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4
回覆列表
  • 1 # 納蘭若香

    我喜歡蘇軾詩詞中的《豬肉頌》。

    原文: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軾,蘇東坡,文豪,美食家。

    《豬肉頌》,是在他人生低谷時,仍然悠然探索豬肉作法的一首打油詩。不得不佩服先生坦蕩胸懷。

    在被貶黃州後發現“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不會製作)”的現象。

    於是,蘇軾研究開發了豬肉的作法流程: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我們現在的“慢火燉肉”應該是傳承先生的此詞中的教導了:

    洗乾淨鍋,水要少放,小火慢燉,不要著急,待到火候足夠時,鍋中的豬肉,自是最美味的。

    既然“他自美”了,那麼,“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才是真正的“吃貨”早餐來兩碗香噴噴、肥而不膩的豬肉!好硬的早餐

    我喜歡“豬肉頌”,他教給我,要笑對艱難困苦,熱愛美食,熱愛生活到這裡,饞了,我也要吃2碗東坡肉了

  • 2 # 白板大地

    說起蘇軾,他的作品很多,而且大都膾炙人口。說起他的詩詞,有些就是和吃有關的。比如:

    《初到黃州》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接,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黃州,對於蘇軾來說,是人生的一大轉折地。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任湖州知州,上任後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被新黨汙衊“愚弄朝,妄自尊大”、“包藏禍心”,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臺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

    從輕發落的蘇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失意的日子,卻也是他最為“詩意”的階段。《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後赤壁賦》等名篇都是謫居黃州期間所作。公務之餘,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

    這首《初到黃州》是蘇東坡初到黃州的所見,深刻地刻畫了他當時複雜矛盾的心緒。開篇便是自嘲“平生為口忙”,因烏臺詩案“事業轉荒唐”。接下來一句卻開始讚美起“魚美”和“筍香”,失意之中還不忘美食,自得其樂、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躍然紙上。

    但做為一個吃貨,我覺得寫的最好的是《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東坡對豬肉愛的深沉,還為其專門寫了一首有名的打油詩《豬肉頌》。這首詩和東坡肉都誕生於蘇軾被貶於黃州。

    這不僅僅是一首對於豬肉的讚美詩,還教會你做豬肉的基本方法——微火煨燉。

    把鍋子洗得乾乾淨淨,少許放水,燃上柴木、雜草,抑制火勢,用不冒火苗的虛火來煨燉。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會滋味極美。黃州有這樣好的豬肉,價錢賤得像泥土一樣;富貴人家不肯吃,貧困人家又不會煮。我早上起來打上兩碗,自己吃飽了您莫要理會。

    在牛羊肉盛行的唐宋時期,蘇軾身體力行為豬肉正名。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就曾說“凡豬肉久食,令人少子精,發宿病。豚肉久食,令人遍體筋肉碎痛乏氣。”對此,蘇軾表示這純屬扯淡。

    他曾用豬肉比喻自己生平所學,在《答畢仲舉書》寫道:“公之所談,譬之飲食龍肉也,而僕之所學,豬肉也,豬之與龍,則有間矣,然公終日說龍肉,不如僕之食豬肉實美而真飽也。”

    你的學識好比龍肉,我的學問好比豬肉。豬龍之間雖然有差別,但是你整日說龍肉,不如我吃豬肉既美味又管飽呢。

    另外,他的詩裡還有當時即使是現在也很少有人嘗試的河豚《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東坡居常州,頗嗜河豚,而士大夫家精於烹是魚者,輒招東坡享之。婦孺傾室聚於屏後,欲聞一語品題。東坡下箸大嚼久之,寂如喑者。主人黯然,屏後集者失望相顧。東坡忽投箸大聲嘆曰:“值得一死於是!”合舍大悅。

    簡單來說就是,蘇東坡喜歡吃河豚,有人請他吃,他大嘆:“死了也值得!”

    惠崇是北宋的一位僧人,擅詩畫。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蘇東坡為其作畫《春江晚景》題詩兩首,名傳千古。第一首詩題“鴨戲圖”,再現了原畫中的江南仲春景色。

    不過原畫並沒有河豚,蘇軾為何會有如此聯想呢?

