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塞上胡笳

    其實你想問的是西周的諸侯國與東周的有什麼不同,而導致名稱的不同吧?

    其一,西周時期的諸侯國雖多,但在分封制下,基本受周天子的約束。而東周平王遷都以後,王畿的範圍不大,只相當於春秋時期的一個大國。這時候的周天子不僅管轄的範圍縮小,還要依附一些實力強勁的諸侯。東周的諸侯國見王室衰微,起了爭雄稱霸之心。

    其二,東周時期,鐵器和牛耕開始出現,這種新的耕作方式的出現,使得諸侯國的經濟實力大為增強,甚至超過了東周王室,這也支撐起了諸侯們爭霸的野心。

    第三,東周時期之所以被稱為春秋戰國,是因為孔子編撰史書春秋而得名,戰國是因為各諸侯國連年混戰而得名。

    總體說來,西周的諸侯國並沒有大規模的割據戰爭,所以東周才會被稱為春秋戰國。

  • 2 # 今夕復夕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西周,東周的概念,還有春秋與戰國這兩個歷史時期的區別。

    東周之來歷

    周朝是我們國家第二個政權,西周末期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大家都知道,他為了褒姒一笑而去戲耍諸侯王,

    以至於前771年,犬戎真的攻打西周最後攻入都城鎬京,也沒有諸侯來勤王。最後幽王姬宮湦被殺,西周滅亡。

    諸侯共同擁立其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

    東周與西周的不同

    東周較西周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王室衰弱以至於國家內部諸侯混戰。

    “周之東遷,晉、鄭焉附。”——《左傳》,以此可見中央對地方几乎沒有了約束力,而西周末期雖然也有不聽話的諸侯王,但整個西周時期大體上中央還是說話算話的。

    與東周不一樣的是西周實際上的領地沒有很大,很多地方都是茫然,或者說人煙稀少,不毛之地。因此西周初期實行分封制,將同姓王,異姓王分封出王地以外,使得地方得到開發,從而形成眾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於是西周時期所傳的歷史也以中央這個發達的小區域為主,

    東周則不然,東周時期所傳最多的是各強大諸侯國的歷史,而所謂天子之國,在當時卻在無足輕重之列。

    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的歷史故事和戰爭實在太多,以至於人們記得有《左傳》《春秋》《戰國策》《國語》等等記載諸侯國曆史的書籍,對於東周則記載甚少,無足輕重。可以說,東周的天子之國風采完全被強大的諸侯國所掩蓋。所以人們更願意把東周稱為春秋戰國。

    關於西周的諸侯國,前面我們說過,西周的國家體制是共主之國,地方沒有很強大的實力,文明也沒有得到十足的發展,因此即使諸侯國非常多,不過是一個名號罷了,所以西周仍是西周,由文明程度最高的天子之國說了算,就不像東周可以用春秋戰國替代,西周則沒有其他可以代替。

  • 3 # 博仔說歷史

    周朝作為我國曆史上存世最長的王朝,沒有之一,前後存世815年之久。眾所周知,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兩個部分。因為周朝建立時候就大封諸侯,所以統治期間大大小小的有上百個諸侯國。至於為什麼人們把東周稱為春秋戰國呢?下面就這個問題我做出幾點原因。

    1、歷史主角發生轉變;

    大家應該都知道,東周與西周的分界線就是周平王東遷都城至洛邑也就是現在的洛陽。至此一分兩半。這前後最大的不同就是,西周時期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諸侯都還是聽其號令的,按期上供聽封的。而東周時期皇室衰弱,周天子已經控制諸侯國的能力大不從前,導致諸侯國實際上已經成割據之勢,周天子能號令得動的地方不足方圓百里,天子已經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主角已經成了爭霸的諸侯,你方唱完我登場,不亦樂乎。

    2、東周存在感太低;

    相比與西周時期,東周在歷史上存在感太低了,縱觀整個東周戰亂紛爭不斷烽煙四起,王室勢弱只能聽之任之,天子更是苟全於世任諸侯擺弄。世人只知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諸侯,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已經被人遺忘在角落。不過存在即合理,東周天子作為歷史見證者親眼目睹自己的國家四分五裂不能有所作為,實在是一種悲哀。

