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家是最小國

    遼和宋相鄰,經常攻打宋。金還弱小的時候,也經常遭到遼的進攻。當然就聯合起來了。結果金把遼滅了之後,就回過頭來打宋。兒這時蒙古正在興起(蒙古在興起之前是金的附庸),由於宋不相鄰,同樣也是力量小的時候,聯合宋對付金。結果蒙古滅金之後,實力壯大了也是回過頭來滅了宋。

    燕雲十六州對於北宋來說就是自己的門面,自己的尊嚴,北宋真的是做夢都想奪回來。宋朝在初期和遼國幹了幾仗後,深刻的發現,北方的遊牧民族真的猛,完全打不過。於是,宋朝只好忍了下來,與遼國簽訂了“檀淵之盟”,遼國想要啥給啥,只要不打仗就行。燕雲十六州也成為北宋心中一個虛無縹緲的夢,但有時候,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一旦有機會,宋朝還是會毫不手軟的奪回燕雲十六州。

    最後,機會來了。金國崛起後對著遼國一陣猛打,北宋此時腦子一熱,聯合金國一起打遼國,目的就是奪回燕雲十六州。更關鍵的原因當然是北宋太膨脹了。

    唇亡齒寒的道理北宋不可能不懂,但是那時的北宋單純的認為即使遼國滅了,自己也可以抗住金國的進攻。

    為什麼這麼膨脹呢?因為北宋當時已經很久沒與遼國開戰了,與金國更是沒交過手,再加上後來在與西夏的戰爭中連戰連勝,都快把西夏打趴下。也就是說,“聯金滅遼”確實是北宋自己的問題,錯誤的估計了自己的實力,純屬腦子有坑。

    再說說南宋為何“聯蒙滅金”南宋建立後,宋朝臣民肯定不會忘了“靖康之恥”,忘不了金國對自己曾經的羞辱。但是南宋還是有理智的,再加上“聯金滅遼”的前車之鑑,南宋不大可能會因為家仇國恨而衝昏頭腦。

    其實金國在被蒙古暴打的時候,南宋是有考慮過援助金國的。當時在南宋朝堂之上,主戰派和主和派一直爭論不休。但金國此時卻選擇自己作死。

    在明知道打不過蒙古的情況下,金國不想著聯合南宋一起打蒙古,竟然還南下繼續入侵南宋。這下南宋忍不了,下決心跟金國開打,與蒙古一起夾擊金國。金哀宗最後也意識到了問題,向南宋求援,不過為時已晚,而且金國確實欺人太甚!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南宋當時太弱雞,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力。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而當時蒙古無疑是最強的一方,金國其次,南宋最弱,甚至連金國都一直看不上南宋。

    (連金國都不屑於與南宋合作,最後哀求南宋也只是死馬當活馬醫)所以,南宋至始至終都是被動的一方,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力。最後,南宋選擇聯蒙滅金,一方面是因為金國大勢已去,自己還可以分一杯羹,另一方面也是想和蒙古搞好關係。總的來說,北宋“聯金滅遼”確實是戰略錯誤,而南宋“聯蒙滅金”更多的是一種無奈。

    唇亡齒寒的道理兩宋都懂,可是沒有辦法,戰爭時代誰的力量強誰有決定權,聯金滅遼和連蒙滅金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 2 # 歷史大探秘

    以前覺得宋朝咋這麼蠢,記吃不記打!在經歷了“聯金滅遼”的慘痛教訓後,為什麼還要“聯蒙滅金”呢?

