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紫姐姐
-
2 # 來自沙漠的老Q
當時的輿論主導權完全掌握在文人手裡,且狄青佔據了當時只有文人才有的樞密使官職。自然,會受到文人的強力反擊,沒多久,只能放棄樞密使,自請外放。
-
3 # 以夢為馬
狄青是我國著名的將領,忠君愛國沒有話說。他最後的死亡和歐陽修脫離不了干係,不過對比起來,似乎大家對歐陽修的忍受程度很高,並沒有人像罵害死岳飛的秦檜那樣罵他,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用歐陽修和秦檜相提並論並不合適,他比秦檜要高明許多,而且人品也高了許多。狄青之所以死,與歐陽修脫離不了干係,但算起來,歐陽修最多起到一個推動的作用,而不是始作俑者。宋朝素來重文輕武,但狄青因為戰功赫赫,因此官拜樞密使。
這個官職已經對約定俗成的制度起到了強烈衝擊,因而整個文官團隊對其都是非常忌憚的。歐陽修只是文官團中的一位,並不能起到推波助瀾的地位。另外,在當時,歐陽修反對狄青是出於所謂的正統思想。雖然這種正統思想在而今看來完全是錯誤的,但在當時是被世人所接受的。
宋太祖擁兵自立成了皇帝,但他因此對武將格外忌憚。上位者對武將的忌憚,將整個社會風氣引向了一個極端偏激的地步。因而,當狄青即將位列樞密使,整個文官團隊也好,還是社會風氣也好,都認為他有可能影響社會的安定。最可怕的是,或許連皇帝也這樣認為。
皇帝當初提出這個觀點,遭到眾臣反對,就算他想要維護狄青,說他是忠臣,但那些老臣只需要一句“難道太祖不是忠臣嗎?”就可以將仁宗的所有建議給置之死地。
不過,歐陽修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覷。但相比之下,他不遭人罵的最重要原因,或許是他並沒有想要將狄青殺害。秦檜對岳飛是壞了必殺之心的,而且是用極端卑劣的手段將其召回,最後連他的兒子岳雲都沒有放過。
不過,歐陽修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覷。但相比之下,他不遭人罵的最重要原因,或許是他並沒有想要將狄青殺害。秦檜對岳飛是壞了必殺之心的,而且是用極端卑劣的手段將其召回,最後連他的兒子岳雲都沒有放過。
-
4 # 阿u閒談歷史
狄青是我國著名的將領,忠君愛國沒有話說。他最後的死亡和歐陽修脫離不了干係,不過對比起來,似乎大家對歐陽修的忍受程度很高,並沒有人罵他,這是為什麼呢?
狄青平定儂智高叛亂後,登上了仕途的巔峰,“帝嘉其功,拜樞密使”。北宋一點,以武臣居樞相之位,唯狄青一人爾。
狄青的死,實際上是以文彥博為首的北宋文臣精心設計的一場陰謀,歐陽修是其中的一個急先鋒。
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歐陽修分別上了兩道奏摺給宋仁宗,一則《上仁宗乞罷狄青樞密之任》,二則《上仁宗論水災》。
《上仁宗乞罷狄青樞密之任》是一篇極具煽動性和說服力的文字。作為唐史、五代史專家的歐陽修,他在文中大肆誣陷狄青,稱狄青“掌機密而韋軍士所害,自於事體不便,不計青之用心如何也,”又說“伏望聖慈深思遠慮,戒前世禍亂之跡,制於未萌。密訪問大臣,早決宸斷,罷青機務,與一外藩,以此觀青去就只際心跡如何,徐察流言,可以臨事制變。”
歐陽修主觀臆測,將狄青視為對北宋政權構成現實威脅的“亂臣賊子”看待,要“防範於未然”,將其滅殺於搖籃之中。實則,文中歐陽修所舉之例項,是刻意誇大了子虛烏有的捕風捉影之談,對狄青進行刻意誣陷。
當然,宋仁宗對這篇奏摺不置可否,並沒有罷免狄青的樞密使之職,但歐陽修不屈不撓,利用“近降詔書,以雨水為災,許中外臣僚上封言事”的機會,連上兩道奏疏對狄青窮追不捨般的炮轟。
