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只愛曼聯
-
2 # 方天霸
李清照事蹟中,有一次趙明誠看到了李清照寫的幾首詞,這幾首詞,清麗雋永,魏婉含蓄,寫得好極了。趙明誠決心和李清照比個高低,他也寫了十幾首詞,故意和李清照的詞放在一起,請自己的好朋友陸德夫來鑑別。
陸德夫把十幾首詞細細地玩賞了半天,笑著對趙明誠說:“這十幾首詞中,只有三句寫得最好!”
“是哪三句呢?”趙明誠有些激動地問。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趙明誠一聽,紅著臉說:
“這三句正是清照的手筆!看來,我是比不過她。”
這一段時間,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最值得留戀的。晚年時,她還常常撰文填詞,深情地回憶那一段美好的時光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詩可謂是家喻戶曉了吧![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
3 # 文拾遺
說一個本人很喜歡的關於李清照的故事吧,賭書潑茶。
李清照18歲時嫁給了21歲趙明誠,二人志趣相投,這一對才子佳人組合得賢伉儷,把詩書之樂延續在了日常一飲一啄生活中。
在李清照的《金石錄後序》中記載,這夫婦二人都是遍覽古籍且愛好收藏,於是二人在煮茶的時候就會搞個“知識競賽”,一人提問書中典故,另一人必須回答詳細出處在某書某冊某卷某行,答中者可以先喝。這個遊戲二人每每玩的太過愉快,贏的人拿著茶也不慎潑了一身。
後來納蘭容若用這個典故來悼念自己的第一任妻子盧氏“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賭書潑茶,是文人夫婦間琴瑟和鳴的寫照,也是納蘭對妻子深深的思念。
-
4 # 國學明志
李清照 - 宋代女詞人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生平事蹟1084年,李清照誕生於北宋齊州章丘(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明水鎮。
李清照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長於散文,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在家庭的薰陶下,她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18歲,與長她三歲的太學生趙明誠李清照結婚。趙是金石家。前期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閨閣之怨或是對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漁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樽沉綠蟻,莫辭醉,此話不予群花比”。1107年移居青州。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與丈夫南渡江寧《金石錄後序》:“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行至鎮江時,張遇陷鎮江府,鎮江守臣錢伯言棄城逃去。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寧府。
南渡後,詞人的生活困頓。1129年丈夫於農歷八月十八日卒於建康,李清照為文祭之:“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謝伋:《四六談麈》卷一紹興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紹興,在土民鍾氏之家,一夕書畫被盜。當年與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飽受打擊,其寫作轉為對現實的憂患,因此後期經歷了國破家亡、暮年飄零後,感情基調轉為悽愴沉鬱,如《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紹興二年(1132年),至杭州,再嫁張汝舟,婚姻並不幸福,數月後便離異。
李清照晚景頗為淒涼,朱彧《萍洲可談》說她:“不終晚節,流落以死,天獨厚其才而嗇其遇,惜哉。”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亦載:“然無檢操,晚節流落江湖間以卒。”《碧雞漫志》中說:“趙死,再嫁某氏,訟而離之,晚節流蕩無歸。”,卒於1155年(此前另有1151年、1156年等不同說法)。陸游《夫人孫氏墓誌銘》“夫人幼有淑質。故趙建康明誠之配李氏,以文辭名家,欲以其學傳夫人。時夫人始十餘歲,謝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孫氏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卒,卒年五十三,她十歲時即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由此可知,李清照當卒於1151年之後。《宋史·藝文志》中說她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詞》八卷,但已經遺失。現有《漱玉詞》輯本,現存約五十首左右。
主要作品詞:《武陵春》、《醉花陰》、《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長門草青青》、《憶秦娥·臨高閣》、《多麗·小樓寒》、《好事近·風定落花深》、《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聲聲慢·尋尋覓覓》、《念奴嬌·蕭條庭院》、《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清平樂·年年雪裡》、《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浪淘沙·簾外五更風》《鳳凰臺上憶吹簫 》等。
詩:《浯溪中興碑詩》、《烏江》、《皇帝閣春帖子》、《釣臺》、《上樞密韓肖胄詩》《夏日絕句》等。
文:《金石錄序》、《詞論》、《打馬圖序》、《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等。
-
5 # 山居齋主
感謝提問!
李清照(1084一1155),號易安居士,齊河濟南(今章丘區)人,婉約詞派代表人物,有“千在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為後人廣為傳誦的著名作品有:
詞:《武陵春》、《醉花陰》、《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長門草青青》、《憶秦娥·臨高閣》、《多麗·小樓寒》、《好事近·風定落花深》、《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聲聲慢·尋尋覓覓》、《念奴嬌·蕭條庭院》、《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清平樂·年年雪裡》、《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浪淘沙·簾外五更風》《鳳凰臺上憶吹簫 》等。
詩:《浯溪中興碑詩》、《烏江》、《皇帝閣春帖子》、《釣臺》、《上樞密韓肖胄詩》《夏日絕句》等。
文:《金石錄序》、《詞論》、《打馬圖序》、《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等。
作為萬千人偶像的李清照卻也有鮮為人知的一面。她不但好賭,而且是不吃不喝通宵達旦地賭,但卻從未輸過,智商不愧才女之稱。她還好酒,較之詩仙李白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謂巾幗不讓鬚眉,她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關於飲酒的詩文,達16次之多。她更是一個購物狂,狂戀金石,常因購買寶石和新奇物件而入不敷出。
