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生氣就感覺自己要發瘋,孩子和全家都跟著遭殃,我都快受不了自己了,是否需要藥物干預?老二在哺乳期,一生氣乳腺就結疙瘩。
12
回覆列表
  • 1 # 愛寶的你

    我生完老二也是這樣,脾氣火爆,一點就著,經常和老公吵架。現在孩子大點了,脾氣變好點,我覺得還是跟剛生完孩子有關。

    每個女人剛生了孩子都容易得抑鬱症,只不過有的人症狀輕,有的人症狀重,這是一個原因。還有就是累的厲害有時候也會脾氣暴躁,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家務,總感覺自己很累很累,讓老公做他又做不好,煩人。是不是這種感覺,哎,我也有這種情緒。怎麼控制情緒呢,我總結了幾點你看看管不管用啊。

    1.自己開導自己,脾氣上來不要找人發洩,我們可以轉移到東西上,寫一寫筆記或者和朋友聊聊天,還可以經常看看搞笑的影片、電視。

    2.每天把孩子交給家人看半小時或一小時,出去散散心,買買衣服,串串門兒。

    3.家務做不完放一放。聽會兒音樂,等想做的時候再做。

    4.和老公好好溝通溝通,把具體情況說一下,不要自己憋著,老公也會理解你的,如果你老公不理解你,你就讓他看上會寶寶,出去逛逛街,放鬆放鬆,看幾次他就知道你的辛苦了。哈哈,你試試看管用不。

  • 2 # 十指相隨520

    人之所以煩在於有過多的執著,

    把很多東西看得很重,

    如錢、如事業、如名聲。

    佛說,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放下,便自在,學會放下,那你的心情就會自然、平和。

    這很難做到慢慢來,一旦做到你會受益終生的。

    另外你要培養一種觀念就是把一切事情都當成一種人生體驗,

    無論好也好,壞也好。

    建議看一下《老子》,

    他無為、不爭、順其自然正是我們當今浮澡的社會所欠缺的。

    我給您意見,您看行嗎?

    1.用心另眼看世界吧,這世上不是每個人都很順利,只是看自己怎麼解決,比如你走路的時候被人撞了,別人給你道歉了,有時候你還是會覺得很火,但是你卻沒想到撞你的人心裡其實比你還難受,還是想想那句“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何不如天天開心”。

    2.想到心情不好就心情會不好,那就不用想它,如果還是想,那就讓自己忙起來,讓自己沒有空閒去想它,讓自己充實地過好每一分鐘,再有早晨醒了以後不要戀床,醒了就起來,忙起來,推開窗,呼吸清晨的新鮮空氣,放鬆全身,讓自己想像成一個快樂的小天使……

    3.選擇一個空氣清新,四周安靜,光線柔和,不受打擾,可活動自如的地方,取一個自我感覺比較舒適的姿勢,站、坐或躺下。

    4.活動一下身體的一些大關節和肌肉,做的時候速度要均勻緩慢,動作不需要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感到關節放開,肌肉鬆弛就行了。

    5.作深呼吸,慢慢吸氣然後慢慢撥出,每當撥出的時候在心中默唸“放鬆”。

    6.將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著一朵花、一點燭光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東西,細心觀察它的細微之處。點燃一些香料,微微吸它散發的芳香。

    7.閉上眼睛,著意去想象一些恬靜美好的景物,如藍色的海水、金黃色的沙灘、朵朵白雲、高山流水等。

    8.做一些與當前具體事項無關的自己比較喜愛的活動。比如游泳、洗熱水澡、逛街購物、聽音樂、看電視等。

    9.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卻不容易。別發愁,這個社會的和你差不多還很多,但是都快樂的生活著,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只要你努力對待每件事情,對生活認真一點,只要你認真對待每一天,不管你的人生怎麼樣,我相信都是精彩的。加油吧!

    最後祝你能快樂的過好每一天!!!

  • 3 # 寶媽麗麗在修行

    親,淡定點兒。

    我覺得看醫生是不需要的。即便是心理醫生,大多告訴你一些控制情緒的方法,這些方法很常見。關鍵是得訓練。

    說實話,曾經我也是一暴脾氣。生完孩子,跟你一樣,處於哺乳期時,各種煩躁。產後辛苦促使我頻頻爆發。

    一 抱抱自己,接受自己

    現在你愛發脾氣,是因為你太累了,日常事務太繁瑣。要照顧老大,還有吃奶的老二。精力透支、睡眠不好。

    睡不好、吃不好,身體狀況不好,都容易產生負面情緒。所以,有時候不是你這個人的“性格問題”,而是環境對你不友好。

    試想,如果天天很悠閒,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喜歡的,誰會沒事兒找事兒?

