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寶哥
-
2 # 巴山土雞仔
1、小麥鏽病
危害特徵
條鏽成行、葉鏽亂、稈鏽是個大紅斑。
稈鏽病的孢子零散生於小麥的莖稈和葉片上,呈橘紅色,孢子堆較大,最適宜溫度為20℃。
葉鏽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麥葉片上,呈紅褐色,顏色比稈鏽病淡,孢子堆也比稈鏽病小,對溫度的要求介於稈鏽和條鏽之間。
條鏽病的孢子堆在小麥穗部和葉片上沿葉脈排列成顯著的條斑,顏色為黃色至枯黃色,孢子堆比葉鏽病小、氣溫在5-15℃時,最適宜發育,氣溫低於0℃時發育受阻,有間歇的小雨和霧露天氣可助長髮育。
防治方法
①種植抗病品種為主;消滅雜草和自生麥苗,控制越夏菌源;合理密植和適量適時追肥,避免過多過遲施用氮肥;鏽病發生時,南方多雨麥區要開溝排水;北方乾旱麥區要及時灌水,可補充因鏽菌破壞葉面而蒸騰掉的大量水分,減輕產量損失。
②種子處理:15%三唑酮溼性粉劑60-100g拌麥種50kg,或11%三唑酮•福美雙懸浮種衣劑145-200g/100kg種子,拌種時將藥液稀釋,然後將藥液噴灑到種子上,邊噴邊拌,拌後悶種4-6小時播種。
2、小麥白粉病
危害特徵
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為害。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可為害葉鞘、莖稈和穗部。
病部初產生黃色小點,而後逐漸擴大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層白粉狀黴層(分生孢子),黴層以後逐漸變為灰白色,最後變為淺褐色,其上生有許多黑色小點(閉囊殼)。
病斑多時可癒合成片,並導致葉片發黃枯死。莖和葉鞘受害後,植株易倒伏。重病株通常矮縮不抽穗。抗病品種可看到枯斑反應,黴層很小很少,或只有枯斑枯點而無黴層。發病嚴重時植株矮小細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顯下降,嚴重影響產量。
防治方法
①選種抗病豐產品種;在白粉病菌越夏區或秋苗發病重的地區可適當晚播以減少秋苗發病率;避免播量過高,造成田間群體密度過大;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鉀肥特別是磷肥用量,可以減輕病害的發生。
②種子處理: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按種子重的0.2%-0.3%(有效成分)拌種,或2%戊唑醇溼拌種劑150-200/100kg種子拌種,或11%三唑酮•福美雙懸浮種衣劑145-600g/100kg種子拌種,用藥劑對適量水,加人種子均勻攪拌,拌種後應及時播種,堆悶時間過長影響發芽和出苗。
④發生較普遍時,用下列藥劑:烯唑醇;腈菌•酮,或烯肟菌胺,對水均勻噴霧。
3、小麥赤黴病
危害特徵
從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莖基腐、稈腐和穗腐,其中為害最嚴重的是穗腐。
苗腐:是由種子帶菌或土壤中病殘體侵染所致,先是芽變褐,後根冠隨之腐爛,輕者病苗黃癭,重者死亡。
穗腐:小麥揚花時,初在穎片上產生水浸狀淺褐色斑,後擴大至整個小穗,小穗枯黃;溼度大時,病斑處產生粉紅色膠狀黴層,後期其上產生密集的黑色小顆粒;用手觸控,有突起感覺,籽粒乾癟並伴有白色至粉紅色黴層。
莖基腐: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發生,麥株基部組織受害後變褐腐爛,至全株枯死。
稈腐:多發生在穗下第1、2節,初在葉鞘上出現水漬狀褪綠斑,後擴充套件為淡褐色至紅褐色不規則形斑或向莖內擴充套件;嚴重時,造成病部以上枯黃,有時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黃穗;潮溼時病部表面可見粉紅色黴層。
防治方法
①選種抗性品種;深耕滅茬;追肥不能過晚,追肥過晚易造成貪青晚熟,增加侵染機會,且造成無效分櫱,加重流行。
②種子處理: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00-200g溼拌100kg種子,或15%三唑酮溼性粉劑60-100g拌麥種50kg。
4、小麥霜黴病
危害特徵
通常在田間低窪處或水渠旁零星發生。
苗期染病:病苗矮縮,分櫱稍增多,葉片淡綠或有輕微條紋狀花葉。
返青拔節後染病:葉色變淺,並出現黃白條形花紋,葉片變厚,皺縮扭曲,病株矮化,不能正常抽穗或穗從旗葉葉鞘旁拱出,彎曲成畸形龍頭穗。病株莖稈粗壯,表面覆一層白霜狀黴層。
防治方法
①種植抗病品種;實行輪作,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應與非禾穀類作物進行1年以上輪作;健全排灌系統,嚴禁大水漫灌,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溼氣滯留;發現病株及時拔除以減少菌源積累。
②種子處理:播前每50kg小麥種子用25%甲霜靈可溼性粉劑100-150g加水3kg拌種,晾乾後播種。
5、小麥炭疽病
危害特徵
主要為害葉鞘和葉片。
葉鞘染病:麥株基部葉鞘先發病,初生褐色病變,產生1-2cm長的橢圓形病斑,邊緣暗褐色,中間灰褐色,後沿葉脈縱向擴充套件成長條形褐斑,導致病部以上葉片發黃枯死。
葉片染病:形成近圓形至橢圓形病斑。後期病部連成一片,致葉片早枯。以上病部均有小黑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
莖稈染病:生出梭形褐色病斑。
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的小麥品種;與非禾本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或深翻。
發病重的地區或地塊,可噴灑:咪鮮胺錳鹽;苯菌靈,或多菌靈,可間隔10-15天再噴1次,連噴2-3次。
6、小麥紋枯病
危害特徵
小麥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爛芽、病苗死苗、花稈爛莖、倒伏、枯孕穗等多種症狀。
病苗死苗:主要發生在小麥3-4葉期,在第個一葉鞘上呈現中央灰白、邊緣褐色的病斑,嚴重時因抽不出新葉而造成死苗。
花稈爛莖:返青拔節後,下部葉鞘產生中部灰白色、邊緣淺褐色的雲紋狀病斑,多個病斑相連線,形成雲紋狀的花稈。田間溼度大時,病葉鞘內側及莖稈上可見蛛絲狀白色的菌絲體,以及由菌絲糾纏形成的黃褐色的菌核。
倒伏:由於莖部腐爛,後期極易造成倒伏。
枯孕穗:發病嚴重的主莖和大分櫱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雖能夠抽穗,但結實減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防治方法
①種植抗(耐)病品種;適期播種,避免過早播種,降低播種量;避免過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鉀肥,特別是重病田要增施鉀肥,以增強麥株的抗病能力,帶病殘體的糞肥要經高溫腐熟後再施用;加強排水;防除雜草。
②種子處理:可用2.5%咯菌腈懸浮劑100-200ml/100kg種子,或16%戊唑醇•福美雙懸浮種衣劑320-533g/100kg種子,或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200-300g/100kg種子,對適量水,加人種子均勻攪拌,拌種後及時播種,堆悶時間過長影響發芽和出苗。
④發病初期,用丙環唑;氰烯菊酯,或井•酮(井岡黴素•三唑酮),對水均勻噴施。
