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夜luck
-
2 # 鄭說奇談
管仲變法
管仲在齊桓公支援下,於丞相任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重視商業。
商鞅變法
秦孝公頒佈招賢令,商鞅由衛到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
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
張居正變法
張居正改革,從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整頓,尤重於經濟的改革,企圖扭轉嘉靖、隆慶以來政治腐敗、邊防鬆弛和民窮財竭的局面。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透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
3 # 秦四少
歷史上的變法有很多,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商鞅變法,因為變法促使秦一統,使國不在分裂,否則會像都一樣到處都是國家!
1、春秋:管仲改革-----最早的政改
管仲改革又稱管仲變法。管仲(約公元前723年或前716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潁上人(今安徽省潁上縣),周穆王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經濟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後世譽為“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管仲在齊桓公支援下,於丞相任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重視商業。《戰國策》、《國語·齊語》、《史記·管晏列傳》、《管子》、《左傳》等都有記載他的生活傳記。
管仲的重商政策,使齊國工商業繁榮發達,依靠國家壟斷商業及經營(計劃經濟)而致富成為強國。
管子
管仲在長達40餘年的丞相任期內功成名就。其既是學識淵博的思想家,又是政績斐然的政治家,可以說是先秦諸子中唯一成功的典範。即使在今天,管仲的思想遺產也仍有借鑑意義。
2、戰國:李悝變法----最早的變法
李悝(kuī)變法是指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彙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時便對其他各國震動很大,從而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全國性變法,為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鋪平了道路。後來著名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無不受到李悝變法的影響。
3、戰國:商鞅變法----最成功、最深徹、影響最深的變法
商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主要代表人物。當時商鞅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執掌秦國軍政大權達一、二十年之久。 商鞅生活在諸侯分裂割據、兼併戰爭十分頻繁的戰國中期。他為了使秦國富國強兵,建立統一的封建帝國,先後推行了兩次以“農戰”和“法治”為中心的變法活動。商鞅變法是我國曆史上一場比較深刻的社會變革,有力地打擊了舊的世卿世祿制和舊的生產關係,使落後的秦國一躍而為壓倒六國的一等強國,併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宋朝:王安石變法-----比較有名的變法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的變法對鞏固宋王朝的統治、增加國家收入,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許多朝臣的反對。 王安石雖堅持三不怕,但是聽到反對的人不少,宋神宗並不像他那麼堅決,就動搖起來。王安石眼看新法沒法實行下去,氣憤得上書辭職到江寧府去休養。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當宰相。剛過了幾個月,天空上出現了彗星,正常的自然現象,被認為是不吉利的預兆,一些保守派又趁機攻擊新法,王安石竭力為新法辯護,要宋神宗不要相信這種迷信說法,但宋神宗還是猶豫不定。王安石沒辦法繼續貫徹自己的主張,到第三年春天,再一次辭去宰相職位,回江寧府去了。
歷來對王安石變法,爭論不少,王安石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標,每項新法在推行後,基本上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但各項新法或多或少地觸犯了中、上級官員、皇室、豪強和高利貸者的利益,王安石變法最終被罷廢。
5、:張居正變法----萬曆新政