    作為母親,照顧孩子是咱不可避免的責任,在承擔責任過程中,又不免消耗自己。所以,天下沒有不發火的媽媽,這樣看待自己,不要陷入到愧疚、自責中不可自拔,不然你會被這些情緒拖累,很難走出。

    另外呢,咱還要意識到情緒、甚至負面情緒是人的本能,本身沒有好壞。只不過用的地方不同而已。

    在《消極情緒的力量》這本書中說憤怒可以保護我們、愧疚可以讓人吸取教訓、焦慮能夠提供動力,幫人避免長期壓力。

    想通了這些,你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情緒。越是排斥自己的壞情緒,你越是不能跟他們和解。因為情緒是天生的,不可能排除掉。

    在《白熊實驗》這本書中,用實驗驗證了一個結果:越是排斥,越會加深大腦對某一事物的印象。正確的做法是擁抱“白熊(這裡白熊為你想排除掉的東西)”。

    前幾天跟孩子一起聽王弘治講《西遊記》,說到豬八戒都修成正果了,還被封為淨壇使者,讓他享受吃喝。為啥呢?

    王弘治的解釋我很喜歡:人不可能排除慾望,而是要跟自己的慾望和解。控制自己的慾望在一定的範圍內,這也符合佛學要義。

    那麼,下面我們就講講,如何“擁抱白熊、跟自己的情緒和解”。

    二 方法

    你愛發脾氣,出現負面情緒是身體給了預警:

    該愛自己,好好休息了;你的大腦在保護自己,也在用這種方式提醒你,咱受到了挑釁(哪怕是來自孩子的不聽話、折騰,也是對大腦的一種刺激)。該調整自己的育兒方式了。

    要改變現狀,就要從以上兩方面下手。我當時是這樣做的:

    給自己時間,好好愛自己

    在《遊戲力》《媽媽強大了孩子才優秀》《叛逆不是孩子的錯》這幾本暢銷的育兒書籍中,都指出,家長,特別是媽媽們,要好好照顧自己。

    我們每天照顧孩子、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消耗,總有一天我們的能量會被耗光,所以我們要給自己充電。如何充電呢?

    運動、跟朋友互動、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獲得心流體驗,這些都可以給我們充電。

    我不愛運動,但會盡量抽時間,讓別人幫忙帶孩子,哪怕20-30分鐘,在小區裡走走,聽聽音樂;

    我愛讀書,會給自己一個時間,靜靜地讀一會兒。獲得新知的快樂,會幫我掃除陰霾;

    我還會在朋友群裡,發發牢騷,吐吐槽。吐過後,雖然還要面對問題,但說話本身就有療愈功能,說著說著就好多了。

    這些都是我的方式,當然,你可以發明自己的排解方法。

    不要小瞧這些東西,不要總圍著孩子,有句話叫:離開是為了更好地回來。

    當你的狀態良好,情緒問題也會相應減少。有個人,永遠值得你愛,那就是你自己。

    2 設定中斷點

    在控制情緒,不在孩子面前發脾氣方面,有很多方法。

    比如緩一緩、冷靜過後再說話、把自己抽離出來。這我也用過,在其他文章中也分享過。

    這些方法雖有用,但都教我們在快要發火時主動讓自己停下,過段時間再說。

    說句實話,這很難。正想發火,蓄勢待發,停下談何容易?往往是爆了幾句難聽的話,才意識到“不該”。

    所以,以上那些方法雖好,需要反覆練習、訓練。等自己的大腦習慣了這種方式,能夠自省後,才可“肆意”使用。

    要想短期見效,我的方法是:設定一箇中斷點。

    其實中斷點就是一種“儀式”。

    我跟孩子設定了一個暗號,如果你發現我快要發火了,你拍下手,我看到這個手勢就知道自己該冷靜了。

    或者我感覺自己快發火了,拍一下手,提醒自己。

    這樣真的有效?真的有效,聽我說。

    在魏坤琳推薦的這本書《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中,丹尼爾·T·威林厄姆教授,講解了大腦的工作機制。大腦非常善於將工作模式化,依賴記憶去行事。

