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人的一生,總會有一、二件記憶深刻的事情。對麥克阿瑟來說,堅守巴丹半島幾經生死,以至於將他的座機取名“巴丹號”,就是紀念那場記憶猶新的戰鬥,更表達了兵敗巴丹後,誓要反攻回去的決心。將失敗轉化為動力是他擅長的事情。

    隨著巴布亞戰役的勝利,麥克阿瑟曾經失望和陰鬱的心情一掃而光。現在,進攻新幾內亞的航道被打通,但大部分地區仍掌握在日軍手裡。也就是說,反攻菲律賓的計劃依然不能實施,必須繼續向北推進,而爭取更多的部隊是取勝的關鍵。

    麥克阿瑟十分善於用勝利做文章。

    1943年1月,著名的卡薩布拉卡會議召開,這對於太平洋戰場是一個關鍵節點。根據會議的內容,“先歐後亞”戰略有所“鬆動”,對日作戰不再維持現狀,可以擇機進攻。這都取決於美軍在太平洋上不斷地勝利,其中麥克阿瑟的功勞不小。

    首先,珊瑚海海戰,在麥克阿瑟與尼米茲的合作下,挫敗了日軍攻佔莫爾茲比港的計劃,保住了澳洲的前哨陣地。隨後的中途島海戰,更是將日本聯合艦隊打得元氣大傷,戰略主動權開始向有利於盟軍的一方傾斜。

    其次,6個月的巴布亞戰役,雙方在陸地上進行了一場殊死拼搏,麥克阿瑟指揮的美澳聯軍不僅全殲進犯之敵,而且打通了進攻新幾內亞的海上通道,為下步進攻創造了條件。從這點看,麥克阿瑟當初將防線北移2000公里的設想是正確的。

    更主要的是,太平洋戰場的節節勝利,為戰略性反攻增添了信心。特別是麥克阿瑟指揮巴布亞戰役結束的節點,正是美、英雙方談判之際,這無疑是振奮人心的訊息,也是送給總統羅斯福恰到好處的禮物,對下一步盟軍戰略有著重要影響。

    當然,從事多年陸軍參謀長工作的麥克阿瑟,十分善於抓住關鍵點來“表功”,因為只有這樣,勝利帶來的好處會更多。果不其然,羅斯福、馬歇爾紛紛致電表示祝賀,國內再一次颳起了“麥克阿瑟熱”,他也獲得第三枚優異服務勳章。

    更讓他受用的是,高層越來越重視西南太平洋戰區的重要性,這意味著麥克阿瑟反攻菲律賓的計劃可以實施了。儘管任重而道遠,但巴布亞大捷,讓他有資本“伸手要東西”,有了武器和人,反攻菲律賓指日可待,他要狠狠地教訓日本人。

    得到加強的西南太平洋戰區,開始頻頻出擊。

    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美、英兩國制定了1943年盟軍戰略的一攬子檔案。儘管仍將大西洋作為首要目標,但對太平洋戰場一改過去保守的做法,在確保新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等地的基礎上,收復阿留申群島,擇機進攻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基地。

    也就是說,在能力許可的情況下,麥克阿瑟可以主動出擊、自由發揮,目的就一個,摧毀日軍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所有基地。他十分領會高層的決意,立刻制定了打擊日本拉包爾等基地的計劃,以及採用蛙跳戰術,實現快速推進的目的。

    作戰計劃上報參謀長聯席會議,完全符合盟軍的戰略意圖,剩下的就是,儘量滿足麥克阿瑟的需求。於是,美國陸軍第6集團軍,以及哈爾西指揮的第3艦隊,劃歸西南太平洋戰區,同時由第7水陸兩棲部隊與原有的海上力量組成第7艦隊。

    與此同時,日軍不甘心丟掉巴布亞的據點,發動了一系列的滲透行動,但都被麥克阿瑟及時空運來的兵力趕下大海,為了遏制日軍進攻勢頭,對拉包爾基地的打擊就顯得十分重要,情報也證實了他的判斷,日本在向拉包爾不斷地輸送兵力。

    一天,麥克阿瑟獲悉日本第51師團的6000人,乘坐8艘運輸船,在8艘驅逐艦的掩護下駛向新幾內亞的萊城,他立刻命令所屬的第5航空隊出擊,近300架轟炸機呼嘯而去,在俾斯麥海域將這股日軍全部擊沉大海,日軍被迫中止增兵計劃。

    俾斯麥海戰,已經預示著美國完全掌握了該地區的制海、制空權。日軍對新幾內亞東部戰略支點——萊城的增援,只能依賴潛水艇運送少量的人員和物資。接連的勝利,讓麥克阿瑟出盡了風頭,各方的祝賀接踵而至,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

    再加上大量部隊、武器裝備源源不斷地交給他,信心和驕傲再一次呈現在其高高在上、目中無人的態度上。麥克阿瑟底氣十足地將下一目標定在萊城,既是日軍“南進”路上的前進基地,又是盟軍進攻日軍拉包爾基地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 2 # 相遇都是有緣人185

    先歐是戰績,後亞是敗績。抗美援朝一戰改變了美歐亞的戰略佈局,也改變了中國在世界的強硬地位。這得感謝麥克阿瑟和美國政府,沒有此戰世界不會認識中國!

