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程璐然
-
2 # 擼擼大仙
隱士是我國道家的哲學術語,指隱修專注於研究學問的人。
隱士起源時間不詳,最早的也許生活在堯舜時期的“許由”吧。相傳許由是上古時代的一位高尚清節的人,堯帝知道後想要把君位讓給許由,許由推辭不接受,還跑到今天的河南登封靠種地生活;堯又讓他做九州長,他就跑到穎水邊上洗耳朵,來表示不願意聽到這些世俗濁言,覺得堯帝是在侮辱他,後來隱居深山,終身不為名利。
當然並不是所有住在片野鄉林不入仕途或者沒有能力入仕的人都是隱士,只有那些人格獨立,追求思想自由,淡泊名利的隱居者才能稱得上隱士。
老話說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隱士的境界是來自於心靈,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獨善其身,找到屬於自己內心的安寧。孔子說過“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孟子也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其實大隱都是隱於野。
漁得魚心滿願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個罷了釣竿,一個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是兩個不識字的漁樵士大夫,他兩個笑加加地談今論古。”難道真的漁、樵二大夫不識字嗎?當然不是,要不怎麼會談今論古。他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是不屑,他們只想“雨來分畦種瓜,旱來引水澆麻”,“閒來幾句漁樵話,困了一枕葫蘆架”,“蓑笠綸竿釣今古,一任他斜風細雨。”這才是深山更深處真正的隱士。
《空谷幽蘭》這本書為我們帶來的不只是關於隱士的探秘,更告訴了我們一種精神,一種觀念。人生浮華終究是會煙消雲散,並不是讓我們現代人也拋棄繁華入山林,是為了讓我們在如今這紅塵俗世中也能看到空谷中盛開的蘭花!
-
3 # 亮亮25252743
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會出現各種形態的隱士,尤其是在古代,他們雖然“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但終究脫離不了自身利益而採用的一種手段,他們雖然因各種原因“解甲歸田”,但他們的內心是很糾結的。所以要想成為“隱士”並不簡單。
隱士雖然看似境界很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是一種消極的處世哲學。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挫折等情況時,首先應當想到的是怎樣去解決,而不是一味逃避,推脫責任,不肯擔當,而“隱士”中就折射出這種情況。還有,如果你沒有高強的定力,隱久了就會懶惰,與世隔離,更不上時代步伐,難免會被淘汰。所以,當你累了,身心疲憊了,休息一段時間,放鬆心情,調整心態後,繼續迴歸社會,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為社會做貢獻。
-
4 # 周伯剛
古代隱士,出自傳說,幾經後人美化,亦屬個例,不足為憑。
隱士生活,無非詩酒田園。並非不去追名逐利,而是機緣不適, 無可奈何。如果自以為能,無人賞識,終生狡妄。高不抒家國情懷,低不就人情世故,乃為孤僻,為生活所累,難有著述,至老無成,且對親眷多有刑剋,不可效仿。
-
5 # 老崧
無論隱士、道士、和尚、基地研究員,這些遠離人類社會的學術自證研究者,都屬於純自洽發展道路,也就是中國文化所說的內聖之道。
西方科學的發達,在於追求內聖之道的學術自證被政策與風氣保護起來了,沒有受到外洽政治與權勢利益群的破壞性干擾。其中,專利法就是對內聖之道的踐行者抗拒權勢群體的保護。
-
6 # 川君品易
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
人生真正的美景不在遠處,而在自己的心裡,人生最好的修行不是深山遠林,而是在你所看不透的世俗之中。
-
7 # 手機使用者63793561053
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一個人自給自足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可是你無論隱居何外,沒有哪塊田那塊地是你的,都是屬於國有.家庭承包,要隱居還得有經濟基礎,要不你想當隱士也當不成。
-
8 # 能量的宇宙
真正隱士是在瞭解宇宙真相後的隨順自然,不在糾結於任何身邊發生的好的、壞的或者不好不壞的。只有執著、放不下的人才會把假的當成真的去迷惑自己沉浸在物慾的追求當中,只有逃避生活的人才會把真的當成假的去麻痺自己活在虛幻的信念當中。能夠看輕、看淡發生的一切,達到超凡的心態那就真正沒有了痛苦。認真的活在當下,隨順外緣的變化,保持如如不動的內在,就是得道。
-
9 # 布魯斯佛燦
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
10 # 西海水鹹
自戀孤獨悠然心,
自種自食好怡心,
自修自練返真心,
自然參悟得道心。
-
11 # 明貞
我有一位親戚,今年八十九了,三十幾歲老伴就去世,留下三個孩子,他在父母的助力下把三個孩子養大,一直未娶!他是我莊上少有的才子會書法懂廚藝算盤也打的很溜,當時一到收棉花季節棉油廠就會請他去算帳!但他不太會交際,所以一生清貧!他算是我認識的有才華的隱士了!今年我去看他,在院子裡看書喝水,連眼鏡也不需要!我拿過來看,我五十出頭也費勁才能看清!
