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夜luck

    《荀子·儒效》中說:“《春秋》言是,其微也。”所謂“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並不是就人物和事件的真實記錄而言,而在於強調歷史敘事中所蘊含的價值判斷。如果說在歷史敘事中蘊含作者價值評判的方式還只是“實錄”、微言大義;那麼在文學敘事中一方面作家的價值評判更加地顯露,另一方面藉著文學虛構的空間,作家把自己的、時代的審美趣味帶了進來。在《三國志》(卷三十五)中,“三顧茅廬”的故事中“三顧”只五個字,“凡三往,乃見”。而《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五)中,對劉備司馬徽、徐庶見劉備也是直白明瞭。而同樣“諸葛亮出山”的故事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卻是一波三折、懸念叢生。毛宗崗評點《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中說:“孔明乃《三國志》(即《三國演義》)中第一妙人也。讀《三國志》者,必貪看孔明之事。乃閱過三十五回,尚不見孔明出現,令人心癢難熬。”從第三十五回至第三十八回,羅貫中為寫諸葛亮出場不惜繁複鋪墊。寫諸葛亮先寫劉備南漳遇司馬徽得知有“伏龍、鳳雛”,寫徐庶夜訪司馬徽,又寫徐庶狂歌於市遇劉備為劉備所用;寫曹操用計囚徐母,寫徐庶回馬推薦諸葛亮,又寫司馬徽推薦諸葛亮。經過這一系列波折,劉備心中對諸葛亮的選擇幾近無可替代,方才有了三顧茅廬。這是情節的波折,而在細節上羅貫中更是層層暗示。我們可以對比《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五)關於司馬徽、徐庶薦諸葛亮的敘述:劉備在荊州,訪士於襄陽司馬徽,徽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謂備曰:“諸葛孔明,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備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架顧之。”從劉備意欲讓徐庶攜諸葛亮來見,到三顧茅廬,歷史對這個心理轉變的敘述是空白的,羅貫中填補了這個空白,而且填補空白的方式達到了鋪墊和製造懸念的效果,可謂精彩。例如劉備遇牧童,牧童信口道出“徐庶”、“龐統”,而劉備問“伏龍、鳳雛”、問夜訪的徐庶,司馬徽卻只道:“好!好!”正如毛宗崗所說:“玄德自言伏龍、鳳雛之後,不知伏龍、鳳雛為誰,刻刻以此關心,處處以此猜測。”[1]這實際上使得劉備在心理上更加趨近諸葛亮,而更重要的是這種懸念的設定反映出了作家的藝術自覺,“在長期的、眾多的群眾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羅貫中‘據正史,採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高儒《百川書志》),創作了《三國志演義》這部歷史演義的典範作品。”[2]而比起“凡三往,乃見”,羅貫中寫“三顧茅廬”也實在讓讀者不省心。