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晴愛睡覺

    沒有人指使!

    第一,文人借古諷今,高談闊論吸引統治者關注,譁眾取寵博取高位自古有之!

    第二,杜甫是個成年人,他有他的個性,具有民事行為能力了,不是小寶寶了。

  • 2 # 春心微盪漾花心亦怒放

    沒聽說杜甫在叛軍或突厥人中有畫家朋友,杜甫的詩作沒有捕風捉影,也沒在叛軍或敵對勢力控制的出版社出版,應該說沒有人指使。

  • 3 # 翻開歷史書

    對於“諷刺朝廷”這個事,我認為關係重大,必須調查清楚。我準備從杜甫本人經歷、社會關係等方面入手,來調查其背後到底是不是有人指使。

    我們先來看看杜甫是誰,以及如何諷刺朝廷的

    一、杜甫是誰

    杜甫是大家的老熟人了,語文課本里面就有他的詩作。杜甫生活在唐朝的唐玄宗時期,父親是當官的,少年時家境還是不錯的。從小就很聰明,7歲就能寫詩。

    19歲時候杜甫出門漫遊,20多歲的時候回到家鄉參加科舉考試,屢試不中。科舉之路不通,又走拜訪豪門貴族之路,結果還是不行,困在長安十幾年沒有大的作為。

    後來遇到安史之亂,到今天的四川定居,最後死在一個小船上。杜甫的一生可謂命運多舛,鬱郁不得志。

    二、“諷刺朝廷”的詩作

    杜甫作為現實主義詩人,外加他的經歷和當時的社會環境。他確實寫了很多現實主義的詩作,例如:《三吏》、《三別》、《兵車行》等等。我們都很熟知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也是出自杜甫之手。

    小結:杜甫的一生經歷了盛唐到安史之亂的整個過程,其詩作大多是反應社會現實的詩。

    杜甫為什麼寫“諷刺朝廷”的詩

    我前面已經寫了杜甫的經歷,可以看出來杜甫還是有當官的慾望的。杜甫也是目睹了整個社會一步步變亂的過程的。我認為其寫“諷刺朝廷”的詩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現實本來就如此

    大家都知道唐朝的安史之亂,徹底擊碎了盛唐的繁華,社會出現了動盪和混亂局面。這些杜甫都看在眼裡,甚至是親身經歷的。物質表現決定意識行為,所以他寫出這些反應現實的詩就很正常了。

    杜甫有些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是寫在安史之亂前面的,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些詩也不是杜撰出來的,也是反應當時社會真實狀態的詩。

    二、有點懷才不遇,發發牢騷的意思

    杜甫是想入仕的。他考過科舉、拜訪過豪門貴族都不如願,最後窮困潦倒至死。大家想想一個自視甚高的人懷才不遇,發發牢騷寫寫社會陰暗面也屬於正常。

    小結:杜甫寫現實的詩,基本反應了社會的真實情況,也有部分主觀的意願在裡面。

    杜甫有沒有後臺

    這個問題,我可以很負責任告訴大家,杜甫沒有後臺。為什麼這麼說:

    一、杜甫在當時最多做了個芝麻小官,沒有利用價值

    杜甫當的最大做過的是,看守兵器的芝麻官。這種小官在當時,估計都沒有正式編制,誰又會去利用他呢?老百姓利用杜甫沒意思,當官的嫌杜甫官太小沒有利用價值。

    二、杜甫窮困潦倒,不像被別人利用過

    一般被人利用,總有點好處吧。杜甫從到長安之日起,就鬱郁不得志,好像沒有被什麼人賞識過、也沒有被什麼人接見過、援助過。從這一點看來,實在是不像有後臺之人。

    三、杜甫的詩基本都是本人經歷,有實際感觸所做

    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基本都是本人親身經歷或者有感而發,好像不是被人約稿所做。例如:詩作《新安吏》中抓壯丁的詩句“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據史料記載,當時杜甫就在新安縣,看來就是杜甫的親身經歷。

    問答總結: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部分詩作可能有諷刺朝廷的意思。但絕大部分詩作都是反應社會的真實現狀,還有本人親身經歷後的有感而發,並不存在什麼所謂的後臺。

  • 4 # 揚光666

    杜甫作詩諷刺朝廷,是不是有人指使他這樣作?

    ——當然不是。

    題主的問題,往深處探究,起碼包含了兩層意思:

    一,杜甫作詩諷刺朝廷,對朝廷有不滿,甚至憤恨。

    二,杜甫受人指使,而背後指使的力量,顯然對李唐王朝心懷叵測。

    杜甫其人、其品、其詩、其事,在正史都有明確的記錄,後人也有比較全面的研究與中肯的評判。

    題主之所以會提出題目中的問題,原因可能如下:

    一,希望對歷史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二,認為杜甫仕途不順利時,可能會對朝廷心懷記恨。

    三,杜甫可能會受到“安史叛軍”的收買或脅迫,寫出一系列諷刺朝廷的詩歌,在文化上對李唐王朝進行毀謗與攻擊,從而達到徹底打垮李唐王朝的目的。

    有這樣的想法也不奇怪,因為一般人如果是處於杜甫當時的社會背景,受到杜甫所遭遇的艱難困苦、甚至是生死考驗,可能早就痛苦不堪、意志崩潰,對朝廷懷恨在心,利用文學作品對朝廷進行諷刺、謾罵。如果遇到如“安史之亂“那樣的戰爭機會,可能也會早向叛軍投降,賣主求榮,利用詩歌大肆對朝廷進行嘲諷與攻擊。

    題主提出這樣的問題,也應該是希望藉助“詩聖"杜甫的知名度,來探討歷史中的一些可能性。

    結合題目,我們需要搞清楚至少兩件事情:

    一,他作詩到底是諷刺部分腐敗當權者,還是從根本上反對李唐王權?

