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fandision

    1、舜

    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

    2、漢文帝劉恆

    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3、曾參

    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4、仲由

    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

    5、閔損

    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讚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6、郯子

    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7、老萊子

    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董永

    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

    9、丁蘭

    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江革

    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揹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

  • 2 # 藍山文案

    漢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叫劉恆。他是漢朝歷史上非常賢明的皇帝,漢代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從他開始的。漢文帝不但治國有方,同時他還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他從小就聽母親的教誨,後來當了皇帝,也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孝順自己的母親,並且把自己孝順的做法推行到治理國家上,一直堅持以仁孝治理天下。

    平日,他要處理很多國家大事,用現在的話說,忙得日理萬機,廢寢忘食。但即使這樣忙,他都做到每天都向母親問安,如果公務不很繁忙,漢文帝還要特別抽出時間,陪伴在母親左右,聽母親的教導,聽母親的嘮叨。在文帝心中,始終把孝敬母親當作是自己生命中的大事。只要母親身體健康,心情愉快,他自己也會感到莫大的快樂。

    日月如梭,時光荏苒,後來,他的母親逐漸老了。漢文帝擔憂母親的身體。一天,他的母親病倒了,文帝請來最好的醫生給太后診治,他深恐母親一病不起,甚至會永遠離自己而去。他時刻牽掛著母親,已經放心不下宮女們的照顧。只要完成公務,文帝便會親自來到母親寢宮,長時間的守護在母親床前。看到母親憔悴的面容,文帝食不甘味,夜不能眠,他親自為母親端水送藥,一心想著讓母親儘快好起來。只要母親感覺好了一些,文帝心中就感到無限的喜悅。

    就這樣,漢文帝身為一國之君,將母親侍奉了整整三年,在三年時間裡,他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即使在晚上睡覺時,漢文帝也從不寬衣解帶,生怕在母親突然呼喚時,不能在第一時間趕到母親身邊。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漢文帝還學習醫學知識,所用湯藥的藥效、劑量,都牢記於心,對什麼時候用藥,如何熬製等等,他都能恰當地掌握。母親每次服藥前,文帝必會親自先嚐,品一品熬煮的濃度是否適當,溫度是否合適,直到適宜母親服用之後,才放心地端給母親。母親病情在皇子三年如一日的侍奉護理下,終於有了好轉。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漢文帝的治國之道,宣揚他的仁義和孝道,將其列為二十四孝當中的第二孝。

    “久病床前無孝子”,而作為皇帝的劉恆,卻能做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後人有詩讚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載玻。湯藥必先嚐。

  • 3 # 偷吃蜂蜜的熊

    人物孝敬的故事非常多

    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齧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揹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講信義、守言諾,是孔子門徒中性格獨異的一位。子路不僅性格獨異,而且還有著政治方面的傑出才幹。­

    仲由小的時候,他家境貧寒,經常吃野菜。長大後,仲由總是想:我如何能為父母準備好一點的飯菜呢? ­

    家裡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飯,他必須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揹著米趕回家,奉養雙親。一百里路是非常遠的,沒有車子,仲由只能步行。嚴冬寒風刺骨,夏日汗流浹背,仲由常常要走上幾天幾夜,才能趕回家裡。人人都覺得這樣做太辛苦了,但是仲由甘之如飴,孝敬之心始終沒有間斷和停止過。­

    仲由在父母雙雙過世之後,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一出門就有百輛馬車跟隨,每年給他的俸祿有萬鍾之多。仲由所吃的飯菜也非常的豐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斷。但是,父母已經不在了,不能同仲由一起享用。

    仲由並沒有因為物質條件變好而沾沾自喜,反而非常的感嘆。他是多麼希望再回到過去的生活,希望往日的情景能夠重現,可是即使他想再負米百里之外,父母也永遠無法回到他身邊,給他盡孝的機會了。仲由思親孝親之心,沒有隨著父母的過世和他自己今日的顯達而絲毫淡漠,對父母始終念念不忘。­

    孔老夫子讚歎仲由是一位非常盡孝的人。盡孝並不是用物質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誠敬。所以孔夫子說,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稱為孝,因為那跟家裡養牲口幾乎是無別的。­

    在孔門四科裡,孔夫子最重視的就是“德行”。在孔子門下,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非常孝順父母的。仲由百里負米的孝行也垂範於後世,成了千古美談。

  • 4 # 清史之道

    三字經曰: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

    這黃香九歲,就知道給爸爸暖暖席子。

    孔融四歲,就會把大的讓給長輩。

    真孝順啊!