“一顧”時,劉備聽得童子說諸葛亮出去了,“蹤跡不定”,“歸期亦不定”,失落欲回,卻見一人舉止逍遙,以為是諸葛亮,沒想到卻是崔州平。“二顧”更為精彩,劉備先遇二人對歌,歌意清高,以為諸葛亮必在其中,不料卻是石廣元、孟公威;童子說先生在堂上讀書,又見“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大幅對聯,又忽見一少年擁膝而歌,想無疑是諸葛亮,但卻是其弟諸葛均;後見黃承彥雖沒有如此緊張的氛圍,然而卻也是一折。毛宗崗說這是“玄德望孔明之急”,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卻實在是小說製造懸念的需要。“三顧”中所謂“曲折武夷”(毛宗崗語)也可以做這兩方面的解釋。羅貫中在塑造懸念的同時,塑造了三類人物,或者說三種生活態度。毛宗崗評點第三十七回中說:“水鏡之薦孔明,與元直之薦孔明,又自不同。元直則相告相囑,唯恐玄德之無人,唯恐孔明之不出,是極忙極熱者也。水鏡則自言自語,反以元直之薦為多事,反以孔明之出為可惜,是極閒極冷者也。”極忙極熱、極閒極冷,這便是兩種生活態度,《三國演義》“三顧茅廬”故事中這兩種生活態度時時碰撞在一起。劉備逃過一劫,心有餘悸之時,卻見“一牧童跨於牛背上,口吹短笛而來”,而後更妙的是司馬徽所言:“琴韻清幽,音中忽起高抗之調,必有英雄竊聽。”這是司馬徽對劉備有保留的不齒啊。高抗與清幽、英雄與隱士,這便是兩種生活態度之別,司馬徽可謂極閒極冷,而劉備可謂極忙極熱。到了“三顧茅廬”,司馬徽隱去,兩種生活態度的碰撞轉移到了劉備和諸葛亮身上。前面“兩顧”中,劉備見崔州平,見石廣元、孟公威,見諸葛均、黃承彥皆以為是孔明,一方面是“望孔明之急”,另一方面也是從這些人超凡脫俗的外象、行為風格中可以窺視出諸葛亮的志趣。毛宗崗評說第三十七回,“此卷極寫孔明,而篇中卻無孔明”,可謂高妙。而從劉備的求賢若渴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極忙極熱”。不僅是情節,環境也在述說這兩種生活態度,寫臥龍崗,“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這實是寫諸葛亮的超脫。而“二顧”中對隆冬天氣的描寫更襯托出劉備的執著。另外,羅貫中寫“三顧茅廬”妙處更在加入了張飛的插科打諢和關羽略有表露的不理解。這可以看做是對劉備求賢若渴之態的一種襯托,但我覺得也可以看成是區別於極閒極冷、極忙極熱的一種世俗的生活態度。張飛“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之語,和劉備所說“君與俱來”竟相映成趣,不是劉備虛偽,實在是張飛真摯。羅貫中寫“三顧茅廬”的深沉之處,大概對這三種生活態度的描繪,化作了“三顧茅廬”中的悲劇氛圍。不僅直寫司馬徽、崔州平對諸葛亮出山的反對來暗示諸葛亮身死五丈原的悲劇結局。更極寫出山前的諸葛亮的極閒極冷的生活來反襯諸葛亮出山後的極忙極熱、鞠躬盡瘁,毛宗崗(評第三十七回)說的好:“天下非極閒極冷之人,做不得極忙極熱之事。後來自博望燒屯,以至六出祁山,無數極忙極熱文字,皆從極閒極冷中積蓄得來。”羅貫中的無奈恰恰成了他在藝術中的深沉。《三國演義》所蘊含的價值判斷,很大程度上從這種悲劇氛圍或深沉中來。

