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燃而不同

    說亡於萬曆應該算是正確的,首先先解讀下三大徵,是哪三大徵,

    萬曆三大徵指明神宗萬曆(1573年-1620年)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是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中國古代是小農經濟社會,是經不起連連大戰爭的,國家財政收入不敷出,一個政權說白了,不給軍隊公務員發工資!這些人比平民老百姓更容易推翻你!

    wang

  • 2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詳細回答。

    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在位47年,是明朝所有皇帝在位時間最長,期間發生了三次比較大的戰爭: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壬辰倭亂,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這三場戰爭都取得了勝利,後人稱之為“萬曆三大徵”,也正是因為這三次勝利,萬曆皇帝的個人威望達到頂點,他兒子朱常洛登基後給他上廟號:明神宗。歷史上只有兩位皇帝以“神宗”為廟號,另一位就是宋神宗趙頊。趙頊是名副其實的神宗, 朱翊鈞就有些水分了,後世也一直有個觀點:“明實亡於萬曆”。

      ?這個說法最早出於清朝人修的《明史》,在萬曆的本紀結尾處加了這麼一句:“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從此這個說法就傳開了。雖然清朝人對明朝皇帝們多有造假、嘲諷,但客觀的說,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的理解是明朝滅亡的開始不是亡 於神宗皇帝,而是他那個時代。萬曆三大徵雖然都勝利了,但它們都是發生在萬曆朝的前期,最晚的播州之役也不過是在萬曆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這之後萬曆還在位了20年。

      ?萬曆皇帝前期為政勤勉,仁厚勤儉,除了對待死後的張居正有些不地道外,其它都還不錯,就連派去外地收稅的太監被人打死,萬曆都沒有追究。尤其是平定壬辰倭亂後,萬曆下詔:跳梁者,雖強必戮!這是何等的霸氣和自信,我一直認為這句話一點也不輸“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到了統治後期,萬曆開始變得昏庸懈怠,荒於政事,尤其是“爭國本”一案,讓皇帝和大臣處於對立的局面,對國家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其次,萬曆三大徵雖然都取得勝利,但也因此耗費了國家的大量錢糧,幾乎將張居正改革的創收全部折了進去,以至於他死後,朱由校、朱由檢兩位皇帝(朱常洛在位時間太短,僅一個月)乾點啥大事兒,都捉襟見肘。萬曆末年和崇禎年間,山海關計程車兵們窮的都跟叫花子一樣,這樣的兵能打仗嗎?最後一點,也是最為後人詬病的一點,努爾哈赤是在萬曆朝發展起來的,也是在萬曆朝起兵造反的,還是在萬曆朝,發生了導致明朝滅亡的第一戰——萬曆四十七年的薩爾滸之戰。

      後人一提起萬曆,就說三大徵,但別忘了,還有第四徵呢,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場征戰——薩爾滸之戰,關鍵是還敗了。之後,明朝基本就處於防守態勢了,任由努爾哈赤在關外發展壯大。明朝滅亡之端始於萬曆一朝,但其實後來天啟和崇禎兩朝不是沒有翻本的機會,但都錯過了,所以說“明實亡於萬曆”還算是一個客觀的觀點。

  • 3 # 孟曉初

    萬曆三大徵是典型的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當打,必打之戰。包括消耗巨大國庫物資人力名將的援朝抗日之役,作為保護藩國的宗主國責無旁貸。

    明亡,亡於萬曆。這句彷彿後世歷史人的真知灼見實在是毫無道理。萬曆十歲登級,就在張居正等權臣嚴厲教導和管束下,噤若寒蟬並不為過,親政後對張居正的清算就可見一斑。張居正遺傳下的執政集團約束甚至是對抗皇帝的傳統依舊延續,而萬曆帝的性格又遠非他的爺爺嘉靖帝那般強勢。自己的愛情自己的接班人說白了自己家事都不由自主,本身相有一番作為的皇帝就走上了無為而治的與執政官員群對抗的方式。怠政二十八年不上朝也是不可能的,畢竟還是朱家天下,統治集團還是在正確軌道上隆隆向前甚至出現中興局面。