為何像歐陽修這樣品行高潔的當世公認大儒,都會做出這麼不要臉面的“小人行徑”?這實際上源自北宋文臣的“恐武症”。對武臣無所不用其極的打壓,是北宋文臣們的政治原則,這個原則高於一切,因為事關文臣體系的整體利益,誰在這個問題上犯糊塗,那就是不容於這個集團,這個階級了。
狄青之所以屢屢得到擢升、重用乃至各種保護,是因為他得到了最高統治者宋仁宗的青睞和看重,宋仁宗對他始終十分信任和倚重。
就是因為宋仁宗對他的和倚重招致了莫大忌諱,成為了除宋仁宗意外的最高統治集團內部以歐陽修為代表的文臣群體必除之而後快的根本原因。
宋初以來,歷代帝王所患的“恐武症”已經成為整個文臣集團的沉痾。
這些文臣參透北宋立國之策與御將之策的玄機,將高度防範武將、尤其防範那些聲名顯赫的武將當成北宋存亡攸關的頭等大事,已經成為了整個最高統治集團的核心價值觀理念。
到仁宗統治時期,北宋王朝已經發展到“每命將帥,必先疑貳,非近幸不用,非婚舊不委”的程度。因此,聲名顯赫的狄青委歐陽修等文臣視為眼中釘,實乃勢所必然。
另外,狄青在短短十餘年間一躍成為樞密使的事實也與北宋重文抑武的傳統國策及由此引發的價值觀產生了嚴重衝突,從而為文臣所不能容忍。
宋仁宗即便再想保護狄青,但也不可能與整個官僚系統為敵,所以他最終屈服,屈服於制度之下。一代名將狄青冤死陳州,是北宋專制制度運作的必然結果,但狄青個人悲劇與“文忠公”歐陽修的三次上疏有著直接關係,這也是不可抹殺的事實。
放在北宋,即便是一百年之後的南宋,歐陽修的行為都是在當時的社會價值觀念裡,都是“光偉正”的存。狄青生於宋代,本身就是這個時代的悲劇。
至於歐陽修為什麼沒有被罵,主要有這麼幾點原因:其一,宋仁宗時雖然大小戰事不斷,內政弊端顯漏,但總體上還算是一片“天平盛世”的景象,王朝的危機乍現,卻也不足以將北宋拉入覆滅的深淵,武臣在這一時期,根本沒有什麼出頭的機會,再有名氣,也只能匍匐在文臣腳下。
其二,狄青雖然被文臣們一致打壓誣陷,但並沒有因此而喪命,或者說,並沒有以“無須有”之類的罪名下獄斬殺,他最後是抑鬱而終的。
-
5 # 史海揚帆的每一天
因為宋朝實行重文輕武政策,非常歧視武將,極力壓制武將。大家看評書裡的楊家將,威風凜凜,大敗遼軍,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楊家將中的楊老令公楊繼業就是戰場上被宦官王銑所拋棄而戰死沙場!《水滸傳》中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妻子被高太尉的兒子高衙內所調戲而束手無策,自己反到被髮配充軍。由此可看出北宋武將地位很低。
非科舉考試得官者,即使官居顯位,也被文官集團看不起。狄青就是有由一個普通的基層士兵憑藉軍功一步一步升遷到樞密使的位置,但是很多文官心也很不舒服,多次向宋仁宗進諫,要求免除狄青樞密使位置,說一個武人不應該當這麼大的官,這是一個危險的訊號。所以歐陽修為首的文官集團多次上書要求罷免狄青,逼得狄青最終不得不主動辭職,最後鬱鬱而終。
歐陽修為首的文官集團打的旗杆號是為了防止武將權力過大,威脅北宋皇權。理由冠冕堂皇,讓人無可反駁!但他們唯獨不從反面想想,如此壓制武將,導致整個北宋軍隊戰鬥力嚴重下降,名將受到壓制也很少,在對外戰爭北宋始終處於劣勢,先後與遼、西夏簽定屈辱的和議,如:《澶淵之盟》、宋夏和議,繳納大量的歲幣的和絲綢,換的苟安!
-
6 # 凌煙閣論史
歐陽修逼死狄青,沒怎麼被罵,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狄青的光芒被岳飛掩蓋了,因此知道名將狄青被迫害這事的人很少,歐陽修因此僥倖沒怎麼被罵。
在後人眼中,宋朝的英雄身上,一人集中了“國仇、民族仇恨、民族英雄、武功盛大、被冤殺”等諸多元素的名將,除了岳飛,還能有誰呢?
