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玩家kpac
-
2 # 愛打遊戲的CC
談及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誇張一點說,用智者兩個字來形容他完全不足為過,劉備三顧茅廬請得他出山,出場便是三把火,燒了博望坡,新野,赤壁,借箭,借東風,一手空城計唬走司馬懿,真是令人砸舌。
我覺得和他打過仗的敵人應該會覺得他是無所不能吧,佩服的五體投地,哈哈
-
3 # 天空昊主
歷史上不論,從《演義》裡說。對曹操來說諸葛亮戰略上他諸葛村夫,戰術上他是個能知天時識地利的戰術專家,缺陷是書生氣太足,優點是詭計多端。實用性基本上不超出曹操的戰術範疇。對司馬懿來說,諸葛亮戰略上北伐是一種無奈之選,明面上以一統天下為目的,實際上是為蜀國謀取利益的一次戰略大轉移。戰術上諸葛亮的操作,完全失去了穩紮穩打,是一種急於在戰爭中取得更大的利益為目的的。而且每一次都能把對手打疼的那種,同樣自己也在消耗,司馬懿完全可以依託曹魏的雄厚實力來打持久戰,所以,明知道是“空城計”也不去冒險。其實,諸葛亮面對這樣的司馬懿才是最讓他頭疼的。他太瞭解自身的情況了,如果司馬懿攻城把他殺了,他也有足夠的後手置司馬懿於死地,就算不能一統天下也讓天下的局勢變成混戰模式,給蜀國創造崛起的機會。但司馬懿就盯著他拖,就是他最難破的局。所以,在司馬懿眼裡,諸葛亮就是整個蜀國,他絕對不會只針對諸葛亮這個人來佈置戰略,戰術上更多注重的不是戰勝對手,而是消耗對手。即使諸葛亮讓他贏,他也選擇退出,因為諸葛亮遲早會死,而殺諸葛亮一人,導致整個戰爭局勢變化,要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只有把整個蜀國拖垮、征服,才能回過身來連孫權一起消滅,才能實現真正的戰略目的。
-
4 # 漫山紅葉28
社會上流傳的諸葛亮形象多出自《三國演義》一書,而《三國演義》是以劉備一方勢力為正統的,因此對劉備及其追隨者多有美化甚至神話也就不難理解了!
其實,是人就有優缺點,諸葛亮也一樣。諸葛亮責任心強、足智多謀,但卻事無鉅細舉輕若重、缺乏戰略眼光、不善用人和培養人!
-
5 # 異樣歷史觀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三國第一謀士諸葛亮也不例外。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算無遺策,幾乎無所不能,甚至憑藉一己之力,把東風都給借來了,神乎其神。演義七分真三分假,大致看看就好,不可完全把小說當成歷史。
正史中的諸葛亮,能力究竟如何呢?瞭解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他對手給他的評價,下面我們看一下,諸葛亮的那些對手,分別是怎樣評價他的。
孟獲評價諸葛亮:“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孟獲,三國時期南中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也就是《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七擒七縱的那位猛將。雖然《三國志》裡未提到孟獲的事蹟,但史書《漢晉春秋》和《襄陽記》都記載了孟獲,說明歷史上確實存在這麼一個人物。
孟獲多次跟諸葛亮交手,每一次都被生擒。諸葛亮想徹底降服孟獲,所以抓住就放,給他挑戰的機會,先後多達七次。最後,孟獲徹底被諸葛亮的才能和人品折服,從此真心歸降。
賈詡評價諸葛亮:“諸葛亮善治國。”
賈詡,被被稱為“三國第一毒士”,獻計李、郭奪長安,助張繡戰曹操,獻計張繡,後來投靠了曹老闆。賈詡劍走偏鋒,計謀非常毒辣,但不可否認,他確實算是個人才,無論跳槽到哪裡,都能混得不錯,並且最後得以善終。賈詡稱讚諸葛亮善於治國,說明諸葛亮很不簡單。
司馬懿,諸葛亮的最強勁敵,他對諸葛亮有過兩次點評。
第一次,司馬懿的原話為:“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第二次,司馬懿的原話為:“天下奇才也!”
