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馬看世界之真真假假

    曹操這個梟雄的名頭怕不是曹操自己安上的吧,後世人真有趣,以訛傳訛的事可真多,在當時人來看,曹操在黃巾起義的戰亂時期逐步一統北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大進步,使廣大民眾不再流離失所,可以安心生產,而曹操施行的各項策略措施也有利於人民修養生息,:解除戰亂困苦。縱觀三國曆史,曹操之所以得人心,主要還是其駛人有術,讓人們能安居樂業,對漢朝的各種口弊端看得更清楚,懂得體恤民情。反觀蜀漢即同曹操打幾十年,還同孫權打打停停,又同少數民族打,一直戰亂不斷,所以積弱積貧,也是最先滅國的根源。

    曹操勵志做能臣?難道他不算能臣?一個已病入膏肓的漢室,非曹操一人之為可以復興的,就算他有心,而他的手下將帥估計也不會答應,再者說,亂世中有曹操這樣胸懷大志,志得意滿的人,豈會放棄崛起的機會。

  • 2 # 人文歷史3687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句話最早是汝南許劭對曹操的評價,意思是如果是在太平盛世,那麼就是一個能幹的大臣;如果是在戰亂之年,就是一個獨霸一方的梟雄。不是曹操不想做能臣,是亂世只能出梟雄,治世有能臣,時勢才能造英雄。當時穀米一斛值五十多萬錢,以至於很多人吃人,各路豪強並起,漢朝扶不起來,氣數基本已耗盡。毛主席曾點評曹操: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個點評是公正的,大的時代背景決定了處在時代潮流中的人的眼界和心態,從而改變了自己的歷史走向,也決定了到底是做能臣還是做梟雄,人一定要順勢而為,順應潮流,不要逆勢而行。

  • 3 # 俊傑小哥

    不能,漢朝已經積重難返了,在曹操割據一方之前,就已經有了十常史之亂,黃巾起義,後面又是董卓把持朝政,禍亂宮闈。然後又是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失敗後,各地軍閥割據,朝廷對各地已經失去了控制力。

    曹操是梟雄不假,但要說它不是能臣,我看也未必吧?漢獻帝依附曹操後還當了20幾年的皇帝,起碼在曹操生前,他還是個皇帝。可能你們會說他只是曹操的一個傀儡,但是俗話說得好,有多大權利辦多大事,倘若曹操把手上的權力全交出來,有誰能保證袁紹,袁術等其他的諸侯把手上的權利全交出來聽命於朝廷?

    還有朝廷的文武百官容不容的下曹操?會不會因為他是宦官之後而打壓他?倘若皇帝不聽他的,跟他唱反調,那他就是有力也無處使。為了避免以上的種種出現,最有利的就是把權力抓在自己手上。

    獨掌大權難免會被人詬病,但起碼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滅袁紹統一中原,到了一定高度後,就算你想把權力交出來,那也要看你的手下願不願意了?

    其實我一直覺得曹操做的很好了,起碼他活著時候沒有篡位。

    你們覺得呢?

  • 4 # 有味且清歡

    做不了能臣。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並不僅僅單純對曹操這個人性格進行分析,而是結合了當時的社會形勢。

    黃巾主力被剿滅以後,曹操就因為軍功被封為濟南相。但是他在任上公正廉明,一下子撤銷了八個縣令,但是他這種行為,已經觸及了權貴的利益,所以他沒多久就只能辭官歸家。

    在當時那個朝代,不可能允許一名能臣的出現,所以漢朝的復興並不是一個曹操能實現的,只能破而後立。

  • 5 # myhome核桃樹

    曹操如果不做梟雄,而是做一個勵志的能臣,興復漢室指日可待。原因有三點:

    第一,自董卓以來,曹操平定四方豪強,平袁紹、殺呂布、收張繡、滅袁術、敗馬超、逐劉備,一舉平定北方割據勢力,維持了北方的穩定,同時實力大大增強,具備吞併天下的人力、物力、財力。

    第二,如果他致力於興復漢室,則劉備無法以漢室宗親號召忠於漢室的舊臣發展自身的力量,孫權無法維持其割據江南的合理性,兩人將面對叛臣賊子巨大的輿論壓力。

    第三,忠於漢室的曹操將具有漢室中興之臣的五彩光環,對於漢室的舊臣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有利於凝聚和整合忠於漢室各種勢力,這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體現了朝野的民心所向。

    此外,當時的提法“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得天下”,無論是作為臥龍的諸葛亮,還是鳳雛的龐統,無一人不以興復漢室為人生最高理想,在曹操的感召下必定收他們在其麾下效力,為最終的統一儲備了優質的人才。

    總而言之,假如像題主所假設那樣,將不存在天下三分,三國沒有存在或出現的可能性。

  • 6 # 秋日一心

    做梟雄都沒有一統天下,做能臣就更不可能了!

