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徐漢強
-
2 # 電商老玩童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百億補貼是由誰發起的。百億補貼是拼多多在2019年6.18活動推出的一檔針對終端使用者低價促銷,補貼給品牌方的活動。品多多在2019年利用百億補貼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營業額也突破了萬億級別,使用者資料也增加了很多。品多多發起百億補貼其實為了平臺能吸引品牌入駐,讓平臺脫掉低端,山寨的帽子。
2020年各大電商平臺看到拼多多百億補貼的成功,紛紛效仿也推出了百億補貼,目的也是為了保障平臺的使用者資料增長,儘可能的低價回饋消費者獲取使用者資料,然後吸引更多的品牌方的入駐。
-
3 # 張雲濤
例如拼夕夕,補貼的大多數都是硬通貨,例如
-
4 # 財經維蝦米
1、搶佔市場等於搶佔流量,有流量就能賺大錢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搶佔市場為什麼那麼重要,因為市場是固定的,就只有那麼大,想要賺錢就得讓市場的人來買你的東西,表面看在虧錢,但是實際上比如一箱紙價格9.9元,我們來看他的採購價及利潤。
賣10000件,批發成本5塊,物流3塊,補貼0.5塊,盈利0.5塊每箱賣100000件,批發成本4.5塊,物流2.5塊,補貼0.5塊,盈利2.5塊每箱賣1000000件,批發成本4塊,物流2塊,補貼0.5塊,盈利3.5塊每箱賣10000000件,批發成本3塊,物流1.5塊,補貼0.5塊,盈利5塊每箱原本非常簡單的流量問題,我們透過一組資料就能非常直觀的瞭解到,佔據的市場份額越高,賣的產品就越多,同樣的補貼價,每一個層級的利潤都是不同的。
所以補貼本身並不是燒錢的動作,只是為了解的人認為在燒錢。
2、電商補貼貓膩多由拼多多的打響的電商補貼,其實天貓京東都不是其對手,為什麼?
天貓京東目前都已經有了固定的市場份額,而異軍突起的拼多多搶佔的更多是三四線城市份額。天貓京東的首要目標是守住自己的一二線城市份額,然後再去搶奪三四線城市份額。
但是事實上,電商補貼大部分是需要搶的,並不是隨時買就有補貼價,而拼多多打響的這一站是真貼錢,因為拼多多是後來者,對於已經成熟的天貓和京東來講,這個時候要為股東考慮,不划算的運營堅決不搞大水漫灌!
所以天貓和京東百億補貼大部分產品其實並不是全網最低價,如果你肯多花一點時間去檢視和對比的話。
即便有貓膩,但是宣傳的效果確實有了,原本被拼多多搶奪的部分客源又重新回到了天貓和京東。
3、電商補貼很快要重新改變策略可以看得出來電商補貼已經實施一年多了,市場份額其實已經搶佔得差不多了,單純燒下去明顯是不現實的,除非能繼續擴大市場份額。
-
5 # 保健養豬
先說下補貼,從本質目的是促進消費,讓更多人下單購買。
那麼百億補貼,其實可以理解為一次營銷活動,618,雙11 520等這些都是類似。從區別上看,我這邊從我們店鋪報名的百億補貼方案解釋下,天貓百億補貼活動招商基本上和618和雙11大促差不多,這次有個要求:商品價格力,百億補貼商品價格力取決於“預計普惠成交價 vs 全網低價”。簡單說就是你在電商平臺最近15-30天的最低價格,還需要參考在其它平臺的價格,取其中的一個低價,也就是要求全網最近一段時間最低價格。
相對整個參與百億補貼的產品價格價格都打了一個折扣。
但回到現實,這不是補貼,只商家打了一個最低折扣,也可以理解成為商家讓利促銷。
再回到百億百億補貼這個話題上來,剛開始PDD搞起來,第一波還真砸了錢補貼的,大品牌產品直接補貼幾百元,比如蘋果手機,電腦,補貼後創平臺新低,大的還有汽車,上海地區直接半價買車,廠家都直接跳出來說是假貨,這個事情還火了一把,當然到了現在,平臺補貼基本沒有有,商家看到第一波,第二波上車的必須自己補貼了,平臺的沒有了。幹到現在基本打著補貼的幌子商家做活動。但不可否定,這波活動的力度還真可以的,都給了很多的宣傳和位置。有沒有賺錢我想這個就不用說了,沒有那個商家願意幹虧本的買賣是不?無非就是少賺點,走個量而已。平臺和商家和使用者都是三贏的。