對於第一句評價,司馬懿認為諸葛亮不懂得變通,做事太過謹慎,猶豫不決,缺乏殺伐果斷的霸氣,並說他能輕鬆打敗諸葛亮。後來事實證明,司馬懿被自己打臉,自從與諸葛亮對陣,他從來沒討到過好處,只會堅守不出,當縮頭烏龜。
對於第二句評價,發生在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看到蜀軍曾經駐紮的地方的佈置,瞬間感覺自愧不如,從而發出“天下奇才也”的感嘆,也是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肯定。
-
6 # 小四帶您看趣事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以一己之力為蜀國撐起了一片天,他成為了曹魏最為頭疼的對手,蜀漢人人敬服的頂樑柱,但是在演義的過分吹噓下,諸葛亮在近些年的評價並不高,很多人說其徒有其表,他的能力都是演義吹出來的!事實真是這樣嗎?小四認為,諸葛亮的能力在正史中比之演義更為強大。我們從各個君主、同僚與敵人三個方面對他的評價來看一看,諸葛亮為何被稱作“千古一相”。
劉備是諸葛亮的君主,可以說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後,才真正的開始逐鹿天下,有了地盤和勢力,劉備對諸葛亮的評價是什麼呢?“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句話說明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地位之超然,諸葛亮的出現給了劉備新生。
而諸葛亮有一個老師廣為人知,那就是被稱作“水鏡先生”的南陽名士司馬徽,司馬徽曾遇到劉備,向劉備舉薦了臥龍鳳雛二人,說出了“臥龍鳳雛,得其一者可得天下”的豪言壯語,那麼作為諸葛亮的老師,司馬徽又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呢?“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司馬徽將諸葛亮擺在了極高的位置上。
司馬懿是諸葛亮畢生之敵,如果說前半部分的戰爭諸葛亮面對的是曹真張郃,那麼諸葛亮的後半生都在對付司馬懿。司馬懿與諸葛亮都是頂尖的軍事統帥,那麼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如何呢?“真乃天下奇才也!”是司馬懿初次對陣諸葛亮時對諸葛亮的評價,評價之高肯定了諸葛亮的才能。“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司馬懿的第二個評價更是指出了諸葛亮軍事方面的優勢與缺點,諸葛亮志向遠大卻不擅長把握機會,謀略出眾卻因為所負重任而難以決斷,擅長用兵卻不敢分權與諸將軍。
演義著重刻畫了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才能,而弱化了其在政壇上的成就,從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上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雖然很強,但是性格方面大大左右了諸葛亮的判斷,致使其難以打敗魏國軍隊。那麼諸葛亮治國的能力又是如何呢?我們來看一下馬良對諸葛亮的評價。“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絃之至,牙、曠之調也。”從馬良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對蜀國的治理做出了多麼大的貢獻。
諸葛亮最終病逝五丈原,“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的一生可以說是璀璨至極,自出山之日起便是時代的弄潮兒,而與他的才能相輔相成的,則是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行事作風。諸葛亮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人品更是毋庸置疑的,這在他的同僚,對手,主公身上都可以看出,諸葛丞相的不凡!
小四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點波關注不迷路,帶給你更多有趣的歷史內容!
-
7 # 伍木易學
我們就說諸葛亮最重量級的對手吧,司馬懿,
五丈原的對峙,諸葛亮輸了,司馬懿贏了。就在司馬懿覺得今天要命喪上風谷的時候,他和他計程車兵說了什麼話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他高聲喊喝軍士,告訴他們不用陪著自己喪命,只要願意的,都可以投降諸葛亮,這樣至少可以保留一條性命,然後他打算舉劍自刎。
但是有一個細節,大家看過電視劇的人可能還記得,就是在這之前,他曾經抬頭觀天象。雖然他沒有諸葛亮那麼是天文地理,但是他確實是看出了天象有變的。
換句話說,他在打算舉劍自刎之前,給軍士們說的這番話,其實是一個鋪墊。鋪墊什麼?就是他知道會下雨,還有生的希望。但是他也知道,谷口有大量伏兵,就算上風谷火被滅了,要想殺出谷口重圍,還是需要進行一場惡戰的。所以,他這麼說這麼做,其實是在籠絡軍心,讓他們更賣命,更齊心。所以,到了最後,諸葛亮只能眼睜睜看著功敗垂成,氣上不來,一口血噴薄而出。
結語:綜上所述,在權謀和陰險狠毒,不擇手段方面,個人覺得孫權說的沒錯,確實是司馬懿要更厲害。但話說回來,這種權謀給了司馬懿什麼呢,更多的是世人的批駁。而諸葛亮相反,他的磊落,他的初心,他的堅守,讓他至今仍然被世人所傳道;他的智慧,他的才華,他的品德,依舊被讚譽為千古獨此一人,這就是諸葛亮!
