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升道
-
2 # 愛妮品歷史
朱元璋時代的明朝開國功臣有34個:
徐達:本位置第二,次於李善長。李善長後坐罪,進位第一,初封信國公。
常遇春:本位列第三,次於徐達。李善長有罪,進位第二。1370年,改封其子常茂為鄭國公。
李善長:1364年,封為宣國公,本位列第一,坐胡惟庸案被殺,爵除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1366432。崇禎二年(1629年),裔孫李世選持明太祖手書進,為御史劾,免死為民。
李文忠:1370年,封為曹國公。
馮勝:洪武28年, 賜死,爵除。
鄧愈 :1380年,子鄧鎮嗣,改封申國公,坐李善長黨死,弟子鄧源嗣。
湯和:1370年,封為信國公。
唐勝宗 :坐為胡惟庸案被殺,爵除。
陸仲亨:坐胡惟庸 案被殺,爵除。
周德興:以罪誅,爵除。
華雲龍:子華中坐胡惟庸案被殺,貶死。
顧時:1370年,封為濟寧侯。
耿炳文:永樂二年自殺,爵除。
陳德:洪武28年,陳鏞戰死,後涉胡惟庸案,爵除。
郭興:坐胡惟庸案,爵除。
王志:洪武21年王威去世,追坐胡惟庸案,爵除。
鄭遇春:坐胡惟庸案被殺。
費聚:坐胡惟庸案被殺。
吳良:吳高洪武17年(1384年襲爵,永樂12年有罪,免,爵除。
吳禎:坐追吳禎為胡惟庸黨,吳忠被處死,爵除。
趙庸:坐胡惟庸案被殺。
廖永忠 :1370年,封為德慶侯。
俞通源:坐黨附胡惟庸,已死不予追究,爵除。
華高:1370年,被封為廣德侯。
楊璟:坐追楊璟黨附胡惟庸,爵除。
康茂才:未及封而死,子康鐸受封。康鐸去世,子康淵受譴,爵除。
朱亮祖:有罪,被朱元親自鞭打而死。
傅友德:初封穎川侯,洪武17年進封。洪武27年賜死,爵了除。
胡美:初封穎川侯,洪武17年進封。洪武17年賜死,爵了除。
韓政:韓勳坐藍玉案被殺,爵除。
黃彬:坐胡惟庸案被殺。
曹良臣:曹泰坐藍玉案被殺,爵除。
梅思祖 :坐胡惟庸案被殺。
陸聚:坐胡惟庸案被殺。
-
3 # 子仙TT
著名將領有二王,六國公: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信國公湯和,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涼國公藍玉,衛國公鄧愈。
-
4 # 飛翔的企鵝278573606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一1398年6月)字國瑞,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
一、五虎將
1、徐達,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2、胡大海,長身鐵面,智力過人。元朝末年,從朱元璋起事。渡江後攻取皖南、浙江等地,胡大海率兵將楊完者打敗,苗將蔣英、劉震、李福等歸降。任江南行省參知政事。
3、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4、湯和,字鼎臣,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漢族,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
5、鄧愈,原名鄧友德,字伯顏,泗州虹縣(今安徽省泗縣)人。明朝開國名將。
二、封公爵:
1、常茂,明代開國名將常遇春長子,其蔭父功,繼承鄭國公爵位。據《明宋文憲公濂奉敕撰開平王神道碑並序》中說道:妻定遠藍氏,封開平王夫人。子男三人,曰茂、曰升、曰森,皆朱元璋所賜名。
2、馮勝,明朝開國名將,初名國勝,又名宗異,馮國用弟,定遠人,喜讀書,通兵法,元末結寨自保。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肅清元朝在遼東的勢力。
3、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今安徽明光) [1] ,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將、謀臣,明朝開國第三功臣。
4、李善長,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三、封侯爵
藍玉、傅友德、康茂才、金朝興、郭英、丁德興、馮國用、耿再成、胡大海、費聚、廖永忠、陸仲亨、唐勝宗、王弼。
四、封伯爵
孟善、劉伯溫、耿炳文、陳桓、周德興、華雲龍、鄭遇春、謝成、李新、俞通源。
-
5 # 清風明月逍遙客
朱元璋手下十大悍將,誰最終得到了善終
朱元璋能夠奪得天下,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其麾下能打的名將太多。正是因為這些名將的存在,才使得朱元璋能夠在明末的諸多起義軍當中,一枝獨秀,繼而短短十幾年當中統一全國。
那麼,如果將朱元璋麾下的將領全都算上,單以軍功計算,都有誰能進入前十呢?誰又能名列榜首呢?