7、小麥全蝕病
危害特徵
只侵染根部和莖基部。
幼苗感病:初生根部根莖變為黑褐色,嚴重時病斑連在一起,使整個根系變黑死亡。分櫱期地上部分無明顯症狀,重病植株表現稍矮,基部黃葉多。拔出麥苗,用水沖洗麥根,可見種子根與地下莖都變成了黑褐色。
在潮溼情況下,根莖變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腳”症狀。最後造成植株枯死,形成“白穗”。近收穫時,在潮溼條件下,根莖處可看到黑色點狀突起的子囊殼。但在乾旱條件下,病株基部“黑腳”症狀不明顯,也不產生子囊殼。嚴重時全田植株枯死。
防治方法
①加強檢疫,嚴禁從病區調種,保護無病區;發病田嚴禁留種,就地封鎖,就地消滅,嚴禁留種,且將病茬焚燒,減少病源;重病地實行輪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及銨態氮肥,合理灌溉,雨後及時排水。
②種子處理:用2.5%咯菌腈懸浮劑100-200ml/100kg種子,或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500-600ml/100kg種子,或6%戊唑醇種衣劑30-60ml/100kg種子,兌水混勻拌麥種,晾乾後即可播種。
8、小麥黑穗病
危害特徵
散黑穗病主要發生在穗部。病穗比健穗抽穗早,初抽出時病穗外包有一層淺灰色的薄膜,後薄膜破裂消失,露出黑色粉末。
腥黑穗病發生於穗部,抽穗前症狀不明顯抽穗後至成熟期症狀明顯。病株全部籽粒變成菌癭,菌癭較健粒短胖。初為暗綠色,後變為灰白色,內部充滿黑色粉末,最後菌癭破裂,散出黑粉,並有魚腥味。
防治方法
①加強檢疫工作,防止病害隨種子或商品糧傳入;實行輪作;施用腐熟的有機肥;抽穗前後在田間拔除病穗,並帶出田外燒燬,減少病菌傳播。
②種子處理:用2.5%咯菌腈懸浮劑100-200ml/100kg種子,或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500-600ml/100kg種子,或6%戊唑醇或50%多菌靈種衣劑30-60ml/100kg種子,兌水混勻拌麥種,晾乾後即可播種。
9、小麥根腐病
危害特徵
全生育期均可引起發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葉斑、穗腐或黑胚。
種子帶菌嚴重的不能發芽,輕者能發芽,但幼芽脫離種皮後即死在土中,有的雖能發芽出苗,但生長細弱。幼苗染病後在芽鞘上產生黃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邊緣清晰,中間稍褪色,擴充套件後引起種根基部、根間、分櫱節和莖基部褐變,病組織逐漸壞死,上生黑色黴狀物,最後根系朽腐,麥苗平鋪在地上,下部葉片變黃,逐漸黃枯而亡。
成株期染病葉片上出現梭形小褐斑,後擴充套件為長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淺褐色斑,病斑兩面均生灰黑色黴,病斑融合成大斑後枯死,嚴重的整葉枯死。葉鞘染病產生邊緣不明顯的雲狀斑塊,與其連線葉片黃枯而死。小穗發病出現褐斑和白穗。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根腐病的品種;麥收後及時耕翻滅茬,使病殘組織當年腐爛,以減少病源;輪作換茬,適時早播、淺播;種植不帶黑胚的種子;合理肥水管理,施用腐熟的有機肥。
②種子處理:用15%多菌靈•福美雙懸浮種衣劑214-300g/100kg種子,或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140-200g/100kg種子,或50%三唑酮•福美雙懸浮種衣劑100-125g/100kg種子。
10、小麥黃矮病
危害特徵
主要表現葉片黃化,植株矮化。葉片典型症狀是新葉發病從葉尖漸向葉基擴充套件變黃,黃化部分佔全葉的1/3-1/2,葉基仍為綠色,且保持較長時間,有時出現與葉脈平行但不受葉脈限制的黃綠相間條紋。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病豐產品種;適時播種,避免早播;對已發病田塊,增加肥水管理,減少損失。
②種子處理:用6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拌種,也用種子重量0.3%的48%毒死蜱乳油拌種,並可兼治地下害蟲和麥葉蟎。
11、小麥叢矮病
危害特徵
染病植株上部葉片有黃綠相間條紋,分櫱增多,植株矮縮,呈叢矮狀。
冬小麥播後20天即可顯症,最初症狀心葉有黃白色相間斷續的虛線條,後發展為不均勻黃綠條紋,分櫱明顯增多。
冬前染病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輕病株返青後分櫱繼續增多,生長細弱,葉部仍有黃綠相間條紋,病株矮化。一般不能拔節和抽穗。
冬前未顯症和早春感病的植株在返青期和拔節期陸續顯症,心葉有條紋,與冬前顯症病株比,葉色較濃綠,莖稈稍粗壯,拔節後染病植株只有上部葉片顯條紋,能抽穗的籽粒秕瘦。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病品種,適時播種;加強栽培管理,清除雜草、小麥平作,合理安排套作;麥田冬灌水保苗,避免與禾本科植物套作,精耕細作,消滅灰飛蝨生存環境,壓低毒源、蟲源。
②出苗後噴藥保護,包括田邊雜草也要噴灑,壓低蟲源,可選用:氧化樂果、馬拉硫磷、也可用噻嗪酮。小麥返青盛期也要及時防治灰飛蝨,壓低蟲源。
12、小麥黑穎病
危害特徵
主要為害小麥葉片、葉鞘、穗部、穎片及麥芒。
穗部染病:穗上病部為褐色至黑色的條斑,多個病斑融合在一起後穎片變黑髮亮。穎片染病後引起種子感染。致病種子皺縮或不飽滿。發病輕的種子顏色變深。
葉片染病:初呈水漬狀小點,漸沿葉脈向上、下擴充套件為黃褐色條狀斑。
穗軸、莖稈染病:產生黑褐色長條狀斑。溼度大時,以上病部均產生黃色細菌膿液。
防治方法
①建立無病留種田,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倒茬,清除病殘物和雜質。
②種子處理:可採用變溫浸種法,28-32℃浸4小時,再在53℃水中浸7分鐘。或用種子重量0.2%的40%拌種雙幹拌種,防效較好。
13、小麥細菌性條斑病
危害特徵
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可為害葉鞘、莖稈、穎片和籽粒。
被害葉片初期呈水漬狀半透明斑點或條斑,再沿葉脈向上下擴充套件,變成長條狀,呈現油漬發亮褐色斑,常出現小顆粒狀菌膿。以抽穗和揚花期最重,使被害株提前枯死,穗形變小,籽粒幹秕,造成減產。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病品種,建立無病留種田;收穫後及時耕翻滅茬,適時播種,冬麥不宜過早;合理密植,防止倒伏;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增施有機肥,不偏施氮肥;提高灌水質量,切忌大水漫灌。
②種子處理:用45℃水恆溫浸種3小時,晾乾後播種,也可用l%生石灰水在30℃下浸種24小時,晾乾後再用種子重量0.25%的40%拌種雙粉劑拌種,或用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8小時。
14、小麥梭條斑花葉病毒病
危害特徵
該病在冬小麥上發生嚴重。染病後冬前不表現症狀,到春季小麥返青期才出現症狀,染病株在小麥4~6葉後的新葉上產生褪綠條紋,少數心葉扭曲畸形,以後褪綠條紋增加並擴散。
病斑聯合成長短不等、寬窄不一的不規則條斑,形似梭狀,老病葉漸變黃、枯死。病株分櫱少、萎縮、根系發育不良,重病株明顯矮化。
防治方法
選用抗、耐病品種;加強管理,避免透過帶病殘體、病土等途徑傳播;輪作倒茬與非寄主作物油菜、大麥等進行多年輪作可減輕發病;冬麥適時遲播,避開傳毒介體的最適侵染時期;增施基肥,提高苗期抗病能力。
