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骨讀書
-
2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主要沒有馬蹬
兩漢前,騎兵兩腳夾著馬,拉著馬嚼和馬韁繩,一隻手還要拿刀劍,兩腳懸空,若射箭更慘了,兩手放開,馬一不老實,輕的狗吃屎重的傷經斷骨,所以這麼多歷史書裡面只要落下馬,馬上被活捉,就是這個原因,己經沒有能力反抗了。
所以這點跟匈奴騎兵比起來就很吃虧。
三國時己經有馬鞍了,但沒有馬蹬。
去考古資料,高橋馬鞍出現的是東漢末年。
但我相信馬鞍出現是比較早,應是漢武前,漢朝騎兵突然一下就膨脹起來了。
以一個農耕民族來說,沒有從小到大的馬上技術的話,那種裸馬根本騎不上去的。
騎裸馬的話,戰鬥力也會打打折的。
只不過高橋馬鞍可能發明的要晚一點,而且高橋馬鞍的造型已經延用到現在。說明已經相當的成熟了,期間肯定有一個過程,弄不好春秋戰的時候就已經有馬鞍了,只不過很簡單。
馬蹬的出現還要晚一點,當時只是用跟繩子布帶綁馬鞍下,也只有一面有,估計是為了上馬方便,而只到小腿,腳夾不上。
最早的實物雙馬鐙,則是遼寧北燕馮素弗墓的鎏金銅裹木質馬鐙。
當時北匈奴到了歐洲以後,為什麼這麼強悍?
馬蹬和馬鞍起了很大的作用。
歐洲人當時的馬沒有馬蹬,也沒有馬鞍,只是在馬身上捆了一塊皮子,夾馬射箭會向前後滑,用刀劍和長矛,劈砍或刺殺落空、雙方兵刃的撞擊等都隨時會令騎手從馬上滑下。
馬蹬的出現解決了馬上重甲的支撐點,也讓騎馬的人更穩定更容易操縱。
任何一個現在看到很簡單的物體,其實經歷很多年以後才出現的,而且一個看似不起眼常見的事物,很有可能早改變過歷史。
-
3 # 鬍鬚不夠靚
因為那時候還沒有馬鐙,哈哈~一打起來雙手離開韁繩了,一受外力作用,或者人馬沒有協同好就容易落馬啦~
中國騎兵史上有兩次重大改革:一是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將騎兵從戰車上解放出來,增加靈活機動性,降低成本;二是十六國期間馬鐙的出現,解放了騎兵的雙手,對抗過程有了著力點。
第一次改革是農耕民族向遊牧民族的借鑑學習,第二次改革是遊牧文明對農耕文明的吸收轉化。所以說戰爭和矛盾衝突往往是科技進步的加速器。
-
4 # 一碗高沫兒聊歷史
在《三國演義》中經常能夠看到,兩位大將對戰幾個回合,一位抵擋不住落於馬下。這其中固然有技不如人的原因,但隱藏在歷史夾縫中的幾樣小東西也起到了關鍵因素,那就是馬鐙、馬鞍和馬掌。三樣東西缺少一件,人跟馬就很難做到協調一致的,而戰場廝殺,容不得半點疏忽,一個錯神的功夫就可能分出生死。馬鐙、馬鞍在當時已經廣泛使用
雖然沒有發掘到文物佐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歷史記載中得出結論。
在兩漢對匈奴戰爭之中,都出現過“突騎”這一稱呼。這個突騎就是用來衝陣的騎兵,馬匹加速帶來的慣性,配合騎手手中的兵器,在敵軍軍陣當中撕開缺口。這就需要極強的穩定性。
如果沒有馬鐙馬鞍,僅靠兩腿夾住馬肚子,那麼巨大的反作用力之下,騎手就會當場落馬。
另外據歐洲學者研究發現,當年被趕到歐洲的匈奴騎兵,就已經配備了馬鞍,所以可以橫掃西方,將當時為防止墊屁股,只在馬背上蒙塊布的羅馬騎兵打的沒有半點脾氣。
以理推之,匈奴騎兵當時就有馬鞍,那麼與之對抗且戰而勝之的漢朝騎兵肯定也是有配備的。
馬鐙馬鞍已經廣泛應用,唯獨馬掌還未現世這就有朋友不禁要問了,有了馬鞍、馬鐙,騎兵能夠將身子固定在馬身上,那就沒問題了,一個小小的馬掌真的那麼重要嗎?