1.徐達
如果要把朱元璋麾下的名將做一個排序的話,其他人的位置或許有爭議,但是徐達這個第一名的位置,卻應該是極少有爭議的。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
據史書記載,徐達應該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和朱元璋認識了。某種意義上來說,兩人應該算是發小。所以,後來朱元璋參加起義軍之後,徐達也是第一批加入朱元璋麾下的人。
朱元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徐達一直是最得力的名將,也是朱元璋麾下地位最高的將領。而其最輝煌的戰績,當屬後期率軍北伐,打下元大都的一戰了。
洪武十八年,徐達去世,封中山王。陪祭太廟,被奉為明朝開國武將之首。
2.常遇春
開國六公爵當中,只有韓國公李善長是文官,其實五人,都是武將。這五人當中,徐達排名第一無可爭議。緊隨其後的,是鄭國公常茂。不過,常茂本人並不是特別厲害的名將。他之所以能夠緊隨徐達之後,是因為他老爹是常遇春。
常遇春,應該算是朱元璋麾下,唯一有資格和徐達並列的武將了。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
如果說,徐達是一位帥才的話,那麼常遇春應該就是最強的猛將了。常遇春以個人勇武聞名,早年曾是山賊,但後來投靠到朱元璋麾下。每戰必身先士卒。在朱元璋麾下,一直倒是以徐達為正牌將軍,而常遇春為副將。
後來北伐期間,常遇春也是和徐達並肩作戰,一起打下的元大都。
不過,很可惜的是,常遇春是典型的英年早逝。洪武二年,年僅四十歲的常遇春,忽然病逝於南歸途中。死後,封開平王。陪祭太廟,諡號忠武。
3.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今安徽省明光市)。
李文忠也是最早追隨朱元璋的人,比常遇春更早。不過,他能很早追隨朱元璋,純粹是因為另外一個原因。
他是朱元璋的外甥。
李文忠最擅長的,是騎兵。眾所周知,北元朝廷最強大的,其實正是騎兵軍隊。老朱能夠順利北伐,將北元朝廷趕回大漠。這個外甥率領的騎兵軍隊,絕對功不可沒。
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在明代功臣廟當中,僅次於徐達、常遇春兩人,位列第三。
4.馮勝
馮勝,初名國勝,又名宗異,安徽定遠人。
馮勝有點類似於常遇春,不是最初追隨朱元璋,而是後來加入朱元璋陣營的。
馮勝的巔峰一戰,應該是明朝建國之後,洪武五年征討王保保那一戰。當時的中原,隨著元順帝的出逃,雖然大部分都落入了朱元璋手裡。但是在西北,以王保保為首的元軍殘餘,實力依然強大。
洪武五年這一戰,在徐達和李文忠兩路大軍,都陷入僵持的時候,馮勝卻異軍突起,取得了較大的戰功。正是他的勝利,使得這次北伐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果不是馮勝,但是的明朝軍隊,很有可能被王保保一口氣吃掉。後來馮勝又曾和傅友德一起出徵遼東,徹底平定了遼東。
不過,相比於前面三位,馮勝的結局並不算好。雖然因為軍功過盛被封為宋國公,但卻因朱元璋的猜忌被賜死,死後也未入功臣廟。若非如此,馮勝原本有機會名列李文忠之前。
崇禎十七年(1644年),馮勝被追封寧陵王,諡號武壯。
5.鄧愈
鄧愈,原名鄧友德,字伯顏,泗州虹縣(今安徽省泗縣)人。
鄧愈也不是一開始就隨著朱元璋起兵,而是半路加入。不過,鄧愈加入的時候,卻不是自己加入的,而是帶著一支萬人的軍隊。
如果說,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人,主要是朝著北面打。那鄧愈,就是明朝在西南的第一功臣了。
