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以詩為詞”的手法則是蘇軾變革詞風的主要武器。所謂“以詩為詞”,是將詩的表現手法移植到詞中。蘇詞中較成功的表現有用題序和用典故兩個方面。

    有了詞題和詞序,既便於交代詞的寫作時地和創作緣起,也可以豐富和深化詞的審美內涵。在詞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於蘇軾。詞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種替代性、濃縮性的敘事方式,也是一種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蘇詞大量運用題序和典故,豐富和發展了詞的表現手法,對後來詞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從本質上說,蘇軾“以詩為詞”是要突破音樂對詞體的制約和束縛,把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蘇軾寫詞,主要是供人閱讀,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雖也遵守詞的音律規範而不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蘇軾作詞時揮灑如意,即使偶爾不協音律規範也在所不顧。也正是如此,蘇詞像蘇詩一樣,表現出豐沛的激情,豐富的想象力和變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語言風格。雖然蘇軾現存的362首詞中,大多數詞的風格仍與傳統的婉約柔美之風比較接近,但已有相當數量的作品體現出奔放豪邁、傾蕩磊落如天風海雨般的新風格,如名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在兩宋詞風轉變過程中,蘇軾是關鍵人物。王灼《碧雞漫志》卷二說:“東坡先生非心醉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強化詞的文學性,弱化詞對音樂的依附性,是蘇軾為後代詞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後來的南渡詞人和辛派詞人就是沿著此路而進一步開拓發展的。

    詩作

    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都毫無掩飾地表現在其文學作品中,其中又以詩歌最為淋漓酣暢。在二千七百多首蘇詩中,干預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蘇軾對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抱著“一肚皮不入時宜”的態度,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彰顯了他獨特可貴的才華橫溢、灑脫豪放,命運多舛、幽默達觀,天才、淵博、超逸、多情人格魅力。

  • 2 # 幔903

    蘇軾的人格魅力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歷經五朝。

    蘇軾是一位具有多種藝術才能的作家,

    也是一位學者型作家。他為人豪爽開朗,平易近人,我們不但喜歡讚賞他的文章,更喜歡他的人格魅力。

    魅力一,從小立志做人傑

    在眉山鎮天慶觀北極院教書的老師叫楊易簡,是個道士。有一天京城來人找楊老師,兩人談及京城之事,客人說:當今宰相范仲淹與富弼、韓琦、歐陽修范仲淹與富弼、韓琦、歐陽修推行新政…說著拿出文學家石介編選的《慶曆聖德詩》,讓楊老師看,楊老師的弟子們都圍觀過來,其中就有蘇軾,他看得最認真,客人告訴他:推行新政府這些人都是當今的人傑。這次談話,給蘇軾的影響非常大,他立志也要作人傑,做范仲淹與富弼、韓琦、歐陽修那樣的人。

    魅力二,滿腹詩書,有學問

    蘇軾是一位學者型的作家,滿腹詩書,有學問。他的詩與黃庭堅的詩並稱“蘇黃”,留下很多的傳世佳作。如小學課本里的《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的詞創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詞派”,最有名的數《念奴嬌 赤壁懷古》《水調歌頭》。

    蘇軾的散文更是有名氣,名篇《喜雨亭記》、前後《赤壁賦》都被後人稱頌。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的書法具有一定地位,他與黃庭堅、米芾、蔡襄成為宋代的四大書法家。他在之首。

    蘇軾在治學上繼承父志,父親蘇洵臨終囑託他們兄弟倆完成五部書的研究,蘇軾完成了《易傳》九卷、《論語說》五卷《書傳》。

    魅力三,為官期間,為民造福

    蘇軾21歲高中進士第一名,人稱“文學賢良”。蘇軾仕途第一站在陝西鳳翔府任

    籤書判官,時年26歲。在任四年,協助郡守宋選、陳希亮做了一些利民、便民之事。如,修改衙規,接觸水工之苦,釋放無辜百姓,上書韓琦取消了鹽茶等生活必需品只能由政府經營的政策,改為老百姓可以經營。