    3、史書記載主觀影響;

    我們歷史朋友讀史都是一般以二十四史為參考,史記等有記錄周朝歷史但畢竟是漢朝時期的作者司馬遷撰寫,時代較久遠。再有二十四史也沒有收錄像舊漢書、元史等這樣標準的一個朝代的記載。對於東周的記載也就是從《春秋左傳》,《戰國策》,《東周列國志》等這幾本史書得以見解。這些史書無一例外都是把東周分成春秋和戰國兩個部分,都是已諸侯國為主線記載的,這樣一來,後人讀這段歷史,潛移默化就受到主觀影響把這段歷史稱為春秋戰國時期呢。

    讀者你好,我是博仔,以上純屬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 4 # 正史漫談

    春秋戰國,其實跟諸侯國的數量沒關係;嚴格來說,東周也不等於春秋戰國而且,在東周期間,周王室曾經再次一分為二。

    看起來很拗口,下面按照筆者的理解,梳理下這幾個概念的意思。

    西、東周的概念及持續時間

    東、西周,只是後世的叫法,嚴格來說都是周王朝。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滅商後建立周王朝,定都在鎬京(遺址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其後將皇族及功臣分封到各地為諸侯;當時只有周天子被稱為王,其他諸侯則是公、侯等爵位;

    周幽王執政時期,也許是被“愛情”衝昏了頭腦,他武斷的廢掉申後、立其寵愛的褒姒為後,這也引起了前岳父的極大憤怒;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聯合西部的少數民族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其後諸侯們將申後的兒子宜臼扶為周天子,是為周平王。

    此時的鎬京因地震、戰亂已殘破不堪,加上附近少數民族威脅的教訓,周平王在即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將國都遷至洛邑(即後來的洛陽)。

    鎬京與洛邑在地理上呈東西之勢,因此後世將此後的周王朝稱為東周,之前的則叫西周。

    在東周持續期間,周王室曾經再次被一分為二,直至滅亡

    大約在公元前368年,韓、趙兩國聯合攻打周王朝,扶植起兩個親王,將周王室一分為二;為了區分,一個叫西周,位於鞏地(河南省鞏縣);另一個仍待在洛陽,被稱為東周。(也有個說法,周王室因為內鬥才被分裂)

    周王室的滅亡,也分為兩步。

    公元前256年,秦軍攻打韓國、斬首四萬;其後馬不停蹄攻趙,斬首九萬,西周的周赧(nan)王極為恐懼,尋思著聯絡各諸侯國一起攻秦;但還未等他的計劃付諸實施,秦軍已先下手為強,直接佔領了西周的36座城邑,周赧王投降後,被秦國送往東周;

    公元前249年,東周也被秦人滅國,周王朝正式滅亡。

    下面再看看春秋戰國的概念,我們會發現與東周的存在區間並非完全吻合。

    而魯國的史書也相當有影響力。當時,魯國的史官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記錄了當時魯國以及各國的大事,每一年都被按照春、夏、秋、冬四季來劃分,所以此書簡稱《春秋》。不過在那時候,各國都有類似的史書,但是路過的最完備、最詳細,而且延續的時間最久,因此被視為權威。

    而此書的第一篇,記錄的是魯隱公元年的事情,即公元前722年。最後一年,則是魯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因此,後世就將這一期間稱為“春秋時期”。

    但在史學的概念中,戰國的真正開端,是在公元前403年,當時周天子將原晉國的三位大夫魏斯、趙籍、韓虔封為諸侯,即所謂的“三家分晉”。

    而戰國的結束,按照通常的觀念,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齊國、一統天下之時。

    春秋戰國的主要區別

    之所以把三家分晉視為春秋、戰國的分割點,因為這一事件象徵著周王室的制度徹底成為了歷史:

    在之前,雖然出現過大夫殺害、驅逐國君的現象,但其後總會另外扶植起一位君主,自己是絕對不敢取而代之的;而三家分晉,則是首起卿大夫取代傳統諸侯的事件,並且獲得了周天子的正式冊封,這象徵著完完全全的“禮崩樂壞”、舊的秩序已被終結;

