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
133
回覆列表
  • 1 # 逆旅行路人

    要了解作品,先要了解作家,所謂:知人論世,以意逆志耳。辛棄疾南宋文學家,軍事家,主張收復北方失地,為主戰派。詞風豪壯,意境闊達,又寄託壯志未酬之感。

    《南鄉子》則為詠古抒懷之詞,先是登樓眺望,見江水滾滾而不息,而有感嘆朝代興衰更迭,時光如梭,白駒過隙之感。又由當下抗金無力,家國苦難,聯想當年孫仲謀之風采,心中希冀有此類英雄能救國救命,一腔忠誠熱血潵露天地之間。

  • 2 # 過河卒子and與非門

    一篇“永遇樂 ”,一曲“南鄉子”,京口北固亭上,道不盡詞人的憤懣憂思,唱不完居士的愛國情懷。

    我認為理解一首詞,要先了解作者的為人和寫詞時的心情,這樣才能準確恰當。

    辛棄疾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 ,山東濟南府人。南宋官員、將領,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一生志於抗擊金國,21歲時參與耿京起義,擒殺叛徒張安國,獻《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守之策,可謂少年有大志,為國傾全心。但由於他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劾奏,數次起落,最終退隱山居,再未獲重用,六十八時抱憾而終,諡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但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他只能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他的詞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靈動;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辛棄疾寫這首詞時,已經六十六歲,當時韓侂冑當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閒置已久的辛棄疾被起用任浙東安撫使,後又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朝廷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辛棄疾是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來號召主戰派罷了。但辛棄疾到任後, 積極佈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由於不受重視又難有所作為。從詞意看,“南鄉子”應寫在“永遇樂”之前。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北固亭,又名北顧亭。當時的江山,北方基本淪喪,作者在亭上北顧,看到的是大好江山,滿眼風光,神州無限好!但想到的是千古以來興亡之事,可見其心中對北伐勝利的渴望和對現實的無奈。“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與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有相似之情。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以歷史典故曹操和劉備論英雄事來襯托不畏強敵,堅決抵抗,並戰而勝之的孫權。三國時的孫權年少有為,也是“坐斷東南”,但他不畏強敵,打敗曹操,保全了東吳。所以作者對孫權無限的崇敬,“生子當如孫仲謀”。這裡既有對當政者不作為的憤怒和鄙視,也有對將來的期盼和祝願。

    辛棄疾,豪放落拓之人!

  • 3 # 煙雨立凡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作品。

    這是一首辛棄疾的抒懷之作,表達了他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拳拳愛國之心,蓋世豪情,在字裡行間,噴薄而出,讀來令人十分振奮。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詞作於辛棄疾在鎮江知府任上。

    當時,朝廷十分看重他的軍事指揮能力,派他在鎮江,構築防金兵南渡的第二道防線。這讓他對打過長江,收復中原充滿了渴望。

    他站在北固亭,遙望北岸,百感交集,心中升騰起無法抑止的凌雲壯志。

    怎麼看不到故土中原呢?眼前都是北固樓一帶的江南風光。千百年的王朝更替,盛衰興亡,就像這長江,滾滾東流,誰能說的清呢?想當年,20多歲的孫權,領十萬雄兵,出江東,五戰合肥,就連一代梟雄曹操都視他為英雄,難得的對手。難怪曹操說,生兒子就要像孫權一樣,有勇有謀。

    本詞為辛棄疾豪放詞代表作之一,從詞的氣勢與結構上,可以隱約看到開宋詞豪放派之先的蘇東坡的影子。

    巧合的是景象類似,仰慕的人物,歷史背景重合,區別是蘇軾抒發的是報國無門和歲月無情的悲憤之情,而辛棄疾則是壯志滿懷,以及心中火一般的渴望。

    辛棄疾在詞中透過對三國英雄人物的歌頌,表達了他要像青年時期那樣躍馬疆場, 收復舊山河,為國效力的壯烈情懷。

    不過,在詞裡,也隱含著他對苟安於江南的朝廷不滿之意。

    全詞寓情於景,典故鑲嵌的極為巧妙,高度融合。

    詞風明快,激情澎湃。

  • 4 # 解憂詩詞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首詞是辛棄疾的代表作之一,要理解這首詞,我認為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北固亭在哪裡,有什麼特殊含義。

