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百味寫春秋
-
2 # 沙鷗白
這句話說的是,阿房宮中養著的那些妃子宮女們,有的或者說大多數在此等待三十六年,都沒有見到過秦始皇一面,更不要說得到寵幸了,真正是:白頭宮娥在,閒坐說始皇。
形容當年秦始皇宮中妃嬪媵嬙之多,是古代封建皇帝殘害婦女的真實寫照。
-
3 # 雨後嬌陽518
秦始皇剛到13歲時,他的父王秦莊襄王就害病死了,只好由他繼位當了國君。但是,一個13歲的小孩子怎麼能管理這麼大的國家呢?因此實權就掌握在丞相呂不韋的手裡。呂不韋和秦始皇的寡婦母親早就關係曖昧,這時就更加肆無忌憚了。他欺負秦始皇年少無知,隨意出入宮禁,擅權處理國政。從這時開始就給秦始皇選配了后妃宮女多人。可是,秦始皇從小就胸懷統一天下的大志,親政後每日操勞國事,心思常常放在治國安邦大事上,經常冷落後宮成群的美女們於不顧。他執政後,經過20多年的戰爭,終於統一了天下。活到五十多歲時,病死在外出巡查的路上。這時,從他13歲繼位到晏駕為止,已有四十年左右。最早入宮的宮女們的確有36年了,其中沒有見過他的美女又何止一人。
-
4 # 水泊之聲
“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為什麼用三十六這個數字?
一、始皇帝繼位時間到死亡算36年
公元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
公元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掐頭去尾36年這個數字。
二、藝術誇張手法
杜牧作為飽讀詩書的人,自然對歷史也是熟知的,阿房宮開始修建是在公元前212年,始皇帝統一中國後,到始皇帝死去都不滿3年,哪來的三十六年?
三、為了黑而黑
其一:
歷史上對於始皇帝焚書坑儒的原因不詳,但後世儒家大部分都將始皇帝描述成為了思想統一或者是為了掩蓋自己某些惡行而進行毀文化傳承的事情。
其二:
暗諷當時的的當權者,不做改變就是滅國之君。
其三:
始皇生母趙姬被描述成淫娃蕩婦,人盡可夫的形象,那作為他的兒子自然也被後世文人極盡攻訐,德行有虧,就是不行!
但其實始皇帝對於這塊是相當重視: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來到泰山下。這裡原是齊國故地,號稱“禮儀之邦”。
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淫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姦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
始皇帝少為質子,經歷磨難,又平定內部叛亂,見識過宮闈淫亂,掃清六國。
傳聞的幾千後宮也多是掃滅六國後擄掠而來,放在一起壓根不是玩樂,而是為了監視。
-
5 # 一葉孤帆行萬舟
“不見得者三十六年”是指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六國的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被逼辭別故地來到秦始皇所建的阿房宮供秦始皇享樂,有的宮女三十六年都沒有見到過皇帝。
-
6 # niushu生活視角
一、分析:
“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此句出自«阿房宮賦»揭示了秦始皇行宮中妃嬪侍妾極多,終年被禁冷宮,整天濃妝豔抹,歌舞相伴,她們美麗嬌媚,久久站立,倚門遠眺,盼望著皇帝來臨。
有些人竟這樣等了三十六年,都沒能見到皇帝,更談不上受寵了,就這樣韶華落盡,身隕黑暗。這句話淋漓盡致地揭露了秦始皇驕奢淫逸,殘暴無度,草菅女性的暴君形象。
《阿房宮賦》是唐代文學家杜牧創作的一篇賦體文章。文章透過對阿房宮興建及其毀滅的描寫,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全文運用了想像、比喻與誇張等手法以及描寫、鋪排與議論等方式,駢散結合,錯落有致。文章語言精練,工整而不堆砌,富麗而不浮華,氣勢雄健,風格豪放。
二、原文: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三、譯文:
六國統治結束,四海合而為一;蜀地的山變得光禿禿了,阿房宮建造出來了。覆蓋三百多里地面,遮天蔽日。沿驪山向北建築再往西轉彎,直到咸陽。渭水、樊川浩浩蕩蕩,流進了宮牆。五步一座樓,十步一個閣,走廊如綢帶般縈迴,飛簷像鳥嘴般高啄。
各自依著地形,四方向核心輻輳,又互相爭雄鬥勢。樓閣盤結交錯,曲折迴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轉的水渦,高高地聳立著,不知道它有幾千萬座。長橋橫臥水波上,天空沒有起雲,何處飛來了蒼龍?複道飛跨天空中,不是雨後剛晴,怎麼出現了彩虹?