  • 2 # 愛妮品歷史

    三國演義》中非常經典的橋段:劉備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出山,然後就有了千古名篇《隆中對》,對創業路上的劉備指明瞭前進的大方向。多智近於妖的諸葛亮成為劉備的首席軍師,得到他的強力輔助,劉備如魚得水,最終和曹魏、東吳三分天下,可以說三顧茅廬是三國史上的一個重大節點。諸葛亮的茅廬在哪裡呢?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雖然販履為生,但胸有大志,看到了即將來臨的大機會。一窮二白的劉備,雖然可以號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但那也是幾百年前的事了,他家祖上的爵位早就沒了。劉備的創業之路開局,除了兩個結拜兄弟關羽、張飛,可以說是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再看看他的潛在對手袁紹、袁術,人家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根基深厚;孫策也有他老爹孫堅打下的強大基礎;老劉家的劉表、劉璋,也是皇親國戚,獨霸一方。就連曹操也是有太尉曹嵩這個老爹罩著,年紀輕輕就入朝為官……劉備這開局,可以說還沒開打,差不多就可以宣告遊戲結束了。

    不過,劉備有個特別突出的優點,有人說會哭,動不動就一把鼻涕一把淚,以情動人。其實不是,他最大的優點就是屢敗屢戰,不服輸。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就是劉備的逆商(AQ)高,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克服困難的能力比較強,這對他的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劉備可以說完全白手起家,起初連地盤都沒有,到處寄人籬下看人臉色。先後跟過老同學公孫瓚、陶謙、“三姓家奴”呂布、奸雄曹操、遠房親戚劉表等等。一把年紀了還是事業無成,到處顛沛流離,居無定所。而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劉備最終創業成功,三分天下有其一。在劉備這艱苦的創業過程中,最關鍵的轉折點就是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從此有了清晰的行動綱領,再不是像沒頭蒼蠅一樣東竄西竄了。

    諸葛亮,琅琊陽都人(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年幼父母雙亡,本來跟著叔父諸葛玄去豫章郡赴任,沒能成功,只好投奔荊州劉表。當時的劉表在襄陽辦公,諸葛亮並未被重用,因此只好隱居在茅廬,一邊種地一邊等待他的伯樂到來。

    在襄陽市襄城區有個臥龍鎮,隆中就在這裡,距離襄陽市區約10公里。等到劉備三顧茅廬時,就有了那篇膾炙人口的《隆中對》,因此有不少人認為諸葛亮的茅廬即位於襄陽隆中。東晉著名史學家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這樣描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意思是說,諸葛亮家在南陽郡鄧縣,離襄陽城不遠。鄧縣即今鄧州,河南省直管縣級市,東面和新野縣接壤,南面和襄陽相鄰。不過,漢朝時的鄧縣縣治和如今的鄧州所在位置不同,漢朝時的鄧縣和襄陽非常近,而現在的鄧州在當時叫穰縣。

    但是,也有人認為諸葛亮既然《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那麼,諸葛亮躬耕所在地應該在南陽臥龍崗,相應地他的茅廬也應該在南陽了。當然,也有人反對這種看法,認為當時的南陽叫宛城。建安六年(201年),劉備被劉表派往新野駐守。實際上,劉表處處防備劉備,讓他在前面擋槍當炮灰,防曹操。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若諸葛亮當時在宛城,那裡是曹操的勢力範圍,深入敵境是非常危險的。而且諸葛亮和他叔父投奔的是劉表不是曹操,對於想幹一番事業的諸葛亮來說,遠離劉表的權力中樞,跑到曹操的地盤上種田,顯得有些不合情理。

    荊州當時郡治在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的襄陽,是水陸要衝,有南船北馬之稱,是當時亂世中少有的相對安定的地方,大量的有志之士流入荊州。王粲曾對曹操說:“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諸葛亮在荊州也結交了很多好友,如徐庶、孟公威、崔州平、石廣元等人,一起聊天下大勢,坐而論道。

    正常情況下,無論從人身安全或者個人發展方面來考慮,和四戰之地宛城相比,若隱居襄陽顯然對諸葛亮更有利,諸葛亮的茅廬在襄陽隆中更具合理性。

  • 3 # 銘記恩澤方

    劉關張三人起了一個大早,趕到隆中時諸葛亮還在高臥,沒起床,估計是九點多十點鐘的樣子,應該有兩個時辰路程,以三個人寶馬良駒的速度,可能在200裡以內。

  • 4 # 豫億探索發現

    為請諸葛亮,劉關張三兄弟起了個大早趕到地方時,發現諸葛亮還在睡覺。張飛說了一句日上三竿了還在睡。從這句話應該知道在十點多左右。

    從劉關張兄弟起大早趕到諸葛亮住處。應該花費三個小時。我們都知道現在驅車三個小時應該在200多公里。騎馬的話相對比開車要速度慢一倍左右。那應該就是100多公里。他們看到諸葛亮在酣睡又等了一個多鐘頭。所以我們由此可以得出,一去一回應該在七八個鐘頭左右。

  • 5 # 結爐談歷史

    你好,結爐草堂與你分享

    從第一回去請諸葛亮的原文中,可以得知是從新野(現在的河南南陽市),去的襄城隆中(現在的湖北襄城),大約100-200公里左右。具體花了多少時間這個真不好算,因為第二回下雪了,原文上說行了無數里,那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回的具體記載。