這就是真實的李清照,有血有肉的一代詞宗。
-
6 # 茉茉mo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公元1084年3月13日(雙魚座)山東濟南,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留有傳世名文《洛陽名園記》,母親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而王拱辰是歷史上有名的誠信狀元。深受宋仁宗賞識,累拜御史中丞,累官武汝軍節度使。1042年,遼國屢次派使者來宋尋釁,王拱辰旁徵博引,據理力爭,直斥其非,曉以利害,令遼國放棄非分之想,不敢輕舉妄動。宋仁宗贊他:“非拱辰深練故實,殆難答也。”在朝中做官五十五年,以自己誠信正直的品格和驚人的才華,得到百姓和官員們的尊敬。王拱辰紅極一時,歷經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最不為人知的是他還與歐陽修還是連襟,都是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薛奎的女婿。
李清照的母親從小受到父親的薰陶也頗有文學修養。其父李格非又藏書甚富,工於詞章。李清照出生於這樣的書香世家,便自幼耳濡目染,加之聰慧穎悟,所以自少年時便有詩名,雖一介女流卻才華橫溢,受到當時的文壇名家、蘇軾的大弟子晁補之的大力稱讚。
李清照的少年時代隨父親生活於汴京,優雅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熱情,除了作詩之外,開始在詞壇上嶄露頭角,寫出了為後世廣為傳誦的著名詞章《如夢令》此詞一經問世,便轟動了整個京師。
一年元宵節,時年18歲的李清照外出遊玩,在相國寺賞花燈時與21歲的趙明誠相識。趙明誠早就讀過李清照的詩詞,本已讚賞不已,此時一見,便產生了愛慕之意。回去後,便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的字謎方式,委婉地向父親談及此事。趙挺之很快明白兒子的心意,便派人前去向李清照父母求親。當時李清照之父作禮部員外郎,而趙明誠之父作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階官吏。兩家可謂門當戶對,不久兩家便順利聯姻。
婚後李清照夫婦二人感情和諧,以收集金石字畫作趣。後因政治因素,趙家被迫隱居鄉里,夫婦來到青州定居下來。趙家由顯貴變成了普通百姓,對他們夫婦而言,卻是因禍得福。兩人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畫和古玩上。這也是兩人相濡以沫共研學問的最美滿的時期,更是趙明誠金石事業最有成就的時期。
後趙明誠仿歐陽修《集古錄》,作《金石錄》30卷,將金石刻辭 2 000 種編排成帙,詮述條理,考證精博,為金石學名著。李清照後來作有《金石錄後序》,述《金石錄》編撰經過以及夫婦收藏書、畫之細節,悽楚婉約,文筆動人。
趙明誠只做了一年的江寧知府便因為失職而罷了官。公元1129年二月,御營統治官王亦叛亂,此事被下屬察覺,並做了彙報,但趙明誠似乎並沒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沒有指示應對措施。於是下屬自行佈陣,以防不測。
是夜,王亦果然造反,被有所準備的下屬成功擊敗。到天亮時,下屬前去找尋趙明誠報告,卻發現他早就利用繩子從城牆上逃跑了。
叛亂被定之後,趙明誠被朝廷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雖然並無爭吵,但往昔的魚水和諧已經一去不返,她從此冷淡疏遠了趙明誠。
不久,趙明誠又接命前往湖州上任。趙、李分別時,局勢更糟。李清照也知道,夫妻分別,隨時都可能遭遇兵禍。而丈夫在兵變中的懦弱也在她心中留下了陰影,於是她更擔心自己保護不了如此多的物件,於是便問趙明誠,若真發生不測,那該如何是好?當時趙明誠說,若逢不測,先丟輜重,再拋棄衣物,然後依次是書冊、卷軸和古器,而夫婦二人所收藏的最為珍貴的《趙氏神妙帖》不能失去,若非萬不得以,只能與李清照共存亡。1129年,他們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兩人相對無語氣氛尷尬。行致烏江,站在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聯翩,心潮激盪。面對浩浩江水,隨口就吟誦出了《夏日絕句》。趙明誠站在她身後,聞聽之後愧悔難當,深深自責。從此便鬱鬱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發作而亡。一段將近三十年的美滿姻緣就此落幕。
1132年,李清照到達杭州。圖書文物散失殆盡造成的巨大痛苦,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給予的無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傷痛百般走投無路的絕境。孤獨無依之中,再嫁張汝舟。張汝舟早就覬覦她的珍貴收藏。當婚後發現李清照家中並無多少財物時,便大失所望,隨即不斷口角,進而謾罵,甚至拳腳相加。張汝舟的野蠻行徑,使李清照難以容忍。後發現張汝舟還有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的罪行。李清照便報官告發了張汝舟,並要求離婚。經查屬實,張汝舟被除名編管柳州。李清照雖被獲准離婚, 但宋代法律規定,妻告夫要判處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後經翰林學士綦崇禮等親友的大力營救,關押9日之後獲釋。對於李清照改嫁張汝舟之事,後世學者頗有爭議。
公元1143年前後,李清照將趙明誠遺作《金石錄》校勘整理,表進於朝。約十餘年,在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在極度孤苦、淒涼中,悄然辭世,享年73歲。
-
7 # 山間小蘭草
李清照,千古第一女詞人,生活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人生和詞作基本上可以分成兩個時期,以靖康之難為分界線。其詩詞以婉約清麗見長,刻畫細緻,善於使用白描手法。從小出生於文學世家,可以說是一個富養的少女,早期作品自然小清新,刻畫少女懷春和她們的天真情懷。
我們看一下,下面這兩首詞:
點絳唇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蕩完鞦韆,起身卻懶得去揉搓小手。露珠晶瑩濃重,花枝纖細瘦弱,香汗已經滲透了輕薄的羅衣。看到有客人進來,穿著襪子就溜走了,顧不上穿鞋,連頭上的金釵都忘了。含羞走開,卻靠在門上回頭,假裝是在聞青梅的香氣呢!
詞中盪鞦韆,纖纖手,瘦花薄汗都側寫出了主人翁是一個少女。慵,溜,和羞走等一系列的動作描寫變現出少女的一派天真,好奇又害羞,天然含情卻又矜持的形象。全詞節奏緊湊明快,鋪陳外景來烘托人物,卻不直敘內心,婉約詞風可見一斑。
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中,描寫少女心事,自然青春的比較多,這一首《如夢令》,也是描寫少女的。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輕快小令也頗為人稱頌,常常記得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夕陽西下,被那裡的美景陶醉而流連忘返。心滿意足了,天黑往回划船,卻不小心划進了荷花池深處。大家爭先向外劃,卻驚得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寫盡了美景和少女的頑皮貪玩!
人都說“好景不常在”。十六七歲的李清照生活很美好,她的詞作一如她明快天真。十八歲時,她嫁給了趙明誠,兩人志同道合,喜歡專研詩詞,收集書畫金石,兩個人不僅是夫妻,還是朋友知己。生活也算美好。期間,李清照寫下名詞《醉花陰》,趙明誠自嘆不如,竟要拜李清照為師。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薄霧縹緲,濃雲繁重,真擔心白天太長,龍涎香在金獸爐裡,都已經燒盡了。又是重陽佳節,半夜的涼氣才剛剛透過玉枕紗帳。黃昏時在菊園東邊籬笆處把酒獨酌,菊花的幽香盈滿了雙袖。不要說沒什麼憂愁悲傷的,珠簾被西風捲起,裡面的人比黃花還要消瘦!
