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竹韻文史

    歷史上魏延真的有反叛之心嗎?是子虛烏有,還是確有其事?

    三國時代後期,蜀國可用之將少之又少,劉備舉兵伐吳之後,更是雪上加霜。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國已經沒有能夠扛起大旗的人物。就在這時,本以為魏延可以接替諸葛亮的地位。但是卻被冠以反叛的罪名被楊儀除掉,那麼歷史上的魏延真的有反叛之心嗎?

    魏延劇照

    關於魏延的反叛,到底是子虛烏有,還是確有其事?

    為什麼魏延就總是不被人信任呢?我們從《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到,魏延第一次反叛是因為迎接劉備入城,反叛過劉琮,與蔡瑁鬧翻;魏延第二次反叛也是因為劉備,劉備攻打長沙時,魏延手刃自己的主公韓玄,投降劉備。諸葛亮覺得魏延此人不可重用,腦後長有反骨,必將反叛。這是《三國演義》中的魏延。

    魏延劇照

    其實在正史中並沒有這些事蹟。魏延是跟隨劉備進入益州,在這之前並沒有任何反叛的事蹟。但是《三國演義》讓我們對魏延的印象就是一個很不靠譜的人,一個“賣主求榮”、“叛徒”的角色。

    魏延在跟隨劉備之後屢立戰功,被劉備賞識,並且委以重任。當時鎮守漢中的任務,大臣們都以為劉備會將此重任交給張飛,但是劉備卻交給了魏延,可見劉備對魏延是多麼重視。

    魏延也確實有能力擔當此任,但更多的表現出劉備對魏延的信任。

    魏延劇照

    當魏延跟隨諸葛亮北伐之後,也是屢立戰功,並沒有絲毫的反叛之心。魏延反叛的罪名純粹是子虛烏有!

    但是在諸葛亮死後,魏延被冠以反叛的罪名,蜀國也沒有人為魏延辯解,最終魏延被楊儀除掉。這其中是因為什麼呢?

    從以下三方面因素可以看出魏延為何被冠以反叛的罪名

    1、魏延的性格

    魏延的性格是一大因素,魏延對士兵特別好,但是對同僚卻心高氣傲,並且很有自己的主見。一次魏延跟隨諸葛亮北伐之時,想要自己領一路兵馬,還說諸葛亮膽怯,這是不相信諸葛亮的領兵之道啊?服從命令是天職,魏延卻想要獨自領兵,犯了大忌。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諸葛亮劇照

    2、諸葛亮的話

    諸葛亮的話其實才是魏延被害的源頭,諸葛亮臨終前召見了幾位北伐的高官,唯獨沒有叫魏延。而且特地囑咐幾位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安排,就不要去管他。諸葛亮是一個聰慧之人,明知魏延心高氣傲,還要做如此決定。這不是明擺著要陷害魏延嗎?難道是因為魏延質疑過諸葛亮?

    3、與楊儀的爭鬥

    魏延與楊儀本就不對付,兩人勢同水火。此時楊儀有了諸葛亮的命令更加放肆,想要除掉魏延,於是設計激怒魏延,讓魏延做出不理智的舉動。果然魏延上當,並沒有斷後,反而率先南歸,想要截殺楊儀,結果被楊儀上奏說魏延反叛投靠曹操。其實魏延只是想要殺掉楊儀而已。

    總結:

    透過以上三點的結合,造成了魏延被誣陷反叛的罪名。魏延雖然是軍事戰略人才,但是不擅長與同僚搞好關係、也不懂得與領導相處,所以魏延不敵楊儀的狡詐,才被冤枉反叛並且被斬殺。

    參考文獻:《三國志》

  • 2 # 北邊江城

    當然是不想反!首先是不想,其次是不能!

    先看不想!劉備對魏延有知遇之恩,有提拔之恩!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

    而諸葛亮對魏延有親近之意,有成才之心!

    五年,請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剌史!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建興十年,劉琰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亮責讓之!

    魏延在蜀漢集團的上升速度不可謂不快,地位不可謂不重,他確切的說屬於蜀漢第一代創業集團,是劉備和諸葛亮同一時代的“老人”!是真正意義上的軍事二把手!

    所以魏延不想造反,因為造反這些地位和權利就沒有了!而更重要的是,魏延自詡丞相接班人為什麼蜀漢集團都自詡丞相接班人啊!姜維也是自詡接班人!跟著丞相打仗不一定就是接班人啊!)

    為什麼魏延會覺得自己是丞相接班人呢!

    冀時論必當以代亮!輿論的力量看來不止現在啊!加上魏延的性格“性矜高”!

    所以魏延自以為自己是丞相的接班人!也就是說:魏延在當時軍事二把手!且有獨領一軍的經歷!且部分輿論營造了魏延接班的“假象”!所以魏延在思想上不想造反!

    甚至,魏延就沒想過造反:“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而所謂的諸葛亮芥蒂魏延更是無稽之談: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劃重點:不忍有所偏廢也!不忍心偏廢他們任何一方!

