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言好書畫

    二王能夠並稱,說明王獻之的書法成就不在王羲之之下!

    事實上在晉後到唐初王獻之的影響力要大於王羲之的,因李世民極端推崇王羲之,所以王羲之奠定了書聖的地位!

    王羲之的書法一掃漢魏的質樸、古拙,筆勢落浮雲、矯若遊龍,風格俊逸優美、婉約自由,他的《蘭亭序》也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的書法在張芝和王羲之的基礎上又有創新,稱為“破體”,又叫“一筆法”。在書法史上,常常是這樣評價他倆的,王羲之沉著含蓄,王獻之用的是“外拓法”、豪放飄逸。

    二王在草書上都造詣很高,王羲之的《十七帖》是草書之龍,王獻之的草書《草書九帖》也是草書的經典,二者不同是相比之下前者連筆少,是映帶聯絡,後者很多是連筆,更豪放!

    整體來說我認為王獻之的草書要比王羲之成就更高,很顯然後世書法家的行書與草書的書寫外在連綿不絕的寫法更多,是受王獻之的影響更大!

    王羲之草書區域性

    王獻之《草書九帖》區域性

  • 2 # 王乃棟說書畫

    王羲之和王獻之是父與子,後人將他們稱為二王,兩人的書法成就應該是難分高低,都很精彩。

    在東晉時王羲之已經成名,王獻之只是兒輩。但王獻之大有後居上之勢,當時他就覺得父親行草書未能宏逸,勸父改體。又自稱書法超過了父親。雖然一時社會上人們並不認可,但進入南朝後學王獻之書法的人卻比學王羲之書體的人更多,這就說明王獻之的草書成就應該是略高於父親。

    但是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奇怪的書法現象:一方面李世民抬高王羲之書法,喜歡《蘭亭序》行書。另一方面卻發現李世民和他的老師虞世南的書法,都有點像王獻之的書體。這種情況雖然令人不解,卻說明王獻之的書法成就可能是要高於父親。

    再從傳世二王的書法作品來分析,王獻之的《鴨頭丸帖》是比王羲之《喪亂帖》等帖寫得放縱流暢,多了一點自信,多了一點逸氣。看來自稱勝父的王獻之,所說並非輕狂之言。

  • 3 # 美好手記

    如果從我個人欣賞的角度上說,我喜歡王羲之的草書,特別是他的十七帖,很平和,看他的十七帖,就好像在聽一位心態平和而穩重的長者自語。

    但從書法發展史的角度上說,王獻之的草書成就更高。王獻之的草書起伏跌宕、英氣逼人,就像他的做派。王獻之在王羲之草書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強化草書的節奏感、拓展草書的章法,暢快淋漓,創大草的濫觴。後世的大草狂草,諸如張旭、懷素,莫不從王獻之中取法。晉之後,王獻之的書法江湖排名,一直在王羲之之上,直到了唐,李世民作為王羲之的鐵粉,以君王之力,才將王羲之推到書法江湖第一排位。

    王羲之草書

    王獻之草書

    懷素草書

  • 4 # 軫念信箱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並稱“二王”,王羲之稱為“書聖”,王獻之稱為“小聖”,是不是王羲之的成就就比王獻之高呢?麓風軒不妄說,還是以歷史上的真實看法來說明:

    王羲之

    01

    東晉時王羲之書名蓋世,而南朝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從其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

    王獻之繼承了王獻之的書法技藝,後轉而又向張芝學習,創立上下連綿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

    在筆法特徵上,王羲之以內斂為主,而王獻之的筆法結字以外拓為主。

    在東晉時期王羲之的書名蓋世,在著名的蘭亭集會上也是推舉王羲之來作序。而著名的《蘭亭序》問世以後,又進一步鞏固了王羲之的書壇霸主地位。

    到了南朝宋齊之間,事情悄悄發生了變化,書學地位最高者推“王獻之”。

    看文獻記錄,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中說:“比世皆尚子敬書”。子敬即使王獻之。又說:“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鍾繇),於逸少(王羲之)亦然”。從這論述來說,王獻之在當時的影響不可小覷,超過了鍾繇和王羲之。

