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重陽201314
-
2 # OptimusPrim偉
這是個非常好的議題,學術界也一直爭論,人物形象問題,儒家傳統美德,在大一統王朝治下忠君思想貫穿始終,或者說以漢民族為正統的漢家思想確確實實被戴了幾千年的帽子,以現今來看,過於片面性。以大一統王朝為例,王朝更迭與興亡,對於兵家,陰陽學說等非儒家思想的人物來說,名臣擇主,以謀天下。典型的在宋元明清時期,朝代更迭,以少數民族與漢民族之間的鬥爭,著名元朝漢族將領張宏範,此人飽讀詩書,精於兵法,善謀,不可謂不是漢人中的佼佼者,然他效忠於大元,協助忽必烈滅了南宋。然後來基本以明清時期居多,叛明降清將領數不勝數,客觀角度上說,如同范文程,洪承疇,他們對歷史是有貢獻的,對民族融合發展也是有意義的,降可以,但不能反覆,這是歷史所不恥的,吳三桂這樣的人,從頭至尾為的是的野心,而非家國天下事……
-
3 # 葉飄刀
勝者書寫歷史
吳三桂這些之所以名聲惡劣,在於他們在清朝也當了叛徒,你看看清朝就沒有怎麼寫洪承疇。
這個其實就是以勝敗論英雄的,誰擁有歷史的書寫權,誰就可以把其他人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革命初期那些叛徒,如果革命失敗了他們就是棄暗投明,可惜革命成功了,所以他們是叛徒。同樣革命中起義的那些將領,如果革命失敗了他們同樣也是叛徒。
-
4 # 虎神君
感謝提問。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本朝危亡在即,是識時務者為俊傑,改換門庭歸順新朝,還是寧死不屈,殺身成仁?
太史令曰:歸順很正常,犧牲要表揚。
歸順是大多數人的正常選擇。首先,古代將領也是人,人都不想死的,求生是本能。舊東家已經破產,為了生存跟著新東家有什麼不對呢?人之常情,都為混口飯吃嘛!其次,歷史地講,一般情況下歸順新朝都是順應趨勢,是追求光明和進步的行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本朝一定是腐朽沒落了才被淘汰的,只要不涉及民族大義,歸順無可厚非。人不如舊,衣不如新,新朝新氣象啊!寧死不屈的必須表揚。首先,從個人角度說,古代人講究氣節,如果一個人拿投降當吃飯,頻繁跳槽,忠誠度為負值,無論如何也不能叫有氣節吧?就是放到現代社會,也沒有哪個公司歡迎的。所以,人家對舊朝盡忠,至少算得上英勇無畏,值得尊敬,值得表揚。其次,從民族角度說,面對外族入侵(當然,現在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抗爭到底,寧死不投降,如文天祥,這就是民族英雄。太史令曰:個人理解,歡迎討論,謝謝! -
5 # 參習處
可以說都是漢奸,但用棄暗投明來做對立的解釋,也不妥。明亡之際的投降,其背後主要是利益的考量。
比較典型的有三個:孔有德、祖大壽、吳三桂。
孔有德的寒心孔有德世居遼東,因為被後金佔領,才投奔到明軍麾下。老長官正是皮島總兵毛文龍。孔有德能征善戰,受到毛文龍提拔為參將,並且被毛文龍收為義孫。即使是投降清朝之後,孔有德時常稱頌毛文龍,“每言(毛)大將軍時事,輒於色不自勝”。將其視為終身的精神偶像。
結果呢,自己的幹爺爺、老長官、精神偶像毛文龍被袁崇煥輕易的就給殺了。孔有德能不寒心嗎?但即使如此,也只能離開老部隊,投奔了另一個將軍孫元化,去膠東駐守。
結果大淩河一戰,孔有德在支援祖大壽的路上,遭遇軍隊譁變,孔有德反叛。軍隊譁變的原因是什麼?不發軍餉。
在明朝圍剿四個月之後,孔有德支撐不住,渡海與後金相會。這種投降,屬於先叛亂,再投入敵方陣營。而叛亂的根源是明朝自己人的內訌。
祖大壽的試探祖大壽出身於遼東軍將世家,其父祖承訓是遼東總兵李成梁的副手。這比起孔有德算是更高層次的人物了。但祖大壽也經歷了孔有德一樣的長官被殺事件。薊遼督師袁崇煥與祖大壽一同帶兵去追騷擾京城的清軍。
清軍被趕跑,袁崇煥被囚禁,祖大壽立刻回到遼東,甩手不幹了。又是袁崇煥寫信勸,才給勸回來。之後袁崇煥被殺,祖大壽唇亡齒寒,也是一樣寒心。
之後,就是祖大壽十一年間兩次投降清軍。
第一次正是大淩河之戰。當時算是詐降。投降之後,他的一萬多軍隊被安置在清軍中。結果,祖大壽自己帶著幾十人跑路,再去錦州與清軍對抗。可自己這一萬多的軍隊,卻白白的送給了清軍。其中還包括家族中的祖可法、祖澤潤、祖澤洪及大批自己的親信將官。