    二,他作詩到底有沒有受人指使?

    一、杜甫有沒有寫諷刺朝廷的詩?

    1 一個人的思想理念就是他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表現,對自身的言語行為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詩聖杜甫當然也不例外,

    我首先來探究一下決定杜甫言語行為的思想理念。

    (1) 杜甫的思想理念。

    杜甫出身於官宦家族,祖上世代為官,他的祖父和父親也都是唐朝官員,家族祖訓家風就是“奉儒守官”,都是做一個忠臣,忠於自己所在的朝廷。

    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多數文人所遵循的人生準則。

    忠君愛國,當然是杜甫內心最基本的思想理念。

    奉儒守官,當然要忠於朝廷,即便是對部分黑暗統治進行揭露和抨擊,也不能反對朝廷的皇權,那就與朝廷站在對立面,那也就無法做到奉儒守官的理念了。

    所以杜甫早年的作品,大多是反映個人的理想抱負和對人生未來的憧憬。

    (2)杜甫的為官理念。

    上面說到,杜甫因為家族家風的薰陶,恪守奉儒守官的思想觀念。在他從小所受的家庭教育中,儒家思想佔主要地位。杜甫成年後步入仕途,他所遵循的為官理念就是: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杜甫雖然一生在仕途上非常失敗,但他一直到老,都仍然恪守著忠君愛國的志向,堅守著憂國憂民的理念,希望有機會能夠得到君王的重用,以自己的學識和才華,輔佐君王達到甚至超出古代聖王堯舜的偉大成就,治國理政,使民風淳樸、社會安定。

    這樣一位具有堅定忠君愛國思想的人,基本上可以判斷是不會反對李唐皇權的統治的。

    2 在遭遇仕途不順、生活困頓的時候,杜甫忠君愛國的志向有沒有動搖呢?

    (1)仕途坎坷

    杜甫在壯年之後,開始尋求佳作機會,科舉失敗,求仕不順,這樣一拖就是十年時間。在這期間,杜甫的作品也有反映當時百姓的疾苦和政治黑暗,也有揭露當權者的醜惡嘴臉,但是也只是進行揭露和抨擊。

    (2)生活困頓

    杜甫直到四十四歲才得到第一個微小的官職,然後他回家探親。這十餘年中杜甫家中生活舉步維艱,困頓不堪,他到家時發現,自己的小兒子剛剛餓死。悲憤之中,杜甫寫下了第一首長篇詩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中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詩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難,揭露了執政集團的荒淫腐敗。

    杜甫的本心,仍然是希望透過作品的呼聲,來喚醒皇帝的覺醒。

    【小結】事實說明,杜甫確實寫了一些揭露社會現實、諷刺官僚階級的作品。

    透過綜合分析杜甫的思想理念、人格品德,我們發現,忠君愛國憂民的思想,深深的根植於詩聖杜甫的思想深處,即便是自己仕途不順、生活困頓時,也絲毫沒有改變“奉儒守官“的理念,和“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的志向。

    他在觀察和體驗到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的腐敗政治時,也寫出了許多揭露現實、抨擊腐敗政治、同情百姓的作品,對這些不合理現象進行諷刺。

    但是從杜甫內心來說,他並不是針對李唐皇權,也不是有攻擊或者推翻李唐皇權的想法。他更多的考慮,是希望透過自己有限的呼聲,喚醒當權者的良知,引起皇帝的注意,從而有可能採用自己的治國理念。

    二、他作詩到底有沒有受人指使?

    杜甫的儒家思想和忠君愛國的思想,是自動自發的從內心流露出來,沒有人收買或威脅他去這樣做。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分析一下。

    1、安史之亂前。

    (1)青少年時期。

    少年時期處於求學階段,青壯年時期處於遊歷階段,那時候的詩歌大多是抒發個人的理想與志向,並不存在諷刺朝廷的詩歌。家庭對他的教育也是忠君愛國,自然也不會唆使他去嘲諷朝廷。

    杜甫在壯年時期,遇到詩仙李白,那時二人一見如故,結為忘年之交,二人同遊江湖,尋仙訪道。詩仙李白雖然剛剛遭到貶謫,但他仍然對仕途抱有幻想,自然也不會指使杜甫寫詩嘲諷朝廷,那樣做不是自毀前程嗎?與詩仙的身份與名望也不相符嘛!