15、小麥孢囊線蟲病
危害特徵
受害小麥幼苗矮黃,根系短分叉,後期根系被寄生呈瘤狀,露出白亮至暗褐色粉粒狀胞囊,胞囊老熟易脫落,僅在成蟲期出現。線蟲為害後,病根常受次生性土壤真菌如立枯絲核菌等為害,致使根系腐爛。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耐)病品種;與麥類及非禾本科作物隔年或3年輪作;春麥區適當晚播,要增施氮肥和磷肥,加強灌水,防止乾旱;施用土壤新增劑,控制根際微生態環境,使其不利於線蟲生長和寄生。
②在小麥整地時施用下列藥劑:0.5%阿維菌素顆粒劑2.5-3kg/畝,或3%克百威顆粒劑2-5kg/畝,或10%克線磷顆粒劑2kg/畝處理土壤,也可用殺線蟲內吸型顆粒劑溝施或種衣劑拌種、悶種,控制早期侵染。
-
3 # 老男孩生態養殖
什麼是小麥赤黴病?小麥赤黴病是怎麼發生的?小麥赤黴病是怎麼防治的?,在什麼時間用藥預防效果最好,用什麼藥,多大劑量,小麥病害預防很關鍵:先來看一下小麥赤黴病。
開啟分步閱讀模式
操作方法
01
預防赤黴病,要提前入手,先準備一套戊控規格是10g+4g,用量:每套兌水30斤均勻噴霧。
02
想到達到增產防病效果的使用時期:
使用用一定要多觀察,小麥返青拔節(3月5號左右)使用一遍,這次用藥很關鍵,所有防護都要做到前面,本次用藥可預防白粉、鏽病、紋枯等病害的發生;
03
2、小麥抽齊穗後5% 揚花前(4月中旬左右)可有效的預 防赤黴
病的發生。
3、使用兩遍可以達到增產防病的效果
特別提示
在噴霧時用水量一定要充 足,並噴灑均勻,建議二次稀釋,田間用水量保持淺水層。
施藥應選在早晚氣 溫適宜、無風時進行,避開高溫時間用藥。大風天或預計一小時之內有雨,請 勿
-
4 # 三峽風橙
作為一個在農村土生土長的農民,從小就看到父母種植過小麥,對這一塊有一點經驗,可以給您幾點小建議:
第一:小麥是耐旱植物,因此要及時的清理水溝排水,讓我白田間的水流暢通無阻,否則會影響到小麥的生長,就好比人一樣,質量的喝水有利於人的健康而過量的喝水反而會增加人的負擔,尤其是小麥,一定不要水過。
第二:增加土壤的肥力,植物其實跟人也是類似,人如果說缺少營養,身體就不好,免疫力低,這樣就容易引發疾病,而種植小麥,重點是有機肥,比如說渣土肥牛糞雞糞豬糞草木灰,人畜糞便等可以多施一些磷鉀肥,這樣可以提高小麥的免疫力,提升防病蟲害能力。
第三:要儘量多鬆土,增加土壤的透氣性,這也跟人類似,穿衣服一定要注意透汗性強,田間的土壤越鬆軟透氣性越強,使小麥根系發達,這樣就讓小麥也增加了一定的免疫力,使小麥茁壯成長,有利促進小麥的增產。
第四:在經常發病的重地要以要選擇符合當地的抗病的品種,這樣的話就可以有利於該品種的生長,並且要注注意小麥田間的水肥種植,要合理施肥也是一樣,注意氮磷鉀的搭配,如果說經常積水,那就要注意多開溝,多排水,乾旱時澆一點點水,夏季時特別要注意排水,這樣就增加抗病能力, 特別在秋季播種前,要注意清理田間的雜聲生小麥,這樣可以減少病菌源頭。
總之,小麥的整個生產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時而立,在病蟲害高發期,要注意針對性的噓加藥劑,針對性的施加肥料,做到科學種植,才能有效地防止小麥的病蟲害。
-
5 # 新農業的新力量
【紋枯病】
防治紋枯病,可用5%井岡黴百素每畝150~200毫升兌水度75~100公斤噴麥莖基部防治,間隔10~15天再噴一次。或用多知菌靈膠懸劑或甲基託布津防治。
【根腐病】 防治根腐病可選用立道克鏽.粉鏽寧.敵力脫等殺菌劑。
【從專矮病】 防治從矮病可用50%馬拉硫磷乳或25%撲蝨靈可溼性粉劑750—1000倍液或選用菊酯屬類農藥。
-
6 # 東北農民老閆
關於小麥病害我總結了以下幾點:1、小麥鏽病
危害特徵
條鏽成行、葉鏽亂、稈鏽是個大紅斑。
稈鏽病的孢子零散生於小麥的莖稈和葉片上,呈橘紅色,孢子堆較大,最適宜溫度為20℃。
葉鏽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麥葉片上,呈紅褐色,顏色比稈鏽病淡,孢子堆也比稈鏽病小,對溫度的要求介於稈鏽和條鏽之間。
條鏽病的孢子堆在小麥穗部和葉片上沿葉脈排列成顯著的條斑,顏色為黃色至枯黃色,孢子堆比葉鏽病小、氣溫在5-15℃時,最適宜發育,氣溫低於0℃時發育受阻,有間歇的小雨和霧露天氣可助長髮育。
防治方法
①種植抗病品種為主;消滅雜草和自生麥苗,控制越夏菌源;合理密植和適量適時追肥,避免過多過遲施用氮肥;鏽病發生時,南方多雨麥區要開溝排水;北方乾旱麥區要及時灌水,可補充因鏽菌破壞葉面而蒸騰掉的大量水分,減輕產量損失。
②種子處理:15%三唑酮溼性粉劑60-100g拌麥種50kg,或11%三唑酮?福美雙懸浮種衣劑145-200g/100kg種子,拌種時將藥液稀釋,然後將藥液噴灑到種子上,邊噴邊拌,拌後悶種4-6小時播種。
2、小麥白粉病
危害特徵
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為害。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可為害葉鞘、莖稈和穗部。
病部初產生黃色小點,而後逐漸擴大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層白粉狀黴層(分生孢子),黴層以後逐漸變為灰白色,最後變為淺褐色,其上生有許多黑色小點(閉囊殼)。
病斑多時可癒合成片,並導致葉片發黃枯死。莖和葉鞘受害後,植株易倒伏。重病株通常矮縮不抽穗。抗病品種可看到枯斑反應,黴層很小很少,或只有枯斑枯點而無黴層。發病嚴重時植株矮小細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顯下降,嚴重影響產量。
防治方法
①選種抗病豐產品種;在白粉病菌越夏區或秋苗發病重的地區可適當晚播以減少秋苗發病率;避免播量過高,造成田間群體密度過大;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鉀肥特別是磷肥用量,可以減輕病害的發生。
②種子處理: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按種子重的0.2%-0.3%(有效成分)拌種,或2%戊唑醇溼拌種劑150-200/100kg種子拌種,或11%三唑酮?福美雙懸浮種衣劑145-600g/100kg種子拌種,用藥劑對適量水,加人種子均勻攪拌,拌種後應及時播種,堆悶時間過長影響發芽和出苗。
④發生較普遍時,用下列藥劑:烯唑醇;腈菌?酮,或烯肟菌胺,對水均勻噴霧。
3、小麥赤黴病
危害特徵
從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莖基腐、稈腐和穗腐,其中為害最嚴重的是穗腐。
苗腐:是由種子帶菌或土壤中病殘體侵染所致,先是芽變褐,後根冠隨之腐爛,輕者病苗黃癭,重者死亡。
穗腐:小麥揚花時,初在穎片上產生水浸狀淺褐色斑,後擴大至整個小穗,小穗枯黃;溼度大時,病斑處產生粉紅色膠狀黴層,後期其上產生密集的黑色小顆粒;用手觸控,有突起感覺,籽粒乾癟並伴有白色至粉紅色黴層。
莖基腐: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發生,麥株基部組織受害後變褐腐爛,至全株枯死。
稈腐:多發生在穗下第1、2節,初在葉鞘上出現水漬狀褪綠斑,後擴充套件為淡褐色至紅褐色不規則形斑或向莖內擴充套件;嚴重時,造成病部以上枯黃,有時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黃穗;潮溼時病部表面可見粉紅色黴層。
防治方法
①選種抗性品種;深耕滅茬;追肥不能過晚,追肥過晚易造成貪青晚熟,增加侵染機會,且造成無效分櫱,加重流行。