    任山東密州郡守後,帶領百姓消滅蝗蟲,賑濟災民,取消手實法……………

    做杭州郡守,上任就救災他研製一種藥粥,給染上瘟疫的人喝,既解飢餓又醫藥,救治很多人。還將用自己的積蓄50兩金子辦了一個醫院。還用“以工代賑”方法疏浚西湖。正值饑荒,許多百姓無食無業,有人供吃都蜂擁而來,工程進度很快。因為挖出來的淤泥太多,無法運走,他就讓用淤泥在湖中堆築一道堤,後任太守林希命名為“蘇堤”“蘇堤春曉”成為西湖一道靚麗的景觀。

    竣工之日萬民歡慶,給蘇軾送來豬肉和美酒,蘇軾讓廚師切成方塊,慢火少水,一定火候盛出!燒好後與美酒一起送到工地,這就是流傳至今的“東坡肉”是杭州傳統十大名菜之一。

    魅力四,平易近人,高朋滿座

    蘇軾說自己,上可以結交玉皇大帝,下可以與乞兒為友,平等意識和民主意識都很強。

    魅力五,正直敢言,嫉惡如仇

    正是這點,惹了不少麻煩,自己的仕途也受到影響。…

    魅力六,爽朗樂觀,詼諧幽默。

    人格魅力是透過工作和生活中,為人處事的細節中體現出來的。這些細節體現出來的思想、作風、道德品質就是人格!蘇軾正是從這些細節中表現出了向上的品質,形成了獨特的人格魅力!所以他不愧為政治家、文學家。

  • 3 # 靜一號普洱茶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

    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雖然柳永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他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這個任務有待於蘇軾來完成。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為了使詞的美學品位真正能與詩並駕齊驅,蘇軾還提出了詞須“自是一家”的創作主張。此處的“自是一家”之說,是針對不同於柳永詞的“風味”而提出的,其內涵包括:追求壯美的風格和闊大的意境,詞品應與人品相一致,作詞應像寫詩一樣,抒發自我的真實性情和獨特的人生感受。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其文如其為人”(《答張文潛縣丞書》),在詞的創作上自成一家。蘇軾一向以文章氣節並重,在文學上則反對步人後塵,因而他不滿意秦觀“學柳七作詞”而缺乏“氣格”。

    擴大詞的表現功能,開拓詞境,是蘇軾改革詞體的主要方向。他將傳統的表現女性化的柔情之詞為擴充套件為表現男性化的豪情之詞,將傳統上只表現愛情之詞擴充套件為表現性情之詞,使詞像詩一樣可以充分表現作者的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蘇軾讓充滿進取精神、胸懷遠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詞世界,改變了詞作原有的柔軟情調,開啟了南宋辛派詞人的先河。

    與蘇詩一樣,蘇詞中也常常表現對人生的思考。這種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增強了詞境的哲理意蘊。蘇軾雖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夢,但並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著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蘇詞比較完整地表現出作者由積極轉而矛盾苦悶,力求超脫自適而不斷追求的心路歷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個性氣質。繼柳永、歐陽修之後,蘇軾進一步使詞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與創作主體由分離走向同一。

    蘇詞既向內心的世界開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詞所表現的生活場景很狹小,主要侷限於封閉性的畫樓繡戶、亭臺院落之中。入宋以後,柳永開始將詞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關河、葦村山驛等自然空間,張先則向日常官場生活環境靠近。蘇軾不僅在詞中大力描繪了作者日常交際、閒居讀書及躬耕、射獵、遊覽等生活場景,而且進一步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

    蘇軾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表明:詞是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的。詞與詩一樣,具有充分表現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功能。由於蘇軾擴大了詞的表現功能,豐富了詞的情感內涵,拓展了詞的時空場景,從而提高了詞的藝術品味,把詞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學殿堂,使詞從“小道”上升為一種與詩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體。

