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假如有來生,你想做哪國人?按當下時髦的說法,這顯然是一個無聊的“偽命題”。但對於這個“偽命題”的選擇,卻多少可以折射人們對於當下的態度和對於未來的期待,因此倒也不能說全然沒有意義。
5
回覆列表
  • 1 # 顏梁8888

    假如有來生,你想做哪華人?按當下時髦的說法,這顯然是一個無聊的“偽命題”。但對於這個“偽命題”的選擇,卻多少可以折射人們對於當下的態度和對於未來的期待,因此倒也不能說全然沒有意義。

    在2006年的九十月裡,中國和印度的媒體不謀而合地用一次調查問卷,分別回答了上述這個“偽命題"。

    《印度時報》公佈了一項民意調查報告,在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等5大城市對18歲~35歲的群體所做的調查中,將近90%的受訪者堅持“假如有來生,還做印度人”。原因主要包括“豐富的精神遺產令人驕傲”、“快速的經濟增長令人期待”等。

    在中國這邊,9月裡某著名網站所做的一項“如果有來生,你願不願意再做華人”的調查,截至9月10日晚,10234名參與者當中,64%的選票表示“不願”。對於“不願”的原因,認為自己“缺乏尊嚴感”的佔了37.5%;另有17.6%的選票投給了“幸福離我很遙遠”。

    筆者無意透過簡單對比,去討論“國內月亮與國外月亮誰更圓”之類沒有意義的問題。畢競,各國有各國的情況,不同的數字背後,是各自不同的生存土壤。接受調查者的身份、對生活的態度、宗教信仰、民主觀念的張揚程度等等,都決定著對於“來生”命題的選擇。

    但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作為一個“數百年來最好”的時代,作為一個跺跺腳就能令全世界感受到震動的政治大國,為什麼會有那麼高比例的人“缺乏尊嚴感”?作為一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了20多年的經濟強國,為什麼會有那麼高比例的人竟然“感受不到幸福”?顯然,這樣一個調查結果,與中國目前的現狀實在是相去甚遠。撇掉一部分網民“遇物必反”的“憤青”邏輯,從這個不是很搭界的“參照”中,能反思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

    ——-摘自《“來生”選擇裡的今生期待》(畢書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分手後還應該聯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