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博愚公2017115

    制國理政,需要的是綜合素質,缺錢是治理不善!有人說:大明朝自然災害多,連年戰爭,導致國庫空虛,但從李自成進京,對明朝官僚逼捐的成果看,明朝的問題沒有跳出歷史的週期,官僚的貪腐,導致了一場,政權更迭的災禍,那些所謂的英明之主,是用孔聖人,是世界觀考量的,中庸做人人中之龍,中庸治國國下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敷衍了事,這樣的吏治之風!吏治之下。大廈早晚轟塌……

  • 2 # 小太拾

    和朱元璋沒關係,因為朱元璋建文帝時期,都不存在貪官汙吏,不然你的下場會很慘,但是到了朱棣時期,為了維持年年戰爭,維持鄭和下西洋這工程,在朱棣開始想辦法命人找錢的時候,貪官汙吏於是又開始重新滋生了,可想而知是人治的問題。

    皇帝又想馬兒跑(這些人幫自己搞錢),又想馬兒不吃草(這些人不貪汙),是不可能的。

  • 3 # 文史並蒂

    “明朝自始至終都缺錢”的結論是從哪裡來的?明朝與其他所有朝代一樣,只不過到了晚期,由於統治階級的羸弱、內部矛盾的積累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才會顯得缺錢,在此之前明朝是很富有的好不好,不然你以為能夠撐得住鄭和七次下西洋?能夠讓嘉靖皇帝霍霍這麼多年?能夠讓正德皇帝瀟灑這麼多年?

  • 4 # 歷史的泡泡糖

    在明朝建國之初,朱元璋制定的一些政策、制度,對整個明朝有深遠的影響。朱元璋出生在社會底層,本身具有小農思想的侷限性,所以他對很多多東西的認知不足,直接導致朱元璋的一些制度存在缺陷。

    比如明朝官員的工資、休假福利待遇極低,是導致官員們腐敗的重要原因。

    朱元璋是苦出身的原因,因此它將人們的生活需要想得太簡單,人在官場上飄你難免需要一些接待活動,家裡的面子場子也需要撐起來,這一切都是需要一定的俸祿來維持的,而明朝期間官員的俸祿可以說是整個封建朝代最低的,這種標準,迫使官員們不得不去進行一些小偷小摸的油水,而這種行為的進行,很多時候只是為了維持基本的生活水準,並不是為了奢侈的生活,不過可能由於是後期發展愈演愈烈,他們開始轉向各種增加收入的方式。即便朱元璋鐵腕反腐治貪,剝皮塞草,吏治依然腐敗。

    因此低薪酬的養官員制度,反而導致了當時的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加的勞累,他們不得不承受重大的稅負壓力。

    明朝建國之初,國家已經開始發行紙幣,一種"大明寶鈔"紙幣,無視經濟規律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發行數量又無限制,絲毫沒有通貨膨脹、貨幣價值的概念。

    "大明寶鈔"面額以一貫為最高,即使到後期發生通貨膨脹,也沒有發行大鈔。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氾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通貨膨脹,貶值極快,人民紛紛棄之,不到二十年,便趨於衰敗。

    定額稅收制度,是最大的弊端。不管耕地增加多少,人口又上升多少,生產力進步多少,明代農業賦稅始終就維持在這個水平左右。換句話說,豬肉都漲價了,明朝的稅收還是那麼多!致使物價在上漲,國家開支在增加,可收入並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進步而增加,以至於國家財政入不敷出。此外,商稅在整個明代始終都處於名存實亡的狀態,甚至還有的商賈本身就是官紳,他們支援禁海,卻自獲海上走私牟取利,他們支援減稅,家裡卻良田萬畝。可見,明朝的稅收已經弱到了什麼地步!這樣的稅收,直接讓官紳階級把稅收轉嫁給農民。

    朱元璋對商業和商人在政治上採取了壓制措施,規定商人只准穿布不準穿沙。但經濟上的輕視,以至於定商稅三十稅,還規定書籍筆墨農具、舟車絲布之類皆免稅,並下令裁撤稅課司局364處,使商稅較元未大大簡約。

