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牧狼人人人

    算是的,七次北伐,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以攻為守,以弱勝強,只能不斷出擊,否則曹魏越休養生息,差距就越大。

    238年至263年進行十一次北伐,雖略有成就,卻進一步消耗了蜀漢國力。

  • 2 # 知常容

    蜀漢的確是執行的是窮兵黷武的策略。

    因為蜀漢的重要人物在民間都是很正面的形象,比如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傑義,關羽是武聖,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趙子龍一身是膽。所以很多人喜歡蜀漢。但是喜歡歸喜歡,史實歸史實,蜀漢窮兵黷武也是事實。

    諸葛亮北伐打的旗號是恢復漢室,蜀漢的主體是誰?

    巴蜀之民,恢復還是不恢復漢室,我們不從大義的角度去聊,從巴蜀之民的角度去聊,你覺得北伐對巴蜀土著有沒有好處?

    北伐成功,巴蜀之民還是巴蜀之民,北伐失敗,巴蜀之民還是巴蜀之民。

    所以北伐之時,巴蜀當地官員都是很反對的,比如陳壽的老師譙周就是極力反對的。他還寫了《仇國論》來詳細論述。後來投降最積極的也是此公,為什麼?因為不發生戰爭是保護巴蜀之民最好的方式。他們打心底是站在巴蜀之民而不是蜀漢的角度去考慮。

    有些人說蜀漢為什麼連個史官都不設,還有些人說為什麼打到成都,劉禪就選擇投降。

    道理也在這裡,因為得不到蜀地老百姓的支援。

    雖然劉禪在位四十多年,也提拔了不少巴蜀當地的官員,但核心的還是這些外來的人掌控。

    不管劉備集團還是劉璋集團,他們都是外來的,他們對巴蜀之民採用的是壓制的方式。曾經有巴蜀土著趙韙想奪權,可惜被劉璋打敗,因為東州人拼死護衛。東州人也是外來人。

    蜀漢集團的情況有點像哪裡呢?有點像那個島的以前的結構,這裡就不點明瞭,知道也不要說破。

    劉備集團將蜀漢只是作為基地,因為凡偏安巴蜀最後都只有滅亡一路。這一點諸葛亮和劉備都十分清楚,所以不管是劉備和諸葛亮只要一找到機會就會想打出去。比如劉備拼了家底也要和東吳拼,諸葛亮北伐也是這個道理。

    到了姜維時期,偏安已經成了現實,此時再北伐的意義與諸葛亮時期的北伐的意義就完全不同了。因為根本不可能打出去了。

    窮兵黷武是諸葛亮和劉備的必然選擇,因為不想被滅,想要出去,必須如此,所以隆中對時益州是沃野千里,到了出師表時就成了益州疲敝。

    諸葛亮北伐的軍費還是從討伐南中時,將那些頭領的財富沒收後得來的,否則短短几年,諸葛亮怎麼可能弄到這麼多錢呢。

  • 3 # 歷史神秘人

    蜀國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明知道弱還要北伐,一次不夠還要六次,這真是到了瘋狂的地步,這確實是窮兵黷武啊!

    如果諸葛亮不是大權獨攬,不是託孤重臣,蜀國內部早就反了諸葛亮啦,因為諸葛亮的多次北伐已經嚴重拖垮了蜀國的經濟啦!以前是曹操經常打仗,沒想到赤壁之戰後,是蜀國這個最弱的國家經常打仗,這就是不顧國家現實,窮兵黷武啊!蜀國面積最少,耕地最少,人口和糧食也最少,你以弱攻強,還打了六次,頻頻戰爭確實拖垮了蜀國經濟了!諸葛亮多次北伐失敗,除了人的因素之外,就是後勤補給拖了後退,所以失敗了,這是很正常的道理,你蜀國勞師遠征攻打魏國,魏國是以逸待勞,你蜀國供應十幾萬軍隊,運輸糧食過程中也消耗掉幾倍的糧食,這讓蜀國承受不起啊,如果不是蜀國前期有些錢,還真的頂不下去呢!諸葛亮一意孤行,受累的就是蜀國的百姓了,六次北伐,益州已經疲憊不堪了,好在諸葛亮累死,北伐暫時終止了,蜀國也鬆了一口氣啦!

    沒想到姜維還要北伐,不過姜維不是諸葛亮,沒有大權獨攬的本事,蜀國內部的心態是偏安,沒錢打下去了,所以就不怎麼支援姜維,你不打魏國,魏國就要打你了,鄧艾從子午谷奇襲蜀國首都,劉禪舉城投降,反正蜀國遲早也要完蛋,還不如早點投降算了,這就是劉禪的想法,他很清楚經過諸葛亮的多次北伐,蜀國已經掏空了,再也沒有多少精力去應付魏國了,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諸葛亮一意孤行多次用兵耗盡了蜀國國力,這也是事實,諸葛亮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賠上了整個蜀國,確實窮兵黷武啊!

