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遼陽郭同建

    鄭成功為什麼不降清?他自己在一首詩中就昭告天下了。請看這首詩《出師過滿夷,自瓜洲至金陵》。詩曰。

    縞素臨江誓滅胡,

    雄師十萬氣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渡,

    不信中原不性朱,

    聽聽這首詩。詩中又是(滿夷),又是(胡),總之沒把清朝達子放在眼裡。而且有信心打敗清軍,恢復中華大明帝國。這首詩是鄭成功與張煌言會師北伐南京時寫的。張煌言也是位抗清英雄,被俘後也寫了首詩名叫《入武林》》詩曰。

    國亡家破欲何之,

    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於氏墓,

    乾坤半壁岳家祠。

    慚將赤手分三席,

    擬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

    怒濤豈必屬鴟夷?

    詩中寫到,在國破家亡的時刻,我決心到西湖,追隨我的老師,(即岳飛和于謙)。慚愧的是我沒能為國家建功立業,請相信我的一片愛國之心,也許可向前輩英雄借來一塊立身之地。當你們看到怒潮滾滾而來時,那可不是伍子胥推動的,那就是我為國家做出的貢獻。

    可見在國破家亡之際,明朝的不少仁人志士,在對敵鬥爭中寧死不屈。特別是鄭成功,是我國明末偉大的民族英雄。他堅決反對他父親鄭芝龍降清,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不斷打擊清軍。1661年,他率艦隊渡過臺灣海峽,次年收復全島。他以臺灣為根據地,建立政府。聯絡抗清志士堅持抗清鬥爭。他死後,子孫堅守臺灣達二十年之久。

  • 2 # 小龍女5505

    明末一代名將鄭成功誓死不降清朝,既有忠於明朝之意,也有獨佔一方自立為王,與清朝分庭抗禮之心。所以雖抗清復明失敗,但也跨海收臺,打敗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寶島臺灣、成為鎮守臺灣的延平郡王,與清分庭抗禮。

  • 3 # Y路程

    明朝末年,清軍入關,勢如破竹。兵指福建沿海等地。

    鄭成功為福建總督鄭芝龍之子,自小熟讀兵書,深諳韜略。隆武帝非常欣賞鄭成功的才華,為現恩寵,賜其國姓朱,因此也叫朱成功。可見其賞賜之高。

    南明隆武二年,清軍大舉南下,兵鋒直指鄭芝龍的勢力範圍福建。並派人招撫鄭芝龍,許於封疆大吏,鄭芝龍選擇了投清。

    鄭成功聽說父親要投降清朝,他來到父親的房間,對鄭芝龍說道:“兒子認為,閩浙之地不同於北方,這裡地形易守難攻,清軍的騎兵並沒有優勢,只要廣開海道,備足糧餉,訓練兵馬,可以與清軍一戰。”鄭芝龍早已料到兒子會說這樣的話,他故作嚴厲地對兒子說:“你年紀輕輕懂什麼,隆武帝賜你國姓,你就要真的為他賣命嗎?現在揚州和南京都已失守,如果福州再失守,我們還能退到哪裡去?”

    鄭成功針鋒相對地說道:“從來都是父親叫兒子效忠國家,沒有父親讓兒子叛國的”。

    鄭芝龍加重語氣說道:“森兒,識時務者為俊傑,現在清軍勢如破竹,明朝官兵望風而降,就連你的老師錢謙益也投降了清朝,我也是從大局考慮,這件事不要再說了。”

    鄭成功連忙跪在地上,抓著父親的衣角,哭著說道:“父親,虎不可離山,魚不能脫淵,希望父親三思而行啊,如父親此去北京有什麼不測,兒子只有戴孝為您報仇了!”

    鄭芝龍沒有回答,他轉身拂袖而去,鄭成功跪在門口,淚眼朦朧中望著父親的背影慢慢淹沒在大雨之中,沒想到這竟是他見父親的最後一面。

    鄭成功深受國恩,在他成長的時候深受漢家文化的影響,養成了和其父不一般的性格和立場,自然也和明朝漢族站在一起。

    總之鄭成功不投清並非待價而沽,乃真義士也。

  • 4 # 活在夢裡的人140

    鄭成功的確是真心抗清,他有私心不假,李定國聯絡過要一起反攻他拒絕了,自己反攻南京獨木難支被打了個大敗虧輸,但是試問天下有幾個諸葛亮沒有私心甘願嘔心瀝血復興大漢的?鄭成功能脫離父親誓死抗清有幾個人能做到?鄭成功要真的貪圖那榮華富貴還抗什麼請和父親一樣當個藩王不好嗎?最後清庭因為鄭成功反清但是海上還打不過最後無能狂怒處死了鄭芝龍(鄭成功父親)到最後東海龍王這麼死了也是窩囊(鄭芝龍在海上當年可是收西方商船保護費的存在,人送綽號海上龍王)

