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姑山之嵐
-
2 # 三葉草堂
荀彧(《三國志•魏書•荀彧傳》)(163-212)自小被世人稱作“王佐之才”。作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荀彧在戰略上為曹操制定並規劃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公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公的讚賞。荀彧在政治上為曹公舉薦了郭嘉,荀攸等大量人才,被曹公稱為“吾之子房”。
荀彧是曹公的智囊團裡核心所在,忠心的輔佐曹公。而在荀彧心裡,他是在為漢朝效力,他的理想是讓漢朝延續下去,而不是改朝換代的新君,所以他是贊同毛玠向曹公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的戰略規劃,而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出處《後漢書•袁紹傳》袁紹叛卒詣公雲:“田豐使紹早襲許,若挾天子以令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公乃解繡圍。),所以荀彧助曹操迎天子。
《後漢書;荀彧傳》不得不說,沒有荀彧就沒有曹操的王霸大業,荀彧就好比蕭何,曹操就好比劉邦,沒有蕭何劉邦成不了大事的,可以說荀彧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第一人。記載:“方時運之屯遭,非雄才無以濟其溺,功高勢強,則皇器自移矣。此又時之不可並也。蓋取其歸正而已,亦殺身以成仁之義也。”
荀彧是一個忠於漢室的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熱烈的愛國情懷,是漢室的榮耀。他的功績有目共睹,早年選擇曹操,是認定曹操有平定天下能力。最初兩人都是以復興漢室為大業的,後來,曹操稱魏公,荀彧堅持反對,來表達自己對漢室的忠臣。或許當年荀彧以為自己能夠讓曹操做個大漢的忠臣,但是自己看走眼了。這時荀彧才想到,只有自己恢復漢室的心沒有變,所以荀彧內心是非常矛盾的,但是他別無選擇,只有以死明志。後來曹操出征東吳孫權,荀彧因病留壽春養病,不久憂鬱而死。不得不說,沒有荀彧就沒有曹操的宏偉大業。有人說荀彧就好比蕭何,曹操就好比劉邦,沒有蕭何劉邦成不了大事的,可以說荀彧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第一人。
-
3 # 魔方歷史觀
東漢末年,那個群雄並起的亂世,那個皇室形同虛設的時代,又能有多少人是漢朝的忠臣。在那個時候,有實力割據的勢力之主,誰沒有自己的小心思。亂局之中,荀彧算是什麼,是漢朝忠臣還是居心叵測的奸臣,我覺得都不是,荀彧只是一個濟世報國的讀書人。
荀彧,曹操之子房歷史上的東漢末年,亂世之中,真的是湧現出了許多的人才,也出了許多雄主式人物。在這個人才輩出的亂世,如果說將勢力做大,需要個人努力加上運氣的話,那麼荀彧就是曹操的運氣。
潁川荀氏,士大夫官僚世家,荀彧便是潁川荀氏出身,在後世名氣中,荀彧確實不如諸葛亮、司馬懿流傳度廣,但荀彧的能力、眼光、格局、作用,不容小覷。
潁川此地為易侵害之地,荀彧早早意識到這個問題,遷宗族遠離;初始投奔袁紹,看透袁紹不能成大事,轉投曹操,促成大業;建言曹操,沉澱勢力,不冒進,養精蓄銳,大敗呂布;促使曹操奉迎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支援曹操對陣袁紹,完善分析袁紹麾下一眾謀士武將,在曹操於官渡之戰萌生退意時,勸諫曹操沉住氣,不可錯失良機,為曹操取得此戰的勝利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彧勸太祖曰“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
荀彧判斷局勢之準確、眼光之長遠,無愧王佐之才稱謂,他在曹操麾下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曹操勢力之發展壯大,荀彧功不可沒。