    漢室衰微,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誰都想統一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伎倆太過明顯,最可惜的莫過於赤壁之戰的失敗!曹操就是曹操,終究只能是具有雄才的梟雄,而不是兼具大略而一統天下的英明之主,不然中國的歷史將大不一樣!個人愚見,封建王朝中最偉大的君主莫過於秦始皇,可惜也是被罵得最慘的君主,但一點也遮掩不了他的偉大,後代皇帝作為君主的功績很難出其左右!

  • 7 # 以史為鑑

    曹操在年輕的時候,被許子將點評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是許子將肯定了曹操是一個具有能力的人。但是曹操最後能成為能臣還是成為梟雄,其實更多的是歷史大潮的推動。

    年輕時候的曹操,最大的志向只不過是成為漢代的徵西將軍,想的是為大漢開疆拓土守衛邊疆。

    如果漢朝能夠繼續統治下去,曹操有可能成為治世之能臣。

    但是可惜的是此時已經是漢朝末年,經歷了黨錮之禍、黃巾之亂的曹操已經有了一絲不好的預感,於是他同發小袁紹,跟大將軍何進一起籌謀剷除宦官,重振朝堂。

    很可惜,何進有眼無珠,有勇無謀,把一把好牌打的稀碎。不但自己丟掉了性命,還招來了董卓這位餓狼。

    曹操這個時候感覺大事不妙,只能先保住性命,跑路再說。

    等到董卓費力皇帝引得群情激奮,十一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這個時候的曹操雖然只是一個奮武將軍,但是依然是一心為國,提出各位諸侯幾路並進,一戰即可殲滅董卓,還天下一個太平。

    但是理想很飽滿,現實很骨感。有意主動進攻董卓的,除了曹操也僅有濟北相鮑信,還有曹操的好友衛茲等區區數人。

    在別人的喝酒玩樂聲中,曹操孤獨的率軍出擊。沒想到在成皋遇上了來攻打聯軍的董卓大將徐榮。

    兵精糧足的徐榮給初出茅廬的曹操好好上了一課,此戰曹操幾乎全軍覆沒,好友衛茲戰死,要不是部下拼死相救,曹操也得折在這裡。

    徐榮拿曹軍戰力當做聯軍平均水平,評估後認為聯軍勢力強勁,不宜進攻,於是也撤兵了。

    等曹操回到酸棗之後,發現大家依然在吃喝玩樂。這一殘酷現實讓曹操徹底的認清楚了,漢室有這幫官僚在的一天,就無法真正的復興。這也擊碎了曹操心中梟雄的枷鎖,放出來了恐怖的亂世梟雄。

    所以說,不是曹操一開始就想當一個梟雄,而是現實不給曹操當能臣的機會。

    漢朝的腐敗是從根子裡面的腐敗,無論是豪門士族的壟斷,還是宦官外戚的輪流專權,再或者是當時百姓的困苦無力……在漢朝這個基本盤裡面,已經無法再做繼續的改良了。

    要實現漢朝的復興,必須另起爐灶。

    除了做梟雄,曹操已經別無選擇。這也是現實給予曹操最深刻的教訓。

  • 8 # 過盡飛鴻矣

    這個問題很有趣,曹操之所以成為梟雄,既有自身的原因,也跟當時形勢有關

    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適時也,曹操如果選擇自始至終做一個能臣、 忠臣,那我認為,漢室復興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首先,曹操起兵的時候還是心懷漢室的,參加會盟討伐董卓,討董失敗後獨自領兵和董卓大戰,天子危難之時下詔只有曹操一人毅然響應,帶兵勤王,這些都可以說明初期的曹操,還是想做一個效忠皇室,匡扶漢室的臣子

