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婉清老師
-
2 # 梧桐媽媽說食育
每個孩子剛開始都沒有自覺的,習慣的養成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前期還是需要陪伴和監督的。我家哥哥就是,這個假期在家待了這麼長時間,爸爸連著每天陪著他學習,上網課,堅持了三個多月,現在哥哥每天我們晚上回到家他都是提醒我們,學習時間到了,就是因為習慣成自然了。
-
3 # 艾克斯雜談
你好,寫作業不會自覺的現象一般出現在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身上。如果已經上二三年級及以上還是不自覺的話,就是學習習慣不好了。
孩子在剛上小學的時候,從幼兒園的沒有作業,到小學的有作業需要有一個過度。
剛開始,孩子不懂作業是需要必須完成的,也不會安排怎樣有序完成作業。這就需要家長多引導。
引導孩子自覺寫作業的方法有很多,根據孩子不同情況選擇適合的方法。(各年齡段的都可以參考)
學會記作業。有很多同學會覺得就那些誒作業,都記住了。回家就開始寫,想起什麼就找出來寫,沒有順序。這樣很容易拉下。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防教孩子學會把每一刻的作業都記錄下來。回家寫作業的時候按照順序,完成一項就勾掉一項,這樣或許沒有自己腦子記作業快,但是可以培養孩子的順序感與主動安排作業的積極性。
設定小獎勵無論多大的孩子,都不會討厭獎勵。跟孩子商量好,完成一科作業就有小獎勵,全部完成就有大獎勵,這樣看起來,就像是在升級打怪一樣,充滿挑戰性。
設定時間遊戲一、定時定量。可以選擇給每一項作業定時,比如20分鐘完成,13分鐘完成,越具體越好,設定好就可以讓孩子自主完成,就跟考試一樣,孩子面對明確的時間裡完成明確的作業,一般都會抓緊時間完成。
二、定量計時。可以在寫一項作業是開始定時,看看在思想集中的情況下,需要多長時間完成,下次如果能快一些,就可以獎勵。這個對於經常拖拉的孩子或許有效,他也會想知道自己寫什麼到底需要多長時間。
總之,孩子不自覺,要不就是缺乏積極性,要不就是缺乏目標性,做家長的要學會教方法,而不是單純的監督。
-
4 # 網鏈課堂
你都列舉了你姑姑的孩子,她也可以自己做作業。
所以還是有孩子可以自己獨立做作業的。
是作為一個媽媽,我想了想,原因可能出在家長身上。
其一,沒有在小時候養成好的做作業習慣,需要監督甚至是“逼著”孩子做作業;
其二,養成了陪讀的習慣。得失心太重,總希望孩子每道題都對,就想好好輔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陪讀的習慣。就像前段時間,我家老大(四歲)學英語課後有作業,我會忍不住糾正她,糾正半小時沒任何用處,結果第二次去老師那裡,學一節課就糾正回來了。後來我就不強求,她自己開心地讀,然後提交,老師看到錯誤的地方反而更明白需要強化的地方在哪裡。
其三,性格差異,男孩子確實比女孩子皮一些;
其四,心理需求,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注與陪伴,也許是想利用寫作業時間多和父母在一起呢,畢竟大家又忙、好不容易回家又喜歡玩手機。
-
5 # 吳包子的vlog
我家是規定一個時間,讓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作業,先讓她養成作業一定要一口氣寫到底的習慣,再去檢查對錯,如果一題不會一直卡在那一點,作業完成的時間會被無限延長。
規定時間很重要,我有試過不給時間,讓孩子自覺練筆,平時一小時能完成,她硬是拖了四小時才寫一半,相信大部分家長也都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我孩子是個吃貨,做完作業就一起吃點心,沒有做完就只能看著我們吃,剛開始的幾次她會哭鬧,但是你不能妥協,過了幾次她就知道,這個事我多長時間內能做完,做完就有什麼好處。
孩子還小的時候,用獎勵方式最能促進學習的積極性,等她十來歲你想用這個辦法可不容易。所以養成好習慣要趁早,越早越不費事!
回覆列表
對於孩子寫作業的問題,我想從孩子的成長、寫作業習慣及家長的影響三方面簡單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1.孩子的成長。
“愛玩兒”是小孩子的天性,這個無法改變,而且也不需要改變,小孩子的很多認知,都是從玩兒的過程中獲取的,愛玩兒並沒有錯。
小孩的成長需要過程,在心智尚未發育成熟的時候,自制力較弱,寫作業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去做別的事情,小學乃至初中階段,寫作業不自覺,或許並不是孩子的“毛病”,而是年齡特徵如此。
很多家長可能就會反駁說:“為什麼人家很多孩子寫作業都很自覺呢?”彆著急,這就是學習習慣的培養了。雖然小孩子的年齡、心理發育不成熟,是寫作業不自覺的影響因素,但是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是很重要的。
2.孩子寫作業的習慣。
①孩子對寫作業的普遍認知是,寫作業是一件“苦差事”。
尤其是低年齡段的孩子,因為家庭成員都不需要寫作業,只有他自己需要寫作業,所以孩子認為這是不公平的,這樣一件“苦差事”只有自己承擔,心理上的不認同,會造成寫作業的各種問題。所以,需要家長適時的陪伴。
②寫作業不能靠磨洋工去完成。
作為老師,我一向都不贊成連續長時間的寫作業,比如一次寫2到3小時。當然,各個科目的老師佈置的作業累加起來,數量不是很少,但需要孩子提高效率而不是磨洋工。磨洋工會帶來不好的影響:一是造成孩子學習積極性的下降,因為磨洋工勢必會讓孩子很疲憊;二是不利於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作為家長,也要避免讓孩子一次完成所有作業的誤區。
可以把作業或者時間進行分割。以半小時為一個時間段,集中精力做半小時作業,休息5到10
分鐘。或者把作業按科目進行分塊,這樣做作業,效率比較高,也不容易疲勞。
3.家長的影響。
很多家長會忽視自己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家長在旁邊玩手機或者看電視;再比如孩子做作業的過程中,家長一會問問做到哪兒了,一會又問問需不需要吃點東西喝點水。
家長的一些不恰當的行為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家長可以為孩子做出一些正面的形象,比如,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可以在旁邊安靜看書,既不會影響孩子,也會讓孩子覺得陪伴的滿足感。規定好半小時的寫作業時間,期間不要干擾孩子,既不詢問任何資訊,也不要干涉孩子寫作業的過程,可以在中間休息的時候進行簡單的交流等。
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後,孩子的學習自覺性、自主性都會相應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