    春秋時期,各國間雖然也有兼併現象,但大多是以大吃小,大國間以稱霸為主要目的,戰爭的規模也極為有限,如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雖是關係到晉楚兩國爭霸的決定性戰役,但雙方的兵力合計還不到八萬人;

    而戰國時期,各大國之間已經放下了一切矜持,開始捨命相搏,參戰人員則動輒數十萬。同時,春秋時期的戰爭大多致力於俘虜人口、勒索資源,戰國時期則演變成大規模屠殺、削弱對方的有生力量。

    簡單粗暴點理解:春秋時期,各國對周王室還存在一絲尊敬;戰國時期,各諸侯紛紛稱王,周天子已經淪為了擺設。春秋時期,各國間的爭鬥還存在底線與規則,可以和諧共存;戰國時期,則變成了赤裸裸的兼併與血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從道德層面而言,這一變化也許讓人哀嘆;但從時代進步來看,這是生產力與社會組織形勢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

  • 5 # 萌哥蛋蛋看世界

    一、人們把東周稱為為春秋戰國,但其實東周並不完全等於整個春秋戰國時期。

    1)、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包含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和戰國(前475年~前221年)兩個歷史階段。在歷史上春秋戰國並無明確時間界限,後史學家為了方便起見一般把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東周建立,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而另一種說法是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子封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開始計算,三家分晉也被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韓趙魏三家滅智,七國爭雄局面基本形成,標誌著戰國時代的開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

    這段時期是一段大分裂時期,各國人才輩出。出現過百家爭鳴、諸侯稱霸,群雄割據的歷史局面。戰國後期,秦國透過數代人的努力、改革發展以及對外兼併戰爭,最終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完成了滅六國的統一大業,結束了數百年來那個戰國群雄割據戰火紛爭的歷史,建立了大一統秦帝國政權。

    2)、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包括西周與東周兩個歷史時期:

    西周(前1046~前771年),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建國號為周,定都鎬京。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也就是烽火戲諸侯的那位周天子)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公元前770年,太子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平王把都城從鎬京東遷至洛邑,史稱東周。東周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同年周赧王病死。這個時候東周雖然已經滅亡,但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這段時間仍處於戰國時期,所以春秋戰國並不等於東周,但是因為東周周王室衰微,諸侯已經不聽周天子號令,實力也不如戰國七雄,東周存在感極低。用春秋戰國用來形容東周那段百家爭鳴、春秋爭霸、戰國群雄割據的時代,似乎更形象貼切。

  • 6 # 小王和你講道理

    春秋與戰國,卻並非朝代名稱,而是同屬於周王室東遷洛邑之後至秦王朝一併天下之前的那段時期。

    既然,春秋與戰國並非朝代名稱,那為何要將東周那段時期分為春秋與戰國呢?後世之所以會將東周分為春秋與戰國。主要原因是,這段時期比較長,約有550年之久(前770年--前221年),而在這麼長的時間裡,社會發展有了明顯的變化與不同。

    春秋的得名,源於孔子著《春秋》一書,《春秋》是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計242年的歷史。而戰國作為一個時代的名稱,源於西漢末年劉向編輯的《戰國策》,《戰國策》為國別體史書,其記錄的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至秦朝一統。

    而另一部史籍鴻篇《資治通鑑》也是編年體,其記錄的年代是從周威列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王室正式冊封韓、趙、魏為諸侯,即三家分晉),而到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北宋建立的前一年)。《資治通鑑》記錄到959年,很好理解,是為了不述及當代(宋代)。那為何又從前403年開始記錄呢?因為在司馬光這些儒生看來,孔聖人已經著了《春秋》,而後世孺子是不能比擬“聖人”的。故而,孔聖人寫過的那段時期歷史,後世儒生是不能輕易動筆的。

    故而,《資治通鑑》的記錄年代,只能從《春秋》之後的年代開始。但是,《資治通鑑》又沒有緊接著《春秋》之後的年代(前481年)開始,而是從前403年(三家分晉)開始記錄。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司馬光等人把“三家分晉”這一事件,當成一個時代的分水嶺。而後世也基本上都認同,“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是春秋邁入戰國的重要標誌事件。