鄧愈的巔峰,應該是平定吐蕃。當時明朝軍隊,在甘肅打敗了王保保,鄧愈率軍繼續突進,深入甘肅西北數千裡。
自這一戰後,河州以西皆歸明朝版圖。
憑藉這份戰功,加上後來平定夏蜀之功,鄧愈也被封為公爵。明朝開國六公爵,他有幸名列最後一人。
洪武十年,鄧愈病逝於壽春,追封為寧河王,諡號武順。
6.沐英
沐英(1344年—1392年),字文英,漢族,濠州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人。
沐英出身貧苦,八歲的時候,就被朱元璋收為義子。十二歲起,沐英就正式進入軍伍,跟著朱元璋征戰天下。
嚴格意義上來說,比起其他幾位名將,沐英應該算是小字輩了。沐英二十四歲的時候,明朝就已經立國了。等到他真正能獨當一面的時候,大仗已經被前面幾個人打得差不多了。
沐英的巔峰一戰,應該算是洪武十四年,隨傅友德、藍玉一起平定雲南。平定雲南之後,沐英就留在了當地鎮守,開創了著名的沐王府。一直到明朝滅亡,沐英這一支,都在替明朝鎮守雲南邊陲。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於前面幾位名將的厲害,沐英也不是白給他。沐英最擅長使用火器。他創出了一種三段式射擊方法,靠著這種戰法,徹底解決了雲南當地土著的象兵。而且在未來很多年裡,這種戰法被明朝軍隊沿襲了下去。
幾百年以後,歐洲有個法國人,創造了和沐英類似的戰法。這個法國人,叫做拿破崙。
洪武二十五年,沐英病逝於雲南。洪武九年朱元璋曾封其為西平候,死後追授黔寧王,賜諡“昭靖”,侑享太廟。
7.朱文正
朱文正(1336-1365年),看這個姓就知道,肯定是老朱的親戚。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
朱文正算是最早期跟隨朱元璋征戰天下的人了,絕對是和徐達等人一樣的核心人物。而且,朱文正以擅守著稱。最巔峰的一戰,是曾經在洪都保衛戰當中,以不足四萬軍隊,擋下了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擋了整整85天。
正是因為朱文正的堅守,才等到朱元璋率大軍歸來,和陳友諒進行決戰。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沒有朱文正的堅守,絕沒有後來的朱元璋統一全國的事情。而且從地位來說,朱文正也是極高。洪都保衛戰當中,鄧愈都只能給他打下手。
可惜的是,這個人腦子好像有點拎不清。因為對朱元璋的封賞不滿,竟然投靠了張士誠!後來被老朱發現,直接軟禁了起來,最後鬱鬱而終。
如果不是他的這種白痴行為,單憑其戰功,開國後封一個公爵,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而且其排名,很有可能僅次於徐達,和常遇春並列。
不過,出於對這個侄子的喜愛。在其死後,老朱依然封了其兒子,封其為靖江王。
8.湯和
湯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
因為軍事才能稍弱的緣故,比起之前幾位名將來,湯和雖然是老朱手下最早的核心成員,但卻始終都是給人家打副手的狀態。
而湯和的巔峰,不應該是某場戰事,而應該是另外一件事。
是他誘導了朱元璋參加起義軍!
如果沒有湯和,朱元璋或許直接會餓死在某個地方,自然也不會有後來的事情了。
而且,相比於洪武年間的其他人來說,湯和也是少有的幾個得以善終的功勳武將。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追封東甌王,諡號襄武。
9.傅友德
傅友德(?-1394)漢族,安徽相城(今安徽淮北)人。
傅友德也是後來加入朱元璋麾下的將領。因為加入的晚,所以軍功要稍差一些。但是如果要以能力而論的話,在明朝初年的這些將領當中,傅友德很可能僅次於徐達。
傅友德是真正的帥才!