據史料記載,李清照和趙明誠夫妻感情很好,這首詞種欲語還休的思念和少婦的閒愁躍然紙上,寂寥的心情從所描寫的景色就能表現出來,詞風婉約清麗。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一家為躲避兵亂,南下避難。舟車勞頓,顛沛流離,趙明誠去世時,李清照四十多歲,據說趙給她留下了十五車的金石書畫,只是在逃難中被打劫,戰亂丟失,被偷,所剩無幾。此時,有一個可鄙之人卻覬覦李清照的古玩收藏,欺騙了她的家人,獲取信任後,李清照改嫁了。可惜那人不久就露出了原形,在眼看不能支配李清照的情況下,就汙詞垢置,甚至拳打腳踢。在身心交瘁之中,不要說思想上的交集,恐怕生活中也難以相處,李清照費盡功夫終於離了婚。在經歷了一系列國破家亡,無常變故之後的李清照,詞意常懷感傷,悲苦。一如她的晚年,孤苦伶仃,無依無靠。這其中不得不說到這一首詞,《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起首七對疊字,在宋詞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絕無僅有,至此一例。全詞借景抒情,咋暖還寒,晚來風急,淡酒急風,滿地黃花,細雨陰沉,滴滴答答,獨自守著窗喝酒,吹著突來的晚風,就連飛過的大雁,都以為是舊時候的相識歸來。一點點,一步步地烘托,引出自己的情感,最後爆發,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滿紙嗚咽,讓人不忍觸睹!
尋尋覓覓,卻只是冷冷清清,真叫人悽慘悲慼。乍暖還寒的時節,最難保養休息。喝兩三杯淡酒,卻又怎麼能抵禦得住寒風急襲?一行大雁飛過了,讓人傷心,卻是舊日的相識。
園中黃色菊花堆積滿地,憔悴不堪,如今還有誰來採摘?守著窗子,獨自一個人怎麼熬到天黑?梧桐葉上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陰雨連綿,還是點點滴滴。這般情景,怎麼可能用一個“愁”字來說明了解呢!
這是李清照後期的作品,滿是哀婉悽清,被很多詞作家譽為千古絕唱,絕世奇文。
李清照半世飄零,作品卻是千古不朽!婉約派代表,號易安居士,詞作近百首,死時73歲。具體事蹟或已不可考,但從她的作品中,或許能窺得一二心情吧!
-
8 # 江湖夜雨孤影行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她的很多作品如《聲聲慢·尋尋覓覓》、《一剪梅·紅藕香殘玉蕈秋》、《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等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是她結婚後的悲慘遭遇卻鮮為人知。
兩難境地傷芳心李清照在和趙明誠結婚後的生活是琴瑟和鳴,浪漫而又高雅。但是到了第二年,就發生了變故。她的父親李格非與當時朝廷全力排斥的“元祐黨人”有牽連,被罷免官職流放,在當時轟傳一時,李清照受到了極大的壓力。對於名聲上的打擊,李清照還能承受,因為在古代“政見不同”而受打擊有時也是一種榮譽。然而不幸的是,當時處理他父親案件的是恰恰是自己的公公趙挺之!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被推入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要麼父親被判無罪,而公公落個徇私舞弊的罵名;要麼公公判案時冷麵無情,父親獲罪。其實一個家族在面對這種你死我活格局時,無論怎樣處理最後的結果都是兩敗俱傷,被眾人看笑話。聰慧的李清照立即體會到了這種尷尬,曾大膽寫信給公公趙挺之,要他顧及他兒子、兒媳和親家的臉面,不要做令人寒心的事。而最終李格非被罷官遠徙。
趙挺之當時在親朋好友、家族和社會上不太名譽,估計是個猶豫徘徊的人,因此最終也遭到打擊,在死後三天,家產被封,趙明誠被罷免官職。李清照跟隨落魄的丈夫趙明誠回故居青州居住。
玉壺事件說的是在趙明誠重病時期,一位探望者攜帶一把石壺給這位病榻上的文物鑑賞家看過。沒想到趙明誠死後,謠言四起,說他直到臨死前還將一把珍貴的石壺託人獻給金國。當時宋、金正在激烈交戰,鄭重謠言關係到中國文人最重視的氣節問題,李清照再清高也按耐不住了。但她又不知道該如何洗刷,想來想去採取了一個最笨的辦法;帶上夫妻倆多年來艱辛收藏的全部古董器物,跟隨被金兵追得走投無路的宋高宗趙構一起逃難,目的是希望國家有機會把這些古董全部獻給朝廷。她的思路是,謠傳不是說我的丈夫把一把玉壺獻給金國了嗎?現在金國愈加兇猛而朝廷愈加萎弱,我卻願意把全部古董獻給宋朝朝廷,這是有勢力之心的人做得出來的嗎?已故丈夫與我同心,怎麼可能被判宋朝取悅金國呢?
但是,這是隻有老實的文化人才想得出來的表白方式。造謠者只會捕風捉影,那會留心前後因果關係?而周圍民眾只樂於聽點別人的麻煩事,誰會關心公正與否?而朝廷只顧逃命,哪裡會注意在跟隨者的隊伍裡一個疲憊的女子,竟然想以家裡的全部收藏來洗刷丈夫的名聲?後來,李清照在一位親戚的勸說下停下了追隨的腳步,而此時他所攜帶的文物已經在顛沛流離中失去絕大部分了。
再嫁張汝舟紹興二年,四十九歲的李清照孤單一個人,被父親、公公和丈夫的是事折騰大半輩子。她累極了,渴望過幾年實實在在的日子。她再三考慮之後,同意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軍隊財務人員,又有了一個家。
在封建社會儒家倫理的重壓下,李清照,一個出身官宦之家的上層子女,和亡夫感情彌深彌篤,年近半百,竟然公然再嫁,這會受到多少人的指責和嘲笑?這需要多大的勇氣?
但是不幸並沒有因為李清照的勇敢而放過她。原來張汝舟看上的只是李清照在顛沛流離中所剩無幾的文物,所謂結婚只是咋騙的一個手段而已。等到文物到手後,便立即對李清照拳打腳踢,百般虐待。可憐的李清照只要還有一點可容忍的餘地,是絕不會破門而出公開家醜的,她知道剛剛嘲笑過她的人會笑得更響的。但她更知道生命的珍貴,善良高雅不應該在兇惡蠻橫前自甘滅亡。因此不顧一切地在結婚三個月後向官府提出上訴,要求解除他們的婚姻關係。
在宋朝,妻子狀告丈夫,即便丈夫真的有罪,妻子也要判兩年徒刑,以李清照的文化水平不可能不知道。但她寧願丟臉,寧願被關押,也要離婚。
對審判過程,沒有資料詳細記載,我們猜想她為了離婚的目的,必定訴苦,必定要博取同情心,這是她最不肯做的。即便訴苦成功,肯定又受到旁觀者“自作自受”的嘲弄目光。如此種種,場面一定不忍卒睹。結果是張汝舟獲罪,李清照被關押,但離婚成功了。
李清照在關押九天後被一位朝中親戚營救,從此悄悄進入了老年。由此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懂得她晚年的代表作《聲聲慢》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
9 # 如是正覺
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也是第一個戰亂女詩人,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是,李清照的詩詞幾乎沒有刀劍之氣,反而充滿了無限優雅,非常的悽美,婉約!