  • 3 # 唐人街法拉盛美股

    一般來說,作為一個佔領者肯定會受到當地百姓的痛恨和厭惡,但是美國卻有一個將軍打破了這個「魔咒」,這個將軍就是美國名將——麥克阿瑟。麥克阿瑟代表美軍佔領日本時,卻受到了日本人民的愛戴,這是難以想像的事情,那麼他到底為日本人做出了什麼貢獻呢?

    二戰結束以後,盟國在密蘇里號上舉行受降儀式,盟軍代表麥克阿瑟將軍說了這樣一段話:

    「代表著地球上大多數人民的我們,並不是帶著懷疑、惡意、憎惡的念頭聚集到這裡來的。從過去的流血與殺戮當中,在自由、寬容、正義之下,創造出建立在信賴與理解的基礎之上的、能夠帶給人們尊嚴與希望的更加美好的世界,是我所熱切盼望的。這也是整個人類所期望的。」

    如今我們看這段話,肯定以為是冠冕堂皇的場面話,不足為信。然而,麥克阿瑟佔領日本的時候,是真真切切地以這段話為宗旨的。因為麥克阿瑟在佔領日本期間,不但沒有報復日本,還為日本做了不少好事。

    美軍佔領日本以後,很多日本人給麥克阿瑟寫信,要求尋找自己奔赴前線的親人。麥克阿瑟為將世界各地的日本兵送回日本,特地將日本海軍部和陸軍部改組為遣散軍事委員會,由他們負責將日軍人遣送回國。在佔領軍的監督和委員會的努力下,數百萬的日本士兵和平民得以回國與家人團聚。麥克阿瑟還發出通告,若歸國士兵有任何生活上的困難,可得到佔領軍的幫助,日本各地的佔領軍也應主動幫助日本老兵度過難關。

    除此之外,麥克阿瑟還釋放了被日本政府關押的政治犯,解除言論控制。在遠東委員會廢除天皇的呼聲之下,他頂著壓力保留了天皇制度,保留了日本人的精神支柱,讓日本沒有在二戰之後潰散。但是麥克阿瑟的規定,日本天皇見麥克阿瑟,必須執行鞠躬禮,以此打擊軍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在他的監督之下,日本進行了民主化改造,修改了《大日本帝國憲法》,讓日本徹底成為了一個主權在民的君主立憲制國家。

    麥克阿瑟在日本解放了政治犯,給予日本婦女選舉權。1945年12月17日,在麥克阿瑟的支援下,日本婦女第一次獲得了選舉權,這在歷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麥克阿瑟在日本還領導瞭解除對報紙的禁令,提倡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改革憲政。

    麥克阿瑟還是日本的「工會之父」。麥克阿瑟鼓勵成立工會,發展教育,於1945年12月22日,親自頒佈了《工會法》,要求日本各企業必須建立工會,維護工人階級的利益。

    麥克阿瑟還在日本推動了土地改革,讓日本2000萬無地農民獲得了土地。麥克阿瑟還為日本復員軍人謀福利,建立了2000多所職業教育機構,讓復員軍人儘快學習職業技能,好迴歸社會。還建立了一批為復員軍人服務的醫院。麥克阿瑟還重建了一大批在戰爭中被摧毀的民間企業,加速生產生活物質,提高了戰後日本國民的生活質量。

    他主持制定了日本新憲法,規定了平等、自由、民主、政教分離等基本原則,大力推進了日本農村的土改、保證了人民的結社自由、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和信仰自由,推動了日本義務教育的建立和發展,明確規定了勞動、休息和養老的權利,建立了一個符合日本特點的民主主義國家。可以說,日本人民現在所享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利都是透過麥克阿瑟制訂的憲法得到保障的。最令人稱道的是日本戰後的新憲法歷經72年隻字未改,無比充分地說明了麥克阿瑟的功績,也說明了日本對他的態度。

    經過麥克阿瑟的管理和改造,日本人逐漸走出崩潰了的戰後世界,開始了其重建家園的歷程。就憑在日期間做出的這些貢獻,麥克阿瑟被日本人尊敬和愛戴也就不足為奇了。從我們個人角度來看,麥克阿瑟無疑是「可惡的」,但從世界人文歷史來看,他無疑是偉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威少、隆多、羅斯歷史地位誰高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