    後來仔細研究了宋朝時期的歷史才發現,這還真不是宋朝的鍋。

    “聯金滅遼”和“聯蒙滅金”從本質上並不一樣。

    先說說北宋為何“聯金滅遼”。

    1,北宋對燕雲十六州的執念

    燕雲十六州對於北宋來說就是自己的門面,自己的尊嚴,北宋真的是做夢都想奪回來。

    但是,宋朝在初期和遼國幹了幾仗後,深刻的發現,北方的遊牧民族真的猛,完全打不過。

    於是,宋朝只好忍了下來,與遼國簽訂了“檀淵之盟”,遼國想要啥給啥,只要不打仗就行。

    燕雲十六州也成為北宋心中一個虛無縹緲的夢,但有時候,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

    一旦有機會,宋朝還是會毫不手軟的奪回燕雲十六州。

    最後,機會來了。

    金國崛起後對著遼國一陣猛打,北宋此時腦子一熱,聯合金國一起打遼國,目的就是奪回燕雲十六州。

    2,北宋太膨脹了

    更關鍵的原因當然是北宋太膨脹了。

    唇亡齒寒的道理北宋不可能不懂,但是那時的北宋單純的認為即使遼國滅了,自己也可以抗住金國的進攻。

    為什麼這麼膨脹呢?

    因為北宋當時已經很久沒與遼國開戰了,與金國更是沒交過手,再加上後來在與西夏的戰爭中連戰連勝,都快把西夏打趴下了。

    (但是西夏一直是一個小國呀...)

    也就是說,“聯金滅遼”確實是北宋自己的問題,錯誤的估計了自己的實力,純屬腦子有坑。

    再說說南宋為何“聯蒙滅金”。

    1,家仇國恨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南宋建立後,宋朝臣民肯定不會忘了“靖康之恥”,忘不了金國對自己曾經的羞辱。

    但是南宋還是有理智的,再加上“聯金滅遼”的前車之鑑,南宋不大可能會因為家仇國恨而衝昏頭腦。

    2,金國欺人太甚

    其實金國在被蒙古暴打的時候,南宋是有考慮過援助金國的。

    當時在南宋朝堂之上,主戰派和主和派一直爭論不休。

    但金國此時卻選擇自己作死。

    在明知道打不過蒙古的情況下,金國不想著聯合南宋一起打蒙古,竟然還南下繼續入侵南宋。

    這下南宋忍不了,下決心跟金國開打,與蒙古一起夾擊金國。

    金哀宗最後也意識到了問題,向南宋求援,不過為時已晚,而且金國確實欺人太甚!

    3,自己別無選擇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南宋當時太弱雞,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力。

    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

    而當時蒙古無疑是最強的一方,金國其次,南宋最弱,甚至連金國都一直看不上南宋。

    (連金國都不屑於與南宋合作,最後哀求南宋也只是死馬當活馬醫)

    所以,南宋至始至終都是被動的一方,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力。

    最後,南宋選擇聯蒙滅金,一方面是因為金國大勢已去,自己還可以分一杯羹,另一方面也是想和蒙古搞好關係。

    總的來說,北宋“聯金滅遼”確實是戰略錯誤,而南宋“聯蒙滅金”更多的是一種無奈。

  • 3 # 文史小棧

    聯金滅遼

    對於北宋來說,燕雲十六州就是他的門面,必須要奪回來,但是遼國作為遊牧名族戰鬥能力是非常強悍的所以初期北宋只能夠隱忍,與遼國簽訂了“檀淵之盟”,以求和平。

    政和元年(1111年),徽宗派端明殿學士鄭允中為賀遼生辰使,童貫為副使,出使遼國。童貫作為一個宦官,在北宋朝廷是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剛剛打贏了西夏,收復了一些失地

    但是在遼國卻因為宦官的身份遭到了群臣的嘲笑,回國後便煽動宋徽宗聯金滅遼。而西夏的小勝野生宋徽宗膨脹起來聽從了童貫的鼓動,派人與金國商討聯合伐遼的事宜。

    然而此時金國已經拿下遼國都城,只要再鼓一把勁,就可把遼國拿下來的,壓根就沒有打算和北宋結盟

    而北宋因為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事情沒有談攏,這場戰爭不僅為兩國交惡埋下隱患,還把熙豐變法以來所積攢的財富消耗殆盡,最關鍵的是金國看到了北宋的軍事實力,毫不猶豫地順勢南下,把北宋也滅了