    如果說明之亡於萬曆,那麼鋼愎慌淫的嘉靖,縱慾遊樂的正德帝又情何以堪。

    一個時代的終結有多種複雜因素,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形成一種無行的巨大力量在指導我們的思維行為。另一個時代的開啟,有著他水到渠成的原因,哪怕他剛剛從原始社會轉變過來的,冥冥之中又像個小腳女人似的拖後了我們和這個世界齊頭並進的步伐

  • 4 # 日常刷下線

    肯定不是,萬曆三大徵哪個不該打?否定萬曆三大徵幾乎就是要否定中華民族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的合法性!

    有人說萬曆三大徵雖然都取得勝利,但也因此耗費了國家的大量錢糧,幾乎將張居正改革的創收全部折了進去,這就有點編了。萬曆三大徵分播州之戰,萬曆抗日戰爭和寧夏之戰。總體花費在1200萬兩左右,你們知道嗎。東林黨扶一個皇帝一月遊的光宗上臺,先是花了680萬兩籌軍功,7個月前才薩爾滸了籌什麼軍功?實際就是刁賣人心用的。連上臺帶著28天搬家去13陵總體無用功1000萬兩左右,接著就是天啟登基,人心還要買又花了230萬兩買馬!明朝居然在1620年7月到1621年初5個月的時間內花光了萬曆30年對外戰爭的總和!東林黨幾乎抽乾了明朝最後的骨血。明焉能不滅?

  • 5 # 大千世界tyh

    "明之亡,實亡於萬曆也"這句名言最早出自歷史學家孟森之口,但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有失偏頗,很明顯這是在為崇禎開脫責任,我們先來看看這三大徵該不該打。

    寧夏和播州的叛亂屬於國內事件,換作任何朝代任何國家都是不能坐視的,這一點毫無爭議,如果不果斷平定叛亂,那明朝可能就真的亡於萬曆而沒有崇禎什麼事了。

    最被詬病的就是"抗倭援朝"之戰,此戰歷時之長、耗費之巨、傷亡之重可謂是有明三百年所僅見,也的確讓明朝元氣大傷,但如果不打損失將會更大,遺患無窮,日本若以朝鮮為據點,那麼明朝將永無寧日,只能一勞永逸的將日本打服,才能換來長治久安,事實證明萬曆的戰略是正確的,到下一次中日開戰已是三百年後的甲午了。

    所以說明朝亡於萬曆是不正確的,明朝不亡於萬曆,也不亡於天啟,就是亡於崇禎,崇禎的性格剛愎自用,生性多疑,十七年換了50個首輔,和臣下搞得離心離德,最令人扼腕嘆息的是沒有南遷或是讓太子去南京監國,冒然選擇了自殺,雖留得殉國的美名,卻也白白斷送了東山再起的大好局面。

    當然也不能全怪崇禎,明亡的因素很多,有天災,有瘟疫,外面滿洲坐大,內部東林的偽君子們卻在忙於搞黨爭…原因是非常多的,但是要說是亡於萬曆,未免太牽強了吧。

  • 6 # 巖角島上研戰例

    三大徵只是誘因,本質上還是內憂外患下,明朝的治理體系沒跟上節奏。

    難道出了事,我明閉眼做鴕鳥就沒事了?

    寧夏,播州有事,我作為老大不管麼?小弟朝鮮求救,我求饒日本,放棄宗主地位?

    當然,戰爭對矛盾激發有促進作用。三大徵的惡果可以從之後的第四徵:薩爾滸之戰,窺出一些端倪:

    為了打擊反叛的努爾哈赤,萬曆從全國調集11萬部隊,楊鎬為首領,出擊遼東,當時國庫已經沒錢了,萬曆加派遼餉,天下土地,連續加徵賦稅直至每畝9釐,增賦520萬,百姓經過三大徵已經不堪重負,又加之賦,何堪想象?