從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事件來看,馬掌還真的很重要。
英國曾經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少了一枚鐵釘,掉了一隻馬掌。掉了一隻馬掌,失去一匹戰馬。失去一匹戰馬,失去一位國王。失去一位國王,敗了一場戰役。敗了一場戰役,毀了一個王朝
這則民謠講述的是英國約克王朝的末代國王,查理三世在1485年的博斯沃思戰役中戰敗的故事。
(圖為博斯沃思戰役)
因為一位馬伕的疏忽,在馬掌上少釘了一枚鐵釘,使得查理三世馬失前蹄,掉落下馬,士兵們看到國王落馬,士氣大衰,紛紛逃走,最終國王被叛軍包圍,導致統治英格蘭331年的金雀花王朝的毀滅。
雖然2012年在英國萊斯特市發現了查理三世的遺骨,根據現代醫學分析,這位國王在死前一直在戰鬥,身受十處創傷,證明民謠所說實乃杜撰。
(圖為查理三世畫像)
但這首民謠能夠流傳幾百年,從中也能夠看得出馬掌在騎兵作戰中的重要性,缺失馬掌保護的戰馬,馬蹄很容易受傷,在高速衝鋒的情況下,馬蹄突然受傷,騎士的下場可想而知。
而馬掌是古羅馬人在公元前一世紀發明的,我國關於馬掌最早的記載,大概是在五代前後。
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彰武節度判官高居誨出使于闐,從當時回鶻牙帳駐地甘州(今甘肅張掖)開始進入茫茫戈壁,放眼望去前方路面盡是砂石,非常難走,高居誨犯難了。這時甘州人傳授給他們一項技術,"教晉使者做馬蹄木澀,木澀四竅,馬蹄亦鑿四竅而綴之,駝蹄則包以犛皮乃可行"。
文中所提到的“木澀”就是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對於馬蹄鐵的稱呼,直到五代時期,馬掌還只在西域才能見到。
由此可見,東漢末年中原爭霸時,武將們騎的戰馬,馬蹄是沒有保護的,所以“馬失前蹄”掉落馬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
5 # 小賽蒙
看了其他回答坐不住來糾正一下,其中有說三國時期沒有馬蹬才會造成遊戲內武將總掉馬,其實早在西漢就已經發明瞭布馬蹬,考古都已證實,到了東晉有了雙馬蹬,所以不存在沒有馬蹬之說。
如果非要找個理由,個人認為武將既然要單挑,肯定是在陸地上能實現的武術動作更多,作為一款遊戲肯定視覺上更吸引玩家。
PS:不過遊戲製作者確實沒有做馬蹬這個東西,有圖為證
-
6 # 木19易
直到今日也沒有有力證據證明西漢沒有馬鐙,所謂的西晉有馬蹬不也是找到幾個騎馬陶俑之後的事?。之前不一直喊著南北朝才有馬蹬。首先確認一個事實,第一,世界範圍內,騎兵再沒有馬蹬前,都不是作為近戰主戰力或精銳,多為機動騷擾斥候部隊,胡服騎射,就是沒有馬鐙只能只能騎射作為主要手段。第二,馬鐙出現導致另一個馬戰工具被淘汰,戰車。第三,歐洲歷史凡是有記錄的騎兵近戰單位,均是馬蹬騎兵。變相證明近戰騎兵衝擊騎兵的出現基本就是馬蹬出現的時代。 從這幾點可以看出,曹操的虎豹騎三國志是記錄的很清晰,就是近戰騎兵。再往前漢兇交戰的時候,騎兵已經淘汰戰車作為主力部隊了。所以要說三國沒馬蹬,首先要解釋為什麼東西漢三國都放棄了春秋到秦主戰力戰車。其次要解釋一個沒有馬鐙的重灌虎豹騎怎麼戰鬥的。所以全戰三國系列只不過是個遊戲。要說將領墜馬。咋不見騎兵墜馬?
-
7 # 尚書令3
作為雙傳奇模式基本上所有勢力都通關的老玩家,武將為什麼掉馬,原因有
1.在對戰時,不要用武將主動衝擊對面的陣,有可能設了拒馬,
2.有可能對面中剋制騎兵的兵種排陣,你的武將衝擊馬就會掉了
3.所以對戰時最好用其中武將勾引,讓敵方主動出擊,或者繞兩側或者後側的方式衝擊敵方,步兵直接衝擊對面陣,
呂布或者關羽帶兩隊騎兵,輕鬆打2千人沒問題,就是打起來很費時間
-
8 # 科小興
[淚奔]簡而言之,你的武將正面衝擊持矛兵種或者被持矛兵圍住了就會落馬。
打持矛兵和斬將的時候要下馬打,武將無雙衝兵的時候最好選擇測面或者背面衝鋒。
我之前也不知道,自己玩多了就發現了,沒馬之後追人衝兵都不方便,並且如果武將單挑完之後,要重新上馬。
-
9 # 餘先森請多指教
我的天哪,人問遊戲裡為什麼墜馬你們一群人拿演戲和歷史回答的嗎?
回答的人閱讀理解有得過分?
為什麼墜馬因為你正面衝槍兵了,槍兵站著不動有反制衝鋒buff剋制騎兵衝鋒,騎兵正面衝上去死一片,武將在演義模式裡衝槍兵不會死但馬就沒了。
多操作用背衝或者簡單點找個武將不墜馬的mod就好了。
還是希望那些拿馬鐙說事的先看懂問題再回答好嗎?