    “三十稅”是什麼概念?也就是說,商稅只有3.33%!今天的商稅多少?起碼有17%增值稅!看看,這差距是多少。

    因此國家財政壓力全都在農民身上。

    隨著明朝時的小冰河時期到來,天災頻發,自耕農不斷減少,社會矛盾已經埋得太深了。一旦大規模天災出現,農民就要造反,這是亙古不變的規律。

  • 5 # 史海撲通

    有點關係

    可以舉兩個例子。

    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實在是太窮了,吃了上頓沒下頓的,靠草根樹皮填飽肚子的日子是常有的事。飢餓一直伴隨著他的童年,帶給他很深刻的印象。

    所以他當了皇帝之後,希望後代子孫都能豐衣足食,不要再過他這樣的苦日子,希望把最好的都留給他的子孫。於是,他規定他的子孫後代不必從事任何職業,有皇族的俸祿供養,安享富貴即可。這一規定導致老朱家的子孫後代,待著沒事幹就生孩子,以致於到了明朝中後期,皇族人口數量增至好幾萬人,這些人就像蛀蟲一樣,給國家帶來了非常沉重的財政負擔。

    另一個例子是,朱元璋看不起商人。因為朱元璋小時候全家全靠種地過日子,起早貪黑,本本分分,趕上風調雨順,勉強能得一個不錯的收成,一家人能吃幾頓飽飯。趕上天災,別說吃飯了,能活下來就不錯了。所以在農民的思想認識裡,這般辛苦用汗水換來的糧食,商人們沒做什麼勞動,只是把商品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就能賺很多的錢,是很難想通的。這種短視使他看不到商業的價值,以致於他並沒有對商業這部分做什麼規劃,連商業稅都只是象徵性的收一點。在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發展起來的時候,少了很多財政收入。

    因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思想認識,朱元璋出生在農村,出身於農民家庭,小時候的成長環境不可避免的帶給他短視,儘管他後來接觸的人和事開闊的眼界,但是還是能從他的一些舉動中發現農民思維方式的印記。

  • 6 # 愛妮品歷史

    不管是對於民眾還是國家,糧食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對於行軍打仗來說,糧草的供給是打贏一場勝仗的基礎。從古至今,貪汙軍餉那都是重罪,可見軍餉糧草對於一個軍隊的重要性。在一個王朝的末期,總是免不了一場又一場的混亂,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整個朝堂都很難應對這樣的混亂。

    就像是明朝的末年,各處都是征戰,但是與此同時,卻沒有相應的軍費,導致軍隊內部不斷出現兵變,最終導致了整個王朝毀於一旦。但是與明朝相似,清朝末年同樣是戰亂不斷,大清朝在鎮壓不斷出現的起義和混戰時卻從來沒有在錢糧方面發過愁,這又是什麼原因。

    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源自明清兩個朝代的軍制不同。明朝的軍隊遠遠多於清朝,開支也遠超大清。一個國家是否能夠長治久安,除了自身的制度還有經濟的發展,最重要的是要擁有足以令其他國家忌憚的軍事力量,沒有武力震懾,就算整個國家再繁榮,再團結,都不能夠長久存在下去。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便效仿了隋唐舊制,推行“衛所制度”,軍隊擁有土地,給國家節省了一大筆的軍費。據說永樂時期的軍隊能夠達到280萬的規模,但伴隨著土地兼併的嚴重,軍戶別破壞,這也導致了國家用於軍隊的費用劇增。與明朝和其它的朝代不同,清朝軍隊的規模就小很多。八旗綠營兩個正規力量加起來也不過六十萬左右,這主要是因為清朝統治者作為少數民族的女真族,本族人口並不多,所以並不會擴充那麼多的漢族軍隊,以防漢族勢力的崛起。再說,乾隆和嘉慶時期的國家財政收入可以達到三千到四千萬兩白銀,養活這些軍隊綽綽有餘。

    其次除了軍制的差別,那就是軍費籌集也不同。明朝不是沒有錢,只是錢都不在國家手裡,更多的錢在官僚、商人那裡。崇禎又不能過多徵稅,因為這些都是國家的根基,而且東林黨也不會同意。再說清朝晚期,已經進入熱兵器的時代,就算是六十萬的軍隊開始也不可小覷,能夠解決巨大的軍用開支。清朝很多政策非常有效,一是興辦團練,地方養兵減輕中央的壓力,二是從外借債,聯合外力。我們都知道,清朝與各國列強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除了條約,清朝也向列強借了很多人力物力財力,延長了大清朝的時間,從上可以知道,這兩個地方的不同,導致了兩個王朝的差異。崇禎打仗時軍費不足,國家財力不夠,最終葬送了江山。而清朝雖說軍費充足,但是軍隊的戰鬥力低下,雖說延長了清朝的統治時間,但是最終卻因為軍閥混亂自己毀滅。