    北固亭位於江蘇的京口,也就是今天的鎮江,這個地方在古代可是兵家必爭之地,根據《隋書·地理志》記載“京口東通吳、會,南接江、湖,西連都邑,亦一都會”。

    三國時期,孫權和劉備聯手抵抗曹操,為了更有好地督戰,孫權選擇京口作為治所,在此建造了“鐵甕城”。

    而我們也知道,赤壁之戰後,便拉開了三國鼎立的序幕。

    如此算來,京口就是孫權“坐斷東南”的見證地。

    所以當辛棄疾來到京口,登上北固亭,便會想起他所欽佩的英雄孫權。

    第二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辛棄疾是南宋堅定的主戰派,收復山河是他畢生的追求,可惜的是他空有滿腔的抱負,卻始終無法施展。

    公元1204年,已經64歲的辛棄疾被任命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這是他在閒居20多年後,再次步入官場。

    當時掌權的韓侂冑決定北伐,這讓辛棄疾看到了希望,所以他拖著衰老的病體出山了。

    然而韓侂冑的急躁冒進、剛愎自用,讓他對此次的北伐漸漸失去了信心。

    他也曾勸告過韓侂冑,可是對方不僅不聽,還將辛棄疾調到了京口,讓他鎮守後方。

    在鎮江的他時刻擔心前線的狀況,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他登上了被鼓樓,舉目四望,想起了當年坐斷東南的孫權,再對比如今報國無門的自己,一時感慨萬千,便有了這首詞。

    第三這首詞提到人物典故。

    這首詞提到了三個人物,曹操、劉備、孫權,都是三國時期稱霸一方的霸主,而在這三人中最令辛棄疾欽佩的不是奸雄曹操,也不是有“仁德”美譽的劉備,而是孫權。

    孫權是從父兄手中接過江東基業,都說“守業更比創業難”,可是江東在孫權的掌管下,卻逐漸成了鼎力的三足之一,孫權的雄才大略由此可見。

    當年曹操在兩句對壘,見到孫權時,就曾言“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劉表)兒子若豚犬耳”。

    辛棄疾這裡引用過這個典故,除了讚揚孫權以外,也是在暗諷南宋那些苟且偷安,將大好河山拱手讓人的朝臣,就如“犬豬”。

    總結

    辛棄疾在特殊的背景下,登上了這座有著特殊意義的北固樓,遙想當年,撫今追昔,寫下這首千古名作,在讚揚孫權,痛斥南宋統治者的同時,流露出了一種壯志難酬的憤慨,讀來令人傷感。

  • 5 # 驛客

    辛棄疾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一詩中 即景抒情,借古諷今。上片,作者對景抒懷,憑弔千古興亡,更加引起對淪陷區國土的懷念。下片,透過對三國時期重要政治人物孫權的讚揚和肯定,表現出辛棄疾收復中原,統一中國的強烈願望。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極目遠眺,中原故土在哪裡呢?哪裡能夠看到,映入眼簾的只有北固樓周遭一片美好的風光了!此時南宋與金以淮河分界,辛棄疾站在長江之濱的北固樓上,翹首遙望江北金兵佔領區,大有風景不再、山河變色之感。望神州何處?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開篇這突如其來的呵天一問,直可驚天地,泣鬼神。

      收回遙望的視線,看這北固樓近處的風物:“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想當年,這裡金戈鐵馬,曾演出多少驚天動地的歷史戲劇啊!北固樓的“滿眼風光”,那壯麗的自然山水裡似乎隱隱瀰漫著歷史的煙雲,這不禁引起了詞人千古興亡之感。因此,詞人接下來再問一句:“千古興亡多少事?”世人們可知道,千年來在這塊土地上經歷了多少朝代的興亡更替?這句問語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回味無窮。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悠悠”者,兼指時間之漫長久遠,和詞人思緒之無窮也。

      “不盡長江滾滾流”,借用杜甫《登高》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千古多少興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詞人胸中倒來倒去的不盡愁思和感慨,又何嘗不似這長流不息的江水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想當年,在這江防戰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三國時代的孫權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一位。“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他年紀輕輕就統率千軍萬馬,雄據東南一隅,奮發自強,戰鬥不息,何等英雄氣概!