回覆列表
三國全面戰爭武將為什麼總要掉馬?根據三國演義我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三國時期,(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東漢時代正式結束,三國時代正式開始。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三國正式形成。
此後的數十年內,各國之間經歷大小多次戰爭。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265年,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中國歷史正式進入了晉朝時代。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三國時期徹底結束。
●三國時期的武將掉馬事件的原因
三國時期有馬鞍沒有正規馬鐙--掉馬馬鐙是南北朝時候鮮卑人發明的 。鞍和馬鐙是全套馬具中繼馬嚼和韁繩之後最重要的發明。在沒有鞍鐙的時代,人們需要騎跨於裸馬的背上,僅靠抓住韁繩或馬鬃並用腿夾緊馬腹使自己在馬匹飛馳的時候不致摔落,這在戰鬥中非常難。
但從這個記載可以側面證明在三國時期中國應已出現原始馬鐙了,否則如此強度的長時間騎行軍,如果沒有馬鐙,再強壯的騎士也得累死或摔死,就算不死,大腿和臀部也會嚴重磨損,根本無法作戰。雖然,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為北燕貴族馮素弗墓出土,考古發現在金屬馬鐙之前,必然會有一個繩套式或木板式的簡易馬鐙時代,三國時可能用的就是這種簡易的馬鐙,所以戰鬥中容易掉馬。
技不如人被斬於馬下--掉馬我們經常在《三國演義》中看到武將在戰爭中騎馬作戰,兩軍對戰被對手一擊殺於馬下。
關雲長“溫酒斬華雄”、“殺顏良文丑”……都是被關羽青龍偃月刀斬於馬下,所以掉下馬來。這種事例還是比較多的。
當然也有例外。也有雙方自願掉馬的。如渭口之戰中,馬超與曹操大將許褚“赤膊上陣”。馬超挺槍縱馬,與曹操的猛將許褚大戰。兩人戰了一百多回合,不分勝負。因為戰馬疲累不支,於是各回軍中,換了匹馬,又出陣前戰了一百多回合,勝負仍然不分。許褚殺得性起,拍馬回陣,卸下盔甲,露現突出的筋肉,赤著膊,提刀上馬,來與馬超決戰。後來兩人放棄馬匹,在地上赤膊相戰。
戰事不斷馬匹未休息好--掉馬三國時期,因為連年征戰,戰事不斷,往往一次戰鬥剛結束,馬上又投入下一場戰鬥,馬匹沒有經過好好的休息,就去作戰。我們經常在《三國演義》中看到馬匹正在作戰中就失前蹄撲倒,這是時有發生的事件。所以在作戰前把戰馬調理好太重要了。如“紀靈被張飛挑落馬”,“定軍山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實際上都是因被包圍,左突右衝無法衝出,馬匹太累的原因被殺。
紀靈,袁術手下第一猛將,曾與關羽對決數十回合不分勝負,然而袁術擅自稱帝之後,遭到了幾方面的圍剿,戰亂之中,紀靈遇見了張飛,二人大戰10回合之後,紀靈馬力不濟被張飛挑落馬下。
夏侯淵,西北戰神,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打通了河套與中原的連線,威名遠播,最為擅長的便是長途奔襲的機動戰,能力超強的夏侯淵鎮守一方的實力足夠,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定軍山一戰,夏侯淵竟會死於老將黃忠的刀下,充滿了戲劇性。
當然也有例外。長坂坡“趙子龍單騎救主”就是例外。趙雲七進七出曹軍,殺敵無數,就得幼主劉禪。馬匹力不濟趙雲掉馬,趙雲的馬是玉蘭白龍駒,(產於西域大宛國,又名賽龍雀、照夜(夜照)玉獅子。是三國中四匹寶馬良駒之一)。所以馬匹休息後騰起救趙雲脫險,也救了劉阿斗。
《三國志·趙雲傳》: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埋伏中招--掉馬三國時期各國謀士人才濟濟,諸葛亮,郭嘉,司馬懿,周瑜,荀彧,魯肅等……都是天才級的謀略家。他們設計出一條條計謀斬殺名臣。如“龐統落鳳坡”,“諸葛亮射獐”等等。都是中埋伏掉馬。
《中國曆朝通俗演義》“郃為魏著名大將,街亭一役,郃實主之;諸葛公計斃此獠,馬謖有知,能無快意。
《三國演義》“後統隨先主取蜀,設計斬殺楊懷、高沛,得涪水關。攻雒城,因疑亮欲爭功,不從亮書勸阻,進至落鳳坡,中張任埋伏,為亂箭射死”。
●就上述原因,所以在三國全面戰爭時期武將常有掉落馬下的事件發生,掉馬也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