    恰好當時氣候在小冰河時期,天下糧食歉收,又出現各種災禍。如果沒有戰事,或許明朝政府還可以集中精力去應付災荒。但為了應付遼東防務的沉重負擔,社會攤派苛捐雜稅,這又導致社會矛盾激化,激起一輪又一輪的民變。戰爭,又導致災荒和疫病的後果成倍擴大,無法收拾。

    災荒、疫病、戰爭,在十七世紀中業的中國,這幾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給大明帶來嚴重的內憂外患

    另外,萬曆後期長時間的不上朝,國家事務沒有掌舵人,也加劇了明治理體系的崩壞。

    綜上,亡於三大徵,根源上還是亡於明朝的內憂外患。

  • 7 # 孟德休走QAQ

    萬曆年間的三大徵曠日持久,打了十年的仗,明朝元氣大傷,為明朝的滅亡也埋下了伏筆。但是如果說深層次原因,又絕不僅於此。

    深層次原因在於施政方針和稅收制度積弊已久。朱元璋開創明朝,採取嚴格的中央集權,而他的施政方針不著眼於提倡扶助先進的經濟,以增益全國財富,而是保護落後的經濟,以均衡的姿態維護王朝的安全。

    朱元璋讓人民納稅實物而不由中央調配,直接發到官吏軍士手中,導致明代的財政稅收制度和民間經濟發展相脫節,以實物徵稅至明朝滅亡都沒有改變,所以明朝從源頭開始積弊,到萬曆已經是第十三帝,可以說積弊已久,當時的首輔張居正發現了明朝稅收制度這一大弊端,力促折銀徵收,而且當時全國八成以上都達到了這個標準,使當時大明經濟有所一振,老張同志也是嘔心瀝血了,可惜死的太早,死後他制定的稅收制度又恢復如舊。

    根據《明史》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這中間費用加起來大約有1千2百多萬,對於當時一年大約只有400萬兩白銀的明朝無疑是破了大財, 自古以來,哪個朝代不用兵打仗,可萬曆打了三場仗,就嚴重傷害到國家經濟的根本。

    反觀後期清朝中期一年的稅收可以達到5000萬兩至7000萬兩,這也是因為實行了“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等一系列稅收上的改革,唐朝時期也是多次對高麗、突厥、吐蕃等外國開戰,大小戰役非常多,明朝在三場戰役中,只有朝鮮一役是出國遠征就傷及了國家根本,所以當時倭寇可以屢次侵犯明朝,而明朝只能被動防守,無力遠征倭寇,深層次的原因,還是明朝的稅收制度從源頭上就有很大弊端,但是太祖、成祖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又被後代好好執行下來了,從一開始就埋下了滅亡的種子,只是到了萬曆後期弊政的影響越來越明顯。

  • 8 # OptimusPrim偉

    世人皆言,明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有明一朝,嘉靖-萬曆,明朝積腐達近百年之久,雖有張居正入主內閣,改革弊政,整頓吏治,經濟改革,然而這一切不過是迴光返照,整個明朝後期,黨爭激烈,賣官鬻爵,閹黨禍國,皇帝幾十年不上朝,皇室和各機構為了維持帝國的運轉,吸取百姓之血……萬曆年間三大徵,在帝國艱難運轉中進一步透支,在薩爾滸之戰中,帝國已到了最後的掙扎,因此很明顯,萬曆把帝國的力量消耗殆盡,以至於在崇禎年間,縱使崇禎皇帝有心,也無力迴天……

  • 9 # 齊君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原因就是源於萬曆皇帝在任期間的所作所為,如果當時萬曆皇帝有開國皇帝的作為,大明將繼續昌盛。所以不少人流傳出這樣一句話,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萬曆皇帝年輕的時候非常的勤政對於國家各方面發展來說都是向著優秀的方向前進的,甚至都出現了中興的情況。可是這種情況沒持續多久,萬曆皇帝就墮落了,源於自己老師張居正。並從萬曆14年一直開始沉迷酒色,對奏摺不批、不見、不聞,導致後期六部官員缺額達2/3之多,甚至國家政府癱瘓。

    明朝的萬曆三大徵是否毀於了明朝?