  • 7 #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明朝的確很缺錢,個人認為還真和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係。可能是之前“窮怕了”,留下了至親病餓而死的心裡陰影,或是深怕得來不易的江山再次失去,所以強化皇權,訂立祖訓,為大明定下“不能省錢”的規矩。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大肆分封諸子為王,後續永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爵位還能世襲罔替。而且身份高貴,統歸宗人府管轄,不受一般法律約束。

    所以等於明朝的宗室就成為了社會的寄生蟲,給明朝的財政帶來了毀滅性的負擔。

    明朝總共冊封了八十六位親王,各親王府又衍生出九百二十五位郡王,還有不計其數的鎮,輔,奉將軍中尉的爵位和郡、縣、鄉主、君的皇女爵位。

    明朝末年,宗室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二十多萬人,而且全是遵照皇明祖訓養尊處優,什麼都不幹的大爺。

    明朝宗室的俸祿是親王祿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600石,鎮國中尉400石,輔國中尉300石,奉國中尉200石。公主及駙馬2000石,郡主以下逐級遞減。

    這樣算來一年需要多少來養活這些宗室,這還不包括宗室圈佔的莊園和兼併的土地(不上稅賦)。到了萬曆年間,全國賦稅的一半都要用來給宗室開支,到最後“揭天下之賦而不能給。”正如王世貞評價明朝的宗室時說,這也是“千古所未有也”。

    明朝相對於其他朝代,缺錢的其他原因還有不少。比如皇都禁城就修建三座,老家“中都”鳳陽府,南京“留都”應天府,北京“行在”順天府,這還不包括嘉靖為他去世的父親營建的鐘祥承天府,南明營建的湖南武岡的奉天府。其中鳳陽皇城大於南京皇城,南京皇城又大於北京皇城,花費之巨,難以想象。

    在這三都之上又實行兩京制,永樂帝遷都北京,仁宣兩朝又把北京改做“行在”,直到正統六年才正式定都北京,置南京為留都,完全複製備份北京中央官署體系,成本支出很高。

    還有明朝軍費支出,明朝是有血性的王朝“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土,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初征北元,下西洋,伐韃靼。明中期,防倭寇,戰蒙古,三大徵。明晚期,剿闖賊,抗後金。另外修長城,設軍鎮,御九邊,置火器,高昂的軍費也是缺錢的一個原因。

    另外像其他王朝一樣的修陵建廟,修宮築室和好奢喜功等等也要花費很多。當然,要說明朝缺錢,其實歷朝歷代的皇帝都缺錢,沒有皇帝不為銀子發愁。

  • 8 # 劉團長

    明朝整個朝代都缺錢,還真的跟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係。

    不可否認,朱元璋是一位偉大優秀的皇帝。從家無片瓦到坐擁天下,過程的艱辛可想而知,再者把政權從少數民族手中奪回漢人手中。

    朱元璋是窮苦出身,自然深諳民間疾苦,加上多年的戰亂,民眾最需要的是安定與溫飽。所以,治國之初,輕搖賦稅來福利廣大人民群眾。開墾荒地,召回流民,減免賦稅,使得明初糧食年年豐收,人口也不斷上升。

    可是,明初恰恰有且只有農民得到了福利,而身處朝堂的官員和地處下層的商人地主卻腥風血雨+多災多難!而這跟朱元璋的出身十分有關係,遙想當年落魄潦倒時,正是官員的貪汙壓迫,地主的剝削壓榨以及對商人的仇富思想,才影響甚至左右了朱治國政策。

  • 9 # 歷史飛凡觀

    確實明朝末年政府財政出了很大的問題,但並不是說明朝一直缺錢,這個表述是有錯誤的,所以說與朱元璋其實也沒有太多的關係,畢竟他手上是不缺錢的,其他皇帝最起碼直到宣德年間明朝的中央財政還可以,要知道宣德爐裡可是用特別的方法摻了黃金的,這也是為什麼宣德爐那麼名貴的原因之一,缺錢最嚴重的是明朝末年。