    “以詩為詞”的手法則是蘇軾變革詞風的主要武器。所謂“以詩為詞”,是將詩的表現手法移植到詞中。蘇詞中較成功的表現有用題序和用典故兩個方面。

    有了詞題和詞序,既便於交代詞的寫作時地和創作緣起,也可以豐富和深化詞的審美內涵。在詞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於蘇軾。詞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種替代性、濃縮性的敘事方式,也是一種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蘇詞大量運用題序和典故,豐富和發展了詞的表現手法,對後來詞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從本質上說,蘇軾“以詩為詞”是要突破音樂對詞體的制約和束縛,把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蘇軾寫詞,主要是供人閱讀,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雖也遵守詞的音律規範而不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蘇軾作詞時揮灑如意,即使偶爾不協音律規範也在所不顧。也正是如此,蘇詞像蘇詩一樣,表現出豐沛的激情,豐富的想象力和變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語言風格。雖然蘇軾現存的362首詞中,大多數詞的風格仍與傳統的婉約柔美之風比較接近,但已有相當數量的作品體現出奔放豪邁、傾蕩磊落如天風海雨般的新風格,如名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在兩宋詞風轉變過程中,蘇軾是關鍵人物。王灼《碧雞漫志》卷二說:“東坡先生非心醉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強化詞的文學性,弱化詞對音樂的依附性,是蘇軾為後代詞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後來的南渡詞人和辛派詞人就是沿著此路而進一步開拓發展的。

    詩作

    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都毫無掩飾地表現在其文學作品中,其中又以詩歌最為淋漓酣暢。在二千七百多首蘇詩中,干預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蘇軾對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抱著“一肚皮不入時宜”的態度,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更可貴的是,蘇軾對社會的批判並未侷限於新政,也未侷限於眼前,他對封建社會中由來已久的弊政、陋習進行抨擊,體現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識。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閱歷極為豐富。他善於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也善於從客觀事物中見出規律。在他眼中,極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題西林壁》和《和子由澠池懷舊》兩詩。在這些詩中,自然現象已上升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轉化為理性的反思。尤為難能可貴的是,詩中的哲理是透過生動、鮮明的藝術意象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而不是經過邏輯推導或議論分析所得。這樣的詩歌既優美動人,又饒有趣味,是名副其實的理趣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和“雪泥鴻爪”一問世即流行為成語,說明蘇軾的理趣詩受到普遍喜愛。蘇詩中類似的作品還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飲湖上初晴後雨》、《慈湖夾阻風》等。蘇軾極具靈心慧眼,所以到處都能發現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蘇軾對沉浮榮辱持有冷靜、曠達的態度,這在蘇詩中有充分的體現。蘇軾在逆境中的詩篇當然含有痛苦、憤懣、消沉的一面,但蘇軾更多的詩則表現了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越。

    蘇軾學博才高,對詩歌藝術技巧的掌握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純熟境界,並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對待藝術規範,縱意所如,觸手成春。而且蘇詩的表現能力是驚人的,在蘇軾筆下幾乎沒有不能入詩的題材。

    以“元祐”詩壇為代表的北宋後期是宋詩的鼎盛時期,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創作將宋詩藝術推向了高峰。就風格個性的突出、鮮明而言,王、黃、陳三家也許比蘇軾詩更引人注目。然而論創作成就,則蘇軾無疑是北宋詩壇上第一大家。在題材的廣泛、形式的多樣和情思內蘊的深厚這幾個維度上,蘇詩都是出類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蘇軾具有較強的藝術相容性,他在理論上和創作中都不把某一種風格推到定於一尊的地位。這樣,蘇軾雖然在創造宋詩生新面貌的過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詩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這兩個主要缺點。所以蘇軾在總體成就上實現了對同時代詩人的超越,成為最受後代廣大讀者歡迎的宋代詩人。