其中一首著名的詞《聲聲慢》,讓我們仔細品讀一下: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是李清照晚年寫的一首詞,那如果真正要讀懂她的這首詞,還需瞭解李清照不為人知的故事。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早期年輕未出嫁時生活比較優裕,但是她父親李格非受司馬光事件牽連出事後被罷職流放了,更悲哀的是當時處理這個案件的是自己丈夫的父親趙挺之。為此李清照特意給公公寫信,希望公公能顧及兒子兒媳的臉面,但是沒想到自己的公公也被波及。後來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面對父輩的名譽重壓,百口莫辯,只能搬到故鄉齊州居住,過了十多年的安靜生活。
禍不單行,10年後丈夫趙明誠由於身體不好,病死了守寡也就算了,但是李清照丈夫死後還被誣陷。趙明誠是遠近聞名的古董鑑賞家,說是他臨死的時候把一把玉壺獻給了北方金國,有通敵賣國之嫌。這還了得,這關係到自己丈夫的氣節和人格,從此李清照走上了漫漫的維權之路,為了證明丈夫的忠烈,帶著丈夫的所有古董跟著快要敗亡的大宋王朝不停的逃難,目的就是為了洗刷自己家的名譽和丈夫的罪名,真是無比悽慘,顛沛流離。
直到李清照快50歲的時候,終於想通了,李清照心想算了就此停步吧,為自己活一次吧,那些名譽都不重要了。後來改嫁給一個奸商,萬萬沒想到改嫁的丈夫是個不良之徒,把自己剩下不多的古董騙個精光,哎呀,真是不幸啊,由於封建社會一般只能丈夫休妻,李清照為了離婚鼓起勇氣一紙告到衙門了,最終終於離婚了。
於是李清照過上了悽慘的晚年生活,在風燭殘年中,孤獨寂寞。我們再回過頭來讀一下《聲聲慢》吧。是不是更能讀懂李清照。
-
10 # 欄杆拍斷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作為宋代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過很多傳誦千年的著名作品。她一生起落較大,年輕時詞酒風流,中年後國破家亡,顛沛流離,最後孤獨而終。她的一生際遇和宋代的歷史密切相關,她的詩詞即是她人生的寫照,也是北南兩宋時代變換的縮影。
一、少女時代: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出生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是蘇軾弟子,官至太學正等,母親王氏“亦善文”,書香門第又是官宦之家,少女時期的李清照無憂無慮,活潑美麗,多才多藝,如同一朵奇葩,含苞開放,驚豔了整個時代,她那個時期的作品,今天讀來仍能感受到她純真快樂的青春氣息,代表作有如下作品: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一個貪酒、頑皮,開心,好動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另一首《如夢令》中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別出心裁,天下稱奇!
《點絳唇》: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這首詞的背景是李清照和趙明誠第一次相見的情景,把她嬌羞,多情的另一面刻畫的惟妙惟肖。
二、青年時期:此情無計可消除
與丈夫趙明誠結婚後,夫妻恩愛,詩詞唱和,並共同研考古籍,石刻,合著《金石集》,成為第一本專研金石的權威著作。這段時期是李清照一生最幸福的時光。
新婚燕爾,兩人小別,李清照思念丈夫,酒後寫下這首《醉花陰》寄給丈夫: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據說趙明誠收到這首詞以後,感動不已,絞盡腦汁想同樣做一首《醉花陰》給李清照,反反覆覆做了幾十首都不滿意,向友人請教,友人道:“你千言萬語也比不過一句: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至此對李清照才學傾佩不已。
此後,趙明誠外出遊學,一去多日,杳無音信,李清照又寫下《一剪梅》寄託相思。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這段時期的作品以兒女情長居多,但情真意切,毫不扭捏,感人至深。
三、中老年時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隨著金國入侵,北宋滅亡,南宋偏安臨安,李清照也只好無奈南逃,此後丈夫趙明誠病死南京,國破家亡,孤獨無依的李清照經過烏江時,想起烏江自刎的楚霸王,激起滿心悲憤,寫下著名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不可想象,一個弱不禁風的婉約派女子竟有如此剛烈豪邁之語!
南下之後,李清照又有驚人之舉,衝破禮教束縛嫁與張汝舟,可惜遇人不淑,張汝舟只是貪戀她的金石和名氣。49歲的李清照並沒有忍氣吞聲,毅然休夫,成為封建禮教下第一位主動休夫的奇女子。
老年的李清照無兒無女,無依無靠,萬念俱灰,在孤獨傷感中她的詞作卻更加成熟,一舉奠定了她“千古第一才女”的地位。
《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
11 # 郭老奇談
李清照的生平事蹟,有哪些最為著名的作品,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這一共是三個問題,我分段回答,第一段先介紹生平事蹟。
李清照18歲和趙明誠在汴京成婚,李清照的爹是大官,趙明誠的爹也是大官,但是他倆過的並不富裕,趙明誠後來也當了官,二人讀了大量書籍,好景不長,李清照出嫁的第二年,她爹就被捲入黨爭,不得在京任職,黨爭後來越來越厲害,就株連到李清照身上,朝廷下令,宗室不得與奸黨子孫為婚姻,所以威脅到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婚姻,李清照不得不只身離京回到原籍,後來大赦天下,這才回京和趙明誠團聚。後,趙明誠的爹被罷官,李清照只好隨趙家回到青州。趙明誠病逝。金兵入侵,李清照隨難民南下,後二婚和張汝舟,張汝舟貪婪還有家庭暴力,就去告發他,妄增舉數入官,當然的法律是妻子舉報丈夫,也要收到牽連,當時沒有一人對她同情,從此她過著淒涼的晚年生活。