    聯蒙滅金

    對於蒙金戰爭,南宋的態度其實一直有些模稜兩可,從嘉定七年(1214)到紹定四年(1231),蒙古多次出使南宋商談夾攻金朝事宜,但是都沒有實質性進展。

    紹定五年(1231年)蒙古使者王楫再次出使南宋約定攻打金,這個時候南宋見金朝垂亡,才同意聯兵滅金以雪百年之前的“靖康之恥”。

    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盡,金朝滅亡。戰後金哀宗的屍首以及金與遼的印綬,都被宋軍帶回了臨安,宋理宗率領文武百官舉行了盛大的獻俘儀式

    被成就感自豪感所籠罩的宋理宗頗有一副中興之主的姿態,有人提出了北伐,在一片反對聲中,宋理宗派出淮西制置司的六萬軍隊,先進入開封,又佔領潼關、洛陽,史稱“端平入洛”。

    但是南宋根本沒有充足的準備,“端平入洛”以南宋全面潰敗而告終,宋蒙聯盟也徹底破裂。1235年六月,蒙古正式對宋發兵,延續近半個世紀的蒙宋大戰拉開了序幕。

    南宋最終選擇“聯蒙滅金”,更多的是一種兩害相較取其輕的無奈,也是弱者的宿命。

  • 4 # 以史為鑑漫浸生活

    南宋是一個自己無法掌握命運的時代。蒙元、金、遼,時常以恐嚇的手段逼迫南宋朝庭就範,南宋每年以進貢歲幣,如茶葉、綢緞、瓷器等生活物資,甚至是工匠的方式,換得苟延殘喘。雖偶有小勝,但始終低聲下氣,不敢言戰。蒙元、金,只有一個條件,或我聯合別人攻擊你,或你幫助我攻擊別人,沒有選擇,只能尾隨其後,南宋君臣如馬仔一般。明明知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但為了暫緩一時,也只能飲鴆止渴,可見其卑微齷齪程度為歷史之最!

    探究其歷史根源,主要是南宋的政治依然延續了北宋的腐敗。從初期高宗趙構,為保住皇位,痛失痛飲黃龍府的機會,後期國力日衰,最終導致的苟延殘喘,淪為了當時的外族的收稅官。

  • 5 # 愛妮品歷史

    北宋和金國雖然簽訂了“海上之盟”,約定雙方從南北兩個方向夾擊遼國,但實際上北宋就沒出什麼力。

    海上之盟

    “北宋六賊”——童貫率領十多萬大軍攻燕京,不但沒取得勝利,反而被遼將蕭幹打得大敗,損兵折將、死傷無數,充分暴露了宋軍的無能,為後來的“靖康之恥”埋下了伏筆。

    海上之盟雖然說的是將燕京交給北宋,但要求的是北宋自己去取,童貫打不下來就只有叫金兵來幫忙。

    完顏阿骨打對宋已無力吐槽,於是親率大軍前來取燕京,金兵一到,遼兵自己土崩瓦解,燕京就這樣落入了金國之手,這為後來宋、金開戰留下了隱患。

    北宋雖出力不少,但什麼事兒沒幹成,事後又要來“分贓”(開個玩笑),金華人當然不願意囉。於是雙方就燕雲十六州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北宋人想要長城以南的土地,金華人只願意給燕京地區,北宋人哪裡說理去?一切用拳頭說話。最後,阿骨打敲詐了北宋許多錢糧,給了北宋幾座空城,然後帶著人口和物資滿載而歸。

    金遼戰爭

    同年,阿骨打去逝,其弟完顏吳乞買(漢名完顏晟)繼位,是為金太宗。這位金太宗就是《精忠岳飛》裡面金兀朮南侵的時候金國的那位皇帝,他死後險些引發阿骨打的幾個兒子和侄子們的內亂,完顏宗幹、完顏宗弼(兀朮)、完顏宗翰(粘罕)等即將影響整個金國的未來。

    阿骨打和他的孩子們

    按理說,金、宋這對盟友應該有一個“蜜月期”,畢竟他們聯手做掉了最大的對手——遼。可是偏偏他們都不講究情面,說翻臉就翻臉,究其原因,北宋弱爆了,軟柿子誰不想捏一下呢?

