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之後是“比翼之鳥死乎木,比目之魚死乎海。” 以道家思想為宗,集百家所長而編撰的《呂氏春秋》,此語,經過二千多年,依舊充滿智慧。
31
回覆列表
  • 1 # 豐城遊子shaoxing

    這句話出自《呂氏春秋》,屬於陰陽家的思想,是以道家思想為宗,集合眾家之長而成的著作。也是中華文化之經典。

    這句話原本大概意思是,兩個人需要合適的時機才能遇見合和。如果時不待機,還請等到時機合適了再相遇合和。

    但是我認為這局話更適合如下解釋:凡是機遇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統一合和,如果時機不成熟,也就是三者不是最佳合和狀態,那麼,請等待時機之後再有所為為上。

    按照如上理解,是我們現代人對於經典的靈活運用,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發揚。適合時代的思想需求。也是人類在實際社會生活中體現出來的偉大智慧。

  • 2 # 蓮蘊佛心

    這句話,語出巜呂氏春秋》。主要警示人們萬事要懂得變通,萬事要依時丶順勢而為,不要過於執著,以免遭受傷害,甚至滅亡。

    下邊,我們選幾個人物來試著分析一下:

    一、呂不韋

    呂不韋,深通經商之道。此生做的最大的買賣,就是扶植秦國質子為秦莊襄王,認為莊襄王"奇貨可居"。他舉全部身家,順勢而為,結交華太后,終使莊襄王繼位秦國國君。呂不韋,也得到回報,為秦朝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而且莊襄王去世後,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也就是以後的秦始皇,當時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可以說是權傾天下。但呂不韋,此時卻忘了時機的重要性,沒有在恰當的時機,功成身退,還政與秦始皇。此時,權傾天下的他完全忘了,"凡遇,合也。時不合,必待合而後行。故比翼之鳥死乎木,比目之魚死乎海”。只能落得"飲鴆而亡"的下場。可嘆,他自己主編的巜呂氏春秋》,自己也未能遵循其中的道理。

    二、諸葛亮

    諸葛亮,在合適的時機結交了劉備,做天下聞名的"隆中對",未出毛廬,便"三分天下"。他依時順勢,團結孫權,共同抗拒曹操。終於,助劉備拿下蜀地,從而三分天下。此時的諸葛亮是何等的意氣風發。然而,當受劉備白帝城託孤後,明知天命難違,並沒有順勢,大力休養蜀國生息,而是妄圖以一己之力,改變時機,做《出師表》,鞠躬盡瘁,六出祁山,最後病死五丈原,成全了司馬懿。以諸葛亮之神機妙算,也不能逆勢而為,可見時機的重要性。

    三、這樣的事,在當今社會,也屢見不鮮,比如李經緯與健力寶集團,最後悲情收場。褚時健與紅塔集團,後受勞獄之災。站在網際網路風口的企業紅極一時。而風口過後,太多如秋風掃落葉般潰敗。

    名人將相,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普通人。所以,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我們還是要依時、依勢而為,少些執念,少些執著。

  • 3 # 遁世迷糊人

    凡是相遇、際遇,是要人在時間、地點、供需關係、協商會談、利益交換方面達成一致的。時機沒到,那就等時機到了再發動。

    不合,即是是遇見也未必能合作;時機到了,就算你不去尋,也必然會有人尋上門。做事時機不到,可預備著準備進行,但是引而不發。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立,不是即刻發作。等時機到了,速決。

  • 4 # 揚光666

    “凡遇,合也。時不合,必得合而後行。”出自《呂氏春秋》原句如下:凡遇,合也。時不合,必待合而後行。故比翼之鳥死乎木,比目之魚死乎海。

    很多人會錯誤的理解為凡事講求運氣,運氣不到就別輕易行動,否則就會失敗。

    古人智慧

    古人講謀事要看“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大的因素,也就是條件,條件具足了,這件事情就可以去做,並且成功的機率就比較大。如果條件欠缺或一、或二、或三,那就要慎重考慮,不可草率,必須要謀定而後動。

    《呂氏春秋》所說的“凡遇,合也。時不合,必得合而後行”,也就是說的這個意思。

    理論依據

    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智慧,如果再往前推,可以在《道德經》中找到理論根據。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自然,就是宇宙萬事萬物的規律,人類思考言行必需要依“道”而行,才合乎自然,做事的成功機率才更大。如果違背規律而行,那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從古至今,有許多謀士,這類人就是掌握了天道自然的規律,所以比一般人更能掌握世間人事的規律,能夠作為軍師,為帝王出謀劃策。比如古代的張良、諸葛亮等謀士。