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為挽救明王朝,緩和社會矛盾,在政治、經濟、國防等各方面進行的改革。從維持明王朝的長遠統治出發,統治階級內部的一些當權人物認為,必須改革政治,尋求一條自救的道路。在這樣的形勢下,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經過這次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基本上實現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使明政府的財政收入有了顯著的增加,社會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國庫積銀達六七百萬兩之多,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足夠支用十年。比起嘉靖年間國庫存糧不夠一年用的情況,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使十分腐敗的明朝政治有了轉機。
但是改革不免觸動了相當數量的官僚、縉紳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對抗。再者,歷史積弊太深、太頑,已是積重難返。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積勞成疾,迅即病死,反對派立即群起攻訐。瘋狂地進行反攻倒算。他們攻擊張居正改革“務為煩碎”,清丈土地是“增稅害民”,實行“一條鞭法”是亂了“祖制”。他們下令撤銷了張居正死時特加的官爵和封號,進而查抄家產。
張居正的長子張敬修被逼自殺,其他家屬也慘遭迫害。張居正的改革措施,當然也遭到破壞,剛剛有一點轉機的明朝政治又走了下坡路。
6、清朝:戊戌變法----最壯烈的變法
1895年4月,日本逼籤《馬關條約》的訊息傳到北京,康有為發動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光緒皇帝根據康有為等人的建議,頒佈了一系列變法詔書和諭令。主要內容有:經濟上,設立農工商局、路礦總局,提倡開辦實業;修築鐵路,開採礦藏;組織商會;改革財政。政治上,廣開言路,允許士民上書言事;裁汰綠營,編練新軍。文化上,廢八股,興西學;創辦京師大學堂;設譯書局,派留學生;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於學習西方文化、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制度,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使國家富強。
新政一開始便遭到原來各大臣的抵制。特別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頭目。光緒帝在頤和園召見統率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談後升任他為侍郎候補。另一方面,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迴天津。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夜訪袁世凱住處,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太后住的頤和園。兩日後,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慈禧太后回宮臨朝,宣佈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帝,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是為戊戌政變,結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其他數十人被捕,包括稱為“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斬於菜市口。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外,一律都被廢止。
-
4 # 哈哈哈小李
著名的變法有很多。
商鞅變法,戊戌變法,洋務運動,明治維新,王安石改革
這些許許多多的變法,歷史上太多了。它們或大或小的推動著歷史的發展,如果有興趣的話,建議自己去了解一下,每一個變法都是有意義的。
-
5 # 三百里秦川
變法是透過對國家的法令及制度的變革,以達到富國強兵,依法治國等目的。
歷史上相對成功的變法:(一)春秋時期齊國管仲
(二)戰國時期魏國李悝變法
(三)戰國後期秦國商鞅變法
歷史上最終失敗的變法:(一)王莽改制
(二)王安石變法
(三)洋務運動
(四)戊戌變法
-
6 # 好奇觀古今
商鞅變法
建國以前最出名和成功的變法,影響最深遠,他帶來了一個強大的秦國,最終完成華夏大一統,奠定了我們今天的文化基礎。商鞅變法的重點是解放平民,並透過嚴格的獎罰制度,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商鞅變法在秦孝公和商鞅執政時期推行了20年,並在秦孝公和商鞅死後繼續推行下去。商鞅開始變法之後的第138年,秦王嬴政終於帶領秦國結束華夏800年的紛亂,合而為一,稱秦始皇。
王莽改制漢朝初期戰亂,所以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採取道家的“無為而治”。
後來漢武帝“獨尊儒術”,談但雖然推崇儒家,實則骨子裡延續的是秦朝法家思想,後世稱之為“外儒內法”。
漢元帝即位之後全面採用儒家治國,大夥靠道德來約束自己,反而拋棄了法家的核心。雖然儒家全面興盛,到王莽執政時達到巔峰。儒家所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王莽就是按照這一套去做的,王朝發展到後期會出現很多問題,王莽認為這些問題是因為大家道德出現問題,要恢復周代講文明禮儀、自我規範的制度,這一套被丟棄好久的又撿起來註定要失敗。從私德上說,王莽近乎完美,連自己犯錯的兒子都可以果斷殺掉,但從治理國家的能力上課,反而並不合格。