  • 4 # 管要你管

    劉備剛得到川蜀的時候,這裡物富民風,百姓安居樂業。漢高祖劉邦就是以蜀中為根基,才得到關中,進而得到天下。所以劉備也就在此建都,做為自己爭霸天下的根基。當時魏蜀吳,幾乎連年征戰,你不打我,我就大你。蜀國如果不進取,就會被魏吳吞併。劉備就是以為看到了這一點,才興兵發魏,但是他沒想到,關羽會丟了荊州,進而兵敗被殺。荊州是北伐中原的要地,不能丟失,所以才不聽勸阻,南下伐吳導致兵敗,蜀國大傷元氣。

    諸葛亮時為了不偏安一隅,不斷的興兵北伐。最後導致蜀國疲憊不堪,自己也身死五丈原。到了姜維的時候,蜀國已經積貧積弱了。可還是不段北伐,其原因就是如果蜀國偏安,別人就會上門打你。如果是這樣的話蜀國能撐多久。

    所以我認為蜀國前期是開疆拓土,後卻時是窮兵黷武不顧百姓生死。

  • 5 # 柳莊筆談

    算。

    蜀國的北伐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諸葛亮北伐。228年至234年之間,諸葛亮共進行了5次北伐。第二階段是姜維北伐。238年至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11次北伐。

    分開來講,諸葛亮時期的北伐還勉強算得上是量力而行,沒有嚴重影響到百姓生活和國內生產,畢竟諸葛亮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會在內政和軍事之間做一些平衡。

    但軍頭姜維就不一樣了,姜維時期的北伐絕對稱得上是窮兵黷武。他的前5次北伐尚且只屬於試探性進攻,對蜀漢和曹魏的影響都不算大,但後6次北伐中有3次以上是傾巢出動,對曹魏和蜀漢的影響都很大。特別是從公元253年到公元257年這段時間,姜維每一年都出兵北伐。這樣頻繁的出兵,且勞師無功,必然造成蜀漢國力的急劇衰退。

    歷來史家對姜維的北伐都是貶多褒少,因為連年征戰,蜀國的國力損耗實在太大。在最後一次北伐時,廖化勸姜維休整軍隊,認為“連年征伐,軍民不寧,兼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閒之輩”,建議勿“強欲行難為之事”,姜維不聽。

    根據官方的資料,蜀國當時的人口只有94萬人,而魏卻有443萬。無論是比領土、比資源、比人口,蜀國都絕不是魏國對手。蜀國自保有餘,統一幾無可能。前後16次北伐耗盡了蜀國的國力,百姓和世家大族怨聲載道,這為曹魏的一舉滅蜀提供了有利條件。

  • 6 # 遊歷往事

    三國時期的蜀漢,始於公元221年5月15日,亡於公元263年,是三國時期的政權之一。劉備成都稱帝,定國號為“漢”,史稱“蜀”或者“蜀漢”,也被稱作“劉蜀”或者“季漢”。蜀漢政權四十多年來,領土疆域北至武都和漢中,東抵巫峽,南部包含雲貴,西達緬甸東部。其中佔有當今雲南全省,四川和貴州的大部分,陝西、甘肅、廣西以及越南的一部分。263年被魏所滅,終其四十三年,共經歷劉備、劉禪兩位帝王。

    劉備政權對於蜀地來說是外來政權,其實劉備政權根本沒有將蜀地當做自己的國家來經營,只是將蜀地當做爭天下的跳板而已,論格局和曹魏相比差的實在是太多,連孫吳都趕不上。而且蜀漢的本質就是窮兵黷武的軍國主義,打仗打到後期蜀漢百姓中把老幼也算上民與兵的比例將近6比1,這根本就是竭澤而漁了,說蜀漢是軍國主義都抬舉他了。

    從劉璋時期到蜀漢結束,蜀漢內部經濟情況如下所示:民富(劉璋時期)→國富民窮(劉備改幣)→國窮民窮(漢中之戰之後)→國富民窮(孔明治蜀)→國窮民窮(孔明北伐至蜀亡)。

    從上所示可以看出蜀地在劉備政權手裡幾十年來從一個還算富庶的地區,最終變成了一個民不聊生的貧苦之地。諸葛亮治理蜀地運用的是法家寒族的路線,對外發動戰爭,對內酷法治國,蜀漢人口只有一百多萬,而蜀漢政權卻有十多萬大軍,也就是說蜀國十個百姓就要養一個兵士,而且這十個百姓裡是連老幼婦孺也算上的,跟不用說蜀漢後期民君6比1的離譜比例了。