    春秋與戰國的不同,從表面上看是傳統的那套規則體系越來越崩解,而使戰爭越來越無序、激烈、頻繁。但其背後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形態體系已悄然發生了變化。周王朝建立的時候,實行的是分封制度。天子將部分土地封賜給宗室勳臣,以建立邦國,而稱諸侯。諸侯再將自己的部分領地封賜給各卿大夫以作采邑,而稱為家。諸侯的疆域(國)與各卿大夫的采邑(家),就共同構成了“國家”一詞。

    按過去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將夏商周稱之為奴隸社會,秦朝到清朝這兩千多年的時期,稱之為封建社會。但實際上這種劃分,並不適用於中國,且馬克思本人也曾說過,他是根據西方的歷史社會形態進行劃分的,而對東方的歷史政治形態欠缺研究。

    對比東西方的歷史,我們很容易發覺商周時期的分封制度,其實與西方中世紀那段時期更為相似。且“封建”一詞,源於《詩經·商頌·殷武》:命於下國,封建厥福。封建的本義,就是指封邦建國。

    而春秋時期,雖說周王室已然式微,但在社會結構體系上並沒有本質變化,仍是那種封建體系。如晉國有六卿之臣,楚有若敖氏、蒍氏、屈氏等,魯有三桓、臧氏、展氏等,齊有高、國、崔、慶、鮑、田等等。各諸侯的國政,都由各國的世族卿大夫分掌,而很多諸侯國君都如同傀儡。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卻發生了變化。各諸侯紛紛實行變革,魏有李悝,齊有鄒忌,楚有吳起,韓有申不害,秦有商鞅,趙有肥義,燕有樂毅。雖變革的措施不盡相同,但其變革的核心就是:加強君權、削弱世族卿大夫的權力。故而,在戰國時期,雖也有分封采邑制度,但已經不佔據主流。而漸漸實行了郡制、縣制(縣制始於楚,郡制在秦盛行),即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

    故而,君權才得以漸漸加強,而世族卿大夫的實力卻漸漸削弱。這也是為何魯國三桓,在春秋時期權勢熏天,而到戰國時期,卻漸漸沒有影響力的根本原因所在。不但大國在集權,小國也同樣在集權。可以說,至戰國中後期,封建制在各諸侯國都已基本解體,這也是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突然變大的根本原因所在。再至秦始皇統一天下,而在天下範圍內確立了集權帝制的形式。簡單地說,春秋時期,仍為封建制度。而到了戰國時期,已悄然成為了君主集權制。正是這內在的變化,而導致了社會的更加動盪,從而凸顯出了時代的變化。

  • 7 # 以古觀今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西周,東周,春秋,戰國都是史學家根據歷史特性來區分的,以便我們能更好地瞭解這一時期的歷史演進。

    西周和東周的歷史特徵

    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共計791年。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建立,定都鎬京和洛邑。公元前771年鎬京陷落,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定都成周。前256年,秦滅西周公國,周赧王病逝,東周滅亡。除了都城遷移這一因素外,西周向東周的過渡中,發生了以下變化。

    一、政治形式。西周時期周天子代表的是至高無上的權力,統領諸侯國,象徵著絕對的權威。東周時期,周天子統攝諸侯權威大不如以前。

    二、政治局面,由統一走向分裂:西周時期周天子地位高大,周王朝秩序良好,各諸侯國之間相安無事。東周時期諸侯國漸漸不把周王朝放在眼裡,各諸侯國常年發動戰爭兼併小國。

    三、社會性質的轉變:西周時完全是奴隸社會,而東周時期則是向封建社會轉化的過渡階段,推動了社會制度的前進,像對賦稅制度的改革,促進了封建地主經濟的成長;用人制度上的改革,促進了封建官屬僚制度的形成。

    東周分兩週

    東周王室後期也出現了分裂,公元前440年,週考王封其弟姬揭於河南,是為西周桓公。周桓公死,傳位於子威公。威公死,傳位於惠公。惠公長子史稱西周公。惠公又封少於班於鞏,史稱“東周”。這樣,在周王室的領地內,又建立了 “西周”、“東周”兩個小國,周朝地盤越來越小。前256年,秦滅西周公國,周赧王病逝,東周滅亡。 前249年,秦滅東周公國。