荀曹二人,分道揚鑣如若沒有後來的荀曹決裂,那麼這二人絕對是歷史上的君臣典範,但是曹操“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一事,成了二人分道揚鑣的切割線。
公元212年,有大臣就曹操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一事詢問荀彧的意見,但出人意料的是,作為曹操的左膀右臂,荀彧並未贊同,而是以曹操起兵初心為匡扶天下為由反對此事。
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也是因為此事,使得曹操與荀彧二人之間生出嫌隙,逐漸疏遠,只至荀彧最後因病鬱鬱而終。
荀彧為漢臣,是曹操麾下,但他所求並非是這二方。東漢末年,皇室衰微,自身難保,各方勢力也是心思各異,哪有那麼多忠於漢朝的忠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那個時候的漢朝軍隊,說之是曹家軍也沒啥問題。
荀彧追隨曹操,從其建言迎奉天子,可以他是為曹操所謀,而後來反對曹操加九錫,又可以說是為漢朝考慮。荀彧何許人物,從他追隨曹操的所作所為,就可看出他的格局,他清楚局勢的演變,他清楚漢朝的衰落,他清楚曹操的強勢,但他最後還是沒有順著曹操,無非就是這違背了他的本心。與其說荀彧是為曹操謀,不如說他一開始就是為天下謀。
或以為文若先識之未究,或以為文若欲終致節於漢氏。二者皆非文若之心也。 ——蘇轍
荀彧,出身潁川荀氏,王佐之才,曹操之子房。一個濟世報國的讀書人,為漢臣,但不仕朝廷,仕天下蒼生。
參考文獻:《三國志·魏書十·荀彧傳》
-
4 # 白糖上的螞蟻
荀彧是漢家良臣。
東漢末年漢室飄搖、危機四伏,不要說強弩之末,漢室恐怕只剩下一口氣在苟延殘喘了。各路梟雄趁亂群起爭霸,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這種時候手上沒兵權的文人謀士該怎麼做呢?像腐儒一樣以頭撞壁以死明志才是有氣節嗎?還是假裝自己不是世間人,做個避居山中不問世事的隱士呢?
荀彧做為世族子弟,少時便富有才名,被稱為“王佐之才”,史書記載他是位品德高尚、氣量泓雅、寬厚仁愛、有大才智的異士。
荀彧最初在袁紹的州中,但沒過多久他就看穿了徒有其表的袁紹,是個只會誇誇其談、心胸狹窄又疑心病很重的庸才,荀彧認為他註定成不了大事。於是他很快離開了袁紹,去投奔愛才如命、雄才大略的曹操,成為曹操門下最重要的謀士,為他統一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
荀彧投奔曹操是為了尋求高官厚䘵嗎?
並不是!
在為曹操出謀劃策期間,荀彧深得曹操信任屢建奇功,曹操多次為他上表封官進爵、賞金賜物。能推辭的官爵荀彧都推去了,賞賜的錢物也都立馬分給族人,自已並未留下什麼。他之所以選擇為曹操謀劃並不是為了聲名榮耀,只是把自己的一腔聰明才智奉獻給當時他認為最值得、最可託負的人,去實現自己匡扶漢室、平定內亂、安撫國民的政治理想罷了。
荀彧極力主張和勸說曹操“迎奉天子”,在短時間內至少保全了脆弱的漢室,他多次稱讚曹操是舉義兵救國難的忠誠之士,不管是真心稱讚還是為了給曹操戴高帽子讓他不好意思直接謀反,都說明了荀彧一直是以漢臣自居的。
所以在曹操志得意滿想要登高摘星時,荀彧會冒死直言,因反對曹操授九錫而為曹操所猜忌,他的死應該不是因為這一句話引起的,而是曹操明白他一直以來的漢臣立場,知道自己很難得到他的認可去實現自己進一步的野心,才下的狠手。
古代士人的氣節就是寧死也不妥協吧,就算他們為之堅守的東西實際上已無力迴天。他們還是願意為他殉道。
荀彧是漢室良臣。
-
5 # 文史不假
荀彧是三國曆史上極其矛盾和極其複雜的歷史人物,他始終以漢臣自居但卻受到了曹操的重用,期間又多次劈曹操的逆鱗而遭到排擠。接下來,我們一起走近這個歷史人物。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東漢末年潁川人士,世家大族出身,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和思想家,對於三國曆史的最終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毫無誇張的講,荀彧是曹操統一北方黃河流域的首席功臣,還為統一全國提供了戰略構想和實施方針。比如,曹操長期尊崇的“固本以制天下”和“奉天子以制諸侯”的思想,皆出自荀彧。