      接下來,辛棄疾為了把這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不惜以誇張之筆極力渲染孫權不可一世的英姿。他異乎尋常地第三次發問,以提請人們注意:“天下英雄誰敵手?”若問天下英雄誰配稱他的敵手呢?作者自問又自答曰:“曹劉”,唯曹操與劉備耳!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曹操曾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劉備)與操耳。”辛棄疾便借用這段故事,把曹操和劉備請來給孫權當配角,說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劉備才堪與孫權爭勝。曹、劉、孫三人,論智勇才略,孫權未必比曹、劉強。稼軒在《美芹十論》中對孫權的評價也並非稱讚有加,然而,在這首詞裡,詞人卻把孫權作為三國時代第一流叱吒風雲的英雄來頌揚,其所以如此用筆,實借憑弔千古英雄之名,慨嘆當今南宋無大智大勇之人執掌乾坤也!這種用心,更於篇末見意。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歷》說:曹操有一次與孫權對壘,見吳軍乘著戰船,軍容整肅,孫權儀表堂堂,威風凜凜,乃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劉表)兒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對敢於與自己抗衡的強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對於那種不戰而請降的懦夫,若劉景升兒子劉琮則十分輕視,斥為任人宰割的豬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獻敵人,還要為敵人恥笑辱罵,這不就是歷史上所有屈膝乞和、靦顏事仇的缺乏骨氣的人的共同的可悲命運嗎!

      曹操所一褒一貶的兩種人,形成了極其鮮明、強烈的對照,在南宋搖搖欲墜的政局中,不也有著主戰與主和兩種人嗎?這當然不便明言,只好由讀者自己去聯想了。聰明的詞人只做正面文章,對劉景升兒子這個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眾了。然而妙就妙在縱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為上述曹操這段話眾所周知,雖然辛棄疾只說了前一句讚語,人們馬上就會聯想起後面那句罵人的話,從而使人意識到辛棄疾的潛臺詞:可笑當朝主和議的眾多王公大臣,不都是劉景升兒子之類的豬狗嗎!詞人此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手法,頗類似歇後語的作用,是十分巧妙的。而且在寫法上這一句與上兩句意脈不斷,銜接得很自然。上兩句說,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劉備配稱孫權的對手。連曹操都這樣說,生兒子要像孫權這個樣呢!真是曲盡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拍案叫絕!再從“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的蘊含和思想深度來說,南宋時代人,如此看重孫權,實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心理的反映。因為南宋朝廷實在太萎靡庸碌了,在歷史上,孫權能稱雄江東於一時,而南宋經過了好幾代皇帝,竟沒有出一個像孫權一樣的人!所以,“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本是曹操的語言,而由辛棄疾口中說出,卻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奮發圖強的時代的呼聲。

    作者之所以稱讚孫權為天下英雄,無疑是對苟且偷安、毫無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撻。通篇三問三答,互相呼應。風格明快,氣魄闊大,情調樂觀昂揚。詞的開頭是:“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這兩句意思是說,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國之思”。 

    附錄原詞: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宋】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 6 # 隨風和詩文

    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原詞如下: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譯文:

    “什麼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連綿不斷,如同沒有盡頭的長江水滾滾地奔流不息。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做了三軍統帥。他能佔據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要是能有個孫權那樣的兒子就好了。”

    首先,我們讀這首詞時,看到的是詞人濃烈的家國情懷。詞人登北固樓,遠望中原,想到國家大事,思潮翻滾。大宋朝遭遇外族入侵,戰亂紛紛,一敗再敗,致山河破碎,丟失了長江以北大片中原地區。詞人一生征戰幾十年,憂國憂民。而今國家岌岌可危,朝中大臣卻懦弱無能,極力言和,沒有一個像孫權那樣的英雄挺身而出,力據外敵,詞人不禁感慨萬千。借曹操的話,“生子當如孫仲謀”,諷刺朝中權貴,像豬狗一樣,沒有一絲英雄氣慨。

    其次,這首詞結構巧妙獨特,三問三答,關聯密切,逐層遞進。思想感情也隨之升溫。一問“何處望神州?”,答曰北固樓。遠望大好河山,進而想到國家大事,於是就有了第二問“千古興亡多少事?”答曰悠悠,歷史以來,關乎國家興亡的大事太多了,宛如滾滾東流的長江水,由此自然引出下片的懷古,借古諷今。下片懷古,盛讚三國孫權,自然引出第三問“天下英雄誰敵手?”答曰曹劉,最後用曹操的一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結尾,譏諷當朝權貴,沒有英雄模樣,實在妙絕。真是大家手筆,千古絕唱。

