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山河路人

    最愛的《蚊子》,像一篇愛情故事,什麼時候來的不知道,等你發現時候往往已遍體鱗傷,愛他人傷自己,矛盾的不行!

  • 2 # 漢子詩人

    《荷塘月色》

    署氣

    跌月水

    夜風

    醺入睡

    浮萍

    粼粼枕

    荷紅

    挑蓋翠

    〈李恭覺~2019年6月27日*五月廿六日*夜賞一一北京頤和園夜色荷塘……〉

  • 3 # 賈寶玉先生

    1、哲學從一開始,就註定無終點

    ——靈遁者

    這是一個事實,哲學從一開始,就註定無終點。無論你多聰明,多敏感,你都無力。甚至很多聰明和敏感的藝術家,都因此備受煎熬,甚至死亡。

    尼采在當代也是一個被推崇備至的人,可是尼采的一生用悲慘來形容也不過。哲學有時候並不能拯救一個人,但需要被拯救的人,還期望每個人都是“超人”。

    和尼采相比,顧城作為一個詩人,確實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他的悲哀似乎是註定的。你去喜歡他的詩歌,但不要喜歡這個人。就像你喜歡吃雞蛋,卻沒有因此愛上下蛋的雞。

    悲慘不能說明一個人不成功,貧窮也不能。尼采是成功的,起碼他活到了現在。杜甫貧窮,卻也活到了現在。自己貧窮,卻能高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即使是一個平常的人,也思考過人生和世界。越上了年紀的人,往往會說這樣一句話:“人就是糊里糊塗的活著。”如果每個人都是這樣想,那麼我們要哲學幹什麼?

    哲學是愛智慧,可誰又曾給智慧下個定義。我還是喜歡一個詩人的定義,大概是說哲學就是一個人,懷著鄉愁,尋找家的過程。

    在漫長的哲學發展史中,讓我來評價的話,哲學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三個。分別是老子,馬克思,哥德爾。老子作為中國樸素唯物論的代表人物,其《道德經》哲學理論自誕生以來,一騎絕塵,把其他哲學理論甩在後面。道德經分上下兩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前者可以看作是講倫理道德,人的行為規範;後者可以看作是講宇宙萬物的。但其實上下篇並沒有分章,彼此是聯絡的。

    馬克思是現代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學貢獻是改變了哲學的紛爭,徹底確立了唯物論的哲學地位。也為世界新格局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我們中國的政治綱領,就是根據馬克思哲學來確定。

    老子和馬克思很有相似之處,都學識淵博。據文獻記載,老子是靜而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渴望。為了解開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說:"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透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開拓了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而馬克思也是,非常博學。其中他與大英圖書館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就是說馬克思把大英圖書館的地板磨出了腳印,2006年央視的《人物》欄目還講述過這個故事:“人類的腳負擔著身體的重量,於是在站立和行走中會留下腳印。腳印的深淺取決於承接面的硬度,鬆軟的雪地顯然比水泥地更容易留下腳印。不過,馬克思幾十年如一日在大英圖書館學習,終於在水泥地上也留下了腳印,看來,毅力和恆心也能磨出腳印。”後來證實,這是誇大偉人風采的一個故事。因為馬克思每次去大英圖書館看書,並不是坐在固定的座位,怎麼會把地板磨出腳印呢?

    不過也從側面證實了,馬克思博覽群書,鑽研了古今中外哲學理論,這點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很多人也知道,馬克思少年時代學習了德語,拉丁語,希臘語,法語。後來又自學了英語,義大利語,後來還學習了西班牙語,晚年學習了俄語,這些語言都不是泛泛而學的,他用這些語言寫了大量學術著作或者翻譯。即使是學習最晚的俄語 也能達到津津有味的閱讀俄國詩歌的水平。

    所以他們能夠對這個世界看的有多深邃,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聰明只能證明你不是傻子,只有勤奮學習才能昇華聰明才智。哲學是一個體系理論,沒有這種博學就無法嚴謹論述。

    一直以來,各個學科的發展,是可以促進哲學的發展。哲學又反過來指導各個學科的發展。尤其是生物學,物理學,化學,數學的發展,對於哲學理論來說更加起促進作用。

    後來另一個偉大的天才哥德爾,驚人的從數學上給出了一個證明——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定理內容就兩句話:

    第一定理:任意一個包含一階謂詞邏輯與初等數論的形式系統,都存在一個命題,它在這個系統中既不能被證明為真,也不能被證明為否。

    第二定理:如果系統S含有初等數論,當S無矛盾時,它的無矛盾性不可能在S內證明。

    與其說這是一個數學證明,不如說這是一個哲學證明。他告訴所有試圖走到哲學盡頭的人,不要費力了,哲學是沒有盡頭,真理是沒有盡頭的。哥德爾明確的說了,你是無法證明它的。我已經證明了它的不可證性,你肯定無法證明它。

    就像老子口中的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你只能意會,難以言傳,難以證明。但這就是真理。事物是聯絡的,事物又是矛盾的。聰明在這一刻,顯得無力和蒼白。

    但我們依然建立了高樓大廈,這些高樓大廈所依賴的,是我們的知識大廈。所以這些是靠譜的,可信賴的。否認已經存在的事物,是最愚蠢的。所以我告訴自己,永遠相信我們自己的感官和我們自己的認識。

    就像我在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中反覆強調,世界是確定的,上帝不擲骰子。

    哲學愛相信哲學的人,它像一座燈塔,真實不虛。把燈塔當幻像的人,想要把燈塔抱在懷裡的人,註定迷茫。人在現實世界中,是一把尺子,在一開始,他並不清楚,自己要測量什麼。

    我只能告訴你,別害怕,大大方方向前走,遇到了你喜歡和好奇的東西,你再測量。尺子不夠,就用想象延長它。我不相信你的想象力會枯竭,所以愛智慧的熱情,也不會枯竭。

    至於人生的短暫,你不用理會就行。或者你這樣思考,正因為短暫,你才異常珍貴。歸家的路,永遠沒有盡頭,但家一直在你出發的地方,你知道這個秘密,就足夠了。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哲理散文。

    /2、我給你答案

    ——靈遁者

    你如何證明自己是個男人?你如何證明自己是個女人?這個乍一聽,是個很傻的提問。但很多很傻的問題,引出了很多不可思議的的理論。

    正如牛頓問:“蘋果為什麼是向下落的?”愛因斯坦問:“如果我能以光速運動,看待周圍的事物,會發生什麼呢?”魏格納躺在床上問:“世界地圖的輪廓怎麼那麼相像?”

    所以當一個人在生活中提出了一個看似很傻的問題,請大家不要噴,對他要寬容。

    你如何證明自己是個男人或者女人?是個邏輯問題。倘若世界上只有男人,你如果證明自己就是男人。

    哥德爾和他的妻子

    偉大的數學家哥德爾給出了答案。男人要想證明自己是男人,不能從男人本身【本身這個系統】來證明,是從女人出發。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哥德爾。美國《時代》雜誌曾評選出20世紀100個最偉大的人物,在數學家中,排在第一的不是別人,就是哥德爾!

    哥德爾以其驚人的才智,提出了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而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數學的範圍。它不僅使數學、邏輯學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引發了許多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而且還涉及哲學、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甚至宇宙學。

    哥德爾定律的基本表述為:第一不完備性定理

    任意一個包含一階謂詞邏輯與初等數論的形式系統,都存在一個命題,它在這個系統中既不能被證明為真,也不能被證明為否。

    第二不完備性定理

    如果系統S含有初等數論,當S無矛盾時,它的無矛盾性不可能在S內證明。

    就是這樣簡單的語句,它的威力卻讓很多數學家嘆息。哥德爾讓大數學家希伯特的“公理完備性”計劃徹底流產。悖論的陰影將永遠伴隨著我們。無怪乎大數學家外爾發出這樣的感嘆:“上帝是存在的,因為數學無疑是相容的;魔鬼也是存在的,因為我們不能證明這種相容性。”

    可能看到這裡,不熟悉的人,並沒有意識到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的魅力。

    吃瓜群眾的困惑,和當年羅素的困惑是一樣的。比如有這樣一句話,讓你判斷真假。“我的這句話是假的。” 你會怎麼判斷? 這就是說謊者悖論。提出者是西元前6世紀克里特哲學家埃庇米尼得斯。

    即使過了幾千年,這句話依然困擾者很多智者。羅素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我的哲學的發展》第七章《數學原理》裡說道:“自亞里士多德以來,無論哪一個學派的邏輯學家,從他們所公認的前提中似乎都可以推出一些矛盾來。這表明有些東西是有毛病的,但是指不出糾正的方法是什麼。在1903年的春季,其中一種矛盾的發現把我正在享受的那種邏輯蜜月打斷了。”

    羅素

    我們的問題是:“理髮師應該給自己刮臉嗎?”“包含一切集合的集合存在嗎?”這些看似奇怪的問題,折磨了我們幾千年。

    直到哥德爾出現,問題才有了答案。答案是——不能證明!也就是說包含一切集合的集合的存在證明,不能給出! 但哥德爾證明了,不能給出!