    明朝末年中央財政的幾個支出大項,一個是遼東軍費,為此崇禎幾次開徵“遼餉”,結果錢沒收上來多少,上下官員們撈了個飽;其次是宗藩費用,這個確實是朱元璋的鍋,因為他小時候窮怕了,所以宗室子孫都有俸祿,結果誰也沒想到開國時期的數百人竟然在276年間發展到近兩百萬人,這個繁衍速度簡直是匪夷所思,結果全國財政的一套裝竟然要用來養宗室;再一個就是納稅的土地越來越少,官員和士紳是不用納稅的,進而導致大量百姓將土地投獻在其名下,這樣直接向中央繳稅的土地自然越來越少。

    再加上明朝末年趕上小冰河時期,小冰河不光是天氣寒冷,而且還有乾旱、蝗災等伴生的天災,然後又有地震等大災難,再加上北方的蠻族趁機南下,畢竟他們那邊的日子更難過,然後陝西等地的流民再趁機作亂。

    總之,明朝末年這個局不是光有錢就能夠解開的,必須得有糧食,最好在萬曆時期就開始推廣蕃薯、玉米等作物,並且興修水利工程,要不然有錢也買不到糧食,畢竟在銀本位沒有確立起來之前,大明的信用貨幣其實是糧食,只有糧食才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這也是為何明朝開國時期不缺錢的主要原因。

    因為明朝開國時期軍隊的主要構成是衛所,衛所糧食是自給自足的,所以朱元璋可以很自豪地說自己養百萬兵而不耗費一文,但是到了明朝後期,衛所名存實亡,大量軍戶逃亡,沒逃走的也淪為衛所軍官們的農奴,連飯都吃不飽,哪裡有什麼戰鬥力?

    而這一切的主要根源還是明朝的賦稅制度,這個問題的責任朱元璋要佔一小半,地主官僚士紳集團要佔一大半,尤其是以蘇松常等地為根本的東林黨,他們抨擊皇帝與民爭利,甚至打殺萬曆派出的稅吏,以前中學課本有一篇《五人墓碑記》,說得就是蘇州人抗稅的事情,張居正變法其實也只是想清查田畝多收點賦稅,最後搞得差點被開棺鞭屍,而從萬曆以後,明朝基本上就已經是在亡國邊緣,差別無非是多兩年少兩年。

  • 10 # 物來則應

    明朝一直很缺錢,跟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出身有沒有關係?

    答案是有關係,但關係不大。

    朱元璋是窮苦人家出身,早年吃不上飯是經常的事兒,所以他當了皇帝以後,為了不讓他們家的娃有一天跟他一樣吃不上飯,就立下一個規矩,這些老朱家的宗室後裔不用幹活,國家負責給他們發薪水,他們世襲爵位和食祿,你說羨慕不羨慕?

    所以這些宗室沒事幹了就只能生孩子,到了明朝末年,大約有二十萬左右的宗室人口,這些人全都由國家養著,給明朝財政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這麼來看,明朝缺錢,還真跟朱元璋有關係,畢竟這個規矩是他定的,其他朝代沒有這麼幹的,尤其是漢朝,漢武帝為了削弱劉姓皇室諸侯,實行推恩令,幾代以後這些劉姓皇室後裔都成平民了,你看劉備那一代,劉備本人都只能靠賣草鞋活著呢。

    但是把明朝缺錢這件事全賴在朱元璋身上,是不對的,不客觀的。

    縱觀歷朝歷代,每個皇帝都覺得朝廷裡的錢不夠用,只有極少數皇帝會理財,能攢錢,比如漢文帝,漢景帝,雍正帝,懂得最佳化制度,休養生息,先讓老百姓有錢了,然後在按正規手段收取賦稅;剩下的一些皇帝要麼聽之任之,要麼瞎搞錢,比如漢靈帝和嘉慶帝這樣賣官賺錢的,看似短期摟錢,實則敗亡國家。

    還是重點說明朝,首先明朝的貿易量非常大,尤其是出口貿易,當時的中國茶葉、絲綢和陶瓷,是世界熱銷商品,硬通貨,為明朝賺取了大量白銀,據統計,當時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白銀貿易流入明朝,這是何等巨大的數字,放在今日,碾壓美國經濟無數倍。