筆者個人認為,荀彧之於曹操的功績,絕不亞於諸葛亮之於劉備的功績。如果說,郭嘉是曹操的第一謀略家,那荀彧就是曹操的第一戰略家。
東漢時期,荀氏一族歷來就是被天下士人所共同仰尊的名門。而荀彧也延續了家族的榮耀,一直入仕為官,不過,他最先選定的物件並非曹操,而是與荀氏一族有同樣背景的名門之後袁紹。
客觀來說,荀彧最初的選擇並沒有錯,曹操無論從家世出身、人望口碑等方面,都明顯不及袁紹,而且相差甚遠。同時,荀彧對於世家大族的袁紹,有著天然的親近感。畢竟,讓一個名門世家子弟屈身效力於宦官之後,實在有辱門楣。
就這樣,袁紹成為了荀彧的第一個老闆。但是,荀彧很快發現袁老闆既無識人之能,又無容人之量,根本就是一副空有其表的虛架子。比如,袁紹領導的“討董聯盟”無果而終,甚至還計劃廢立漢帝。
在此背景下,荀彧只好果斷切割,不再輔保袁紹。到了獻帝初平二年時,已近三十歲的荀彧才第一次得見曹操,二人相談甚歡,非常合拍,荀彧當即認定曹操可以成就大業。
當時的曹操尚未崛起,但他卻旗幟鮮明的主張擁護漢室,擁護獻帝。或者說,曹操起碼在表面還是非常擁護劉家的天下,擁護漢室的軀殼。
荀彧一直堅持認為,漢室國祚四百年,非常的不易,如果貿然打破這個秩序的話,將來再想恢復穩定的社會局面,必定會荊棘密佈,困難重重。因此,他也是漢室的堅決擁護者。在這點上,荀彧和曹操的觀點還是基本一致的,這也成了二人合作的基石。
於是,荀彧攜其侄子荀攸,一同投效了門第低微、實力不強,甚至還被人辱為“贅閹遺醜”的曹操陣營。之後,越來越得到重用,官至尚書令並加封為萬歲亭侯。每當曹操外出征伐,荀彧都為其居中處理朝政,被曹操尊稱為“荀令君”。
投奔曹操之初,曹操座下的很多文臣武將都質疑荀彧的能力。很快,他就透過著名的“三大謀”而一舉奠定了自己的政治地位。那麼,問題來了,何為三大謀?
一、建立自己穩固的根據地。
二、迎奉落難的漢獻帝至許都。
三、集中力量先行消滅袁紹。
在許都的地位穩固後,荀彧開始積極為曹操招攬人才。比如,鍾繇、陳群、司馬朗、戲志才、辛毗和韋康等人,都是在荀彧的引薦下加入了曹操陣營。
一句話,曹魏早期的文官班底,儼然就是荀彧籌集起來的老鄉團,基本上都尊荀彧為老大。
在官渡之戰前,袁紹始終都是諸侯中實力最強的一支。曹操對於能否消滅袁紹集團,始終都沒有把握,只是不得以才與之死拼。
荀彧深知曹操的擔憂,戰前多次開解曹操,並在荀攸、郭嘉等潁川智囊團的鼎力相助下,憑藉天時地利人和,曹操最終險中求勝,實現了官渡之戰的大逆轉,擊敗了袁紹。據《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記載:
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公今劃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進,情見勢竭,必將有變。 此用奇之時,斷不可失。
從而,他才樹立了曹操的必戰和必勝之心,從而為實現中國的北方統一,結束長年的戰亂,提供了契機。此戰,也為三國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此後,曹操再接再厲,不斷擴充自己的疆域。二人之間的配合已經非常默契,基本上曹操負責前方攻伐,荀彧負責後勤保障,猶如當年的劉邦和蕭何。
為了表彰荀彧,曹操也不吝封賞,上表漢獻帝請封荀彧為萬歲亭侯。結果,從此開始二人出現了裂痕,因為荀彧當時已經位居尚書令,見到曹操的表文後擅自扣壓了下來。荀彧認為,自己已經位居高官,實在不宜再接受曹操的賞賜。
迫於無奈,荀彧才勉強受此封爵。但是,之後曹操又提出加封荀彧進入三公之列時,卻被荀彧斷然拒絕,當面堅辭不受。
隨著曹操的勢力不斷擴大,被他視為精神武器和進階工具的東漢王朝,已經顯得越來越多餘,想要徹底去除。據《三國志》記載,曹操曾多次公開言及:
設使國家無我,不知幾人稱孤,幾人稱王。
