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孫家小姐姐

    中原指的是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具體來講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以及河南鄰近的安徽北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陝西省東部及山東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中原適合農作物生長,能夠帶來糧食的產量豐厚,有利於養人,對軍隊糧食的補給提 供可靠的保障。

    中原廣義上就是指黃河流域,而黃河流域使我們華夏人的發源地,既然是發源地 就相對其他地區人口密集程度就大,人口多就有利於部隊人員的補充。人口多還能帶來不 同民族人員的貿易文化交流,人類文明程度進化相對就快。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 2 # 方圓故事

    “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意思是得到中原這塊地區的人,就可以得到天下。

    中原是一個地域概念,是指以河南省為主體的黃河中下游一帶地區,這一地區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古人常將“中國”、“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系華夏族部落集中分佈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得中原者得天下”句中中原應指國都所在地區。即,在古代認為君子坐中原,即國都。

    “得中原者得天下”出自《史記》。

    自古中原不過淮 ,自江以南則曰越。

    這裡曾經一度瀰漫著戰爭的硝煙,無數朝代在這裡建都,你唱罷來我登臺,好不熱鬧。這裡也就成為古代中國的核心地區。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

    先後有20多個朝代在這裡建都,如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等。雖然宋朝之後的朝代一般都在北京建都,但這裡仍然是繁華依舊的地區,無數賢人義士聚集此地,共謀大業。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中原大地背依中國的中央山脈——天山-崑崙山-秦嶺,只有這一條最長最雄偉的大山系才能造就中國最大的兩條大河:黃河和長江,它們在中原大地兩邊流淌,在中原大地前面的大海匯合。中原大地擁有如此磅礴的“山環水抱”,可稱是中國最大的風水寶地。

    中原地區在古代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定都於中原地區,河南省佔據中國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中原地區以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長期居於正統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 3 # 奇卡奇卡

    中原,中指的是方位,原指的是平原,位於中國中部的平原,乃是現在的河南。

    現在公認的出處是在戰國末期,秦制定統一六國戰略時,戰略家范雎向秦王獻策:“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之樞,以威楚趙,這可能是 “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最早出處。

    古時候九州分佈圖▼

    而秦國在之後統一的過程中,也確實是先滅韓、魏,佔據中原進而吞併天下的。

    然而,如果你真的認為只要佔據中原,就能吞併天下,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從中國戰爭歷史的整個角度來看,僅僅佔據的中原的政權反而是無法統一整個國家的,甚至是短命的。

    縱觀中國歷史,沒有哪個政權是從中原發家,然後一統天下的。

    換句話說,得天下者,必得中原,因為中原是正統。

    但如果僅僅佔有中原,是無法睥睨天下的。

  • 4 # 道聽途説

    “逐鹿中原”,是由典故引伸的成語,比如什麼“楚漢戰爭”等等……各個朝代都力爭天下,鹿死誰手,誰就得天下,所以得中原者便得天下。毛主席說的好,“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古代說的中原,大致就指現在的黃河中下游平原,華北平原,河南一帶算是中原的中心,但所謂的中原,各個朝代多少都有改變……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5 # 香似故園秋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充套件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玄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國等先後有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中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中國有歷史記載或考古證據表明較長時間的主要政權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區佔據四個,分別是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此外還有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等古都。

    中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如《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採之";《詩經·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這些是"中原"一詞最早的出處,但並未形成完整而統一的地域概念,含有"原野"、"原中"的意思。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

    關於中原位置的相關文獻有:

    《文選·謝靈運》詩:"中原昔喪亂,喪亂豈解已。" 李善注:"中原,謂洛陽也。"

    《宋史·李綱傳》:"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中原一詞的含義進一步拓展,可以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大片地區。

    宋代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為千古流傳的名句,就蘊含了南宋人對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結,可以與六朝人相比。

    明趙震元《為李公師祭袁石寓憲副》:"公聞國變,眥裂發怒,竭蹶中原,以需生聚,歸節金陵。"之"中原"即指黃河中下游流域。

    中華書局影印1936年版的《辭海》釋"中原"一詞雲:"古稱河南及其附近之地為中原,至東晉南宋亦有統指黃河下游為中原者。"

    商務印書館2009年出版的辭源(全兩冊)紀念版:"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是河南省。"

  • 6 # 八卦研究室

    中原指黃河流域地區,用現在的省份劃分,則河南、河北、陝西、山西、湖南、湖北、安徽等省都屬中原地區。在古代中原比較發達,奪取了中原,軍事力量可向周邊擴充套件。所以說,得中原者則得天下。