②種子處理: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00-200g溼拌100kg種子,或15%三唑酮溼性粉劑60-100g拌麥種50kg。
4、小麥霜黴病
危害特徵
通常在田間低窪處或水渠旁零星發生。
苗期染病:病苗矮縮,分櫱稍增多,葉片淡綠或有輕微條紋狀花葉。
返青拔節後染病:葉色變淺,並出現黃白條形花紋,葉片變厚,皺縮扭曲,病株矮化,不能正常抽穗或穗從旗葉葉鞘旁拱出,彎曲成畸形龍頭穗。病株莖稈粗壯,表面覆一層白霜狀黴層。
防治方法
①種植抗病品種;實行輪作,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應與非禾穀類作物進行1年以上輪作;健全排灌系統,嚴禁大水漫灌,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溼氣滯留;發現病株及時拔除以減少菌源積累。
②種子處理:播前每50kg小麥種子用25%甲霜靈可溼性粉劑100-150g加水3kg拌種,晾乾後播種。
-
7 # 農民村中事
大家好,今天回答小麥病蟲害怎麼治這個問題。
我是生活在農村的農民,種植小麥多年,小麥的主要病害有這幾種,小麥赤黴病,小麥白粉病,小麥鏽病,小麥葉枯病。
小麥赤黴病是一種真菌病害,主要引起苗枯,莖基腐。最嚴重的是麥穗腐爛。防治方法在開花期少澆水,打藥用多菌靈和甲基硫菌靈防治效果很好。小麥白粉病防治藥物用三唑酮,丙環唑,乙唑醇等。這幾年用嘧菌酯也很好。小麥葉枯病在抽穗期開始發生,主要危害葉片和葉鞘,用百菌清十烯唑醇藥物防治。
蟲害主要有小麥蚜蟲和紅蜘蛛,小麥芽蟲用吡蟲啉或著高效氯氰菊酯防治效果很好。紅蜘蛛用噠蟎靈或阿維菌素防治。這是我知道的幾種病蟲害防治方法,請大家提寶貴意見
-
8 # 10臉懵逼
小麥作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種植技術得到了社會的高度重視和普遍關注,本文主要介紹了小麥病害發生特點,並提出了主要防治對策。小麥幼苗和成熟植株均可侵染,近成熟時病株症狀最為明顯。幼苗病株矮小,下部葉黃、根和莖變成灰黑,嚴重時可導致麥苗連片死亡。拔節後莖1~2節的葉鞘和莖,在潮溼的條件下,內側表面形成肉眼可見的黑褐色菌絲層。防治方法:一是發病田單收,嚴禁留種,麥稈麥糠不能直接還田,高茬收割,把病茬連根拔掉焚燒,儘量減少病源。作物輪作疫區可以控制所有疾病的危害,在旋轉的散發性疾病傳播延遲。旋轉應堅持與非寄主作物輪作2年1次,主要有花生、菸草、番茄、甜菜、蓖麻、綠肥。同時,施用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和銨態氮肥,合理灌溉,及時清除雨後的水分。
二是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機肥的使用應每畝6000公斤,施肥時應重視氮磷鉀配比。據統計,當速效磷含量達到0.06%時,總氮含量為0.07%,有機質含量大於1%,疾病發展緩慢。三是深耕,精細整地。在返青期中耕,促進根系發展,加強水和肥料管理,灌漿階段,及時灌溉冷卻,減少乾熱風害。四是藥劑拌種。12%三烯唑醇可溼性粉劑按種子重量0.02%~0.03%拌種,能更好地預防疾病。2.5%適樂時種子包衣處理的1∶1000塗層,對小麥病蟲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小麥全生育期可侵染白粉病。小麥受害後,呼吸強度增加,植物水分蒸發強度增加,光合效率下降,嚴重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髮育。小麥葉片呈現早枯現象,分化率和穗粒形成率降低,幹粒重下降,造成減產。該病的發生最佳溫度為15℃~20℃,低於10℃,起病緩慢,相對溼度大於70%,可引起病害流行。
小麥白粉病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危害葉鞘、莖、穗部的穎殼及芒。疾病附著於粉層表面,首先出現白色絲狀黴菌,逐漸擴大並相互聯合,呈長橢圓形大黴,嚴重時可覆蓋大葉子,甚至所有的模具層厚度達2毫米,並逐漸呈粉狀。防治方法:一是選用抗病高產品種,能有效抑制小麥白粉病的發生。春季澆水,避免大水灌溉,降低田間溼度。在大的田塊,控制氮肥用量。合理密植,採用精量半精量播種,適當晚播,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二是在小麥白粉病發生初期,結合噴藥噴施1%尿素溶液、0.3%磷酸二氫鉀液,可起到防病害和增產的作用。在更多的發病區域,用15%粉鏽寧可溼性粉劑按種子重量0.12%拌種,能有效控制苗期病害,減少越冬菌量的發生率,並能兼治黑穗病。此外,新型殺菌劑醚菌酯、腈菌唑、粉唑醇、烯肟菌胺等對小麥白粉病的防預效果較好。
小麥紋枯病苗期至抽穗期都可發生。苗木在地下部分的主要症狀是對小麥幼苗造成傷害後,有褐色的斑點,或橢圓形病斑,形成小麥地下莖小。小麥紋枯病是一種土傳真菌病害,寄主範圍廣泛,除侵染小麥,還可侵染玉米、水稻、小米、高粱和其他的莊稼及草,例如狗尾草、馬唐、稗草等禾本科雜草。防治方法:一是選擇抗耐病品種。二是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田間溼度。改善通風和光照條件。配方施肥,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以免晚熟小麥引起的疾病,增加風險。三是發病早、發病重的麥田用粉鏽寧拌種,用量為乾重的0.1% ~0.15%,因拌種會影響發芽率,每50公斤種子加進75毫升赤黴素,也可以加進增產菌10克混合拌種,可有效控制病情,可用於治療其他土傳病害和苗期鏽粉發黴。孕穗期每畝用粉鏽寧10~15克對水120公斤噴霧。
小麥根腐病是由病菌、小麥幼苗,破壞植物的根、莖、葉、穗和種子的一種真菌性病害。葉片褐色或有黑色的斑點,可造成死苗。在葉片或葉鞘上出現黑褐色菱形病,後來擴充套件成橢圓形或不規則的褐色斑,中央呈灰白色或淡褐色,邊緣不明顯。防治方法:因地制宜選用適合當地栽培的抗根腐病的品種,種植不帶黑胚的種子。堆肥、腐肥、施用有機肥,小麥收穫後留茬耕作。播種前用萬家寶加水拌種子,也可用撲海因可溼性粉劑或衛福合劑、倍得可溼性粉劑、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三唑酮乳油、噴克可溼性粉劑進行拌種。
小麥抽穗揚花至灌漿期是小麥白粉病、鏽病、赤黴病、麥穗蚜、吸漿蟲、麥蜘蛛、條沙葉蟬、地下害蟲等多種病蟲交織發生危害的盛期,也是小麥籽粒產量形成的最關鍵時期。用藥掌握在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透過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或葉面肥合理混用,達到一次施藥,既防病、防蟲,又防早衰。根據各地小麥病蟲害發生種類和輕重程度,對症下藥,合理選用搭配殺蟲、殺菌藥劑,並提倡與磷酸二氫鉀200倍、尿素100倍液等葉面肥混合噴霧,達到防蟲、防病、防早衰的作用。畝噴施藥液量30~45公斤,並要噴灑均勻細緻周到。複查補治時,可畝用15%三唑酮WP60~80克防治白粉病;畝用25%吡蟲啉WP15~20克防治蚜蟲與黑尾葉蟬;畝用25%吡蚜酮WP20~25克防治灰飛蝨與蚜蟲。
-
9 # 阿陽視角
小麥返青至拔節期是小麥病蟲害開始發生和危害的時候,也是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根據田間病蟲害發生情況,確定最佳的防治時期,選好農藥品種,對小麥條鏽病、白粉病、蚜蟲等氣傳性病害和遷飛性蟲害,宜採取統防統治。對於小麥全蝕病、孢囊線蟲等局部發生病害,應採取控制蔓延的措施,避免人為和收穫機具向非疫區傳播,減緩蔓延速度。
小麥作為糧食的主要作物,病蟲害的防治至關重要,那麼小麥主要有哪些病害呢?小麥的主要病害有:條鏽病、白粉病、紋枯病、赤黴病、全蝕病、黃矮病、叢矮病、土傳花葉病、根腐病和黑穗病。