或許,這是荀彧的可敬之處,也是他的可悲之處。荀彧最大的悲劇就在於,他對自己的定位始終不明,究竟是“漢臣”還是“曹臣”?這始終是心頭縈繞的最大矛盾,也成為壓垮他和曹操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
建安十七年,曹操被群臣推舉“進爵魏公並加九錫”。當時在朝堂之上,漢獻帝也不敢否決,只有荀彧站出來反對,據《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記載,荀彧言道:
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儘管曹操內心極為不爽,但進位魏公一事也只得暫時作罷。
荀彧深知,進封魏公表面看是官位的提升,實則卻是“匡扶漢室”和“曹氏取代”兩種思想的激烈碰撞和鬥爭。因為,晉封魏公後的下一步必然就是魏王,再以後就是稱帝。
荀彧並不迂腐,他明知自己無法真正阻止曹操稱公的步伐,但還是要反對,甚至不惜以命相搏,這就是封建社會正直士大夫的節操和使命。
至此,曹操終於發現,原來矜矜業業十餘年輔政自己的“荀令君”,竟然並不是在輔保自己,而是在輔保大漢王朝。顯然,這是曹操所不能接受的。
為了打壓荀彧,也是為了告誡所有反對者,曹操將他趕出了政治的中樞許都,調往了壽春任職。據《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記載:
太祖年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
在史料中,“以憂薨”非常隱晦,通常都是對君臣不和而死的一種委婉和含蓄說法。更可悲的是,荀彧死後,他被追封為敬侯並加授太尉頭銜。生前堅決不接受“三公”的封賞,死後曹操還要硬塞給他。
荀彧死後的第二年,朝中已經無人敢於公開維護漢室,制約曹操。果然,曹操在進位為魏公後,又被加封為魏王,離皇帝之位僅僅有一步之遙。
建安二十五年,在曹操病逝後,其子曹丕繼任魏王。很快就廢漢自立,大漢王朝就此終結,被曹魏所取代。
-
6 # MONKEY開眼視覺
荀彧作為傳統漢臣,雖然有野心,但還是遵循正統,講究明正言順。
曹操開始的發展理念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從表面上還是以漢室為主,所有的成就和擴張行為都可以以漢室為名進行下去,也就是所為的名正言順!因此荀彧以此為前提,願意輔佐曹操,穩定天下局勢,以為以後能有所作為!
荀彧為自己而活,既非曹也非漢。荀彧是一個有野心、有理想抱負的人,他想成就一番事業,他開始袁紹位列三公,兵多將廣,威望甚高,他跟隨袁紹,後來發現袁紹無能,見曹操有本事有能力,並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因此願意追隨,並以想此作為基礎成就自己,至於漢室被曹操擺佈多年,他也沒有強行阻攔。只要名正言順即可。
對於權利,名聲,財富,他選擇名聲!從開始的挾天子令諸侯,到後來的進位稱王,曹操還是被棄了人們傳統的觀念思想,最終想以強權得天下,而此時天下三分,並未穩定,漢室此時雖然頹廢,但並未完全消滅,更何況還有劉備打著“漢室正統”日益壯大。此時荀彧如果跟曹操一樣強權進位,作為曹操政權一把手,不管是不是他指示都必將成就千骨罵名,權利雖然重要,但作為古人,他更在意的還是名聲,因此他寧願一死,也要保住名節!
最後事實也證明荀彧賭對了,曹操徹底被人稱為了漢賊,並且曹操死前怕人掘墳為此做假墳墓72坐之多,至今成謎!
回覆列表
荀彧是漢家忠臣。
荀彧的父輩號稱“八龍”。都是大漢的忠臣。荀彧屬於世家子弟,他相中曹操,就是因為曹操有匡扶漢室的雄心壯志。
荀彧提出迎接漢獻帝,也是曹操極力贊成的。
曹操迎接漢獻帝以後,就封荀彧為漢朝的侍中。自那以後起,荀彧一直是漢朝廷的官員。他和曹操的關係由君臣變為了同事。
曹操要稱“魏公”。荀彧反對。曹操就向朝廷借調荀彧,讓他軍前效力,遠離朝廷。
這就說明荀彧一直是在為朝廷辦事。他這樣一個重量級的人物,既然反對曹操。曹操就不能讓他在漢獻帝身邊。
史書上雖然沒有說曹操究竟為什麼要這樣做。但他的做法已經說明荀彧是漢朝的忠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