  • 7 # 牧影計劃

    “登高”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特別是古典詩歌的一個傳統題材,千百年來被歷代的文人墨客反覆吟詠和描寫。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這首詞就是登高之作。

    京口,即當今的江蘇省鎮江市,因位於長江之口而得名。北固亭,在鎮江東化北固山上,北面長江,又名北固樓。

    京口不僅僅是孫權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

    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辛棄疾被起用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後不久,即第二年三月,改派到鎮江去做知府。他登臨北固亭時,觸景生情,不禁感慨萬分,於是寫下這首詞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上闋主要寫景,但又不單單寫景。

    何處望神州?

    “神州”指中原地區;“興亡”指國家興衰,朝代更替。這裡的“神州”是詞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區,也是他一生都想收復的地方。

    接著寫道:“滿眼風光北固樓。”

    詞人登上北固亭以望神州,看是北固樓的優美風光。

    然而,那時候卻是山河破碎,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這對於愛國詩人來說,觸景生情,心念家國,哪裡有興致去欣賞美景。

    千古興亡多少事?

    詞人禁不住發問,從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

    往事悠悠,就如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

    “悠悠”形容漫長、久遠。這裡,疊詞的運用,不僅暗示了時間之慢,而且也表現了詞人心中無盡的愁思和感慨。

    不盡長江滾滾流

    詞人借用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意境,不但寫出了江水奔騰而去的雄壯氣勢,還把由此而產生的空間感、歷史感都形象地表達出來。

    在儒家思想影響下,文人們有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而從淪陷區回到南宋的辛棄疾,有極強烈的收復失地、建功立業之心。

    這種心情在下闋就體現出來了。

    詞的下闋意思是:想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已統領著千軍萬馬。坐鎮東南,連年征戰,沒有向敵人低過頭。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難怪曹操說:“生下的兒子就應當如孫權一般!”

    這裡與其說是曹操感嘆,生兒當如孫仲謀,倒不如說這是辛棄疾的心聲,畢竟,南宋朝廷的統治階級醉生夢死,不思進取,偏安一隅,這是大廈將傾的前兆,而辛棄疾即使想建功立業,也是報國無門,這種無奈貫穿了辛棄疾整個人生。

  • 8 # 張G健文房

    楊慎之臨江仙

    在這首詞中,辛棄疾提到了曹劉與孫仲謀。這三個人的名氣在中國老百姓心中是很大的,這是三國文化的影響力。三國演義的開篇也是一首有名的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內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二首詞有相似之處,都用長江之水來形容歷史,所謂“逝者如斯夫”。當然,二者也有不同之處,辛詞之中還表現了其希望英雄還有用武之地強烈願望。而楊慎這首詞表現的已經是後英雄時代的豁達與平靜了,當然,真正的歷史之大江大河永遠是暗潮湧動的。

    辛棄疾

    辛棄疾的一生是戰鬥性的一生,一生都在為自己抗金的主張而奮鬥,除了寫下大量慷慨激昂的詞作之外,還從年輕時代就在戰鬥的第一線與金正面交鋒。我想,辛詞獨特的思想性與藝術風格肯定與此相關的,如同岳飛的滿江紅一樣。另外,他的人生起點以及家庭經歷也賦予了獨特的性格,其父母早逝,自幼跟隨爺爺一起生活,所處北方已經淪陷,為金統轄。終日耳聞目睹所承受的屈辱與痛苦,於是立志驅虜,河山一統,好一個少年壯志不言愁。然而,然而,血有多熱,心就有多冷。當權者與當局者是歷史的挾持者,豈容壯士酬壯志,唯有賦詞展胸懷,最終存世六百首,乃稱《稼軒長短句》。我年少時代受其影響,也開始所謂某某長短句的寫作。但時至今日,怎能真正體會到他創作心境的沉鬱頓挫,怎能真正體會到他創作才華的遊刃有餘,又怎能真正體會到他創作世界的豐富多彩。

    岳飛之還我河山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辛棄疾晚年之作,當時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他知道,歷史留給他的視窗期正在逐步失去,雖然仍不屈服滿目的現實,但只能接受必然的結局了。三年以後,在“殺賊!殺賊!殺賊!”的吶喊之中,六十八歲的一代詞中之龍,白髮而終。最後,還是以這首長短句來緬懷他吧: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大好河山