這是去年夏天他的作品,非精氣神跟的上不能有此功力!雖算不上高品質,但中規中矩功力不凡!
-
12 # 行德積善12
每個人都是活在身份證,定位,監控探頭之下,現在還存在隱士?再說了山有人管,水有人管,路有人管,你往哪隱啊?去月亮上吧
-
13 # 周易證釋
人生信仰分三種,物質信仰,精神信仰,宗教信仰!
追求物質信仰的人一生忙忙碌碌,求的是生活上的優越,希望在能力上超越別人得到大多數人都承認!
追求精神信仰的人多數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比如藝術家,高人雅士,雖然物質生活不富裕,但是內心充實,不與俗人比!如顏回,嵇康,曹雪芹等等!
追求宗教信仰的人一生以苦為樂,誠意正心先修自己再渡眾生,化娑婆為樂土,以挽救世道人心為己任,凡人眼中的苦他們只覺得是磨鍊自己的意志!
正如南華真人所言,子非魚焉知魚之所樂!
-
14 # 冷月青史
隱士真正修的是心,有了真正超脫的心,樂在其中就不會覺得苦。
沒有超脫澄淨的心,即便錦衣玉食又怎會覺得真正的快樂?
但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達到老子、莊子、陶淵明的境界?
即便是如這三位大宗師,也不是生來就有隱士的心境。
老子做過多年周王朝的檔案館兼圖書館館長(守藏室史)。
莊子做過宋國管理漆園的小吏(漆園吏)。
陶淵明做過的官職就更多了,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等。
可見智慧入聖、節操如雲的大聖賢們,
起初也是想積極為國家社會、百姓黎民做些事情的。
只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最終把美好的希望摧折成無奈的絕望。
才徹底告別紛繁複雜的塵世,獨身歸隱的。
改變不了現狀、改變不了別人,就修煉自己吧。
最終三位絕世大隱把他們大半生的學識、智慧、閱歷,都化成了一個“悟”。
他們悟到了,
他們都成了精神境界裡最灑脫的人。
開悟的人在哪裡都是隱士,
不開悟的人,深山幽谷也逃不開煩惱。
其實隱不隱居只是形式,隱居哪裡更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顆反省、覺悟、明淨的心。
才是解開煩惱、浮躁、痛苦、憂愁的根源。
沒有心的修行,即便到修道聖地終南山,
眼前也只是險峻的困難,生活的困苦。
有了心的感悟,哪裡都是隱士的修行。
心中有禪,身處鬧市也可為佛。
心中有美,何處都是桃花源。
-
15 # 琴緣61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在隱居生活中,寫下了詩句,流傳至今。
古代讀書人,以考取功名仕途為榮,認為當官才能光宗耀祖,施展才華。然而總有一些文人墨客,在仕途當中不如意,官場裡勾心鬥角,官道如深山秋霧,若隱若現,看不明白,使他們在官場當中,有厭惡感,危機感,萬一哪一天,稍不留神,耽誤了前程不說,還會招來殺身之禍,所以這些人就想到隱居生活,到深山老林,否則有田園風光的地方居住,與世隔絕,成為隱士。
有人認為,遠離繁華鬧市,過上田園風光生活,遠離紅塵,飲酒鬥茶,吟詩作賦,以花鳥為伴,以山水為友,無憂無慮,如過神仙般的生活,這種夢想,每個人有之。
我從小在山裡長大,對青山綠水,田園生活比較瞭解,想過田園風光的生活,首先要有一個好的環境,好的地方,可是在農村每一個角落,每一寸土地,哪怕是斷牆殘草,田野荒地,只要有人去開墾,就會有主人出來說話,寺廟有長老,田野有主人。首先你選一塊地,建築一個茅廬,就會有阻礙,就會遇上難題。
年輕的時候,夏天天氣炎熱,我在想,要是能在森林幽谷裡,多麼涼快啊。有一天我約了一個朋友,到了深山幽谷裡,找了一處小橋流水的好地方,躺在溪水邊的岩石上,乘涼休息,涼涼的風拂著我臉,多麼高興啊。
可是好景不長,20分鐘後,成群的螞蟻往身咬,還有臭蟲蚊子,都往我身上叮,不遠處還看到一條蛇,兩人嚇得趕緊往回跑。從這件事當中,可以感悟到,欲想隱居生活,必須和大自然的蚊蟲與野獸作鬥爭,還要以森林野果野菜為伴,這就是艱苦的原始生活,你能做到嗎?