而這些主要病害中,因地區不同,主要發病病種也有所不同。
1、小麥鏽病
危害特徵
條鏽成行、葉鏽亂、稈鏽是個大紅斑。
稈鏽病的孢子零散生於小麥的莖稈和葉片上,呈橘紅色,孢子堆較大,最適宜溫度為20℃。
小麥條鏽病
葉鏽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麥葉片上,呈紅褐色,顏色比稈鏽病淡,孢子堆也比稈鏽病小,對溫度的要求介於稈鏽和條鏽之間。
條鏽病的孢子堆在小麥穗部和葉片上沿葉脈排列成顯著的條斑,顏色為黃色至枯黃色,孢子堆比葉鏽病小、氣溫在5-15℃時,最適宜發育,氣溫低於0℃時發育受阻,有間歇的小雨和霧露天氣可助長髮育。
防治方法
①種植抗病品種為主;消滅雜草和自生麥苗,控制越夏菌源;合理密植和適量適時追肥,避免過多過遲施用氮肥;鏽病發生時,南方多雨麥區要開溝排水;北方乾旱麥區要及時灌水,可補充因鏽菌破壞葉面而蒸騰掉的大量水分,減輕產量損失。
②種子處理:15%三唑酮溼性粉劑60-100g拌麥種50kg,或11%三唑酮?福美雙懸浮種衣劑145-200g/100kg種子,拌種時將藥液稀釋,然後將藥液噴灑到種子上,邊噴邊拌,拌後悶種4-6小時播種。
2、小麥白粉病
小麥白粉病危害症狀
危害特徵
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為害。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可為害葉鞘、莖稈和穗部。
病部初產生黃色小點,而後逐漸擴大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層白粉狀黴層(分生孢子),黴層以後逐漸變為灰白色,最後變為淺褐色,其上生有許多黑色小點(閉囊殼)。
病斑多時可癒合成片,並導致葉片發黃枯死。莖和葉鞘受害後,植株易倒伏。重病株通常矮縮不抽穗。抗病品種可看到枯斑反應,黴層很小很少,或只有枯斑枯點而無黴層。發病嚴重時植株矮小細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顯下降,嚴重影響產量。
防治方法
①選種抗病豐產品種;在白粉病菌越夏區或秋苗發病重的地區可適當晚播以減少秋苗發病率;避免播量過高,造成田間群體密度過大;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鉀肥特別是磷肥用量,可以減輕病害的發生。
②種子處理: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按種子重的0.2-0.3%(有效成分)拌種,或2%戊唑醇溼拌種劑150-200/100kg種子拌種,或11%三唑酮?福美雙懸浮種衣劑145-600g/100kg種子拌種,用藥劑對適量水,加人種子均勻攪拌,拌種後應及時播種,堆悶時間過長影響發芽和出苗。
④發生較普遍時,用下列藥劑:烯唑醇;腈菌?酮,或烯肟菌胺,對水均勻噴霧。
3、小麥赤黴病
小麥赤黴病(穗腐)
小麥赤黴病(稈腐)
危害特徵
從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莖基腐、稈腐和穗腐,其中為害最嚴重的是穗腐。
苗腐:是由種子帶菌或土壤中病殘體侵染所致,先是芽變褐,後根冠隨之腐爛,輕者病苗黃癭,重者死亡。
穗腐:小麥揚花時,初在穎片上產生水浸狀淺褐色斑,後擴大至整個小穗,小穗枯黃;溼度大時,病斑處產生粉紅色膠狀黴層,後期其上產生密集的黑色小顆粒;用手觸控,有突起感覺,籽粒乾癟並伴有白色至粉紅色黴層。
莖基腐: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發生,麥株基部組織受害後變褐腐爛,至全株枯死。
稈腐:多發生在穗下第1、2節,初在葉鞘上出現水漬狀褪綠斑,後擴充套件為淡褐色至紅褐色不規則形斑或向莖內擴充套件;嚴重時,造成病部以上枯黃,有時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黃穗;潮溼時病部表面可見粉紅色黴層。
防治方法
①選種抗性品種;深耕滅茬;追肥不能過晚,追肥過晚易造成貪青晚熟,增加侵染機會,且造成無效分櫱,加重流行。
②種子處理: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00-200g溼拌100kg種子,或15%三唑酮溼性粉劑60-100g拌麥種50kg。
4、小麥霜黴病
葉片淡綠條狀花葉
危害特徵
通常在田間低窪處或水渠旁零星發生。
苗期染病:病苗矮縮,分櫱稍增多,葉片淡綠或有輕微條紋狀花葉。
返青拔節後染病:葉色變淺,並出現黃白條形花紋,葉片變厚,皺縮扭曲,病株矮化,不能正常抽穗或穗從旗葉葉鞘旁拱出,彎曲成畸形龍頭穗。病株莖稈粗壯,表面覆一層白霜狀黴層。
防治方法
①種植抗病品種;實行輪作,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應與非禾穀類作物進行1年以上輪作;健全排灌系統,嚴禁大水漫灌,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溼氣滯留;發現病株及時拔除以減少菌源積累。
②種子處理:播前每50kg小麥種子用25%甲霜靈可溼性粉劑100-150g加水3kg拌種,晾乾後播種。
5、小麥炭疽病
小麥炭疽病危害症狀
危害特徵
主要為害葉鞘和葉片。
葉鞘染病:麥株基部葉鞘先發病,初生褐色病變,產生1-2cm長的橢圓形病斑,邊緣暗褐色,中間灰褐色,後沿葉脈縱向擴充套件成長條形褐斑,導致病部以上葉片發黃枯死。
葉片染病:形成近圓形至橢圓形病斑。後期病部連成一片,致葉片早枯。以上病部均有小黑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
莖稈染病:生出梭形褐色病斑。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病的小麥品種;與非禾本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或深翻。
發病重的地區或地塊,可噴灑:咪鮮胺錳鹽;苯菌靈,或多菌靈,可間隔10-15天再噴1次,連噴2-3次。
6、小麥紋枯病
雲紋狀病斑
莖部腐爛易腐爛
危害特徵
小麥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爛芽、病苗死苗、花稈爛莖、倒伏、枯孕穗等多種症狀。
病苗死苗:主要發生在小麥3-4葉期,在第個一葉鞘上呈現中央灰白、邊緣褐色的病斑,嚴重時因抽不出新葉而造成死苗。
花稈爛莖:返青拔節後,下部葉鞘產生中部灰白色、邊緣淺褐色的雲紋狀病斑,多個病斑相連線,形成雲紋狀的花稈。田間溼度大時,病葉鞘內側及莖稈上可見蛛絲狀白色的菌絲體,以及由菌絲糾纏形成的黃褐色的菌核。
倒伏:由於莖部腐爛,後期極易造成倒伏。
枯孕穗:發病嚴重的主莖和大分櫱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雖能夠抽穗,但結實減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防治方法
①種植抗(耐)病品種;適期播種,避免過早播種,降低播種量;避免過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鉀肥,特別是重病田要增施鉀肥,以增強麥株的抗病能力,帶病殘體的糞肥要經高溫腐熟後再施用;加強排水;防除雜草。
②種子處理:可用2.5%咯菌腈懸浮劑100-200ml/100kg種子,或16%戊唑醇?福美雙懸浮種衣劑320-533g/100kg種子,或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200-300g/100kg種子,對適量水,加人種子均勻攪拌,拌種後及時播種,堆悶時間過長影響發芽和出苗。