  • 4 # 文小鮮愛讀書

    蘇軾 四川眉山人,詩詞文賦繪畫書法都達到了宋代藝術盛世的巔峰,尤其是他人格的魅力,讓他去世900多年後仍給人無限的啟發和激勵!他三次被貶謫,仍能保持曠達灑脫、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他善於捕捉和創造生活中的美,從而獲得驚人的精神上的愉悅~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蘇軾用天真活潑,機趣橫生的風格提出了複雜的美學問題,留下一個千年的懸念給後人思考!讓我們在有和無之間、生和滅之間,放下執念,用灑脫自如、為所當為的心態,活出人生的山高海闊!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用含蓄蘊藉,思致渺遠的風格提出了極富哲理的問題,用“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的方法,溫潤地告訴眾生:再難的事情換個角度看,心境和人生都將與眾不同!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心安處是吾鄉”等詞句中更能感受到他“豪放天然、豁達大度、百折不撓、樂觀進取”的人格魅力,不僅留下了豐富的文學財富,更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 5 # 以為年少

    正如詞裡雲:“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我想東坡的豁達更在才氣之上,縱嘗人間無限苦,亦能微笑看塵世。

    烏臺詩案後的東坡落寞消沉,被貶黃州。也曾焦慮盈心,舉目皆是寒涼。傷心欲絕的他寫下了那首《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幾行字,寫盡落寞淒涼,何等的迷惘和不安。可東坡卻沒有在這種情緒中沉淪無法自拔,慢慢開始思考人生,接受人生,撥開雲霧,從苦難中尋找Sunny,終破繭成蝶,閃耀了整個華夏文壇。

    黃州,是東坡的傷心之地,也是他人生的轉折和昇華。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記承天寺夜遊》等等,還有那首我最喜歡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任世間千重萬浪,風雲變幻,我獨安然自在,榮辱不驚。

    我想這可能就是東坡的魅力所在,讓多少掙扎的人從他的詞裡得到力量,讓多少沉淪的人尋到一份安然。

    這份曠達和豁然,是他留給我們最大的財富,每個人總要歷經世間磨難,總要在跌跌撞撞中去尋找自我。東坡給了我們最好的榜樣,在挫折和逆境中保持自我,始終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一切。

  • 6 # 秋荷霓裳

    一、對待愛情的真摯、執著,能彰顯其人格魅力。

    蘇軾結髮妻子王弗,幼小時開始學習,頗通詩書。十六歲時嫁給蘇軾。她是蘇軾的賢內助,有“幕後聽言”的故事,二人情深意長,恩愛有加,可惜天不假年,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蘇軾曾經在《亡妻王氏墓誌銘》裡說:“君與軾琴瑟相和僅十年有一。軾於君亡次年悲痛作銘,題曰‘亡妻王氏墓誌銘’”,這段話,看似平靜,而巨大的悲傷都寓於其中。並寫下了那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詞中寫出了十年來對去世妻子的刻骨銘心的思念一一“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無處訴說的悲哀一一“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這種淒涼與思念,已融入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小軒窗,正梳妝“,這個小細節,即使過去十年了,也難以忘懷。後來,他娶了王弗的表妹王閏之。王閏之去世後,蘇軾娶了第三任妻子一一侍女王朝雲。王朝雲是蘇軾的侍女,也是蘇軾文學知己,因為她的身上有王弗的影子,所以蘇軾給她起名王朝雲。從這一切可以看出,蘇軾是個極重感情之人,這樣的詩人,不比那些多情濫情的人更具人格魅力嗎?

    二、他豁達的思想及性格也彰顯了他人格魅力。

    蘇軾一生用坎坷形容實不為過,他在朝廷,即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於是他一生被一貶再貶,用他《自題金山畫像》中的話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他也有迷茫,也有失意,也曾心灰意冷,但他對沉浮榮辱能持有冷靜、曠達的態度,他的很多詩詞中表現出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脫,如《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他身處逆境、屢遇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曠達胸懷。

    《江城子·密州出獵》寫出了他的“狂”和豪氣。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雖然是思人詞,也用"我欲乘風歸去"這樣狂放的語言,表達曠達之心胸。

    《赤壁賦》中"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胸襟之開闊,更見一斑,這樣的詩作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三、他在文學藝術方面的造詣也彰顯了他人格的魅力。

    蘇軾是北宋中期著名文學家,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他寫的很多詩大家都耳熟能詳,津津樂道,選入中小學課本也很多。他的詩清新而富有哲理,《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通俗易懂又讓人思考,《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景色而說理,內涵豐富

    他在詞的方面的最大貢獻是開豪放詞派,把闊大的意境引入詞中,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泰斗級的文學造詣,本身就彰顯其人格魅力。

    從蘇軾的詩詞裡,能感受到他對妻子的深情、對人生的感悟、對文學的精益求精的追求,這些,都是他蘊含在詩詞中的人格魅力!