李清照的著名作品有,浣溪沙,蝶戀花,醉花陰,一剪梅,如夢令,聲聲慢尋尋覓覓,點絳唇,漁家傲,鷓鴣天,菩薩蠻,臨江仙,清平樂,瑞鷓鴣,小重山,憶秦娥,滿庭芳,好事近風定落花深,行香子,訴衷情,孤雁兒,失調名,長壽樂,曉夢,新菏葉,怨王孫。
李清照不為人知的故事,李清照通曉音律,與趙明誠抄寫金石錄,她還擅長書畫,她尖銳的批評了當時幾乎所有的著名詞人,就連士大夫,她都毫不留情諷刺。
好,就說到這裡吧
-
12 # 史勁造
首先,李清照的文學造詣是不容置疑的。
璀璨的宋詞代表人物有很多,但如果提到女詞人幾乎所有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李清照。《如夢令》、《聲聲慢》、《浣溪沙》等等她的宋詞作品不勝列舉;詩歌作品中一首《夏日絕句》的慷慨激昂便足矣供後人傳唱千古。
其次,李清照與其夫趙明誠都是著名收藏家。
如果你以為李清照的才只是詩歌之才就大錯特錯,李清照與他的丈夫趙明誠還是著名的收藏家。二人合著的《金石錄》對後世的考古學有極大的影響,如果單從對歷史文化的貢獻來看,《金石錄》甚至是比李清照的詩詞貢獻還要大很多。
最後,李清照一生的命運充滿起伏。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家境優越,她的父親李格非是大文豪蘇軾的弟子,她的外公還當過北宋時期的宰相。李清照後來的丈夫趙明誠同樣是出身於官宦世家,其父親也當過宋朝的宰相。婚後兩人生活上相親相愛,事業上更是相互扶持,過著神仙眷侶一般的日子。然而,這一切的美好很快被一場“靖康之亂”擊的粉碎。 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痛失摯愛,半生所收集的文物丟失被毀,在百般痛苦中還遇渣男的折磨好在及時自救,最後在孤獨淒涼中離世。相比於一直在艱難困境中頑強抗爭之人,李清照這種前後人生落差如此之大,所遭受到的痛苦體會一定更深。
一點愚見請多指正。
-
13 # 阿慢談古今
說到李清照,有人會想起她博學淵識的父親李格非;會想起與她天造地設的丈夫趙明誠;會想起她那"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婉約清麗的詞……但她的生活不止這些,她的生活中還有許多讓我們驚喜甚至是驚訝的部分。你聽說過會在大雪天獨自外出散步找靈感的李清照嗎?你聽說過愛喝酒、好賭博的李清照嗎?你聽說過勇敢二婚、手撕渣男的李清照嗎?她的著名作品承載著她不為人知的故事。
初生情愫嗅青梅,婚後對詩好興致李清照與趙明誠初見的場景是酸澀中帶著甜的,那是初戀的味道,像李清照筆下的青梅一樣。
《點絳唇·蹴罷鞦韆》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她像當時閨閣女子一樣急忙迴避外男,卻又在少女之心的萌動下倚靠在門上,以門前的青梅作掩,偷偷地看著他。
他們是門當戶對、天造地設的一對,很順利地成了婚。婚後他們相敬如賓又如膠似漆,他們一起收藏研究金石書畫,也一起吟詩作對。在當時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李清照卻經常在雪天的時候獨自一人外出散步,尋找靈感。一有靈感她就急忙回家找趙明誠切磋,趙明誠多次敗下陣來,不得不服。
有一年趙明誠去外地赴任,李清照十分思念丈夫,在重陽節這天,她寫了一首《醉花陰》寄給遠方的丈夫。趙明誠收到詞後,十分讚賞,又想與妻子比試一番。於是他閉門創作,用三天三夜精心填了五十首詞,他把李清照的《醉花陰》混在其中,請好友陸德夫評選。最後陸德夫挑了三句絕佳的詞,那便是《醉花陰》中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對此是又氣又喜。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喝酒賭博樣樣全,三杯兩盞再打馬李清照有多愛喝酒呢?還記得她《如夢令》中的那句"沉醉不知歸路"嗎?還記得她《聲聲慢》中的"三杯兩盞淡酒"嗎?在李清照流傳下來的49首作品中,有29首都寫到了喝酒,可見她有多愛喝酒。
那李清照又有多愛賭博呢?她專門為博戲作賦,據她自己說,麻將的前身,也就是當時的"打馬",就是她開創的。她還專門圖文並茂地描述了打馬的規則。在她傳世的少數作品中有一篇《打馬圖經序》,裡面生動又具體地描寫了她與打馬之間的那些事兒。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但生平雖多寡未嘗不進者何?精而已。自南渡來,流離遷徙,盡散博具,故罕為之,然實未嘗忘於胸中也。
大概意思就是說:我天性喜歡賭博,只要一賭博我就沉迷於其中,每每廢寢忘食。不過我賭了一輩子,不論多少,從不曾輸過,這是為什麼呢?不過是因為我玩得精罷了。自從南渡以來,我流離失所,賭博的工具也都丟失了,所以也就玩得少了,可我實在是想得心癢癢啊!
據說當時有很多人不是被她的詩詞所吸引,而是被她的賭術所折服,由此可見她的賭術之精。
直白寫詩諷丈夫,二婚毅然告渣男你是不是有在學生時代或者在孩子的課本上看到過李清照的這首《夏日絕句》呢?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如此正氣凜然的詩句,李清照是在何時所作的呢?這要從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變說起。當時金兵傾入中原,徽、欽二帝被擄,趙宋王朝倉惶南逃。後來,身為建康知府的趙明誠在城中發生叛亂時不思平叛,反倒臨陣脫逃。李清照為此感到十分失望和恥辱。路過烏江時,她創作此詩,以表心中所感。趙明誠聽到這首詩後,羞愧不已,抑鬱成疾,不久便去世了。後人說李清照用這首詩殺死了趙明誠,但我們仔細想想,難道不是趙明誠自己殺死了自己嗎?
