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風浩蕩
-
2 # 朱八戒CC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出自《論語•為政》。這句話有兩重意思:一是指中庸的兩極。二是排除不正確的思想學說。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在於各人的理解和運用。
異端是中庸的兩極,一個是過,一個是不及。中庸是執兩端而用其中於民,不偏執一端。對於異端,不能盲目聽從,要加以識瞭解,知道存在的弊端是什麼,從而加以改正。專在一端上下功夫,而不是全面思考,這是非常有害的。
如果站在兩端的任何一端,去看待對方或分析事物,都是異端。對於一切事物,都要考慮它的正反兩面,利害關係,不可偏向一端。如果從單方面去考慮問題,將是顧此失彼,得不償失,這樣是有害於自己,有害於團隊。
攻乎異端,並不是把不同於自己的思想學說,作為異端邪說去攻擊。如這樣做,是極其有害的。與自己不同的思想主張,並不代表對方有錯。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只能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孔子主張禮之用、和為貴,不能隨便攻擊別人。要善於接納不同的意見,博採眾長,兼收幷蓄。不一意孤行,不獨擋一面,只是與他人的思想學說融合貫通,而得到更加完善和創新。
攻乎異端,只有其害而無一利。巧妙地結合事物的兩端,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這樣才能避免偏執一端帶來的危害。 -
3 # 河東來
“功乎異端,斯害也已!”
治國的原理是這樣,必須把思想的異端根源消滅在萌芽狀態,如果讓他正式形成了異端,使國家不得不展開大規模的攻擊行為來消除這種異端,對國家造成的害處就太大了。
所以,看《論語》必須結合更淵博的儒教經典《德經》去看,《德經》的第一句話就是“上德不德”,就是說高階儒家,處於領導地位的儒家的大德,並不要求外在的品德有多麼高尚,首要要求是必須“服從”道家華人的安排和指示。
故此,孔子為了貫徹這一執政理念,上臺不久就誅殺了看來即將發展為異端的少正卯,就是這個原因。
更古老的例子,道家貴族太師姜子牙,一分封到齊地,立即誅殺當地著名的隱士,以避免其發展為異端,也是基於同樣的原理。
治學也一樣,如現在香港的不合時宜的“毒”教材,有發展為異端的可能,那就要在其發展為異端思想之前,先行阻斷其發展為“毒異端”的途徑,才是上策。
現在已經形成了大規模的異端格局,就必須透過“上德不德”的措施進行必要的干預了。
-
4 # 陳廣逵
對“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的詳析詳釋
2.16.[原文]
子曰:“攻乎異端①,斯害也已②。”
[原文通釋]
孔子說:“向不正確的思想學說進攻,那些禍患就消失了。”
[註釋]
①攻乎異端:向不正確的思想學說進攻。攻,進攻,攻擊,引申為“批判”。乎,介詞,相當於“於”,“向”。異端,不正確的思想學說,歪理邪說。
②斯害也已:那些禍患就消失了。斯,代詞,此,這。已,停止,消失。
[解讀與點評]
對本章有一種解釋是:“攻讀鑽研邪說,那就有害了。”還有人這樣解釋:“如果攻擊不同意見,不允許不同意見存在,這是有害的啊!”前一種解釋不瞭解文言句式和每個字的具體意思。後一種解釋,加進去的內容太多,過於牽強。我取“向不正確的思想學說進攻,那些禍患就消失了”的解釋。
孔子雖然強調“和為貴”,但對於不正確的思想認識一直是持批判態度的。對於以“中庸”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子來說,好走偏鋒的異端邢說是不能被接受的。而且孔子一生都在克己復禮,到處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在與諸侯國君談論時,也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主張,所以不能用孔子主張“中庸”來否定孔子放棄思想鬥爭。儒者雖然強調“禮之用,和為貴”,但他同時也強調“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為也”(《學而》第12章)。