  • 5 # 愛妮品歷史

    1644年-1645年,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明朝換了三個皇帝。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煤山自縊,明朝滅亡。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投降清朝,引清軍入關。

    1645年5月,清朝豫親王多鐸率軍南下,破揚州,攻佔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人殉國,明朝遺臣在南京擁立的弘光帝被清軍所殺,南明弘光政權滅亡。

    1645年7月,由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在福州擁立隆武皇帝,使南明政權得以延續。

    南明政權風雨飄搖,皇帝顛沛流離,半壁江山被清朝佔領,朝廷棟樑大部分或投降清朝,如洪承疇、吳三桂等,或戰死沙場,如孫傳庭、史可法等,將星隕落,人才凋零。

    隆武帝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忠於南明的人才,他看到少年英雄的鄭成功,又是大權臣鄭芝龍的兒子,自然會盡力拉攏,為己所用。鄭芝龍對這一切看在眼裡,心知肚明,也樂於讓兒子得到皇帝的賞識。

    但鄭芝龍擔心自己性格耿直,涉世未深的兒子被隆武帝利用,因為他很清楚,南明這艘大船已經是千瘡百孔,隨時都會沉沒,鄭芝龍不能讓鄭氏家族被拉著陪葬,他必須等待機會另尋出路。

    很快機會就出現了。

    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二月,清軍大舉南下,兵鋒直指鄭芝龍的勢力範圍福建,與此同時清朝派洪承疇前來招撫鄭芝龍。

    洪承疇和鄭芝龍是福建同鄉,也曾是明朝的高階將領,在崇禎朝任兵部尚書和薊遼總督,是鄭芝龍的老上級,後來兵敗被俘投降清朝。

    洪承疇帶著清朝順治皇帝的聖旨來到福州,在總兵府內與鄭芝龍徹夜密談。順治皇帝封鄭芝龍為閩浙總督,是統領東南沿海的封疆大吏,位高權重,如果鄭芝龍接受招撫,需親自去北京謝恩。

    此情此景,鄭芝龍彷彿回到了18年前,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他接受明朝的招撫,從海盜頭目變成為明朝的高階軍事將領。

    鄭芝龍十八歲就闖蕩江湖,浪跡於澳門,日本和菲律賓。經過十幾年的摸爬滾打,他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海上武裝走私集團,控制著幾乎整個中國的海上國際貿易,與日本,荷蘭和葡萄牙都有密切的貿易往來。

    當時在東南沿海進行貿易的商船都必須懸掛鄭氏集團的令旗才能夠出入,每艘商船需向鄭氏集團上交2000兩黃金的稅,每年光這一項的收入就達到幾千萬兩白銀。

    鄭氏集團擁有軍隊40萬,戰船數千艘,是當時中國最強大的海軍力量。鄭芝龍掌握著這個史無前例的海商帝國,壟斷了遠東海上貿易,富可敵國。

    眼下鄭芝龍要做的選擇,不止關乎他個人,更關係到整個鄭氏家族和南明政權的命運。

    深夜,窗外下著大雨,在總兵府搖曳的燭光中,洪承疇看出了鄭芝龍的猶豫,他比鄭芝龍年長11歲,歷經明清兩朝,宦海沉浮幾十年,他以兄長的身份對鄭芝龍說道:“以兄愚見,眼下有上中下三策,供君思量:

    1. 力保東南,自立為王

    廢掉隆武帝,以閩浙為根本,廣開航路,囤積軍需糧餉,先保住地盤,發展勢力,再自立為王。然強如李自成,張獻忠等匪首都已被清軍打敗,賢弟一隅頑抗,不得天時,弒君篡位,不得民心,此下策也。

    2. 抵抗清軍,魚死網破

    誓死保衛南明政權,抵抗清軍的進攻,雖得到明朝忠臣的名號,但福建戰火一開,難免生靈塗炭,兩敗俱傷,鄭氏家族也難以保全,此中策也。

    3. 挾隆武帝,歸順清朝

    挾持隆武帝歸順清朝,有了南明皇帝做投名狀,賢弟又何止區區一個閩浙總督,封一個鎮南王都不為過。沿海百姓也能夠免於戰火,功德無量,你就是大清的第一功臣,此為上策也。

    洪承疇的這段話入情入理,讓鄭芝龍難以反駁,但鄭芝龍也是混跡官場幾十年的老狐狸,他知道洪承疇還有一段更重要的話沒有說,如果鄭芝龍挾持隆武帝歸順清朝,一旦大清統一了全國,鄭芝龍就沒有了利用價值,他手下幾十萬兵馬反而成為朝廷的隱患,兔死狗烹的道理,鄭芝龍當然明白。

    鄭芝龍該如何選擇?