王安石變法唐代亡於藩鎮割據,宋代吸取了唐代的教訓,開始打壓武將,文人治國。但又害怕文人做大,採取分權制度,這造成官員數量龐大,並且效率低下。於是,針對軍隊弱、政府的問題王安石主導了變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
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元豐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終。
張居正改革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為緩和社會矛盾,在政治、經濟、國防等各方面進行的改革。
經過這次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使明政府的財政收入有了顯著的增加,社會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國庫積銀達六七百萬兩之多,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足夠支用十年。比起嘉靖年間國庫存糧不夠一年用的情況,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但是改革觸動太深,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對抗。張居正死後,反對派立即群起攻之。瘋狂地進行反攻倒算。他們攻擊張居正改革“務為煩碎”,清丈土地是“增稅害民”,實行“一條鞭法”是亂了“祖制”。他們下令撤銷了張居正死時特加的官爵和封號,進而查抄家產,變法最終失敗。
戊戌變法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清政府戰敗,割地賠款而告終,這次戰敗給中國社會各界帶來很大觸動,人們紛紛質疑此前已實施幾十年的洋務運動,開始認為是體制上出了問題,要求開啟政治改革。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主的維新派人士透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
但戊戌變法的不成熟,而且嚴重損害了統治集團利益,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為首的統治集團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至中南海瀛臺,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共6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
7 # 小龍女5505
歷史上著名的變法有:戰國時期的魏國李悝變法、齊國鄒忌改革、韓國申不害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秦朝商鞅變法、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張居正改革、晚清戊戌變法。
-
8 # 老夫聊發少年狂qq
春秋:管仲改革(最早的政改)
戰國:李悝變法(最早的變法)
商鞅變法(最成功、最深徹、影響最深的變法)
蘇秦齊國變法、吳起楚國變法、屈原楚國變法、申不害韓國變法、胡服騎射(趙武靈王)
漢朝:晁錯變法、王莽政改
宋朝:王安石變法(比較有名的變法)
明朝:張居正變法(萬曆新政)
清朝:雍正政改、戊戌變法(最壯烈的變法)
-
9 # 發現歷史DH
對於我來說,印象最為深刻的變法歷史事件當屬:慷慨赴死戊戌六君子與戊戌變法。
當中學時期的我,課堂上學習到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心中頓感悲壯,至今記憶猶新!
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6人在北京菜市口慷慨赴死,史稱戊戌六君子。持續103天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
譚嗣同是六君子中影響最大者,人們對他最深刻的印象是變法失敗後,有人勸他逃走,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譚嗣同被捕後,在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戊戌諸君子為救亡圖存凜然就義,甘願用自己的鮮血喚醒國人,希望後輩前赴後繼、致力於救國圖存,表現了愛國志士捨身報國的英雄氣概。
譚嗣同
100多年前的那個變革與保守並存的時代,甲午之殤,中日簽訂《馬關條約》,西方列強侵略之下,中國被一塊塊分割為列強的“勢力範圍”,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黨人尋找救國救民道路。
馬關條約簽訂現場
1895年,康、梁發起的公車上書失敗後,維新派積極進行宣傳和組織活動,著書立說,介紹外國變法經驗教訓,在各地創辦了許多報刊、學會、學堂,為變法制造輿論,培養人才。維新變法運動逐漸在全國興起。
1897年冬,德國出兵強佔膠州灣,激起全國憤慨,維新變法運動迅速高漲。康有為連續上書光緒帝,指出形勢迫在眉睫,變法勢在必行。1898年1月29日,康有為上《應詔統籌全域性折》(第六次上書),請求光緒皇帝厲行變法,指出“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康有為的上書受到光緒帝的肯定。
1898年4月,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發起成立保國會。6月11日,光緒帝頒佈了“明定國是”詔書,變法正式開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共103天,史稱“百日維新”。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人士寄希望於透過光緒帝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