這些軍將,都受到皇太極的優待。所以,每次祖大壽給這些親信沒寫信,這些人還拿著信與皇太極一起分析其中的暗語。
雖然第一次是詐降,更有點像是兩面押寶。
第二次投降是松錦之戰。錦州被圍兩年,長官洪承疇投降,城內彈盡糧絕,祖大壽只好再降。這算是對明朝仁至義盡了。
不過,有人說祖大壽投降後一直沒為清朝出過力,最後鬱鬱而終。實際上,祖大壽當時年紀已經很大了。想出力,也沒這個能力。況且,他沒出力,他的整個家族不下二十多人卻沒少給清軍幹髒活。其中,祖家有三個人被封了子爵,比祖大壽長官洪承疇的輕車都尉還要高出兩個檔次。
那祖家的投降算是什麼呢?實際上,仍然是利益考量。
祖家一直是李家的副手。直到李成梁父子倒臺,祖大壽五十歲才當上總兵。之後,就像李成梁家族一樣,開始培養自己的祖家將。
到了大淩河之戰,為什麼不戰死,反而投降?這更像是儲存實力。等到自己詐降回到明軍陣營,自己的親信部下都沒受到打壓,也就更確信了再次投降是沒有風險的。
而有了祖大壽的前車之鑑,吳三桂的投降就更加順暢。
吳三桂的選擇吳三桂與他舅舅祖大壽一樣,同為遼東世代軍將家族。雖然與清朝是長期敵對,但因為長期生活在一個空間,彼此之間溝通起來也方便。就連說話都說的一樣的東北話。
要是從根兒上說,李成梁當初養寇自重,培植了努爾哈赤的勢力。而努爾哈赤又做過李成梁的親兵,是李成梁的乾兒子。祖大壽家族也是李成梁的家將。祖大壽與努爾哈赤一輩,吳三桂與皇太極是一輩,兩三代人的打打殺殺,實際上彼此非常熟悉。
對於李自成,吳三桂則非常陌生,根本沒打過交道。也不知道投降李自成能得到什麼結果。
吳三桂不是一個人,他背後是遼西軍事集團。是一個近百年盤根錯節的利益共同體。吳三桂是這個利益共同體的代表,這個集體也是他最重要的政治資本。
要選擇怎樣的路更有前途,不是什麼衝冠一怒為紅顏,也不是父親吳襄被殺,那麼單純的。
吳三桂首先要保證的是自己的資本是不是很夠保留下來。投降了李自成,自己的隊伍被改編了怎麼辦?即使李自成做出保證,吳三桂也不太可能相信這樣一個從來沒打過交道的陌生人。
而一個熟悉的敵人站在背後,擺著胸脯說:“東事大清,可以保其富貴”。況且,自己舅舅一家在清朝也過的挺好的,加官進爵。於是,吳三桂成建制的追隨清朝南征。最後落腳在了雲南。
說吳三桂投降後又反清,是反覆無常。實際上,吳三桂一直就沒變過。是後來的清朝皇帝變了,要削他的藩。
誰動他的資本,他就跟誰急。誰能保住,就聽誰的。
這個背景,是明朝末年衛所制度的衰敗武將們想在戰場上有出色表現,只能培養私兵、家將。用優厚待遇去養自己的私兵,在作戰時才能有戰功,有戰功獲得封賞,再反饋給自己的私兵,形成一個迴圈。可這樣,又更加速了衛所制的衰敗。給武將做私兵賺得多,誰還去給朝廷賣命?
而一旦這個風氣養成,勢必造成一地的主將視其下屬為自己的個人財產。那麼,一有風吹草動,就不會先想什麼國家大義,而是把個人利益放在前面。
歷代經營遼東的武將們,無不如此。李成梁經營遼東三十年,遼東就是李家軍。吳三桂上位之後,這批軍人就是吳家軍。
吳三桂在山海關投降清軍,也就是赤裸裸的利益考量之後的選擇。
-
6 # Yggdrasil30468393
這個其實和儒家的教育也有很大的關係,儒家中有一句話,實時務者為俊傑。在明知大勢已去的情況下,還要慷慨赴死的同時,已經明知沒有任何未來,同時還要去為此去奮鬥的結果,除了多死人沒有任何意義,同時的話造成的人命傷亡會更大,其實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投降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解決方式。
我想問下光大的歷史愛好者,對於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些將領在本朝危亡之際背叛本朝歸順新朝這一行為,他們是所謂的漢奸還是棄暗投明呢?比如明末時候,明朝滅亡已是大勢所趨,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人的叛明降清。
回覆列表
怕死是人的本能!
在大勢已去或極度艱難的前提下,生死和氣節,孰輕孰重,是嚴重的考驗!
儲存實力,詐降,意圖東山再起僅僅是少數!
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向外族投降並引狼入室,屠殺本族,可視為賣國求榮!
要警惕秦檜,汪精衛之流的後代,意圖以混淆歷史概念,企圖復辟的輿論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