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卞長餘
-
2 # 大貓語
這這關於那一個時代所流行的文化風格問題
就像70後,80後,90後,00後,他們對音樂的表達方式的差別一樣
文人們只是用他們一種喜歡的東西來表達自己
每個時代呀,他有他們所喜歡的,如果你偏離了這個也不是不能
-
3 # 我的布丁回來了
詞和詩最大一點不同就是格式上的區別。
一般律詩的格式只有四種,但詞可以做到上千種不同的格式,這些就被稱作詞牌。實際上我們今天看到的“詩詞”,都是古人的歌曲,詞就是由詞人專門為曲填寫的。
古代詩歌也分很多不同的種類,還有古體詩、近體詩等。 中國古代詩歌分為古體詩、近體詩、詞牌、散曲。這其中的異同還是比較明顯的。 古體詩是指古詩中不遵守平仄格律的所有詩。而詞牌雖然不像格律詩那麼整飭,有長短句,可以轉韻,這些都和古體詩很像,但是詞牌是比近體詩更嚴格的格律體。 也就是說詞牌是和旋律而作的格律分明的詩歌形式,也在詩歌範疇之中。 其實,詞本來就是從詩中演化而來,所以又稱“詩餘”。 詞脫胎於詩,是詩歌雅化之後的民間音樂替代品。從這一點上來看,詞和早期的詩歌是一樣的,都是用於演唱。但是進入漢朝後,文人和詩歌作品大量出現,而音樂並沒跟上,就出現了“徒歌”,詩漸漸脫離音樂而獨立存在了。隨著魏晉隋唐詩開始整飭、雅化,成為科舉形式,創造出近體詩格式,到了宋朝的時候,詩完全就是高大上的存在了。 但是民間依舊需要娛樂,需要歌唱,就產生了格式相對靈活,和音樂相匹配的詞。初唐敦煌發現了最早的曲子詞,在中唐經過李白、白居易、劉禹錫這些大詩人的整理和再創作,詞開始走向士大夫文人階層。在五代十國,詞牌成為貴族,甚至是皇帝的愛好,地位逐漸改變,脫離了歌女演唱代言體,成為文人抒發自身感情的文學載體。 但是在詞牌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是卑微的,甚至在詞牌最盛的宋朝,文人還是把詩和詞分別對待,詩歌用來說國家大事和志向胸懷,詞牌用來娛樂宴樂和小情調抒發。直到蘇軾、辛棄疾開始豪放入詞,詩詞才在創作上開始合流。 不過主流還是李清照的“詞別是一家”,大部分文人還是在內容和感情表達上把詩和詞分得很清楚。 同時期,隨著大量高層文人介入,對詞做了豪放、婉約的主題改革,對長調、小令做了平仄上的規制,宋詞步了唐詩的後塵,逐漸脫離音樂而獨立存在,成為一種吟誦的文體。 而古體詩在近體格律詩出來之後,雖然一直按著自己的路子在走,也就是不在乎平仄格律,偶有長短句,押韻靈活,中途轉韻。但是我們看到這些特徵其實和詞牌類似,只是古體詩用來吟誦,所以可長可短,更加靈活。
而詞對應的音樂詞牌是固定的,是格律體,字數多少也是死死的,雖然押韻比格律詩靈活,但限制比近體詩一點都不少。 文藝形式一旦有了更好的規則,比如格律,就算是不講究格律的古體詩,在從小受平仄教育的詩人手底下,無意識的也會體現出來。這就是唐朝後期出現的“律古”。 其實你現在作一首古體詩,無意間基本上也會遵守平仄,寫出律句來。這是中國漢字音韻發生的必然,只是不用合近體詩的嚴格規則。 也就是說,真正原始的古體詩還是消失了。後世詩人要麼寫近體詩,要麼就是寫“律古”,而如果這“律古”符合音樂可以演唱的話,不就是詞牌?