    很多時候,我們遇到問題,總會歇斯底里道:“到底能不能,你給我答案!你證明給我看!”現在我們終於可以長長的出一口氣,讓自己放鬆下來。

    而且非常巧合。我查詢他們出生的日期。羅素比他的學生維特根斯坦大17歲。而維特根斯坦又比哥德爾大17歲。

    維特根斯坦

    我之所以將兩個人聯絡起來,是因為維特根斯坦有句非常著名的名言:“對於可說的,我們說。對於不可說的,我們要保持沉默。”

    其潛在的邏輯是——有些問題是可以證明的,有些是不可以證明。在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中,尤其提到倫理問題是我們應該保持沉默的。

    維特根斯坦這句名言,在我看來甚至可以稱之為:“維特根斯坦定理。” 那麼何謂沉默?什麼時候應該沉默?

    維特根斯坦認為當物件是無法言說之物時應保持沉默。比如一個簡短的哲學理論,雖然只有短短几個字,但即使用成千上萬的字去解釋它,也難以把它說個透徹和明晰。

    因為往往在這個時候,人們心裡雖然對它有個瞭解,但無從尋找合適的字眼去把這個理論解釋到自己心中所想的程度,才導致沒有辦法把這個理論清楚地解釋出來。如談論人生和理想這類的事物,即使口若懸河,也難以說個明白、道個清楚。每個人的思想各異,導致不同的人對事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對“人生”或者“理想”的暢談也將各式各樣,沒有一個準確、統一、清楚的答案。 這就是為什麼,遇到倫理問題,維特根斯坦總是閉口不言。

    不知道大家意識到沒有,維特根斯坦的這種表述和哥德爾定理暗合,一點也不排斥。所以我覺得兩個偉大的人在這個問題上是“心有靈犀。”

    愛因斯坦

    從哥德爾提出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再往前推幾年,還有海森堡提出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該原理指出在描述微觀粒子運動時候,我們無法同時得到粒子的準確位置和速度。

    “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和“波爾互補原理”構建了量子力學的基本支柱。細細思考,這兩大定理與哥德爾定理,也無衝突。對於哲學來說,也深有啟發。

    總體來說就是——我們不能確定很多東西,但很多東西在整體上又是一致性的,可以理解的。

    我不知道我說的夠不夠直白。我也是文科生,我也不懂那些繁複的數學公式。但我一直對物理,哲學等有興趣。曾經最大的夢想,還是做一位科學家。現在想想,也不覺得可笑。人生,有好奇不是挺好的嗎?

    海森堡,玻爾

    我的好奇,你們肯定也有過。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幸福是什麼?孤獨是什麼?自由是什麼?我繞了這麼大一個圈子,就是告訴你,在生活中對於一些事情我們能說的清,而還有一些事情,我們應該保持沉默。

    當然我也在詩歌中寫過:“堅持自己不是一句話,是血淋淋的戰鬥。” 總之你還是要做你王國裡的國王。

    現在是一個資訊氾濫的社會。你寫什麼都會有人罵你。比如我根據王寶強離婚新聞,寫了一篇《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的文章。結果被罵是馬蓉的槍手等等。後來我發了一篇之前寫的科普作品《引力量子化》,這樣的文章竟然也被罵了。說我不自量力,一個搞玄學的人,敢談科學。

    我其實想說,正是因為對人生的好奇,我才看這麼多書。而看了這些書之後,從哲人們那裡,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這些答案,本就不屬於我。大家就在網路上可以找到。但資訊氾濫時代,你不一定檢索到你想要的答案。我希望,我給你的是你想要的。我肯定還有很多問題不知道的答案,如果你知道,也希望你告訴我們。

    現在請長長的舒一口氣,放鬆下來。人生的答案其實都在人生裡有了,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累。如果你很累,換一種方式看問題吧。