-
8 # 股海第一峰
作為20個賽季的王者榮耀老大哥,我給你演一遍:
碰見打的好的:我尼瑪!你瞅瞅……你大招秒殺我那個損樣,我特麼想給你一嘴巴子
碰見菜的:菜逼,有能耐你別跑……又位移,這二技能冷卻咋這麼短!
emmm...
emmm...
最後祝好看的各位,遊戲10連勝,一戰稱王!
-
9 # 諸葛姑娘談百事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劉備稱帝后,任蜀漢丞相,後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當政期間勵精圖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係,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圖中原,未能如願。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勉縣境內)軍中。 諸葛亮死後,後人為了緬懷他的功績,曾在他居住過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武侯祠堂,以示追念。自西晉以來,歷代的文人墨客絡繹不絕來此憑弔,留下了一副副膾炙人口的名楹佳聯。在這些楹聯中有一些對聯巧妙地將數字嵌入其中,別出心裁,獨具匠心。 位於河南南陽市的臥龍崗相傳是諸葛亮當年躬耕之地,這裡景色幽雅,建築別緻。武侯祠內有這樣一副對聯:“收二川,擺八陣,七擒六出,五丈原設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從這副楹聯中不難看出,上聯嵌入了數字一至十,下聯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對諸葛孔明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 我認為:對諸葛亮的評價應該秉承著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一分為二看待。縱觀諸葛亮一生,應該說,他是光輝的,但是人非聖賢,當然,他有很多缺點。 首先,他的功績應該肯定。 四川今天北稱為:天府之國。究其根源,來自於諸葛亮治蜀之功。大家知道在劉備入主西蜀之前,西蜀乃蠻荒之地。人民矇昧,野獸出沒,生產力極其落後、低下。經過諸葛亮的治理,生產力躍居全國前茅。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治安空前良好,做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境地。蜀地開始成為中國富庶、繁華的地區之一。諸葛亮還發明瞭很多農耕器具,以利於農業生產。所以,至今蜀地老百姓還懷念諸葛亮的功績。這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 有人會說,諸葛亮逆歷史潮流,扶持一個沒落的漢王朝,是歷史退步,是倒行逆施。這對不對呢?值得商榷!在當時哪個歷史背景,諸葛亮的選擇無可厚非。按一些學者所言,諸葛亮應該幫助曹操完成統一大業,而不是慫恿劉備三分天下。我覺得不是這麼簡單。第一,曹操值不值得賢士們幫助統一華夏。我們看看曹操所作所為,儘管算是個英雄,但是殘暴不仁,冷酷多變,並不是天下福祉。況且曹操出身宦官,讓好多士人看不起,也沒有統一華夏的號召力。諸葛亮選擇劉備是多方面的:一是,劉備禮賢下士,誠心招納賢士。二是,劉備漢室宗親,有號召力。古人特講究門第。要說,西漢末年比劉秀出色的人難道沒有嗎?還不是他室漢室宗親,有號召力,又有謀略,才有許多賢士去幫他打天下。三是,在劉備處,知識分子完全有了用武之地。劉備放手諸葛亮去幹,言聽計從。讓古代知識分子的夢想得到實現。擁有一個開明、信任的君主,有一個施展報復的舞臺!