    從史書上的官方資料來看,排除流民和黑戶,在劉備蜀國稱帝元年,益州戶20萬,人口90萬。而到了劉禪炎興元年時,戶28萬,人口94萬。四十多年來,戶增加了8萬,人口卻僅僅增加了4萬,一戶平均僅三四人罷了。而同時期曹魏一戶人口五六人,吳國一戶人口四五人。這也就是說劉備政權很有可能是在蜀地實行了強制分戶的政策,以此來強制提高稅收和兵源!蜀地百姓生存狀況如何,可想而知了。

    沒錯,諸葛亮治蜀靠的就是繁重的勞役和賦稅,還利用貨幣政策用金融的手段掠奪蜀地老百姓。可以說劉備政權為了北伐則必須讓老百姓背上沉重的負擔,打仗需要耗費的資源哪裡來呢,如果不能從外部掠奪資源,那就只有掠奪自己的百姓,蜀地百姓自然苦不堪言!

    當然,劉備政權不得不如此掠奪蜀地的百姓,也必須這麼做!這也是劉備政權的無奈之舉!因為蜀國在三國之中最為弱小,當時曹魏已經佔領了天下九州其中7個半,而且吳國的實力也遠超蜀國之上!如果劉備政權不打仗不北伐,而是埋頭髮展的話,給三個國家同樣的時間一起發展個十來年,則蜀漢跟曹魏或者孫吳的實力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到那時劉備政權就是想打也打不過了,那時的曹魏和孫吳已經會對蜀漢形成碾壓之勢了!

    但不管因為什麼原因,都改變不了劉備政權統治蜀地時期實行的是窮兵黷武的軍國主義政策!當然,這是劉備政權沒有選擇的為了生存的無奈之舉,但對於蜀地百姓來說則是民不聊生的苦難了!戰爭、戰爭,苦的永遠都是百姓!

  • 7 # 沙澧河潘

    三國中蜀國是窮兵黷武,卻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蜀漢國弱民少,不以攻代守,尋求突破,只會與魏國實力越拉越大,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力一搏!!

    接下來,我以大資料統計的方式,展現下蜀漢的“窮兵黷武”。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在這四十三年的時間裡,蜀漢可以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劉備時期

    劉備剛稱帝,便兵發東吳,打了兩年,結果慘遭夷陵之敗,第三年就一命嗚呼了!!夷陵之敗,使蜀漢精銳損失巨大,徹底斷送了原來的大好局面。

    第二階段:諸葛亮時期

    諸葛亮主政時期,223年——234年,12年時間裡,不是在伐魏就是在準備伐魏中。六次北伐二出祁山,雖無法北定中原,卻以攻代守,保衛了蜀漢政權的穩固。

    第三階段:蔣琬時期

    蔣琬主政時期,率軍屯駐漢中,採取閉關息民政策,使國力大增,魏軍不敢來犯。還多次命令姜維率偏師西進,採取一種進攻的姿態,但是收效甚微。曾提出東征方案,結果被否決,很多伐魏大計淪落為紙上談兵。蔣琬時期,魏蜀之間幾乎暫休兵戈。好多年份都是空白,沒啥大事兒發生。

    第四階段:費禕時期

    費禕主政時期,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為蜀漢的發展盡心竭力。但是在伐魏問題上,態度消極,與姜維北伐的主張相左。雖然在此時期,姜維用兵很多次,但是有費禕的阻礙,每次都是兵力不足或者糧草不夠或者孤立無援,難有作為!!

    第五階段:姜維時期

    費禕剛死,姜維便立刻攻打魏國,可見,費禕在伐魏問題上,對姜維壓制頗深。姜維主政以後,開始了對魏連年用兵,一發不可收拾的模式,直到鄧艾偷渡陰平,劉禪開城投降。直到最後,姜維還一計殺三將,試圖恢復蜀漢江山,奈何時也命也,最終失敗被殺!!而後主劉禪卻是“樂不思蜀”,降後獲封安樂公。

    統計蜀漢五個階段的用兵情況,可以發現:在43年的時間裡,至少有21年的時間,都有主要的戰事發生,這還沒算整軍備戰的時間呢!由此可見,蜀漢真真切切是窮兵黷武的。

    大家有沒發現,統計表格里有一些空白年份,沒有記載大事件,而這些年份,有的時候正是魏國大亂、魏吳大戰……為什麼蜀漢在這種時候“沉默”了呢?!

    加個關注,我們以後再詳細分析箇中緣由(❁´ω`❁)

  • 8 # 淡墨淺白

    蜀國,窮兵黷武嗎?不!窮兵黷武的基本特徵是不顧民生,不順民心,妄動刀兵;興也好,敗也好,都是百姓受災!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維十一次北伐,窮兵黷武嗎?並不是,蜀國百姓亂世之中活的算是幸福的了!