    諸葛亮神機妙算、輔助蜀漢劉備、三分天下的事蹟,被後世廣為傳誦,就說明諸葛亮通曉事物執行規律,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對局勢做出統籌調配。

    現代社會借鑑意義

    現代社會科學高度發達,經濟水平大為提高,這些都是古代社會所不能相比的。但是古人的智慧,在現代社會更具有借鑑學習意義,因為一個人在社會比拼到最後,你會發現比的是文化、比的是對“道”的理解、運用程度。

    在現代企業經營中,很多人都信奉富貴險中求、機會都是拼出來的這些理念,這些成功學把很多人都刺激的英勇無比、衝動決策,往往在條件不具備、機會不成熟的情況下,就貿然行動,成功了好像自己的見識行為全部是正確的,失敗也只會歸於運氣不好

    這時候,如果能夠回頭看看古人的智慧,從古人智慧中找到可借鑑的地方以為己用,那就會大減少失敗的機會。

    【總結】因+緣=果人確實有運氣,是一種內在正確的覺知、對宇宙萬物執行規律的把握、在行為上依自然規律行事,表現在現象上就是做事比較順利、成功機率較大。完全是一種可以把握的條件。而不是一種虛無、迷信的抽象概念。

    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冷靜的想一想其中的奧妙呢?

  • 5 # 讀書是福

    出自《呂氏春秋》——覽部,孝行之遇合.意思就是說但凡遇上相互賞識或喜愛的人是需要時機合適的.如果時機不對,就必須等到時機來臨才能夠行動.因此比翼鳥沒有遇到相合的就不飛,困死在樹木之上,比目魚因為沒有遇到相合的而不遊,死在海里.

    【原文】七曰:凡遇,合也。時不合,必待合而後行。故比翼之鳥死乎木,比目之魚死乎海。孔子周流海內,再幹世主,如齊至衛,所見八十餘君。委質為弟子者三千人,達徒七十人。七十人者,萬乘之主得一人用可為師,不為無人。以此遊,僅至於魯司寇。此天子之所以時絕也,諸侯之所以大亂也。亂則愚者之多幸也,幸則必不勝其任矣。任久不勝,則幸反為禍。其幸大者,其禍亦大,非禍獨及己也。故君子不處幸,不為苟,必審諸己然後任,任然後動。凡能聽說者,必達乎論議者也。世主之能識論議者寡,所遇惡得不苟?凡能聽音者,必達於五聲。人之能知五聲者寡,所善惡得不苟?客有以吹籟見越王者,羽、角、宮、徵、商不繆,越王不善;為野音,而反善之。說之道亦有如此者也。人有為人妻者,人告其父母曰:“嫁不必生也,衣器之物,可外藏之,以備不生。”其父母以為然,於是令其女常外藏。姑妐知之,曰:“為我婦而有外心,不可畜。”因出之。婦之父母以謂為己謀者,以為忠,終身善之,亦不知所以然矣。宗廟之滅,天下之失,亦由此矣。故曰:遇合也無常,說適然也。若人之於色也,無不知說美者,而美者未必遇也。故嫫母執乎黃帝,黃帝曰:“厲女德而弗忘,與女正而弗衰,雖惡奚傷?”若人之於滋味,無不說甘脆,而甘脆未必受也。文王嗜昌蒲菹,孔子聞而服之,縮頞而食之。三年,然後勝之。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說其臭者,晝夜隨之而弗能去。說亦有若此者。陳有惡人焉,曰敦洽讎麋,椎顙廣顏,色如漆赭,垂眼臨鼻,長肘而盭。陳侯見而甚說之,外使治其國,內使制其身。楚合諸侯,陳侯病,不能往,使敦洽讎麋往謝焉。楚王怪其名而先見之,客有進狀。有惡其名言有惡狀。楚王怒,合大夫而告之,曰:“陳侯不知其不可使,是不知也;知而使之,是侮也。侮且不智,不可不攻也。”興師伐陳,三月然後喪。惡足以駭人,言足以喪國,而友之足於陳侯而無上也,至於亡而友不衰。夫不宜遇而遇者,則必廢。宜遇而不遇者,此國之所以亂、世之所以衰也。天下之民,其苦愁勞務從此生。凡舉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三者弗能,國必殘亡,群孽大至,身必死殃,年得至七十、九十猶尚幸。賢聖之後,反而孽民,是以賊其身,豈能獨哉?