這是多少代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理想。再者,劉備寬仁,愛民,有作為明主的先決條件。得民心者得天下,諸葛亮的選擇是對的。 另外,諸葛亮也不是提倡分裂。他在隆中對曾說得很明白:聯吳抗曹,以待時機,滅吳統一華夏。只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才長使英雄淚滿襟!時勢讓滿腹才華的諸葛亮沒辦法。 況且,我們知道,直到唐以後,士族勢力才逐漸消亡。那時,正處反動計程車族勢力猖狂的時候,諸葛亮儘管雄才偉略,但是擋不住這股逆流。(注:曹操和孫權也曾努力消除士族勢力,但是沒成功,卻成為士族勢力的維護者) 再者,諸葛亮極大的促進了西蜀的文化。經濟建設。似的西蜀數百年後,人才輩出,文星璀璨,產生了如蘇東坡、李白等大文豪。經濟上人民富裕,蜀地富庶。 諸葛亮還注意搞好民族團結,“七擒孟獲",讓西南少數民族歸化漢文明。起到了融合民族,傳播漢文明的作用。 對國內,諸葛亮依法治國,獎罰分明,讓蜀國成為三國中唯一的“文明之邦”。對外,諸葛亮聯合東吳,抗擊曹魏,努力實現統一大業。 但是,諸葛亮的確有缺點。 首先,他不注重人才的培養,致使“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足可見蜀國人才嚴重斷層,後繼無人。 再者,他沒有制定選賢納士的好政策。致使好多英雄豪傑遊離在政權之外。 第三,他自己本來士倡導民主、任人唯賢的。但最終走上了反面,他自己獨斷專行,不能聽取別人的寶貴意見。如,他多次伐魏,有大臣提出,多年征戰,國庫空虛,人民得不到休養生息。這是多麼遠見卓識的建議,但是諸葛亮端出劉備先主,執意伐魏。結果勞民傷財,最終被司馬氏所滅。 最重要的是,他分不清指責範疇,竟然“親校薄冊”。這種小吏所作之事,一個堂堂丞相作,可見他分不清主次。最後被累死也是咎由自取。
-
10 # 白雲3498
諸葛亮的名子老人娃娃都知道。人們常說:三個臭皮匠,能頂一個諸葛亮。諸葛亮在世的時候給劉備主謀劃計,抵抗曹操,抗衡孫全。所有戰爭都有戲劇色彩。
雖說周瑜威名顯,獨露江南半邊天。但在諸葛亮面前被諸葛亮戲弄的口吐鮮血不止。周瑜仰天長嘆:“既生亮,何生瑜!”
有關諸葛亮的故事不是傳奇,而是傳神……
-
11 # 雄心雅者
諸葛亮是大家熟悉的人物,他在中國是一個神人了,漢未三國之後,每一個朝代都有關於他的評價。三國時期,有敵人對手的評價,也有前期是朋友,後期變為敵人的吳國的國君孫權和周瑜對諸葛亮的評價,後人有孫中山和毛澤東對諸葛亮的敬佩很好評價。
在諸葛亮的一生中,魏國司馬懿是他面對最強勁的敵人對手,二人經過交手,司馬懿相處於下風,但他將諸葛亮的強點和弱點都摸得一清二楚很透徹,敵人司馬懿對諸葛亮有兩個評價:
一、是贊諸葛亮是天下奇才,這是對他的尊敬和讚賞,
二、是諸葛亮的弱點,"即 亮志大而不見多謀面少決、好兵而無權"。意思說:諸葛亮雖然志向大,卻優柔寡斷,雖手握重兵,卻不懂得權變的道理。
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隨後和蜀漢國和吳國建立了同盟關係,蜀吳同盟書,全文被儲存在《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裡面,盟書最精彩一段是關於諸葛亮的一段,作者孫權
回覆列表
敵人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很高的,在三國時期是有名的蜀國宰相。知地理天理,能用天時地利贏下戰爭,也有諸多發明,戰鬥策略超群,一口鐵齒銅牙戰群儒。
不過呢要理性分析!諸葛亮這個人物經過了這麼多多年的時間,也被神話了傳說了。古代人吹他!現代人也吹他!一個人能被大家所追捧、神話也是他的榮幸!
總之敵人遇到諸葛亮,最真實的詞彙就是:聞風喪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