    民生

    北方曹操統治的中原地帶遭受了嚴重的戰爭破壞,有大量都無主之地,而大量的勞動力又加入到了軍隊之中,因此曹操採取都“屯田”的政策,恢復生產,提供軍資。四川,在劉備入主之前,益州是“國富民強,戶口百萬”,漢中地區也是“民殷國富”,和中原地帶的情況並不相同,而是採取的是“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政策,這樣的政策保持蜀國百姓生產生活的穩定性;相比較曹操“屯田”快速取得成果,顯得毫無作為,事實上蜀國的財富是在百姓之中,魏國的財富集中到了國家機構,對百姓而已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諸葛亮作為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都內政高手,百姓民生必然是最在意的地方。據《水經注·江水》記載:“諸葛亮北征,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徵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用“徵丁千二百人”農業生產的命脈,這就是對農業生產最重視的表現。

    “屯田”的效果,諸葛亮也沒有視而不見,諸葛亮選在漢中休士勸農,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相繼執政,繼續執行諸葛亮的既定國策,重視內部安定,沒有輕易出兵攻魏。因此,蜀中農業生產在這一時期能持續穩定發展。直至蜀末,猶謂“男女布野,農谷棲畝”,農業也未受到根本損傷。

    姜維十一次北伐,堪稱勞民傷財,事實上,姜維“率兵士屯沓中種麥”,姜維解決軍資的途徑還是“屯田”。

    經濟上,蜀國也不是毫無作為,蜀鹽和蜀錦都是蜀國重要都經濟支柱。宋代大詩人蘇軾也寫了有關“諸葛鹽井”之詩,自注雲:“諸葛鹽井有十四,在山下。”鹽井既然以“諸葛”為名,顯然是與他的大力倡導分不開的。左思在《蜀都賦》也讚揚蜀漢“家有鹽泉之井”,足證當時鹽井之多。根據後世的考證,蜀漢時期諸葛亮甚至第一次利用天然氣煮鹽,改進了煉鹽工藝。

    蜀錦更是全國有名,遠銷吳、魏,其收入成為蜀漢政府軍費的一大來源。終蜀之世,錦和其他絲織品的產量一直較高。以至蜀亡之時,庫存錦、綺、彩、絹尚“各二十萬匹”。錦、綺都是名貴而技術要求極高的絲織品,能生產如此之多,充分顯示出蜀漢手工業生產的昌盛和發達。

    蜀國四十二年的歷史中,並沒有發生民變或者農民起義,最少可以說蜀國百姓還能活的下去。諸葛亮和姜維北伐,多次因為糧草不足而放棄,也說明了他們並沒有過度都壓迫百姓,而是在有限的條件下,採取的必要的軍事行動。

    軍事

    諸葛亮七次對魏國用兵,是盲目用兵嗎?顯然不是!

    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南方已定,兵甲以足。”《後出師表》“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平定了南方孟獲以後,從劉備夷陵之戰失敗後,蜀國又經過六年休養生息,已經算是“兵甲以足”。第二次北伐寫的《後出師表》道出了北伐的根本原因,蜀國偏居西南,如果不主動出擊,早晚會坐以待斃,死於安樂!

    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也不是隨心所欲的想打仗就打仗,也是根據魏國和吳國的情況才開展的軍事行動。北伐的時機不是和吳國協同作戰,就是魏國內部動亂!

    一次北伐,南方平定,主動出擊。二次北伐,陸遜擊敗曹休,屬於鷸蚌相爭,漁人獲利的戰機。三次北伐,孫權稱帝,兩國協同作戰。四出據守,曹魏由司馬懿、張郃和曹真主動三路進攻蜀國,諸葛亮守城固、赤坂。五次北伐,蜀國反擊魏國入侵,魏延破郭淮。六次北伐,魏國大司馬曹真去世,曹真是曹操留下的最後的頂樑柱,當時魏國軍方第一人。七次北伐,魏國北方邊境,境外鮮卑軻比能引誘已經歸附魏國的境內鮮卑步度根叛亂。諸葛亮和孫權聯合出兵伐魏!

    諸葛亮234年病逝五丈原,費禕253年被刺殺致死,再到蜀國滅亡263年,蔣琬費禕執政期間都是嚴格控制戰爭規模,並沒有大規模戰役。姜維十一次北伐,其中只掌控了最後九年的六次北伐。

    第六次北伐,吳國諸葛恪二十萬大軍伐魏。第七次北伐,司馬師殺諸葛玄,廢張皇后,魏國內部政鬥激烈。第八次北伐,毋丘儉和文欽討伐司馬師。司馬師病逝,魏國處於權利交接的過渡期。第九次北伐,姜維和蜀將胡濟約定會師,伐魏。胡濟沒有去,姜維第一次大敗。第十次北伐,魏將諸葛誕聯合東吳判魏。第十一次北伐,公元262年,蜀國滅亡前一年,姜維經過四年的休養生息,發動了最後一次北伐,大敗!