    比如,騎腳踏車,剛開始學的時候很吃力,但等熟練後,我們的大腦中的“腳踏車迴路”非常穩固,我們再騎腳踏車依靠的就是記憶和自動系統。不會說我怎麼蹬腳蹬,怎麼掌握車把。

    當你設定了中斷點,大腦得到了提醒,更容易切換模式。這個儀式可以提醒大腦跳出“注意力殘留”(當任務要切換時,大腦可能因為上一項任務的記憶殘留,而很難進入下一項工作。這就是注意力殘留)——跳出將要發脾氣的狀態,切換到下一步:回屋冷靜。

    中斷點是一種提醒,更是一種警示。一兩次後大腦就記住了這種方式,並且固定成“穩定迴路”。下次直接調取使用。

    當然,在使用前,可以跟孩子練練。也可以自己練練。大腦有預設,到生氣的時候,就比沒預設好很多。

    你可以設定自己的“中斷儀式”。比如說個暗號:檯燈、蘋果、小丑等。然後,就可以進入下一步,冷靜也好,數數也好,想象這是別人的孩子抽離出來也好。

    3 提升自己的“情緒粒度”

    我在自己的其他文章裡,反覆提到過。

    讀了很多有關情緒方面的書,各種學說都有。也挺好,但我覺得可操作性最強的,還是美國心理學家莉莎·費德曼·巴瑞特在《情緒》一書中提出的“情緒粒度”一說。

    所謂提升情緒粒度,簡單說就是理解更多情緒描述的詞語。情緒粒度高的人感知情緒更有層次。能區分心曠神怡、喜上眉梢、喜出望外、大喜過望、歡天喜地、心花怒放、春風得意等這些歡喜的細微區別。

    而普通人只能感受開心或者不開心。

    巴瑞特教授說,情緒是大腦根據現實情況和自身的感覺,主動選擇的。比如,我們在野外看見蛇,肯定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這時候大腦根據身體的這一系列反應,給自己找了一個相應的情緒——恐懼。

    根據這個原理,如果我們理解的情緒詞彙越多,那麼大腦就更能找到貼切的情緒,相應地也能更好地計算情緒,找到解決方法。

    這個學說並不是解釋情緒的唯一學說,但根據這個“情緒粒度”說,牛津大學做過實驗。一週只給學生教授半小時的情緒詞彙,學生們的情緒控制能力就能提高。

    我經常帶孩子一起學習情緒詞彙、演表情,對孩子和我自己的情緒控制都有幫助,如今我和孩子都不怎麼發脾氣。推薦你也試試。這個一點兒都不難。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簡單總結一下:

    要改變愛發脾氣的現狀,首先不要太苛責自己,擁抱自己的壞情緒,正確認識壞情緒;如何做呢?我提供了幾個方法:給自己時間充電、設定中斷點、提升自己的情緒粒度。

    我要提醒你的是,發脾氣後,哪怕你設定了中斷點,不再發脾氣。還是最好和孩子分開,以我的經驗,看見熊孩子的“熊樣”會被刺激。這給我們控制脾氣製造了更大的困難。

    我一般是躲在屋子裡,或者扭轉身自己思考。

  • 4 # 小滿存錢罐

    正常現象,哺乳期的媽媽都這樣,每次要發脾氣的時候你就對自己說要控制住,或者錄音下來,一生氣就放,不用吃藥和看醫生,自我調節就行,要提醒自己是媽媽,不能再孩子面前發脾氣,要做好榜樣

  • 5 # 肯定式教養

    寫太多也沒人看,我就簡單的說一點吧。

    事實上在我看來,各種教控制情緒的書都是在說廢話,說什麼提高自身修養、逃離情緒現場等等,根本就沒有說明白負面情緒的本質。

    我們負面情緒的本質是什麼?是問題,正是因為孩子的問題,我們才會產生負面情緒。

    解決情緒問題最簡單、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了,我們的情緒問題自然也就消失了。問題得不到解決,我們學到的情緒控制方法再好,那也只是壓制或者延緩,總還有情緒爆發的一天。

    這才是父母控制不住情緒的本質。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看不到這個本質,而只是學習各種控制情緒的方法。也許暫時可以提高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但是因為問題始終存在,最後終會爆發,於是父母就會覺得自己情緒控制能力不行,就開始自責懊惱。