    於是,三國4.0版(1.0版:魏蜀吳,2.0版:南北朝,3.0版:遼宋夏)金、宋、夏上演了,但這並不是結束,三國還將上演5.0版。

    南宋被金國打得滿地找牙,金國卻被崛起的蒙古弄得寢食難安。成吉思汗鐵木真此時還沒出生,不過他的曾祖父合不勒已被蒙古諸部推為大汗,金國前往征討,未分勝負,金國迫於和南宋交兵,冊封合不勒為“蒙兀國王”,蒙古形成初步的統一意識。後來金華人利用蒙兀國的內部矛盾,分化了塔塔爾部,使蒙古陷入內戰,鐵木真的“黃金家族”因此而陷入低谷,這也是為什麼鐵木真小時候歷經磨難的原因。

    蒙古內戰

    不過,在南宋人眼裡,他們似乎從蒙古人身上看到了當年女真人的影子。於是,一場新的交易即將開始。

    鐵木真帶領蒙古人起兵反金的時候,金華人沒有吸取北宋滅亡的教訓,當西夏向他求救的時候,他視而不見,等到西夏亡了以後,他才想起“唇亡齒寒”的道理。

    而金華人又沒有學習契丹人的經驗,當蒙古人完虐他的時候,他不但不暫停和南宋的較量,反而拿南宋出氣,雖然是南宋不納貢在先,但你得保住自己再說呀。不過南宋也真夠窩囊,被蒙古人打殘的金兵調過頭來打南宋的時候就變成了無敵之師了!難怪他們老是喜歡在南宋身上撒氣,他們從蒙古身上損失了多少,就要從南宋這裡加倍要回來。

    金哀宗時期形勢

    不過這也引發了一個蝴蝶效應,當金哀宗在面臨滅國、想和南宋聯盟抗蒙的時候,南宋不但沒有答應,反而痛打落水狗,出兵滅金。原來這一切都是有淵源的。

    所以,不能怪南宋太腹黑,金國也不無辜,只能怪他們不懂什麼叫“大國外交”。

  • 6 # 夜話堂

    實為憤青誤國。

    “憤青”一詞大意是指思想偏激、情緒化,有極端民族主義、民粹主義、沙文主義思想、言論和行動的青年。

    憤青”並不是現在獨有的產物,中國從古至今,一直有類似“憤青”這樣的群體存在,這就是所謂的“清流”,主要由國子監、翰林院、御史臺、給事中等官員構成。他們評議時政,上疏言事,彈劾大臣,指斥宦官,對外反對列強蠶食,對內主張整飭紀綱,對朝政有很大的影響力。

    從“清流”的構成成分就可以看出,這些人基本都是文人,言官,不太負責具體事物。因此,觀察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和那些督撫、尚書等事務官員有不小的區別。“清流”們以聖人子弟自居,以衛道正風為己任,講究氣節、風骨,強調華裔之別。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持坳過甚,眼高手低,則難免於事無補,最終反而走到危害國家,或者說是禍國殃民的道路上來,特別是在異族入侵,亡國滅種危機之秋。其中兩個最典型的例子就北宋末年的“聯金滅遼”和南宋末年的“聯蒙滅金”。

    “聯金滅遼”是宋徽宗年間的北宋國策。北宋朝廷念念不忘收復燕雲十六州,於是趁著遼國衰落,與新興的金國結為同盟,共同滅遼。此時東北的女真族崛起,建立大金國,威脅遼國。金軍先後攻佔了遼的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上京臨潢府,聲威大震。北宋君臣認為遼必亡無疑,想乘機恢復遼所奪的燕雲諸州,宋徽宗遂遣使赴金與之結盟,相約夾攻遼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宋使趙良嗣等與阿骨打達成協議,決定聯兵攻遼。