本章產生成語“攻乎異端”。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是個假設關係的緊縮複句短語句。
假設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攻乎異端”是動補短語。
“攻”是動詞,“乎異端”是它的補語而不是賓語,“攻”對“乎異端”沒有支配能力。“乎異端”之所以是補語而不是賓語,是因為它是一個介賓短語,所以它不能被支配。
再舉一對類似這樣的短語:“出乎其類,拔乎其萃”。這裡“乎其類”和“拔其萃”都是介賓短語,分別作“出”“拔”的補語。需要強調的是,這裡的“乎”是介詞,“乎”與“於”的作用是一樣的,它們可以互相替代,意思不發生變化。作介詞的“乎”與“於”的作用一樣,釋成現代漢語,大多可以釋成介詞“在”“比”“同”“向”“從”等等。在“出乎其類”中,“乎”可以釋成“從”,在“拔乎其萃”中,“乎”可以釋成“比”。
在“攻乎異端”中,“乎”要釋成“向”,這樣“攻乎異端”直接解釋成“進攻向異端”。介賓短語在古漢語中常作補語,現代語言中則常作狀語。
攻<乎異端>
[向異端]進攻
這是規律性的,在釋讀古文時,經常要把文言中的補語處理成現代語言中的狀語。
“斯害也已”是主謂短語。“斯害”是主語,“也已”是謂語。
斯害||也已。
-
5 # 楊宇林745
此話有兩種解釋,一是學習異端的東西,不僅害人,最終也會害了自己。
二是攻擊異端之說,雙方都會維護自己產生對立,其必產生衝突,則以衝突而相害。
但異端之說在前題,是理性與思辨能夠識得異端之說的片面與其蠱惑性而理於學問的原則,為維護其所思辨的原則,則必對異端產生對立與排斥。所謂的哲學的黨性,其邏輯同理。
同樣所謂的理性批判,必產生選擇與排斥。
意識形態衝突,這百年以來,尤為劇烈。
至於說什麼是中庸,也就是這個關係的把握與思辨。
-
6 # 中上行
攻夫異端,斯害也已。攻夫異端,指專注異(奇異)端(位置,方向)。斯害也已。是在害自己。這是孔孑對中庸的狹義理解。中庸思想是東周一種極普遍的思維。攻夫異端,斯害也已。對華人的思維守舊找到了藉口。正確的思維是即守大道,也要細知支路。更有發展。老子曰:“知白守黑"。更為正確。
-
7 # 擺渡天堂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批判那些不正確的議論,禍害就可以消滅了。”
錢穆先生試譯:生生說:“專向反對的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
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專力攻治雜學技藝,這是有害的呀。”
就不吐槽這些解釋了,這三人的解釋《論語》早有答案:小人同而不和。以此也可以證明他們屬於一個層次,最可憐的還是那些迷茫的求學者,他們還在苦惱信這個還是信那個……!
論語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和而不同。我們常人見異端是什麼態度?此處引用蘇軾的話:匹夫見辱,拔劍而起……。孔子面對異端是什麼態度呢?叫六十而耳順。面對異端為什麼不是理論、批評教育、甚至攻擊,而要選擇窩窩囊囊的裝著沒聽見?說得好聽的叫脾氣好,難聽點就是懦夫行為。
有人曾問五臺山智玄大師,有些人信佛是希望得到佛主保佑,然而佛主並不能真的保佑人,為什麼不正本清源,破除迷信呢?智玄大師說:燒香的燒香,拜佛的拜佛,唸經的唸經,坐禪的坐禪。包容而不是指責攻伐。
孔子的耳順與佛家的寬容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寬容源於對苦難深刻的認識,苦難源自患得患失的不能相容。當我們尖酸刻薄、容不下別人的時候,一定要反思那是自己的境界還太低。當面對別人刻薄的時候,就表明別人還處於苦難當中,理應感同身受的理解與同情,然後能寬容、能耳順。
君子文化是和的文化,而不是排除異己、趨利避害的文化,所以解釋《論語》的出發點一定要正確,否則解釋來解釋去都逃不出得失的文化屬性。
回覆列表
我的理解是,以異端邪說為敵人,攻訐攻擊,也是有害的。
敘事論理,以道理為中心、宗旨,攻訐敵人,是以敵人為中心,已經偏離了事物的內在規律,這也是錯。
以邪惡為敵,不代表自己是正確的。因為以邪惡為敵,就自以為正義,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