只不過因為時代的久遠,這些音樂大都已經失傳,詞牌也純粹變成字數、平仄、押韻的規格存在,所以合規則的律古就是詞牌,不合這些詞牌規則的就是古體詩。 詩詞作品都是從古體詩進化演變細分而來,只是發展到後面各自立了門派而已。 近體格律詩、詞牌、散曲都是如此。
-
4 # 青禾殿下
是的,古詩和詞是兩種體裁。古詩體裁有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七言律詩。詞的體裁有近體樂府、長短句、詞子、曲詞、樂章等。詞是詩的一種別體,至於詞難不難寫,一方面是要注意詞的格式,另一方面是要有靈感。都注意到了,相信會寫出好的作品
-
5 # 山居齋主
感謝詩友的提問。
古詩和詞都屬古詩的範疇,但因其盛行的時代不同,又形成了鮮明的差異。
古詩源於春秋,最早見於《詩經》、《雅風》,盛於唐朝。而詞則是古詩的變異分支,源於唐末五代,盛於宋代。故有“唐詩宋詞”之說,但統稱古詩詞。
古詩詞都有固定的韻律和節奏,而詞的韻腳和章法則要求更為嚴格,需要依據不同詞牌的固有韻律和格式填寫(也叫填詞),多一字不可,少一韻不成。這就不難理解現在詩多見而詞鮮有的現象了。
下面我填的一闕詞,請詩友們雅正!
釵頭鳳
血如淚,探與索。
如煙往事難忘卻。
人情惡,知音缺,
一杯寂寞,滿懷愁索。
過,過,過!
果和菜,耕與播。
山居雖苦自由多。
春滿園,秋滿坡,
愛恨情仇,俱當是歌
嗬,嗬,嗬!
2020.5.18上午鄭冠清寫于山居齋
-
6 # 郭老奇談
古詩和詞確是兩種體裁。但又有互通之處。此處古詩以絕句律詩為例,詞以宋詞眾詞牌為例進行說明。
首先,古詩以平仄韻律為根基,以平水韻及後來新韻為載體而形成的四句八句乃至其他句式。格式較詞更為嚴謹,分別平起仄起等不同區分,律詩又有對偶句在內,又結合了楹聯的要求。
其次,宋詞都是固定詞牌固定格律,所以有作詩填詞之說。而韻律要求與詩詞基本一脈相承。
當今多詩少詞的現象大概由於以下幾點:
一、現代看似古詩四六八句,但大多為俚句俗語,並無格律之說,所以嚴格來講,只能叫做打油詩,並不能看做古詩。
二、今人對宋詞眾多詞牌大多陌生,看到需要按律添詞,便覺無從下手,比起信乎拈來舊打油詩難度要大的多。
但從整個詩詞文化來講詞的難度並不比詩高,詩是詞的基礎,詞是詩的延伸,詩給人一種正氣嚴謹的威覺,詞多了幾分灑脫蕭散意象。
-
7 # 今俺來思
首先,第一個問題,古詩和詞是兩種體裁嗎?答案:這是當然的。
你這裡所說的古詩,我猜想,應該是相對於現代“新詩”的“古代詩歌”總稱。
其實,狹義上的古詩,指的是“古體詩”,而在唐朝達到鼎盛的律詩、絕句,則不在“古詩”之列。
如果律詩和絕句不叫“古詩”,那古詩有哪些呢?中國文學史上的“古詩”指的是《詩經》、《楚辭》、樂府詩(《木蘭詩》、《孔雀東南飛》被稱為“樂府雙璧”)以及魏晉南北朝、初唐時期的詩,這裡不作多講。
我們現在很多人寫的詩,也就是你這裡所說的“古詩”,叫“近體詩”,就是五絕、五律,七絕、七律。
這類詩,因為在格律上有嚴格的限制,在創作時,既要表達內容,又要兼顧形式,所以,寫一首好詩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但難度大歸大,這類詩,一旦把格律記住了,接下來就是照葫蘆畫瓢,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諏”,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類詩比較受現代人青睞。
詞,又稱“詩餘”、“長短句”,巔峰發生在宋代。詞並不因為字數上“長短不一”而降低了寫作難度,相反,詞在形式上的要求,比詩就變態多了。首先,詞,按詞牌分,有近千種,每個詞牌有固定的闕數;每一闕有固定的句數;每一句有固定的字數;每一句中的某些字還得有固定的聲調。