    2016年12月4日晚。

    摘自獨立學者,詩人,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散文作品。

    3、人為什麼活著

    我覺得很多人會害怕別人問這個問題。因為一旦被人問,她就會去想:我為什麼活著?”我問過幾個人,他們都是先沉思,然後說:“你先說。”之後他們說其實是不知道或者不明確自己是為什麼活著。說有時候很矛盾。

    其實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很無聊。就像同樣是生命的狗啊,牛啊,它們從來不會問自己為什麼而活著。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比活著本身更重要。這就是答案。

    “人為什麼活著?”是個哲學問題。維特根斯坦對這個問題會說:”對於可說的,我們說。對於不可說的,我們保持沉默。“而這個問題是不可說的,它不屬於自然科學範疇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保持沉默。

    農村人說的粗一點就是:”活著就是活著,那來那麼多為什麼?我看你是閒的蛋疼!“話糙理不糙,就是這樣的。

    人總是要死的,不光是人,其他生命也是。這正是我們珍惜生命的一個理由。而不是想死的藉口。

    誠然,人活著,就要遭受挫折,失落,失戀,災難,甚至很多矛盾。有些人選擇了自殺,讓人惋惜。

    惋惜的同時人們會再次問:”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可以轉換為另一個問題:“人活著的價值或者意義是什麼?”

    人顯然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是父母給的。生命你要或者不要,你都擁有了。而且從一出生,就註定了你要和給你生命的人有聯絡。正如馬克思說:“人是社會性動物。”人作為社會的人,要想獲得基本的承認和認同,就必須勞動和作為。這就是為什麼馬克思說:“人的價值在於奉獻。”

    是的,歷史上很多鬱郁不得志的人,自殺了。就是因為得不到認同,獲得不了他所認為活著的價值。覺得沒有意義,就死了。

    就像我看過一個電影。一個老頭被監獄裡關了多年,後來被釋放了。他不知道出了監獄自己還能幹什麼,能為別人做什麼,什麼都不會了。原來的規則都變了。他一下子找不到了自己了,找不到自己存在位置了。他想回到監獄,因為監獄裡有他的位置,別人需要他。但監獄不再要他了。所以最後他選擇了自殺。

    還有很多現在的年輕人失戀自殺。覺得一個人是他的一切,當這個人存在,他的天空就是美麗的,就是亮的。當這個人離開了,就感覺天塌下了。生活突然失去光彩,暗淡下來,沒有任何意義。所以自殺了或者殺了別人。其實都是很愚蠢的。

    這是個人因素,這是環境使然。我依然可以對得不到認同而自殺的人說。你們活的不自然,不透徹。

    因為中國還有一種生存哲學叫:道法自然。一隻被閹割的牛羊,沒有過多的生氣,繼續活著。我們說它們智力低下。事實是,正是這樣的智力低下,讓它們知道別的牛羊,不會因為他們被閹割了,而孤立他們。

    而人就不一了。你被閹割了,就會被不認同,甚至孤立。作為社會人,你格格不入了。有的人就自殺了。但有不自殺的人,比如司馬遷,不但沒有自殺,還忍辱寫書,終於青史留名。

    道法自然就是活著的一種智慧。你在追求活著的價格和意義的時候,帶著它,你就不累,你也不苦。更不會自殺。

    舉一個這樣的例子,有點傷雅。但我執意要這樣的寫。有牲畜所不能控制的事情,就有人所不能控制的事情。

    活著的自我認同要永遠存在,自我承認要永遠堅定。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哲人說:“改變不了外界的東西,就先改變你自己。”

    最後的總結應該是這樣的。人為什麼活著,答案無意義,不可說。答案本身不會比活著更重要。就像死這種經歷不是活人的體驗,本身活著的人,也沒有必要問自己為什麼活著。

    至於活著的價值是什麼,我贊同馬克思的話。被認同,被承認是人價值的體現。你有想法,你有目標,就勇敢去做,就勇敢去走。遇到困難了,堅持再堅持。走不通了,對自己說:“好吧。走另一條路。無論如何,我相信自己,我認同自己。我幹過了,我努力了,起碼我無愧於天地,無愧於自己。“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散文作品。