    逐鹿中原和成語典故《問鼎中原》是同義詞。九州代表中原,最早出現在夏朝。

    成語典故《問鼎中原》。

    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九州乃豫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雍州、梁州。

    夏桀無道亡國,九鼎為成湯所得,成湯就建立了商朝。商紂王暴虐亡國,九鼎為姬發所得,姬發就建立了周朝

    公元前606年,楚莊想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義,到周王室去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結果在周大臣王孫滿那裡碰了一個軟釘子。王孫滿說:統治天下在乎徳而不在乎鼎。”

    楚莊王很不服氣地說:“你不要依仗九鼎,中國有的是銅,我們只要折斷戈戟的刃尖,就足夠做九鼎了。”

    王孫滿說:“大王您別忘了,當初夏禹是因為有德,天下諸侯都擁戴他,各地才貢獻銅材。其才能鑄成九鼎以像萬物。後來夏桀昏亂,鼎就轉移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轉移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重得難以轉移;如果天子無德,鼎雖大卻是輕而易動。周朝的國運還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

    楚莊王無話可說。從此以後,人們就將企圖奪取政權稱為"問鼎中原”。

  • 7 # MR杜wy

    傳統的秦、晉、豫以及後來隨著地盤的擴大到魯、京、冀一帶。

    冷兵器時代,這幾個地方為古代朝廷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

    這些地方剛好被長城以及關口保護著,那就是中原之地

    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就是要突破這些關隘。

    國家文物局在公佈的《中國長城保護報告》裡,首次曬出了長城的“家底兒”——牆壕遺存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各時代長城資源分佈於現今北京、河北、山西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04個縣(市、區)。

    萬里長城十三關指的是哪十三關?

    第一關 河北山海關

    第二關 天津黃崖關

    第三關 北京居庸關

    第四關 河北紫荊關

    第五關 河北倒馬關

    第六關 山西平型關

    第七關 山西偏頭關

    第八關 山西雁門關

    第九關 山西娘子關

    第十關 山西殺虎口關

    第十一關 甘肅嘉峪關

    第十二關 甘肅陽關

    第十三關 甘肅玉門關

  • 8 # 付貴寶1

    中原有廣義的、狹義的兩種說法。

    中原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古時,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現代中原地區一般指廣義的大中原地區,即“黃河中下游地區”,以河南省為中心,涵蓋周邊地方的廣大地區,包括河北省南部、山西省東南部、山東省西部、河南省、湖北的襄陽、十堰、隨州、安徽省北部、江蘇省的徐州地區。

    大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主導整個中華文明發展的核心地域,不但是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在地,同時又是華夏民族早期形成和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絕大部分華人的祖居之地。

    狹義中原一般專指河南省。河南又名“中原”和“中州”,在歷史上還曾稱為“中國”,“中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河南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發展起到重要決定性作用。從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國長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在地之一。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4000多年前,河南為中國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簡稱“豫”;之後有“中州”和“中原”之稱。

    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在黃河中游地區,從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後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東周、西漢(初期)、北宋和金等20多個朝代在河南定都。

    河南是歷史上戰爭和災難最集中的一個地區,很多民族、種族、國家為了爭奪中原地區的控制權,逐鹿中原。

    逐鹿中原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逐:追趕;鹿:指所要圍捕的物件,常比喻帝位、政權。指群雄並起,爭奪天下。

    秦末漢初,齊王韓信的謀士蒯通見韓信的力量己經足夠強大,就勸韓信背叛劉邦,自帶隊伍去與劉邦爭天下。可韓信不聽他的建議。

    劉邦打敗項羽後,由呂后矯詔設計擒住了韓信,說韓信謀反,一心要除掉他。韓信受刑前後悔極了,說“我當初不聽蒯通之言才會有今天”。

    殺了韓信後,劉邦下令抓來蒯通,也要治他的罪。臨刑前,劉邦說:“你讓韓信背叛我,我今天就殺了你,有什麼話要說”。

    蒯通一點也不害怕,十分平靜地說:“我那時是韓信的手下,當然不會忠實於你。秦朝己近頹勢,天下英雄並起,都在追逐秦朝之政權,誰力量大就會得到它。與你爭奪天下的人力量不夠才會失敗,如果你要殺我那就殺吧”。劉邦聽完,覺得蒯通很有膽識,十分欣賞他,就把他放了。