宋朝名將的風頭全都被英雄岳飛搶走了。因此,狄青知名度低多了,至少比岳飛低好幾個數量級;因此,迫害狄青的歐陽修,其罵名也就比不上迫害岳飛的秦檜。
其次,迫害狄青的是一夥人,並不是歐陽修一個人。
這夥人裡包括歐陽修、文彥博、王舉正、賈黯、呂景初等。
最後宋仁宗按照這夥人的意思,罷免狄青樞密使之職,出知陳州(今河南淮陽縣)。
這群人裡面,其實文彥博最狠,曾經在宋仁宗面前就狄青的事說過誅心的話語。
宋仁宗因狄青有功勞卻被貶謫,心有愧疚,就對文彥博說:狄青是忠臣啊,不該如此待他。
文彥博則反問說:“太祖(趙匡胤)難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嗎?只因為得到軍心,所以才有黃袍加身、陳橋兵變的事。”
這一句話把宋仁宗對狄青的愧疚念頭徹底打消了。
出知陳州後,這夥人依然不放過狄青,讓宋仁宗對狄青加強監管。宋仁宗就每個月兩次派使者去“慰問”狄青。狄青被搞得驚懼不安,很快就生病去世了。
因此,狄青是死在一群文人手裡,不單是歐陽修一人。
那時的文臣都這麼壞嗎?也不是。宰相劉沆就很清醒、很正直。
狄青被出知陳州時,劉沆上奏宋仁宗說:“御史去陛下將相,削陛下爪牙,此曹所謀,臣莫測也。”可想而知,這種話一說出來,一下就得罪了一大批人。結果劉沆不久被罷職,也被派到陳州去陪狄青了。
第三,歐陽修文名太盛,因此掩蓋了其汙點。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采一流,後人的關注點都被其文采吸引了,根本不會想到他有這不光彩的一面。
-
7 # 飛哥說史
這個世界上許多東西都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非黑即白的事物實在少得可憐。我們用眼睛看見的,用耳朵聽到的,甚至是用心用腦去思考過的事情,都不一定是歷史的真相。有多少人能夠看穿善意的謊言,又有多少人在輕率的判斷下忽略事實?
就像歐陽修與狄青一事。表面上看,狄青確實是在被貶以後抑鬱而死的,而直接使他被貶的人也確實是歐陽修。不過事情真的這麼簡單明確嗎?若是如此,只怕要有無數人指著鼻子罵歐陽修了,但事實並非如此。
那麼為什麼歐陽修“逼死”狄青,卻沒有人像罵秦檜那樣罵他呢?
被貶陳州
歐陽修先生的名諱大部分人都知曉,而這狄青又是何許人也呢?
狄青出身行伍,早年從軍。因著一身武藝還有行軍的天賦,一路從底層的普通士兵成了位高權重的樞密副使。狄青這個人,因為英勇又有才華,不僅許多武將文臣賞識他,連皇上都覺得他可堪大用。他於重傷時擊退西夏,在惡劣形勢下平定儂智高,多次立功,不僅受朝廷重用,在軍民間還有很高的聲望。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滿身的本事和軍功是他位極人臣的助力,也成了他日益被皇帝猜忌的根由。
嘉佑元年,京城遭遇了一場大水災,許多官員和平民的房屋都被淹了,狄青就是其中之一。面對這樣的困境,狄青不得不帶著妻兒老小去相國寺避一避。可能是相國寺沒有多餘的廂房,也可能是狄青本人不講究,他就在佛殿上紮根,住了下來。
誰想到這一小小的舉動竟招來了大禍。因為住在佛殿,再加上這之前的“狗生角”等各種異象,便有狄青意欲謀反的言論傳了出來。這一言論被越傳越廣,終於也被皇上聽到了。這下可好,本就心裡對狄青有疑心的皇帝可算“坐實”了自己的想法。又恰恰碰上皇帝病弱,皇儲空懸的局面。