    真正使曹操改變想法正是迎天子至許都以後,年輕的曹操忽然發現自己接了個燙手山芋,皇帝年幼沒有主見,全憑朝堂百官擺佈 ,而朝堂百官即使在如此朝不保夕 ,寄人籬下之時 ,依然是趾高氣揚,擺出上官的威風,又內鬥連連 ,相互攻訐,全然不顧大局,此時的曹操似乎模糊感覺到了當初董卓的想法是怎麼來的而此時麾下謀士又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曹操不由得動心了,毫無疑問 ,這將對曹操的勢力發展有著極大好處,於是曹操實行了這個策略,當然,這個策略的壞處就是嚴重損害了漢朝皇室的神秘性和權威性,從此, 所謂的皇室和朝堂百官成了曹操手中的一件武器,隨時可以對付強敵

    從至高無上的信仰和效忠物件,變成了對付敵人的一件武器,漢朝皇室走下了神壇,不再被天下諸侯當回事——誰會把一件武器認作是主子呢

    其實從前面靈帝賣官,十常侍作亂,雖然損壞皇室權威,但百姓心中漢室仍然是正統,直到何進身死, 董卓進京,開始廢立皇帝 夜宿皇宮,皇室的尊嚴就嚴重受損

    而後諸侯討董,李儒獻計火燒洛陽,遷都長安,此時的皇室已經徹底失去了威嚴, 諸侯也不再把它當回事, 雖然心裡還殘存著對漢室的敬畏,但已經擅自自領大權,各自征伐了

    連傳國玉璽 ,都被孫策當成信物抵押給袁術,用來借兵三千,可見諸侯已經絲毫不把漢朝皇室和朝廷當回事了

    這也是天子發詔只有曹操一人響應的原因

    而隨著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把皇室變成對付敵人的大義武器,曹操自己對皇室的敬畏也一掃而空,這個時候,曹操就從能臣變成了梟雄

    如果曹操堅持做能臣會怎麼樣?

    那麼他極有可能被要求交出兵權,然後被朝堂上的爭權奪利所波及,他的地盤勢力將直接變成朝廷的地盤勢力

    以當時朝廷內部混亂的狀態,幾乎是肯定無法在諸侯環伺之下保住自身安全 ,更不要說像歷史上的曹操一樣迅速討平各路諸侯,平定北方 了

    那麼朝廷必然會繼續下詔勤王,招募忠於漢室的人才

    若是朝廷雖然在各個勢力之間艱難支援,但皇帝卻依然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權威依然在,則以劉備為代表的忠於漢室之人會投奔朝廷,人才彙集起來 ,就有機會清除朝廷裡庸碌之輩,漢獻帝如果受到正確引導 ,未必就不是個明君

    如此則朝廷日漸強大,那麼首先那些鎮守一方的漢室宗親就不會造反,如劉虞,劉表, 劉璋等人,依然聽從朝廷詔命,挾如此大勢,還是很有機會一統天下,重整山河

    這樣的話,曹操就成了中興漢室的功臣

    綜上所述,天下大亂不是曹操一人造成的 ,在亂世中,他成為了梟雄這也沒有錯但如果他能一直做能臣, 忠臣,未必沒有機會力挽狂瀾,復興漢室

    當然,這不是曹操一人能夠做到的事,需要許多人一起努力,一起奮鬥,才能改變漢朝的命運

    但曹操,無疑是最重要的那個

  • 9 # 是腦洞菌呀

    如果曹操無二心會怎樣呢?在迎回天子的時候選擇不遷都?在群雄紛爭的時候還政於天子?讓劉協用曹操那點兵那些人在四戰之地的兗州,抵抗袁紹袁術呂布張繡這些野心勃勃不聽朝廷號令的諸侯?

    可能結果並不會很好。如果某個諸侯打破殘破的洛陽,劫走天子呢?劉協一樣會變為傀儡。

    建安元年七月,獻帝終於回到洛陽,洛陽經董卓之亂,已是一片廢墟。百官沒有地方居住,“披荊棘,依丘牆間”,洛陽也沒有糧食,“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飢乏,尚書郎以下自出採穭,或飢死牆壁間”。當時劉協窮困窘迫,後面還有李傕郭汜的追兵,沒人來救就真的藥丸!

    在這種情況下袁紹和曹操的謀士都建議奉迎天子。毛玠說對曹操說:“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

    而沮授建議袁紹:“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但郭圖淳于瓊卻說:“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今英雄據有州郡,眾動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結果是紹弗能用。聽聽這話!袁紹對天子的態度就是有用就接走,沒用就不管人家死活,那麼試問:如果劉協在袁紹那裡,他能全心全意忠於劉協嗎?《三國志》:出長子譚為青州,沮授諫紹:“必為禍始。”紹不聽,曰:“孤欲令諸兒各據一州也。” 聽聽這話,我絕不相信這種野心不弱於曹操的人會全心全意忠於天子,袁紹和曹操絕逼一丘之貉!