  • 7 # 8號龍捲風

    我們說蘇東坡具有人格魅力,是將蘇東坡的思想、人品、學問、才華、待人接物、立身處世,看成是一個整體而加以評價。

    而蘇東坡的個人魅力在於:他的文章——“詩賦傳千古”,他的人品——“峨眉共比高”,還有他的才華、為官之道等,均成為一種永恆的人格典

    世上只有一個蘇東坡,卻不可能有第二個——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的徘徊者,一個詩人。

    他即興的詩文或批評某一件不合意事的作品都是心靈的自然流露,全憑本事,魯莽衝動,正像他所謂的“春鳥秋蟲聲”,也可以比為“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始終卷在政治漩渦中,卻始終超脫於政治之上,沒有心計,沒有目標,他一路歌唱、作文、評論,只是想表達心中的感受,不計本身的一切後果。

    他的作品散發著生動活潑的人格魅力,有時候頑皮,有時候莊重,隨場合而定,但卻永遠真摯、誠懇、不自欺欺人。他寫作沒有別的理由,只是愛寫。就像今天我們欣賞他的著作也沒有別的理由,只因為他寫得好美、好豐富,又發自他天真無邪的心靈。

    蘇東坡的魅力,正如女人的風情,花朵的美麗與芬芳,容易感受卻很難說出其中的成分。蘇東坡具有卓越才子的大魅力,永遠叫他的夫人或者愛他的人操心——不知道該佩服他大無畏的勇氣,還是該阻止他免得他受傷害。顯然他心中有一股性格的力量,誰也檔不來了,這種力量由他出生的一刻就已存在,順其自然,直到死亡逼他合上嘴巴,不再談笑為止。他揮動筆尖,有如揮動一個玩具。他可以顯得古怪或莊重,頑皮或嚴肅——非常嚴肅,我們由他的筆梢聽到一組的反映人類歡樂、愉快、幻滅和失意等一切心境的琴音。

    別人最不瞭解的就是他能對事情生氣,卻無法恨別人,他恨罪惡,對作惡的人到不感興趣,只是不喜歡而已。怨恨是無能的表現,他從來不知道無能是什麼,所以他從來沒有私怨。大體說來,我們得到一個印象,他一生嬉遊歌唱,自得其樂,悲哀和不幸降臨,他總是微笑接受。

    他感覺強烈,思想清晰,文筆優美,行動勇敢,從來不因自己的利益和輿論的潮流而改變方向。他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利益,對同胞的福利倒是非常關心。他仁慈慷慨,老是省下一文錢,卻自覺和帝王一樣富有。他固執、多嘴、妙語連珠,口沒遮攔,光明磊落;多才多藝,好奇,有深度,好兒戲,態度浪漫,作品典雅,為人父兄夫君有儒家的風範,骨子裡卻是道教徒,討厭一切虛偽和欺騙。他的才華和學問比別人高出許多,根本用不著忌妒;他太偉大,又待人溫文和雅。他單純真摯,向來不喜歡裝腔作勢。每當他套上一個官職的枷鎖,他就自比為上鞍的野鹿。他活在糾紛迭起的時代,難免成為政治風暴中的海燕,昏庸自私官僚的敵人,反壓迫任命眼中的鬥士。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崇拜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為他的朋友,蘇東坡卻遭到貶官,逮捕,生活在屈辱中。

    從林語堂先生的話看來,蘇東坡簡直是人間極品!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 8 # 文藝小礦工