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從一開始就百般阻撓變法,準備發動政變,光緒皇帝試圖反抗。9月5日,光緒皇帝特別給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四人以四品卿銜,擔任軍機章京,加緊推行變法。9月15日,光緒召見楊銳,並授以密詔,要求楊銳與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妥速籌商。9月18日深夜,譚嗣同隻身前往袁世凱寓所,勸說袁帶兵入京,誅殺頑固派榮祿。袁世凱當面表示對光緒帝“忠誠”報效,同時藉口須立即回到天津部署,於20日晚趕回天津,向榮祿告密,同時策劃鎮壓維新派。
慈禧太后出行
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重新“訓政”,繼而大肆捉拿維新派。康有為已於政變前一日離開北京到上海,並在英國人的保護下逃到香港。梁啟超則在日本人的掩護下從天津逃亡日本。9月28日,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楊深秀等六人被殺,時人稱之為“六君子”。其他維新派人士和參與新政及傾向變法的官員,或被囚禁,或被罷黜,或被放逐。政變之後,除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被保留下來,其餘各種新政措施全被取消。“戊戌變法”宣告失敗。
戊戌變法以悲劇性的失敗告終,但是作為一次重要的政治變革,它被永遠載入史冊。戊戌六君子影響了一批又一批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後來者。
宣告:
1.本文來自非權威資料。
-
10 # 講史詩
王安石變法
1、均輸法
我儘量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表述。均輸法是一種徵稅方式,朝廷向各地徵收各種物資,物價高的地區老百姓就吃虧,物價低的地區朝廷就吃虧,為了平衡,大家乾脆就按統一標準交錢,然後由朝廷拿錢到物價低的地區(就近原則)去採購,這樣,除了物價低的地區老百姓吃點兒虧(但物價有變動,總體來說扯平),其它都獲利,特別是朝廷。
誰受害呢?當然是那些囤貨居奇的商人,以及部分搞漕運的人,因為他們的貨受衝擊了,而漕運也大大向物價低和離開封近的地區傾斜。但,哪個改革不觸動一些人的利益?主要看利和弊到底誰大。
2、市易法
市易法和均輸法都是經濟方面的,就是朝廷宏觀調控物價,避免商人壟斷市場,牟取暴利。當然,它傷害的還是商人的利益。
3、免役法
免役法就是拿錢買(免)勞役,是對社會資源的一種最佳化,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不耽誤大家做自己最擅長的事。
只不過,它動了以前不用服役的人的利益,比如官宦、僧侶等,也要交這個錢,雖然只交一半。
4、保甲法
保甲法就相當於我們前些年搞的聯防隊,主要是提高地方治安,為裁軍做準備。
但它違背了大宋“右文抑武”的風氣,以及一些軍界大佬的利益。
5、青苗法
青苗法是變法之根本,它直接和糧食掛鉤。青苗法說白了就是朝廷有息貸款給農民買麥苗、維持農業生產的一種方式。就像我們現在按揭買房,不這樣就只有租房住,永遠給別人交租了,封建社會的土地就是這樣兼併的。
雖然有利息,但比起那些地主的高利貸,青苗法實實在在地解決了農民的問題。但,這傷害了地主的利益,於是就被地方官演變成了新的高利貸。
宋朝現狀好了,內容就說這麼多,這也不是我重點想說的,總的來說:從內容上看,王安石變法相對於之前的政策是先進的、合理的,只不過受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攪和而變了味兒,最後慘淡收場,我把它歸納為受歷史侷限性的影響,沒辦法。
接下來說重點想說的,就是這場變法的社會性質。
宋朝為什麼會“積貧積弱”?說白了,社會資源流落到少部分人手裡去了。
你沒看到宋朝大戶人家的傭人都是幾十個,而窮人還要給別人做苦力才能活命嗎?
你沒看到大戶人家小妾都好幾個,窮人卻娶不起老婆嗎?
你沒看到宋朝理學抬頭,等級觀念越來越嚴重了嗎?
這是階層固化的結果,這是好現象嗎?如果是好現象,為什麼現在提倡人人平等?
大部分的社會資源被一部分人牢牢佔據,老百姓是榨不出什麼來了,所以,王安石變法就是要從這部分人手中奪取資源。
但這部分人又把壓力轉嫁到老百姓頭上,所以變法才會變了味兒。當宋神宗一再堅持變法,並重申變法是為了老百姓好的時候,他的臣子們一句話就把他給噎住了:維護皇權的到底是士子們?還是老百姓?
是啊,如果士子們都沒好日子過了,你皇帝還有什麼好日子過呢?
其實這就是一句混賬話,你沒發現它帶有濃濃的階級色彩麼?
民才是國家的根本和終端,沒有民,皇帝養你們這些士子做什麼?現在士子上面出了問題,難道不應該從士子上面找原因麼?難怪有些人一生下來就讓他接受貴族文化,害怕被平民文化帶偏,殊不知,他不接觸平民文化,他能接地氣麼?他不怕坐在空中樓閣裡面麼?最終,只有跌得更慘。
只能說,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步子走得早了一點,他們在還沒有完全擺脫封建束縛的情況下,發動了這樣一場變法,其動機是讓人敬佩的,但結局卻是悲慘的,宋朝因此而發生了階級動盪,為後來的靖康之恥埋下了伏筆。
總結但,誰說這不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呢?難道就因為一個王朝的滅亡而讓中華民族永遠停止前進的步伐嗎?殊不知,你在關門造車的同時,世界已然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唯有變,才能與世爭輝!