    後世清朝被人吹噓的康乾盛世,全世界白銀貿易流入清朝只佔百分之十,沒有對比,就不知道差距。

    所以當時的明朝應該是有錢的,而且是非常有錢的,但是這些錢沒有流入到朝廷的內庫裡,而是流入到了富商和跟富商勾結的明朝官員兜裡。

    如果這些錢都被明朝皇帝改革貿易制度,收歸到國家手裡,別說養20萬宗室,養200萬都沒問題,你看看現在的迪拜,你就應該懂得了,一個小國家就靠著石油賺錢,成千上萬迪拜皇室成員一個個富得流油。

    明朝皇帝深受儒家學派和文官集團的影響,看不上這些做貿易的人,更看不上做貿易賺錢這件事,這是儒家現在被人指責的一大原因。

    國家按士、農、工、商來給社會分層級,士大夫這些人貪官非常多,農民基本沒有錢,靠天吃飯,手工業者靠手藝賺錢,也沒有什麼大錢,只有商人最富有,但是地位卻最低,這些商人為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賺更多的錢,就主動依附士大夫文官,為其送錢牟利,就這樣形成了惡性迴圈,錢都到商人和士大夫文官手裡,國家沒錢,老百姓沒錢。

    所以真正要解決明朝缺錢這件事,只有皇帝真正認識到經商的重要性,打破原有制度,建立監管機構,防止文官貪汙,同時提高商人的地位,給他們更多的權益,讓商人主動把錢給國家,而不是給士大夫,這樣明朝就有可能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從農業社會轉變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走在大航海時代的最前沿,成為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 11 # 帥氣的大梁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出發點不同,理解亦會存在差異,接下來我說一下我的理解。我認為明朝缺錢,與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出身有著必然的關係。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明朝的基本國策。在推翻蒙元政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制定了農業國家最合適的制度:重農抑商。對帝國來說,這是個必然的選擇,對與明太祖朱元璋來說,這也是個必然的結果。朱元璋出身農民,身世坎坷,自不用多言,正是他的出身,使他了解到農民的艱辛,因而制定了重農的國策,顯然他希望建立一個社會穩定、百姓安分守己的帝國,這與他的出身與見識密不可分,這對於一個帝國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初衷,可是對於農業生產力不斷提高、資本主義逐步興起的時代來說,逐步顯得格格不入,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錢的問題自然會逐步浮出水面。

    其次,朱元璋少年坎坷,嚐盡人間的辛酸,因此稱帝后,他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女們再遭受貧窮,朱元璋將自己的兒子盡封親王,每年固定俸祿不在少數,時不時還會大量賞賜。當然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是常態,符合人之常情,自不用去批判,一個諾大的帝國更不會因此返貧,財政緊張。主要問題在於關於宗室待遇方面的祖制,朱元璋定下最坑的祖制就是這種親人福利可以世代延續。縱觀歷代王朝,爵位繼承多采用降級承襲,儘管朱元璋採用部分降級策略,但是力度較輕,親王世襲,這就導致明朝綜室迅速擴充套件,地方壓力不斷攀升,財政進步吃緊。這也只是表面的輕微影響,這種制度同時產生了兩方面深遠影響:1是溫柔鄉里成長的明朝宗室子弟自然不會理解明太祖朱元璋的苦心,更沒有嘗試過朱元璋的艱辛,也不會懂得農民的辛苦,相反,他們會愈加自私,不僅心安理得享受朝廷的豐厚俸祿,同時還會橫徵暴斂、透過權勢從底層農民手中兼併土地,而他們屬於朝廷宗室,名下的土地不需要向國家繳納田賦,這就造成明朝財政收入大幅縮水,並且愈演愈烈。2是不公平現象的蔓延,雖然不公平現象必然存在,可是當宗室富有與百姓差距越來越大,巧取豪奪越來越常見,必將會滋生更多嫉妒與怨言,社會不穩定時期,這種不公會加劇社會動盪,後來明末農民起義也是這種現象的必然結果。而當社會處於平穩發展時期,貧富矛盾尚未完全激化,這種現象會透過另外一種渠道影響國家財政。當個人見到他人的權力與奢華,他必然會透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攀登類似高峰,一旦登頂,又必然是另一個權力與金錢的化身。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人會越來越多,並且成為一種主流趨勢,社會財富也必然落於這部分人手中。