  • 5 # 傻傻205666629

    晉朝時有位名叫王祥的人,母親在王祥很小就去逝,後來王祥父親又娶了朱氏為妻,朱氏成為王祥繼母,繼母對王祥並不茲愛,經常在王祥父親面前搬弄是非,指責王祥,王祥因而也失去了父愛。繼母時常愛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十分寒冷,河面都已凍冰,無法捕捉到鯉魚,王祥為了捕捉鯉魚給繼母吃,脫掉衣服,赤身臥於冰上禱告,欲求鯉魚,突然間河面冰冽,從冰逢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順手抓住,拿回家供奉繼母。王祥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哭竹生筍

    三國時期的孟宗很小就失去了父親,母親獨自撫養孟宗,省吃儉用供孟宗讀書,母親的辛勞,孟宗看到眼裡,記到心上,孟宗讀書非常勤奮,刻苦,隨著時光流逝,母親遂漸蒼老,這年冬天,母親病重,母親想用竹筍煮羮湯喝,養養身子,然而時值寒冬,哪有竹筍可挖,孟宗告訴母親,你等著,我去找竹筍,母親知道這個季節哪有竹筍,便說:“孩子我只是說說而已”。孟宗轉身跑入竹林,實際孟宗也無計可施,抱竹而哭,然而孝感動天地,孟宗的舉動感動了天地,隨後地面開裂,竹筍瞬間頂出,孟宗大喜,手持竹筍狂奔回家,一會就給母親做好竹筍湯,端來讓母親喝下,說來奇怪,母親喝完竹筍湯病競然好了。

    現在的湖北省孝感市就是由“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扇忱溫衾和孟宗哭竹生筍”故事改名而來。

    歷史有許多孝敬父母的故事如“董永賣身葬父,齧指痛心、負米養親”等等。忠孝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理念與精神,是為人立身之本,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定要把它傳承下去。

  • 6 # 江山星河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外是禮儀之邦,對內以仁治天下,而“孝”又是諸德的根本,融會於其中。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經》

    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不管老幼,孝在中國都是隨處可見的。由此,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之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歷史上有關人物孝敬的故事。

    親嘗湯藥——天子之孝

    漢文帝劉恆,曾開創“文景之治”國家富強的局面,雖然日理萬機,但是做為皇帝依然有自己的母親。母親薄姬曾經生病三年,漢文帝侍奉母親毫不懈怠,目不交睫,不解衣帶,盡心盡力,小心翼翼地服侍母親。每當喝藥的時候,漢文帝都要自己先嚐一嘗,感受一下涼熱苦澀,再讓母親服用。一片孝心很是令人感動。

    做為一個皇帝,大可不必做這些“小事”,但是文帝“愛敬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為天下人做出了榜樣,行天子之孝,教育了百官和百姓。

    百里負米——貧民之孝

    子路從小家境貧寒,生活艱苦,經常挖野菜充飢度日。但是子路非常孝順,心想自己吃苦也就罷了,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怎麼能行呢。於是,子路辛苦勞作,積攢錢財,準備為父母買米來供養。

    可是,買米需要到百里之外才能夠得到,子路為了奉養雙親,不怕路途遙遠,趕到那裡,買了米再一步步揹回來。寒來暑往,風雨雪霜,四季變換,年復一年,子路不辭勞苦,百里負米,孝養父母。

    後來父母過世,子路做了大官,卻時常感嘆,傷心父母過世早,沒和自己過上富足的生活,想想自己百里負米孝順父母,再不可能了。

    子路做為一個貧民,生活艱難,還心念父母,不怕辛苦,百里負米,以此孝養,實在難能可貴。

    戲綵娛親——老者之孝

    老萊子是春秋時期楚國的隱士,非常孝順父母,不僅照顧好父母的飲食起居,還想盡辦法讓父母開心。老萊子已經七十多歲了,頭髮也花白了,父母看到兒子也這麼大了,感嘆自己時光不多。看到父母憂愁,老萊子想著法子讓父母高興。有一天,他做了一件五彩斑斕的綵衣,嬉戲玩耍,動作滑稽,言語幼稚歡快,神態天真可愛,父母看到呵呵而笑,開心不已,老萊子見此也甚歡喜。