    這是情緒控制能力的問題嗎?不是,是父母沒有解決問題。

    以孩子寫作業為例,父母一開始面對孩子作業時會生氣嗎?不會。什麼時候才開始生氣?就是父母屢次督促,但是孩子就是拖拖拉拉;父母耐心細緻的講,孩子就是不會;父母提醒認真專注,孩子總是開小差……父母見到自己的教育不起作用,孩子的問題始終存在,這種失控感、挫敗感不斷累積,於是最終情緒爆發了。這時,如果父母可以控制住第一次爆發,把自己情緒壓制下去,那過一會還要爆發,因為問題沒有解決。

    所以,無論父母的情緒控制能力多麼好,只要問題存在,最終的爆發都是遲早的事。

    當然,我們也不能說情緒控制技巧沒用,如果運用的好,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解決問題。所以,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實到問題解決上。光學什麼情緒控制技巧,不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屁用沒有

  • 6 # 拾荒的小孩兒

    首先要明白,發洩怒氣只會令人更憤怒、更暴躁,一點也不能幫助你解決問題,相反只會火上澆油。

    其次,所羅門王說過一句話:人洞悉事理,就不輕易發怒。為什麼說人洞悉事理,就能控制怒氣呢?

    洞悉事理就是能看穿事情的表面,看透內情。說白了就是能清楚明白事情的起因是什麼。

    還有一點就是,當遇到讓自己生氣的場景時,設法讓自己冷靜下來,深呼吸或是離開那個環境。爭吵爆發之前就應離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儘量要學會放鬆自己和改變目前的想法。

    很多時候讓自己的精神繃得太近,很容易一點就著,適當的學會放鬆對自己很有幫助。比如做一些集中精神並且自己很喜歡的事情、注意飲食健康,到戶外跑跑步什麼的。

    也許你不能完全避開那些容易激起你怒氣的人或事,這個時候就該改變自己的想法了。

    要求完美的人比較難以控制自己易怒的脾氣。因為當對方或某些事情達不到自己的標準時,就會很容易感到失望和氣憤。所以不要對自己或別人有過高的要求,要記住沒有人能做到十全十美。

    另外,你目前是出於哺乳期,如果目前情況越來越嚴重的話,建議去看一下心理醫生。畢竟他們能給你最專業的建議和引導。

  • 7 # 果媽話育兒

    發脾氣是自我情緒控制力差的一種表現。

    有效控制脾氣,果媽認為:

    1、找到自己的獨立空間作為暫停區

    當自己的情緒不受控制的時候,讓自己走入暫停區。與家人、孩子約定當你走入暫停區的時候,不可以打擾。

    2、培養興趣愛好,分散注意力

    讀讀書、寫寫字、聽聽音樂陶冶一下情操;或者參加體育運動等。

    3、透過學習進行自我成長

    果媽建議學習一下心理學方面的課程、書籍,透過寫作與真實的自己自己對話。

    我是果媽,育兒路上與您一起精進。

  • 8 # 張麗芳說兒童心理

    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脾氣?總是控制不住,是否需要看醫生?我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是因為我們的情緒已經滿額了,已經滿滿滿滿地狀態,抑制不住的會爆發出來……這是一個情緒的正常呈現過程,都是反覆的壓抑,壓抑到一定的承擔就會爆發出來……所以,我們要允許自己的情緒有一個安全的地方是可以流淌的,是可以流出來的,但這個地方是需要專門設計過的哦,至少不影響他人,不影響自己的安全……

    1 每天晚上靜下來,在【親愛的小孩】的音樂的陪伴下,想象自己就是一個內在委屈的小小孩,允許自己的委屈和受傷地情緒流淌出來

    2 每天早上的時候,在體能訓練的配合下,想象著自己就是一個憤怒的小孩,在安全的安靜的空間裡,允許自己大喊大叫的,發洩自己憤怒攻擊的情緒和行為,允許自己的發洩過程,更允許自己的憤怒,是可以的

    3 每日早晚這麼處理好以後,我們的情緒就會好起來,就需要靜下來看書,看看周鼎文老師的【愛與和解】,這裡有很多的知識和技能可以幫助到你;當媽媽沒有處理好的情緒,這份情緒就會影響到我們的孩子,會影響到我們的家人;你已經感覺到生氣的時候,乳房會有結節疙瘩,那麼我們孩子喝下的奶水就有有生氣的……媽媽的情緒影響我們的家庭生命系統

    祝福

  • 9 # 金鑫媽媽育兒

    看醫生應該不需要,需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要認識到發脾氣的危害。

    在發脾氣的時候,心裡默唸30個數字

    在發脾氣的時候,先從一數到三十,讓自己有一個的心情稍微緩和一下,不那麼生氣的時候,在處理之前的問題。

    在發脾氣的時候,可以走到房前屋後繞圈子。

    邊繞圈子邊想,我為什麼生氣?惹我生氣的這件事是不是不可原諒?有沒有什麼好的改變方法?遇到這些事情需怎樣解決?我以前的生活狀態怎樣?現在怎樣?如何改善?

