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小屁說歷史
首先,對於髡這個字有些人不認識。特意標明一下,讀kun發一聲。
對於此人的評價,可以確定的一點就是,能稱得上是政治家和思想家。有人可能會說,他是一個靠耍嘴皮子的人。可是看看當時時期的政治家,有幾個不是靠一雙嘴周旋於各國之間呢。而且他也不是隻有嘴上功夫了得,他的的智謀也是絕上的。能讓司馬遷立傳的人能差到哪去。也是因為他的才智,使齊威王奮兵而出,迎來齊國的輝煌時代。
所以說,此人是有才有謀的。
-
3 # 蘋說
淳于髡的逆襲人生
淳于髡,淳于髡出身卑賤,其貌不揚。社會地位低下。後來入贅到了齊國。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史記·滑稽列傳》
淳于髡在齊桓公田午創辦稷下學宮時已經是稷下先生。以博學多才、善於辯論著稱,是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
齊威王剛繼位時,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淳于髡率先進諫,使齊威王幡然悔悟,厲行改革,齊國由是大治。他也被齊威王立為"上卿",多次代表齊王出使諸侯。
淳于髡與孟子的交鋒一次,孟子游歷齊國,淳于髡知道後,便去拜訪這位名人:“請問先生,男女之間授受不親,是禮制所規定的吧?”
孟子是個老實人,便規規矩矩地回答:“淳于先生,你說的男女授受不親當然是禮制規定的。”
淳于髡說:“假如你老婆掉水裡了,兄弟我是救她還是不救呢?”
孟子很生氣,心想這個淳于髡簡直是胡說八道:“嫂嫂溺水了不去救,簡直就是狼心狗肺!”可能孟子意識到自己說的話大失體統,慌忙補充道:“男女授受不親,的確是禮。但救嫂子,是權宜之計啊。”
淳于髡譏諷孟子:“那現在天下黎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你為什麼不伸出友愛之手呢?”
孟子說:“救天下黎民要授之以道。我老婆掉水裡,可以拉一把。難道天下人還得挨個去拉嗎?”
淳于髡明白人家孟子是聖人,他的作用是教化,而不是凡事都親自去做。
人物評價言辭詼諧、含義深刻,往往令人心悅誠服。亂世賢臣。
六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孔子
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太史公
-
4 # 陽高快樂
千年前的淳于髡有如下特點:自信、能言善辯、公正公平,下面我們進行敘述。
一、他自信,不相信命運。
“髡”,先秦刑法的一種,指剃掉頭頂周圍的頭髮,是對人的侮辱性懲罰。
以此為名的淳于髡,起出身之低,可見一斑。而且他是“贅婿”——這種在齊地通常只有經濟貧困、無力娶妻的男子才願接受的身份,這更表面了他出身於社會底層的身份。
所以,淳于髡與史上許多名人是不同的。他沒有顯赫的出身,沒有貴族的身份,沒有家族的栽培。但是他,一個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人,成為了齊國稷下元老,得幾代君主器重。除了他過人的才幹與智慧,他又有什麼可以依憑的呢?那麼自信一定是最重要的。
二、他善辯,諷諫收到奇效
淳于髡的諷諫收到了奇效,促使齊威王下定決心、變法圖強,整頓內政,並整肅軍威迎戰。諸侯盡皆震驚,紛紛歸還了侵佔齊國的土地。這應該是千百年歷史上,最令人嘖嘖稱奇的一場“動員大會”了。
顯然,淳于髡相當會說話,他把那些可以刺痛齊王的東西,包裝在了荒誕的“怪話”之中,巧妙聰明地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淳于髡卻絕不僅僅只是會說話的言客。都說“伴君如伴虎”,古代臣子(長壽的臣子)與君王對話,哪個不是小心翼翼,生怕一個不小心,就被扣個“藐視君威,以下犯上的”罪名。若不是抱定了死的覺悟,淳于髡這樣聰明的人,又怎麼會在朝堂之上走出那著荒誕不經的反諷?又怎麼敢於站出來諷刺那個宛如昏君的齊王?
一天,淳于髡對齊威王說:“都城裡來了一隻鳥,落在大王的院子裡,這隻鳥三年來不叫也不飛,大王可知這是什麼鳥?”齊威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句話至今仍然是明志金句。
此事被太史公收錄如史記中滑稽列傳中,自成一段佳話。
齊威王八年,楚國攻齊國。齊威王讓淳于髡帶上黃金百斤,駟馬車十輛前往趙國請救兵。淳于髡笑了,直笑得把系帽子的絲帶都繃斷了。齊威王問是不是嫌禮物少了。淳于髡連忙說不敢。齊威王又問,那你笑啥?淳于髡說:“今天我從東邊來時,看到路旁有人拿著一個豬蹄、一杯酒,向田神祈禱,要五穀繁茂豐熟,米糧堆積滿倉。’我見他拿如此少的祭品,卻要求如此多的回報,所以笑他。”
這次齊威王還是聽懂了,於是讓淳于髡帶上了黃金千鎰、白璧十對、駟馬車百輛,前往趙國求救。趙王撥精兵十萬,戰車千輛。楚國聞風而退此事被太史公收錄如史記中滑稽列傳中,自成一段佳話。
三、他正道,有智慧光芒
雖然他最引人注目的才幹在於伶牙俐齒。而他最令人讚歎之處卻不在於此,而在於他在秉持正道上的決心與勇氣。
這一點,也顯現在他與孟子辯駁中。同為稷下學宮的稷下先生,淳于髡絲毫不讓這位儒家亞聖。儒家重禮,更宣揚仁顯天下。可是淳于髡提出的問題很有意思:依禮“男女授受不親”,但如果一個人的嫂溺水了,那這個人要不要跳下水去救她呢?孟子答救嫂子是權宜之計。
淳于髡於是說,如果這是權宜之計,那麼天下百姓黎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孟子為何權宜權宜,伸出友愛之手呢?下沒有救濟百姓,上沒有輔佐君王,而且還要一走了之(離開齊國),覺得自己需要做的,僅僅只是“教化別人”嗎?