    萬曆皇帝雖然對正是不放心但是對軍事方面還是有著很高的造詣,歷史上的萬曆三大徵全部以勝利告終,但是對明朝的經濟更是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明朝的三次遠征是他的帝師張居正所留下來的積累,此時的明朝國庫空虛,沒有正確的正式引導,導致國家發展陷入死迴圈,為了維持國家的發展平衡,不得已向百姓收取重稅,為明朝以後的滅亡陷入隱患。而且東北方面女真的迅速崛起,是明朝主要壓力,後期的明朝滅亡的確和萬曆皇帝有很大的關係。

  • 10 # 西江夜行

    明亡於萬曆這個結論有失偏頗,不是很準確。封建王朝的興衰其自己的歷史規律,而且這個演變過程是極其複雜的,同時它是伴隨著生產關係的轉變而變化的。落後的生產關係適應不了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明亡於萬曆這一說法,最早出現於《明史》。我們都知道《明史》是清代所修,作為清朝來說在修前代史中難免會帶有一些偏見色彩,歷史從來都是後人來書寫的,所處的立場不同,時代不同,那麼看待問題立場也就不同。但是歷史規律是需要後人總結,知歷史才能懂興衰。

    明朝萬曆年間,對於明朝歷史來說是一個及其特殊的時代。萬曆當政長達48年,在48年的歷史長河中,前期有張居正的鋭意改革,明朝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朝著好的局面發展,大明王朝從此也開始重現生機。但是當張居正死後,特別是神宗晚年,萬曆朝又開始變得烏煙瘴氣,他數十年不上朝,長期怠政,黨爭一直持續,導致政治日趨腐敗。社會矛盾尖銳,統治階級的腐朽沒落也讓農民起義紛紛爆發,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從這一點來說,萬曆本人是要負責任的,他沒有當政初期的勵精圖治的精神,只知道貪圖享樂,勤於搜刮,在面對強大的外部敵人時候,為了穩住陣腳,又對人民加大攤派和苛捐雜稅。內憂和外患越演越烈,導致出現一輪又一輪的惡性迴圈,災荒疾病、財政空虛、腐敗和民變這一切一切都讓明朝開始不堪重負,並且一步步拖垮大明王朝的身軀。

    現在回過頭來看萬曆時期的“萬曆三大徵”,萬曆親政初期勤於政務,在軍事上發動平定了哱拜叛亂和楊應龍叛亂,對外幫助朝鮮擊敗侵朝日軍。首先,我們應該肯定萬曆三大徵的勝利是有其正面歷史意義,它鞏固了中華的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這也是萬曆皇帝在位48年唯一一個可圈可點的政績。

    綜上所述,雖然三場戰爭都取得了勝利,達到了鞏固明朝邊疆穩定,使大明王朝免受倭寇的侵略的最終目的。可是這三場戰爭也嚴重消耗了大明王朝本就捉襟見肘的財力。從此之後頻發的自然災害,讓經濟雪上加霜,朝政腐敗,民不聊生,再加上關外的少數民族軍事勢力虎視眈眈,蠢蠢欲動,內憂外患正在向爆發點彙集而來。筆者認為明朝不是亡於萬曆,而是從萬曆時期徹底走向衰敗。這是一個漫長演變過程,到他手裡更加體現出來,重要的是這種衰敗是任何人無法換回的,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即使崇禎有心確無力迴天。

  • 11 # zimuhuang

    這個說法是跟和說女人亡國紅顏禍水一樣。

    傳統上都說萬曆十五年後,期間“萬曆三大徵”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動搖了國之根本,導致晚年在抗衡後金時,“薩爾滸之戰“的全軍覆滅標誌著明朝對於遼東控制權的崩潰。

    這隻能說國家體制問題太多,這麼大個國家,三大徵這麼吃力,打完後也沒有總結經驗教訓,對政治經濟軍事體制改革,後來內外兩線作戰失利,而把亡國歸罪於萬曆皇帝道德有虧,本身就很荒唐!