    蘇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誌》中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所以蘇軾詩曰“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不僅暴露了其吃貨本質,也展現了他在美食方面的講究與專業。

    不過他的作品裡最有名的當屬《食荔枝二首》:

    惠州太守東堂,祠故相陳文惠公,堂下有公手植荔枝一株,郡人謂將軍數。今歲大熟,賞啖之餘,下逮吏卒。其高不可致者,縱猿取之。

    丞相祠堂下,將軍大樹旁。

    炎雲駢火實,瑞露酌天漿。

    爛紫垂先熟,高紅掛遠揚。

    分甘遍鈴下,也到黑衣郎。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古代關於荔枝的名句我能想到兩個,一是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另一句便是蘇東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東坡於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以“譏斥先朝”之罪被貶嶺南,在這“蠻荒之地”,他又發現了一種好吃的——荔枝。

    紹聖二年(1095),蘇東坡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便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詩,運用擬人、幻想、比喻、用典等手法,對荔枝極盡讚美之能事:“……垂黃綴紫煙雨裡,特與荔枝為先驅。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

    第一次嚐鮮後,蘇東坡便對荔枝欲罷不能,甚至可以“日食三百”。雖然被貶,卻也泊然無所蒂介,樂觀曠達、以吃為樂,不枉做了嶺南人。

    蘇東坡還在很多詩詞中表達對荔枝的喜愛,比如《贈曇秀》:“留師筍蕨不足道,悵望荔子何時丹。”《新年五首》:“荔子幾時熟,花頭今已繁。”翻譯成現代話來說就是,“荔枝到底什麼時候熟啊,我都等不及了……”

    不過荔枝吃多了會上火,大家不要學這位老吃貨……

  • 3 # 百味寫春秋

    我特喜歡的有兩首,一首是酒;一首是下酒菜。

    1、《蜜酒歌》

    一日小沸魚吐沫,

    二日眩轉清光活。

    三日開甕香滿城,

    快瀉銀瓶不須撥。

    百錢一斗濃無聲,

    甘露微濁醍醐清。

    君不見南園採花蜂似雨,

    天教釀酒醉先生。

    2、《二月十九日攜白酒鱸魚過詹使君食槐葉冷淘》

    枇杷已熟粲金珠,

    桑落初嘗灩玉蛆。

    暫借垂蓮十分盞,

    一澆空腹五車書。

    青浮卵碗槐芽餅,

    紅點冰盤藿葉魚。

    醉飽高眠真事業,

    此生有味在三餘。

  • 4 # 酒香鏈

    首選這首《豬肉頌》 ,可謂酣暢淋漓,給人一種想吃想立即吃的感覺!

    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意譯:

    初到黃州,只見鬧市豬肉肥瘦均勻,割一塊回家烹煮。先做好準備工作,洗鍋,劈柴,架柴燒火。待水燒開,切手掌大的豬肉放入水中焯水撈起。

    將鍋中的水舀盡,放油煎熟,再佐以鹽、醬油等調味品,攪拌均勻後將切好的豬肉塊入鍋,最後倒入茶水剛好淹沒其邊緣。蓋鍋烹煮,直至香味瀰漫。起鍋,肉爛,將煮好的菜心放在碗底,豬肉舀起,淋上醬汁,配上一碗白米飯,晚間便不用再添宵夜。

    這豬肉的美味富貴人家瞧不上,粗衣百姓無福消受,倒是讓自己撿著便宜了。

  • 5 # 解憂詩詞

    我最喜歡的是《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下面我就從兩個方面來闡述喜歡這首詩的原因。

    第一先來說說這首詩的內容。

    這首詩從表面上來看,寫的是烹飪東坡肉的一個過程,但你認真讀的話,會發現詩人不僅是在描述烹飪環節,也是在闡述關於人生的道理。

    “淨洗鐺”告訴我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無論做什麼事,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好。

    “待他自熟莫催他”這句是在告誡世人“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無論何時都應該保持耐心,急功近利、心浮氣躁是幹不了大事。

    你可以將這首詩當成菜譜,也可以將其作為人生哲理,這便是這首詩的魅力所在。

    第二再談談這首詩的背景。

    根據“黃州好豬肉”可以看出這首詩是蘇軾在黃州所寫。

    眾所周知,蘇軾因為一場“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個不管事的職位,宋朝常用此來安置貶降官員,也就一個虛名罷了。

    而在這之前,蘇軾不說是位高權重,好歹是一州的長官。

    如此落差,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大的打擊,但是蘇軾卻沒有因此消沉,反而在此處樂滋滋地吃起了東坡肉。

    一句“飽得自家君莫管”,將他豁達超脫的人生態度寫到了極致,這樣的蘇軾怎能不令人欽佩呢?