所有,詞的創作不叫“寫詞”,而叫“填詞”。有柳永“奉旨填詞柳三變”為證。
寫到這,你的第二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說寫詩,就好比戴著一雙手套,寫起來多有不便;那填詞,就如同給你帶上鐐銬、枷鎖,讓你難以落筆。
至於寫詞難不難,用毛主席的一句詞回答:“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注:我當年大學畢業論文就寫的中國詩歌發展歷程,今天憑印象簡單回答這些,不妥之處,請方家指正。)
-
8 # 伴讀夫子
古詩是我國古代詩歌的泛稱,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體詩,唐代近體詩開始流行,特點是講究格律聲韻,包括絕句和律詩,又以五言和七言為主。
詞是一種詩的別體,最初稱為“曲詞”或者“曲子詞”,別稱有:近體樂府、長短句、詞子、曲詞、樂章、琴趣、詩餘等,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
和律詩絕句相比,詞並不難寫。他們都有固定資產格律,但是律詩絕句有對仗要求,特別是律詩,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詞也有對仗的句子,但要求並不嚴格。可以說,律詩最見作者功夫,能寫好律詩,填詞就看作者對詞牌聲韻的把握了。
-
9 # 李潤兒
古詩和古詞是兩種體裁,寫好都不容易。古詩講究押韻,對仗工整。古詞參照岳飛,李煜的。試試就知道,像紅樓夢裡的香菱學詩,自己痴了寫的也一般。主要現在古典文學普遍底子差,現在上學七八門課,以前只有古文。
-
10 # 詩詞達人沉思
古詩和詞是兩種不同的體裁。有“詩言志,詞言情”之說。現以律詩為例,詞以宋詞為例進行說明:
1.詩以五言七言,四句八句居多,排律較少。詞是長短句,有一字句,二字句至九字句不等。
2.詩押韻一般採用《平水韻》或《中華新韻》,而詞采用《詞林正韻》。
3.詩押韻一般押平聲韻,偶句押韻,一韻到底(也有押仄韻的,較少)。而詞的押韻依詞譜規定,有五種押韻方式:(1)平韻一韻到底,(2)仄韻一韻到底,(3)平仄韻轉換押韻,(4)平仄韻通葉押韻,(5)平仄韻錯葉押韻。
4.詩的章法一般來說,是固定的“起、承、轉、合”。懂得“平仄,對仗、押韻”基本常識就可作詩了。而詞沒有固定的章法,“平仄,對仗、押韻”才是固定的。
5.律詩押平聲韻的共有格式16種,如算押仄聲韻的格式16種,總共只有32種;而詞以《欽定詞譜》為依據,正格體有826種,變格體有3206種。
由此可知,填詞的難度比作詩的難度要大,所以,當今作詩的人比填詞的人多。
-
11 # 離離如星辰之行
古語云:詩以言志,文以載道,
而詞是“詩餘”,非文人正道,消遣而已,
詞分婉約和豪放,又以婉約為正宗,
詞本來是為合樂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為娛賓遣興,演唱的場合無非宮廷貴家、秦樓楚館,因此歌詞的內容不外離思別愁、閨情綺怨,這就形成了婉約派“香軟”的詞風。雖後世蘇辛偶有“大江東去”或“醉裡看劍”一類所謂豪放派,也換來後人一片地喝彩,然總是如一棵大樹上傍生的奇枝蔓藤。
所以並非詞難寫,而是詩更是文人正道和追求的藝術體裁!
-
12 # 團山子3
詩分格律,排律,五言,七言。詞有詞牌,也叫長短句。作詞比作詩容易,類似散文。如西江月(6676.6676)浣溪沙(777.777)憶江南(35773.)