-
11 # 頂風逆水
在我國曆史上有過多次變法,有些變法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將當時的朝代帶向了繁榮昌盛;也有的變法因為沒有根據當時情況,脫離了實際從而“夭折”。今天不論成敗,僅從歷史的知名度來說一下:
一、商鞅變法。
在戰國時期,列國群雄並立,秦國本為較落後的諸侯國,自秦孝公繼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透過招賢納士,衛鞅(即商鞅)入秦,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分別於公園前356年和公園前350年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這實際上代表了分封制的崩潰、中央集權的確立。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逐步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而統一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商鞅變法的影響不僅僅如此,為保證中央集權確立的制度,如:郡縣制等,在秦以後的歷朝歷代都被採納,雖有不同但主體沒有變。毛澤東同志就曾有過“百代皆行秦政制”的評語。這也使得我們中國無論朝代如何更迭,“大一統”始終作為歷史主流。
二、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實在宋神宗時期,為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的局面,宋神宗繼位後任用王安石進行以“理財”、“整軍”為中心的社會變革,涉及到了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貧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軍事力量,但因變法觸犯了地主階級和不法大商人的利益,再加上執行過程中的不良運作,所以遭到了大地主階級的強烈反對,在宋神宗去世後就失敗了。
三、戊戌變法
19世紀中葉後,全球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而我國處於晚清時期,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因循守舊,完成國家積貧積弱,始終處於落後捱打的局面。
1897年,德國強佔膠州灣,在嚴重的民族危機下,光緒帝決心變法圖強。自1898年任用康有為全面籌劃變法,並於當年的6月11日光緒帝頒佈“明定國是”詔,變法正式開始。主要是向西方學習,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資本主義。
但因改革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和反對,因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而失敗。
-
12 # 執筆書寫只為君
印象最深的是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
其中最成功的應該是商鞅變法,完全為秦朝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13 # 蘑菇頭16888
要說最著名的變法,肯定是商鞅變法,主要內容包括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等。影響: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使得秦國經濟發達,軍事強大,奠定了秦始皇統一全中國的基礎,也成功地把法家思想帶進上層建築,影響了中國人兩千多年。
1第一次變法主要內容
(一)頒佈並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輕罪用重刑;
(二)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重徵商稅。
(四)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
(五)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
2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
(一)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二)普遍推行縣制,設定縣一級官僚機構;“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
(三)遷都咸陽,修建宮殿;
(四)統一度量衡制,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
(五)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
(六)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這是對第一次變法中“異子之科”法令的補充,也是對社會風俗的規範。
3商鞅變法的影響
1.經濟繁榮,軍力強大。
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當時先進的富強國家。由於新法鼓勵農耕,使秦國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生產水平顯著提高,出現了“家給人足”的局面。
2.天下人才彙集於秦。
由於商鞅變法,秦國強大,經濟繁榮,天下濟世之才廣集到秦。秦出現了吸收和使用外國人才的高潮,高階官員多由外國人才充任。
3.軍事勝利,領土擴張,國力增強。
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對外戰爭也取得了重大勝利,領土擴張,國力進一步增加,從而扭轉了長期以來落後被動的局面。
總之,商鞅變法在秦國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里程碑,使一個“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的新秦國,出現在中國西部大地上,對以後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
14 # 事與願違永不棄
商鞅變法:其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也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現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針。結果:透過此次變法,使得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盛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一統打下堅固的基礎。
戊戌變法: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關,裁撤舊官,任用維新人員,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部門和官職。但是這場變法失敗了,結果就是光緒帝被囚,其他人逃亡的逃亡,被害的被害。
-
15 # 西風悍馬