    魏、蜀、吳三國分別稱帝以後,只有蜀國繼承了號,征討魏國從道義上也屬於名正言順!匡扶漢室是劉備和諸葛亮這一代人的夢想,這一代人都去世後漢朝就真正的滅亡了,剩下的只是三國爭霸了,這是一代人的情懷!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若不想被別人滅,就必須去滅別人!亂世之中,哪有什麼窮兵黷武,不過都是為了生存!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雖然沒有取得重大戰果,但是也讓蜀國境內百姓,免遭戰火的困擾!

  • 9 # 楊醫生講健康

    三國時期,蜀國顯然確鑿無疑是窮兵黷武,當時以當時三國鼎立的天下天熱面言。

    一、古代國力是否強盛,以是看土地面積,二是看人口。

    1.魏國立國後,共有87郡及bai十二州,人口將du近500萬,國土面積約zhi291平方公里。

    2.蜀國共有22郡,僅有益州一個洲,人口約110萬,國土面積約107萬平方公里。

    3.吳國有32郡及3州(後增設廣州),人口超過250萬,國土面積約145萬平方公里。

    由此可以看出,三國中蜀國是最弱的。

    蜀國算不算是窮兵黷武

    二是軍事能力,無論是從謀士數量、戰將數量和軍隊數量哪個方面看,蜀都是最弱小的。

    三是蜀國內部情況,蜀漢政權並不團結,當時由三股力量組成:第一股力量由劉備帶來的荊州人馬如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黃忠等。第二股力量是由益州劉璋等生活在蜀漢政權中間的李嚴等人領導的。第三股力量是處於政權底層的益州本土官員和地方學者。

    蜀國算不算是窮兵黷武

    四是當時蜀漢官僚隊伍數量龐大,官民比例嚴重失衡,蜀漢滅亡時,後主劉禪向司馬魏獻上了戶籍,戶籍顯示蜀漢總人口為94萬人,士兵10萬人,官吏4萬人,兵民比例為10.6%,官民比例為4.3%,相當於每4個百姓要養活一個士兵,每11個百姓要養活一個官吏。如此的比例,當年諸葛亮連年徵代,老百姓稅賦過大,溫飽問題都難解決,何有餘力征戰。根本不像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兵甲已足”。

    蜀國算不算是窮兵黷武

    以諸葛亮之聰慧,他當然知道六出祁山毫無勝算,但是不出祁山,只能直著曹魏一天天壯大,蜀漢滅亡是儘早的事。與其沒有希望的活著,還不如拼死一搏。

    由是,蜀漢發動伐魏戰爭是窮兵黷武無疑。

  • 10 # 文史小默

    如果諸葛亮固守,蜀漢結局會更慘!

    當然,質疑諸葛亮北伐勞民傷財的人很多,可有多少人發現北伐的高明之處呢?

    看似北伐次次失敗,沒有尺寸之功,可實際上,北伐才是蜀漢政權得以維持的唯一方法。

    諸葛亮北伐的那些原因:

    第一, 白帝城受劉備託孤重任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是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候,對諸葛亮說的最後遺言。

    劉備你是認真的嗎?不對比剛剛打敗你的東吳孫權,而去對比北方的曹丕,還暗示諸葛亮對劉禪可取而代之。

    這分明就是在激將諸葛亮,讓他為蜀漢開疆闢土,統一天下嗎!

    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就是那被人認為是最無恥的皇帝劉邦,恐怕也做不出讓託孤重臣去打天下的事情。

    可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他做了,他北伐了,雖然沒有統一天下,但他也對得起劉備了。

    第二, 蜀漢綜合國力不如曹魏,無法長時期消耗

    不錯,龐統是曾經說過:“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但那是相對於荊州說的,若是相對於北方的曹魏,那益州就真的是疲敝了。蜀漢的綜合國力,甚至都不如東吳。

    靠蜀錦,靠南中的野獸毛皮,真的能撐得起蜀漢政權嗎?又能撐得了多長時間!

    不北伐,魏蜀吳三國同樣都在修養生息,難道蜀漢能比曹魏的中原北方地區發展的更快嗎?恐怕未必吧!

    長久的消耗,蜀漢就是在坐以待斃。

    第三, 以攻為守,既可以轉移蜀漢內部注意力,又能起到守衛蜀漢的作用

    蜀漢最終為何而亡國?主要原因是腐敗的內政。

    可內政的腐敗真的都是後主劉禪一個人的錯嗎?