  • 9 # niushu生活視角

    一、原文: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宋 ·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二、譯文:

    什麼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連綿不斷,如同沒有盡頭的長江水滾滾地奔流不息。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做了三軍統帥。他能佔據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要是能有個孫權那樣的兒子就好了。

    三、賞析:

    此詞透過對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頌,表達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樣金戈鐵馬,收復舊山河,為國效力的壯烈情懷,飽含著濃濃的愛國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報國無門的無限感慨,蘊含著對苟且偷安、一蹶不振的南宋朝廷的憤懣之情。全詞寫景、抒情、議論密切結合;融化古人語言入詞,活用典故成語;通篇三問三答,層次分明,互相呼應;即景抒情,借古諷今;風格明快,氣魄闊大,情調樂觀昂揚。

  • 10 # 雨沐青辰

    這是一首辛棄疾比較有名的詞,寫於鎮江,寫作這首詞時,辛棄疾65歲,已是飽經風霜,而詩人一生念念追求的北伐夢,看來在有生之年也不太可能實現了。儘管如此,詩人的志向並未因此而消沉,在詞中,透過對歷史英雄人物孫權的歌頌,仍寄望朝廷在未來能夠出現扭轉乾坤之才,渡江北伐,一舉克復中原。

    辛棄疾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生於北方,年輕時便參加了抗金義軍,有勇有謀,曾經孤膽入敵營擒殺叛徒張安國。迴歸南宋後,一心希望南宋政府能決心北伐,滿腔熱忱地撰寫了《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守之策。無奈朝政由主和派把持,辛棄疾因此不受重用,輾轉各地任地方官以至退隱山居。

    無情的歲月不斷地消磨著辛棄疾的身心,面對無可奈何的現實,他只能把自己的抱負深深地埋在心底,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在地方官任上,他勸農興商,平盜鎮匪,糶米救災,建軍練兵,政績斐然。

    但由於辛棄疾的個性非常耿介,得罪了不少人,受彈劾而被罷官,隱居江西上饒有二十二年之多。這期間,辛棄疾以陶淵明自比,自號“稼軒居士”,寫了許多田園詞作,看似輕鬆愜意,但他想做的事情不能做,想說的東西說不出來,心情更加壓抑,反映到詞風上,也變得更加沉鬱。

    他在夢中還曾夢見沙場秋點兵,也常與志同道合之士互通書信,互相勉勵,以及共商北伐大計。

    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主戰的韓侂冑任宰相,辛棄疾重新得到任用,年邁的他精神為之一振。在鎮江知府任上,辛棄疾積極籌備北伐,訓練軍隊。《南鄉子》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中寫下的。

    詞表面是對歷史的感懷,實際是對時事的諷喻,南宋偏安江南,不思北伐,“不盡長江滾滾流”,多少時光已過去,自己正青春年少時迴歸了南宋,如今蹉跎一生,一事無成,而兩鬢已經斑白。

    歷史上的孫權“坐斷江南戰未休”,進取精神是多麼可敬,慨嘆南宋朝廷一味對外求和,軟弱無能,而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負。對苟且偷安、毫無振作的南宋朝廷進行了鞭撻。

    其實,歷史上的孫權並不像詞人所描寫的這般理想,但當年東吳的形勢與南宋比較相似,辛棄疾只是借孫權來抒發自己心中的一種理想狀態,同時也希望雖已年老的自己,能夠重上戰場,叱吒風雲。

    這首詞通篇三問三答,互相呼應,感愴雄壯,意境高遠。辛棄疾另有一首登北固亭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同為傷古懷今之作,但寫法大異其趣,而都不失為千古絕唱,可以放在一起讀一讀。

  • 11 # 生活一直向前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dōu móu),坐斷江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首詞是辛棄疾於1205年左右登臨江蘇鎮江(古稱京口)北固亭時所作。

    辛棄疾,人稱“詞中之龍”。他的詞風格多樣,內容包羅永珍,而用典更是出神入化,故而拿“龍之變幻莫測”來形容他。“龍”之一詞,更是彰其一生忠義,滿腔愛國情懷、誓死恢復中原的忠貞之志。