    魏延無論在情感上還在道義上,都不想反蜀漢!況且自己還等著接班丞相!成為蜀漢第二代領導核心!

    然後再看不能,這個就簡單了,造反自古兩條路,一條武力逼宮,另一條內部篡權!這兩條.....魏延哪條都做不到啊!

    武力逼宮!軍權何來?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魏延所謂的領軍是要諸葛亮“許”的!諸葛亮不許,魏延就無兵!

    再看內部篡權........這一點不用說了,沒人站在魏延一邊,同僚關係之差,蜀漢第一人也!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所以說,魏延既不想又不能造反!一個不想不能造反的人為什麼會讓人感覺魏延是要造反呢!拋開三國演義的“腦後反骨”小說情節,歷史上給蜀漢這種“錯覺”的恰恰是魏延自己!

    先看丞相安排: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

    這裡為什麼不和魏延一起商量,是因為當時諸葛亮已經做了決定。即“身歿之後退軍節度”!這裡正是說明諸葛亮瞭解魏延,知道魏延想法和脾氣!所以才沒有召魏延一起!

    魏延斷後,說明諸葛亮根本就沒想過魏延會造反,因為斷後自古皆精兵強將不可!諸葛亮此時仍然信任魏延!但諸葛亮又知道魏延的脾氣,是很有可能不肯斷後的!因為與楊儀不合!有可能“或不從命”!那怎麼辦!“軍使自發”!劃重點:自發!

    拋下魏延,不管他,這一點上就已經很明確的指出:蜀漢第一代領導集團對魏延的信任到了什麼程度,魏延作為徵西大將軍,假節,且長駐漢中!如果反!那蜀漢漢中的防禦將一觸即潰!而諸葛亮一點也不覺得獨自留下魏延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可見......不止魏延沒想造反,蜀漢集團也沒想過魏延造反!

    那魏延到底想幹什麼,三國志裡已經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第一件事:率諸軍擊賊,第二件事: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第一件完全符合蜀漢的策略,主動出擊,但在諸葛亮剛死,軍隊士氣以及後勤供應等皆不穩定的情況下,魏延還要獨自領軍北伐!這是不是個好的選擇!而魏延有沒有這個能力呢!這裡就智者見智!畢竟沒發生的事情。再分析也沒有!

    而魏延那句“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配上“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是不是就很明白了!魏延早就等著接班呢!一個熱衷接班的人怎麼會造反呢!

    第二件.......楊儀啊!魏延和楊儀是解不開的死結!魏延想的是我憑什麼聽楊儀的!這就是完全的孩童幼稚心裡!這個斷後是諸葛亮做出的決定,是軍令,不是楊儀做的,而魏延為了意氣!不顧軍令!這一點上就已經註定了他的結局!

    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才)[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

    後面一系列的腦殘決定,都只能說,魏延完全就像一個有氣沒處撒的熊孩子,一步一步把自己坑死!

    如果魏延要反,是不會“率所領徑先南歸”,更不會“延、儀各相表叛逆”!

    往南走是為了回成都,上表是為了告狀!此情此景多像家長沒滿足熊孩子,熊孩子生氣打人後就去向爺爺奶奶告狀!

    你說,魏延這個“熊孩子”!憑啥造反!

    這和後面司馬家的造反案例一比,魏延這哪像造反,根本就是小媳婦受氣離家出走啊!

  • 3 # 鄭說奇談

    人都是有多面性的。

    魏延得到劉備的重用,肯定是不會隨意叛變的,但是與楊儀爭鬥太多,諸葛亮對他又不夠重視,所以我認為他有可能叛變。

    但是更多的他展現出了不好駕馭的性格,才會讓蜀漢的高層最後殺害。

  • 4 # 風雲雷火電

    魏延真的是反臣嗎?魏延的反骨從何而來的呢?

    首先是作者寫出來的。羅貫中出於以漢室為“正宗”的立意,其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的智慧精忠化身,而魏延卻做了反襯正面人物的墊腳石,被踏入了泥中。早在“面如重棗,目若朗星”的魏延見義勇為地出場時,按常理應因刀下救黃忠,迎關公入長沙城而立功受獎。卻被孔明給了“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的下馬威。此一伏筆,對應孔明死後的魏延謀反,是羅先生精心佈置的讓諸葛亮為“先聖”的驗證。同時,老羅要頌揚蜀漢,可蜀漢不爭氣,在魏、蜀、吳中又是第一個被滅掉的,太沒面子。除了關雲長驕傲自滿,輕敵大意失荊州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先帝又置“聯吳抗曹”的戰略於不顧。感情用事地大舉徵吳,再次使蜀國遭受重創外。總還得找些說明蜀國衰落的理由吧。劉禪無能是理由,孟獲搗蛋是理由,黃皓佞奸更是理由,再讓魏延作個“內奸”,這樣的故事情節多有起伏。誰讓陳壽他老人家千年前沒有交待的十分清楚呢?細看《演義》,羅先生對魏延形象的刻畫和結局的定位,實有相互矛盾之嫌。