    大明亡於誰有一個明確的論斷,那就是大明亡於崇禎,具體來說。崇禎佔30%的責任。以東林黨為首計程車紳階層佔70%。而後世史家之所以同情崇禎,就是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皇朝,而且亡於一個異族。使得明王朝、更多的是對漢族的同情,崇禎不過是個代表而已身上。再就是崇禎不是像宋徽宗、陳後主那樣的沉迷酒色之君,君王死社稷。這讓人產生可憐和憐憫之意之,但也僅此而已。他可惜嗎。他可憐嗎啊?不,一點都不可惜和可憐。大明就是亡於崇禎之手。

  • 12 # 江北陸遜

    明亡於萬曆,個人認為屬於無稽之談。

    這個說法出處何在我不清楚,但肯定是因為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而深入人心的。

    我對黃先生很尊敬,也讀過先生的書,受益匪淺。

    但明亡於萬曆,我是不認同的。

    現在大家一般認為,明是亡於財政制度的崩潰。

    而具體的表現首先則在於明宗室的供養制度,又稱為養朱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的養朱制度給明造成了極大的財政負擔,很多地方的財政收入連供養朱明宗室都遠遠不夠。

    其次,則是土地兼併造成的財政收入的銳減。

    明有兩大群體是不納糧不納稅不服徭役的。一是數目驚人的宗室,二是士紳。而這兩者憑藉雄厚的經濟實力,又兼併了不計其數的土地。

    一邊享受朝廷供養,一邊又大肆兼併,侵吞國家稅基,明財政不崩潰才怪。

    另外,本來設計的衛所自耕自養也在土地兼併的趨勢下崩潰,軍隊也需要朝廷供養;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被廢棄,這裡又少一塊。

    而現在之所以給魏忠賢翻案,是因為在他手裡,礦稅商稅至少能收上來,也因為魏忠賢被處死而完蛋。

    於是所有包袱都丟給了小老百姓。三餉的攤派才是壓垮明的最後一根稻草。

    萬曆的不作為,對張居正的清算,都使得明的局面更加糜爛,但說明亡於萬曆,甩鍋有點太狠太毒

  • 13 # 筆落墨卿訮

    長達三十年不上朝,同時萬曆年間還引發了三場大戰爭,導致明朝的多年積蓄全數耗盡,這才推動了明朝加速滅亡,同時萬曆皇帝不上朝期間,明朝還引發了三場大規模戰役,分別是抗倭援朝、寧夏之役和播州之役,當時這三場戰役致使國庫空虛,遠遠不如張居正生前的狀態,這也推動了明朝的滅亡,崇禎保不住明朝全歸功於萬曆皇帝的所作所為,所以才說明朝滅亡是萬曆造成的。

  • 14 # 談笑閣

    明亡於萬曆的說法有失偏頗。

    我們傳統史學觀認為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造成朝政混亂,其實不是,雖然萬曆不上朝,但是萬曆三大徵卻是妥妥的勝戰,個人認為明亡於萬曆的說法不太妥。

    明朝滅亡崇禎要付很大的責任。主要在於他剛愎自用,對武將不信任,又隨意貶黜官員,甚至殺害,造成官不敢管事的情況,按現在話說,就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嚴重,而能幹事的都被砍了頭或者入了監獄,最終結果就是李自成殺進北京無人勤王。

    明朝即使在崇禎後期,甚至清軍攻破北京時都有很強實力,最終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 15 # 百曉大神