    東周包括春秋和戰國

    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分界線歷來有爭議。按照個人理解,我更傾向於三家滅晉,即公元前453年。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53年)區別於戰國時期最顯著的特點是春秋時期是各大諸侯國相繼稱霸,吞併小諸侯國。各大諸侯國之間雖然常有打仗,卻並沒有大國被吞併的。這個時代是透過“霸主政治”來維護各國間的政治秩序,挽救西周的禮樂傳統。而三家滅晉,晉國名存實亡,代表著春秋五霸解體,禮樂徹底崩壞,春秋時期結束,開啟了戰國血腥殘酷的兼併戰爭。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

    總之,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這一時期是從奴隸制像封建制的過渡時期,自秦國一統六國後,中國真正地步入了封建君主專制社會。

  • 8 # 哈士不是奇

    周王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而東周又細分為春秋和戰國。當然,這都收後世的叫法,在當時的人們心中,周王朝從未滅亡過。

    那麼,後世為什麼會將一個完整的周王朝細分為那麼多階段呢?下面我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西周和東周之分

    西周和東周的區分點,在於周幽王身死。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無道,寵信褒姒,並在立太子問題上犯了糊塗,最終引起申侯不滿。

    申侯夥同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將周幽王殺死在驪山之下,這一事件也被後世作為西周和東周的分界線。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所謂的東、西周之分和後代的東、西漢之分是不一樣的。西漢和東漢,雖說都是漢朝,但是本質上已經是兩個王朝。

    東漢的建立者劉秀,雖然是劉邦的血脈,但是到了他那一代已經和平民差不多了。且西漢末年還經歷了王莽新政,西漢已經滅亡了。

    而東、西二週則不同。西周末年,只是周幽王死了,周王室的血脈和威望還在,這從周幽王身死以後的兩王並立(周平王和周攜王)中就能看出。

    那麼,後世又為什麼要將周幽王身死作為西周和東周的分界線呢?

    那是因為周幽王身死以後,帶來了兩個明顯的變化:

    周幽王身死以後,周王室都城鎬京被攻破,大量的王室財產被犬戎掠奪,連帶著周王室經營多年的都城也變得殘破。這使得周王室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受到了嚴重的下滑。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打敗一事,打破了諸侯們的固有認知。周王室無敵的形象遭到破壞,諸侯們開始不尊重過周王室,禮樂崩壞從此時開始。

    正是因為這兩個明顯的變化,後世才會將周幽王身死作為西周和東周的分界線。

    春秋和戰國

    東周之中,又細分為春秋和戰國。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講,春秋戰國的歷史比東周稍微長一點,因為在秦莊襄王時期,東周就被秦國滅了。

    不過,此時秦國已經可以公然滅周,也已經說明了秦滅六國已經是當時的趨勢,東周結束還是戰國結束,其意義已經不是特別大了。

    言歸正傳。東周之中分為春秋和戰國,那麼春秋和戰國的界限是什麼呢?

    春秋和戰國的界限,是三家分晉事件。

    東周剛剛開始之時,標誌著周王室的權威開始衰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周王室雖然威懾力不如從前,但是依舊有一定的地位。比如春秋五霸,其實就是圍繞著尊王攘夷展開的。

    而霸主地位的確立,也是需要周天子認可的。

    但是三家分晉之後卻不一樣。三家分晉事件,是指晉國內的三家卿大夫逐漸篡權了晉國國君的權力,最後瓜分晉國,並要求周天子承認他們諸侯地位的事情。

    而這件事情本身,就意味著周天子開始公然違背自己所制定的制度。周禮之中,最強調的一點就是尊卑有序,不可僭越。

    孔子就曾經說過: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就是西周之中等級分明的制度。而卿大夫們瓜分晉國的事情,已經是最大的僭越行為了。