-
6 # 悅悅聊科技
隨著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壯大,電商平臺的競爭也在不斷加劇。喜歡網購的消費者應該發現了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不少電商平臺都展開了補貼方案。加入補貼這一行列的平臺越來越多,但是也出現了令消費者比較疑惑的局面。
同樣的一件商品,在不同平臺的價格甚至能夠差距上百元之多。對此有業內人士進行分析,認為百億補貼的方案並不透明,主要還是要依靠消費者自己“淘”。便宜實惠的東西自然是有的,不過很多時候會出現便宜和貴的摻起來賣這種情況。
其實最早開啟百億補貼的是拼多多這一平臺,因為補貼確實給拼多多帶來了不少的使用者。在這樣的背景下,其他電商平臺自然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都開始了“百億補貼”的道路。
早在2019年5月份的時候,拼多多就展開了百億補貼的行動。表示會聯合品牌方投入高達百億的補貼,打造出上萬款比行業價格還低的商品,因此也吸引了不少使用者。
到了6月18日,京東也開啟了百億補貼的路線,與此同時在“雙十二”期間也開啟了新一輪百億補貼。兩大電商平臺“大戰”的情況下,阿里自然不甘示弱,順理成章的加入了補貼這一行列。隨著三大電商進入“百億補貼戰場”,市場中的競爭也變得日益激烈。
如果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假如三大平臺補貼方案確實能夠實施,商品的價格也低於一般商品的價格,那麼消費者自然能夠從中享受到利好條件。對於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價格確實出現明顯下降的話,那麼消費者買到手還是比較划算的。能夠看到明顯的實惠,消費者自然願意花錢買單
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隨著三大平臺都加入了百億補貼的行列,這些補貼就開始變得不夠“透明”了。對於那些並沒有確切價格設定的產品,例如我們平時買的衣服、鞋等商品,雖然也被列入了百億補貼的行列,但是價格究竟優惠了多少,很多使用者其實並不清楚。
除此之外還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那就是同樣的一件商品,在三大平臺都有出售,但是不同平臺的標價卻截然不同,對此消費者不禁產生疑問,補貼真的靠譜嗎?有些商品的價格甚至比補貼之前還要貴,這也就成為了補貼產生的一種亂象。
從補貼的根本目的來看,各大平臺都是為了將使用者吸引到自己的平臺中,這樣一來才能實現自己平臺的銷量。因此消費者還是應該擦亮雙眼,買任何商品時不要太心急。說是有著百億補貼,但是消費者是否真的能夠享受到補貼的利好,還是個未知數。
-
7 # 乳酪beyond
補貼是個消費槓桿,用一元撬動五元甚至十元的營業額,營業額本身包含有一定的利潤,同時電商有了營業額有了排名,可以有更好的業績報表答覆股東。最關鍵的,流量可以融資,可以去資本市場上運作更多的資源,擼資本市場的羊毛,降低資金成本也是等於電商掙了更多錢
-
8 # 雜談博聞
拿錢買未來,拿錢來佔有市場,有了市場就有了流量,有了市場就意味著使用者增長,使用者增長了財報就好看,這樣就能進行下一步的融資。不然拼多多憑什麼從淘寶和京東手下找出一片江山?就是靠的低價補貼,同理還有名族之光,把自己玩脫了的瑞幸。
-
9 # 可複製化可規模化
很正常,我們社群團購平臺也在補貼,
用你的手機號註冊社群掌櫃電商,你能得到消費金!88~580元消費金!