傅友德曾七次北伐,最巔峰的一戰,應該是洪武五年的這次北伐。這次北伐當中,連徐達都遇到了挫敗,唯有傅友德,七戰七勝。正是因為他的勝利,才將元軍趕出了甘肅。
在此之後,隨著徐達的退隱,傅友德開始逐漸成為明軍新的元帥。傅友德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被朱元璋稱為:“論將之功,傅友德第一”。
不過,傅友德的下場比較慘,因為觸怒了朱元璋,在老朱面前自刎而死。死後,全家被髮配遼東、雲南。
崇禎十六年,追封為麗江王,諡“武靖”。
10.藍玉
相比之前的九人,藍玉是實打實的少壯派,是典型的明軍第二代將領。
藍玉(?―1393年),定遠(今屬安徽定遠縣)人。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洪武十二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一年拜大將軍、涼國公。
藍玉的巔峰,是捕魚兒海一戰。
捕魚兒海一戰,藍玉大破北元王庭,將苟延殘喘的北元朝廷,徹底摧毀殆盡。
不過,藍玉的下場同樣比較慘。藍玉其實是實打實的太子黨,因為和太子朱標年齡相仿,而且是太子妃舅父。按照老朱的安排,原本是老朱留給朱標即位後,最得力的軍事人才。
奈何朱標早逝。為了讓長孫朱允炆,即位後能夠平穩掌權,朱元璋悍然發動藍玉案,以謀反為藉口,將藍玉薄皮萱草。不但牽連了其家人,因為藍玉案被株連的,更是超過一萬五千人!
-
6 # 小龍女5505
明太祖朱元璋麾下共有名將功臣30位,最厲害也最出名的是常遇春、徐達、藍玉、沐英、朱亮祖、李文忠、朱文正七位,但除常遇春、沐英等少數名將病死外、其餘大半都被誅殺滅門、獲罪而死。
-
7 # 年年有餘談古今
1、徐達(1332—1385)
徐達 (1332年—1385年),漢族,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民族英雄,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農家出身。
元末,他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1363年大敗陳友諒。1364年,朱元璋任他為左相國。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殘暴黑暗的統治。
2、常遇春(1330—1369)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
3、李文忠(1339—1384)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很受重用,文武全才,且有勇有謀,很得老舅的真傳。他的的確確是有幾次還算得意之筆的,比如1365年諸全新城之戰以少勝多,1369年大同附近破元將脫列伯,以及1370年襲破應昌。
4、傅友德(約1330-1394)
明朝開國名將。漢族,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遷居碭山(今屬安徽)。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隨李喜喜入蜀。後率部歸朱元璋,從偏裨升為大將。
至正二十七年從徐達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後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雲南。
5、廖永忠(1323—1375)
廖永忠早年與湯和共討方國珍,平定浙東;後俘陳友定,平定福建;與朱亮祖攻克廣州,平定廣東;攻克象州,平定廣西;明滅夏之戰中,充南路軍右副將軍職,取得夔州之戰勝利,為最終消滅夏政權鋪平道路。
6、馮勝(?—1395)