    最後,明太祖朱元璋自幼貧寒,加之早期經歷,他痛恨貪官,因而,建立大明王朝後朱元璋有意削減官員的俸祿,導致眾多官員“高官薄祿”,沒有人會心甘情願貧困,世人皆欽佩海瑞,但是世人終究只是凡人,因此眾多官員不惜冒著砍頭危險,也要貪汙受賄,這也是明朝貪汙腐敗屢禁不止的一個原因。當一個國家官員乃至士大夫一族開始斂財,那麼結局是可怕的,農民的生活將會更加悲慘,然而農民犧牲的福利並不會順利上達朝廷,而是被部分群體中飽私囊,國家財政愈加緊張。沿著貪汙這條線繼續思考,會發現另外一個巨大的貪腐集團,那就是宦官。此處暫不談論宦官在朝政上的干預,僅以財政收入分析,宦官身體缺陷不必言語,因而他們的慾望會更加集於錢和權,當然並不否認部分宦官有崇高的理想。而朱元璋出身貧寒,憎恨貪官,乃至提防權臣,因而廢除丞相制度、設立內閣和東廠錦衣衛等制度,為宦官集團搭建了表演舞臺,至此,宦官集團從幕後走向臺前,成為影響明朝朝廷的一股勢力,當然更成為分享國家財政的一部分勢力,雖然人數體量不大,可是事務、財政大權逐步由宦官干預,帶來的結果是官宦一家,國家財政進步吃緊。

    以上幾大因素皆與朱元璋身世緊密相連,可以看出明朝缺錢與朱元璋的出身存在一定的關係。其實,出身好壞、制度好壞,在歷史的長河中,都是過眼雲煙,沒有朱元璋亦會有李元璋建立其他王朝,亦會出現缺錢情況,這裡僅僅就題答題,不含有其他任何色彩和個人主見。當然,影響國家財政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具體的財政政策、政府支出、社會發展等諸多因素,很難面面俱到,後期可以繼續探索。

  • 12 # 紙硯溪

    明朝二三百年的歷史,十數位皇帝,就這麼把鍋甩到朱元璋頭上不太好吧。-_-||

    但這個缺錢的問題和朱元璋的出身關係應該不大,和他本人的政治理念可能關係更大,但,在大也大不過那些後世的帝王,畢竟朱元璋已經然眠地下,國家的問題應該找當時的統治者,翻起舊賬找起來前人的錯是一種逃避的做法,而且也沒什麼,畢竟都過去了。

    雖然朱元璋出身的確不好,“淮右布衣”還是好聽的說法,實際上就是赤貧的農民,中國社會中最窮困的人群。但是,朱元璋出身差不代表能力差,否則也不會十幾年就統一了中國,還北征大漠,打得元廷遠遁。朱元璋統治時期的明朝經濟處於恢復時期,百廢待興,所以自然朱元璋制定的政策是比較適合那個時代的。特別是衛所制度,我們今天看衛所是一項十分落後的軍事制度,簡直是最荒謬最無用的制度,就像古代的世兵制度,還有兩宋的廂軍,養出了百萬的無用草包。

    但實際上衛所制度在明朝的前期,甚至是中期,還是可以發揮相當的積極作用的,它既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減輕了政府的財政壓力,同時還鞏固了明朝的統治,成為了保衛明朝的一支最重要的軍事力量。但是後來慢慢的這個制度也像這個國家一樣漸漸地腐朽了,而統治者卻拿不出可行的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所以明朝最終走向了滅亡。

    明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由朱元璋構建的,所以到了後來統治者沿用這一制度卻不加以改良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就容易顯得這些問題是朱元璋的鍋。而後人也強行把這一問題跟朱元璋扯上關係就顯得有些不講理了。試想,蘇聯的解體難道能說是因為馬克思的思想理論不夠好嗎?還不是因為戈爾巴喬夫等領導人的錯誤改革導致的。

    所以這個明朝的財政問題至多能說是和朱元璋的政治制度的設計有關,說到他的出身就扯的有些遠了,就算有一定的影響也微乎其微。再說,歷史是決定在當代人的手上的,當代人的努力決定了歷史未來的走向。說朱元璋還不如討論一下明代對皇帝繼承人的培養問題,這個可能還和明朝政府長期財政緊張的問題有更大的關係。

  • 13 # 文獻歷史

    明朝缺錢??

    貢賞,市賞,歲賜,贖金,不是錢?

    崇禎三年(1630年),增加又強徵“遼餉”,畝加徵銀三釐。

    崇禎十年(1637年),開徵“剿餉”,每年加派銀三百三十餘萬兩。

    崇禎十二年(1639年),明廷又加徵“練餉”,每年徵銀七百三十餘萬兩。

    崇禎死後,皇帝私人內庫多少錢?