-
13 # 玉瓊3551
若要解決所提問題,建議您去網上買一本巴蜀書社出版的《新國風三百首》一書。該書作者用中華傳統詩詞曲賦之舊瓶,裝下了當今時代之新酒,特別是在處理外來譯音和現今網路用語符合格律,都有獨到創新之處,以及解決用典大眾化,口語入詩竽諸多方面都有其獨到的創新發展,被許多詩詞愛好者稱之為學習借鑑的樣本。
-
14 # 黃土情愫
古詩和詞,在古代詩歌史上統稱為詩。詞是以詩歌的一種韻文形式出現的,即配樂歌的一種詩體。
古詩和詞在體裁上是不同的,詩有詩的規範,詞有詞的要求。
詞最初是以樂譜的音律節拍填寫的。後來逐漸演化成按平仄律填寫,同時與詩也就一脈相承了。
一,古詩和詞在形式體裁上的區別。1,古詩有不同的形式體裁。
古詩在形式體裁上是不同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字數相等,整齊劃一;雜言、騷體詩、樂府體則長短不一。
2,詞有統一的類名——詞牌。
詞在形式體裁上也是不同的,句式長短不一,是由詞牌而定,同一個詞牌,也有正體和別體之分,句式則不盡相同。詞也有整齊劃一的句式,如《浣溪沙》,每句皆為七言,與七言古詩有相同之處。
二,古詩和詞在音韻上的區別。1,古詩。
古詩中格律詩要求嚴格,一韻到底,只可以平聲韻入詩。古體詩,騷體詩,樂府民歌則沒有要求,即可換韻,也可不押。
2,詞。
詞最早見於隋朝,是由曲譜的填詞而形成的。詩言志,詞言情,在韻律上,為了便於入歌,以雅正為要。
詞的韻律由格律而定,韻腳疏密有別,平仄皆可入韻。
三,古詩和詞在語言風格上的區別。古詩和詞在語言風格上,“詩言志”,以自然清新,溫柔敦厚而見長;詞言情,以精工華麗,雅正優美而為上。
李清照在她的詞論中,對未按音律填寫的詞,頗不以為然:“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因而對蘇軾、歐陽修、宴殊按平仄律填寫的詞頗有微詞。
蘇軾的詞,以其文采飛揚,豪情縱橫,恣肆汪洋,故而不受音律所限,平仄所拘,讀來抑揚頓挫,更具感染力。
詞自按平仄律填寫之後,與詩也就一脈相承,融為一體了。
小結。詩歌在幾千年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演化革新。詞做為詩歌的一部分,最終也融入了詩歌之中,與詩,已經沒有什麼大的區分了,只是句式的長短,平仄律的不盡相同而已。
-
15 # 梧桐樹邊羽
古詩和詞是兩種體裁嗎?現在詩多見而詞鮮有,寫詞很難嗎?
有些朋友認為這個問題簡單得可笑,詩不都是整飭、格律的作品嗎,當然和長短不齊的詞牌是兩種體裁了。
這是不對的。
詩詞同源詩這個概念並非僅僅指我們平時看得多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所以必然是五言、七言、四句、八句的規格,這種詩當然和詞牌區別明顯。但是中國的舊體詩除了格律詩之外,還有古體詩,也就是不遵守平仄格律的詩。古體詩既包括了整飭句子的作品,也包括了各種言體,如四言、六言、八言、九言,甚至在《楚辭》時代就出現了雜言體,有長有短。
但是我們都稱之為詩。
那麼為什麼唐前的長短不齊的我們稱之為“詩”,如“樂府詩”、“新樂府詩”,而到了唐宋之後,我們卻稱這些作品中的一部分為詞呢?這其中到底有什麼淵源,古體詩和詞牌到底有什麼區別?
我們知道詩詞同源。那麼這個“源”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歌詞。西周至春秋時期,中央音樂機構派出采詩官大量採集民間詩歌,稱之成“風”,收集王公貴族宴樂詩歌,稱之成“雅”,樂師製作祭祀用樂,稱之為“頌”。這就是《詩經》的由來。
詩言萬物詩在早期是高層統治者瞭解民生的資訊渠道,是教化諸侯和萬民的政治手段,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詩歌與生俱來就帶有了統治階層的氣質,雖然很大部分來源於民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讀到《詩經》,雖然直白,但是很“正”的緣故。
到了西漢時期,由於文化的發展遠遠快過音樂,很多詩歌作品沒有辦法配樂演唱,就出現了“徒歌”,詩才逐漸脫離音樂,成為吟誦體。隨著漢末曹魏開始的修辭手法發端後,詩歌在魏晉南北朝走向了形式主義的極端,宮體詩越寫越美,但是頹靡空洞,缺乏內容,受到了初唐詩人的大力批判。唐朝詩人繼承了宮體詩的詩歌體式和寫作技巧,注入了盛唐昂揚的氣象,讓盛唐詩歌躍上了文學的頂峰。
隨之而來的是格律雅化。在成為高層文人言志抒懷,諷諫批評的工具之後,詩離普通百姓的生活越來越遠。詩去了高階,那麼誰來照顧老百姓的情感散發?人不可能總是大情懷,如何描畫自己的小情調?