    辛棄疾繼承了蘇東坡豪放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主義詞人的戰鬥傳統,以議論為詞,針砭時弊,書寫愛國主義詩篇。進一步提升了詞的境界,拓展了詞的題材,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的融入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善於運用比興手法和奇麗想象,取得了前無古人的藝術成就。

    憑著昂揚奮發的愛國激情和深厚筆力,以及對於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的厭棄,加上自身壯志難酬的悲楚,辛棄疾把千般恩怨、萬種情思凝注筆端,創立了飽含愛國主義情懷的“愛國詞派”。與張孝祥、陳亮、劉過、劉克莊、劉辰翁等人一起,於南宋中晚期一舉把宋詞推向了藝術的巔峰,成為與唐詩、漢賦並駕齊驅的文學樣式。

    1205年左右,辛棄疾被主戰派宰相韓侂(tuó)胄啟用為鎮江知府,從而登臨北固亭寫下了這首懷古詞。這離他去世不過短短2到3年的時間。

    南宋小朝廷“西湖歌舞不停休,直把杭州作汴州”。偏安江南,不思進取,這與當年孫權坐鎮江南有些類似,但氣象則完全不同:南宋國土淪喪,被動挨打,對金稱臣;孫權則英明神武,擊劉抗曹,三分天下有其一。如此情形下,作者登臨北固亭,寫下了這首極盡諷刺之能事、又滿懷憂國憂民思想的著名詞作。

    全詞一氣呵成,氣勢如虹,猶如“飛流直下三千尺”,不禁令人拍案而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一開篇,即是一聲吶喊:“千里江山的神州大地啊,你在哪裡?任憑我極目張望,望眼欲穿,卻怎麼也看不到你。進入眼簾的,卻只有北固亭的風光而已”。

    作者在這裡暗指中原淪陷,生靈塗炭。大聲質問當權者們:大好河山淪為異邦,怎麼能夠無動於衷,沒有作為?憤懣之情噴薄而出,吶喊之聲奪人魂魄,讓人不禁肅然而驚!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千百年來,有多少王朝興起又覆滅了呢?實在不在少數啊?怎麼能夠數的清呢?就像那長江之水,滾滾東去流向大海,不再回頭!作者暗指不思進取的南宋小朝廷也將很快走向敗亡。君無能、臣不賢,醉生夢死,渾沌度日,豈有不亡之理?正所謂“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該去的一定會離去,該來的一定會到來。南宋王朝的殘陽落照之光已然閃現,其走向沒落的潰敗之勢,再也無人能夠挽回。

    在詞的上闕,作者巧妙連用問答的形式表現出了南宋小朝廷內憂外患的現時局勢,盡情抒發了內心積鬱的不滿和對於國勢日衰的深切憂慮。

    “年少萬兜鍪,坐斷江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遙想孫權當年,繼承父兄基業,年僅19歲就已經統領千軍萬馬,東征西伐,坐鎮江南,從未對敵人屈服。當時天下的英雄們,誰才能夠成為他的對手呢?有資格的只有曹操和劉備罷了。所以啊,生兒子一定要生孫仲謀那樣的兒子,年輕有為,志大謀深。

    兜鍪,戰士頭盔。萬兜鍪,意指千軍萬馬。下闋的議論非常精彩,直接把吳主孫權列為三國第一風雲人物。力壓曹操和劉備。這樣說自然有他的道理,因為孫權的確也稱得上英明神武,一代豪傑。

    建安13年,也就是208年,發生了赤壁之戰。孫曹兩軍展開大戰,孫權命令周瑜、魯肅、黃蓋等人,周密部署,利用火攻,一舉擊敗曹操。這一戰,主戰雙方分別是孫權和曹操。劉備和諸葛亮幾乎沒發揮什麼作用,基本上是“打醬油”的角色。《三國演義》裡的“舌戰群儒”、“借東風”等等純屬虛構。

    赤壁之戰,孫權完勝曹操。那一年孫也不過27歲。作者在這裡極力頌揚孫權不畏強敵,年少有為,突出他的蓋世武功,其實是對苟且偷安、忍辱偷生的南宋小朝廷有力地鞭撻和強烈的諷刺。

    漢獻帝建安17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和孫權在濡(rú)須大戰。孫權大勝。期間,孫權親自乘船去偵察曹軍軍情,因霧大,曹軍不敢出擊,於是下令放箭。船一側受箭,船體傾斜,孫權冷靜下令調轉船頭,讓另一側也受箭,船很快平衡,於是返航,載箭而歸。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草船借箭”。其主角是孫權。與諸葛亮沒有半毛錢關係。