    可就是這樣的行為,卻被周天子承認了。

    這也就說明,從這一刻開始,周王室已經成為了傀儡,名存實亡了。如果說秦莊襄王滅周是周王室“肉體”上的消亡,那麼三家分晉就是周王室精神上的消亡。

    因此,春秋和戰國以三家分晉為分界線,也是十分合理的。

  • 9 # 墨淘學書法

    西周的時候周天子還有點實權,一遇到外族入侵還可以使喚的動各個諸侯國,各諸侯國也定期朝見,政治上還算是統一國家。

    自平王東遷以後,周天子基本上名存實亡了,已經使喚不動各個諸侯國了,地盤也被劃分的沒剩下多少了,政治上其實已經是多國並立的局面了。

    孔夫子認為各個諸侯國不尊周是失禮的,作了《春秋》,用來表達混亂的局面,後世也就用春秋來命名這一時期了,有了春秋的前科,戰國也就有了。

  • 10 # 六扇門人jgy

    西周時期,周天子對天下掌控有力,也不存在諸侯爭霸。春秋時期(東周,以平王東遷開始),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退,權威不再,已無法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有數位諸侯成為霸主,最早的霸主是齊恆公,齊恆公任管種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然後在北杏召集宋,陳,蔡,邾四國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代替周天子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華夏諸侯苦於戎狄遊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恆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霸主。以後楚莊王,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也逐漸強大,各自成為霸主,史稱春秋五霸。從此開始了諸侯爭霸的時代,到戰國時期出現了七國最為強大,史稱戰國七雄。這種諸侯爭霸割據的時代隨著秦始皇大一統結束。因此周平王東遷,史稱東周是春秋戰國爭霸的開始,東周也就稱為春秋戰國。

  • 11 # 漩渦鳴人yy

    西周的時候,諸侯國雖然多,但是他們並不會自相殘殺,發生內亂反倒是東周。建立起來以後整個天下發生大亂,並且諸侯之間相互攻擊,互相兼併,此時周天子的威嚴下降到了底端。

    怎麼說呢?這個周天子的分封制度並不是像金字塔的那種形狀,反而有點兒類似於武林盟主的那種狀況,也就是天下所有諸侯裡面,我的勢力是最大的,我的軍隊是最強的。我並不能夠保證一舉把你們全部給壓垮,但是你們如果不全部聯合起來是搞不死我的,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就是老大,你們全部都得聽我的話,所以在西周時期,當時的天下週天子說了算,你要敢不服,周天子就帶領軍隊直接把你給滅了,如果說你惹毛了周天子,那你可不止惹毛了一個周,還有其他的諸侯國會一起來征討你,那你不想完蛋也得完蛋,所以呢,在西周時期周天子的話就是權威周天子就是天下公認的老大,老大在頭上掙著你們這些小弟想自己打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到了東周時期,周天子的威嚴下降,威嚴下降,這是其次的。人嘛,一張臉值幾個錢,大家也都懂尊嚴這東西也不值幾個錢,但是一旦實力沒了,那你就真的不值錢了。

    西周時期,當時周王室擁有的是兩件利器。首先第一點,周八師,這一支軍隊是周王室手中的精銳力量,也是她征服天下的資本,這支軍隊的數量和規模究竟有多少無從考究,但是這一支軍隊絕對能夠傲視天下諸侯,這是周王室最為倚仗的武力。

    第二樣東西就是王希千里,所謂的王茜千里指的就是周王室的首都附近千里的土地,這是歸周王室所有,其他的人無從染指,這千里的土地全都是肥沃的土地,這土地上面每年種出的糧食。都能夠活活把其他幾個諸侯給壓死。

    周天子之所以會丟了天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親戚太坑了,這不是一次兩次的事情,周宣王時期當時的周天子,他手中的軍隊和土地就一點一點遭到自己人的蠶食。不是說周天子博知道這種蠶食會帶來的壞處,想想都是自家骨肉,周天子生孩子生多了,那你允許你家的孩子到其他地方去受苦嗎?