我是潘多拉效應,很高新回答你的問題。變法,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變革。主旨是為了富國強兵,依法治國,舒緩下人治的弊端。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李悝變法李悝(kuī)變法是指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彙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時便對其他各國震動很大,從而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全國性變法,為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鋪平了道路。後來著名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無不受到李悝變法的影響。吳起變法,是指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當政時,任命吳起為令尹,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的變法運動。經過變法,楚國國力逐漸強盛,在公元前381年,聯合趙國大敗魏國。但楚悼王去世後,吳起變法遭到楚國舊貴族的強烈反對,以失敗宣告告終。申不害變法戰國時期法家人物申不害在韓國境內的一個改革。申不害除了與其他法家人物一樣講法治外,主要強調君主的統治之“術”,即任用、監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他認為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們是否名副其實,工作是否稱職,言行是否一致,對君主是否忠誠,再根據瞭解到的情況進行提拔和清除。“術”的提出,對於當時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課制度,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變法使韓國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漸趨富裕。商鞅變法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王莽改制:公元8年改制:王田私屬,不許買賣;多次改變幣制。改制失敗,激化了社會矛盾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85年頒佈均田令,實行漢化政策。改革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程序,促進了北方民族融合。後周周世宗改革:採取措施開墾荒田,取消苛捐雜稅,重視興修水利,整頓軍隊,嚴格紀律。後周力量增強,為後來結束分裂割據局面奠定了基礎。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元豐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終。金世宗改革:提倡開荒,利用黃河故道實行屯田,招募農民墾種,遇到荒歉年,減免租稅。改革使北方經濟得到發展。張居正改革:是明朝中期政治家張居正為挽救明王朝而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明朝中葉,貴族大地主兼併土地的情況相當嚴重。全國納稅的土地,約有一半為大地主所隱佔,拒不繳稅,嚴重地影響了國家收入,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接二連三地發生。明王朝處於危機四伏的境地。在內政方面,他首先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制。張居正創制了“考成法”,嚴格考察各級官吏貫徹朝廷詔旨情況,要求定期向內閣報告地方政事,提高內閣實權,罷免因循守舊、反對變革的頑固派官吏,選用並提拔支援變法的新生力量,為推行新法做了組織準備。並且整頓了郵傳和銓政,他的為政方針是:“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和“強公室,杜私門。”在經濟方面,張居正的成績最為突出。他曾任用著名水利學家潘季馴督修黃河,使黃河不再南流入淮,於是“田廬皆盡已出,數十年棄地轉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達北京。“一條鞭法”則是張居正在經濟改革方面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賦役史上的重大變革。洋務運動是封建統治階級為維護統治、為適應外國侵略者需要而進行的,措施主要是加強軍事、經濟力量;對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的調整政策服務於政治目的、為了加強統治,但是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結果都失敗,因為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隨著在對外戰爭中的失敗而告終結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維新派人士透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但戊戌變法因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頑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至中南海瀛臺,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主要內容: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今後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
16 # 飛灰塵
李悝變法
李悝變法從變法的角度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變法。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彙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時便對其他各國震動很大,從而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全國性變法,為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鋪平了道路。後來著名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等,無不受到李悝變法的影響。 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最成功、最深徹、影響最深的變法。商鞅生活在諸侯分裂割據、兼併戰爭十分頻繁的戰國中期。他為了使秦國富國強兵,建立統一的封建帝國,先後推行了兩次以“農戰”和“法治”為中心的變法活動。商鞅變法是我國曆史上一場比較深刻的社會變革,有力地打擊了舊的世卿世祿制和舊的生產關係,使落後的秦國一躍而為壓倒六國的一等強國,併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雖然他改變了歷史走向,創造了歷史新紀元,但也因此動了權貴宗族的利益,最後車裂而死。 