年輕時候在山裡,就想走出山外,到外面闖一闖,我的理想,就是想走遍全中國,看一看大江南北,祖國山川,名勝古蹟,嘗一嘗各地的美食,看一看各地的民俗風情,然而,在改革開放以後,這種願望我實現了一半,走了大半個中國,算是如願吧。
可是在城裡生活了30多年以後,總覺得城裡空氣不好,居住的地方又覺得很吵,有點厭倦城裡的生活,這幾年,我還是想回到自己的家鄉,雖然我們不是士大夫,也不是文人墨客,不算隱居隱士,也算是過上清淨田園風光生活吧。
-
16 # 澤仁德喜
譬如終南山隱居修行的人,外人看似艱苦難熬,但他們追求的是精神層面,放下一切名聞利養,空寂心靈,從而獲得自在安詳的體驗,這種體驗是沒法追求的,唯有看破放下!
-
17 # 魅金絢彩
現在何須做隱士?這是我爬山時看到山下的情景,這一塊塊如綠毯般的小塊天地非農民專屬,很多是附近住宅小區裡的居民開墾出來的,他們把這裡的耕種當做一種樂趣,而非苦修行!眼見穿暖花開時男女種植的身影,秋冬季節成就感的收割,目睹他們面向登山的遊人兜售笨雞笨鴨和蛋,還有地上的玉米、葡萄各種作物。甚至親眼目睹有人開車買他們漚了一冬的糞肥。他們能把廢棄的土地變成農田,精心護理的秧苗,秋季都會用最好的成績回報。他們經常是騎著除了鈴不響哪都響的腳踏車
-
18 # 竹籬茅舍
隱士,是哲學術語。指隱修專注研究學問計程車人,民間教育家。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就無所謂隱士。
隱士首先是知識分子,是“士”階層的成員之一。並不是所有居於鄉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稱為隱士,那些嚮往入仕但卻無機會無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隱士,那些沒有文化的農夫樵子細民野老也不是隱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獨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依附權勢,具有超凡才德學識、並且是真正出自內心不願入仕的隱居者,才能被稱之為隱士!
隱居隱修專注研究學問計程車人為隱士,隱士的別稱:處士;處人;高士;高人;山人;煙客;逸民;逸士;遺民;隱者;隱君子;園客;幽客等。大多人因對某事物不關心或因厭倦表示沉默而不出頭露面者稱為隱士者!
秦嶺終南山自古出隱士,都市節奏快,而嚮往清靜之人願意去南山隱居,過悠閒自得的田園生活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對山野生活的渴望。然而艱苦不去苦追名利世俗,人生寥寥數十載,真假無需刻意追求,過好自己的生活,是不是隱士又何妨呢?
在《辭海》釋“隱士”是“隱居不仕的人”,沒有強調“士”,實在是不精確。《南史·隱逸》雲:隱士“須含貞養素,文以。不爾,則與夫樵者在山,何殊異也。”而且一般的“士”隱居怕也不足稱為“隱士”,須是有名的“士”,即“賢者”,《易》曰:“天地閉,賢人隱。”又曰:“遁世無悶。”又曰:“高尚其事。”……是“賢人隱”而不是一般人隱。質言之,即有才能、有學問、能夠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隱士”。《南史·隱逸》謂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風雲以為氣”。因而“隱士”不是一般的人。
真隱士的人格特點是尋求詩意的棲居,是人性的一種迴歸,是對仕隱情結的一種解脫。如老子出關歸隱,孔子周遊列國累了,便說沂水春風“吾與點”,莊子看慣了大小諸侯爾虞我詐,便要到自然中去逍遙;陶淵明在仕途上倦了,便吟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假隱士的社會角色是官迷、財迷、名譽迷。安貧樂道,就是隱士高潔人格的最重要的特徵。例如,東晉大隱士陶淵明在窮困潦倒時,就唱:先師有立訓,憂道不憂貧,貧富常交戰,道勝五成顏。隱士從來都是貧困的,但其精神卻是富有的。有了做人的精神,你便有了做人的骨頭。
隱士無關真假,都或是振衣而歸的高士情懷,或是陶醉其中的怡然自樂!不一定隱居山林的就一定是高人,但卻都是有一顆平和的心去對待生活,活出自我精神價值!