    諸葛亮病逝之後,蔣琬接棒,他提出了水路北伐的策略,最終被否定了。是因為益州大部分官吏都不同意,劉禪不得已否定了。

    費禕接棒之後,主張修養聲息,因此和姜維多次發生矛盾。

    好容易等到費禕被刺殺而死了,姜維終於可以真正掌權,繼承大志,北伐了。

    可蜀漢內政卻被蔣琬、費禕耗的腐敗不堪了。沒有外界矛盾,政權內部人便開始和自己人發生矛盾,這是歷史常態。

    所以,諸葛亮是聰明的,以攻為守,成功的轉移了蜀漢內部矛盾,使大家一致對外,沒精力、沒時間製造內部矛盾。

    第四, 如果真的出了祁山,據長江、渭水與曹魏爭雄,天下歸屬尚未可知

    還記得夷陵之戰前夕,趙雲勸諫劉備的話嗎?“集中兵力,討伐國賊,出漢中,據渭水、長江,與曹操爭雄。

    再看諸葛亮北伐,無論是出隴右還是走陳倉,都是想佔據渭水、長江的天險,並以此為屏障,與曹操爭雄。

    如果諸葛亮成功佔據了渭水、長江險要之地,恐怕北方的曹叡、司馬懿一時也難有作為了吧!

    以關中肥沃的土地與龐大的人口基數,恐怕之後天下歸屬都是未知數了!

    結語

    諸葛亮大才怎麼可能是窮兵黷武呢?只不過現在人的才智與武侯相差甚遠,自然難以理解武侯的心思罷了!

    其實,總感覺窮兵黷武這個詞本來就沒有太大意義。

    漢武帝劉徹算窮兵黷武嗎?沒有他,匈奴不知道會猖獗到何種程度;

    隋煬帝楊廣算窮兵黷武嗎?沒有他,就沒有此後的盛唐;

    乾隆皇帝算窮兵黷武嗎?他不用兵,怎麼能將西北疆域統一了!

    你說說,歷史上真的有窮兵黷武的案例嗎?

  • 11 # 葭明通半瓶歷史

    算!絕對的要算窮兵黷武。

    但是,窮兵黷武的也不是他一家,吳國和魏國都是一樣的窮兵黷武。

    時代就是那種時代!

    難不成面對強敵跪下乞求平安乎?

    當然了,也不是不可以,阿斗就跪下了嘛!

    那麼好了,世人又開始說——“扶不起的阿斗”了。

    再來說窮兵黷武這個詞本身。

    萬事都講究一個“度!”

    所謂“窮兵黷武”依然要講究一個“度”。

    適當的窮兵黷武是完全應該的,也是每一個國家必須的,不然,國家安全如何保證?

    這個窮兵黷武的“度”只要把握好了,不僅可以保衛國家,還可以刺激生產,凝固人心,加強組織紀律性。

    諸葛亮時代的蜀國在這一點上其實做的不錯。

    先說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公元228年春天,諸葛亮發奇兵於隴西,曹魏毫無防備,一鼓作氣打下了天水郡,南安郡和安定郡。

    接下來諸葛亮幹了什麼呢?並沒有乘勝再前進,而是逼迫人民內遣蜀國,搬運財寶糧草回國。

    這一仗還俘虜了姜維等很多曹魏大將,得兵馬無數。

    是的,這個姜維就是後來接班諸葛亮北伐的姜維,他原來是曹魏天水郡的太守。

    馬謖失街亭也在這一次北伐。

    後來曹魏大軍打來,諸葛亮安然撤退回國。

    是不是佔了大便宜?是不是增強了國力?是不是提高了國內兵民士氣?

    就好比我解放軍當年打越南,一鼓作氣打進去,把工廠能搬回來的就搬回來,搬不回來的就破壞掉,然後撤退回國。

    是不是佔了便宜?

    是佔了大便宜。

    越南一戰雖然艱苦,雖然曠日持久,可是,我們進入了國際社會,拉動了美國一起挑戰蘇聯。

    就好比我們在北韓打美華人,打贏之後,撤退回國,是不是換來了蘇聯的工業大援助?

    這樣的“窮兵黷武”多來幾次才好。

    繼續說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是為了“趁你病要你命”。

    還是公元228年,只是是冬天了,大冬天按說不應該發起戰爭。

    但是,這時候,東吳的陸遜剛剛打敗了曹魏的曹休,曹魏大軍為了報仇,傾巢出動發兵東吳去了。

    關中曹魏兵力一時間空虛無比。

    諸葛亮是一個好人不假,可是,他也是一個政治家,一個軍事家。

    這個時候,他如果放過曹魏,就是對蜀國犯錯誤,上對不起劉備,下對不起阿斗,中間對不起諸葛亮他自己。

    於是,北伐!