    在發脾氣的時候,把讓自己生氣的事情寫下來

    想想是因為什麼事情,自己這麼生氣,可以把它寫下來,然後,扔到垃圾桶。把不愉快統統扔掉。

    在發脾氣的時候,可以先走開冷靜一下

    可以在自己很生氣的時候走開,冷靜一下,等自己心情好一點的時候,在一起商量一下是什麼原因引起的不愉快,下次如何避免。

    在發脾氣的時候,希望對方能夠讓一點

    發脾氣誰都會,最好是不要兩個人一起發脾氣,一個人發脾氣 怎麼樣這個脾氣都發不大,發不起來。所以,家人之間可以相互溝通好,在我發脾氣的時候,其他人就不要一樣跟著我發脾氣。家庭裡其他人員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也要剋制不要跟他計較。

    發脾氣的時候,氣的想打人,可以改變策略,抱起枕頭摔打

    發脾氣的時候儘量不要對家人造成傷害,快速解決,快速撤離。

    發脾氣的時候,也可以想想這件事情只有我家才會遇到嗎?別人家也會遇到,他們或採取我家一樣的處理方式嗎?

    發脾氣的時候,自己要想怎樣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當自己採取一些方法,控制了自己的情緒,那也要適當的獎勵一下自己。

  • 10 # 苦行僧

    脾氣,尤其是負面情緒,如果靠主觀上去控制或者壓制是很困難的。即使是這次控制住了脾氣,但是仍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下次再遇到類似的事情還是要來壓制自己的情緒。時間長了,自己也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控制情緒要靠疏導而不是壓抑自己。如何疏導,第一步就是找到負面情緒的來源,根據您的問題,您的負面情緒可能更多來自於愛人和孩子。我們就按照最壞的結果來假設,假設您的家人做法都是錯的,您是對的,所以您才會生氣。那麼這種情況,您可以透過事業和工作來轉移注意力,您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提升自己和努力工作,這樣您就不會整天糾結於家裡那些小事了。尤其是您在事業取得一定成功後,您內心的格局也就寬闊了,也不會為那些雞毛蒜皮的家務事而煩惱了。舉個例子,當你把眼光放在宇宙的時候,您就不會因為家鄉的陰雲而煩惱了。

    對於家人來說,您自己努力成長和提升的過程會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他們。一家人一起進步會讓大家的格局都會越來越大,您所遇到能讓您發脾氣的事情就越來越少了。所以努力提高吧,無論對於自己還是對於家人都是有益的,進而讓人發脾氣的土壤也就消失了。

  • 11 # 小鈺很歐耶

    我還是一名大一的醫學生,不過很願意分享一下我的拙見

    你作為一名母親,操心的事情很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很正常。

    我給你的建議是,首先,分析一下事情的本質即為什麼會這麼生氣?是什麼事情在困擾你?根源在哪裡?其次,針對事情的根源去尋求解決辦法,而不是把問題矛頭指向自己。當然,你最瞭解自己,如果你真的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那麼可以去改變,但這一特點是基因+成長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要急。每次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告訴自己兩個字:理性!

    你問得第二個問題,我覺得不需要吃藥,當然只是建議,你要視情況而定。

    最後祝願你早日擺脫這一困擾,家庭幸福!

  • 12 # 回答小知識

    性格急躁且極易發怒的人總會因為自己的性格而做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情,也會因為自己的急躁性格,而說出一些令大家很尷尬的話,可是做出來的事情與說出去的話,真的沒有迴旋的餘地。所以說,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急脾氣,並且努力讓自己變得安靜從容一些,這樣才能避免很多尷尬事情的發生。

    況且有一個好的性格,也是一種性格修養。那麼到底該如何做,才能學會控制自己的急脾氣,並且變得淡然一些、從容一點呢?請隨這篇指南看一看吧,或許會給你一絲啟迪。

    結交安靜沉穩的朋友 人的情緒與性格是很容易被環境所改變的,更是會被他人的情緒所感染。比如你身邊很要好的朋友性格委婉安靜,時間久了,你的性格自然會慢慢變得沉穩許多。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身邊的朋友是那種火爆性格的,那麼你的急脾氣不但難以改正,反而越演越烈呢。所以說,請不要拒絕那些性格沉穩安靜的人做朋友,多和他們在一起,你會發現自己的性格正在慢慢的受其影響變得安靜很多呢。