能力並不是特別出色,不過資歷較深。他本是一位讀書人,後來戰功也算不小。其他名將基本上都沒打過敗仗,惟獨馮勝有兩大敗筆:一是1360年龍灣之戰時,他奉命追擊陳友諒敗軍,結果被張定邊擊退;另一次是1366年時的高郵之戰,馮勝誤中守軍詐降之計,死傷一千餘人,結果被朱元璋從前線召回打了一頓,並且罰他步行回前線。還有兩次不太光彩的記錄:一是1369年,朱元璋命他在西北留守,可是他卻率大軍私自溜回南京;二是1387年,在招降納哈出時,馮勝竟與自己的女婿、常遇 春的兒子常茂發生糾紛,結果導致他的帥印被奪,從而交到了副帥藍玉手上——這就為藍玉在第二年深入草原建立奇功提供了可能。
7、湯和(1326—1395)
能力一般,資歷較深。平四川時由於遷延不進,被朱元璋痛斥。
8、鄧愈(1337—1377)
能力還行,資歷較深。可惜死得比較早。
9、藍玉(?—1393)
能力還行,但資歷較淺,後來慢慢熬成了大將。早年的藍玉並不是太冒尖,而且說來也沒什麼得意之筆,確實沒啥可替他吹噓的。按照歷史記載,他的捕魚兒海大捷,功勞有一半是要與王弼分享的,因為正是王弼的堅持和勸說,才讓準備退兵的藍玉一舉創造了奇蹟——換了馮勝、傅友德等人,其實也是一樣可以創造奇蹟的。
10、沐英(1344—1392)
是朱元璋二十多個養子中最受重用也最出色的一位,也有些謀略。資歷較淺,直到後來,才漸漸在南方戰場上唱了主角,與藍玉在北方相呼應。
-
8 # 懶洋洋社長
舉一些大家熟知的明朝將領:
1、徐達,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2、胡大海,長身鐵面,智力過人。元朝末年,從朱元璋起事。渡江後攻取皖南、浙江等地,胡大海率兵將楊完者打敗,苗將蔣英、劉震、李福等歸降。任江南行省參知政事。
3、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4、湯和,字鼎臣,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漢族,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
5、鄧愈,原名鄧友德,字伯顏,泗州虹縣(今安徽省泗縣)人。明朝開國名將。
6、常茂,明代開國名將常遇春長子,其蔭父功,繼承鄭國公爵位。據《明宋文憲公濂奉敕撰開平王神道碑並序》中說道:妻定遠藍氏,封開平王夫人。子男三人,曰茂、曰升、曰森,皆朱元璋所賜名。
7、馮勝,明朝開國名將,初名國勝,又名宗異,馮國用弟,定遠人,喜讀書,通兵法,元末結寨自保。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肅清元朝在遼東的勢力。
8、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今安徽明光) ,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將、謀臣,
9、藍玉、傅友德、康茂才、金朝興、郭英、丁德興、馮國用、耿再成、胡大海、費聚、廖永忠、陸仲亨、唐勝宗、王弼、孟善、劉伯溫、耿炳文、陳桓、周德興、華雲龍、鄭遇春、謝成、李新、俞通源等…………
-
9 # 熱情的荷葉TO
洪武年間陸續封爵的開國功臣大約60多人。其中封公者六人:魏國公徐達、南韓公李善長、鄂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封侯者延安侯唐勝宗等28人,後又於洪武十一年至二十三年陸續封侯24人;另外還封伯4人,共計62人(不含追封)。
回覆列表
徐達:明代開國第一武將,配享太廟,位列功臣榜第一,用兵如神,多用謀略,生前封公,死後封王;對朱元璋極為恭謹,在外交戰,每策必報朱元璋。朱元璋以其功高謀深,命其便宜行事。病死,後代公侯頗多,貫穿有明一代。對他的死有兩種傳言,一為達背部膿腫,朱元璋送去燒鵝,達明朱元璋賜其死之心,自殺而亡;一為達西征王保保,大敗而歸,損失數萬,朱自此疏遠達,並尋機殺死。前者頗感荒謬,後者亦不合情理。有機會再談吧。