許多文臣都上書請皇上罷免了狄青,比如時任御史中丞的呂景初等,歐陽修也是其中一員。最後,皇上便下了令。狄青就被貶謫到陳州,不到一年,他便因憂思過重,魂歸地府了。
這樣一看,歐陽修在狄青去世一事上也是間接“出了力”的,是“幫兇”。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惜才愛才
歐陽修先生早年喪父,在母親和叔叔的教導下,他憑藉自身才華和努力,最終金榜題名,官至高位。而寒門出生的歐陽修先生,對於有才華的人向來是大力提拔的。比如司馬光、包拯,再比如蘇軾兩兄弟等。
歐陽修先生在會考中慧眼識珠,發現了蘇軾這個人才;又在皇帝面前舉薦被貶職但身有才華的包拯。這些都表明了歐陽修先生是個惜才愛才之人。而面對狄青這樣一個將才,他自然不會做“逼死”人家這等壞事。更何況,歐陽修先生可是北宋的主戰派,他怎麼會逼死一個行軍佈陣的人才。
筆者始終相信,一個能寫出“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的人,一個心懷社稷與百姓的人,一個品行高潔的人是不會做出這樣的事的。
表為彈劾,實是保護
歐陽修先生作為一個惜才愛才之人,當然不會眼睜睜看著一個人才因為流言而消失。他彈劾狄青的奏摺,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出其對狄青的保護。
比如這一句,“然則青之流言,軍士所 喜,亦其不得已而勢所使之然”。這句是說狄青被這些士兵擁戴是他自己也不願意的,只不過是形勢所迫。再比如這一句,“而青本武人,不知進退”。看起來是在批評狄青這個人沒有輕重,但是實際上是說他這個人是粗人,希望皇上不要和他一般見識,原諒一下他。
表面上處處說狄青的不是,但實際上是透過貶低狄青來維護他。這種方法,歐陽修也用來保全過包拯。當時包拯毫不猶豫接任三使司的事為朝人所不喜,覺得他一點也不謙虛,紛紛上奏彈劾他。為了維護包拯的名聲,歐陽修也“彈劾”了包拯,藉著批評他的名義,讓皇上包容他一二。在狄青一事上,也是如此。
雖然狄青被貶謫以後抑鬱而終,但這是他自身思慮過多,加上嚴峻的形勢所致,實在怪不到歐陽修頭上。歐陽修明貶實維護的做法無疑是明智的,不僅不讓皇上動怒,也達到了目的。對於這樣一個惜才愛才,品行高潔之人,怎麼會有人像罵秦檜一樣指責他呢。不過可惜的是,狄青最終還是沒有熬過這一關。
-
8 # 荒野墨客
杯酒釋兵權,遺留下的禍根!!趙匡胤本就是武將黃袍加身,趙宋皇室也一直對手握兵權的武將忌憚無比,整個政治更是受到了影響,逐漸搞成了“文貴武賤”的風氣,朝中的文官集團天然就帶了打壓武官的屬性,包括歐陽修、司馬光這些歷史文化名人成為打壓武將的主力,隨時間愈演愈烈。武將打了勝仗,就是其下坡的開始,這是宋朝的定律,後世的明朝也深受其影響。不論是小說《楊家將》也好,《水滸傳》也好,《說岳全傳》也罷,雖說是戲說和野史,但也反應了當時的主流風氣和政治,此外還有很多很多其他例子。雖然,宋朝也有陸游、辛棄疾這樣憂國憂民的詩人,但是武將在宋朝真的沒有什麼“發展空間”!!!狄青的經歷,在宋朝武將已經算好點的了,鬱鬱而終是宋朝名將的普遍結果。
歐陽修之所以沒被罵,一是他站在朝堂的主流,站在皇室這一邊。二是他沒當過漢奸,雖然也損害了國家利益,但那也是整個文官集團的主流意見。三是歐陽修文名使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他的護身符,後世文人墨客都是他的崇拜者,怎可能寫書罵他?