    再想想袁紹為什麼想立劉虞為帝呢?其實在他心中就不怎麼承認劉協這個由董卓扶上臺的皇帝!而當袁紹徵求曹操支援立劉虞為帝的時候曹操說了什麼?“諸君北面,我自西向!”劉虞在北,劉協在西,你們喜歡劉虞想立他,我曹某人明明白白告訴你:老子只認劉協!

    而袁紹的屬下耿苞曾私下對他說:“赤德已衰,袁氏黃帝后裔,應順天意、從人心。”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按“五德相生”的“理論”,漢朝是所謂火德(即赤德),火德要由土德代替;黃帝就是土德,而袁家為黃帝的後代,所以袁氏取代漢朝是“天意”。袁紹向軍府僚屬公開了耿苞的這些言論,僚屬們都認為耿苞妖言惑眾,混淆視聽,應當殺頭。袁紹知道時機還不成熟,唯恐露出馬腳,不得已令人殺了耿苞。一個想當皇帝的人絕逼容不下另一個皇帝。

    而且曹操遷都許昌以後,袁紹還多次寫信要求曹操交出天子,或者遷都鄄城。要麼你直接把天子給我,要麼你把他放在我眼皮子底下。

    總而言之,即使曹操想再興復漢室,有袁紹這座大山在這,要麼就拱衛自己手中的天子與袁紹一戰,要麼就乖乖交出天子,坐看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上欺天子下壓群僚。

    那麼以劉協為總指揮打敗袁紹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至少比曹操小吧。。。

    再看袁術,袁術曾派手下將領扼守南陽關隘,阻止關東諸侯進入關內,這是什麼企圖?很明顯,想讓天子被困在洛陽,諸侯難以救援,最後讓天子死於兵荒馬亂飢寒交迫!

    為什麼這麼做呢?還是那句話,一個想當皇帝的人絕逼容不下另一個皇帝。

    而最後呢?袁術成為了漢末諸侯中率先稱帝的,仲氏皇帝。

    他的野心小嗎?比曹操和袁紹大多了!而在當時袁術的勢力有多大呢?告訴大家,他曾北聯公孫瓚,南命孫堅,東盟陶謙,以及部分黑山賊和匈奴於扶羅的兵馬,再加上他自己的兵馬,對袁曹的聯盟形成包圍,打得曹操袁紹險些不支!

    試問,劉協打的過袁術不?

    而曹操於匡亭大敗袁術,孫堅又在打劉表的時候戰死,袁術的聯盟霎時間土崩瓦解。然而百足大蟲死而不僵,袁術的勢力又在淮南生根發芽,他又北聯呂布,南用孫策,遙控公孫瓚,繼續參與著中原的爭霸!而在曹操三敗於張繡後,袁術便僭越稱帝。

    試問,劉協能剿滅他嗎?

    顯然不能。就算是曹操最終也沒能完全剿滅袁術,而是一直到官渡之戰前夕袁術才在投奔袁紹的途中戰敗病死。

    而曹操在統一北方這一路走來又打過多少敗仗呢?官渡之戰九死一生、赤壁之戰險些喪命、漢中之戰進退維谷…這些大的戰役不說了,小的戰役也是差點沒命,汴水被徐榮打、濮陽被呂布打、宛城被張繡打、渭水被馬超打…換成劉協早死了!

    就算曹操還政天子,劉協能力挽狂瀾嗎?公孫瓚殺宗室劉虞,全然不顧王法綱常;孫策爆錘王朗、劉繇、嚴白虎這些朝廷的太守,私自擴張領地(他爸才只是長沙太守啊!而他就已經佔領整個江東了);呂布這三姓家奴領著一幫幷州帶來的兵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當袁術的狗腿子;劉表劉璋倒是老實,一個和孫家你爭我鬥勾心鬥角,一個和張魯打情罵俏死去活來,只有守土待死之心,全無匡扶天下復興漢室之志!馬騰韓遂就更不用說了,說白了就是個土匪頭子,韓遂還有點學問,原名韓約字文邃,知道做賊不光彩改名韓遂字文約;還有孔融讓袁紹兒子袁譚打得不敢出城、陶謙的徐州被曹操屠了一半、張楊見誰幫誰婦人之仁… …一群窩囊廢諸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你瞧瞧這一幫人!有一個對漢室忠心不二又能掃滅狼煙的嗎?劉協說話他們能聽嗎?