    4、真理都是相通的 ——靈遁者 當你讀上幾種不同的理論之後,你會發現,講出最根本的真理是很難的,但聖人講述真理的方式是相通的。真理是存在的,我們一直相信真理,我們就是這樣走到今天的。 人達到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才能稱之為最終的覺悟,或者涅槃。先來說說佛學。我最近讀了《心經》和《金剛經》。“佛”這個字本身就有開悟的意思。佛學自然就是助人開悟的學說。用佛語說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學的大覺者就是達到涅槃之境,達到空中無色,色中無空,不執著一切。這一切也包括佛法。所以《金剛經》中釋迦摩尼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即佛法只是對迷昧的眾生說的,在佛的世界裡就用不上了。 如果你仔細讀了,你會發現最精妙的佛語,不是佛經,而是佛咒,是梵音。就像《心經》最後的那一句:“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大概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依般若得渡去吧,依般若得渡去吧!渡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來成就無上佛法吧。 可是如果這樣去翻譯,味道就全沒有了。你得這樣想象,在一個黃昏,在一個寧靜而莊嚴的寺廟中,你跪在佛前,然後有大覺者在為你誦讀這樣的咒語,每一個咒符的音韻都能印在你腦海中。 《心經》從"觀自在菩薩"始,至"真實不虛"為顯說般若;此段咒語則為密說般若。顯明者,佛經借世俗文字語言傳達道理,示現於人,導人修持。秘密法則含有咒語這樣的方法,佛法的本質在至極之處是不可說的,說不出的。佛只是為了眾生開悟才不得不說法,而那神妙不可說的秘密只有借咒語來教授了。 只有靠個人去覺悟了。秘密法門之一的陀羅尼,凡夫不能理解,只好不作漢譯,但唸誦仍是有效力的。按以往的說法,《心經》中全部要義,完全包括在這四句咒語中。唸誦這四句咒,其效力等同於誦讀此經。就是說這一句咒語,就是所有的秘法了,即世界的真理,宇宙的真諦。 大家看到這裡明白了嗎?佛其實沒有說真理是什麼,佛只是在說真理在這。你聽到了嗎? 好!現在我問你,你聽到了什麼? 不要迷惑,你覺得沒有什麼,但一個制心一處,心無旁騖的人,聽到後,能想宇宙的什麼,還真不好說。 這大概也是眾多的寺廟,會有誦經誦咒這個修行。而世俗的人雖然聽不懂,但聽到了,也覺得寧靜舒服。 無獨有偶,中國聖賢也有類似的直白表述。大家都聽過。老子的宇宙觀就是一個字——道。悟道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具體說什麼陰陽,相互,無為,有為之類,都是在為你悟道而鋪路的。而對於最高的道,老子就這樣比喻:“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翻譯過來就是: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闇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汙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大家注意一句話:“道隱無名。”就是說道是隱匿在時空中,其實是沒有名稱的。而這和佛家《金剛經》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是一理的。釋迦摩尼在《金剛經》中反覆強調,眾多的名,只是假借為工具而已。真正的“如來”是不以名說的。宇宙是咋樣的?老子說:“大象無形啊。”因為宇宙太大了,太神奇了,所以我無法用具體的形狀來說明它。同樣道也是無形的。 世界是想聯絡的,科學家,哲學家,佛學家表達哲理的方式不同,但哲理的內容卻大同小異。上面我們說佛家和道家,現在說數學家,哲學家,和物理學家是怎麼思考世界的,怎麼看待宇宙的。 20世界有兩個天才,前者是維特根斯坦,後者是哥德爾。