    老萊子做為一個七十古來稀的老人,沒想著自己怎麼安度晚年,千方百計地使父母快樂,這種孝更是至親至愛,稀缺少有。

    扇枕溫席——幼子之孝

    黃香出生在漢朝時期,小時候母親早逝,對父親十分的孝順。夏天天氣炎熱,蚊子很多,傍晚,黃香早早的放下蚊帳,將蚊子都扇出去,等到席子和枕頭都扇涼了,才喊父親來休息。冬天嚴寒難耐,被子冰涼,黃香提前鑽到父親的被窩,用自己的體溫驅除寒意,等暖和了才喊父親來就寢。後來黃香做了魏郡的太守,黃香拿出自己的俸祿和家產救濟災民,這一切也都源於他扇枕溫席的良好品質。

    黃香做為一個才幾歲的幼子,還不會很好的照顧自己,就心思體行去照顧自己的父親,實在值得敬佩和讚歎。

    從皇帝到黎民,從老者到幼子,孝無處不在,百善孝為先,希望天下的人,不以自己為尊,不以自己為貧,不以自己為老,不以自己為幼,善待自己的父母,使父母生活有所照顧,精神有所愉悅。願天下的父母安康長壽。

  • 7 # 黑可樂會歷史

    《二十四孝》是古代二十四名孝子在生活中行孝的故事集,計有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齧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佣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等共24個人物至孝的故事。

    古人將他們的孝順故事編寫成《二十四孝》一書,成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

    因版本不同,所述故事的主人公也會有所不同,節選部分主人公孝心故事如下:

    1、【孝感動天】

    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母親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舜有個弟弟叫象,也常對父親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

    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並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後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讚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為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

    2、【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迴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

    當父親問她為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淚不語,生怕連累繼母,在父親追問下,不得已才告之。父親聽後大吃一驚,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三日後父女回到家。其父見到後妻,十分惱怒,欲將其休掉。菊花見狀,當即下跪為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孝心感動,方才罷休。繼母沒有生子。其父去世後,菊花對待繼母和父親在世時一樣孝敬。

    3、【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性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

    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颳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裡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

    4、【臥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

  • 8 # 顏幫主

    聊城的“清孝街”

    清孝街是一條有名的老街巷,這條老街巷的名字與聊城歷史名人傅光宅家族有關。據 《聊城縣誌》卷八《人物誌》記載:“清孝街”是因傅爾恆而得名。傅光宅是明朝要員,為官清廉,他的侄子傅爾恆繼承了家族的秉性,同樣是一個清廉之士。

    傅爾恆,字純一。幼喪母,育於繼母,天性純孝。以選貢(科舉制度中貢入國子監生員的一種,明代在歲貢之外考選學行兼優者充貢,稱選貢)授太倉州判。

    太倉古代為濱海村落,人煙稀少,戶不滿百。三國時吳國在此建倉屯糧。元代於劉家港開創漕糧海運後,日益繁盛。明弘治十年(1497),割崑山、常熟、嘉定三縣地建太倉州。

    當時,因太倉海拔只有幾米,海潮經常淹沒村莊、農舍、莊稼,百姓生活極度困難。 傅爾恆上疏當朝,免徵皇糧國稅,並從蘇州大米豐產區,調入大米,以工代賑,經過二三年時間,開蘇州大塘80餘里,擋住了海水侵蝕,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傅爾恆還拿出自己常例 薪俸二幹餘兩, 當作當地百姓發展生產的資金,得到百姓的擁戴。

    由於傅爾恆在太倉州的業績卓著,被舉薦為山西嶽陽令。去往岳陽縣後,他發現岳陽經常因乾旱而顆粒無收。於是,他自作主張,開倉賑荒,遭到上司斥責,受到“例當奪俸”的懲罰 。 即使被訓斥,傅爾恆仍堅持“ 奈何以五斗慄斃吾民。”自己從薪俸中代為償之。百姓感泣萬分,自發湊錢為爾恆公縣令建生祠, 立功德碑, 以示紀念 。

    後來,傅爾恆辭官回家,住在通濟閘北側,運河西岸的一個四合院裡。這個院子並不是傅爾 恆的,而是借用朋友的。他為官五年,竟然沒有足夠的銀兩修建房舍,為世人稱讚。傅爾恆 回家後,孝敬繼母,繼母病逝後,傅爾恆因悲傷過度,沒過幾天也病逝。傅爾恆的事蹟感動 世人,因此,他居住的這條街巷被譽為“清孝先生之閭”,這條街巷就被命名為“清孝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她聊得很投機,都有意願奔現,你會去外地見女網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