    《甲申核真略》:“內庫有鎮庫錠,皆五百兩為一錠,鑄有永樂年字,每馱二錠,無物包裹,黃白溢目。其其尋常元寶則搭包貯焉。按賊入大內,括各庫銀共三千七百萬,金若干萬。其在戶部者,外解不及四十萬,捐助二十萬而已,此城陷後存銀之大較也。嗚呼,三千七百萬,捐其奇零即可代二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掠,使海內騷然,而扃譎如故,策安在也?先帝聖明,豈其見不及此。徒以年來之徵解艱難,將留羅雀掘鼠之備,而孰知其事勢之不相及也。籲其,亦可悲也矣。”

    楊士聰所說的三千七百萬應該是三千七百萬兩,計六奇把它理解成了三千七百萬錠,數字擴大了500倍。這是不對的。而三千七百萬兩其實沒多錢。尤其崇禎加收三響後,

    崇禎在什麼情況下還加收三響的?

    《明史·五行志三》(卷35)稱,“崇禎元年,陝西飢,延、鞏民相聚為盜。二年,山西、陝西飢。五年,淮、揚諸府飢,流殍載道。六年,陝西、山西大飢。淮、揚洊飢,有夫妻雉經於樹及投河者。鹽城教官王明佐至自縊於官署。七年,京師飢,

    御史龔廷獻繪《饑民圖》以進。太原大飢,人相食。九年,南陽大飢,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飢。十年,浙江大飢,父子、兄弟、夫妻相食。

    在記述崇禎十三年,有如下文字,“北畿、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浙江、三吳皆飢。自淮而北至畿南,樹皮食盡,發瘞胔以食。

    ”“瘞”,音讀yì,是埋葬到地下,“胔”,音讀zì,是腐爛變質的肉;已腐爛變質的人屍肉都要盜出來吃。

    《明史·王宗沐傳》:“ 山西 列郡俱荒, 太原 尤甚。三年於茲,百餘裡不聞雞聲。父子夫婦互易一飽,命曰‘人市’。”

    清 顧炎武 《錢糧論上》:“而民且相率賣其妻子。至徵糧之日,則村民畢出,謂之人市。”

    郭澄清 《大刀記》第一章:“近日來,在這 龍潭 街頭,竟設上了‘人市’--三歲的娃娃只換一斗高粱!

    不和親,

    只有上位者才可以將女兒嫁給你,讓你叫爸爸。下位者送女兒給你,不得正位,侍女,妾,只是玩物隨時可以送人,漢武帝嫁女匈奴,李世民嫁女兒文成公主給吐蕃王,松贊干布,松贊干布見到李世民得跪下叫爹。康熙嫁女給蒙古汗葛爾丹,葛爾丹汗見到康熙按禮節需要跪下稱皇阿瑪。蒙古也先想將妹妹嫁給英宗朱祁鎮,英宗沒同意,如果取了也先的妹妹,按禮,英宗見到也先需要尊稱大哥。

    不納貢,

    明朝沒有歲幣,但是多了幾個名詞,貢賞,市賞,歲賜,還有贖金。

    早在永樂年間時,韃靼太師阿魯臺便於明朝建立了“朝貢貿易”,當時的韃靼是“歲或一貢,或再貢,以為常”(《明史·韃靼傳》)。這種朝貢貿易,主要是以韃靼朝貢、明朝賞賜的方式進行,明朝文人所謂“天朝上國”的明朝,在賞賜方面往往是極為豐厚的。

    每次朝貢結束後,都有一個勘合手冊,下來來朝貢家按照這個手冊上的來, 東西不準送的多,因為你送的多明朝政府就要回贈更多,所以勘合手冊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憑證,但是朝貢人員一般都是透過賄賂太監等手段來達到朝貢更多貨物的目的。

    明嘉靖二年(1523年)

    日本大內氏跟細川氏因為得到勘合資格,還打了起來。

    公元1619年,明朝給了林丹汗白銀四千兩,一年後,加賞至四萬兩。林丹汗遂聲言幫助明朝抗擊後金。

    公元1628年,林丹汗西進,佔據土默特、河套等地,並攻擊了明朝的大同、宣府。明朝仍舊給予林丹汗“歲賜”白銀八萬一千兩。翌年,林丹汗率大軍到了延綏紅水灘,要求增賞未遂,隨即就縱掠了明朝邊境。