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算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比較有名的變法,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王安石的變法對於增加國家收入,有著積極的作用,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得以緩解。他的變法對鞏固宋王朝的統治、增加國家收入,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許多朝臣的反對。 王安石雖堅持三不怕,但是聽到反對的人不少,宋神宗並不像他那麼堅決,就動搖起來。王安石眼看新法沒法實行下去,氣憤得上書辭職到江寧府去休養。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當宰相。剛過了幾個月,天空上出現了彗星,正常的自然現象,被認為是不吉利的預兆,一些保守派又趁機攻擊新法,王安石竭力為新法辯護,要宋神宗不要相信這種迷信說法,但宋神宗還是猶豫不定。王安石沒辦法繼續貫徹自己的主張,到第三年春天,再一次辭去宰相職位,回江寧府去了。 歷來對王安石變法,爭論不少,王安石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標,每項新法在推行後,基本上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但各項新法或多或少地觸犯了中、上級官員、皇室、豪強和高利貸者的利益,王安石變法最終被罷廢。 張居正變法 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為挽救明王朝,緩和社會矛盾,在政治、經濟、國防等各方面進行的改革。“一條鞭法”是明代嘉靖時期確立的賦稅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提出,之後張居正於萬曆九年推廣到全國。新法規定: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徵總為一條,合併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徵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一條鞭法"則是張居正在經濟改革方面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賦役史上的重大變革。使明政府的財政收入有了顯著的增加,社會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國庫積銀達六七百萬兩之多,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足夠支用十年。 但是改革不免觸動了相當數量的官僚、縉紳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對抗。再者,歷史積弊太深、太頑,已是積重難返。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積勞成疾,迅即病死,反對派立即群起攻訐。瘋狂地進行反攻倒算。他們攻擊張居正改革“務 為煩碎”,清丈土地是“增稅害民”,實行“一條鞭法”是亂了“祖制”。他們下令撤銷了張居正死時特加的官爵和封號,進而查抄家產。
張居正的長子張敬修被逼自殺,其他家屬也慘遭迫害。張居正的改革措施,當然也遭到破壞,剛剛有一點轉機的明朝政治又走了下坡路。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壯烈的一次變法。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透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1895年4月,日本逼籤《馬關條約》的訊息傳到北京,康有為發動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光緒皇帝根據康有為等人的建議,頒佈了一系列變法詔書和諭令。主要內容有:經濟上,設立農工商局、路礦總局,提倡開辦實業;修築鐵路,開採礦藏;組織商會;改革財政。政治上,廣開言路,允許士民上書言事;裁汰綠營,編練新軍。文化上,廢八股,興西學;創辦京師大學堂;設譯書局,派留學生;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於學習西方文化、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制度,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使國家富強。 新政一開始便遭到原來各大臣的抵制。特別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頭目。光緒帝在頤和園召見統率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談後升任他為侍郎候補。另一方面,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迴天津。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夜訪袁世凱住處,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太后住的頤和園。兩日後,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慈禧太后回宮臨朝,宣佈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帝,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是為戊戌政變,結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其他數十人被捕,包括稱為“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斬於菜市口。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外,一律都被廢止。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這次變法促進了思想解放,並且對思想文化的發展和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
17 # 平安李保權
商鞅變法:其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也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現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針。結果:透過此次變法,使得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盛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一統打下堅固的基礎
以上為抄錄部分
變法變革歷朝歷代,推動社會發展與進步,沒有一成不變的經濟模式,社會發展一定需要與時俱進,變則通通則久,順應發展趨勢,擁抱變化,勇於變革,個人家庭企業社會國家世界莫不如是!