    謝謝邀請。明亡與萬曆確實是有道理的,萬曆年間的三次大規模戰爭,寧夏戰爭,動員了十幾萬軍隊,多次派兵進剿,雖然成功的鎮壓下去,但損失也不小。其次是朝鮮戰爭事實上名帝國的軍隊面對的是日本的精銳部隊,他們剛剛結束了戰國時代,戰鬥力極其兇悍,並且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其實不可小覷,但當時明帝國並沒有把它放在眼裡,所以第1次是派遣的祖承訓率領5000騎兵,進入朝鮮和日本軍隊決戰,結果在平壤被日軍一戰擊敗,僅以身免。這才引起了明帝國的重視,經過4個月的精心準備,籌集了8~10萬人的軍隊,還有大批的糧草和物質,再加上朝鮮軍隊和義軍的配合,終於攻克了平壤,但緊接著又在碧蹄館慘敗,主將李如松險些喪命,從此意志消沉一蹶不振。打成了相持階段,這是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經過雙方和談,日軍暫時退出了朝鮮。不久以後日本方面不能接受和談的結果,再次出兵朝鮮半島,明帝國的軍隊也只能再次出動,經過幾次慘烈的戰役,雙方最後又達成了僵持狀態,誰也吃不掉誰,但此時大明帝國的財政吃緊,只能苦苦的支援。萬幸的是日本權臣豐臣秀吉病死,日軍開始撤退大明帝國的軍隊和朝鮮水軍在露梁海一帶和日本進行的最後一戰,擊敗了日本軍隊,挽回了一些顏面,但也損失了大將,鄧子龍和朝鮮將軍李舜臣,總體結果只是打成了平局,並且造成了國庫虧空,下一場的播州戰役幾乎無法進行,播州戰役原因,是因為大明帝國開始強行推廣,改土歸流,已經不容許大土司掌控地方,這樣一方面可以收歸權力另一方面可以把土司們的財富充盈國庫。播州楊家作為四川貴州一帶的最大土司,當然不服,戰爭已經無法避免,大明帝國先後調遣了24萬大軍,經過了大半年的戰爭,終於將其鎮壓下去,並且掠奪了他的財富,但這也引發了連鎖反應,其他的土司們為了避免相同的下場,前後起來叛亂,一直到明朝滅亡,這就使大量的軍隊還有精力被牽扯到西南邊陲,直接造成了無法抽調絕大部分軍隊去東北。但真正的生存原因是萬曆皇帝否定了張居正的改革,廢除了一條編法和考成法,十年之功,廢於一旦,這使得大明帝國這條破船再也沒人來修補了。

  • 16 # 白龍赤子

    前言

    “明亡於萬曆”的說法,來自於《明史》,如今這一結論已經成為了一種廣泛流傳的說法,也被大多數史學家所認可。《明史》指出:“江陵(指張居正)秉政,綜核名實,國勢幾於富強”。意思是說,張居正掌權的時候,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國家將要達到強盛的地步。但是張居正去世之後,作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萬曆皇帝朱翊鈞,卻二十多年不上朝,導致了一系列的危機,正是這些問題,導致了明朝快速地滅亡。所以《明史》提道:“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說明朝的滅亡實際上亡於神宗。萬曆年間還發生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萬曆朝鮮戰爭、播州之役、平定寧夏哱拜之亂),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但我認為還有其他深層原因,下面我將詳細介紹:

    努爾哈赤的崛起

    明朝萬曆年間,也是清朝的建立者建州女真崛起的時期。正是在這一時期,明王朝殺掉了覺昌安和塔克世等人,他們分別是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明王朝的這一舉動刺激了努爾哈赤幼小的心靈,努爾哈赤走上了復仇的道路,這位女真英雄的復仇計劃,是明朝滅亡的外部原因。他領導自己的軍隊和明朝於1619年展開了著民的“薩爾滸大戰”。這一戰的結束,使明朝在對抗女真的戰役中處於了被動的位置,逐漸地走上了滅亡的道路。

    皇帝

    另外,萬曆皇帝遠遠不如明朝初期的帝王。朱元璋和朱棣是明代最有作為的兩位皇帝,這是無可爭議的,對於朱元璋,史料中記載道:

    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

    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

    意思是說朱元璋崛起於布衣,平定了中國,這是自漢高祖劉邦以後所沒有的事;