④發病初期,用丙環唑;氰烯菊酯,或井?酮(井岡黴素?三唑酮),對水均勻噴施。
7、小麥全蝕病
小麥全蝕病危害症狀
危害特徵
只侵染根部和莖基部。
幼苗感病:初生根部根莖變為黑褐色,嚴重時病斑連在一起,使整個根系變黑死亡。分櫱期地上部分無明顯症狀,重病植株表現稍矮,基部黃葉多。拔出麥苗,用水沖洗麥根,可見種子根與地下莖都變成了黑褐色。
在潮溼情況下,根莖變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腳”症狀。最後造成植株枯死,形成“白穗”。近收穫時,在潮溼條件下,根莖處可看到黑色點狀突起的子囊殼。但在乾旱條件下,病株基部“黑腳”症狀不明顯,也不產生子囊殼。嚴重時全田植株枯死。
防治方法
①加強檢疫,嚴禁從病區調種,保護無病區;發病田嚴禁留種,就地封鎖,就地消滅,嚴禁留種,且將病茬焚燒,減少病源;重病地實行輪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及銨態氮肥,合理灌溉,雨後及時排水。
②種子處理:用2.5%咯菌腈懸浮劑100-200ml/100kg種子,或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500-600ml/100kg種子,或6%戊唑醇種衣劑30-60ml/100kg種子,兌水混勻拌麥種,晾乾後即可播種。
8、小麥黑穗病
小麥黑穗病危害症狀
危害特徵
散黑穗病主要發生在穗部。病穗比健穗抽穗早,初抽出時病穗外包有一層淺灰色的薄膜,後薄膜破裂消失,露出黑色粉末。
腥黑穗病發生於穗部,抽穗前症狀不明顯抽穗後至成熟期症狀明顯。病株全部籽粒變成菌癭,菌癭較健粒短胖。初為暗綠色,後變為灰白色,內部充滿黑色粉末,最後菌癭破裂,散出黑粉,並有魚腥味。
防治方法
①加強檢疫工作,防止病害隨種子或商品糧傳入;實行輪作;施用腐熟的有機肥;抽穗前後在田間拔除病穗,並帶出田外燒燬,減少病菌傳播。
②種子處理:用2.5%咯菌腈懸浮劑100-200ml/100kg種子,或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500-600ml/100kg種子,或6%戊唑醇或50%多菌靈種衣劑30-60ml/100kg種子,兌水混勻拌麥種,晾乾後即可播種。
9、小麥根腐病
小麥根腐病危害症狀
危害特徵
全生育期均可引起發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葉斑、穗腐或黑胚。
種子帶菌嚴重的不能發芽,輕者能發芽,但幼芽脫離種皮後即死在土中,有的雖能發芽出苗,但生長細弱。幼苗染病後在芽鞘上產生黃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邊緣清晰,中間稍褪色,擴充套件後引起種根基部、根間、分櫱節和莖基部褐變,病組織逐漸壞死,上生黑色黴狀物,最後根系朽腐,麥苗平鋪在地上,下部葉片變黃,逐漸黃枯而亡。
成株期染病葉片上出現梭形小褐斑,後擴充套件為長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淺褐色斑,病斑兩面均生灰黑色黴,病斑融合成大斑後枯死,嚴重的整葉枯死。葉鞘染病產生邊緣不明顯的雲狀斑塊,與其連線葉片黃枯而死。小穗發病出現褐斑和白穗。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根腐病的品種;麥收後及時耕翻滅茬,使病殘組織當年腐爛,以減少病源;輪作換茬,適時早播、淺播;種植不帶黑胚的種子;合理肥水管理,施用腐熟的有機肥。
②種子處理:用15%多菌靈?福美雙懸浮種衣劑214-300g/100kg種子,或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140-200g/100kg種子,或50%三唑酮?福美雙懸浮種衣劑100-125g/100kg種子。
10、小麥黃矮病
小麥黃矮病危害症狀
危害特徵
主要表現葉片黃化,植株矮化。葉片典型症狀是新葉發病從葉尖漸向葉基擴充套件變黃,黃化部分佔全葉的1/3-1/2,葉基仍為綠色,且保持較長時間,有時出現與葉脈平行但不受葉脈限制的黃綠相間條紋。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病豐產品種;適時播種,避免早播;對已發病田塊,增加肥水管理,減少損失。
②種子處理:用6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拌種,也用種子重量0.3%的48%毒死蜱乳油拌種,並可兼治地下害蟲和麥葉蟎。
11、小麥叢矮病
危害特徵
染病植株上部葉片有黃綠相間條紋,分櫱增多,植株矮縮,呈叢矮狀。
冬小麥播後20天即可顯症,最初症狀心葉有黃白色相間斷續的虛線條,後發展為不均勻黃綠條紋,分櫱明顯增多。
冬前染病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輕病株返青後分櫱繼續增多,生長細弱,葉部仍有黃綠相間條紋,病株矮化。一般不能拔節和抽穗。
冬前未顯症和早春感病的植株在返青期和拔節期陸續顯症,心葉有條紋,與冬前顯症病株比,葉色較濃綠,莖稈稍粗壯,拔節後染病植株只有上部葉片顯條紋,能抽穗的籽粒秕瘦。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病品種,適時播種;加強栽培管理,清除雜草、小麥平作,合理安排套作;麥田冬灌水保苗,避免與禾本科植物套作,精耕細作,消滅灰飛蝨生存環境,壓低毒源、蟲源。
②出苗後噴藥保護,包括田邊雜草也要噴灑,壓低蟲源,可選用:氧化樂果、馬拉硫磷、也可用噻嗪酮。小麥返青盛期也要及時防治灰飛蝨,壓低蟲源。
12、小麥黑穎病
小麥黑穎病危害症狀
危害特徵
主要為害小麥葉片、葉鞘、穗部、穎片及麥芒。
穗部染病:穗上病部為褐色至黑色的條斑,多個病斑融合在一起後穎片變黑髮亮。穎片染病後引起種子感染。致病種子皺縮或不飽滿。發病輕的種子顏色變深。
葉片染病:初呈水漬狀小點,漸沿葉脈向上、下擴充套件為黃褐色條狀斑。
穗軸、莖稈染病:產生黑褐色長條狀斑。溼度大時,以上病部均產生黃色細菌膿液。
防治方法
①建立無病留種田,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倒茬,清除病殘物和雜質。
②種子處理:可採用變溫浸種法,28-32℃浸4小時,再在53℃水中浸7分鐘。或用種子重量0.2%的40%拌種雙幹拌種,防效較好。
13、小麥細菌性條斑病
小麥細菌性條斑病危害症狀
危害特徵
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可為害葉鞘、莖稈、穎片和籽粒。
被害葉片初期呈水漬狀半透明斑點或條斑,再沿葉脈向上下擴充套件,變成長條狀,呈現油漬發亮褐色斑,常出現小顆粒狀菌膿。以抽穗和揚花期最重,使被害株提前枯死,穗形變小,籽粒幹秕,造成減產。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病品種,建立無病留種田;收穫後及時耕翻滅茬,適時播種,冬麥不宜過早;合理密植,防止倒伏;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增施有機肥,不偏施氮肥;提高灌水質量,切忌大水漫灌。
②種子處理:用45℃水恆溫浸種3小時,晾乾後播種,也可用l%生石灰水在30℃下浸種24小時,晾乾後再用種子重量0.25%的40%拌種雙粉劑拌種,或用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8小時。
15、小麥梭條斑花葉病毒病
小麥梭條斑花葉病毒病危害症狀
危害特徵
該病在冬小麥上發生嚴重。染病後冬前不表現症狀,到春季小麥返青期才出現症狀,染病株在小麥4~6葉後的新葉上產生褪綠條紋,少數心葉扭曲畸形,以後褪綠條紋增加並擴散。