    一次戰鬥中,孫權、曹操兩軍對壘,曹操見吳軍乘著戰艦,軍容整肅;孫權則儀表堂堂,威風凜凜。乃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tún)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對敢於與自己抗衡的強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對於那些投降的懦夫,如劉表兒子劉琮則十分鄙視,斥之為豬狗。劉琮把大好河山拱手送與敵人,還要遭受敵人的辱罵和恥笑。

    就年少有為這一點來說,孫權力壓曹操和劉備也完全說得過去。

    作者在這裡引用了前半句,沒有明言後半句。實際上是借曹操之口諷刺當今皇帝和權臣們都是劉景升兒子一樣的豬狗不如,百無一用。這種寫法曲盡其妙,而又意在言外。真是罵人罵到骨頭裡,還不帶一個髒字。

    幸虧宋朝的皇帝都是謙謙君子,若在別朝,辛棄疾恐怕小命難保啊!

    辛棄疾於1140年生於濟南,當時已屬於金朝。和李清照是同鄉。因其祖上與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其祖父辛贊從小就教育他把金人視為寇仇,將南宋看作祖國。經常攜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江山”。激發辛棄疾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收復中原,一血國恥的愛國信念。(愛國主義就要從小抓起啊)。

    祖父對其精心培養,使文能成章,武可殺敵。既能指揮千軍萬馬,又能治國安邦,指點江山。因此,自小就養成了敢作敢為、英勇果敢的燕趙俠士氣質,這可以從他經歷了兩件事上看得出來——

    1161年完顏亮大舉南侵,金統治區域的漢人不堪壓榨,奮起反抗。山東人耿京勢頭最大。辛棄疾招募了兩千勇士與耿京匯合,同行的有一個和尚叫義端。辛被任命為掌書記,掌管帥印。和尚義端受不了義軍的艱苦生活,就盜取了帥印去投奔金軍。帥印丟失,辛棄疾無可推責,無奈之下立下軍令狀,誓要奪回帥印。

    辛棄疾判斷,義端必會投奔最近的金營,一定會走小路。於是果斷帶人抄近路,做好埋伏。果然不久,義端一夥來到。辛棄疾一刀將其砍下馬來。義端磕頭求饒,並說“您是青犀牛轉世,力大能拔山,將來定有大造化,饒了我吧”。但辛棄疾疾惡如仇,哪容他再多費口舌,一刀取了首級,奪回帥印。辛棄疾由此聲名鵲起。

    (至於青犀牛轉世一說,從辛棄疾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始終執著北伐的表現來看,還真有股子“牛氣”在。辛自己也說“剛拙自信”,倒也符合青牛之性情。也許他真的就是一頭青犀牛轉世也未可知啊。畢竟和尚多少還是懂些前世今生的事吧。)

    完顏亮南侵的同一年被同族血殺,金國大亂。為了趁勢抗擊金兵,1162年辛棄疾奉命南下,與宋軍聯絡。但當他返回時,卻得知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已散去。辛棄疾怒從心頭起,立即率50人小分隊,奇襲三萬兵的金軍大營,硬生生活捉張安國,把他押送給宋軍,隨後在健康斬首示眾。經此一戰,辛棄疾的英勇果敢使他聲名大噪,名重一時。

    從以上兩個小故事可以看出,辛棄疾極具俠士氣質和英雄主義色彩。這當然也體現在他的詩詞當中。讀其詩詞會感覺俊爽幹練,酣暢淋漓,絕不拖泥帶水。即便描寫田園風光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也是乾淨利落,不沾染半點塵埃。又如:“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平生塞北江南,眼前萬里江山”、“誰共我、醉明月?”等等,天然帶有一股英雄氣在。只感覺“表裡俱澄澈,肝膽皆冰雪”。瀟灑利落,暢快至極。

    辛棄疾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才能出眾。歸宋後,上書朝廷的《美芹十論》、《九議》等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治國才幹。乃至於後人評說“使生於藝祖、太宗時,必旬日取宰相”。只可惜生不逢時,未遇明主。

    儘管辛棄疾才氣縱橫,但其過於執著的恢復中原之志和剛烈倔強的性格,與當時力主議和的政治氛圍大異其趣,以致屢遭貶黜,不得重用。也由於他來自於金統治區,引發當政者偏見,處處打壓,不被信任。