-
18 # 塵世迷途小書童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各種變法改革不計其數,上至春秋戰國,下到晚清民國,我們就幾個非常著名的變法來說說,以及他對歷史的影響。
1、商鞅變法
時間:戰國 人物: 商鞅 地點:先秦
公元前365年-360年商鞅輔佐秦孝公 積極實行變法,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在秦國的變法中將重農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確提出,並以此作為大力推行農戰方針的基本內容付諸實施。以後中國曆代統治者都將其作為治國的典範。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秦國以後的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 政治家,他的變法對鞏固宋王朝的統治、增加國家收入,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許多朝臣的反對。 王安石雖堅持三不怕,但是聽到反對的人不少,宋神宗並不像他那麼堅決,就動搖起來。王安石眼看新法沒法實行下去,氣憤得上書辭職到江寧府去休養。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當宰相。剛過了幾個月,天空上出現了彗星,正常的自然現象,被認為是不吉利的預兆,一些保守派又趁機攻擊新法,王安石竭力為新法辯護,要宋神宗不要相信這種迷信說法,但宋神宗還是猶豫不定。王安石沒辦法繼續貫徹自己的主張,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了
3、戊戌變法
這也是歷史上最悲壯的變法。1895年,日本逼籤《馬關條約》的訊息傳到北京,康有為發動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光緒皇帝根據康有為等人的建議,頒佈了一系列變法詔書和諭令。主要內容有:經濟上,設立農工商局、路礦總局,提倡開辦實業;修築鐵路,開採礦藏;組織商會;改革財政。政治上,廣開言路,允許士民上書言事;裁汰綠營,編練新軍。文化上,廢八股,興西學;創辦京師大學堂;設譯書局,派留學生;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於學習西方文化、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制度,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使國家富強。
新政一開始便遭到原來各大臣的抵制。特別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頭目。光緒帝在頤和園召見統率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談後升任他為侍郎候補。另一邊,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迴天津。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夜訪袁世凱住處,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太后住的頤和園。兩日後,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慈禧太后回宮臨朝,宣佈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帝,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是為戊戌政變,結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其他數十人被捕,包括稱為“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斬於菜市口。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外,一律都被廢止。
-
19 # 龍澤亞子
歷史上著名的變化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變法,
有戰國時期魏國的李悝變法,
楚國的吳起變法,
秦國的商鞅變法,
韓國的申不害變法。
有漢朝的晁錯變法,
宋朝的王安石變法,
明朝的張居正變法,
還有清朝末年的戊戌變法。
這些變法中,最著名的,
當屬商鞅變法。
從思想與邏輯講,商鞅變法更系統。
從貫徹與執行論,商鞅變法更徹底。
從結果與代價言,商鞅變法更明顯。
秦國自變法起而強盛,
商鞅因變化而被車裂。
前幾年有一部電視劇,
《大秦帝國之裂變》,
講述了商鞅變法的故事。
電視劇的基調是讚美的,
商鞅的堅毅無私,
秦孝公力排眾議的堅決支援,
是商鞅變法成功的條件,
而商鞅變法則是秦國崛起的厚實基礎。
然則,我不太以為然。
商鞅變法確實導致秦國的強大,
但卻是一種軍國主義的強橫。
秦國雖然因強大而一統天下,
卻只延續了十幾年就被推翻。
其表面原因是暴政,
核心裡恐怕有變法思想的不良基因。
那就是隻為皇權霸業,
視百姓蒼生皆為棋子的,
唯我獨尊的統治思想,
是不可能令天下太平繁榮穩定的。
我遐想,
若是變法思想的基因改一點,
歷史會有不同的軌跡嗎?
-
20 # linux每日談
何為變法,百度百科解釋為“對國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變革”。但是在古代封建世襲制社會,就要觸碰好多人的權益,因此,變法是要冒很大風險的,甚至會丟掉自己乃至親人及支持者的姓名,本文羅列歷史上最著名的三次變法。
商鞅變法時代:秦朝
人物:商鞅、秦孝公、秦惠公
內容:經濟上鼓勵屯墾,重農輕商;政治上廢除宗法制度,加強中央集權;軍事上獎勵軍功,提高軍隊戰鬥力。
結局:經過20年的變法,秦國的國力大大增強,可以說變法是成功的。但是可悲的是,商鞅最終死在聰明的秦惠公之手,秦惠公只是為了穩住保守派的情緒,儲存變法的結果,最終以法家最慘烈的手法,車裂了商鞅!
王安石變法時代:宋朝
人物:王安石、宋神宗
內容: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簡兵、機構改革,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
結局:改革以宋神宗的死告終,最終雖然有功績,但是不是成功的變法。
戊戌變法時代:清朝
人物:戊戌六君子、光緒、慈禧
內容:提倡學習科學文化,改革政治和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結局:由於變法觸碰了以慈禧為主的保守派的經濟利益,最終變法人員死的死,逃的逃,失敗告終。
回覆列表
李悝變法:zd戰國魏,前445年-前396年;吳起變法:戰國楚,前386年-前381年;專商鞅變法:屬戰國秦,前356年、前350年;申不害變法:戰國韓,前355年;王安石變法:北宋,1069年—1085年;戊戌變法:清朝,18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