    王獻之

    02

    梁武帝蕭衍排的座次是:鍾繇——王羲之——王獻之

    改變這種狀況的是梁武帝蕭衍,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鍾繇”轉變為“鍾繇——王羲之——王獻之”。

    蕭衍在《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說:“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從而在南朝梁掀起了第一次學王羲之書法的高潮。

    鍾繇

    03

    從唐太宗推崇開始,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

    到了唐代,眾所周知,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讚辭。貴為皇帝,確為一位歷史上的書法家寫傳,這是第一次。

    唐太宗評鍾繇說“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透過比較,唐太宗獨認為王羲之“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就這樣,經過唐太宗這一頂級推手,使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

    王羲之《蘭亭序》區域性

    04

    從對家族的影響,對後世歷代的影響來說,王羲之的成就更高

    麓風軒筆法平心而論,就純書寫技巧來說,王羲之、王獻之不相上下。王獻之在王羲之的基礎上又將往前推進了一步。

    王羲之影響了他的家族和後世子孫,也影響了後世幾乎所有書家。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範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王獻之《中秋帖》

    客觀敘述,不帶個人感情色彩,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二王”座次排位——王獻之對其父的書法有重大突破,這是無疑的;但就書法成就和對後世影響來說,經過歷史篩選,大浪淘沙,王羲之的“書聖”頭把交椅地位不可動搖!

  • 5 # 文仰山人

    要講兩父子水平誰人高,是一個世紀難題,就是他們兩父子在世的時候,已經是誰也不服誰,即使是父子至親。父親批評兒子不守古法,太孟浪;兒子看不起父親的小腳,亦步亦趨,墨守成規,不夠奔放,缺乏氣勢。在唐以前,小王基本被父親打敗。晉時,謝安、王導等一班重磅政治書壇大佬都是批評小王的,到了唐代,皇帝開金口,更是把右軍推到書聖的神位。但是從後來書法歷史來看,小王卻並不差於父輩。可以這樣講,小草的規範,精美、蕭散、高雅的氣質大王勝;開拓草書的磅礴大氣,連綿不斷,震撼人心,則小王勝。旭素、祝允明、王鐸、傅山、徐渭等草書大伽,全受其影響。許多人指出,王羲之字不夠大氣,屬於文人書法,屬於在書房裡面把玩的精美的東西,如果要掛到牆上,數尺一丈,就顯得不夠氣勢了,比不上張旭、顏真卿、黃庭堅、王鐸等了,這就是有云“后王勝前王”者也。從本人角度,我更喜歡獻之同志!因本人也浪草書也!

  • 6 # 一葉小舟82704

    二王父子,在書壇上是非常有名望的書家,他們的草書各有千秋。為什麼非要有一個高低之名份呢?他們的草書成就都很高。

  • 7 # 張斌洲

    魏晉時期,朝局動盪,人人自危。於是尚清談,服藥石,及時行樂,託物寄興,以慰虛懷。書道因此覺醒,不再拘於法用。

    逸少破體,推陳出新,子敬繼之,放浪形骸。逸少以儒為體,釋道為心,故氣格清雅散逸。子敬天賦異稟,耳濡目染,又得口訣手授,終羽化登仙。

    父之靈和,子之神駿,橫空而來,凌波而去,盡顯名士風流。  

    至太宗大唐國立,開科取士,文字衣冠,褒羲抑獻。於是朝野上下,爭相效仿,莫不以得逸少衣缽為榮。則貶子敬曰: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羈羸少縱如嚴家之餓隸。而其書雄逸之氣似與子敬天縱相息。枯樹耶?餓隸耶?若非戲言,恐有別義!

    許是逸少書相容幷蓄,不激不厲與其治國之道相契合?故極力高置,廣羅遺蹟,親為傳記。則貶獻之評亦不足為奇。何也?噫!天下士人若尚子敬書,人書合一,無心仕途,駕鶴仙去,恐太宗孤家寡人獨自憂國憂民歟!

    (這篇文章雖沒明確回答題主的提問,但作為參考還是可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問下各位,高中生應不應該配個手機,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