我不知道哥德爾對於維特根斯坦瞭解多少,但我覺得如果他倆認識的話,應該是惺惺相惜的。維特根斯坦最大的貢獻就在於數學哲學,尤其是邏輯哲學方面的貢獻。而哥德爾正好也在這方面是天才。 但顯然哥德爾好像更勝一籌。我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來看。維特根斯坦對於邏輯哲學有一句名言:“對於可說的,我們說。對於不可說的,我們保持沉默。”保持沉默的原因很簡單,我們無法說,也說不出來。就是我們道不出答案,無法道出此問題真理的時候我就應該沉默。那什麼問題在維特根斯坦眼裡應該沉默呢?比如倫理,比如愛情這樣的東西,就是要沉默的。 哥德爾就更牛了,他的研究更究竟!他直接透過數學論證得出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內容是這樣的:“任意一個包含一階謂詞邏輯與初等數論的形式系統,都存在一個命題,它在這個系統中既不能被證明為真,也不能被證明偽。”還有一個第二定理:“如果系統S含有初等數論,當S無矛盾時,它的無矛盾性不可能在S內證明。” 就好像,哥德爾在用這個公式,在對他的前輩維特根斯坦說:“你說有些東西,要保持沉默,我來證明為什麼要保持沉默。” 哥德爾這個定理,還一舉粉碎了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計劃。這個計劃大概是這樣的,20世紀20年代,在集合論不斷髮展的基礎上,大數學家希爾伯特向全世界的數學家丟擲了一個宏偉計劃,其大意是建立一組公理體系,使一切數學命題原則上都可由此經有限步推定真偽,這叫做公理體系的“完備性”;希爾伯特還要求公理體系保持“獨立性”(即所有公理都是互相獨立的,使公理系統儘可能的簡潔)和“無矛盾性”(即相容性,不能從公理系統匯出矛盾)。 而正在希爾伯特興奮的時候,哥德爾站出來說矛盾是普通存在的。這時候你是不是又想到了哲學集大成者馬克思。要知道,馬克思比我上面提到這這兩位天才出生更早。 那麼物理學家,又是如何表述宇宙的奧秘呢?我們繼續來看。 1951年在授予哥德爾愛因斯坦勳章時,馮·諾依曼評價說:“哥德爾在現代邏輯中的成就是非凡的、不朽的——他的不朽甚至超過了紀念碑,他是一個里程碑,是永存的紀念碑。” 值得一提的是,我相信在拿到愛因斯坦勳章時候,哥德爾的心在滴血。因為大家都知道,哥德爾沒有什麼朋友,但和愛因斯坦是朋友。現在拿著以朋友命名的勳章獎,你說能高興嗎?事實上,愛因斯坦去世,對於哥德爾是一個打擊。 在這裡就要引出了,哥德爾是一個里程碑,那麼愛因斯坦也是一座里程碑,物理學中的里程碑。愛因斯坦說:“宇宙最不可理解之處是它是可理解的。”他還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宇宙最直觀的描述,就應該是用物理學來描述的。但物理學發展至今,雖然取得絕大成就,但也帶來諸多困惑。尤其是在量子力學中。他和玻爾的辯論,大家一直津津樂道。 宇宙是確定,還是不確定?你去仔細看看這些理論,比如波粒二象性,不確定原理,真空不空,薛定諤的貓,愛因斯坦場方程,宇稱不守恆,量子糾纏,再深入到夸克,希格斯粒子,希格斯場等,你會慢慢發現,越接近真理深處,越難以描述。物理學家的表述,和其他聖人前輩表述的方式不同,但內容有一致之處。很多最根本的場方程,比如廣義相對論場方程,就像符咒一樣,常人無法讀懂了。 尤其是希格斯場方面,現在沒有一個人能清晰的想象一下,物質是如何透過希格斯場誕生。想象力有多重要,在這裡,真的比知識重要。 我深受上面所說的這些前輩的影響,也大膽寫了兩本科普書籍,就是《變化》和《見微知著》,很多人都已經看了,有罵我的,有誇我的,我都欣然接受。從人的角度去思考宇宙,去探尋真理。我是站在愛因斯坦這邊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們既然認識到這點了,就是成功的。 真理就不是假的,是真實不虛的。你只要牢牢記住,時間過的太快,今天的事情,今天趕緊去完成。真理無論在哪裡,你如果不去接近的話,哪裡都沒有。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哲理散文。

