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塵谷行知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老莊思想和孔孟思想是兩種不同的人格修養方式,前者注重“自然”,後者注重“自省”。

    莊子倡導的最高生命狀態是達到“消遙遊”的世界,認為一個人無論出身多麼卑微,內心多麼脆弱,只要懂得“見機行事,借力使力”,便可超脫世俗枷鎖,做到像大鵬鳥一樣無拘無束地遨遊於廣闊的天地間。

    借力使力,指的是憑藉外在的力量發揮自身的力量。最終做到可以無需依靠外在任何力量的輔助,就能化本性的自然為力量。

    在莊子的《消遙遊》中有一段文字,說明了借力使力: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上文中提到的“有所待”指的是有所憑藉外在力量,比如大鵬高飛時需要藉助風的力量,它才能扶搖直上九萬里。

    “無待”則是超越了外力,自由發揮,凡事依循自己的能力,無所攀緣,或者你可以理解為徹底地解放了人性。

    而孔孟之學卻是另一番意境,這種思想並不是擴充生命的自由度,而是提升內在的“親和度”。

    “天理”是人性波動的最高準則,不可逾越。透過“理”來穿透世間的人情事變,以趨合萬事萬物執行的本質規律。

    “至善”是親和度最高的層次,如儒家三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種人格修煉方法由內而外,從“格物”入手,以彰顯內在之德性,並不斷地進行外化親民,最後落實到“至善”的境地。

    所以很多人誤認為孔孟思想是束縛人性的工具,其實這是天大的誤解,它不會束縛人性,反而是無限放大人性的作用力量。

  • 2 # 上善若水689

    首先,莊子主張道家思想,人與自然的關係。順其自然,依道而行。

    老莊學派主張“無為而治”、“絕聖棄智”,具有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我們要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順其自然,自我完善。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出世哲學。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

    然後,孔孟主張儒家思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活著要有所作為、有為而治。仁義禮智信,積極進取,建功立業。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是入世哲學。

    最後我認為,儒家與道家理想都是為現實尋求一種出路,結果是殊途同歸,同歸於對個體感性的排擠,對“人之為人”的否定。儒家把人定義為“仁”,道家把人定義為“自然”。前者,用倫理道德來否定真實的人,後者,把人納入到自然中去,否定人的本質屬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真正的心裡話會向誰傾訴:父母,配偶,子女,朋友,死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