房屋高高低低,幽深迷離,使人不能分辨東西。樓臺上由於歌聲響亮而充滿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於舞袖飄拂而充滿寒意,有如風雨淒冷。一天之中,一宮之內,而氣候不相同。
六國的妃嬪侍妾、王子皇孫,離開自己的宮殿,坐著輦車來到秦國,早上唱歌,晚上奏樂,成為秦國的宮人。明亮的星星晶瑩閃爍,那是宮女們打開了梳妝的鏡子;烏青的雲朵紛紛擾擾,那是宮女們在梳理晨妝的髮髻;渭水漲起一層油膩,那是宮女們潑棄了的胭脂水。
煙靄斜升雲霧橫繞,那是宮女們燃起了椒蘭在薰香;雷霆突然震響,那是皇帝乘坐的宮車駛過;轆轆的車聲越聽越遠,無影無蹤,也不知道要去什麼地方。她們每一片肌膚,每一種容顏,都美麗嬌媚得無以復加,久久站立,倚門遠眺,盼望著皇帝來臨。有些人竟這樣等了三十六年,都沒能見到皇帝。
燕國趙國收藏的金銀,南韓魏國聚斂的珠玉,齊國楚國挑選的珍寶,是諸侯年深日久,從他們的老百姓那裡掠奪來的,堆積如山。一旦國破家亡,這些再也不能佔有了,都運送到阿房宮裡來。寶鼎被當作鐵鍋,美玉被當作頑石,黃金被當作土塊,珍珠被當作砂礫,隨便丟棄,遍地都是,秦人看見這些,也並不覺得可惜。
唉,一個人的意願,也就是千萬人的意願啊。秦皇喜歡繁華奢侈,人民也顧念他們自己的家呀。為什麼掠取珍寶時連一錙一銖都搜刮乾淨,耗費起珍Bora竟像對待泥沙一樣?致使承擔棟樑的柱子,比田地裡的農夫還多;架在樑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女工還多。
樑柱上密集的釘頭,比糧倉裡的粟粒還多;瓦楞長短不一,比全身的絲縷還多;或直或橫的欄杆,比全國的城郭還多;管絃奏出的嘈雜聲音,比集市上的人聲還多。看著這些天下的人民,口裡不敢說,心裡卻敢憤怒。
可是獨夫民賊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驕橫頑固。結果戍卒大呼而起,函谷關被一舉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宮化為一片焦土。
啊,消滅六國的是六國自己啊,而不是秦國;消滅秦國的是秦王朝自己啊,不是天下的人。可嘆呀!要是六國都能愛護自己的人民,就完全能夠抵擋住秦國了。
要是秦國能夠愛護六國的人民,那麼皇位就可以傳到三世還可以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族滅它呢?秦人來不及哀悼自己,而後人替他們哀傷;如果後人哀悼他們卻不把他們作為鑑戒,只怕又會使更後的人又來哀悼這後人呢!
-
7 # 晴空莽莽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
這段形象又貼切的比喻寫阿房宮以及裡面的美人,有宮車經過,秦始皇臨幸美人。“有不見者,三十六年”有兩個含義:
1、秦始皇在位36年,這個具體的數字指的是秦始皇從登基後開始蒐羅的美人。
2、日日臨幸尚有未曾臨幸的美人,可見美人眾多。後宮佳麗三千人,排著隊都得等十年,何況如果三千寵愛在一身,那麼餘下的六國美女將虛度多少年華?
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只能作為文學作品來看,用來諷刺晚唐兩位君主,沉溺聲色的唐穆宗李恆和“遊戲無度,狎暱群小”的唐敬宗李湛,不能當作歷史記載。
因為阿房宮始建於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嬴政生命的最後一兩年裡,這時候他已經在為35年,另外始皇帝后期沉迷於長生不老,其實沒有那麼耽於女色,所以杜牧這篇賦當中有很多文學誇大成分,為了抨擊黑暗朝政現實,表達激烈憤慨之心。
杜牧《阿房宮賦》中寫道“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為什麼說“不得見者三十六年”,而不說“不得見者三十年”或者說“不得見者六十年”呢?
回覆列表
《阿房宮賦》寫於唐敬宗寶曆元年(825),這時的唐王朝,藩鎮割據,擁兵自重,宦官專權,民不聊生。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遊樂,務聲色,大興土木,不理朝政。23歲的杜牧有感於時政而書寫。
這篇賦體散文,借古諷今,透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王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提出了警示,表達出一個封建時代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民的情懷。
文章分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渲染阿房宮的宏偉壯麗及宮女之眾多。其中描寫了宮廷生活的侈靡。寫宮女之多和她們命運悲慘。“妃嬪媵嬙……為秦宮人”。交待了阿房宮宮女的由來,寄託了盛衰興旺之感。並詳細寫了宮女“望幸而不得”的情景:“宮車由遠及近,又漸漸遠去,杳不知其所之。”宮女由希望陷入失望,著意的梳妝打扮,毫無收效。“一肌一容……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寫出了宮女們失望連著失望,有宮女入宮三十六年就這樣過去了,從未見過帝王的面,從未被“臨幸”,直到終生終世。可嘆其命運之悲慘。
這就是因秦朝帝王淫靡奢侈造成的宮女眾多,“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的歷史寫照。
解答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