    至於劉備,野心小嗎?一個最後當了昭烈皇帝的人,別跟我說他野心小。從幽州一路來到益州,從河北內蒙古一直跑到四川,心裡想沒想著劉協我不敢說,但肯定不能跟曹操穿一條褲子了。

    一個參與過衣帶詔的人,在絹帛上寫下左將軍劉備這幾個字的時候就已經將他心中和曹操的關係暴露無遺了。一個織鞋販履的草莽英雄,最終成為一代帝王的人,志向小嗎?能力不夠嗎?能和一樣具有這樣的能力和志向的曹操在一個叫劉協的屋簷下和諧相處嗎?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既然大家都是英雄,那就在這個幾百年才難得一見亂世大顯身手吧!劉邦項羽如是、劉秀劉玄如是、曹操劉備亦如是。

  • 10 # 風土揚

    這是一個有趣的假設。假如曹操勵志做個能臣,漢朝或許能多撐一段時間,但最終還是會走上滅亡。

    漢末時,統治階層與底層人民的矛盾,已激化到無法調和的地步。由於統治階層的貪婪無度,社會財富大量集中到少數人手裡,底層人民的生活十分艱難,惡殍遍野。曹操看後也忍不住感慨: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村莊裡毫無生氣,可見餓死的人不少。在此背影下,各地不斷地暴發農民起義,張角的黃巾軍就是其中的代表。

    由於漢帝的歲數小,政權實際掌握在皇戚手裡。這樣,朝廷的權威就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對下面不再有很強的約束力。

    於是藉著平亂,各地軍閥四起,他們各有各的小算盤,相互兼併,趁機發展自己的勢力,擴大地盤。

    由於董卓挾持天子,曹操看不過去,曾刺殺過董卓。刺殺失敗後,曹操不得不逃出京城。從曹操早期的行為看,曹操那時還是忠於皇上的。正因為他對漢家表現出的忠心,讓他聚集到一幫文武人才。這是他最終能統一北方的基礎。

    十八路諸侯除掉董卓後,漢獻帝落到了曹操的手裡,可謂是離了虎口又入狼窩。曹操巳不是當初擁護朝廷的曹操,此時他已對朝廷有了異心,最終想取而代之。

    但紙終究包不住火,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本質還是逐漸暴露了出來。有一次,劉備兄弟和曹操一起陪著漢獻帝打獵時,曹操處處表現出對漢獻帝的不敬,這種情形連在場的關羽張飛也看不下去了。若不是劉備顧忌著曹操的勢力很強,他們當場就和曹操反了臉。過後劉備找個藉口離開了曹操,從此徹底和曹操決裂。

    對曹操的行為,各方勢力的反應不一。

    有的軍閥勢力起來反對曹操,如袁紹袁術劉備孫權等。更多的地方勢力選擇了明哲保身,比如劉璋張魯等。他們早已盤算過了,硬打是打不打曹操,若曹操真打過來了,他們選擇臣服於曹操,仍能保住官職和積累的財富。劉表從心裡是反對曹操的,但劉表管不住老婆蔡夫人和小孩舅蔡瑁。總之,軍閥勢力各有各的打算。

    在曹操內部,有一部分忠於漢室的謀士選擇了沉默,他們不再給曹操出謀,如荀彧等。對曹操架空漢獻帝的行為,在他的內部也不統一。

    假如曹操選擇忠於漢室,扶持漢獻帝,則袁紹劉備孫權這些人就失去了反對曹操的理由。審時度勢,他們會反過來幫助曹操。因為幫助曹操就是幫助漢獻帝的。

    這樣的話,則戰亂平息,天下能太平一陣子。但由於統治階層和廣大平民的根本矛盾仍然存在,如果不進行深刻的改革,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仍會爆發,更多的張角仍會起兵。

    綜上,曹操如果忠於漢室,選擇做個能臣,他會得到各路諸侯勢力的支援,漢家天下還能維持下去。其實,到了朝代的末期,統治階層早已腐敗透頂,曹操靠武力也維持不了多長時問。就因為看透了這些,曹操才選擇了取而代之。