在趙明誠之後,李清照改嫁於張汝舟,此人據說是一介武夫,其他的記載資料並不多。李清照再嫁之事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人說她"失節"。但其實在趙明誠死後,李清照沒有孩子,公婆也都去世了,她一直顛沛流離、飄蕩無依,再嫁不過是想尋個依靠,安享晚年罷了。
然而他們婚後生活並不幸福,被李清照識清想霸佔金石文物的張汝舟對她拳腳相加。成親不到半年,李清照忍無可忍,告發了張汝舟虛報考試次數,張汝舟最終被流放於柳州,兩人也就成功離婚了。但是當時法律規定,如果妻子告發丈夫,就算丈夫被判刑,妻子也要坐牢兩年。好在在基崇禮等親朋的求情下,李清照只在獄中待了九天就被釋放了。這件事在當時轟動不小,李清照的聲譽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她在後面的日子裡遭受到了不少的譏諷,最後孤獨地死在江南。
回望李清照的一生,有繁花似錦,也有秋風蕭瑟。我們總說,生活不僅要有眼前的苟且,還要有詩和遠方。李清照的生活不僅有詩和遠方,還有世人都不能豁免的苟且。她的一生並不十分順遂,可敢愛敢恨、敢說敢做的她過出了自己的生活。
-
14 # 文城觀點
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而在宋代男詞人雄霸詞壇的時期,李清照這一女詞人,卻是詞壇十分耀眼的一顆星,她被譽為“詞國皇后”,曾“詞壓江南,文蓋塞北”,她填詞之妙,之美,之絕,令很多男詞人感到汗顏。
李清照的學說才華,李清照的家國情懷,李清照的膽魄骨氣,以及李清照對於詞與愛情的深切體悟,讓她冠絕一個時代;李清照才情一流,風流、灑脫無二,而其心思之細膩,感受之真切,亦是那個時代無人能與之比擬。特別是在理學興起的那個年代,她敢於如此真實地表達感情,敢於如此將女性的內心情感袒露地表達於詞中,更是驚世駭俗,令很多男人羞愧不已。
李清照畫像
宋廷南渡前後,是大動亂的時期,在那個時期,人要正常活都不容易,女人要正常生活更艱難,而作為曾經生活優裕,愛情很幸福的女詞人,在深愛的丈夫死後,家庭突發變故,被迫顛沛流離的寡婦,就更加艱難了,而她,李清照這位天才的女詞人,卻能創作出冠絕古今的極為優秀的詞作,奠定了她在古典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就她在詞壇上的顯赫地位而言,李清照確實是“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是宋代婉約詞派的傑出代表人物,她是將詞的創造規律運用得最好的古代女詞人。她十分重視詞的音律,特別善於用精煉字句,同時,她又能非常巧妙地以妙字妙句來深切地表達心境;她的詞既容情深厚,卻又富有生活意趣,看似沒有反映社會現實,但卻充滿了對於殘酷現實的揭示和傾訴;她的詞婉約、淒涼,但卻又透露出一種大氣和灑脫。
她的詞情真意切,富有音樂的美,其遣詞用句之絕妙,其造境抒情之高深,是其他詞人所難以做到的。她以女性的細膩感受去體悟生活中的深厚情感,以瀟灑的態度去描寫真實生活體驗。她填的詞,不做作,不掩飾,真實袒露,大膽傾訴。她自在自如地填寫她的詞,我行我素地表露她自己的真實心境。
她是遣字入詞的絕頂高手,是描寫女性情感的文字大師,是讓詞具有美妙音樂感的行家裡手。有人說,吟誦李清照的詞是學習遣詞用句的最好方式,是學習寫出讓文章更有旋律感的最好方法。這種說法很有道理。
李清照畫像
明代詞論家楊慎說:“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子閨閣也。其詞名《漱玉集》,尋之未得。《聲聲慢》一詞,最為婉妙。……山谷所謂‘以故為新,以俗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詞品》卷二)確實,李清照的詞,以故為新,頗有獨創性;以俗為雅,妙趣橫生,是冠絕古今的優秀詞作。
第一,書香門第,少時無憂,興趣的是“驚起一灘鷗鷺”李清照出生於一個很有文化氣氛計程車大夫家庭。她的父親李格非是濟南歷下的一位很有才學的官員,他進士出身,是大文豪蘇軾的學生。李格非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他雖是高官,但卻很有文才,工於詞章,他家中藏書豐富,這讓李清照少時耳聞目染,感受到家中的濃厚文化氣息。
李清照少時生活在一個書香門第的生活環境中,而且,她天資聰慧,敏銳好學,很有才華。王灼說她“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碧雞漫志》);蘇軾的大弟子晁補之對年少時的李清照也大加讚賞。李清照年少時便擅長於寫文章,而且,她特別能寫詩,她寫的詩受到了當時的一些士大夫的稱讚,甚至認為她的詩不會輸給古時的詩人。
年少時期,李清照的生活環境是很優雅的,她生活在京都,其繁華景象激發了她的創作熱情,早時,她寫詩較多,比如,她讀了宋代詩人張耒的《讀中興頌碑》之後,便寫了兩首“和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
張耒的《讀中興頌碑》是這樣寫的:
“玉環妖血無人掃,漁陽馬厭長安草。潼關戰骨高於山,萬里君王蜀中老。
金戈鐵馬從西來,郭公凜凜英雄才。舉旗為風偃為雨,灑掃九廟無塵埃。
元功高名誰與紀,風雅不繼騷人死。水部胸中星斗文,太師筆下蛟龍字。
天遣二子傳將來,高山十丈磨蒼崖。誰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見昏眸開。”
而李清照的“和詩”中的一首是這樣寫的:
“君不見驚人廢興傳天寶,中興碑上今生草。
不知負國有奸雄,但說成功尊國老。
誰令妃子天上來,虢秦南韓皆天才。
花桑羯鼓玉方響,春風不敢生塵埃。
姓名誰復知安史,健兒猛將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甕峰,峰頭鑿出開元字。
時移勢去真可哀,奸人心醜深如崖。
西蜀萬里尚能反,南內一閉何時開。
可憐孝德如天大,反使將軍稱好在。
嗚呼,奴輩乃不能道輔國用事張後專,乃能念春薺長安作斤賣。”
李清照寫此詩乃是對唐時的“安史之亂”進行深思,她以詩來斥責唐玄宗奢淫腐敗,感嘆人們只知道責備唐玄宗寵信高力士、寵愛楊玉環而敗家誤國,卻不知責備唐肅宗寵信李輔國、張後所帶來的弊端。李清照的這兩首“和詩”很大氣,很有想法,而且與張文潛的詩合得很妙,當時一寫出來便得到了一些大文人的稱讚。宋代周煇贊此兩首曰:“以婦人而廁眾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清波雜誌》)
除了寫詩之外,李清照也開始填寫詞,她當時寫的詞已讓她在詞壇上嶄露頭角,有的詞成了後世廣為傳誦的名作,比如,她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便是一闋很有意境的詞: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此詞大致是她十六歲所作,這是回憶一次溪邊亭中游玩,日色已暮,仍沉迷於優美景色中,忘了回家,乘著夜色,掉轉船頭,卻不料錯入了藕花深處,急行船時,卻驚起了一灘鳴鷺。這種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是當時李清照心境的寫照,表明年輕時的李清照是過得非常愉快的。
而一年之後,李清照又寫了一闋《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此時,生活依然是悠閒舒適的,酒醒之後,知昨夜雨雖下得稀疏,但風卻颳得緊,一夜沉睡,卻沒能消去殘酒,問卷簾侍女,說是海棠花依然如昨日一樣。可是,她知道,此等時節,應是綠葉繁茂,而紅花凋零。一夜酣睡,細雨急風,殘酒未消,綠肥紅瘦,這心境有些許的沉悶,但只是閒適生活中的憂思而已。
李清照畫像
第二,曾是琴瑟和絃,後來卻又成“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十八歲的李清照與二十一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自此結束了她閒適無憂的少女生涯。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說:“餘建中辛巳,始歸趙氏。”此時李清照新婚燕爾,愛情甜蜜,志得意滿,生活幸福。她的父親李格非任禮部員外郎,而她的夫君趙明誠的父親任吏部侍郎,兩家的家長均為朝廷的高階官吏。