孰知富生禍,取富不取貧。寶玉忌出璞,出璞先為塵。松柏忌出山,出山先為薪。君子隱石壁,道書為我鄰。寢興思其義,澹泊味始真。陶公自放歸,去有依。草木擇地生,禽鳥順性飛。——孟郊《隱士》
中國的隱士大概從魏晉始,陶翁當排第一,為世人的世外桃源!秦嶺終南山為隱士發源地,後人很難想向,有人至忘我,忘食之狀態!隱居的心,俗世中人誰會懂呢?那麼,究竟有沒有正真的隱士呢?當然有,在哪呢?是一種享受自給自足的過程,在心裡,又源於大自然賦予的靈魂!
而今隱士是對南山隱居者的尊稱!每個隱居者的心靜,心淨,心境都是獨一無二!要論就論緣,且不論身世背景過往!屬於自己見解,不足之處敬請諒解
-
19 # 黃陵散人
隱士意指有一定文化或專長的知識分子,選擇脫離塵世過隱居生活。這是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所決定的。無論何人雖嘴巴不說,甚至自我並未意識,其實都是有三觀的,簡單說就是價值取向,凡事會琢磨值不值。回到以上問題,隱士的價值取向值不值?這要看在什麼社會,在世道不公的舊社會,遠離喧囂塵世,放棄功名利祿,過自給自足的隱居生活,儘管艱苦,但不與上層同流合汙,能潔身自好,精神上得到很大慰藉和滿足,這也不失為那個時代的一種較高尚的價值取向。但是在我們所處的新時代,如果我們有了學識,成為了士,就應該將知識無私地奉獻給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盡我們所能為偉大祖國的富強添磚加瓦,親身參加並看到祖國在我們這幾代崛起,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事啊!這應該是值得我們現在提倡的價值取向。
-
20 # 陳方友213
其實;沒有在人性的本能上的昇華,去蓄意造就!那麼執作的一意孤行,就是精神意識上的病態“癔症”。
一一一一東方道人一一一一
一位真實的修身者,修練到一定的肌質改造程式過程之中時,需要一定的特定環境條件,,,但是;並不是她們那種迴避紅塵世俗現象行為的。
四五年前,偶然聽到一位長輩提起一本書《空谷幽蘭》講的是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尋隱之旅並在終南山找到隱士的所見所聞所想。但不適合我這個歲數看。好奇心驅使我買了一本回去閱讀。
跟我們印象中的隱士大相徑庭的是,這些現實生活中的隱士遠沒有想象中的那般浪漫,他們的處所並不是“在雲中,在松下,在塵世外”,他們更沒有陶淵明所寫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愜意與灑脫。相反,他們過著最為原始的日子,忍受著常人所難以忍受的孤獨和貧寒。
當時間過了一年多,我已經忘卻這些隱士的時候,因為生活上犯的一些極大的錯誤,壓力撲面而來快要喘不過氣時,這些隱士的生活突然又在腦海裡蹦了出來。“我要去終南山,去過這些隱士與世隔絕,自給自足的生活!”當時我內心強烈的吶喊。
當然最後我並沒有成功的去過上隱士的生活,以自己的水平和心境,頂多是多了一個野人罷了。付出了代價,錯誤得到解決,我才明白當時不過是想要逃避現實而已。
現在偶爾想起他們,還是會羨慕他們活著的方式,但卻不會再有這樣的想法。可能一輩子我也達不到那種境界。
回覆列表
屬於一種脫離紅塵,修養本姓,世外桃源的一種生活!所謂的生活艱苦,什麼叫生活艱苦?只要能活下去有吃有穿凍餓不死自生自滅就不叫艱苦!這些人活在大自然中於世不掙,也不給世上添麻煩其實是最高的也是最自然的生活方式。其實這不叫境界這只是一種逃避現實的生活方式罷了!我本人不贊成年紀輕輕的去追求這樣的生活和所謂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