    5、

    湮滅的啟示

    ——靈遁者

    有一段時間沒有看電影了,今天我看到了一部電影,名叫《湮滅》。現在是晚上1點30半。我坐在家裡,一個人看完了這部片子,現在腦中沒有一點睡意,我覺得我應該將我的想法寫出來告訴大家。

    我其實並不推薦18歲以下的孩子,去看這部電影。倒不是說我認為這是驚悚片。導演和作家將這個作品演繹的淋漓盡致,但將它歸為驚悚片,是個錯誤。說它是科幻片或者哲理片更適合一些。

    文學的本質是反應人性和生活。科學的本質是反應規律和宇宙的樣子。但沒有純文學,也沒有純科學。我就是個最好的證明。我即愛好文學,也愛好科學。寫文學作品,也寫了兩本科普作品,分別是《變化》和《見微知著》。很多讀者甚至讀過。

    看完這部片子,你需要思考的東西太多了。在沒有看這部片子之前,我就知道,我寫的科普作品,有瑕疵,但我依然不後悔,甚至覺得完美!我告訴沒有時間思考的人們,世界是確定的!是我對這個世界的愛,也是這個世界的客觀。

    我不是最聰明的的人,也不是最智慧的人。但最聰明的人,不一定比我寫的好。看了這部片子,我更加確定了一些東西。

    我簡單的順著影片的進行,來闡述一下我的分析。片頭飛來橫禍,地球上出現一個叫“閃晃”結界。這個結界在擴大,在吞噬人類的地盤。所以我們人類恐懼也好,好奇也好,必須進去看看。

    第一次進去的是最精英的特種部隊,結果一個人也沒有出來。準確的說,是出來一個。但這個人,不能說還是原來那個人。這個叫凱恩,她是主角莉娜的丈夫。

    影片的精彩之處在於什麼呢?很多人可能不會注意。影片的精彩之處,在於人物角色,情節設定,背景設定……環環相扣,難得的精彩之作。

    比如當審問者問莉娜:“為什麼你主動申請進入結界?”莉娜反覆說:“我欠他的。”生活從來不簡單,這種愧疚,來自於莉娜對凱恩的愛,也來自莉娜對凱恩的出軌。但出軌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莉娜以為凱恩出事了。可是又不確定,所以她和同事之間的關係,就只是在床上而已。

    帶著愧疚生活的人,是痛苦的。但帶著愧疚生活的人,也是帶著愛的。加上她的身份,當過兵,植物學家,所以她進入結界,並不顯得故意。

    但最終走到燈塔的人,只有兩個人。一個是主角莉娜,一個是患有癌症的心理學家文崔斯博士。其他三名,湮滅在結界裡。

    很有意思,應該是導演故意為之,燈塔本來是照明的地方,但現在卻是最危險的地方。好好思考一下吧。就像顧城寫道:“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而我寫道:“習慣光明的人,怎麼會不害怕黑暗呢?”

    有兩種人是最無畏的,第一種就是莉娜這樣的,帶著愛來的人。另一種是向死的人。身患癌症的心理學家,很明白自己的身體,同時又很清晰自己的意志。所以她們兩個能戰勝恐懼。而其他三個,目標不明確,或者目標太大。很明顯,她們的目的是拯救人類!

    試想想全球67億的人的性命壓在你身上,你緊張嗎?你也是人,是人都有弱點。你的弱點是你其實也想拯救自己!莉娜和心理學家也是,但這種心理狀態,終究是不同的。

    人類一思考,上帝在發笑。宇宙對於人而言,永遠是終極話題。我承認我思考的再久,也遠遠不夠。身體承載人的思想意識,思想意識又控制身體。把身體細化到從一個細胞開始,把生命細化到一個細胞開始,至少邏輯是沒有錯的。宇宙中的第一個細胞,就應該是所有生命的祖先。人類對於自己身體的認識,也永遠不夠的。我正好寫過一篇散文《皺紋》,裡面寫道一夜白頭,一夜目盲,一夜失聰……科學無法解釋。

    就像莉娜說:“上帝在製造人類的時候,打了個盹。所以人類會變老,是細胞在犯錯。倘若細胞不犯錯,人類就不會變老。我就會永遠像現在這個樣子。”道理是沒有錯,可是你若永遠不會變老,又怎麼會長大呢?所以不是上帝打了個盹,是細胞必須這樣分裂。

    在結界裡,異常外來細胞,透過結界反射侵入。深入到一草一木中,深入到進入結界的任何東西上。道理也沒有錯。萬物有輻射,這種輻射到血液和骨髓的東西,最終要吞噬原來的你。

    人是經不起這樣的折磨的,人是脆弱的。所以很多得腫瘤,白血病,癌症的人,都很消極,甚至會自殺。這和結界中人的恐懼,是無差別的。而且更恐怖的是,結界是一個牢籠,與外隔絕,你無法獲得支援和鼓勵。那麼你就更看不到希望,越靠近燈塔,就越恐懼。不如投降,來的快哉。

    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在最後的燈塔中。當莉娜從錄影機中,看到凱恩說的那些話,她是震驚的。連凱恩自己都是震驚的,他說:“人們叫我凱恩。可我還是凱恩嗎?我可能是你!”看到最後,你會發現,凱恩是我們,這個邏輯是沒有錯的。因為凱恩的細胞和我們的細胞是別無差別的。就像莉娜的一滴血,造出了另一個外星人似的的莉娜。