常遇春:明代開國第二武將,配享太廟,位列功臣榜第二,勇猛異常,戰無不勝,攻克北京後不久暴亡;對朱元璋極為忠心。朱元璋手下原有三員大將聞名天下:邵榮、徐達、常遇春。邵榮資格老,功勞多,可數第一,遂有不臣之心,被朱元璋發現後,本欲革職免死。常遇春挺身而出,稱臣子當中心不二,邵榮這樣的反臣竟然可免死,則自己與邵榮不能並存於世。朱元璋聽了之後“下了狠心”,含淚斬了邵榮。常遇春死後,朱元璋極為悲痛,封常遇春王,子茂世襲國公位。 徐達、常遇春有領袖眾將的能力和功勞,是朱元璋在軍事的左膀右臂,徐達在政治上也是牽制李善長、胡惟庸的重要人物,可惜一人早死,一人長期在外領兵打仗,從而放任了胡惟庸黨的發展。 朱元璋建國之初僅封6名國公,徐達、常遇春是當之無愧的,聲名上也算善始善終。可惜另外四個國公就不這麼順利了。 上面說到了朱元璋最初封的6個王中的徐達、常遇春。
另外四個是:李文忠、馮勝、李善長、鄧愈。而咱老百姓透過評書所熟知的劉基(伯溫)、湯和、胡大海等,因為各種原因未能進入這個行列。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跟隨太祖東征西討。朱元璋因為早年邵榮的反叛,對大臣的疑心漸重,派了頗多外甥、侄子、義子進入各路大軍的領導層,李文忠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一個,其“氣量深宏,人莫能測其際”。 常遇春死後,李文忠成了軍隊的二把手,建立了威信之後,朱元璋更委以重任,逐漸接替徐達與李善長共同主政中書省,任左右丞相。只可惜天不假年,被朱元璋給予厚望的李文忠英年早逝。模糊記得死時只有40歲出頭。這對朱元璋的打擊是巨大的。在朱的心目中,已經沒有對自己忠心的人能夠牽制李善長、胡維庸等人了。朱元璋懷疑李文忠的死是由於某些人的下毒,因此將醫治李文忠的醫生全殺了。李文忠衛列朱元璋立得功臣榜第三位。
鄧愈在我的印象中不深,從其衛列六公看,他的地位應該是朱元璋最得力的將領之一。曾作為徵南、徵西將軍評定雲南、打到崑崙山,出甘肅西北數千裡。但他比李文忠死得還早,享年也僅40歲出頭。 這裡插一句,《明史》上講,明朝疆土遠勝於漢唐,似乎和大家平常的印象不符。我本人對疆土不是很關心,希望哪位大俠能指點一二。 六公之中的馮勝和李善長是被朱元璋殺了的。
馮勝和其兄國用也是朱元璋最得力的武將,但國用死得早。國用是朱元璋最親信的人之一。曾經俘虜數萬士兵。朱元璋為了籠絡人心,從數萬人中選出500士卒夜間為自己護衛,其他親信護衛全部撤離,只留國用一人做伴。馮勝也是個帥才,可惜也貪財。常遇春死後,逢大軍出征,一般都是徐達居中,李文忠、馮勝居左右。徐達打敗於王保保之役,李文忠的右路軍亦敗北,唯獨馮勝所將大勝,可見其能力。馮勝每逢戰勝,往往奪取財物婦女私匿。前文說到,朱元璋治軍以嚴,因此對馮勝極為不滿,切責之,不賞,但往往因功大而免其罪,並多次罷兵權,又多次復兵權。徐達、李文忠死後,軍事上不得不更多倚仗馮勝。從這個程度上講,朱元璋手下大將盡管很多,但能堪大任的可能就是六公中的五名武將了。 朱元璋晚年猜忌很多,按太祖晚年國家功勳最著的八名大臣中,馮勝功居第三。而其人品,如前述是頗為朱元璋忌諱的。終於在藍玉案爆發時,馮勝坐鎮西南,當地公侯皆聽其調遣。藍玉案爆發後,朱元璋從招回馮勝,不久賜死。 李善長的死,比較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李善長建立朱明王朝的功勞不亞於徐達,與徐達同為朱元璋所倚重。但朱晚年,在胡維庸案爆發後,儘管李善長暫時未被牽連,但胡是李推薦為相的。有人曾供述李曾默許或知而不報胡的反情,這比較合情理。李善長眼看要善終了,結果70多的時候,終因為天上掉下幾顆流星,需要殺大臣應天象,結果李被殺,株連家人幾十口。 六個國公中,徐達善終,常遇春、鄧愈、李文中病死,李善長直接因胡維庸案在朱元璋中年時被殺,馮勝間接因藍玉案在朱元璋老年時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