    從地域政治觀點視之,儘管宋遼各視對方為敵國,但遼國畢竟是與宋和平相處達百年之久的“與國”,而新興的女真則更具擴張性,遼國實際上已成為捍衛宋境的屏障。

    在宋金聯合滅遼的過程中,女真統治者看到了宋王朝的腐敗,宋軍中無能的將士較多,其中攻燕之戰把宋朝的腐朽虛弱,暴露無遺。滅遼後,更使北宋完全暴露在金的侵略威脅之下,金兵揮師南下擄北宋二帝及宗室而去,北宋滅亡。

    同樣的事情,又一次發生在南宋末年。

    蒙古崛起之後,雖然多次戰勝金國,但終究無法消滅金國,只得尋求與南宋合作。成吉思汗臨死時,訓誡諸子,“金之精兵在潼關,強攻難下。可借道南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

    由此可見,成吉思汗的戰略是,聯宋滅金。

    蒙古當時非但沒有吞併南宋的想法,還把南宋當作潛在的盟友對待。金哀宗非常清醒地認識到,剛剛崛起的蒙古汗國是金國最危險的敵人。為了救亡圖存,必須集中力量全力對付蒙古。他一改金國曆代與宋朝為敵的做法,不再發動侵略宋朝的戰爭,並派人到光州(今河南潢川)一帶,四處張貼告示,告諭宋界軍民,今後不再征伐南宋了。

    如果當時南宋對蒙古的滅金戰爭選擇不作為,至少可以贏得30年的準備時間。

    然而,靖康之恥激起的全國性的仇金情緒,造成南宋外交戰略失誤。雖然當時有清醒之人反對,但很快被瀰漫全國的仇恨所淹沒。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南宋不能理智地放下已經過去一百多年的仇恨,與蒙古聯合滅金,走上了自掘墳墓的滅亡之道。

    一個“憤青”提出了著名的“據關阻河,光復三京”北伐蒙古議案,意思是趁蒙古在中原立足未穩,把蒙古人趕到黃河以北,再以重兵防禦潼關—黃河一線,與蒙古隔河而治。南宋朝野被這封不切實際的奏摺深深打動,不懂軍事的文人們紛紛主戰,不顧滅金戰爭中同蒙古並肩作戰的將領們的反對,終於走出了錯誤的一步,南宋大軍北伐蒙古。結果北伐大軍全軍覆沒,安然南返者十中無一。蒙古大汗召開最高軍事會議,略曰:“今諸國已服,唯江南一隅,尚阻聲望。朕願躬行天討……”於是乎,蒙古三路大軍南下,南宋滅亡。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宋滅亡前的德祐元年正月,文武百官只有6位大臣出現在朝堂上。當初那些主戰的“憤青”們,全部逃亡,只丟下小皇帝和謝太后孤兒寡母加上6個大臣一共8個人。二十四史中如是曰:“南宋啟釁,自招入侵。”(《宋史》卷四十七?本紀第四十七)可見“憤青”之誤國。

    清廷攝政王多爾袞曾給南明的史可法寫信,痛斥晚明的清談誤國之風:“晚近士大夫,好高樹名義,而不顧國家之急,每有大事,輒同築舍。昔宋人議論未定,兵已渡河,可為殷鑑。”

    丁日昌也曾說過類似的話:“自古以來,局外之議論不諒局中之艱難,然一唱百和,亦足以熒視聽而撓大計,卒之事勢決裂,國家受無窮之累,而局外不與其禍,反得力持清議之名。臣每讀書至此,不禁痛哭流涕。

    自古憤青多誤國,豈可不慎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公一個禮拜家暴的頻率有2次,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