  • 11 # 小太拾

    做勵志的能臣,想多了,曹操曾經也這樣期待過,可惜漢室早已經無可救藥了,如果自己還是隻想做一能臣,那隻能學著王允,天天舔著董卓了,最後結局或許比王允還慘。

  • 12 # 胡言哥語

    曹操他最終也沒有廢漢獻帝,所以他是臣。而他的能力不用多說了,所以他就是個能臣。

    曹操的最終成為魏王,我覺得已經是對以他為代表的利益集團最大的遏制。如果他想,他可以當皇帝,分賞手下,來籠絡人心,可是他沒有。

    其實東漢滅亡是應該的,因為它代表的大地主,各大世家豪族。普通人已經活不下去了。後來的晉朝還是沒有改變,雖然又延續了那些年。那是因為三國戰亂死了那麼多人,社會財富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新分配,所以又可以統治。

    其實曹操就是想結束世家貴族對國家的壟斷,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他絕對不是梟雄,說句現代的話,他是個革命家,他是想推翻舊的統治階級,建立新的更民主的社會,他就是能臣。

  • 13 # 狼之心2046

    英雄是被權貴利用的傀儡,梟雄是把權貴當成木偶。所以,自古寄生權貴籬下的升官發財的儒家徒子徒孫們一直把梟雄當成自己的浩劫。

  • 14 # 皮皮車部落

    並不能改變什麼,何況都已做到了王,再做回臣又能如何呢?

    首先,我們來客觀瞭解一下,歷史上的“臣”到底是什麼地位?

    我們換個通俗點的比喻來說就是:老闆與管理者或者員工的關係,那麼事情就簡單多了,不管是管理者或者員工,在處理事情時可以提出意見或者建議,然後供老闆參考,但最後的決策人依然還是老闆。也就是說可能你的意見或者建議即使都是正確的、實用的,但依然可能被老闆一票否決。此比喻放到“君臣”關係中依然適用,不是嗎?

    再說此時的東漢王朝,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權虛弱無力,無法讓各諸侯豪強俯首聽命,已經搖搖欲墜,名存實亡。當出現各諸侯混戰時,用嘴說已經不起任何作用,最好的辦法就是武力鎮壓,哪有軍隊呢?政府軍都自立為王,漢獻帝都被搞的“四海為家,以至於被曹操這種諸侯“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此時的情形,可以將曹操看成一個“能臣”了,護了皇帝周全,保了名存實亡的“大漢江山”。但與我一開始說的君臣關係不同的是,此時的“君”都說了不算,”臣“說的才算,不用被老闆一票否決了。

    但是即便如此,各諸侯的旗號又變了,職責作為“臣”的曹操“挾持”皇帝行為,實則是想分一杯羹的各諸侯把矛頭又對準了曹操,可見即使曹操真想做能臣也無法讓天下再聽漢王朝的號令。而按照歷史一貫的處理方式,肯定會殺功臣以慰人心,清君側以正君威。當然了,這只是假設,但不排除發生的可能性,那麼曹操作為能臣的意義也就此失去了。

    最後的結果依然只能是武力解決,哪怕窮盡一生也要完成統一大業,但我想絕不可能再是劉氏天下,因為最終皇室本身才是問題的根本,而不在於誰是能臣就能實現漢室復興!

  • 15 # 山東梆韻魯西南

    漢朝的復興不是曹操做不做梟雄的事情,而是曹操勵志的事情,曹孟德有能力治國就有能力復興國家。曹操做能臣綽綽有餘,他已經做到了。關鍵是曹操復興了漢室,他的下場如何,能臣也包括忠君愛國死,權奸當權生的道理。

    曹孟德明白著哪!

  • 16 # 開水白蘭地

    歷史是不會有如果的,曹操不做梟雄,世人不會認識曹阿瞞,就會有另外一個曹操,可能叫馬操、李操。還是那句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 17 # 大頭寶仔

    這個問題要結合當時的歷史形勢來考慮,東漢末年朝局已風雨飄搖。假如曹操選擇做一個能臣卻改變不了朝代更替的歷史規律,所以在那樣的形勢下,曹操只有選擇做一位梟雄,完成自己的雄心壯志,實現國家的大一統。一個人有再大的能力也改變不了歷史的發展規律和大勢。