病斑聯合成長短不等、寬窄不一的不規則條斑,形似梭狀,老病葉漸變黃、枯死。病株分櫱少、萎縮、根系發育不良,重病株明顯矮化。
防治方法
選用抗、耐病品種;加強管理,避免透過帶病殘體、病土等途徑傳播;輪作倒茬與非寄主作物油菜、大麥等進行多年輪作可減輕發病;冬麥適時遲播,避開傳毒介體的最適侵染時期;增施基肥,提高苗期抗病能力。
16、小麥孢囊線蟲病
危害特徵
受害小麥幼苗矮黃,根系短分叉,後期根系被寄生呈瘤狀,露出白亮至暗褐色粉粒狀胞囊,胞囊老熟易脫落,僅在成蟲期出現。線蟲為害後,病根常受次生性土壤真菌如立枯絲核菌等為害,致使根系腐爛。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耐)病品種;與麥類及非禾本科作物隔年或3年輪作;春麥區適當晚播,要增施氮肥和磷肥,加強灌水,防止乾旱;施用土壤新增劑,控制根際微生態環境,使其不利於線蟲生長和寄生。
②在小麥整地時施用下列藥劑:0.5%阿維菌素顆粒劑2.5-3kg/畝,或3%克百威顆粒劑2-5kg/畝,或10%克線磷顆粒劑2kg/畝處理土壤,也可用殺線蟲內吸型顆粒劑溝施或種衣劑拌種、悶種,控制早期侵染。
小麥病蟲綜合防治技術
返青拔節期
以防治小麥紋枯病為主,兼治其他病蟲。小麥返青後,畝用12.5%紋黴清200毫升或20%開岡黴素粉劑40克加水40千克防治1遍,在孕穗期用禾枯靈或25%的粉鏽寧0.5千克對水10千克噴施防治1次,可以有效地防治紋枯病,兼治白粉病、鏽病等,旱茬麥區要用2.5%乙敵粉劑1.5~2.5千克,加細土20~25千克,拌勻撒在地面,並立即鋤地殺死小麥,吸漿蟲的幼蟲。
抽穗揚花期
以防治小麥赤黴病為主。小麥赤黴病是典型的氣候病害,由於菌源廣泛存在,缺少抗病品種,以始花至盛花期,溫度在1攝氏度以上,有連續3天陰雨或旬雨在5天以上,應立即在雨前或雨停間隙每畝用50%的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或70%甲基託布津或540%乙基託布津100~150克對水100千克噴施保穗,隔5~7天再噴1次,以防止浸染。
小麥灌漿期
要注意穗蚜的防治,以選用吡蟲林、撲蟲淨、敵殺星等高效低毒農藥為好。
-
10 # 90後海哥
小麥的主要病害有:鏽病、白粉病、紋枯病、赤黴病、全蝕病、黃矮病、叢矮病、土傳花葉病、根腐病和黑穗病。1.小麥條鏽病 小麥條鏽病主要發生於華北、西北、淮北等北方冬麥區和西南及華南等省(自治區),是一種氣傳病害,病菌隨氣流長距離傳播,可波及全國。條鏽病對小麥危害很大,流行嚴重的年份可造成小麥減產80%以上。(1)症狀 條鏽病主要發生於葉片上,也可發生在葉鞘、稈和穗上,在葉片的正面形成很多鮮黃色橢圓形的夏孢子堆,沿葉脈縱向排列呈虛線狀,常幾條結合在一起成片著生。夏孢子堆中產生大量鮮黃的粉末,即夏孢子。小麥接近成熟時,在葉鞘和葉片上產生短的黑色冬孢子堆,埋生於表皮下。小麥條鏽病的流行主要與小麥品種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以及環境條件有關。造成春季小麥條鏽病流行的條件有四:第一,有一定數量的越冬菌源;第二,有大面積感病品種;第三,3~5月份雨量較多;第四,早春氣溫回升快,外來菌源多而早時,則小麥中後期突發流行。(2)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品種:在鏽病易發區,不宜過早播種;及時排、灌水,降低麥田溼度,抑制病菌夏孢子萌發;清除落粒自生苗,消滅當地越夏菌源。②藥劑拌種:用96%天達惡黴靈2克加“天達2116”浸拌種型25克(1袋),兌水2~3千克,均勻噴拌麥種50千克,晾乾後播種,隨拌隨播,切勿悶種。可兼防白粉病、全蝕病、根腐病、紋枯病和腥黑穗病等。③噴藥防治:在小麥拔節至抽穗期,條鏽病病葉率達到1%左右時,開始噴藥。每畝用15%粉鏽寧可溼性粉劑55~60克,加水20~30千克噴霧,可防治條鏽病和葉鏽病,防治稈鏽病每畝用藥量應增加到110克。在噴灑粉鏽寧或三唑酮時每15千克水加入25克“天達2116”糧食專用型可明顯提高防病效果,兼治白粉病、赤黴病,同時可增加小麥抗“倒春寒”、抗倒伏、抗乾熱風的能力。2.小麥葉鏽病 小麥葉鏽病分佈於全國各地,主要發生在西南、華北、西北、東北麥區。對小麥造成的影響與條鏽病基本相同,發生更為普遍。(1)症狀 葉鏽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但也能侵害葉鞘,很少發生在莖稈或穗部。發病初期,受害葉片出現圓形或近圓形紅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較小,一般在葉片正面不規則散生,極少能穿透葉片,待表皮破裂後,散出黃褐色粉狀物。即夏孢子。後期在葉背面和葉鞘上長出黑色闊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埋於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山東省小麥葉鏽菌於小麥收穫後就轉移到自生麥苗上越夏,冬麥播種出土後葉鏽菌又從自生麥苗上轉移到冬小麥麥苗上。播種較早的由於氣溫較高,利於葉鏽菌的生長,因而受害小麥發病重。播種較晚的,葉鏽菌侵入之後由於氣溫較低不能形成夏孢子堆,就以菌絲體潛伏在麥葉內越冬。(2)防治方法 同條鏽病。3.小麥稈鏽病 小麥稈鏽病分佈於全國各地,以東北、內蒙古、西北等春麥區,以及長江流域、華東沿海和南方冬麥區發生最為嚴重。病害流行年份,由於來勢兇猛、危害大,常可在短期內引起較大的損失,造成小麥減產74%~84%。(1)症狀 稈鏽病主要發生在小麥葉鞘、莖稈和葉鞘基部,嚴重時在麥穗的穎片和芒上也有發生,產生很多的深紅褐色、長橢圓形夏孢子堆。小麥發育後期,在夏孢子堆或其附近產生黑色的冬孢子堆。稈鏽病夏孢子堆散生,長橢圓形,表皮破裂而外翻。小麥稈鏽病的流行主要與小麥品種、氣象條件有關。一般在小麥抽穗階段的氣溫和這一階段前後的降雨是影響病害流行的關鍵因素。小麥抽穗期的氣溫一般可以滿足稈鏽菌夏孢子萌發和侵染的要求,決定稈鏽病是否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溼度條件。(2)防治方法 同條鏽病。4.小麥白粉病 近年來隨著麥田肥水條件的改善及高產田群體密度加大,小麥白粉病發病逐年加重。小麥受害後,呼吸作用提高,蒸騰強度增加,光合效率降低,嚴重影響了小麥的正常生長髮育,小麥葉片早枯,分櫱和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造成減產。(1)症狀 小麥白粉病主要發生於葉片上,也可發生於植株葉鞘、莖稈和穗上。一般葉正面病斑較葉背面多,下部葉片較上部葉片病害重。病部表面附有一層白粉狀黴層,病部最先出現白色絲狀黴斑,逐漸擴大並相互聯合,呈長橢圓形較大的黴斑,嚴重時可覆蓋葉片大部,甚至全部,黴層厚度可達2毫米左右,並逐漸呈粉狀。後期黴層逐漸由白色變為灰色,上生黑色顆粒。葉早期變黃,捲曲枯死,重病株常常矮縮不能抽穗。小麥白粉病的發生發展與氣象條件、品種抗性和栽培管理水平關係密切。當氣溫在15~20℃、田間空氣相對溼度在70%以上時,病害發展迅速,凡霧大露重、早春氣溫上升病害嚴重,並且田間溼度大則有利於侵染。肥水施用過多,小麥生長過旺,群體密度過大,密不透風,田間溼度大,植株幼嫩,抗病力低,也很容易發生白粉病。(2)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豐產品種,可有效抑制小麥白粉病的發生,目前應以選育成株期具有抗病性的品種為主。②麥收後及時剷除各種場合的自生小麥,消滅初侵染源。③合理密植,採用精量半精量播種,適當晚播,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④注意氮肥的合理施用,配方施肥,適時排灌水。