    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從劉邦那時有這個說法。

  • 9 # 南巷七木

    中原地區的概念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原”一詞由過去沒有特殊意義的原野之意,轉向了專指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地區。在春秋時期,中原一詞開始有中原地區的意思出現。得中原者得天下”出自《史記》。自古中原不過淮 ,自江以南則曰越。“中原”一詞有狹義與廣義之分。一般指狹義的中原,即專指河南省。廣義的“中原”是以河南為中心,向河南臨近省份的部分地區滲透的一個廣闊區域。河南是華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絕大部分華人的祖居之地。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後有20多個朝代在這裡建都,如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等。雖然宋朝之後的朝代一般都在北京建都,但這裡仍然是繁華依舊的地區,無數賢人義士聚集此地,共謀大業。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中原地區在古代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八大古都,河南一省就有四個,分別為夏商故都鄭州、商都安陽、十三朝古都洛陽和七朝古都開封。

    自宋以後就再沒有朝代定都中原了,那麼為什麼還會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呢?

    一、中原是以黃河中下游平原為主的連片區域、西起陝西、東至大海,北至山西、河北,南至湖北、安徽、江蘇這一大片地區。其中心是河南。是古代東亞大陸上耕作條件最好,自然條件最適宜人類文明的地方。同時,中原連城一體,幾乎是一個沒有天險的巨大板塊,這裡的經濟社會融為一體,很難分割,難於形成長期多政權對峙的局面。於是,強大的政權佔據中原是比較容易的事,而一旦佔據中原,它的人口和經濟實力是周邊各板塊無法比擬的。所以,佔據中原,也就是一統天下的先決條件。

    二、中原的周邊是分割成很多自然小板塊的地域,互相之間很多自然界限,很難形成統一的力量。一旦中原實現一統,這些小板塊實力都無法與中原王朝對抗,只有投降,臣服於中原王朝。要麼就是遷移,不和中原接觸。比如歷史上的匈奴戰敗後,南匈奴歸順中原王朝,北匈奴不願意歸順,只有西遷。還有現在的越南京族,也是在中原王朝的不斷擠壓下,從南方一再遷移,直到中南半島的。

    三、古代的戰爭特點。古代的戰爭與現代不同,受運輸能力的歷史條件限制,作戰半徑是有限的。如果把中國看成一個圓,中原就是這個圓的圓心。而在古代,兵力運輸,糧草轉運,距離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打仗勝利的第一要素,誰能有更充足穩定的後勤補給,誰就有更大的希望在戰爭中堅持到最後。

    四、關鍵的原因是有人。古代屬於冷兵器時代,在這個時代,人數就是戰鬥力,誰能夠迅速聚集大量的作戰人員誰就是王。中原在歷史上的富足,但是這個富足只是一段歷史時間的富足,並不是長期的富足,在中國南宋以後,江南的財富就已經遠遠超過北方,其後的朝代很大程度上北方的經濟均依賴南方的漕運支援,所以富足不是導致這個命題成立的主要原因。但是由於中原是中國開發最早最成熟的地方,中原的人口一直是全國最多的,在冷兵器時代,人多就意味著優勢。

    所以才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

  • 10 # 太平洋的虎鯨

    先從九州說起!古代九州一般說的是禹貢九州!中原就是九州之中的那個州,中就是中心,中心之州,中原就是中心之州的中州豫州!其他的幾個州都是圍著豫州拱衛的!

    這個州在漢水的湖北襄陽和河南河洛一帶不大的地方!有人說什麼山西,河北,山東,蘇北是中原,那是文盲扯淡,建議多讀書,不要出來丟人現眼了!

    我們看看山東在哪裡?山東不是豫州,這裡是過去說的東夷蠻夷之地,東夷蠻夷之地包括蘇北徐州一帶!當年姜子牙就被分封在哪個蠻荒落後的東夷山東之地!

    河北也不是豫州,以前是北狄蠻夷之地,這裡過去是苦寒蠻荒,多為發配流放犯人和充軍之地。當年公共就被流放在河北一帶教化民眾!

    再來看看山西,這裡也不是豫州,是過去叫做西戎蠻夷之地!當年周成王封自己弟弟就在戎狄雜處之地!

    所以大家不要被一些人冒充中原來糊弄欺騙了!有些人就是地方吹,總想把自己當地蠻夷之地吹成中原!這是自卑心理!中華大地本來就古代融合了各地蠻夷雜胡形成的一統大體系!

    過去得中原得天下就是得河南湖北才得天下!從河南可以周邊發兵,爭天下就是爭這裡! 守襄陽就是守南邊,也是北伐要地,華夏第一城不是白來的!古代有句話話叫,無襄陽側江淮失,江淮失側華夏不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喝哪種紅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