    前言

    我們從三國演義三顧茅廬原文中第一回的起程和返程相關記載來看一下,具體地點由諸葛亮臥龍居處的一首詩可以大概得知

    第一回起程

    原文一:次日,玄德同關、張並從人等來隆中.遙望山畔數人,荷鋤耕于田間,而作歌曰:“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

    原文二:單道臥龍居處.詩曰:“襄陽城西二十里,一帶高岡枕流水:

    那這裡我們從以上兩處原文,可以得知他們是去的隆中,那這個隆中是什麼地方?是在襄城二十里外的一座山中,那是從哪裡去的襄城外二十里的山中?我們來看一下文

    第一回返程

    原文一:三人回至新野,過了數日,玄德使人探聽孔明.回報曰:“臥龍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備馬.

    原文二:玄德乃辭二人,上馬投臥龍岡來.到莊前下馬,

    總結

    從以上原文,我們可以得知,他們三人是從新野就是現在的河南南陽市,去的襄城隆中,那查了一下,應該是這樣的:

    三國時期的隆中:位於湖北襄城之西,當時是在荊州

    三國時期的新野城:大概位於現在的河南南陽市南部的新野縣

    這樣的話,大概是100-200公里左右,具體在哪,這個不好查,題主可以看一下。

  • 6 # 歷史直男A

    我是直男,我喜歡題主問什麼就答什麼,不說廢話。當時候劉備正在新野,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嗎,而諸葛亮在南陽郡隆中,就是現在的湖北襄樊西。用高德地圖搜素一下,兩人的距離是67公里,騎腳踏車需要5個小時左右,之所以選擇腳踏車,是因為劉備去拜訪諸葛亮是騎馬來的,其實騎馬相當於現在的摩托車,也就是說大概需要3個小時,劉備就能見到諸葛亮。

    那究竟劉備見諸葛亮究竟花了多少時間?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中記載“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翻譯過來就是,諸葛亮作為一個泥腿子,整天躲在南陽裡耕田種地,享受著沒羞沒臊的農夫生活,不想出仕諸侯幹活,誰知道有個“新野牧”劉皇叔劉備一方大員,不嫌棄諸葛亮是個泥腿子,天天往諸葛亮家裡跑,問諸葛亮天下大事,諸葛亮非常感動,終於出山幫劉備幹活了。

    而這裡的“三顧”其實指的不是三次,而是多次,也就是算,究竟劉備去見了諸葛亮多少次,這是無法準確考究的,但是絕對大於三次。

    而且要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出師表》是諸葛亮自己寫的,網上很多人認為劉備根本沒有“三顧”諸葛亮,而是諸葛亮自己找的劉備,在《出師表》中故意抬高自己,而直男覺得,諸葛亮所說的“三顧”是真的。

    為什麼這樣說。

    《出師表》是諸葛亮寫給劉禪的,是北伐宣言,是要給所有大臣們參閱的,當時候大部分蜀國早期元老依然存在,比如五虎之一的趙雲,親兵升為大將的魏延,劉備的玩伴簡雍等等仍然在生,假如諸葛亮《出師表》所敘有問題,這些元老肯定會跳出來反駁的,而諸葛亮發表《出師表》後,沒有一人覺得有問題,那就證明劉備“三顧”諸葛亮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所以,劉備“三顧”諸葛亮是真的,劉備和諸葛亮的距離相距67公里,來回所需6小時左右。

  • 7 # 淯陽侯

    諸葛亮躬耕南陽西郊的臥龍崗,劉備駐軍南陽的新野縣,兩地相距六十多公里,劉關張三顧茅廬,逆風北上,前兩次未見到,都在當天返回新野,第三次早上出發到南陽臥龍崗時,諸葛先生還未起床,見面後,兩人縱論大事,分析形勢,著名的“草廬對策”從此誕生,確定了劉備今後發展的戰略方向!後來的行動也確實按“草廬對”的路線前進!