-
9 # 海中巖haha
因為犾青被汙名化非常嚴重,小時候看的故事,書裡竟都成為了反面人物。時間久了大家不是不瞭解,畢竟就是認為真的是壞人。謊言說上1000遍就是真理了。
-
10 # 林蕭棋苑
狄青是北宋名將,而且其歷史功績堪比衛青霍去病,人品能力不輸岳飛戚繼光,有著“北宋第一名將”之稱的大將軍狄青。只是,他不為北宋君臣所容,最終竟活活被憋屈死了。
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人,他出身貧寒,重情重義,16歲因兄長與人鬥毆,代兄受過,被捕入京,發配充軍,從此開始了軍旅生涯。狄青雖為戴罪之身,卻是天生的將才,他自少入伍,擅長騎射,武藝嫻熟,因面有刺字,人稱“面涅將軍”。
後值西夏犯邊,狄青自請去前線支援,被任命為指揮使,統領一支約五百人的精悍部隊。西北苦寒之地,敵人又是兇悍的西夏軍,當時北宋將士們普遍畏敵如虎,唯有狄青鬥志昂揚,手下士氣高漲。據記載,每次宋夏交戰,狄青必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並且披頭散髮,頭戴面具,青面獠牙,狀貌猙獰,氣勢恢宏,屢戰屢勝,深為西夏所忌憚和敬畏,稱其為“狄天使”。
《宋史》評價狄青說,他為人謹慎寡言,既能賞罰分明,又能與士兵們同甘共苦,即便是敵人突然襲擊,也沒有一個士兵敢不衝鋒向前,因此他屢建奇功,其中尤以皇祐五年上元節夜襲崑崙關一戰最為著名。
狄青一生南征北戰、戍邊禦敵,所向披靡、戰功赫赫,正是因為有狄青的存在,西夏才不敢輕舉妄動,北宋才得以長期國泰民安,他本人則因戰功名聲大振,不斷升遷,官至樞密使,宋仁宗稱其為“朕之關張”。
但正所謂盛極必衰,狄青的命運悲劇正是從他擔任樞密使開始的。《宋史·職官志二》有言:“樞密使、知院事,佐天子執兵政。” 也就是說,樞密使是主管軍事的最高長官,大致相當於現在的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
北宋的樞密使, 一般都是由文官擔任,這樣做的目的是以防武將擁兵自重,學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因為,樞密使雖然官位高,但只有調兵權,沒有統兵權,而下面的武將正好相反,只有統兵權,但沒有調兵權。但狄青的情況卻非常特殊,他是武將出身,在軍中威望極高,擔任樞密使後位高權重,掌握了全國調兵之權,同時,那些有統兵之權的將領,大多都是對他唯命是從的親信舊部,如果上下一心、裡應外合,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自從狄青當上樞密使,文臣便普遍不滿,彈劾他的奏章如紛紛雨下,久而久之,宋仁宗也開始心有忌憚。那麼,狄青是怎麼死的呢?最廣為流傳的觀點認為,狄青是被歐陽修等文臣彈劾陷害而死的。
歐陽修我們都比較熟悉,北宋文壇領袖,古文運動領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醉翁亭記》流傳千古。我們先看看在狄青之死過程中,歐陽修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首先,歐陽修帶頭彈劾狄青,是確有其事的。《宋史》記載,諫官對狄青多有發難,稱其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暗示狄青有不臣之心。歐陽修本人也連續上了三道奏疏請求罷免狄青的樞密使之職。
但是,說歐陽修陷害死了狄青,卻是有待商榷的。《宋史·歐陽修傳》記載:“狄青為樞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訛言藉藉。修請出之於外,以保其終。遂罷知陳州 ”。這則記載的意思就是:狄青擔任樞密使期間,威名赫赫,謠言四起,皇帝有些擔心,在這種情況下,歐陽修上書建議免去狄青樞密使之職,外放到地方做官,目的則是保全狄青,而非陷害。
《續資治通鑑》也持有相同觀點,認為歐陽修建議把狄青下放到陳州任州判,一是為了保全狄青的聲譽,二是為國家消除隱患。其實,這句是歐陽修奏章中的原話:“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欲乞罷青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
