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得助智慧
-
2 # 王的學習筆記
開宗明義:
人類會做更多湧現出來的工作。
具體是什麼工作,現在沒有替代之前誰都不知道。
但是既然沒有替代之前不知道,為什麼我可以確信會有?
因為這裡有事物演化的基本規律在起作用。
會產生類似“人類該何去何從”這種疑問,主要是對事物演化的基本規律並不瞭解,只能按照經驗(過去)理解未來。
用過去的經驗看,很顯然工作就那麼多,人工智慧、機器人取代人,那麼人當然沒事做,這個邏輯是自洽的,沒有問題;
但是過去之所以成為過去,就是因為它固定死的、不可改變,而未來並沒有被固定死,未來可以改變。
過去的工作型別和數量固定死,這是存量思維,而未來在不斷演進,這是增量思維。
如果有一個東西替代了人,那麼必然要出現服務於那個東西的人或者其他東西,而服務這個東西的人肯定會更多。
因為東西之所以能替代人是因為比人高效,但是越是高效,應用面就越窄(越專精),或者就越需要基礎供給或更大能量支援,就越需要人“服務”它本身。
請記住這句話,這可以說是不多見的極接近真理的道理。這句話不好懂,但稍微舉個例子你就明白:
在汽車出現之前,人類出行主要靠馬車,於是交通方面的工作很簡單:養馬、馴馬、駕車。這還是分得細的工作,比較粗的情況這三者就是一個人幹。
但是汽車出現之後,養馬、馴馬、駕車的人固然是基本沒有了,卻出現設計汽車、造汽車、修高速、修汽車、賣汽車、汽車保險、駕校、代駕的人。
甚至還有圍繞這些工作的次一級工作,比如造汽車需要地質勘查、採礦、冶金、材料科學;修高速需要勘察、設計、施工、監理;賣保險需要金融、運營、廣告宣傳……
甚至還要有圍繞這些次一級工作的工作,比如教育、科研、行政管理(交通局、交警)、法律法規(交通法)……
為什麼出現那麼多職業?
因為汽車太高效了,它產生效率的每一個環節都非常專業,必須讓人專精、細分到一個很小的領域中才會產生效率;同時,效率要高必然導致環節數量也非常多,總體需要人工作的地方就多,因此工作崗位肯定多。
但是在汽車沒出現之前,誰能想象得到會需要這麼多的崗位和職業?這些東西都是發展出上游的事物之後,下游逐漸演化形成的,這就像一條河的形成——上游的水還沒到,你說哪裡算是下游?哪裡都可能是下游。
所以,請再回顧這一句話:
因為東西之所以能替代人是因為比人高效,但是越是高效,應用面就越窄(越專精),或者就越需要基礎供給或更大能量支援,就越需要人“服務”它本身。
現在是不是稍微理解一點了?
越是高效的東西,“餵養”它的人就需要得越多。以前是東西服務於人,越到將來越是人服務於東西,比如你玩手機電腦,你就產生資料,是你在“餵養”大資料人工智慧伺服器,你也在服務於它們。隨著它們發展,人越來越依賴它們,越來越成為它們的奴隸,越來越沒有自我。
回覆列表
以智慧客服為例來說明吧
智慧客服時代,技術的革新必然導致人員規模精簡,相應地,對人員職業素養的要求也會更高。如何結合智慧技術,用更少的人力創造更多的產出,是每一位客服呼叫中心人力資源從業者要面對的挑戰。想戰勝挑戰,並將其轉化為機遇,就要做出相應調整。首先,要明確打造“精兵強將”的管理理念,圍繞這個主題開展人員的“選、育、用、留”;其次,要充分發揮績效考核的指揮棒作用,結合智慧時代客服呼叫中心新特點,重新梳理搭建崗位體系架構,對各崗位的工作職責進行界定,尤其是對那些無法直接量化的腦力勞動。堅持以目標為導向,突出價值核心的主體地位,合理設定績效考核指標權重,激發潛能,鼓舞人心;再次,做好人員職業發展規劃,為員工提供更多、更靈活的學習通道,並將結果納入考核晉升依據。透過細化區分管理類、專業類等崗位序列,為員工提供多樣化的晉升通道。最後,在員工離職管理方面,一方面可以藉助智慧系統進行人員離職分析,得出影響員工穩定性的關鍵因素,作為管理者的決策參考。另一方面,隨著資訊渠道的暢通和智慧分析的深入應用,可以結合相關資料,為員工講解行業現階段情況,幫助員工更好認清所處環境,從而對自身職業生涯的判斷和選擇有更清晰的思考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