    與清軍決一死戰,必定家破人亡,畢生心血建立的海商集團也付之東流。

    投降清朝,又不甘心將手中幾十萬兵馬和鉅額財富拱手獻出。

    經過一夜的深思熟慮,鄭芝龍終於想出了對策,為了走好這條路,他決定上演一場父子決裂的大戲。

    鄭成功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母親是日本女子田川氏,他直到7歲才被父親鄭芝龍從日本接回福建。出生於這樣的海盜兼軍閥的大家族,從小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教育,喜歡讀《春秋左傳》和《孫子兵法》。

    他曾說過“揮塵談兵效古之英豪,究心天下封侯非所願”鄭成功天資聰穎,文武兼備,其權謀術數受之於父,果敢剛毅傳之自母。

    鄭芝龍也花了很大心思培養這個兒子作為自己一生事業的接班人。鄭成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一直是父親和家族的驕傲。

    但是鄭芝龍知道兒子性格剛烈有餘而彈性不足,遇事容易熱血衝動。他一定不會同意父親投降清朝的選擇,而鄭芝龍恰恰就需要兒子鄭成功堅持抵抗清軍的決心來完成這出大戲。

    第二天,一場父子決裂的大戲正式上演。

    鄭成功聽說父親要投降清朝,他來到父親的房間,對鄭芝龍說道:

    “兒子認為,閩浙之地不同於北方,這裡地形易守難攻,清軍的騎兵並沒有優勢,只要廣開海道,備足糧餉,訓練兵馬,可以與清軍一戰。”

    鄭芝龍早已料到兒子會說這樣的話,他故作嚴厲地對兒子說:

    “你年紀輕輕懂什麼,隆武帝賜你國姓,你就要真的為他賣命嗎?現在揚州和南京都已失守,如果福州再失守,我們還能退到哪裡去?”

    鄭成功針鋒相對地說道:“從來都是父親叫兒子效忠國家,沒有父親讓兒子叛國的”。

    鄭芝龍加重語氣說道:“森兒,識時務者為俊傑,現在清軍勢如破竹,明朝官兵望風而降,就連你的老師錢謙益也投降了清朝,我也是從大局考慮,這件事不要再說了。”

    鄭成功連忙跪在地上,抓著父親的衣角,哭著說道:

    “父親,虎不可離山,魚不能脫淵,希望父親三思而行啊,如父親此去北京有什麼不測,兒子只有戴孝為您報仇了!”

    鄭芝龍沒有回答,他轉身拂袖而去,鄭成功跪在門口,淚眼朦朧中望著父親的背影慢慢淹沒在大雨之中,沒想到這竟是他見父親的最後一面。

    這就是鄭芝龍選擇的出路,自己投降清朝,去北京做人質。讓兒子繼續效忠南明,在福建堅持抵抗。只要鄭成功在東南堅持抵抗清朝,鄭芝龍在北京就沒有生命危險,因為清朝也想利用鄭芝龍來牽制,勸降鄭成功。

    如果把鄭芝龍殺了,那麼鄭成功孤注一擲,發動手下幾十萬大軍北伐,清朝也難以應對。清朝對鄭成功邊打邊拉攏,希望以最小的代價招撫鄭氏家族的勢力,統一全國。

    這樣,在鄭芝龍--鄭成功--清朝之間形成了一個勢力穩定的三角關係,商人出身的鄭芝龍精通這樣的利益博弈,他讓自己做叛徒,讓兒子做忠臣,同時讓兒子接管了鄭氏家族的權力,保留了與清朝博弈的資本。父愛如山,鄭芝龍這一步棋真是深謀遠慮,用心良苦。

  • 6 # 酉陽749

    感謝邀請。鄭成功,其實並沒有我們在歷史教科書上看到的那樣高大偉岸。他從未中止與清廷的和談。只要清廷允許臺灣仿琉球、朝鮮、安南例,成為蕃屬,鄭成功就可以投降。他生前,名義上反清復明,實際上事事以鄭氏家族利益為先。例如:鄭成功為儘可能地保持相對獨立性,並不想盡早打通與南明永曆帝及李定國部的直接聯絡。兩者曾約定合擊廣州城,以圖恢復大明半壁江山。李部先至,可是鄭成功猶豫觀望、遲遲不到,聽說李定國被清兵打敗,鄭成功的艦隊便匆匆撤回了,並未給李部實質性的軍事支援。大好時機,白白流失。

  • 7 # 隨風173411730

    這個是氣節的問題,可以對照宋亡時崖山為什麼那麼多人跳海殉國!既然可以憑藉實力據險以守為什麼要做吳三桂第二呢?[呲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地和綠城哪個更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