所謂陷害,即無中生有,編造是非構陷賢臣。那麼,我們就具體談看看歐陽修在彈劾奏章中怎麼說的,是否有陷害狄青的言辭。歐陽修所上的三道奏章分別是《論狄青札子》、《論水災疏》和《論水災疏災之二》,前一道陳說狄青任樞密使的危害,求情罷黜,後兩道把京師水災聯絡到狄青身上,與說狄青家狗長犄角異曲同工,以現在的眼光看都是封建迷信,萬萬不可信、不可取,但古代卻十分普遍,是歷朝歷代諫官的慣用說辭。
奏章之中,歐陽修確實對狄青多有貶低,說他臉上有黥文,犯過國法,說他讀書少,易為煽誘,但與此同時,歐陽修也直言狄青“未有顯過”,意思就是沒有犯有明顯的過失。所以,歐陽修自始至終只是請求罷免狄青的樞密使之職,既沒有要求嚴懲狄青,更沒有以莫須有的罪名栽贓陷害。
到了明朝,人們對歐陽修彈劾狄青之事,仍普遍持肯定態度。比如,著名散文家茅坤就稱讚歐陽修此舉是在“迴護狄公”。為什麼這麼說呢?狄青以武將身份任樞密使之職,打破傳統,不為主流所容,遭到嫉妒和猜忌是必然的,如果久居高位,難免遭致禍患,下放到地方反而可以保全他的性命和聲譽。
尤其不容忽視的一點是,宋仁宗雖然接受了歐陽修等諫官的建議,免去了狄青的樞密使之職,但狄青是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銜,離京出判陳州的。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是宋朝的百官之首,官職高於樞密使,也就是說,狄青是頂著宰相頭銜到地方理政的,宋仁宗自始至終對狄青都是器重並信任的,讓他忌憚的不是狄青這個人,而是武將掌握調兵權這件事。如果讓狄青開了這個頭,即便他忠心不二,難保以後不出來個有二心的強權武將。
作為諫官,歐陽修有他的責任,作為皇帝,宋仁宗有他的立場,他們必須為國家消除未萌之患,但狄青生性耿直,他想不開,他憋屈啊,作為武將,他要兵權,他要幹實事,他才不想頂著個宰相虛銜,在地方虛度光陰。就這樣,狄青下放陳州剛剛半年,便嘴生毒瘡,抑鬱而終,年僅50虛歲。仁宗聞訊悲痛欲絕,追贈中書令,諡號武襄。
後來將歐陽修罵為奸佞的是清朝努爾哈赤的第七世孫愛新覺羅·昭槤,他在《嘯亭雜錄》一書中指出,歐陽修彈劾狄青與秦檜害死岳飛無異,都是陷害忠良的無恥之舉。平心而論,暫且不論狄青之死歐陽修該負多少責任,但把他與秦檜相提並論終究是不合適的,畢竟秦檜為私,歐陽修為公,岳飛死於刑場,而狄青是死於心中不忿。
歐陽修不但是諫官,同時也是史官,他在編修《新五代史》的過程中,透過對朱溫、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郭威、趙匡胤等武將篡權史實的研究,深感武將擁兵自重的威脅,所以對狄青格外心存偏見,屢次上書彈劾,請求罷黜,也是情理之中。
其實,因名將狄青之死揹負惡名的北宋名臣遠不止歐陽修一個,比如宰相文彥博就是其中的典型。當初眾多文臣彈劾狄青,宋仁宗為其辯白,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回道:“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意思就是,當初趙匡胤也是周世宗柴榮的忠臣,後來不還是奪了柴家江山?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狄青之死,不是他自己的錯,也不完全是文官集團的鍋,而是源於時代的侷限性。北宋開國之初,趙匡胤便定下了重文抑武的國策,武將只可有統兵權不能有調兵權這是太祖祖訓,也是宋朝得以長久安於內的本質原因。狄青觸碰了這道底線,所以文臣惶恐,皇帝猜忌,便註定了悲劇。這是時代之殤,無奈之果,只是可惜了忠君愛國的一代名將,竟然以這種方式悲慘落幕,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
11 # 秉燭讀春秋
狄青和岳飛同是宋朝名將,二人功績甚偉,理應有一個好的結局。
然而兩人的命運卻驚人的相似,一個被宰相秦檜害死,一個被大文學家歐陽修逼死。