詞發卑微曲子詞應運而生。早期的曲子詞就是軍籍、歌女的流俗作品,到了中唐,開始有文人參與詞的創作,如白居易的《憶江南》。這是詩人們在盛唐之後為詩歌文學尋找出路的時期——因為李杜等人把盛唐的詩推得太高了,不僅我們今天無法望其項背,中唐的詩人也是一籌莫展,四處突圍。
像劉禹錫就從民歌中發展出《竹枝詞》,自成一派,但還是古體詩的範疇。而他們從曲子詞升級上來伴隨音樂演唱的詞牌,經過五代的發展,到宋代就成為了完整而成熟的詞牌體裁。
我們可以看出詩詞的基因不同。
詩雖然也來於民間,但萬事可歌。我們今天去讀《詩經》,會發現它基本上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後來所有的詩體,不論是山水詩,田園詩,還是邊塞詩,遊仙詩——這些後期的發展衍生都可以在《詩經》裡面找到先驅。所以我們稱《詩經》是中國詩歌的起源,雖然在它之前就有了一些古詩記錄。
唯有“題畫詩”是新創,那是因為文人畫到蘇軾的時候才真正現世,《詩經》中自然不會出現這方面的作品。
詩是題材廣闊,情懷博大的作品,後來逐漸走向上層建築,這是文學雅化的必然走勢。而詞的起源,正是因為詩往上走,才出來填補普通人的情感空間的作品。它一生下來就自帶娛樂、宴樂功能,是以男女情愛為主題的,風格柔媚,格調不高。這是詞的基因。
詩詞分野在正統的文人眼中,用來調情娛樂的詞牌文字,算不得文學。即使在詞牌盛極一時的北宋,文人們每逢宴會就填詞助興,但卻從來不當回事。
很有些離不開女人,卻又鄙視女人社會地位的意思。甚至有詩陽剛、詞陰柔的說法。
歐陽修帶頭整頓文風,搞詩文革新,卻絕口不提詞牌的事。詞牌和詩文相比,是等而下之的文字,完全沒有必要去管。文壇領袖都是如此,大家自然順應接受這種認識,詞牌一直就被用來抒發個人的小情感,侷限在離愁別緒,男歡女愛之中。而正因為詞牌承擔了娛樂功能,詩就完全放棄了這個領域,越來越說教,越來越孤清。宋詩也就越來越高冷了。
這個過程就是“詩詞分野”。歐陽修的詩和詞,風格迥然不同。愛國詞人李清照,詞風婉約柔美,詩卻豪氣陽剛,完全是男兒之作,如“死亦為鬼雄”。這是整個時代的文風,並非某一個詞人的精神分裂。即使是“以詩入詞”,對詞牌選材拓寬,地位提升作出重大貢獻的蘇軾,他的詞牌作品和詩作相比,仍然缺乏雅正的感覺。即使他有意識地在詩詞題材、情感、手法上打通界限,但是內心深處,還是受時代影響,保留著詞和詩之間那種微妙的差別感。
詩詞合流李清照的《詞論》提出“詞別是一家”,代表了北宋文人的普遍觀念,而這種觀念雖然在蘇軾手中出現變化,但是真正被大面積的打破,是因為出現了“靖康之難”這個家國之變。
大批的詞人開始用詞來表達家國情懷。因為經過北宋末周邦彥的整理規範,詞牌這種體裁已經完善,也就是說詞牌在格式上做好了和詩對抗的基礎準備,而缺乏的就是在內容上的競爭能力。“國家不幸詩家幸”,北宋的滅亡,南宋的屈辱苟活,為廣大已經熟悉詞牌表達方式的文人提供了大量素材和情感波動。
這一時期湧現出大批學習蘇軾,豪放入詞的文人,如葉夢得、張元幹、張孝祥等。詞牌在他們手中,不但用來書寫家國之志,同時也成為了士大夫送別的交際工具,這就和詩的功能沒有了區別。到了辛棄疾的手中,徹底打通了南北文化,打通了文臣武將,打通了豪放婉約,抹平了詩詞之間的界限。而詞牌,也正是在辛棄疾手中達到了最高峰。這個過程是“詩詞合流”。
再度分野如果一直這樣下去,那麼詞牌和古體詩唯一的區別就是周邦彥整理出來的詞譜區別了。記錄在案,按規則填寫的就是詞牌,不按規則,隨意發揮的就是古體詩。
但是辛棄疾之後,姜夔、吳文英、張炎這些詞人,又把豪放派開創的這些新特點給消滅了,詞又迴歸到了小情懷的路子上,寫法細膩稠滿,與詩的表達大不相同。
這個過程叫“詞的復辟”。這一復辟又是一千年,儘管零零碎碎也出現過一些大氣作品,但是詞牌史上能夠稱之為豪放派的,一直到清末、民國初,也只有蘇軾、辛棄疾這些宋朝詞人。
直到近代,偉人的作品才真正讓詞牌又一次站了起來。
但是從整個中國的詩詞史來看,即使是辛棄疾、陸游、包括近代偉人,在選擇用詞來表達情感的時候還是會有意無意地和詩保持一定差別,這說明“詞別是一家”這種觀點,雖然一直被打倒,卻因為起源的基因,是一直深藏在文人心中的。
兩種體裁所以,詩和詞當然是兩種體裁。從格式上來說,詞牌有固定格式,必須嚴格遵守。而詩除了近體詩之外,就比較隨意一些。近體詩的格式和詞牌比起來實在是涇渭分明到沒必要說,主要還是古體詩看起來和詞牌相像。
如果我們創作的古體詩暗合了某個詞牌,那是不是詞牌呢?