    即便主戰的韓侂冑啟用他,也只是想借用一下他主戰派元老的名號而已,並未真心重用。這讓辛棄疾異常憤懣,發出了“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的感嘆:世上再無孫仲謀那樣能“坐斷江南”的英雄了。

    空有滿腔抱負、意欲收復舊山河之志,最終卻“可憐白髮生”。所謂“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月將零,餘生無多。統一志向的破滅就在眼前。詩人怎能不憂心如焚,萬般苦楚。但“誰共我、醉明月”。碧血丹心,一腔忠義,卻何人曾見?

    “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孔子講學和禮樂興盛的文明之地,現在卻充斥著金人羊肉的羶腥濁臭之氣。國土遭踐踏,人民受凌辱,所謂“山河破碎風飄絮”,怎能不令人“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呢?

    辛棄疾一生忠義,又富有韜略。後人評曰“命世之大才,濟時遠略,中流之砥柱”。不被重用乃“朝廷一大過,天地間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

    1207年10月3日,辛棄疾終因憂思過度,連喊三聲“殺賊”之後:,溘然長逝,享年68歲。

    “所謂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 12 # 清平樂

    今天重讀這辛棄疾這首詞,心中不時的湧起一種激情滿懷,氣蕩胸膛的感概。

    辛棄疾在整個詩詞中,無不激盪著一個遙望祖國美好山河,除了千古國家興亡之感嘆,他對往事綿綿的追憶和思考,面對綿綿不斷的長江水,遙想當年多少英雄豪傑,演繹了多少豪情壯志,無不呈現出一種發憤圖強堅持抗爭,往事悠悠滾滾長江激發出多少家國情懷。整個詩詞意味深長回味無窮,可稱千古絕唱。

    在想我們國家當前正處在一個全面邁進小康,走向富強的特殊時代。這首詩對我們依然有著無窮的激勵,我們更應珍惜當前的這個美好的時代,勇於擔當勇於奮進,萬眾一心戰勝一切困難,我們的偉大祖國更加美麗讓。我們的人民過上幸福安康快樂的生活,真正的走向復興之路。

  • 13 # 水果阿蘭

    辛棄疾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位非常傑出的詞人。他的作品大氣,風格以雄渾豪放為主,和蘇軾相似,人們把他們並稱為蘇辛。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一,賞析

    這首詞分上下兩闕。上闕是即景生情,下闕借古諷今,一氣呵成。借懷古評史對屈辱苟安的南宋朝廷表示痛心和不滿。

    詞的第一句“何處望神州”表明作者登上北固亭想眺望神州國土,但是他看到的僅僅是北固樓的風光。大片中原已經河山變色,難以望到了。感嘆“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概括了歷史上的盛衰變遷,暗示南宋未來的命運,也將像滾滾流去的江水,轉瞬即逝。

    此處表明作者心潮澎湃,“悠悠”的“千古事”和“長江水”也正是他滿懷愁緒和滿腔悲憤的象徵。

    下闕主要是緬懷孫權,並對當時統治者的痛斥。

    孫權雖然年輕卻能善戰,統領大軍,身經百戰。作者登臨孫權曾經創業的基地——京口,自然地追念孫權的功業,大加讚揚:能與他匹敵的也就只有劉備和曹操兩人而已。

    這裡,作者推崇孫權,意味著對南宋統治者的譴責。

    自偏安以來,南宋經歷了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個皇帝,這四個皇帝個個都苟且偷安,沒有一個能發奮圖強,恢復中原的,“生子當如孫仲謀”,更是對南宋皇帝的尖銳諷刺。

    二,談談對這首詞的一點點看法

    這首詞很有氣魄,上下緊扣篇題。

    上闕以景抒情,下闕借古諷今,一氣呵成。全篇沒有一句直接斥責南宋朝廷的話,但是意在言外,發人深省。

    辛棄疾的詞風題材廣闊,內容深刻。他不為形式所拘束,用詞來發表議論。

    在當時那個朝代,辛詞揭露了尖銳的民族矛盾,批判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表現了作者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一掃當時詞壇柔媚之風,開創了一代詞風。

    但是,辛詞有時用典故太多,使人感到有點難懂,這也是他藝術創作上的缺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久不見,關係就會淡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