    【譯文】凡是受到賞識,一定是因為有合適的時機。時機不合適,一定要等待合適的時機然後再行動。所以,比翼鳥死在樹上,比目魚死在海里。孔子周遊天下,兩次向當世君主謀求官職,到過齊國衛國,謁見過八十多個君主。獻上見面禮給他當學生前有三千人,其中成績卓著的學生有七十人。這七十個人,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君主得到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把他當成老師,這不能說沒有人才。然而孔子帶領這些人周遊,做官僅僅做到魯國的司寇。不任用聖人,這就是周天子之所以應時滅絕的原因,這就是諸侯之所以大亂的原因。混亂,那麼愚昧的人就多被僥倖任用。僥倖任用,那就必定不能勝任了。長期不能勝任,那麼僥倖反而成為禍害。越僥倖的,禍害也就越大,並不是禍害偏偏讓自己趕上。所以君子不存僥倖心理,不做苟且之事,一定慎重考慮自己的能力然後再擔當職務,擔當職務然後再行動。凡是能聽從勸說的人一定是通曉議論的人。世上的君主能識別議論的人很少,他們所賞識的人怎能不是苟且求榮的呢?凡是能欣賞音樂的人,一定通曉五音。人能懂五音的很少,他們所喜歡的怎能不是鄙俗之音?賓客中有個憑吹簫謁見越主的人,羽、角、宮、徽、商五音吹得一點兒不走調,越王卻認為不好,吹奏鄙野之音,越王反而認為很好。勸說人的事也有象這種情形的。有個給人家當妻子的人,有人告訴她的父母說:“出嫁以後不一定生孩子,衣服器具等物品,可以拿到外邊藏起來,以便防備不生孩子被休棄。”她的父母認為這人說得對,於是就讓女兒經常把財物拿到外也藏起來。公婆知道了這事,說,“當我們的媳婦卻有外心,不可以留著她。”於是就休棄了她。這個女子的父母把女兒被休的事告訴了給自己出主意的人,認為這個人對自己忠減,終身與他交好,最終也不知道女兒被體棄的原因,宗廟的毀滅,天下的喪失,也是由於這樣的原因。所以說,受到君主賞識是不固定的,被人喜歡也是偶然的。就象人們對於女色一樣,沒有不知道喜歡長得漂亮的,可是長得漂亮的未必能遇上。所以嫫母受到黃帝的親厚,黃帝說:“修養你的品德,不要停止,付與你內宮之政,不疏遠你,雖然長得醜陋又有什麼妨礙?”就象人們對於滋味一樣,沒有人不喜歡又甜又脆的東西,可是又甜又脆的東西有的人未必受用。周文王愛吃菖蒲作的醃萊,孔子聽丁,皺著眉才吃下去。過了三年,才吃習慣。有個有狐臭的人,他的父母、兄弟,妻子、朋友,沒有人能跟他在一起居住。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就住在海上。海上有喜歡他的臭味的人,日夜跟隨著他不能離開。喜歡人也有象這種情形的。陳國有個醜陋的人,叫救敦洽讎麋,尖頂寬額,面色黑紅,眼睛下垂,接近鼻子,胳膊很長,大腿向兩側彎曲。陳侯看到了,很喜歡他,在宮外讓他治理國家,在宮內讓他管理自己飲食起居。楚國盟會諸侯,陳侯有病,不能前往,派敦洽讎麋去向楚國道歉。楚王對他的名字感到奇怪,就先接見了他。他進去了,相貌又醜陋,說話又粗野。楚王很生氣,召來大夫們,告訴他們說:“陳侯不知道這個人不可以派遣,這就是不明智,知道這個人不可以派遣卻還要派遣他,這就是輕慢。輕慢而且不明智,不可不攻打他。”於是發兵攻打陳國,過了三個月之後滅掉了陳國。醜陋足以驚嚇別人,言論足以喪失國家,可是陳侯卻對他喜愛到極點,沒有人能超過他了,直到亡國,喜愛的程度都不減弱。不應該受賞識卻受到賞識的,那就一定會被廢棄。應該受賞識卻沒有受到賞識的,這就是國家之所以混亂、世道之所以衰微的原因。天下的百姓,他們的愁苦勞碌就由此產生出來了。大凡舉薦人的根本,最上等的是憑道德,其次是憑事業,其次是憑功績。這三種凡不能舉薦上來,國家一定會殘破滅亡,各種災禍就會一齊到來,自身一定會遭殃,能活到七十歲九十歲,就是僥倖的了。聖賢的後代,反而給人民帶來危害,因此殘害到自身,豈只是獨自受危害呢?連人民也要跟著受害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腿腸用什麼菜炒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