後人每逢談論岳飛和狄青時,常常將兩人之死互為參考。令人奇怪的是,秦檜逼死岳飛遺臭萬年,同樣是逼死名將的歐陽修卻沒人罵,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一點,岳飛比狄青的知名度要高許多,相應人們更瞭解岳飛的戰績和冤情;狄青的戰績和冤情後人知之甚少,人們對他的關注度很低,甚至許多人不知道狄青之死和歐陽修有關,所以罵歐陽修的人相應就少。
另外,秦檜所做的惡和歐陽修犯的錯不在一個層面上。簡單來說,秦檜是禍國殃民的奸相,而歐陽修則是出於朝廷安全方面抑制武將的目的。
再就是狄青之死不是歐陽修一人所為,實則是文官集團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某種意義上,歐陽修是出於保護狄青的目的逼他離開政治漩渦,只不過狄青沒能理解歐陽修的良苦用心。
下面我就為親們梳理一下狄青和歐陽修之間的關係。狄青最初是一個底層小兵,靠軍功逐漸嶄露頭角,此時歐陽修是朝中炙手可熱的文官,但此時與狄青還沒有任何交集。
歐陽修和狄青相識源於范仲淹的推薦,范仲淹是狄青的伯樂,而歐陽修和范仲淹是好朋友,順理成章老範把狄青介紹給歐陽修認識。
狄青這時進入文官集團法眼中,之後范仲淹、歐陽修等文官成為了狄青上位軍界大佬的重要推手。
狄青借勢起飛,不負眾望出手狠辣,隨後率軍大破西夏、平定儂智高。狄青每逢打仗身先士卒,頭戴銅製面具,西夏軍望風披靡,沒人敢擋,其戰功赫赫,後被朝廷封為樞密使。
樞密使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屬於軍界一哥。當時狄青頗受宋仁宗倚重。
有句話叫做“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顯然狄青沒有做好這種準備,畢竟他是一個粗魯的武人,勇猛有餘而謀略不足,這一點和岳飛有些相似。
比如身在高位的狄青對下屬很袒護,平時為人直性子火爆脾氣,故此得罪了許多朝中文官。
宋朝有一種奇怪的現象,文官和武官相互制約,這是朝廷所樂見的事情。
在文官眼中,狄清不拘小節的做派,無疑給人一種大權獨攬,獨領風騷的意思。這引起了文官集團的警覺。
因為宋朝的國策是重文抑武,從上到下不允許武官做大做強,這也是太祖趙匡胤立下的規矩。
說實話,狄青如果低調一些,也許能躲過文官集團的攻擊,但是他的軍功和強勢使文官集團日益擔憂。
大家仔細想一想,一個不懂政治的愣頭青,搶佔了一群上流社會善於鑽營的果實,這本身就是個悲劇,武將永遠鬥不過文官,此時狄青成了文官集團的眾矢之的。
當危險來臨時,狄青依然不自知,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行為,在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卻把恩人們得罪光了,致使文人集團裡連個幫他說話的都沒有。悲劇早已註定,就看誰先拿起屠刀。
此時歐陽修成了“劊子手”,且慢!歐陽修不是狄青的伯樂嗎?
沒錯,歐陽修屢次幫助過狄青,即便後來狄青將包括歐陽修在內的范仲淹、韓琦等人得罪光之後,歐陽修仍不計前嫌施以援手。
奇怪了,為什麼一路力挺狄青的歐陽修一反常態拿起了屠刀?
史書記載,歐陽修數次覲見皇帝說狄青有異心,多次上書要將其罷黜。最後皇帝採納了歐陽修的建議,將狄青貶到陳州,致使他在陳州抑鬱而卒。
多年後,《宋史-歐陽修傳》道出了真相:原來歐陽修奏請皇上貶黜狄青,目的是“以保其終”。這個理由我覺得很靠譜。
首先很符合歐陽修的風格,而且與原來一路舉薦的做法一脈相承。
讓我們分析一下當時的場景,歐陽修看出狄青已陷入四面楚歌境地,隨時有被政治風暴吞噬的危險。
歐陽修先下手為強,直接用絕殺“莫須有”罪名將他踢出局,講真歐陽修這記“釜底抽薪”之計實乃用心良苦。
歐陽修這種保全之舉,在粗人狄青看來無疑是落井下石,可嘆二人相識這麼久卻不能相知,最後狄青在委屈中死去。
當你瞭解了這段歷史,難道還會罵歐陽修是小人嗎?
綜上所述,狄青之死不是歐陽修之錯,而是整個朝廷“重文抑武”國策所致,是武官不能和文官並駕齊驅所致。這也是後人沒有把歐陽修比同秦檜的原因。
回覆列表
這個世界上許多東西都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非黑即白的事物實在少得可憐。我們用眼睛看見的,用耳朵聽到的,甚至是用心用腦去思考過的事情,都不一定是歷史的真相。有多少人能夠看穿善意的謊言,又有多少人在輕率的判斷下忽略事實?