    《明世宗實錄》),當“貢賞”往來得不到滿足之後,蒙古統治者只能透過戰爭,意圖開啟貿易的大門,“庚戌之變”“土木堡之變”便是這類戰爭的典型表現。

    嘉慶該時期,蒙古俺答汗發動了入侵北京的“庚戌之變”,掠懷柔﹑明軍一觸即潰,紮營於潞河東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東北)、汝口等處,一直打到北京城下,十九日至東直門。二十一日德勝門﹑安定門北民居皆被毀。當時俺答放回了在通州俘虜的宦官楊增,手持俺答的書信回覆明廷,稱“予我幣,通我貢,即解圍,不者歲一虔爾郭!”嘉靖皇帝最終透過大量的錢財饋贈才讓其回到草原。同時答應增加貢賞,跟市賞。

    大臣嚴嵩說: 蒙古人搶夠了自己會走的。

    “敗於邊可隱, 敗於郊不可隱, 虜飽將自去” 。

    隆慶時期,俺答汗又逼迫明朝簽訂了城下之盟,(京師城下)要求開放邊市,並且明朝每年增加一些“市賞。

    土木堡之變,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春,也先最開始朝貢使團只有50人規模,貢品有羔羊,小牛,一年比一年多,最後增加到3000人,王振按2000人給回的歲賜,結果也先不滿,才有土木堡之變。其目的也只是要求增加歲賜,跟貢賞,市賞。明五十萬人對也先兩萬人。

    在土木之戰中,明軍的參戰人數,基本都沿襲自劉定之《否泰錄》中的數字:“官軍私屬共五十餘萬人”,而到後人引用時,更徑直略去了“私屬”,只作“官軍五十萬”或“五十餘萬”,我們按《明英宗實錄》中記載:“命在京五軍、神機、三千等營在營操練者人賜銀一兩,兵器共八十餘萬。又每三人給驢一頭,為負輜重。估計二十五萬。而也先文獻記載二萬人。

    而被虜走的英宗是被楊善重金贖回來的。當然贖金問題從來不提。只說連錢皇后都獻出自己的全部私財。然而也先拿到鉅額的贖金後並沒有放人,而是繼續以英宗為“籌碼”,嚮明朝勒索大量的土地和財富,甚至還帶著他圍攻北京。最後楊善,工部侍郎趙榮將英宗贖回。

    《禹貢·疏》載:“貢者,謂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異物,獻其所有,謂之厥貢。

    割地賞賜。

    北方部落之間不合,你們部落幫我打服別的部落,不光有貢賞,還有地賞,

    為了酬答“朵顏三衛”的戰功,把塞外的大寧都司、營州衛等地區一股腦割讓給“朵顏三衛”。須知大寧都司、營州衛等,都是洪武年間朱元璋設立的防範北方蒙古騎兵入侵的重鎮,卻被朱棣一股腦割讓給“朵顏三衛”。

    參考資料:《明史》《靖難之役與兀良哈南遷》《皇明四夷考》《弇州四部稿》

    “靖難初,首劫大寧兵,及召兀良哈諸酋率部落從行,有功,遂以大寧畀三衛”,“文帝從燕起靖難,使使以賂請,而兀良哈以騎來從戰,有功。先是,即古會州地設大寧都司營州等衛為外邊,使寧王鎮焉。文帝乃移王與其軍內地,而以其地畀兀良哈等”

    市賞。

    根據《條覆收胡馬疏》記載:“虜中上等扇馬一匹。擬價十二兩,搭配段布官貨一分,實值銀八兩餘;中扇馬一匹,定價十兩,貨實植銀七兩餘;下扇馬一匹,定價八兩,實植銀六兩餘。其在商民,既以故衣貨,每值銀七、八兩,即買兒馬一匹,可賣銀十餘兩。最高五倍價格收購。

    根據《簡牘》記載:“承示會保任卒疏領悉,虜中所索敖剌,氣者予之為當,而門下又默運機宜,絕將來之患,塞夷人之口,尤為遠慮。市賞太濫,惟上谷為然,蓋緣始事之初,急於招來,於節制,其流遂至於此。

    明朝貢賞,市賞制度不解決,就相當於一直告訴別人,我有錢,我弱,快來打我,我好給錢。

    是個人都會認為,明朝有的是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遇見一個喜歡的女生,可她說只能做朋友你會怎麼想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