    二是領導給預埋下的。在諸葛亮北伐魏國之初,魏延作為漢中太守已經駐守漢川七、八年了。“延守漢中,用兵守各關隘,是敵無門而入”。說明魏延是負責任且有成績的。在他參加諸葛亮指揮的作戰中,有“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 節,進南鄭侯”的突出戰功。但諸葛亮對這位“善養士卒,勇猛過人”的將領還不大信任。在其提出率萬人出斜谷奇襲長安的建議時“亮制而不許”。作為自己的先鋒官,亮應給延講清楚戰略方針,讓延明白蜀國人口不到百萬,軍隊不過十萬,不宜拿一萬人去冒險。不戰則已,戰則必勝,先在指揮層讓大家統一思想。也不至於造成“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之不用”的怨言。魏延有“性矜高”的毛病,出現了“當時皆避下之”的現象。面對“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至岔,有如水火”的矛盾狀況時,身為領導的諸葛亮卻以“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摸了稀泥,沒有去及時化解矛盾,搞好部下的團結,讓大家形成合力來完成先帝的遺業。而似乎也玩了領導藝術上的平衡,施了用矛盾克矛盾的政治手段。在諸葛亮病危時,他何曾沒有想到自己身後儀延之爭不可避,但他還是採取了消極的方式。既然有“延若不從,軍便自發”的遺命,說明他知道魏延是不會服從楊儀指揮的,為什麼沒想到會有分裂的後果呢?“軍便自發”之後的問題咋辦,這難道是亮已病重得不能深慮了嗎?

    三是被同事們給逼出來的。本來楊儀與魏延之間就曾在諸葛亮的面前出現過“每至並座爭論,延或舉刀擬儀,儀泣涕橫集”的場面。丞相一死,楊儀十分清楚他是駕馭不了這位“徵西大將軍南鄭侯”的,正好他就藉手中的臨時權利開始算計魏延。他利用丞相交代的不十分明確的環節,讓費禕去試探魏延的反應,魏延若不合作,就是反叛,這也正是他的願望。可偏偏魏延這個軍事人才卻是個政治飯桶,他聽了費禕的傳達竟然在那裡死腦筋地說什麼“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他還仍把收復中原的第一要務放在心中不動搖,這不明擺著有事嗎?這時,若是費禕能從家國之大計出發,好言相慰,以他那滿腹經綸去說服魏延顧大局,也可能讓魏延發熱的頭腦冷靜下來。可這位重臣卻巧妙地念了脫身咒“出門馳馬而去”。他這一去不返,更讓魏延添疑,無異於火上澆油。這說明他和楊儀都對魏延有看法,讓情緒問題沖淡了國家利益。逼得個魏延大怒並“率所領徑先而南歸”。面對魏延所處的境地,此時34歲的姜維也許只關心的是指揮三軍的大權,也顧不上去分辨忠偽了。只圖劫殺楊儀的魏延,頭腦發昏地燒斷了閣道,這一舉動讓更多的人都認為他真反了。蔣琬和董允等“忠良死節之臣”在面對是非判斷時,也都是憑印象分析,帶著“文官相護”的感情,作出了“保儀疑延”選擇。

    四是魏延自己搞出來的。魏延平日裡自恃能耐大,除後主和丞相外,幾乎把別人都不放在眼裡,不順心時也愛發牢騷,造成眾人對他反感。長此以往,遇事時誰還能替他說公道。有時他的驕傲也表現得十分明顯,在一次對司馬老兒的戰役中,諸葛亮很漂亮地把引誘、牽制、埋伏、襲巢諸隊人馬都安排停當,待到安排迎敵張合的將領時說“非智勇之將不能當此任”並“目視魏延”,而魏延卻“低頭不語”,由此看出,他在關鍵時刻還想讓諸葛亮再抬舉一下自己。不識時務,不懂政治。魏延的妄大情緒終於在自己的後腦上鼓起了無形的角——反骨。

    如果說魏延真的要反:其一、為什麼他不直接投司馬大營去,而是南歸?其二、為什麼他還上書後主稱楊儀反,何必呢?其三、當年劉備窮途末路地在襄陽城下時,魏延為啥冒著殺身之罪大開城門,棄強投弱呢?其四、在斜谷口,曹操勸其投降,他為什麼大罵曹操?並舉箭射掉了操的兩個門牙,若不是大將龐德拼護,操早做了延的刀下之鬼。“原延不北降魏而南歸者。但欲除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陳壽在《三國志》中似乎也表明魏延是冤枉的。

    魏延不是叛徒,鬧事並不是要反叛,而是想先行稟報後主接過諸葛亮伐魏的槍,是身邊的人把他害了,當然,魏延本身也不是沒有錯,他太囂張跋扈,否則其他人也不會這樣對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匆忙的世界,你多久沒好好的吃早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