    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 我們都會有這樣一種體驗,在我們很悠閒的時候,就能夠包容很多人與事,可是一旦在自己忙忙碌碌的時候,很多平日能隱忍、接納的人與事,我們根本就沒有耐心去接受與隱忍。所以說,一定要把我們自己的時間安排的合理一些,不要讓自己永遠陷入忙忙碌碌之中,那樣子的話,不但身體會超負荷運轉,就連我們的精神,也會被其影響,出現急脾氣壞脾氣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啊?

    學會不被他人影響 不管是社交中還是職場裡,總會有對我們別有用心之人。有時候我們對一個人或者一件事並沒有很大的成見,可是那些別有用心之人會在我們耳邊說一些煽動的話,比如一些壞話啊之類,抑制不住的怒火促使你無法安心思考,於是不分青紅皂白就是一頓發洩,這樣的話,你肯定會為你的行為感到後悔的,也會因為你自己的性格而犯下很多錯誤。所以說,一定要學會不讓任何人影響我們的情緒,更不要輕易被別人挑唆。

    發脾氣之前強迫自己安靜幾秒鐘 作者的性格屬於矛盾型別的,有時候安靜淡然的不像話,有時候脾氣急躁的難以理解。可是性格急躁總是愛發火並自己並沒有一點好處,於是在每次想要發脾氣的時候,我會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幾秒鐘。別小看小小的幾秒鐘,恰恰就是這幾秒鐘,往往能夠起到一個讓自己瞬間改變態度的作用。久而久之,自己的急性子也會慢慢收斂很多。

    牢記說話前思考一下 這是一個成年人必須要學會,也是一個成年人必須要做到的事情。所謂童言無忌,孩子因為涉世未深不懂得那些人情世故,所以說話的時候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有什麼情緒也會直接發洩。可是成年人有著自己的思維能力與一定的社會閱歷,沒有人會允許你用孩子的方式表達自己,所以說,在說每一句話的時候,先用自己的腦子思考一下,這句話我該不該講出來。如果可以講出來,清楚明朗的表達,如果不該說,那麼請閉嘴,如果在可說可不說之間,那麼,請換一個這種的方式表達出來。

    學會用笑聲轉移情緒 有些時候急脾氣的我會忍不住的想要發洩一通,尤其是面對一些實在是不順眼的人或事的時候,可發脾氣改變不了任何,於是我會用笑聲轉移我自己的情緒,並且直接用笑聲結束那些很叫人惱火的談話與交流。這樣一來,對方自然會及時打住自己的交流與行為,你也不會因為急脾氣而出現與別人爭執的事情。

  • 13 # 松樹lasabc

    沒必要控制

    憋不住就發洩出來

    後期

    能夠認識到錯誤和主動認錯

    你會慢慢好起來

    別人也會主動理解和原諒你

    屢教不改那就是病了

    得治

  • 14 # 小馬也

    可以找心理諮詢師或者宗教的幫助,易怒可能是人格問題,也可能是表層的認知問題,接受催眠或認知治療可以改善。少吃紅肉或者吃素也會有幫助。

  • 15 # 思想碰撞機

    如何才能控制自己不經意間產生的暴脾氣?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情緒ABC理論”,“情緒ABC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只是引發情 緒和行為後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 但大部分人並不會有這個短暫的思考過程,因為只是一瞬間的事情。

    我這裡打個比方;今天下雨,我走回家,一輛電瓶車從我旁邊的水坑中飛快駛過,水濺了我一身,你可能會產生他是故意的這個想法,這些想法就是“不好的想法”,如果你產生的是對方可能有急事,沒看見這個水坑,這個想法的話,你不滿的情緒就會舒緩很多。

    有很多會產生這些“不好想法”的特徵,比如;

    絕對化的要求:是指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生或不發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現為將“希望”,“想要”等絕對化為“必須”、“應該”或“一定要”等。比如:我必須要成功,你必須要對我好...

    過分概況的評價: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敗後,就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這種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導致自卑自棄、自罪自責等不良情緒。而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面臨失敗的時候。

    糟糕至極的結果: 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沒考上大學,一切都完了”,“我被公司開除了,找不到工作了。””這些想法是很荒誕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讓你回味無窮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