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聞於隨筆

    記得閩籍著名作家、辭賦家、書法家、校友陳章漢有一篇文章,題目是“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當時我還把這篇文章從報紙上剪下來貼上在筆記本上。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本筆記本現在找不到了。只記得這句話是出自宋朝榜眼陳俊卿之口。

    據資料記載:黃公度和陳俊卿同是莆田人。宋紹興八年黃公度中狀元,陳俊卿中榜眼。宋高宗在殿試問他們:“卿土何奇”?意思是你們那個地方憑什麼能魁亞佔全。狀元黃公度回答:“披錦黃雀美,通印子魚肥”。意思是把家鄉人聰明是吃了江口通印港的子魚的緣故。榜眼陳俊卿則道:“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一語揭示了在逆境中成才的道理。宋高宗當場評論說:“公度不如卿”。陳公卿後來官拜丞相,未必只因這句即席的妙語。但它的警策作用影響莆田一代代子民。

    “地瘦栽松柏”是指松樹和柏樹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廣泛的適應性,不論貧瘠地和巖壑山地,它們都能生長,而“家貧子讀書”則是告訴人們,要在艱難環境中自強不息,勤奮求學。家貧而能讀書,重視知識的價值和益處,學會求知,學會做人,自己可以有更大的發展前途,家庭也能夠逐漸步入脫貧致富之路。

    “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這句古訓闡述了讀書可以改變命運的道理,成了歷代學子勵志上進的座右銘,反映了崇尚讀書、倡導孝道的社會心理和傳統美德,表達了老百姓在艱難環境中自強不息、勤奮求學的進取精神。

    陳章良是我初中校友,他小時候家庭貧寒,九歲才上學。經過刻苦努力,後來考上大學,並留學美國。留美期間取得舉世矚目科研成就。回國後28歲任北京大學教授,31歲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他領導的試驗室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後來任中國農大校長,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等職。陳章良身上充分體現“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這種在艱難困苦中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的精神。

  • 2 # 只愛曼聯

    莆田自古就有“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格言,可究竟出處何在?這要追溯至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的軼事。

      當年,興化一批舉子離鄉前往京師臨安赴考。經過省試、殿試,公佈黃榜那一天,滿城鼓樂喧天,鳴炮不斷,士子和市民們蜂擁前來觀看。只見榜上公佈黃公度高中狀元,陳俊卿亦中榜眼,還有年紀最大的林鄧已75歲,年紀最小的龔茂良僅18歲,亦中進士,此次興化軍莆田縣士子黃榜題名多達14人。

      莆田偏處閩中沿海,一次竟有14人躍登龍門,這是怎麼回事?高宗皇帝甚感驚訝。第二天,朝廷舉辦盛宴,殿試官員與新科進士一同出席,其中狀元一席,榜眼一席,探花一席,其餘進士共一席。高宗趁著酒興,問道:“為何興化軍‘扮榆未五里,魁亞佔雙標’?”他又指著黃公度問道:“卿上何奇?”黃公度尋思後回答:“披錦黃雀美,通印子魚肥。”高宗接著問陳俊卿,陳胸有成竹答道:“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高宗聽後,評說:“公度不如卿!”

      顯然,陳俊卿這句詩聯,恰如其份回答高宗的疑問,道出莆田人在艱難環境中自強不息,勤奮求學的進取精神。其意蘊深刻,一時傳為佳話,從此成了莆田學子勵志上進的座右銘。

  • 3 # 王者茶盞

    這句話出自福建莆田,一直是莆田教育子女的痤右銘。窮文富武一直是中國古代民風。中國幾千年流傳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讓百姓們教育子女必須刻苦學習,尤其是寒門子弟,更要加倍努力,因為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 4 # 秋風學詩

    南宋紹興八年,興化一批學子離鄉前往京師臨安赴考。經過省試、殿試,黃公度高中狀元,陳俊卿中榜眼,75歲的林鄧和18歲的龔茂良皆中進士,此次興化學子金榜題名多達14人。第二天,朝廷舉辦盛宴,殿試官員與新科進士一同出席,高宗趁著酒興問道:“為何興化軍"扮榆未五里,魁亞佔雙標"?”黃公度尋思後回答:“披錦黃雀美,通印子魚肥。”高宗接著問陳俊卿,陳俊卿答道:“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高宗聽後說:“公度不如卿!” 陳俊卿後來官至丞相,著有《家訓》,其所闡述的禮、義、忠、孝等思想,皆為後人所傳承。前來謁祖的陳氏後裔在學習家訓的同時,也把“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典故傳播開來。

    陳俊卿的“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體現了莆田人在艱難環境中自強不息、勤奮求學的進取精神,其意蘊深刻。

    “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其現實意義有三:

    一是實現人生目標,需要頑強的生命力。松柏之所以長青,因為生命力極強,不論是瘠地巖壑和石灰岩山地,都能生長。從另一個方面講,松柏高雅古樸,奮發剛強,也是長壽的象徵。作為一個人,實現目標的最佳途徑是拚搏、是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像松柏四季長青,歲寒不凋。

    二是實現人生目標,需要發奮圖強的精神。古代跟現在不同,古代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讀上書的,大多數窮人家的孩子是念不起書,如果有了讀書的機會,都會高度重視知識的價值和益處,懸樑刺股刻苦學習,因此他們的知識就掌握的好,對應試科目就能得心應手。雖然現在我們實行的九年義務教育,但很多學生不珍惜,貪圖享受,很難追求到自己所需要的目標。

    三是實現人生目標,需要具備把握機會的能力。每個人的人生都會像大海一樣會有潮漲潮落的時候,關鍵是看你怎麼把握自己的機會。也許你身處泥濘,面臨狂風暴雨,但這也許就是個機會,堅持下去,前面就是一片燦爛的豔陽天。

  • 5 # 紅色藝術品收藏

    “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這句古訓是莆田荔城區闊口玉湖陳氏宗祠門前的一副楹聯,這副楹聯源自於陳俊卿。這句話恰如其分的回答了高宗的疑慮,展現了莆田學子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其意蘊深刻,一時被傳為佳話,從此成了莆田當地學子勤奮求學,勵志上進的座右銘。

    莆田玉湖陳氏子孫不僅把勤奮讀書作為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而且把松柏的堅貞不屈作為立身處世的精神支柱。據史記記載,陳氏八代,代代位高權重,而且各個忠君愛民,尤其是八代世祖陳文龍,透過努力讀書,改變家庭環境,效力國家,從而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

    “地瘦栽松柏”是指松樹和柏樹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很強的適應性,不論貧瘠山地和巖壑高嶺,它們都能抗嚴寒耐酷暑而生長。“家貧子讀書”則是告訴人們,要在艱難環境中自強不息,勤奮好學。家貧而能讀書,重視知識的價值和益處,正確認識“知識就是力量”的道理,努力學會做人,使自己有更大的發展前途,從而使知識改變家庭,讓家庭更好更快地步入脫貧致富的道路。

    “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這句古訓闡述了讀書可以改變命運、知識是財富的硬道理,不僅成了歷代學子勵志上進的座右銘,而且反映了崇尚讀書、倡導孝道的社會風尚和傳統美德。尤其是比較貧窮的偏遠地區的人們,只有發奮讀書,才有“鯉魚跳龍門”的希望,更是表達了老百姓在艱難環境中自強不息、勤奮求學的進取精神和高尚品質!

  • 6 # 潯陽隱

    在我國

    自古至今,窮苦人想改變命運,讀書參加科考入仕是唯一的出路。早在堯舜禹時代,有知識的人都是任部落中的大祭祀,先知!他們傳承文明,為部落為王國用自己的知識財富,武裝部落王國教化萬民,使部落王國更加強盛!若不是有先進的文化文明,周朝何能興盛八百年!

    只是後來在封建社會,統治階層認識到知識的偉大力量,就故意對低層社會封鎖了知識傳播。那時的貧窮人家,想要讀到書太難太難,知識一直掌握在上層社會手中,成了他們統治壓迫驅駛普通百姓的最有力的工具。

    我們從夏朝到先秦的朝代更替中可以看出,每一個新建立的政權,都是出身於士大夫,豪門貴族!貧窮人家一直只能是被剝削被奴役,真的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尤其是始皇帝贏政的“焚書坑儒”對當時的讀書人打壓最狠,普通的老百姓在歷經上千年的壓迫中,終於出現了有文化有抱負的人。

    《陳涉世家》記載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庸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從陳勝的日常交談中,我們可以看出,有思想有大志向的人,絕不會偏居一隅,只做個逆來順受的羔羊!他們有自我價值觀!不同流合汙,泯滅於眾生!

    斯大林說“落後就要捱打”,“落後”不光指生產力創造力,文化知識落後一樣是要捱打的!我們已經認識到,知識是第一生產力!沒有自主產權知識,在當今社會是處處受制於人,尤其是外國列強對我們的知識封鎖,就猶如我前文所講,封建帝王集團對老百姓的知識封鎖是一個道理!

    那麼“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這句話不光是在過去對普通人有用,現在對我們整個國家來說一樣有用!只有我們自己提高我們的文化水平,研究能力,提升我們的生產力,創造力,才能在列強環伺之下衝出窘境!走向全世界!

  • 7 # 狂懟中二病

    這是句典型的狗皮膏藥,那個時代能讀書就基本貧不到哪去,還地瘦栽松柏。。。笑死,都栽松柏,全家吃松子?或者吃隱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經歷過心煩氣躁,失眠晚上睡不著的時候嗎?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