  • 8 # 有擔當

    首先,由於題主的兩個問題比較簡短,看了之後感覺可能問題有幾層要問的意思,所以就按自己的理解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吧。

    三顧茅廬劉備離諸葛亮有多遠?

    1、感情距離。

    很近!雙方雖未謀面,但早已認為對方就是自己要找的那個人。劉備方面,經司馬徽提點,他的團隊缺謀士智囊,大到戰略規劃,小到戰術佈置,都缺乏合適人才,所以一直只能小打小鬧,不能縱橫天下。劉備認識並試用了徐庶之後,更是體會到,有個軍師來輔助自己,非常重要。可惜徐庶試用期剛滿就因家庭原因離開,但臨走時缺推薦了諸葛亮,能力更強,必定能就大業。劉備從此就認定了要招聘的就是他了!

    諸葛亮方面,在隆中就以定下三分的戰略,早就想好了要加入劉備集團了。三大集團中,曹操、孫權集團都已頗具規模,人才濟濟,並且關係錯綜複雜,從底層做起費時費力。選擇劉備集團,可以直接當個創業合夥人,起點高,施展才能更得心應手。

    其實在劉備出發前,遇見司馬徽,告知此事之後,司馬徽就已一語道破:孔明得其主。說的就是雙方早已情投意合。

    2、地理距離。劉備從新野出發去諸葛亮家裡有多遠。

    劉備當時在新野,諸葛亮在臥龍崗草廬。幸好這兩處目前都有儲存的遺址,即使有誤差,相差也不太大。新野是火燒新野遺址,在新野縣政府附近。臥龍崗草廬是現在的南陽諸葛廬,始建於魏晉,有1800多年曆史,應該是比較可信的。

    從百度地圖上搜索,兩地相距57.8公里,由於古代沒有車,所以取步行距離路線。南陽市是盆地地形,周圍一帶地形相對平坦,不用翻山越嶺,採用百度地圖的路線參考應該沒問題。考慮到古代的路跟現代有差別,沒那麼好走,就取個整,算60公里吧。

    前後花了多長時間?

    馬每小時可以跑20-60公里。劉備騎的是好馬,但考慮到帶著禮物,所以取箇中間值,40公里,單程用時一個半小時,古代時間一個時辰以內。第一次去諸葛草廬,不熟悉路線,要問路啥的,估計時間要翻倍,3小時。後兩次知道路怎麼走了,應該就會比較接近一個半小時。

    如果你要問的是三顧茅廬前後多長時間,《三國志》沒有記錄具體時間,根據《資治通鑑》諸葛亮應該是 建安十二年(207年)加入劉備集團的,但具體情況無法推測,預計用時半年左右吧。

  • 9 # 親一

    如果要確定劉備離諸葛亮有多遠,首先就要確定諸葛亮在哪裡,個人認為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

    一是因為襄陽在東漢末年由劉表建立的,在之前襄陽分別屬於南陽郡和南郡,所以在襄陽也算是躬耕南陽

    二是南陽郡,郡治在南陽,東漢叫宛城,那個時候宛城是曹操的地盤,劉備不可能找死

    三是南陽只是個武侯祠,和成都的武侯祠沒有區別,只是個紀念武侯的地方,如有朋友去過這個武侯祠,那麼仔細看看武侯祠門口的碑文,碑文上已經寫明瞭這個地方只紀念武侯的地方,不是躬耕地了

    所以結論是諸葛亮當時就在今天的襄陽古隆中,我們看看地圖

    新野和襄陽都在南陽盆地中,在盆地中幾乎不用考慮山脈的阻擋,所以這個距離和東漢末年是差不多的,全程76公里,考慮要在樊城和襄陽之間渡河,沒有橋的情況,快馬1小時加上渡河1小時,總的來說,快點2個小時就到了,慢點也就是三個小時的路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遇見個網友,感覺各方面挺合適,但就是長相太一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