    (2)成年入仕

    仕途不順,一直到安史之亂這一階段,大概經歷了十餘年的時間。在這一階段,杜甫飽受青少年時期所沒有嘗過的苦難:科舉失利、自薦無果、遭奸臣坑害、家貧維艱、兒子餓死。

    說句實話,換了一般人,遇到這種事情可能早就內心崩潰了可是杜甫卻仍然在堅強的努力,堅守著自己內心的志向。

    杜甫四十四歲的時候,被生活所迫,無奈接受了一個低微的職務。但就在同年,安史之亂爆發了。

    2 安史之亂

    唐玄宗早期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但是好景不長,虛假的繁榮,衝昏了君王的頭腦,唐玄宗開始了亡國的統治節奏:在生活上沉溺後宮、耽於享樂;在政治上重用奸佞,遠離良臣;在軍事上縱容安祿山坐大。綜合因素所致,在公元755年爆發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杜甫此時剛剛擔任了人生第一個小官“兵曹參軍“,就是看管武器庫房的負責人。上任沒二個月,就遇到了安史之亂,皇帝也倉皇西逃。於是杜甫也趕緊舉家避難。在途中不幸虧被叛軍俘虜,押至長安。

    人倒黴了,喝口水都塞牙。

    題主在題目中的疑問,問“杜甫作詩諷刺朝廷,是不是有人指使?應該就是特指在被叛軍俘虜這一階段。我們來看看是否能這種可能性:

    (1)杜甫當時的社會地位、名氣。

    安祿山在叛亂之前 ,早已手握重兵,是皇帝面前的大紅人,對於朝廷實力、官員境況非常熟悉,能被他看重和收買的,都是有相當的權力之臣。

    而杜甫卻還只是一介草民。在安祿山叛亂之時,杜甫剛剛“走馬上任“,當了一個看守武器庫房的負責人,這樣的官員,對於安祿山來說根本沒有任何的利用價值。

    (2)杜甫當時的態度、行為。

    從史料中可以看出,杜甫被俘虜之後,因為叛軍對他不重視,所以沒有被囚禁,也就是沒有人管他。所以杜甫在淪陷區還是有一定的自由的,只是不允許離開

    而杜甫在此期間,先後寫下了《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自己的愛國熱情。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杜甫在被俘後,不但沒有被人指使寫諷刺詩,而是根本就沒有人答理他,還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並且在此期間還寫下了為國獻計獻策的作品,這就是典型的“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情況:人可以被限制自由,愛國的思想不受鉗制。

    說白了,人微言輕的時候,不但是李唐高官不會重用你,皇帝當然也不會賞識你。更現實的情況是:連安史叛軍都懶得答理你。在叛軍看來,杜甫根本沒有太大的可利用價值,就算是想利用文人來嘲諷李唐皇權,也會找當時象王維那樣有名氣、有影響力的人來利用。

    在這種情況下,叛軍還會指使杜甫寫詩嘲諷朝廷嗎?

    當然不可能!

    【總結】

    杜甫這樣高尚人格品德的文人,作詩基本上是出於本心寫作的,並不需要有人指使。他所寫的一部分諷刺詩歌,也確實是對社會現實和腐敗統治的揭露和嘲諷

    但即使是仕途坎坷、人生困頓,杜甫仍然忠於李唐王朝的。就算後來被安祿山叛軍所俘,也是並沒有出現叛變投敵、轉而攻擊朝廷的行為。

    在我們所熟知的抗日戰爭中,也出現了一些遇到敵人就投降變節、賣主茫榮的可恥行為,投降之後就轉身向自己的祖國和同胞發起了瘋狂的反攻,這樣的人,註定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詩聖杜甫,我手寫我心,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忘記愛國憂民,這種高尚的人格與行為,可以作為中國文人所效仿的典範。

  • 5 # 手機使用者50683156675

    讀過不幾首杜甫詩,沒感覺他作詩諷剌朝廷;他是堅信:"北極朝庭終不改,西山盜寇莫相侵。"要不然,本人也不會學杜詩。

  • 6 # 四季的人

    個人認為杜甫的詩沒有一定是諷刺朝廷。

    如果真的有,唐朝朝庭怎麼會破格錄用,並且官位還不錯。

    今昔對比,怎麼也有個地市級巡政長官的級別。

    有這麼好的事,文人墨客還不誰都去朝庭開刀。

    以此混過一官半職,比科舉來得方便。

  • 7 # 使用者靜默思語

    謝邀請:不能,他自己也有對朝不滿的情續。如:《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府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說明了他以前就在岐王府裡見過他,在崔九堂前也見過他,落花時節又見了他。他與他的朋友對比,他的朋友悠閒自在的演唱毫無憂愁,而他還在四處打游擊流浪,連個著落都沒有,還為國傷感呢。我想杜甫不至於寓弱到被人告訴指使吧,“狗急跳強,兔子急了還咬兩口呢”,何況杜甫是個詩人,怎能按耐住滿腔的怒火呢。詩終歸詩,他本人說不定氣的什麼樣呢。虧得他會寫詩,能抒發點怒氣,不敢明寫,暗喻也行啊,也能出口氣,劫劫然而其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錢帥哥或者美女想和你談戀愛,這時你是已婚人士。你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