(消費金可直接在社群店鋪購買任意產品)。
-
10 # 96129561打胡亂說
這是吃小虧佔大便宜的做法,也是為了更好的搜刮社會財富的一種手段,國家如果不加以解決,他們搜刮的財富將會源源不斷的流出國門,去肥他人的田去了。
-
11 # 負債路上不寂寞
我只聊下我個人的想方,不知對不對,我覺得主要搶流量,搶客源,搶貨源,因為有了足夠大的客戶流量,貨源和價格就有優勢了,有了這兩個銷量我大了,有了銷量資金量也隨之高了。當然有了足夠的客流,有了足夠的貨源,有了足夠的現金流,那麼隨之而來的賺錢渠道也會增加,不知我的想法對不對,望指點,謝謝
-
12 # 觀行者
電商動輒上百億的補貼口號,目的還是透過數字來刺激消費者,吸引消費者消費,以便獲得超過競爭對手的流量。這無非也是一種營銷手法,以補貼之名行價格戰之實,這是電商平臺的手法,但是背後買單的往往是供貨商,平臺透過自身的流量入口優勢來壓榨供貨商。
但是我們往往又看到,平臺誇張的宣傳與實際看到的價格往往大相徑庭,到手的價格與平時相差極小,即使價格上確實有吸引力,但是產品規格配置早就不是一個檔次了。所以,無論是拼多多還是淘寶、京東上的廉價商品,與小商品城稱重售賣的商品質量無異,屬於低值易耗品,壽命極短。
平臺也是透過低價有形產品,吸引了消費者,在忽視質量的情況下,人有我有的感覺還是不錯。但是從長遠來看,電商平臺必然要轉型向正品路線,但透過同品類競爭對市場的蠶食,也導致正品不得不進行升級改造,摒棄高價格,走親民路線,以此來重新奪得和開闢市場。
-
13 # 老牛彈琴
沒有永恆的補貼,只有永恆的利益。有三種情況:
1、先放水養魚,再收網撈魚。例如滴滴,電商補貼也是這個套路。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捨不得補貼,套不著客戶。
2、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國美挾終端以令廠商,電商挾流量以令賣家。消費者的補貼大部分需要賣家即廠商買單,電商只是平臺,掌控了流量也就掌控了定價權。當年國美就是這樣惹怒了格力,導致董明珠不再向國美供貨,當然不是每個老闆都有董大姐那個魄力的。
3、有一種補貼目的既不是為了賺消費者的錢,也不是為了壓榨廠家,而是為了透過補貼吸引使用者,從而做出漂亮的財務報表,最終收割投資人的“韭菜”,瑞幸咖啡聽說過嗎?只不過電商還沒跑路,你的感受沒那麼強烈。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14 # 中國電商周刊
“百億補貼”其實是營銷的一部分,平臺透過“燒錢”來搶佔市場份額,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享受了便宜的商品或者服務。通常情況下,平臺把競爭對手“燒死”之後,就會依仗搶得的市場份額收割消費者。
就像當年外賣大戰一樣,淘點點、百度外賣、餓了嗎和美團四個平臺在外賣市場以億元為單位瘋狂補貼,普通消費者在這段時間享受著幾塊錢的午飯和宵夜,無形中養成了點外賣的習慣;“燒錢大戰”一直持續到2015年底,淘點點和百度外賣退出競爭,美團的市場份額基本追平餓了嗎,雙方均無法再透過“燒錢”蠶食對方市場份額,補貼逐漸結束,外賣逐漸成為盈利專案。
當前電商競爭非常激烈,很多知名平臺動則幾百億來補貼消費者,而且鉅額的廣告投入。而且企業都是營利為目的的,電商平臺收益是非常有限的,僅僅透過電商平臺廣告等來營利明顯是得不償失的,怎麼理解,怎麼看他們的行為?
回覆列表
針對這種現象,不單要分析營收、流量等,還要從資本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對於上市公司來講,業績及增長數字代表著資本市場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