只是,李清照的父親和公公,皆是謙廉官員,所以,趙明誠和李清照雖系貴家子弟,但家裡也屬於貧儉人家,趙明誠仍在太學讀書,每逢初一、十五告假回家與他的妻子團聚時,常去當鋪典質衣物,而後去熱鬧的相國寺市場,選購他所喜愛的碑文和書畫。年輕的夫婦倆喜愛碑文、書畫勝於對食物、服飾興趣,他們經常沉浸在藝術文化的享受之中。
李清照畫像
兩年之後,趙明誠學業結束,進入了仕途,這使他有了俸祿,但是,夫婦倆仍過著儉樸生活,他們將手中的銀兩用來蒐集碑文書畫。趙家雖然有很多藏書,但他們總覺得不夠多,喜歡蒐集更多的字畫古籍。趙明誠對碑帖字畫十分傾心,他想方設法弄來珍品,比如,透過親友故舊,將朝廷館閣所收藏的罕見珍本秘籍借來摹寫,品味欣賞。遇有名人書畫,不惜典當衣物去購買。但他們財力畢竟有限,經常感到力不從心。比如,有一次,有人拿南唐畫家徐熙的《牡丹圖》求售,索錢20萬文,趙明誠、李清照一見,愛不釋手,留在家中玩賞了兩夜,但無力購買,只好歸還給賣家。為此,他們惋悵數日,深感可惜。這一對年輕夫婦,雖然感到手頭不寬裕,但他們卻過得很快樂,他們享受著高雅的藝術文化的樂趣。
可是,好景不長,趙明誠和李清照的這種快樂生活很快就被打亂了。朝廷新舊派的黨爭把李家捲了進去,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七月,李清照才結婚一年多,他的父親李格非被列入元祐黨籍,因而被除去提點京東路刑獄之職,九月,徽宗親書元祐黨人名單,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失去了官職。而趙家卻不一樣,就在李格非被罷官的同一年,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卻一路升遷,先是升任尚書右丞,繼而又升為尚書左丞。李清照為救其父,曾寫詩給她公公趙挺之,請求搭救李格非,但沒有任何效果。李格非只好攜家眷回到他的老家。
災禍並非就此結束,朝廷黨爭愈演愈烈,李格非作為元祐黨人,其罪名株連到李清照身上,崇寧二年(1103年)九月,朝廷禁止元祐黨人的子弟居在京都,之後,又禁止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為婚。崇寧三年(1104年),尚書省勘查元祐黨人子弟,不問有官無官,皆令在不得在京居住。如此一來,李清照便無法留在京都,她被迫回到原籍,與他的丈夫趙明誠分離開來。
這一對恩愛夫妻,硬是被分隔在兩地。而這對於李清照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她對趙明誠十分愛戀,愛得極為深情。早在崇寧二年(1103年),當趙明誠“負笈遠遊”時,她獨住在家,便受不住了,她深情思念遠行的丈夫,深閨寂寞,寫下了《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獨居在家的李清照感到,薄霧瀰漫,雲層濃密,日子過得很愁煩,龍腦香在金獸香爐中繚嫋;又到了重陽佳節,臥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之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莫要說清秋不讓人消魂傷神,西風捲起珠簾,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還更加消瘦。此景此情,一位深切思念丈夫的閨中少婦的那種淒涼寂寥、孤獨寂寞的心情完全表露出來了。
李清照畫像
在同一年,李清照還寫了《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如此愛戀著丈夫的年輕妻子,如何受得了兩地別離呢?李清照被迫遷出京都回老家時,她更強烈地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於是,她寫下了著名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女詞人所描寫的這感受太悲慼了: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蓆,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地提著絲裙,獨自登上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捲處,有誰會寄來錦書呢?那排成人字形的雁群南歸之時,也只見月光皎潔浸人,灑滿西邊的亭樓。花也獨自飄零,水亦獨自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分隔在兩處的閒愁。此種相思離愁,是無法消除的,剛從眉間消失,又縈繞在心頭。
李清照畫像
世事變化莫測,政治風雲的變幻也難以預料。崇寧四年(1105年)暮春,趙挺之官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但是,至六月,因為他與蔡京爭權,屢次譴責蔡京的奸惡之行,擔心被陷害,想辭職迴避,遂稱病請求辭去右僕射之職。然而,過了半年多之後,崇寧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被罷相,趙挺之又復授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而且,朝廷毀去《元祐黨人碑》,大赦天下,解除一切黨人之禁。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無罪釋放,成了“監廟差遣”,李清照也隨之結束了她與丈夫分離的日子,返回汴京,與趙明誠團聚。
但是,團聚還不到一年,大觀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復相,這次,是趙氏一家遇上了政治災難,三月,趙挺之被罷去右僕射,不久,他便病死了。而且,由於蔡京的誣陷,趙挺之的家屬、親戚在京者皆被捕入獄,過後不久,他們雖獲釋放,但趙挺之已失去官職,趙明誠的蔭封官位也丟了。此次,趙明誠無法繼續留居在京師。李清照也只能跟隨她丈夫一家,回到青州的趙氏的私宅中,過著屏居鄉里的生活。
在青州居住,李清照將其居室命名為“歸來堂”,自號“易安居士”。她以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歸隱之意來取其居室之名,而以淵明辭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之義,自己取名為“易安居士”。
李清照與趙明誠雖失去了在京都時丞相府中的優裕生活,但卻得到了居於鄉里平靜安寧的生活樂趣,算是有“易安”之樂。他們研讀詩文,搜求金石,收集古籍,一道讀書、賞畫、鑑賞金石,過得很快樂。
青州乃古齊國腹地,碑石古器豐富,李清照與趙明誠收集到了《東魏張烈碑》《北齊臨淮王像碑》和唐李邕撰書的《大雲寺禪院碑》等一大批石刻,增加了收藏品。
李清照隨丈夫屏居鄉里,擺脫了官場上的勾心鬥角,遠離了都市的喧囂紛擾,他們在“歸來堂”上悉心研玩金石書畫,這給他們的隱退生活帶來了蓬勃的生機和無窮的樂趣。於是,他們攻讀詩書而避開了煩事,過得安靜而快樂,雙雙沉醉於美好、和諧的藝術享受和甜蜜的愛戀之中。於是,李清照寫下了《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
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作者託物抒懷、詠物抒情,詠頌桂花的獨特風韻,贊其秉性溫雅柔和,認為桂花惟將濃郁的芳香飄人間,猶如隱居君子,以高尚的德行情操,贏得世人敬佩。作者嘆惜屈原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美德,唯獨不收桂花,實在可惜。
李清照畫像