    總結:

    這首詩透過描寫東坡肉的烹飪過程,闡述了人生大道理,也讓我們看到了獨屬於蘇軾灑脫超然的一面,讀來回味無窮。

  • 6 # 栗子姐帶你漲知識

    《浣溪沙 詠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竹籬茅舍出青黃。

    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

    上片借寫菊與荷經受不住寒霜的摧殘,寫出橘樹耐寒的品性和它在尾前屋後生長的繁盛景況。

    下片寫出品嚐新橘的情狀和橘果的清香,一個“驚”字,一個“怯”字,用得十分巧妙精當,頗能傳出品嚐者的神態,結句更以“三日手猶香”來誇張、突出橘果之香。全詞描繪細緻,形神兼備,飽有餘味。

  • 7 # 暖暖HHH

    蘇軾美食詩中,你比較喜歡哪一首?

    首推《丁公默送蝤蛑》,肥美鮮香的大螃蟹誰不愛呢?(有時候想海鮮過敏的人太可憐了吧)

    溪邊石蟹小如錢,喜見輪囷赤玉盤。

    半殼含黃宜點酒,兩螯斫雪勸加餐。

    蠻珍海錯聞名久,怪雨腥風入座寒。

    堪笑吳興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

    溪邊的河蟹小的像蜜餞一樣,梭子蟹煮熟上桌,它屈曲著,大的像一隻赤玉的盤子。

    開啟蟹的背殼,澄黃澄黃的,都是籽,這時酒興就來了;斫出大螯的肉,雪白雪白的,胃口大開,多吃了好幾碗飯。

    南蠻之地,沿海一帶,海匯萬類,品種繁多,然而,對於蝤蛑這一款,卻早就知道了,是一種珍品,更是一種佳餚,如今品嚐,名不虛傳,的確為一款美味。這一天吃蝤蛑,下著怪雨,颳著腥風,入座的時候感到了一種寒意,在如此季節和氣候裡,對這一餐留下了尤其難忘的印象。

    詩人蘇軾與丁公默,同科進土,友誼甚篤,又沾親帶故,交情更深,詩作往還是平常之事。這次,蘇軾寄詩丁公默,丁卻送來了蝤蛑,於是,詼諧幽默的蘇軾競說成了由於自己的“饞”,是用“詩”換來了“蝤蛑”。

    蘇軾走南闖北、奔東跑西,吃過不少美味佳餚,很多是他讚賞喜愛的的,比如江珧柱、河豚魚之類,卻從未用過“饞”字,唯對蝤蛑,竟自稱饞太守、以詩換蝤蛑,可見,蘇軾對蝤蛑之大、之美,食蟹之樂、之趣,倍加青睞,給予一份特別的評價。也凸顯出蟹子的美味,讓人印象深刻。

  • 8 # 痞子青蛙

    東坡吃野雞寫《野雉》詩,吃鯿魚寫《鯿魚》詩,吃鮑魚寫《鰒魚行》,吃竹筍寫《送筍芍藥與公擇二首》,吃蟹寫《丁公默送蝤蛑》,哪怕一碗粥也要入詩《豆粥》,小小一碟時蔬也成全了一首《春菜》詩。

    而且東坡菜系列都說得上名至實歸。

    東坡豆腐是有案可查的宋代菜,東坡魚更有東坡自己的話作證,《東坡志林》記載:“予在東坡,嘗親執槍匕煮魚羹以設客,客未嘗不稱善。

    ”東坡肉更不必說了,那首著名的詠豬肉詩就是再清楚不過的明證: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 柴頭灶煙焰不起。

    待它自熟莫催它, 火候足時它自美。

    ” 蘇軾《食 雉》 雄雉曳修尾,驚飛向日斜。

    空中紛格鬥,彩羽落如花。

    喧呼勇不顧,投網誰復嗟。

    百錢得一雙,新味時所佳。

    烹煎雜雞鶩,爪距漫槎牙。

    誰知化為蜃,海上落飛鴉。

  • 9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蘇軾,雖然一生坎坷,但是蘇大詩人無論是被貶何時何地何處,均留下了許多關於美食的詩詞,如:《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的蔞蒿蘆芽及河豚。又如:《老饕賦》中的蛤蟹以及櫻桃蜜杏仁漿。再如:吃野雞時寫的《野雉》詩,吃鯿魚時寫的《鯿魚》詩,吃竹筍時寫的《送筍芍藥與公擇二首》,吃蟹時寫的《丁公默送蝤蛑》,甚至是一碗粥也要入詩:《豆粥》,今人記憶尤新的,還應是《豬肉頌》,這首詩恐怕是記得的人不多,但是,"東坡肉"應該是令人垂涎三尺了!