    最近一段時間,真是感覺被碾壓式的工作,連續近一個月盡然沒有完整的休息過一天,缺覺缺的厲害,每到下班的時候真正能感受到那句廣告詞——“身體被掏空了”。樓道聽不到任何動靜的時候,總喜歡拿出鋼筆寫寫畫畫,也算是繁重工作後的一種放鬆吧。那天剛好碰見了蘇東坡的詞,就接連抄了幾篇,抄著抄著,就想起與這位曠世奇才的初次會面了。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單位旁邊就有一座茶城,之前總覺得不買茶就沒有進去的理由,儘管裡面禪意與恬靜的風格是小坐休憩的好去處,可還是礙於初次對話的畏難,每次隔著玻璃看看也就走過了。那日,當一番流觴曲水的裝修風格再次映入眼簾的時候,還是忍不住走進去欣賞一下。已是華燈初上,所有的店鋪等已經結束了生意,店主在練習吉他彈唱,準備幾天之後的書吧演出。本以為寥寥幾句、走馬觀花看一遍就結束了,哪知店主也是有點小情懷的,邊品茶邊談天說地,不覺之間竟然過去1個多小時,身心俱疲的狀態算是被味甘悠然的普洱沖淡了不少,可以興盡而歸了。曾經的轟轟烈烈,終不及長久的相知相伴,被什麼打敗都不可怕,最怕還是被自己打敗。明明是飯餐中沒有一點油水,三月不知肉味,偏偏被你說成是“人間有味是清歡”,食素,身體之益,情素,心靈之益。

    工作時,活兒一旦來了那就是通宵達旦、廢寢忘食,這一週竟然都是凌晨2、3點以後才休息的,不眠不休,總是被工作碾壓著,有時感覺真是累啊。工作之餘,沒有了手頭的忙碌,彷彿全世界就只剩下了自己。“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還好,還好,至少現在的狀態還沒有老蘇當年那麼慘烈,依然可以詩酒飄零,依然可以淺吟低唱,甚至依然可以在深夜再無他人的樓道里高聲呼嘯,嘯出“他們說,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他們說,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嘯出“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這樣清晰的畫面,清冷而又孤寂,一隻孤鴻飛起又落下,落下又飛起,為什麼還要“揀盡寒枝不肯棲”呢?這裡有茫然,也有清高,在人生的座標系裡要準確找到自己的位置,總是顯得很難,即便是“寂寞沙洲冷”了,也還有千里之外溫暖的家,歸去吧,“也無風雨也無晴”。

  • 9 # 閒雲一片之每文

    讀蘇東坡的詩詞,能深切體會到樂天派的人格魅力,尤其是在宦海浮沉中,在艱難困苦中尋找快樂,可謂苦中作樂。

    因“烏臺詩案”,蘇東坡死裡逃生被貶黃州,這是長江邊上的一個貧苦的小鎮,他在山坡開荒種田,蓋房子,植樹建果園,累並快樂著。蘇東坡戲稱自己是“謫仙”,在他看來人生不過百年“三萬六千場”,不必浪費時光對現實說長道短,趕快去享受當下的生活。在不斷的貶謫放逐中,他沒有沉陷在痛苦的生活裡,經常陶醉在大自然懷抱裡,“解鞍欹枕綠揚橋,杜宇一聲春曉”,他在青翠的群山間,在綠楊橋邊,以彎曲的胳膊做枕頭,睡得格外香甜,是杜鵑的鳴叫聲讓他得知天明。樂享生活的動力,是他達觀樂天的人生哲學境界,造就了他的精神高地。為官,他憂國愛民,造福一方;為民,他不怨天尤人,隨遇而安;作為文人,他寄情山水,詠物言志,開創一代詞風。他的許多作品,總能讓後世感受到那豪放的文學風格,那快樂的心靈躍動,那“天涯何處無芳草”的曠達胸懷,那“苦樂既至,以身履之”的高尚情操。所以現代人發出這樣的呼聲,如果你不能快樂生活,那就不妨讀讀蘇東坡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回答問題時,為什麼有人回答很長,為什麼不能一語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