  • 18 # 獵人王叔叔

    曹操在年輕的時候,被著名人士許子將點評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這首先是許子將肯定了曹操是一個具有能力的人。但是曹操最後能成為能臣還是成為梟雄,其實更多的是歷史大潮的推動。

    根據曹操的自述,年輕時候的曹操,最大的志向只不過是成為漢代的徵西將軍,想的是為大漢開疆拓土守衛邊疆。

    如果漢朝能夠繼續統治下去,曹操也有可能按照他的理想,逐漸成長為治世之能臣。

    但是可惜的是此時已經是漢朝末年,皇帝是漢桓帝、漢靈帝這樣的奇葩,朝堂上正在經歷宦官專權和外戚專權的來回折騰,民間民不聊生,爆發了黃巾起義……

    而曹操雖然出生還算高貴,仕途起點也頗高。但是在經歷了黨錮之禍、黃巾之亂的曹操對於天下局勢已經有了一絲不好的預感,甚至有人打算聯合曹操廢立皇帝,對於這樣不靠譜的想法曹操當然不去了。

    但是曹操有自己的主意,他同自己的發小袁紹一起跟著大將軍何進混,準備一起籌謀剷除宦官,重振大漢朝堂。

    很可惜,何進有眼無珠,有勇無謀,本來誅殺宦官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結果反而把一把好牌打的稀碎。不但自己丟掉了性命,還招來了董卓這位餓狼。

    曹操對於時局的把握還是非常好,因為他和董卓不太對付這個時候感覺大事不妙,只能先保住性命,跑路再說。(演義中杜撰了曹操刺殺董卓的故事,也是極為精彩。)

    等到董卓廢舊帝,立劉協為新皇帝,這種隨意廢立皇帝的舉動引得群情激奮,關東十一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這個時候的曹操雖然只是一個奮武將軍,但是依然是一心為國,提出各位諸侯幾路並進,一戰即可殲滅董卓,還天下一個太平。

    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三國志

    但是理想很飽滿,現實很骨感。有意主動進攻董卓的,除了曹操也僅有濟北相鮑信,還有曹操的好友衛茲等區區數人。

    在別人的喝酒玩樂聲中,曹操孤獨的率軍出擊。沒想到在成皋遇上了來攻打聯軍的董卓大將徐榮。

    兵精糧足的徐榮給初出茅廬的曹操好好上了一課,此戰曹操幾乎全軍覆沒,好友衛茲戰死,要不是部下拼死相救,曹操也得折在這裡。

    徐榮拿曹軍戰力當作聯軍平均水平,評估後認為聯軍勢力強勁,不宜進攻,於是也撤兵了。

    等曹操回到酸棗之後,發現大家依然在吃喝玩樂。這一殘酷現實讓曹操徹底的認清楚了,漢室有這幫官僚在的一天,就無法真正的復興。這也擊碎了曹操心中梟雄的枷鎖,放出來了恐怖的亂世梟雄。

    所以說,不是曹操一開始就想當一個梟雄,而是現實不給曹操當能臣的機會。

    漢朝的腐敗是從根子裡面的腐敗,無論是豪門士族對於權力和知識的壟斷,還是宦官外戚的輪流專權,再或者是當時百姓的困苦無力……在漢朝這個基本盤裡面,已經無法再做繼續的改良了。

    要實現漢朝的復興,必須另起爐灶。

    這個時候除了做梟雄,曹操已經別無選擇。這也是現實給予曹操最深刻的教訓,可以說曹操在這一敗後,那個心懷理想的曹操已經戰死了,只留下一個亂世之梟雄的曹操活了下來……

  • 19 # 良人執戟2

    曹操在歷史上,究竟是梟雄?奸雄?還是英雄?首先要結合已知史料,結合當時的書面、口頭用語作個探討,否則無法深入分析。

    在漢未的時候,相當重視一個人的家庭出身,是一個唯成份論的社會。曹操的養父曹嵩是宧官。當時控制國家權力機構的除了皇帝外,有三支力量:

    一,外戚即皇后和皇太后孃家人。

    二,宦官即皇帝和皇后身邊的使喚人。

    三,官僚家族為骨幹計程車大夫群體。

    第三支力量雄厚,文化領域佔絕對優勢。他們對操縱皇權的宦官特別憎惡和鄙視。士大夫羞與他們為伍。

    一心想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曹操十分無奈,家庭出身不可自己選擇,而道路怎麼走,重在表現。

    歷史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曹操的對策也是“兩手硬,兩手抓。”

    曹操盯上了許邵,死磨硬泡,請客送禮,許邵根本不吃這一套,許大夫認為,“桓靈之間,主荒政謬,國命委於閹寺(疑為豎)士子羞與為伍。”

    曹操另尋機會,採用“強硬”(黑社會那一套)手段協迫,許卲無奈之下只好給他一個:“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的評語,曹操聽了,“大悅而去。”見(《後漢書.卷八十六.許卲傳》)

    二,《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裴松之注引孫盛《異同雜語》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於是在後世引起爭議,曹操究竟是“奸雄”還是“英雄”?