政和四年 (1114年) 新秋,李清照三十一歲,趙明誠在她的照片上題寫道:“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真堪偕隱。”(《易安居士畫像》)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趙明誠基本完成了他的著作《金石錄》,當時的著名學者劉跂題寫了《後序》。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歲,趙明誠任萊州知府,而李清照暫時獨居青州,她深情思念丈夫,這使她寫了《點絳唇·閨思》: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
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
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
四個月後,李清照也到了萊州。她寫了《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表達對青州姊妹的惜別之情。不久,又寫了《感懷》詩一首。到萊州之後,李清照繼續幫助趙明誠輯集整理《金石錄》,並寫了《金石錄後序》。四年之後,趙明誠改守淄州,得了白居易所書的珍貴的《稜嚴經》,與李清照共賞。
靖康二年,金人大舉南侵,宋徽宗、欽宗父子被虜,發生了“靖康之變”,北宋朝崩潰了,五月,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是為宋高宗,開啟了南宋的歷程。三月,趙明誠母親去世,趙明誠南下奔喪,八月,趙明誠任江寧知府兼江東經制副使。北方局勢危急,李清照開始整理遴選家中收藏品,準備撤離;十二月,青州兵變,郡守曾孝序被殺,李清照家裡沒有整理收好的一些書冊被焚,而李清照押運著15車書籍器物,行至鎮江,又遇張遇攻陷鎮江府,鎮江守臣錢伯言棄城而去,李清照於兵荒馬亂之中,歷盡艱辛,將她與趙明誠收藏的稀世文物押抵江寧府。
宋高宗拒絕主戰派的建議,實行妥協投降政策,只求苟安於一隅,李清照對朝廷的投降政策十分不滿, 她寫下了“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訊息欠劉琨”等詩句進行諷刺。
李清照畫像
在江寧期間,李清照寫了表達她的蒼涼沉鬱之感的《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
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
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趙明誠放棄江寧,棄城而逃,當李清照與趙明誠船行至烏江楚霸王自刎處時,李清照作《夏日絕句》,以吊項羽,並藉以諷喻南宋統治者。五月,朝廷下旨讓趙明誠知湖州,但是,在赴任途中,趙明誠染上重疾,於八月十八日卒於建康。丈夫棄城逃跑,後又奉命任新官,可是,官沒有再當成便死了,李清照成了一位孤獨的人,此時,她是心情很痛苦,她為他的丈夫寫祭文,稱:“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四六談麈》卷一)
當時,李清照的心情非常不好,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在心頭,無法排遣,於是,她寫下了《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
李清照畫像
第三,顛沛之後,身心憔悴,無奈再嫁,“也擬泛輕舟”,卻恐“載不動許多愁”丈夫去世後,李清照極力想保住趙明誠所遺留的文物書籍,她本想護送文物書籍去投奔趙明誠妹婿、兵部侍郎李擢,當時李擢跟隨衛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可是,船還沒有到目的地,洪州已被金人攻破,李清照運送的大量文物丟失了,她只攜帶少量輕便書帖典籍倉皇南逃。之後,李清照曾一度投奔時任敕局刪定官的弟弟李迒。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隨帝蹤流徙浙東一帶。不久,劉豫在金人扶持下,建立齊政權。李清照有詩斥之曰:“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達衢州。次年,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紹興),居住於土民鍾氏之家,但夜間書畫被盜,李清照悲痛不已,立重賞收贖,但沒有能贖回,她的所有圖書文物基本都散失了。
紹興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達杭州,此時她感到十分痛苦,一路顛沛流離、艱難逃亡,途中,圖書文物都丟失了,文物古籍是支撐著她勇敢前行的精神寄託,而今幾乎全散失了,這使她受到了重大的精神折磨。此時,他失去精神寄託,走投無路,孤獨無依,實在很難再撐下去了。
就在這孤獨無援、居無定所,身心憔悴的時候,李清照遇上了監諸軍審計司官吏張汝舟,此時李清照已經49歲,張汝舟追求她,在無路可走的時候,李清照嫁給了他。其實,張汝舟是一個勢利小人,他並非真正喜歡李清照,而是覬覦李清照的珍貴收藏。結婚後,當張汝舟發現了李清照家中其實文物、財物很少時,他因大失所望而經常謾罵甚至動手打李清照。對張汝舟的野蠻之舉,李清照再也無法容忍,不想再跟他在一起了。後來,李清照又發現了張汝舟有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的罪行,李清照便不再忍耐了,她報官告發張汝舟,並提出與張汝舟離婚。舉報屬實,張汝舟被除名編管柳州,李清照被獲准離婚,可是,依宋朝法律,妻子告丈夫要判處三年徒刑,李清照因此身陷囹圄。後來,由於翰林學士綦崇禮等親友的盡力營救,李清照只被關押了九天後便被釋放。
經歷了倉促嫁給渣男張汝舟的這一段慘痛生活歷程,李清照想開了,她不再想有所依託了,不再想尋找別的男人了;她所珍愛的文物書籍也沒有了,她不再專心於古物上了,她把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詩詞的創作中,她將痛苦的經歷和心情轉變為詩詞的題材,同時也關注國家大事。紹興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籤書樞密院事韓肖胄和工部尚書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對國勢抱有一絲的希望,遂滿懷激情地創作了詩歌為兩位使者送行,詩中雲:“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表達了她反擊侵略、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體現她充滿了愛國情懷。
李清照畫像
紹興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錄後序》的寫作,不久,她避亂金華,寫成《打馬圖經》並《序》,又作《打馬賦》,利用遊戲文字評論時事,闡述了歷史上抗惡殺敵的英雄壯舉,頌揚忠臣良將,藉以諷刺南宋統治者不用良才賢將,抱怨宋廷無力收復失地。
金華期間,李清照作《武陵春》詞,感嘆輾轉漂泊、無家可歸的悲慘身世,表達對國破家亡和嫠婦生活的愁苦。該詞雲: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詞人表達了她當時的心境:花已盡,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想說話,淚先留下來,想雙溪行舟,擔心載不動許多愁。
此外,她還創作了《題八詠樓》詩,悲嘆宋室之不振,感慨江山之難守: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紹興十三年(1143年),李清照將趙明誠遺作《金石錄》校勘整理,表進於朝;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在極度孤苦、淒涼中,悄然辭世。李清照的一生經歷曲折,這是在那個動盪年代很難避免的,而她卻以她的絕妙詞作,獲得了“千古第一才女” 的美譽。
回覆列表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輯有《漱玉集》《漱玉詞》。今有《李清照集》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