就像歐陽修與狄青一事。表面上看,狄青確實是在被貶以後抑鬱而死的,而直接使他被貶的人也確實是歐陽修。不過事情真的這麼簡單明確嗎?若是如此,只怕要有無數人指著鼻子罵歐陽修了,但事實並非如此。
那麼為什麼歐陽修“逼死”狄青,卻沒有人像罵秦檜那樣罵他呢?
被貶陳州
歐陽修先生的名諱大部分人都知曉,而這狄青又是何許人也呢?
狄青出身行伍,早年從軍。因著一身武藝還有行軍的天賦,一路從底層的普通士兵成了位高權重的樞密副使。狄青這個人,因為英勇又有才華,不僅許多武將文臣賞識他,連皇上都覺得他可堪大用。他於重傷時擊退西夏,在惡劣形勢下平定儂智高,多次立功,不僅受朝廷重用,在軍民間還有很高的聲望。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滿身的本事和軍功是他位極人臣的助力,也成了他日益被皇帝猜忌的根由。
嘉佑元年,京城遭遇了一場大水災,許多官員和平民的房屋都被淹了,狄青就是其中之一。面對這樣的困境,狄青不得不帶著妻兒老小去相國寺避一避。可能是相國寺沒有多餘的廂房,也可能是狄青本人不講究,他就在佛殿上紮根,住了下來。
誰想到這一小小的舉動竟招來了大禍。因為住在佛殿,再加上這之前的“狗生角”等各種異象,便有狄青意欲謀反的言論傳了出來。這一言論被越傳越廣,終於也被皇上聽到了。這下可好,本就心裡對狄青有疑心的皇帝可算“坐實”了自己的想法。又恰恰碰上皇帝病弱,皇儲空懸的局面。
許多文臣都上書請皇上罷免了狄青,比如時任御史中丞的呂景初等,歐陽修也是其中一員。最後,皇上便下了令。狄青就被貶謫到陳州,不到一年,他便因憂思過重,魂歸地府了。
這樣一看,歐陽修在狄青去世一事上也是間接“出了力”的,是“幫兇”。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
惜才愛才
歐陽修先生早年喪父,在母親和叔叔的教導下,他憑藉自身才華和努力,最終金榜題名,官至高位。而寒門出生的歐陽修先生,對於有才華的人向來是大力提拔的。比如司馬光、包拯,再比如蘇軾兩兄弟等。
歐陽修先生在會考中慧眼識珠,發現了蘇軾這個人才;又在皇帝面前舉薦被貶職但身有才華的包拯。這些都表明了歐陽修先生是個惜才愛才之人。而面對狄青這樣一個將才,他自然不會做“逼死”人家這等壞事。更何況,歐陽修先生可是北宋的主戰派,他怎麼會逼死一個行軍佈陣的人才。
筆者始終相信,一個能寫出“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的人,一個心懷社稷與百姓的人,一個品行高潔的人是不會做出這樣的事的。
表為彈劾,實是保護
歐陽修先生作為一個惜才愛才之人,當然不會眼睜睜看著一個人才因為流言而消失。他彈劾狄青的奏摺,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出其對狄青的保護。
比如這一句,“然則青之流言,軍士所 喜,亦其不得已而勢所使之然”。這句是說狄青被這些士兵擁戴是他自己也不願意的,只不過是形勢所迫。再比如這一句,“而青本武人,不知進退”。看起來是在批評狄青這個人沒有輕重,但是實際上是說他這個人是粗人,希望皇上不要和他一般見識,原諒一下他。
表面上處處說狄青的不是,但實際上是透過貶低狄青來維護他。這種方法,歐陽修也用來保全過包拯。當時包拯毫不猶豫接任三使司的事為朝人所不喜,覺得他一點也不謙虛,紛紛上奏彈劾他。為了維護包拯的名聲,歐陽修也“彈劾”了包拯,藉著批評他的名義,讓皇上包容他一二。在狄青一事上,也是如此。
雖然狄青被貶謫以後抑鬱而終,但這是他自身思慮過多,加上嚴峻的形勢所致,實在怪不到歐陽修頭上。歐陽修明貶實維護的做法無疑是明智的,不僅不讓皇上動怒,也達到了目的。對於這樣一個惜才愛才,品行高潔之人,怎麼會有人像罵秦檜一樣指責他呢。不過可惜的是,狄青最終還是沒有熬過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