    武功平定了各種動亂,文治讓天下得以平定,太祖是文治武功的典範。

    明成祖朱棣時期的統治,史書中更有“遠邁漢唐”的評價,說明了這兩位政治家的偉大之處,但萬曆皇帝不是這樣的政治人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九邊”統治的鬆動

    最後,在萬曆時期,出現了嚴重的邊疆危機,其中對“九邊”統治的動搖是極為重要的原因,學者則概括為“得九邊者天下”。“九邊”指的是明朝統一全國後在北部邊疆設立的九個軍鎮,它們保衛著明朝北部邊疆的安全,分別為甘肅鎮、寧夏鎮、宣府鎮、大同鎮、遼東鎮、薊州鎮、延綏鎮、陝西鎮和山西鎮。在萬曆年間,明帝國對“九邊”的控制已經遠遠不如初期那樣強有力,帝國北部的屏障的鬆動,進一步導致了滅亡的來臨,這也是一個深層原因。

    結語

    “萬曆三大徵”可以作為“明亡於萬曆”的深層原因,畢竟它們耗費了國家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阻礙了國家的向前發展。但是我認為還有其他的深層原因,努爾哈赤後金勢力在這一時期的崛起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雙方發生了多次血腥的戰役,明朝幾乎都沒有佔到便宜。另外,萬曆皇帝自身有著很大的缺點,二十多年的怠政,是國家機器處於癱瘓的境地。同時,萬曆年間對北部邊防重鎮“九邊”的控制處於鬆動的狀態,尤其是遼東鎮,為後金的崛起創造了一定的條件。最後,當然“明亡於萬曆”的深層次原因還與當時的財政危機有著重要的關係。

  • 17 # 晚來風L

    大家好,我是晚來風,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明朝皇帝亡於萬曆,這是很多史學家公認的現實,萬曆開始,明朝實際上已經開始死亡了,如同一塊爛肉,終於開始分解了!

    萬曆是個奇葩的皇帝,他還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有48年之久,這個要分兩部分來說,前21年,有張居正的輔佐,後者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改革,讓這個垂死的王朝散發了一點生機!但是在張居正走了之後,這皇帝終於解放了,張老師管的太嚴了,這下好容易走了,那還不得好好開心開心,於是,歷史上最奇葩的一幕出現了:不上朝!是的就是不上朝,就像現在學生上課,工人上班一樣!皇帝不上朝,還怎麼處理國家大事!一個公司老闆幾十年不露面,公司不被人掏空才怪呢!於是,這二十幾年來,大明王朝如用一個垂死的病人,慢慢走向死亡!

    這個萬曆不僅懶惰,還好色貪婪,他退居幕後吃喝玩樂,和寵幸的鄭貴妃荒淫度日,把國家大事都交給內閣和司禮監,還派太監到全國各地收稅,這些錢全供他一人享受!由於長期不理朝政荒政怠政,各級衙門缺人嚴重,有的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有的一個人幹三個人的活!他卻為了省下奉銀,拒不給他們配齊人員!以致後來很多事情無人問津,得過且過!試問這樣的皇帝有什麼用呢?

    不僅如此,在張居正去世後,萬曆親政後,立即褫奪了張居正的一切榮譽和稱號,對張家徹底清算,張居正的幾個兒子全部定罪!還有就是徹底廢除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可以說把張居正辛辛苦苦幾十年的成績全部抹殺!在張居正時期的“中興”局面完全喪失!昏庸的萬曆把王朝復興的大門徹底關上了!

    萬曆朝最重大的的失策應該就是對女真崛起的麻木,由於鎮守遼東的李成梁父子的縱容,女真慢慢的強大起來,終於威脅到了帝國的安全!此時,為了解除這個威脅,發動了“薩爾滸大戰”,結果在這場生死攸關的大決戰中,明軍幾乎全軍覆沒!這慘痛的一戰使明帝國付出了重大的代價,從此之後,面對後金的咄咄逼人,明帝國再也無力反抗了!薩爾滸大戰一年之後,萬曆終於死了。而再過24年之後,大明也完了!