在如今打倒內容限制的時代,這當然可以稱作詞牌。但是無意識地暗合和有意識地創作是兩回事。這也就是第二問的回答,為什麼如今寫詞的少,因為規矩太多,而題主認為的詩,很可能只是近體詩——甚至是不懂格律的人創作的字數、句數像格律詩的作品——這是很容易的事情,當然在觀感上詩的數量就要大大地多於詞牌創作了。
其實寫一些押韻的長短句,自稱是某個生僻的詞牌,只怕能看懂並敢於嘲笑的人也不多。
這是一種悲哀。
至於內容上的區別,在詩詞分野、合流中雖然非常重要,但在今天,並不是很重要的。雖然不同的詞牌會對應不同的情感塑造,比如《蝶戀花》就適宜表達生死戀情,而同樣體裁,如果叫《卷珠簾》就適合表達少女情懷,而《念奴嬌》可能是蘇軾當年的“關東大漢執板高歌”的形象,所以比較適合表達大氣豪放的感覺。
這是源於詞牌的音樂屬性。
必須合規但是,這些情感對音樂的附著都只是傳說了。這些音樂,絕大部分已經散佚。
我們聽到《江南》,自然就想起江南柳綠,蓮葉滿池,少女歡歌,爭相採蓮,而我們聽到《敕勒川》,自然就想起“風吹草低見牛羊”,蒼茫大氣,雄渾蒼健。
這些都是文學作品給我們留下的美好想象。但誰能保證當時唱《敕勒川》的姑娘不是“巧笑倩兮,明眸皓齒”呢?
所以當代人寫詞,更加要著重於詞譜的格式規範——因為這是詞牌這種體裁唯一能夠證明自己的東西了,就好像近體詩唯一能證明自己的就是格律。
如果把這些再丟掉,這就和你吃飽喝足,心中愉快的哼哼兩句沒有區別。
本來在情感抒發上就沒有區別,再失去格式、體制,那就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我們可以說格律詩、詞牌是無用之學,但人的精神追求,哪一種不是無用之學?