    鑑於詩人關於美食的詩詞很多,在此,僅介紹一首《新城道中》,此詩是詩人在宋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由富陽至新城途中所寫。詩中生動地描繪了一幅風和日麗的春日郊野的景象,充滿了生活的樂趣。共二首,此為其一:

    "東風知我欲山行,

    吹斷簷間積雨聲。

    嶺上晴雲披絮帽,

    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

    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

    煮芹燒筍餉春耕。"

    詩中的"煮芹",另有資料記載為"煮葵",葵,指冬葵,是古代的重要蔬菜之一。

    題首的新城~原為杭州的屬縣,位於杭州西南。蘇軾被貶杭州時,曾經巡行於此。

    詩人在詩中描繪了山村人家煮芹(或葵)燒筍,喜鬧春耕的生動場面,再配以溪柳的搖曳多姿,野桃的笑臉迎人,表現的是泥土的馨香與生活的氣息…

    圖片源於網路,如侵秒刪。

  • 10 # 陽光清新人生

    初到黃州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接,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最後,堂土用《初到黃州》一詩結束今日的閒聊。蘇軾是個吃貨,也是個哲學家。

    我們每個人生來這個世上,最基本的就是為討一口飯吃。

    “自笑平生為口忙”這句詩倒是將我們的人生刻畫的淋漓盡致。不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食糧,我們終其一生都是為它奔波。

    那山間竹筍,長江鯽魚,無不是我們口中之物。如此輕而易舉就能獲得的食物,我們為何還要為口忙?

    鳥食蟲後尚且知道鳴叫,我們食人間百味後又怎能不創造百味人間呢?

  • 11 # 雪泥鴻爪夢有痕

    說到詩書畫三絕的蘇東坡,除了他不凡的文學成就,令一絕就是他對美食"吃"方面的造詣了,單從他留下的詩文賞讀:

    如《菜羹賦》、《食豬肉詩》、《豆粥》、《鯨魚行》以及著名的《老饞賦》

    都不難從這位北宋大文豪、大美食家的筆觸中感受他對美食烹調的濃厚興趣和品嚐珍饈美味的豐富經驗。

    即《岐亭五首之二.我哀藍中蛤》

    :魚蛤雖小,命皆有情,被烹剎那,亦痛亦懼

    只有經歷苦難方能覺悟心路的圓滿

    只有感受生命的苦難方能放下自我

    感同真我天性的慈悲

    全詩品讀賞析:

    《我哀藍中蛤》

    我哀籃中蛤,閉口護殘汁。

    又哀網中魚開口吐微溼

    剜腸彼絞痛過分我何得

    相逢未寒溫相勸此最急。

    不見盧懷慎蒸壺似蒸鴨

    坐客皆忍笑,髡然發其冪。

    不見王武子每食刀幾赤

    琉璃載蒸豚中有人乳白

    盧公信寒陋,衰發得滿幘

    武子雖豪華,未死神已泣

    先生萬金壁護此一蟻缺

    一年如一夢百歲真過客

    君無廢此篇,嚴詩編杜集

    相比於坡仙的其他佳作,這首作於東坡暮年時的詩作傳播度確實不高

    但每每讀之都有不一樣的感動,應當是感悟吧....

    這首五言長律佳作是詩人被貶黃州時,一次去岐亭看望好友陳季常。詩人有感於友人昔日的"厚味招待"心中不忍那些因為他被宰殺的血淋淋殘酷場景再現,於是藉機以此作寄心——勸化友人不要因為他在殺戮生靈。(陳季常亦深受感動,一些人也從此不再造作殺業苦,終身茹素了)

    全詩字裡行間融合了詩人歸來風雨後的所思、所感,所想......

    品悟全詩的文字脈絡,字字入情,字字泣淚,真可謂用心良苦,一片赤誠盡顯,一片悲心盡顯,至今讀之依然動容不已!

    審視內心也不禁給我一些深深的思考....