    領兵數萬直驅陳倉而去。

    就是那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那個陳倉,顧名思義,可以知道,陳倉肯定是一個戰略要地。

    寶雞確實是一個戰略要地,易守難攻!

    曹軍把陳倉守的銅牆鐵壁一樣,曹軍又回援。

    諸葛亮決定儲存實力要緊,不戀戰,遂退兵。

    噁心了曹魏一回。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是攻取的曹魏薄弱地帶,

    當時的武都和陰平兩郡,以羌人和氐人居多,眾所周知,諸葛亮善於安撫統治這些人,甚至驅使這些人去打仗,從此武都和陰平就歸了蜀國,曹魏未能奪回。

    蜀國的領土擴大了。

    這次北伐是勝利的北伐。

    這一次是公元229年春天。

    第四次北伐和第二次一樣,也是秉持的“趁你病要你命”。諸葛亮真的不是一個好人。

    兩年後的春天,公元231年春,曹魏地盤雍涼地區已經半年沒有下雨了,人民困苦,軍中無糧。

    探子又報,曹魏大將軍曹真病重,曹魏無大將可用。

    於是諸葛亮命令北伐,這一次北伐很困難,因為敵區赤地千里,無糧可以徵用。

    諸葛亮只得發明了“木牛流馬”運糧資軍。

    曹魏派出的大將是司馬懿。

    司馬懿有名的穩人,能忍。

    司馬懿擺開了堅兵,樹起了寨牆,挖深了壕溝,拿出了一個字“耗”,“不與交戰。”。

    看誰先餓死渴死!反正老天爺不下雨,反正百姓手中也無糧可徵。

    諸葛亮的所謂“木牛流馬”終究杯水車薪,我都懷疑根本是一個子虛烏有嚇唬曹魏的宣傳品。

    第四次北伐失敗。

    不過,曹魏的雍涼地區也算完蛋了,反正蜀國國內馬照跑,舞照跳。

    誰佔了便宜?

    不言而明!

    第五次北伐,最後一次北伐。

    三年後的春天,公元234年春,諸葛亮再一次命令北伐。

    說實話,這一次北伐,諸葛亮有點過分了,這最後一次北伐大部分原因只是因為要滿足他個人心願才北伐!

    諸葛亮要成就他個人”鞠躬精髓死而後已“的身後美名

    他知道他不久於世了。

    不過,他還是清醒的,雖然孤注一擲了,他知道蜀國的短板在於糧食。

    大軍行到渭濱之際,他命令停止前進,幫助老百姓種莊稼,其實是等著秋天收穫。

    後來,開始戰鬥,對手還是司馬懿,司馬懿還是那麼慫,堅城深寨,就是不戰!有本事你攻城啊!

    諸葛亮攻城,不下,派人送女人衣服給司馬懿,司馬懿還是不戰,有本事你攻城,反正我不南伐!

    到了八月,諸葛亮連急帶氣,本來身體就不好,就病倒不起了。

    他知道此次北伐又不成,考慮到反正他也“鞠躬精髓死而後已”了。

    於是把姜維叫到跟前,囑咐說:“我死後,秘不發喪,徐徐退兵,儲存國力,以後再戰!”

    可惜,姜維只聽見以後再戰!把儲存國力沒聽進去。

    姜維帶兵回去為諸葛亮發國喪之後。

    繼承諸葛亮遺志,發動了一次又一次又一次的北伐,“窮兵黷武”的有點過了。

    姜維過了那個“度”了。

    在此就不詳述了 。

  • 12 # w的新視界

    諸葛亮一生服侍於劉備父子二人,正如他在出師表中所說的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盡忠職守的精神,正是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道德思想的價值觀,可謂是忠臣形象的典型代表人物。各地也建有很多的武侯祠等,歌頌和紀念他的功德。但從史學的觀點看,他後期執政所採取的北伐政策,卻是十足的敗筆,並最終造成了蜀國的滅亡,教訓也是深刻的。

    一、三顧茅廬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豫章(今江西南昌)。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後,諸葛玄投奔了荊州劉表。諸葛玄死後,諸葛亮為了生計,來到南陽耕種幾畝地以養活家庭,並在此隱居。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甫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

    官渡之戰後,劉備被曹操打敗投奔了劉表,駐守在新野。

    207年,徐庶到新野拜見劉備,深得劉備器重,便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並稱之為臥龍先生。

    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往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

    二、三分天下

    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見到了諸葛亮,並向諸葛亮請教,亮曰:“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劉備非常贊同諸葛亮的意見,並請得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