    凱恩不是我們的理由,就是凱恩的身體已經被毀。真正留下來的是外星複製品。說“外星”其實並不準確,因為也可以說是高維空間的他。

    正是看到了複製品的凱恩,莉娜才更有勇氣鑽進洞裡,去看看凱恩,究竟在哪裡?於是她看到了心理學家坐在那裡。心理學家文崔斯博士說:“它就在我體內。它和我們不同。我也不知道它想要什麼?它的願望是什麼?但它會成長,直到吞噬所有一切。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會化成碎片,融入他們的一小部分。最終原形不復存在。徹底湮滅!”說完這句話,她就真的湮滅了。

    它是什麼?它在我這裡是宇宙。我們每個人都要湮滅在宇宙中,原形不復存在。我們都會變成它的一小部分,其實我們始終是宇宙的一小部分。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

    莉娜的一滴血,從光亮旋轉體中誕生出一個人。此人具備了莉娜的具備,當莉娜面對她的時候,是恐懼的。她向另一個陌生的自己開槍,可是沒有殺死。所以她想逃跑,反抗。可是都被另一個自己打敗了。

    各位,我們常說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這是一句真理。以自己為假想敵,試圖在棋盤上戰勝自己的人,我至今還沒有見過。你見過嗎?就像莉娜拼命的想推開門,另一個自己也是。反而把莉娜差點壓死!

    當莉娜放手的時候,她發現了。對待自己還是得溫柔。所以她握住了另一個自己的手。並給她一顆炸彈,所以這是殘忍溫柔。

    當莉娜和另一個自己握手的時候,另一個自己,輪廓就變的清晰起來了。可是炸彈也爆炸了。

    其實更準確,更深刻的理解,還可以是這樣的。心理學家文崔斯口中的它,就是這個人了。她就是宇宙,宇宙以一滴血為引子,化為了莉娜,存在於人間。你可以認為她就是上帝。所以人人是上帝,這樣也沒有錯的。耶穌曾經也是人,那麼人都是通宇宙的。

    雖然另一個莉娜,不是莉娜本人,是宇宙。但另一個莉娜終究帶有莉娜的記憶和基因。所以她走向了凱恩,所以她自己燃燒了燈塔。解鈴還須繫鈴人,也只有她才能做到這一點。真正的莉娜,是無法完成這個任務的。這也是法則的體現。

    但我為什麼一開始,還是不希望思想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去看呢。因為他們看不到世界的明確性,我怕他們迷茫。真的當成驚悚片看了。最後莉娜和凱恩,都安全無恙。

    最後審問的人問:“所以那是外星人嗎?能說出它存在的形式嗎?”

    莉娜說:“不能。”

    審問人又問:“是碳物質,還是?”

    莉娜說:“不知道。”

    審問人:“它想要什麼?”

    莉娜說:“我不認為它想要什麼!”

    審問人:“可是它襲擊了你!”

    莉娜說:“是我襲擊了它。”

    審問人:“它出現在這是有原因的。它改變了我們的環境,它在毀滅一切。”

    莉娜:“它不是在毀滅,它是在改變一切。它在創造新的東西。”

    審問人:“創造什麼?”

    莉娜:“我不知道。”

    其實這個時候,所有站在玻璃外面的人,看莉娜,就像是在看外星人。審問人問:“它在創造什麼?”其實就相當於我現在問你:“宇宙在創造什麼?”

    對於人類而言,我們只能說不知道。但對於人而言,愛很重要。即使最後的凱恩,不是原來的凱恩,是很多碎片的集合,帶有很多人的記憶的人,很多物體的歲月的人,他依然抱住了莉娜。雖然他的眼神空洞,但他還是抱住了莉娜。顯然這是一種啟示。但我不願意再去思考,這種啟示。因為我不是殘忍的。

    所以宇宙透過人來俯瞰宇宙,但宇宙太大了,所以人總會迷失自己。而迷失自己的人,往往會殺死自己。我希望每個人不要把自己當敵人,去溫柔對待自己,也去溫柔對待他人。所以這也是我為什麼不說它是一部驚悚片的原因。

    差三分鐘,3點了。我也不去思考,3分鐘對於宇宙而言,有什麼意義。但我知道,對於我而言,晚上3點,是一個該入睡的時刻。你們可以去看看這部片子,但我其實,不願意你們像我這樣去思考。我希望你們活著簡單,勤奮,快樂。因為思考的多了,你也要4點入睡。尤其是女孩,會很快變老的。晚安,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坐月子42天是減脂易瘦期,150斤胖媽如何減掉30斤變辣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