    然後呢,這些親戚也不止一次的在周王室的身上不停的吸血。軍隊土地人民能夠颳風的東西就盡力的颳風,周宣王時期就已經開始對這個事情開始令行禁止,但是沒有想到的就是周宣王立刻就氣舍。反之而來的就是周幽王典烽火戲諸侯。

    然後1000多里的土地立刻500裡土地就沒了。土地沒了不說,周八師立刻遭到解散軍隊歸到其他那些周王室的親戚手裡面。此時周王室這個名義上面天下的老大就遭到了其他人的挑戰。

    沒有了最高武力的鎮壓,那手底下的諸侯一個個躍躍欲試想要當老大,因此互相之間的爭吵開始了。

    春秋戰國體現的就是在一個亂字什麼叫做亂沒有秩序,這就叫做亂,而當時的東周時期的亂象是西周時期所沒有的。

  • 12 # 小太拾

    西周時期,天子都是聽命周王室的,到了東周,天子只是個象徵意義了。

    而春秋戰國的劃分則是因為,春秋時候晉、齊、楚三國有鼎立之勢,周邊諸侯爭相侍奉三國,那些中原小國,皆以這三國的強弱來判斷自己下一步該投靠誰的國策。

    而戰國時候小國基本都被滅的差不多了,中原霸主晉國也分裂了,而且這個時候也不存在小國投機取巧了,而是真正大國明著刀子來爭雄的時代,這就是區別了。

  • 13 # 任微言卿

    舞臺上的主角不同,時代稱謂自然也就不同。既然是“東周列國志”,當然只有東周才配得上稱之為“春秋戰國”。一、周代的分封制

    周人是姬姓部族,興起於今陝甘一帶,武王伐紂,推翻商朝統治,建立周朝。但以當時的條件,周王室除了王畿之地外,無法直接控制如此廣大的區域,因此採取“分封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建立諸侯國。

    周代的分封制稱為封建,即“封邦建國”。受封的諸侯主要是姬姓貴族、姜姓同盟、古代帝王后裔。荀子說,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國,姬姓之國共有五十三個。周代的分封主要有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周文王之前,古公亶父的長子太伯及次子仲雍來到太湖一帶,建立為吳國。周文王繼位後,封弟弟虢仲、虢叔在建立虢國。第二階段周武王時期,封弟管叔、蔡叔、霍叔為侯(三監),將周公封於魯(周公長子就封)、召公封於燕(召公長子就封)、姜太公封於齊,並冊封一批古代帝王后裔建立陳、杞等國。第三階段武王去世後,三監聯合商紂王之子武庚發動叛亂,周公東征平定叛亂,進行了新一輪大分封,文王之子的封國有蔡、霍、魯、衛、毛、曹、滕、畢、原;武王之子的封國有晉、應、韓;周公之子的封國有凡、蔣、邢、茅等;還在淮河、漢江之間建有“漢陽諸姬”。第四階段是周宣王時期,進行最後一輪大分封,主要是建立了鄭(周厲王之子姬友)、申(宣王舅父家族)等國。

    在分封諸侯時,對各個諸侯國的賜土建邦並不是隨意安排的,而是沿著位於渭河平原的豐、鎬二京(宗周)與位於伊洛盆地的洛邑(成周)的交通線兩旁,由近及遠,凡山川糾紛形勢禁格之地,皆安排鎮撫,諸侯們眾星拱戴一般護衛著這條象徵權力中樞的中軸線。

    二、東周王權衰落,諸侯國走上政治前臺(一)方伯政治的出現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至洛邑,周天子在各諸侯國的夾縫中生存,土地極其狹小,實力有限,周室的最高政治權力出現了真空。

    天子失權,王綱解紐,諸侯漫無統屬,起而互相兼併,進而發展為大國爭霸,誰的軍隊多、誰的拳頭硬就聽誰的,形成了取代天子王權的諸侯霸主政治,揭開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史記·周本紀》說:“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二)“春秋”稱謂的來歷和時代簡介

    “春秋”之名來源於史書《春秋》,魯國史官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並,後世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

    春秋時代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相繼稱霸,小諸侯國紛紛被吞併,強大的諸侯國在區域性地區實現了統一。隨著“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七雄並立,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三)“戰國”稱謂的來歷和時代簡介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西漢末年,學者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

    戰國時期一般認為開始於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止於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的一年,共255年。

    戰國時期,魏、齊、楚等國先後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革變法,但尤以秦國商鞅變法和趙國胡服騎射最為顯著。戰國中期以後,秦國崛起為第一強國,透過連橫、遠交近攻等策略對各國各個擊破,到秦王嬴政時期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六國舊勢力,天下歸於一統。

    三、西周諸侯國與東周諸侯國的異同

    雖然同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但西周諸侯國與東周諸侯國雖有共同點,但存在很大的差異:

    2.諸侯國無論大小都納入周天子宗法體系,天子為大宗、姬姓諸侯為小宗。天子稱姬姓諸侯為伯父、叔父,稱異姓諸侯為舅父,構成龐大的血緣關係網。

    3.所有的諸侯國都有周室的名分,按照嫡庶、長幼、親疏等關係,確定諸侯的貴賤、大小、上下各種等級。諸侯的封爵目前存有爭議,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之說,也有“公、侯、子”等說法。

    (二)不同點

    1.權力義務不同。西周時期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東周以後,周王室的信譽和實力、威望、號召力都不及以前,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天子統率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

    2.受制約程度不同。西周諸侯內政受周王室一定管轄和干涉,如周夷王烹殺齊哀公、周宣王廢立魯國世子,周天子是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東周由於王權衰落,諸侯的內政,天子一向不過問。事實上,亦無權過問,諸侯遂慢慢形成割據勢力。

    3.禮儀法度不同。西周諸侯完全遵守周禮制度,周王有權懲罰違禮的諸侯;而東周則禮崩樂壞,各諸侯國自由選擇適合本國的政治思想和政治體制,因此才有“百家爭鳴”。

    4.發展方向不同。西周諸侯國主要精力在內,致力鞏固國家基礎,進行文化滲透,諸侯之間較少糾葛;東周諸侯國精力多在外交,為爭奪土地、人口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周王室完全喪失了掌控權。

    綜上可以得出結論,西周時期的周天子權力和地位是實實在在的,東周時期的周天子權力和地位只是名譽上的,西周與東周最大的區別也就顯現出來了。

    西周與東周雖然都是“周”,但天下儼然從周平王東遷那一刻起,就已經改朝換代進入亂世了,周天子只有一個名分而已。東周,稱之為春秋戰國,是名副其實的。

  • 14 # 歷史觀察哨

    西周和東周雖然是一字之差,但是本質已經不同,“禮崩樂壞”就是西周和東周明顯不同,人們願意稱呼東周為春秋戰國有以下幾個原因。

    “烽火戲諸侯”━━王室和諸侯之間的裂痕

    西周到了周幽王時期已經是社會動盪不安,國力衰竭,加上連年旱災,民眾四處流亡,周幽王依然荒淫無度,為了博褒姒一笑,竟然舉烽火召集諸侯於驪山。雖然後來由於戲耍諸侯導致自己兵敗身死。

    我們可以看到即使西周末期,周王對於諸侯依然有約束力。諸侯是願意效命的。只是周幽王反覆為之耗盡了諸侯的耐心。

    “禮崩樂壞”的東周西周滅亡後,諸侯迎立天子東遷,這就是東周的周平王,後來周王室和鄭國關係緊張,竟然發生周平王和鄭莊公互換人質的情況,這就是歷史上的“周鄭交質”。鄭國本來是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可見當時的周王室已經淪落到和諸侯國一個地位了。春秋前期雖然周天子還是諸侯的共主,各國依然按照周天子的分封秩序,本國事務依然在形式上上報周天子,但是各國君主紛紛僭越周禮,都是按照天子的規格舉辦禮樂。春秋中期,出現各國爭霸的局面,周天子表面的尊嚴都已經喪失,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相繼爭霸,周天子成了大家公共的傀儡,表裡盡失。東周時期王是最崇高的尊號,只有周天子才能擁有,但是後來楚國,吳國,越國等國君相繼稱王,和周王室名義上都平起平坐了。再往後諸侯國都已經稱王。

    從周平王東遷東周建國開始,周天子的地位已經和西周時期不可同日而語,東遷不久周平王就受制於鄭莊公,周天子是一個完全沒有實力,僅剩下一個空架子。所以西周諸侯國地位和東周諸侯國的地位是有本質不同的。這也是劃分西周和東周的原因。

  • 15 # 海中巖haha

    因為西周時周有權威,各諸侯國不敢不聽周王室的話,也不敢互相亂打,到了東周,沒人拿周王室當回事了,鄭莊公和周王打了起來,周王明顯是管不了事了,差別太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家貓咪老愛把自己雙腳搭在肩上,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