-
16 # 尼古拉斯憶心
詞牌就是詞格式的名稱,詞和詩最大一點不同就是格式上的區別。
一般律詩的格式只有四種,但詞可以做到上千種不同的格式,這些就被稱作詞牌。實際上我們今天看到的“詩詞”,都是古人的歌曲,詞就是由詞人專門為曲填寫的。古代詩歌也分很多不同的種類,還有古體詩、近體詩等,可能不少朋友都還不太清楚他們之間的區別,這次就為大家做個介紹,
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中國古代詩歌分為古體詩、近體詩、詞牌、散曲。這其中的異同還是比較明顯的。
古體詩是指古詩中不遵守平仄格律的所有詩。而詞牌雖然不像格律詩那麼整飭,有長短句,可以轉韻,這些都和古體詩很像,但是詞牌是比近體詩更嚴格的格律體。
也就是說詞牌是和旋律而作的格律分明的詩歌形式,也在詩歌範疇之中。
其實,詞本來就是從詩中演化而來,所以又稱“詩餘”。
詞脫胎於詩,是詩歌雅化之後的民間音樂替代品。從這一點上來看,詞和早期的詩歌是一樣的,都是用於演唱。但是進入漢朝後,文人和詩歌作品大量出現,而音樂並沒跟上,就出現了“徒歌”,詩漸漸脫離音樂而獨立存在了。隨著魏晉隋唐詩開始整飭、雅化,成為科舉形式,創造出近體詩格式,到了宋朝的時候,詩完全就是高大上的存在了。
但是民間依舊需要娛樂,需要歌唱,就產生了格式相對靈活,和音樂相匹配的詞。初唐敦煌發現了最早的曲子詞,在中唐經過李白、白居易、劉禹錫這些大詩人的整理和再創作,詞開始走向士大夫文人階層。在五代十國,詞牌成為貴族,甚至是皇帝的愛好,地位逐漸改變,脫離了歌女演唱代言體,成為文人抒發自身感情的文學載體。
但是在詞牌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是卑微的,甚至在詞牌最盛的宋朝,文人還是把詩和詞分別對待,詩歌用來說國家大事和志向胸懷,詞牌用來娛樂宴樂和小情調抒發。直到蘇軾、辛棄疾開始豪放入詞,詩詞才在創作上開始合流。
不過主流還是李清照的“詞別是一家”,大部分文人還是在內容和感情表達上把詩和詞分得很清楚。同時期,隨著大量高層文人介入,對詞做了豪放、婉約的主題改革,對長調、小令做了平仄上的規制,宋詞步了唐詩的後塵,逐漸脫離音樂而獨立存在,成為一種吟誦的文體。
而古體詩在近體格律詩出來之後,雖然一直按著自己的路子在走,也就是不在乎平仄格律,偶有長短句,押韻靈活,中途轉韻。但是我們看到這些特徵其實和詞牌類似,只是古體詩用來吟誦,所以可長可短,更加靈活。而詞對應的音樂詞牌是固定的,是格律體,字數多少也是死死的,雖然押韻比格律詩靈活,但限制比近體詩一點都不少。
文藝形式一旦有了更好的規則,比如格律,就算是不講究格律的古體詩,在從小受平仄教育的詩人手底下,無意識的也會體現出來。這就是唐朝後期出現的“律古”。 其實你現在作一首古體詩,無意間基本上也會遵守平仄,寫出律句來。這是中國漢字音韻發生的必然,只是不用合近體詩的嚴格規則。
也就是說,真正原始的古體詩還是消失了。後世詩人要麼寫近體詩,要麼就是寫“律古”,而如果這“律古”符合音樂可以演唱的話,不就是詞牌?只不過因為時代的久遠,這些音樂大都已經失傳,詞牌也純粹變成字數、平仄、押韻的規格存在,所以合規則的律古就是詞牌,不合這些詞牌規則的就是古體詩。
詩詞作品都是從古體詩進化演變細分而來,只是發展到後面各自立了門派而已。
-
17 # 東方鑫1978
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詞同源,各有千秋,孰輕孰重?見人見智!
-
18 # 封護勝463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什麼是詩?什麼是詞?先把這些概念搞清楚了,才能說明白怎樣去寫。詩和詞是不同的分類,為了分析的方便,我們分幾條說說。
第一,談談詩的概念。詩的範圍很是寬泛,從人類有文字記載開始,就有了詩歌的流傳。公元前的漢魏就流傳下了詩歌,如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直到幾百年後的唐朝,詩的發展攀上世界文化的高峰,湧現了一大批著名的詩人,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精品,享譽中外。
詩有古風,對平仄要求,對押韻的要求,對句數字數的要求,都是比較寬泛的。現代人也有願意寫古風的,而且還大有人在。
律詩和絕句就不一樣了,它們都有句數字數和平仄的要求。有起承轉合與粘連的要求。當中還要對仗,不能失替等等。所以說要寫律詩先把這些要求弄清楚了,才能下手寫起。
當然以上說得這些都是關於文字載體的問題,真正能寫出好詩詞還是看個人的感受和表達。
-
19 # 潯陽隱
詩和詞雖然都是脫胎於《詩經》但在後期發展成兩種不同的文學體裁,詩因固定格式才幾種,初學者比較容易掌握,所以寫的人就多些,詞因詞牌格律形式不同,每個不同的詞牌,格律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大多數人都不可能掌握全部,寫詞時還得用格律表對著往裡填,故寫詞也叫填詞。
寫詞可以在網上下所要寫的詞牌格式,按要求填上相應的字。這就直接導致現今詞的創作沒有詩多!而詞還因流派的原因,多是花間婉約的,於今人不甚說愁,說愁亦是強說愁。故好的作品更少!
