筆畫的肥瘦粗細,清代書法家姚孟起臨摹的歐體就是一個典範:

    〔清代書家姚孟起臨摹歐體,對筆畫和結構的粗細肥瘦把握細緻入微,因此惟妙惟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旦特朗普連任失敗,他將會遭受什麼程度的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