    我當然附會專家們的意見,認為曹操是英雄。

    理由就是:

    二,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要社會安定下來,只有英雄才能做到。

    補充三點:

    1.當時的民間習慣用語使然。如巜三國志.蜀書.》卷三十二巜先主傳》,曹操親口對心神方定的劉備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曹操沒有使用“奸雄”“梟雄”的詞彙。

    2.對曹操評價為“亂世之英雄”是出於正史巜後漢書.許邵傳》,前面已經祥細提到。而“奸雄”的版本出自於孫盛的《異同雜語》,其書被班固定性於“街頭巷議,道聽途說。”

    3.古今語言表達的意思可能完全不同,學過王力《現代漢語》的都清楚。如諸葛亮巜出師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現在沒有哪個說自己“卑鄙”吧!

    綜述,我們應該以巜三國志》和巜後漢書》這樣的正史為依據,“英雄”一詞才是兩個版本的原意,如果曹操聽到的評價是“罪大惡極”的奸雄,他肯定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檢起板磚就要拼命,而不會“大喜而去”。

    所以我的結論是:曹操是亂世之英雄,治世之能臣。

    正如橋玄所言:“天下大亂,非命世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曹操有句治世名言,值得今天創業的朋友們回味:“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世未必能有行也。”曹操似乎把才能放在第一,把德放在第二。

    我們先不忙“勵志,”“能臣”。

    請看《資治通鑑》對歷代帝王傳統用人原則的解釋,揭秘帝王的用人之道。

    “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滑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在我們的職場用人中,才德兼備或者德勝才的“聖人”和“君子”是非常難得的,幾乎不可能,那就只能用“才勝德”的“小人”囉

    古人頗有見地的說:“與其用小人,不若用愚人”。真是帝王文化的真諦。

    結束語

    歷代帝王在天下安定後,為了防止大權旁落,他們寧可用“有德無才”的無能之輩,也不起用“才勝德”的人,因為“才勝德”,會對專制帝王的政權形成威脅。韓信則是典型案例。

    而曹操這樣的“英雄”兼“能臣”,漢朝政府只有兩種方法對待:

    一,曹操消失。 二,漢朝消失。二取一。

  • 20 # 老呂說文史

    首先這個命題本身就是不可能存在的是個偽命題,曹操被點評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句話不知道其他人怎麼理解,但是我本人對這句話的理解是,許劭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曹操必然是一個梟雄。

    從前後兩句的“治世”和“亂世”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這裡的兩個詞不是表現的一個人的能力,而是指兩種社會情況。“治世”指的是大治之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太平盛世,而亂世則是指的漢末三國這種情況。

    作為一個人物品評家,也可以說是一個看相的大師,許劭就像諸葛亮一樣,“未出隆中,已知三分天下”。相術大師許劭早已經看到了東漢末年必有動盪,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後漢書》中略窺一二。

    據《後漢書》記載:司空楊彪曾經多次徵召許劭入朝為官,朝廷特招在漢代那是一種殊榮,然而許劭連續幾次都沒有答應。後來很多好友也勸他去做官,但是許劭卻回答:“現在不是很太平,朝廷中小人得勢,王室必將大亂,為了保全家族老小,我想遷到淮南東海去避難”。果不其然,沒過多久,許劭就遷往了廣陵郡,後又遷到揚州。

    184年,發生了黃巾起義,而後整個東漢王朝四分五裂,亂世來臨,諸侯蜂擁而起。做為這個亂世之中一員的曹操,如果是在太平盛世,自然無法激發他的那一顆梟雄之心。正是因為許劭看到了亂世的來臨,再結合曹操的面相和坊間的傳聞,才給了曹操這麼一個評語,沒有曹操果然應了那句“亂世之梟雄”的評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豬產後一邊注射產後康,而另一邊注射嗯諾沙星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