    是什麼因緣讓早年曾經無肉不歡的蘇東坡有如此心境的轉化呢?

    又是什麼經歷讓一生好吃,被口腹之慾"牽引"狂傲不羈的東坡先生,能在幾回"吃"的體驗中審視自我,用慈悲心觀照自己潛意識裡貪愛慾的習氣——痛苦煩惱滋生的根源呢

    東坡心念的轉化與陳季常的幾番交集, 留詩相贈固然是一個覺悟的大契機因緣,也與東坡烏臺詩案,遭貶從廟堂流落鄉野,漂泊蠻荒之地有很大的關係啊

    苦難的經歷漸漸讓坡仙從儒釋道三家,出世與入世之間找到了與心共振的點,慈悲心的喚醒境遇對照讓他從中覺醒,重新審視自己與這個大千世界融洽的關係;讓他悄然放下自我意識執念對立;俯身合掌聆聽自然物語於心的共鳴;將身心與自然母體一道相融,最後心性顯開陰霾散盡,生命與無為的道自融一輪慧光明,有感到此處不禁對蘇東坡的心性油然生起幾分敬仰。

    坡仙的生命在娑婆迷霧的緣境夢中醒來,在淡然苦樂得失心的一覺一頓悟之間趨向圓滿.......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東坡一路歸來風雨,字是他生命的分水嶺

    慈悲心是他生命脫胎換骨的源泉

    他沒有因險惡的風波而顛倒迷失沒有因近乎陷入絕境的人生囧途而沉淪不振

    歸來中"安住"的老學士反而少了一分狂傲不羈恃才傲物的文人習氣,多了幾分淡定從容,幾分內斂的沉穩....

    也許是他豁達的天性使然

    縱然遭遇再大的坎坷依舊不泯對生活的熱愛,也不改對美食快意滋味的衷情

    (蓼茸蒿筍試春盤)

    只不過在經歷重重變故後的坡仙心中,悄然對人生對生命的意義多了幾分由外向內的審視 ,更在咽喉一過中多了幾分謙卑敬畏。漫漫虛空中,似月光撥盡層雲,看,他的生命光華似在玉虛萬里,觀,又靜入方寸之間安住。千百年無聲在世間的角落裡,彷彿照亮了一盞久已失落,流溢著人性溫度的燈火,漫漫人生路上幾多未知的暗夜裡,長河生起一顆永恆的星——那是東坡先生的心性之光,洞穿歷史為過去當下未來的人昭示生命因緣密碼亙古不變的因果真理;為我們這個充滿殺伐嗔恨習氣糾纏的世間帶來一點啟示,帶來一點希望與吉祥的願景。

    養得清虛自在中

    ——那是經歷了怎樣一番刻骨銘心的苦難之後的一念覺悟啊!那是怎樣一番對你我生命形態的重新審視思考,與彼此物命苦樂悲歡的感同啊

    恰似春風吹酒醒,夢微冷,雨後斜陽歸路處、人獨立,在天地間。

    如蘇子悲心的種子生起解脫開悟的智慧,當下的我們如能從堅固的自我中培植一顆這樣的善種子,妄心煩惱的荒蕪紛亂是不是也就淡了很多,苦樂悲喜的感受於””的對立分別是不是自然也就少很多呢?

    定風波,看往昔歷歷,點點散煙雨。

    "事如春夢了無痕"

    因為一顆悲心,暮年的蘇東坡生命多了一抹溫潤色彩。

    此後的路上縱歷經風雨洗禮甚至生死考驗,詩人也沒有在隨境顛倒,亦不再隨塵緣的幻相迷失,反而蛻變如一勁高秋的鳴蟬,(一番脫胎換骨下樂淘淘、且天真,一張琴、一壺茶,電光石火,翩然而寂...)

    詩人的心境在精神世界的高層昇華安住更真實立體,也更可愛,曾經的他何嘗不是我們每個塵緣中客身影子呢!

    生命因慈悲而美好因自在而從容....

    塵緣光影,隨風吹一片葉子,流落在娑婆何方的角落?恰似洪荒裡浮沉的生命,流落輾轉於風霜雨雪的驛路上;人生難免被逆境種種違緣相護糾纏擾亂;用慈悲心對境,用心性的慈悲柔軟融化那些附著於身形的刺骨冰霜。從此心中點亮慈悲的燭光;愛惜物命,善待每一個微小的生靈,自能如蘇學士一般從自我的慾望煩惱中解脫,從虛妄執念中堪破妄心,亦是在擁擠的生活裡放自己一條生路的大智慧!