⑤適時進行藥劑防治:在小麥白粉病普遍率達10%或病情指數達5%~8%時,即應進行藥劑防治。每畝15%粉鏽寧可溼性粉劑50克加“天達2116”壯苗靈50克兌水30千克,在早春噴灑一次即可基本控制危害,並可有效防治凍害兼防治條鏽病和白粉病。在發病較多的地區,可以用15%粉鏽寧可溼性粉劑按種子重量0.12%拌種,控制秧苗病情,減少越冬菌量,減輕發病,並能兼治散黑穗病,如果加入相同量的浸拌種型“天達2116”效果會更好。5.小麥紋枯病 近年來小麥紋枯病危害加重,大有流行之勢。小麥受紋枯病危害,輕者穗小粒秕,重者不能抽穗,或形成白穗。一般病田減產10%左右,嚴重時減產30%~40%。(1)症狀 小麥不同生育期都可受到紋枯病的侵染,病狀主要發生於葉鞘和莖稈上。葉鞘上病斑梭形,縱裂,病斑擴大連片形成爛莖。由於花稈爛莖抽不出穗而形成枯孕穗或抽後形成白穗,結實少,子粒秕瘦。(2)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和耐病品種。②實行輪作,控制病害發生。③適期播種,降低播量,合理密植。④增施有機肥,避免大水漫灌,及時排水。⑤及時進行藥劑防治:每畝用5%井岡黴素水劑150~200克或天達裕豐30克加“天達2116”糧食專用型50克,兌水45~60千克噴霧,或兌水300~450千克潑澆,或兌水15~25千克低量噴霧,第1次在返青後病株率達5%~10%(一般在3月中旬前後)噴藥,第2次用藥在第1次用藥後15天施用,可有效防治本病。6.小麥赤黴病 赤黴病是小麥和大麥的重要病害,遍及全國,一直是淮河以南及長江中下游麥區發生最嚴重的病害之一,在大流行年份,產量損失可達10%~40%。近年來,在黃淮海平原麥區、西北麥區和東北春麥區也多次發生大流行,造成很大損失。赤黴病不僅造成麥類產量的減少,而且商品價值也低,病粒失去種用和工業價值。同時,由於病菌的代謝產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後還會中毒。(1)症狀 赤黴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麥的各個部位,但在長江中下游麥區主要侵染穗部,症狀是穗腐。在小麥開花至乳熟期,小穗穎片出現水漬狀淡褐色斑點,進而擴充套件到全穗。氣候潮溼時,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現粉紅色膠黏黴層,後期產生煤屑狀黑色顆粒。紅色黴層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顆粒是病菌的子囊殼。赤黴病的流行主要因菌源量、寄主感病、生育期和氣候條件的相互配合程度,決定年度間、地區間的流行輕重。在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黃淮海平原、西北和東北春麥區,一般只要初侵染菌源量大,小麥抽穗揚花期間降雨多,雨日多,溼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有利於發病的環境持續時間愈長,則病害流行愈重。菌源量少與感病期氣候乾旱、少雨是制約病害流行的主導因素。但是,部分麥區和個別年份,也會因小麥抽穗揚花期間溫度特別低,不適合發病,所以,溫度也能成為制約病害流行的主導因素。(2)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品種;清除作物秸稈等病殘體或冬前耕翻將病殘體深埋,以減少田間初侵染菌源數量;適時播種,合理施肥,降低田間溼度,防止漬害。在齊穗揚花期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800~1200倍液噴霧,每畝100千克,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害流行。一般用藥1~2次。用多福合劑(含25%多菌靈、15%福美雙)500倍液噴霧,可以兼治散黑穗病;用40%滅菌丹可溼性粉劑200~300倍液噴霧,可以兼治麥類稈鏽病;用禾枯寧可溼性粉劑不僅可以有效地防治赤黴病,還可兼治白粉病等病害。在噴灑殺菌劑時加入600~800倍的糧食專用型“天達2116”可顯著提高防病效果,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和產量。7.小麥全蝕病(1)症狀 全蝕病是小麥的一種毀滅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麥根部和莖稈基部。一般在抽穗前後發病明顯。主要症狀是:莖稈基部及葉鞘變為黑腳症狀,根部變黑腐爛,根表可見病菌著生的葡萄菌絲。分櫱前後,基部老葉變黃,分櫱少,早春返春慢,黃葉多,嚴重的枯死。拔節以後,根部和莖基部1~2節間嚴重腐爛,植株矮化。到抽穗灌漿期,莖基部明顯變黑腐爛,形成典型的“黑腳”症狀,病部葉鞘容易剝離,葉鞘內側與莖基部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絲層。由於病株根部與莖基部腐爛,病株常早枯死,形成白穗或子粒秕瘦,產量損失10%~20%,重者絕收。小麥全蝕病也可隨水流傳播,多雨、高溫、地勢低窪,麥田發病重。早播、冬春低溫、成熟期受乾熱風侵害以及土質疏鬆、瘠薄、鹼性、有機質少,缺磷、缺氮的麥田發病均重。小麥全蝕病有明顯的自然衰退現象,特別是小麥、玉米一年兩熟地區,可見有病害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控制期等明顯的不同階段,只要病害到達高峰後,繼續實行小麥、玉米種植制度,病害就會出現下降現象,一般經1~2年後病害就自然得到控制。至於出現自然衰退現象的原因可能與土壤中拮抗微生物群逐年得到發展有關。(2)防治方法 選用耐病品種;與棉花、黃煙、薯類、花生、甜菜、豌豆、胡麻、綠肥、大蒜、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輪作;增施磷肥,促進拮抗微生物的發育,減輕危害;深翻倒土,增施肥料,減少土壤表層菌源量;返青拔節期應適時中耕,及時灌水。用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或15%粉鏽寧可溼性粉劑75克,兌水2~3千克噴拌麥種50千克,可以兼治根腐病、紋枯病和黑穗病。在小麥拔節期間,每畝用15%粉鏽寧可溼性粉劑150~2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150毫升,兌水50~60千克噴澆麥田,防效可達60%左右。加入600~800倍糧食專用型“天達2116”可明顯提高防治效果。最佳配方是96%的天達惡黴靈(5克)600倍液+“天達2116”糧食專用一袋(25克)600倍液,兌水15千克噴施。8.小麥黃矮病 小麥黃矮病是一種主要由蚜蟲傳播的病毒性病害,個別年份危害相當嚴重。(1)症狀 苗期感病時,葉片失綠變黃,植株嚴重矮化。病重的葉片往往不能越冬,或越冬後不能拔節抽穗。感病較晚的植株矮化不明顯,上部幼嫩葉片從葉尖開始發黃,逐漸向下擴充套件,發黃的葉片呈亮黃色,鮮豔有光澤,葉脈間有黃色條紋。穗期感病的植株僅旗葉發黃。有的品種感病後葉片變紫色。(2)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或耐病品種。②清除田間及其附近的雜草。③加強水、肥等栽培管理,葉面噴施“天達2116”和天達裕豐,增強植株抗病力。
回覆列表
你好,小麥返青期,防治根腐病,紋枯病,蚜蟲,麥蜘蛛,用丙環唑+功夫菊酯。拔節期,防治小麥白粉病,用丙環唑或戊唑醇。楊花期,防治小麥赤黴病,鏽病蚜蟲吸漿蟲,用噻蟲嗪或吡蟲啉+丙環唑或戊唑醇+磷酸二氫鉀。灌漿期,防治小麥乾熱風,用氨基酸葉面肥+磷酸二氫鉀葉面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