    萬曆在位48年之久,經過這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揮霍,終於把這個王朝拖垮了!由於他的懶惰怠政貪婪愚蠢好色荒淫,使這個王朝政事俱廢,千瘡百孔。最後雖然崇禎無比勤政,可是為時已晚,日暮的夕陽是誰都無法拉起來的,只能坐視他的墜落!

  • 18 # 浩然正氣長存

    明亡於萬曆,實指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全面否定。

    大明王朝發展到嘉靖末年,大明王朝就已經出現王朝末世的徵兆。經濟上皇族、大官僚和大地主佔有大量土地。土地兼併嚴重,國庫空虛。政治上各級官員因循守舊,尸位素餐,人浮於事,國家機器已經運轉不靈。軍事上衛所制度崩潰,邊患嚴重,北有蒙古南有倭寇。

    然而大明王朝還有一支健康力量,他們希望透過自身努力重振大明王朝。他們以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為代表。他們有想法、有能力,還有權力。當他們的努力最終歸於失敗,大明王朝也就迎來了滅亡的倒計時了。

    萬曆皇帝全面否定張居正,清算張居正的左膀右臂,實質上就是自己親手斷送大明王朝的命運。萬曆皇帝實際上是清除大明官僚隊伍裡的健康力量,大明王朝的貪官汙吏在萬曆皇帝的幫助下取得了優勢地位。再加上萬歷皇帝怠政幾十年,進一步擴大了貪官汙吏的隊伍,新進入大明官場的新鮮血液被貪官汙吏迅速同化,大明王朝的官僚隊伍日益墮落腐朽,愈發不可救藥。

    所以說明亡於萬曆,的確如此。萬曆皇帝親手敲響了大明王朝的喪鐘。

  • 19 # 小太拾

    萬曆三大徵,是有點拖垮明朝,但是根本原因不在此,主要還是萬曆晚年東北決策的失誤,而崇禎年間又發生數年不斷的蝗災、旱災,猶如元順帝時期一樣,徹底把百姓搞得活不下去了,才會導致明朝滅亡的,所以元明兩代其實都是亡於天災之中。

  • 20 # 萬里挑園

    我認為這個說法不客觀。雖然萬曆皇帝的“三大徵”導致國庫空虛,但“明實亡於萬曆”這個結論下的太武斷。我想萬曆皇帝如果活著的話,肯定兩手一攤:“朕不背這個鍋”。

    一、萬曆皇帝的生平

    提起萬曆皇帝,他二十多年不上朝的經歷使其在歷朝歷代皇帝中聲名狼藉,加之文人們的口誅筆伐,我們一想到他就會自行腦補出昏庸無道、奢侈享樂的形象。

    但萬曆皇帝實際上是一個聰明、喜歡讀書、善於思考的君主。他自幼在張居正的教導下長大,開始也是兢兢業業,內心想成為一代明君。但越長大越發現好多事情都是事與願違。他身邊最信任的幾個人都是各懷心思,為各自的集團謀利益,最令他傷心的應該是恩師張居正了!張居正一方面嚴厲要求萬曆,教育他要勤勉節儉,另一方面自己卻奢侈無度,大量蒐羅珠寶古玩,甚至蓄養了無數美女。得悉這一切後的萬曆皇帝聽到了自己心碎的聲音,加之登基後事事皆不能如願,喜歡鄭貴妃會被群臣批判,想立鄭妃的愛子常洛為太子大臣們紛紛死諫,聰明的萬曆皇帝終於明白自己其實只是個吉祥物,不需要也不能有獨立的思想,便逐漸心灰意冷。本身性格柔弱的他採取了消極對抗文官集團的方式——拒絕上朝。

    二、明朝滅亡的原因

    一個封建王朝由興亡走向衰敗是歷史的必然。個人認為明朝衰敗主要在其制度上。維護落後的農業經濟,不願發展商業及金融,特別是以道德代替法制,好多問題的癥結正在於此。當歷史車輪滾滾而來時,個人力量微乎其微,走向滅亡是理所當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代青年的責任和擔當,應該怎麼體現?