    智者的心因放下而越加慈悲,因慈悲心清淨無染而更懂得隨緣放下.....

    生命因慈悲善念而轉化成圓覺的智慧,因善念更懂得珍視惜福,更懂得在生活的煙火氣中留住雨後黃昏那一抹虹霓絢爛的美,生命變得充盈而恬淡,生活自在而安和。—路走來紅塵深處,我彷彿看見了詩人不一樣的生命世界,讀懂了詩人心魂深處流溢著的菩提情,在塵世的煙火人家裡,清晰而真實

    觀東坡的一生

    悟得一心智慧開

    抱得一輪月光明

    因一念慈悲突破自我格局於身心的禁錮俯身天地之間,牽一縷清風,照一片襟魄光,纖塵無礙,將視角投入更廣闊的生命世界裡參悟證得,將悲心的善投入更"渺小",卻並不卑微自在萬千的生命形態中......

    生命長河如如滄海一粟,誰能放下自我,誰能放眼心量的大格局,誰在因緣幻幻生滅的現象中堪破樊籠,在苦難經歷中感受,在順逆感受中覺悟,證心,重生!

    對境覺慈悲,心鏡觀智慧

    如坡仙曾經的一念覺迷

    誰能在,"物我同來本一真","幻形分處不分神",的感同中契機道妙,誰能在世事變幻人情冷暖中反觀求證於心的圓融大同?

    不隨境沉淪,不在隨緣相妄生煩惱......

    想象因有修為慧根善根,終究蛻變覺悟的蘇坡仙,可以不隨境沉淪,也未必盡斷除煩惱,相比曾經的執念,煩惱困惑雖少很多了,磨礪心性的考驗總還是會有的.....

    終其一生蘇東坡好吃的習氣也許未層淨盡,但他能做到不殺食活物,以善止殺勸善放命,至終持以素味涵養心性,突破自我口腹慾念的桎梏已屬難得了啊

    蘇東坡的前世今生終究因自我的貪執而煩惱困苦,終因一路悟覺迷,而放下,歸去自在無礙,性空圓明照大千......

    啟示感悟:

    慈悲不殺

    愛惜物命

    涵養慧命

    慈悲萌芽如來智種

    慈悲是解困乾涸的心最好的良藥,慈悲濡養潤乾涸燥裂的心田,使心裡引來了活的水源流動,外在的土壤自能花繁草茂,生機盎然,觀時序一篇美景,風雨洗禮過好的生命處,處處美不勝收.....

    憧憬我的身心世界也能如此,獨立安住於天地方寸之間,圓心不動,對立統一,自在清涼

    慈悲放下

    放下煩惱

    放下自我

    生命與生命一道圓融於時空渡頭的一點間

    萬法圓於一點間,心連心匯一心,緣於一點交匯一點間

    自性慧光永恆,

    放下得大自在

  • 12 # 悠悠芳草心

    蘇軾可是奇才,他是畫家,書法家,詩人。此外他還是美食家。

    他會吃,特別擅長吃。像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魚、東坡茯苓糕、東坡羹等等。

    蘇軾蘇東坡典型一個吃貨。他又擅長作詩,因此他吃啥詠啥。

    他留下的美食詩很多,有詠肉的,詠橘的,詠羹的,詠蟹的……而我最喜歡他的詠荔枝的那首。全詩如下: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做嶺南人。

    這首詩充分寫了荔枝之美味。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常做嶺南人。

    大家知道楊貴妃喜歡吃荔枝。可是她雖身為貴妃卻很難吃到新鮮的荔枝,因為荔枝產在嶺南。不在貴妃身邊。皇帝只好派快馬運送荔枝。

    蘇軾沾沾自喜,我比貴妃強多了,我可以隨心所欲的吃新鮮荔枝。況且,還有蘆橘,黃梅這些美味。

    在羅浮山四時如春,蘆橘,黃梅先後成熟了,可怎麼比的了荔枝,只要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住在嶺南。

    好一個蘇軾,遇到這樣的境遇還處之泰然。欣賞一首詩的時候,首先欣賞的是詩人的思想境界,因此我非常喜歡這首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胡雪巖頻繁娶妾,為何常常一夜過後就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