或許是當時的高官裡,只有淳于髡才會提出的問題了。因為他出身貧寒,所以他不似其他貴族出身的思想家、政治家,始終因其自身階級侷限,而對真正的普羅大眾(尤其不被視為人民的那些人),帶有著天然的無視與淡漠。他的思想,務實樸質,不拘泥也不虛偽。雖然“男女授受不親”是“禮”,但是嫂溺,則必援之以手,天下溺,也必須以實幹援之。由此引申到反對脫離社會實際,拘守一成不變的陳腐規定。在他看來,最大的“禮”,是現實的國計民生,民生凋敝,就要破除舊禮,實行改革。最重要的事,是輔佐君王救濟百姓,反對空談道義,頗有實幹興邦的意味。
這位思想家,或許隔著千百年遙望著今天。
-
5 # 逍遙散人的酒館
淳(chun)於髡(kun)一聲,戰國時期,齊國人!杯盤狼藉,一鳴驚人,樂其生悲等成語都和他有關係!是齊國入贅的女婿,身高雖然不足七尺,但是博學多才,善於辯論,經常代表齊國出使各國。是稷下學派中人,梁惠王曾經想封他為執政大臣,被拒絕了。開始齊威王成迷酒色,不理朝政,官員都不敢勸阻,淳于髡則比喻到“齊國有一隻大鳥,三年不叫,他為什麼這樣”。齊威王幡然醒悟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勤於政務,賞罰分明,齊國漸漸變強!淳于髡是戰國時期的大才子,亂世賢臣!相對於齊威王時期的齊國來說,和魏國之於司馬懿,蜀國之於諸葛亮!
-
6 # 記錄歷史人生
話有三說,巧說為妙。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義。六義雖然出發不同,但是殊途同歸,都是有益於治。天道宏大,言談微中,也會有益於治道。今天就來講講語言的藝術。
淳于髡,戰國時期齊國人,在齊國當了上門女婿。身高不足七尺,博學多才,善於辯論。多次出使諸侯,未曾遭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歡隱語,話不明說,喜歡徹夜飲酒作樂,不治國事,政事都委任給卿大夫。百官荒亂,被諸侯侵伐,國家處在了危亡之際,左右群臣不敢勸說。
這時候淳于髡站出來了,對齊威王說隱語“國家中有大鳥,停留在了王庭中,三年不飛走也不鳴叫,大王知道這是什麼鳥嗎?”齊威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召見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賜一人,誅殺一人。帶兵大出,諸侯震驚,都紛紛歸還之前侵奪的齊地,齊威王威行三十餘年。
齊威王典型的裝糊塗,自己整天不理朝政,只顧著徹夜飲酒作樂,貌似一個昏君,其實這只是表象。齊威王把自己打造成這樣一個形象,目的是暗暗觀察底下臣子是如何做的。如果臣子因為缺少君主約束就作威作福,流毒百姓,那他就麻煩了。如果臣子在沒有君主的管制下,還恪盡職守,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那會大大地賞賜。淳于髡也是一位有智慧的臣子,他看出來齊威王是裝糊塗,裝昏庸,因為齊威王喜歡打啞謎,聽隱語,淳于髡也是辯論奇才,就說隱語大鳥來比喻齊威王,來點醒齊威王,來規諫齊威王。齊威王聽了以後,也感覺自己應該出山了,就開始大顯身手,先是手下臣子都叫過來,賞賜一人,誅殺一人,以示有賞有罰,賞罰分明。隨後調集軍隊,奮力出兵,氣勢浩大,諸侯一看不好惹,都歸還了之前的侵地。齊威王威勢橫行三十餘年。
回覆列表
齊威王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君主。提起齊威王,最著名的莫過於“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典故了,當然這個典故也離不開他的手下,一個叫淳于髡(kun)的人。
淳于髡
淳于髡,齊威王的客卿。他博聞強記,能言善辯。他多次用隱言微語的方式諷諫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還多次以特使身份,周旋諸侯之間,不辱國格,不負君命
齊威王剛剛繼位時,日夜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大臣們怕觸黴頭,不敢覲見。此時,淳于髡針對齊威王好隱語的特點,對齊威王說:“國中有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齊威王明白他的用意極其驚訝,用隱語回答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振作起來,積極振作起來,使齊國又重新強大了起來。
齊威王八年,楚國出兵討攻打齊國。齊威王命淳于髡出使趙國,向趙國求援,經過淳于髡的努力,趙國最終派“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援齊,楚國聞之,連夜撤兵。齊威王大喜,在後宮擺宴慶賀勝利。當齊威王問其能飲幾杯酒時,淳于髡藉機又一次諷諫說:飲酒可多可少,但“酒極則亂,樂極生悲,萬事盡然”。齊威王聽出了淳于髡的話外之音,從此不再長夜之飲,除淫靡之風。
淳于髡一生機智、幽默、直言敢諫,能言善辯,出使不辱使命,屬亂世賢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