詩:除開古風,我們可以簡單地按句數分成二類,一類四句為絕,一類八句及以上為律。
律絕再按字數即(言)分成四種,即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七言律詩(其它四言,六言不參考)。
言再往下分句式,共十六式:(平起入韻,仄起入韻,平起不入韻,仄起不入韻)每種四式四種十六式!
雖然詩詞都是起源於《詩經》,但後期發展成兩種不同的文字型裁。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分《風》、《雅》、《頌》三部分。
近體詩在唐代達到了顛峰,也為後人開創了完全成熟的格律形式。可以說,今人在詩詞上要超越古人,格律形式及意境上都太難太難了!
魯迅先生曾在致楊霽雲信中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代已被做完”。的確我國古典詩歌發展到唐代,出現了一座嵯峨挺拔的高峰,此後的歷朝歷代佳作甚少。在整個明朝時也不過才三大才子,可見一斑。自唐宋後,元明清加上民國時期,若按唐宋詩詞維度續篇一冊詩詞,估計人數不夠唐朝一半。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雖然開創了以白話文為主體的新時代,然而從那時至今,也難有優秀的詩詞。不過,毛澤東的詩詞卻是一枝獨秀。為現代人學習格律詩詞樹立了巨大的信心!不然格律詩詞定會出現斷層,失去傳承。
中國近體詩詞好比是一片尚未充分開發的沃土,迄今研究得還很不充分。我們要在認真學習它的過程中,去挖掘去超越它,就必須做到完全認識,並嚴格按它的要求去創作,只有完全領悟後才又可能創造新的體裁,新的詩詞文化!而切不可同今日某些自詡為大師的人那樣,沒有認真學習的心態,卻只有求出名的心思!不懂格律,卻一味指責格律是陳規舊俗。自己不會的,就打倒它!誹謗它!這樣的大師如何有真才實學去讓人折服!
-
20 # 張加好1973
《醉落魄·花房漸老》
文:張加好
秋來窗下翻新涼,風來夜氣清上霜。簾外曲角欄杆上,花氣成陣落橫塘。等離人,淡月蘭窗,應是不禁愁與傷。黛眉曾把春衫印,相逢誰問人斷腸?解春衣,歸衾月上,憔悴吳霜鬢點妝。曾偷攜手,暗憶柳旁,比目香囊刺繡裝。醉來添酒,凋零草堂,夜寒袖溼欲成霜。禪衣初染,身後流塘,誰教隨馬逐遠鄉?情黯然,相思難盡,山水不辭多少場?夜深簧暖笙清,舊日逢迎華堂,誰嫌春夢不分床?髻鬟對起,寂寞邊荒,早收相思夢西廂。酒壓愁邊,池光影房,珠簾半卷流雨巷。小簾朱戶,榴花半嘗,向壁抱影為哪樁?霜月夜清,獨擁秋棠,滿懷離苦酒解殤。風不定,人初涼,惆悵佳人遠行囊。輕笑淺顰,雁背斜陽,京華倦客誤塵芳。長亭折柳,古道草長,執手霜風吹羽裳。桂黃初脫後,一枝已入涼;更漏倚闌干,落枕紅成霜;何日歸故土?驚鳥不定方;蘇小當年秀,江城吹惆悵;夜來秋色遠,月暈通風牆;說與淒涼意,千門空柳浪;最惜梅香雪,架上秀春裝;風流亭前柳,懷故下洛陽;細作更闌語,燕子守朱窗。忽有黃鸝深樹語,宛若春去綠沉塘。秋陰一庭變淒冷,月去雲深無雁行。誰倚闌干吹柳絮?葉底尋花暮欲妝。黃葉飛千帳。
花房漸老,
整笙簫,
閒盡春潮。
綠蕪凋盡亭寂寥,
誰舉離棹?
舊年賞尊瑤。
黛眉巧畫宮妝了,
秋蟬時鳴過牆消。
銅盤燭淚流窈窕,
聞香青袍,
零落在謝橋。
回覆列表
唐詩三百與宋詞元曲是兩種題裁的佳作,品唐詩五言七律,修義廣泛,讀宋詞則章法不一,有意修身,詩文語少堪精,詞篇字多意廣,各有幹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