    208年,諸葛亮出使東吳,促成吳蜀聯合抗操的策略,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

    209年,劉備與周瑜在南郡共攻曹仁,迫使曹仁龜縮在江陵城。劉備乘機率眾南征荊州南部四郡,先後攻佔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廬江郡雷緒又率數萬人前來歸順,劉備的勢力得到了迅速壯大,後被推舉為荊州牧,治所設在公安縣。

    211年,劉備採納法正的建議,入川幫助劉璋對付張魯,劉備入川后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212年,劉備與劉璋反目,開始南下進攻劉璋。

    214年,劉備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派簡雍勸降了劉璋,遂領益州牧。

    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建魏後,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即蜀漢政權。

    劉備三分天下的政治夙願終於實現。

    三、五丈原遺恨

    關羽在荊州被東吳大將呂蒙所殺,劉備不聽部下勸阻執意領兵攻吳。

    222年,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被吳軍大將陸遜大敗,退至永安。

    223年,劉備託孤諸葛亮後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同年劉禪繼位。

    諸葛亮輔佐劉禪平定內亂,大力發展農業,讓百姓休養生息。

    228年,諸葛亮在明知蜀國貧瘠,國力不強的情況下,卻上書劉褝提出北伐戰略,最終遺恨病死在北伐途中的五丈原,北伐宣告失敗。為什麼北伐戰略是錯誤的,有以下幾個理由。

    1、與最初三分天下的戰略思想相桲

    諸葛亮為劉備獻上三分天下之計的指導思想就是聯弱抗強,而復興漢室的戰略方針也是一路從荊州出發向南陽、洛陽進軍,一路出秦川,兩路夾擊,恢復漢室。北伐戰略卻是一路出兵,顯然與最初取天下的方針是矛盾的。

    2、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真正的三分天下,是蜀國佔據益州、荊州兩地,互為犄角,互為策應。劉備不聽勸阻在夷陵大敗,不僅軍力大損,荊州又丟失,成了獨角獸,三分天下的前提是弱弱聯合,而北伐卻是以弱攻強,可謂是本末倒置。

    3、僥倖心理作祟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對北伐之戰已亮明瞭觀點,即對最後的戰局結果是不清楚的,可謂是盲人摸象,他所能做到的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在北伐之戰的僥倖心理就是他要控制戰爭的規模,即打區域性戰爭,寄希望於靠計謀先取小勝,佔據有利地形後再圖擴大戰果的戰略意圖。這就是諸葛亮不採用魏延從子午道出奇兵,一舉佔領長安和潼關的計謀(很多人為了替諸葛亮解脫,引經據典的稱這一奇謀必定失敗),也是他在馬謖丟街亭後即迅速撤軍的理由。

    結語。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三國中,蜀國最弱,魏國最強,諸葛亮本應繼續貫徹聯吳抗魏的戰略思想,但卻忘了初心,在形勢極度不利的情況下,執意採取以弱蜀攻強魏的策略,是戰略層面上的敗筆之作。企圖靠僥倖心理取得勝利,可謂是孤擲一注。即使北伐取得了區域性戰果,也難以掩蓋北伐戰略思想的錯誤。

  • 13 # 青梅煮酒品三國

    整個三國時期不存在窮兵黷武一說,所以蜀國不算窮兵黷武。

    窮兵黷武一詞不適合這個時代

    在三國時期屬於亂世,只要一天沒有完成統一就不存在窮兵黷武。在這個時期能成為一方諸侯的哪個沒有野心,選擇安逸的都被逐步的被淘汰了,戰爭是那時唯一的生存法則。

    蜀國立國之本就是匡扶漢室,如果選擇龜縮在川蜀之地停止不前就失了根本。再者說最精銳計程車卒不是訓練場上訓練出來的,是經過無數次戰鬥培養出來的。所以我認為蜀國不屬於窮兵黷武更像是以戰養戰。

    蜀國數次北伐是生存的需要

    說蜀國窮兵黷武,暗指的是諸葛亮在蜀國國力不濟、不具備戰爭的前提下發動了數次北伐。但是我認為這數次北伐是必要的,不然蜀國很難長久發展

    首先蜀國經歷數次戰役損兵折將,各處關隘的佈防要有主動性,不然魏、吳兩國掌握主動權蜀國就危在旦夕了。

    其次諸葛亮需要穩固軍中的地位,長期的安逸會讓蜀國計程車兵只認駐守的將軍不知朝廷。這樣邊軍大將就會有擁兵自重的可能,對蜀國發展非常不利。

    窮兵黷武一詞適應在和平時期、國力不濟、自保無虞的情況下強行發動戰爭。所以蜀國不屬於窮兵黷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沒有一張圖片可以貼合“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這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